Ⅰ 真菌、細菌和病毒各通過什麼途徑侵染植物
真菌會邊分泌水解酶邊產生附著胞,通過機械和化學雙重作用進入
細菌有的通過分泌的水解酶進入,有的通過傷口進入
病毒必然通過傷口進入植物體
Ⅱ 真菌細菌侵入植物的途徑
A:據估計真菌中約有8000種可引起10萬種的植物病害,
是所有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之冠呢!!因為大多數的病原性真菌只能感染活的植物組織,所以是屬於絕對寄生真菌,像露菌病菌〈Downy mildews〉及白粉病菌〈Powdery mildews〉就是如此。真菌侵入植物可經由直接穿透、自然開口及傷口三種方法。(1)直接侵入性的真菌會由附著器長出感染釘穿透植物組織的表皮層,白粉病菌就是以這種方式入侵的。(2) 從自然開口,像是氣孔處,侵入的真菌當其孢子發芽後的發芽管伸展到氣孔處時即形成附著器,接著以生長的菌絲侵入植物組織內,像葡萄露菌病就是用此種方式。(3)傷口是病原菌侵入植物最容易的途徑,因為保護細胞的細胞壁和細胞膜已經破壞了,而且傷口不但提供了直接入侵植物的途徑,同時也立即提供營養物質,有利於病原菌的生長,加速其對植物組織的破壞。
侵染過程
1.解釋下列名詞和術語:病原物的侵染過程(infection process)、接觸期、侵入期、發病期、活體營養寄生物、死體營養寄生物、局部侵染和系統侵染。
侵染過程(infection process):從病原物與寄主接觸、侵入到寄主發病的過程,可分為接觸、侵入、潛育和發病四個時期。
接觸期(contact period): 指病原物從休眠狀態轉變為活躍的侵染狀態,或者從休眠場所向寄主生長的場所移動以准備侵染寄主。
侵入期(penetration period):從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建立起寄生關系的時期稱為侵入期.
潛育期(incubation period):從寄生關系的建立到症狀的開始出現稱為潛育期。
發病期 (symptom appearance):植物外表出現病害症狀的時期稱為發病期。
活體營養(biotrophe):寄生物只能從活的植物細胞和組織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專性寄生物,其營養方式為活體營養型。
死體營養(necrotroph):有的寄生物除寄生生活外,還可在死的植物組織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機質作為生活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非專性寄生物,這種以死亡的有機體作為營養來源的稱為死體營養型。
局部侵染:病原物局限在侵入點附近,形成局部的或點發性的感染,也稱作局部侵染;
系統侵染:病原物從侵入點向各個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也稱作系統侵染。
2.請介紹在接觸期病原物有哪些活動,環境條件對病原物的活動有何影響。
病原物在侵入前的活動,大致還可以分為與寄主植物接觸以前和接觸以後。大多數病原物都是被動地被攜帶或傳播,隨機地落在寄主植物和其它任何物體上的,病原物的休眠體大多是隨著氣流或雨水的飛濺落到植物上,還可隨昆蟲等媒介或田間操作工具等傳到植物上。一般只有很少部分的病原物能被傳到寄主植物表面,大部分都落在不能侵染的植物或其它物體上。當然有些昆蟲傳帶病原物到植物體上的效率是很高的。病原物在接觸期間與寄主植物的相互關系,直接影響以後的侵染。有關這方面的了解還是初步的,但是這方面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生產上都極為重要。例如,對於植物病害的防治,以往多半著眼於侵入期。事實上,侵入前病原物處於寄主體外的復雜環境中,受到各種生物競爭因素的影響,它們必須克服各種對其不利的因素才能進一步侵染。病原物的種類繁多,侵入前的病原物的形態不同,有休眠狀態的,有隨時可以萌發侵入的。病原物是休眠狀態的,遇到合適的條件萌發成活動狀態,它們在成功侵入寄主前都在寄主體外暴露一段時間,有的僅幾個小時,有的長達數月。病原物在侵入前階段是處於比較脆弱的階段,決定著它們能否成功侵入或中途死亡,所以這一階段是防止病原物侵入的有利階段。近年來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有了一定進展,就是由於注意到病原物在侵入前這一階段的活動。
3.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徑和方式?描述真菌直接從寄主表皮侵入的機制。
各種病原物的侵入途徑和方式有所不同,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發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絲從自然孔口或傷口侵入,有的真菌還能從角質層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擔子菌還能以侵入能力很強的根狀菌索侵入。植物病原細菌主要是通過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有的只能從傷口侵入,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事例,如豆科植物的根瘤細菌可以侵入表面沒有角質化的根毛細胞,而一般植物病原細菌是不能從角質層或表皮細胞直接侵入的。植物病毒主要從各種方式造成的微傷口侵入。蟲媒傳染的病毒是通過蟲媒口器取食時侵入寄主植物。汁液和嫁接傳染的病毒通過其它媒介造成的傷口侵入寄主植物。
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過程如下: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產生芽管,芽管的頂端可以膨大而形成附著胞(Appressorium),附著胞以它分泌的粘液將芽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後從附著胞上產生較細的侵染絲。直接侵入的真菌就是以侵染絲穿過植物的角質層。有的真菌穿過角質層後就在角質層下擴展,有的穿過角質層後,隨即穿過細胞壁進入細胞內,也有的真菌穿過角質層後先在細胞間擴展,然後再穿過細胞壁進入細胞內。一般來說,直接侵入的真菌都要穿過細胞壁和角質層。至於非直接侵入的真菌除去在細胞間寄生的以外,到一定時期也是要穿過細胞壁而進入細胞內。侵染絲穿過角質層和細胞壁以後,就變粗而恢復原來的菌絲狀。
4.影響病原物侵入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病原物的侵入和環境條件有關,其中以濕度和溫度的關系最大。濕度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條件,細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絕大多數氣傳真菌,濕度越高,對侵入越有利,最好有水膜存在;線蟲的侵入也與濕度有關;病毒的侵入方式比較特殊,與濕度關系較小。溫度則影響萌發和侵入的速度。各種病原物在其適宜的溫度范圍內,一般侵入快,侵入率高。溫、濕度對一些病原真菌的影響往往具有綜合作用,如小麥葉銹病的夏孢子萌發侵入的最適宜溫度為15~200C,在此適溫下葉面只要保持6小時左右的水膜,病菌即侵入葉片;如果溫度為120C,葉面結水則需保持16小時才能侵入;低於10○C, 即使葉面長期結水,也不能或極少侵入。
Ⅲ 植物病原真菌,細菌和病毒在傳播方式上有何不
細菌、真菌和病毒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結構:
病毒:無完整細胞結構,含單一核酸(DNA或RNA)型;
病毒寄生在活細胞中,掠奪別人的營養生存,危害大,如愛滋病毒,生存在人體免疫細胞,破壞人體自身保護。
細菌:是屬於原核型細胞的一種單胞生物,形體微小,結構簡單,無成形細胞核、也無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體外無其他細胞器;
細菌廣泛分布於土壤和水中,或者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營及異營,其中異營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生物;
真菌像細菌和微生物一樣都是分解者,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機物的生物。真菌將生物分解為各類無機物,使土地肥力增強。
還有的真菌用於食物加工,例如酵母菌用於麵包等加工,釀酒也需要真菌。
在農業、林業和畜牧業中,真菌又有有害的一面。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種病害,從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Ⅳ 真菌傳毒的方式有哪幾種
土壤中傳毒介體主要有二類低等真菌,即鞭毛菌亞門中的根腫菌目和壺菌目真菌。主要有油壺菌類(Olpidiumspp)和危害禾穀類的多黏菌類(Polymyxagraminis)。芸薹油壺菌可傳播黃瓜壞死病毒、煙草壞死病毒等。禾穀多黏菌屬於根腫菌綱,為一種專性寄生於植物根部的真核低等生物,它本身沒有致病性。禾穀多黏菌可傳小麥土傳花葉病毒、大麥黃花葉病毒、水稻壞死花葉病毒等。
真菌傳毒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病毒粒體附著在游動孢子表面,特別是在鞭毛上,當游動孢子接觸根表時,病毒隨著鞭毛的收縮進入孢子的原生質內,以後與休止孢的萌動一同進入植物內。芸薹油壺菌傳播的煙草壞死病毒屬於這種形式。另一種是病毒可以進入休眠孢子內,可在其中存活幾年,病毒隨著休眠孢子的萌發後侵入植物。多黏菌傳播的小麥花葉病毒,屬於這種傳毒方式。真菌傳染病毒是專化性的。33種真菌傳病毒及類似病毒致病物中,棒狀和線狀的幾乎全由多黏菌和粉痂菌傳播,只是TSV和LBVV例外,由油壺菌傳播;球形病毒幾乎全由油壺菌傳播,只是WYSV例外,由粉痂菌傳播。
菌傳病毒有非持久性和持久性兩種傳播方式。球形病毒常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播,非持久性傳播方式的特點是病毒和介體的游動孢子各自獨立地從感病寄主根部釋放出來,游動孢子在寄主體外獲毒,病毒吸附在游動孢子表面,尤其是鞭毛上,游動孢子侵入寄主時,附毒的鞭毛縮入游動孢子內部,借原生質侵入植物將病毒帶入植物體內,寄主體內生長的菌體、游動孢子和休眠孢子內部均不帶毒。棒狀或線狀病毒常以持久性方式傳播,持久性傳播方式的特點是介體真菌在寄主體內獲得病毒,而在寄主體外不能獲毒,病毒藏在游動孢子、休眠孢子內部被傳播。
傳病毒屬何種傳播方式,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區分。
(1)體外獲毒體外將真菌游動孢子懸浮液與病毒懸浮液混合後浸根,病毒能被帶進寄主根內的為非持久性方式傳播,否則為持久性方式傳播或非真菌傳播。
(2)游動孢子表面病毒的觀察將游動孢子和病毒懸浮液體外混合,經離心處理以除去非特異性結合,然後在掃描電鏡下觀察游動孢子。若游動孢子表面吸附大量病毒,則為非持久性方式傳播,否則為持久性方式傳播或非真菌傳播。
(3)同源抗血清對游動孢子傳毒的影響將游動孢子加到病毒及病毒同源抗血清的混合液中或將病毒加到游動孢子及游動孢子抗血清的混合液中,若傳播效率降低,說明此病毒為非持久性方式傳播,否則為持久性方式傳播。
Ⅳ 植物病毒的傳染方式以及病毒與昆蟲介體的關系如何
植物病毒病的傳染方式為活體傳毒,主要可分為:機械(摩擦)接觸傳染、嫁接傳染、介體(包括昆蟲、線蟲、真菌、蟎類和菟絲子)傳染、花粉及種子傳染等。
由於病毒是專性寄生物,它的侵染來源都與活體(活的動、植物體或介體)有關,傳染要使病毒接觸活體。例如汁液摩擦接種,要用新鮮的病毒汁液,摩擦的目的是造成寄主植物體表面的微傷,使病毒有可能進入活的細胞,過重的損傷造成組織壞死並不利於病毒的傳染。蚜蟲、飛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蟲取食植物汁液的方式更容易滿足植物病毒傳播的兩方面要求。昆蟲介體也是它的一種傳染方式。
我們植保實驗中常用的傳毒實驗有兩種:枝葉摩擦法和蚜蟲傳毒法。
Ⅵ 真菌病毒的傳染方式
真菌病毒不能以常規的摩擦或混合接種方法侵染菌體。病毒無明顯致病力。在自然條件下,病毒不是以細胞廣泛裂解的方式釋放,而是以菌體胞質割裂產生有性或無性孢子的方式傳到後代——縱向傳播;或者由於病(帶毒)、健康的可親的菌絲、孢子之間融合發生胞質交換而傳播——橫向傳播。因而異核體的形成是自然界中病毒自感病細胞傳入健康細胞的重要方式。種內和種間的不可親和性也是病毒天然寄主范圍狹窄、傳播速度慢的原因。所以實驗室內常用菌絲聯合、偶用原生質體融合法接種。
Ⅶ 植物病毒傳播的方式有哪些
1、種子帶毒;
2、根系相接;
3、嫁接、修剪等;
4、外植體帶毒進行組培;
5、蟲害等。
植物病毒對植物生長產生的危害作用是使植物的葉或花改變顏色。正是因為病毒的侵染,使花瓣上的原有顏色上產生了花斑或條紋,使花色更加奇異、絢麗,起到對花卉的美化作用。
特點
植物細胞最外層有以纖維素為材料構成的細胞壁,足以抵抗病毒的侵入,因而植物病毒的特點之一是必須通過寄主的傷口方能侵入。實驗室內常用摩擦葉面造成輕微傷口來接種某些植物病毒。農田操作、人口移植、摘心、整枝、打杈時手沾染含病毒的汁液,均可造成病毒傳染。病毒也可通過嫁接或植物根在土壤砂礫中伸長時所造成的傷口而傳染。
但在自然界中,植物病毒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是節肢動物門中的昆蟲(見昆蟲綱)和蟎類(見蜱蟎亞綱)。已知大約有 400種昆蟲可傳播200種以上的病毒,其中以葉蟬和蚜蟲最為主要,僅桃蚜就能傳播約70種病毒。某些昆蟲傳播植物病毒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病毒既能在植物體內、也能在昆蟲體內繁殖。傳播介體除昆蟲外,還有真菌、線蟲、兔絲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