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出現腰酸、腰疼、乏力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根本原因是因為,身體局部缺血,血氣運行不暢。這個時候就需要吃一些舒筋活血食物,緩解這種症狀。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舒筋活絡的食療 方法 吧。
舒筋活血食物
黑米
它也被稱之為“黑珍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鐵、鈣等營養物質,它具有舒筋活血、補腎養胃的功效。有利於防治頭暈、貧血、腰膝酸軟等症狀。
黑芝麻
黑芝麻含有人體多種氨基酸物質,在維生素的作用下,可以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因此,中醫常常把黑芝麻用來治療腰膝酸軟、四肢乏力、五臟虛損等症狀。
米酒
米酒就是人們常見的黃酒,它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米酒不同於一般的白酒,它是以稻米為主要原料釀制而成的。它沒有通過蒸餾,酒精含量是非常低的。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特別有易於吸收,具有舒筋活血、美容抗老等功效。
綠茶
綠茶不僅能夠美容養顏,還能夠舒筋活血。每天喝一杯綠茶,可以讓疾病遠離你。
木瓜陳皮粥
木瓜相信大家都知道,它具有美容養顏、豐胸的效果。但你知道嗎?用木瓜熬粥加上陳皮,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它的做法也特別簡單。
核桃粥
核桃不僅可以補充大腦, 增強 記憶力 。還能夠很好地舒筋活血。特別適合正在長身體的小孩子。
以上就是今天介紹地舒筋活血食物,你可以試一下,效果絕對會出乎你的意料。
可以經絡暢通的食譜1、巧用老絲瓜:借食物的氣導引經絡
操作:老絲瓜1條,切碎炒至微黃,研成細末。每次10克,用熱水調勻口服。
點評:中醫認為老絲瓜筋絡貫穿,類似人體的經絡,所以借老絲瓜的氣來導引人體的經絡,使經絡通暢、氣血通順。
2、紅棗生薑粥:清理毛孔
操作:紅棗、生薑加上大米或小米同煮。
點評:熱熱地喝上一碗,讓身體輕微發汗,把毛孔中的臟東西輕輕撮出去,達到調和氣血,疏通體內外的通路。
3、薄荷茶:借食物的味疏通經絡
操作:取干薄荷葉15克、綠茶3克,沖入沸水1500ml,待泡出味且稍涼後,濾去殘渣,再加少許冰糖。或把鮮薄荷葉洗凈,放入杯中,直接沖入開水即成。
點評:薄荷用於泡茶的有歐薄荷、綠薄荷、蘋果薄荷3種,味苦辛,有健胃、通經絡功效。但薄荷味屬涼,不可以久服。
經絡不通的解決方法1、升溫是疏通經絡最有效的方法
身體內寒濕重時,就如面對一塊因冷而凍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針刺的方法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凍,河流才會通暢,土地才會松軟、透氣。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只要身體內寒濕重,身體內所有的管道就會因冷而收縮,身體內的肌肉、組織也會遇冷而板結。這時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對治療各種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暫時緩解,復發率非常高。遇到這類情況時,就要同時學會為身體升溫、排寒濕的技巧,才能讓身體內全面化凍,各種管道自然暢通。
2、輕揉耳輪通腎氣
雙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1分鍾,直至耳輪充血發熱。中醫認為全身精氣有各臟器收集後交腎來保存,腎開竅於耳,耳朵上布滿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僅能健腎,還能打通全身穴位。
3、梳頭促進血循環
用手指或木梳從額頭前至枕後,從兩側的顳部至頭頂進行“梳頭”,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頭為最佳。人體各條經絡都匯聚於頭部,梳頭時要經過眉沖、通天、百會、印堂、玉枕、風池等近50個穴位,對這些穴位進行如同針灸的刺激,可以促進頭部血流,疏通經絡。
4、針灸按摩
針灸按摩可幫助打通任督二脈和十二正經。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 措施 ,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5、蓮花坐活動韌帶
坐時,屈左腿,將左腳的腳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溝處,雙手放在左膝蓋上,輕柔地做上下彈性運動數次,使之接觸地面;然後換右腳。堅持運動能有助於活動人體多處韌帶,使腿、腹、胸、頸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保持經絡暢通。
6、5字調息通五臟
每天清晨,用鼻子吸氣,嘴呼氣,默念:噓、呵、口四、吹、呼字,不要出聲。每個字音對應一個臟腑:噓對肝,呵對心,口四對肺,吹對腎,呼對脾。這是利用調節呼吸來調勻氣息,疏通五臟。如果常念“噓”可以養肝明目,常念“呵”可以泄心火等,長久堅持,會有一定作用。
7、三線放鬆通經絡
平卧在床上,將身體分為三條線,分別自上而下放鬆。第一條線(兩側):頭頂-頭兩側-頸部兩側-兩肩-兩上臂-兩肘關節-兩手。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鍾;第二條線(前面):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兩膝部-兩小腿-兩足背-十個腳趾。意念在腳趾部保持1~2分鍾;第三條線(後面):後腦部-枕部-兩小腿後部-兩腳跟-兩腳底。意念在腳心湧泉穴保持1~2分鍾。
8、薄荷茶味疏經絡
取干薄荷葉15克,綠茶3克,沖入沸水1500毫升,待泡出味且稍涼後,濾去殘渣,再加少量冰糖,或把鮮薄荷葉洗凈,放入杯中,直接沖入開水。用於泡茶的有歐薄荷、綠薄荷和蘋果薄荷,味苦辛,有健胃、通絡之效,但是薄荷性涼,不易久服。
9、老絲瓜引導經絡
老絲瓜1條,切碎炒至微黃,研成細末,每次10克,用熱水過服。老絲瓜筋絡貫穿,類似人體經絡。借老絲瓜氣來導引人體經絡,使氣血通順。
10、葯物溫敷
通過外服敷葯膏也能起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作用。如追風壯骨膏,有追風散寒,活血止痛功效,用於風寒濕痹,肩背疼痛,腰酸腿軟,筋脈拘攣,經絡不通、四肢麻木,關節酸痛,筋骨無力。使用時,用生薑擦凈患處,加溫軟化,貼於患處。溫敷可以有助於活血通絡。
>>>下一頁更多精彩“頸椎病吃的食物”
2. 類風濕吃什麼好:推薦三個食療方
隨著天氣漸漸轉冷,很多類風濕患者的病情也加重了,而中醫認為類風濕患者適當的吃點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此外,還可以吃些什麼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類風濕的飲食須知,希望對你有幫助。
1、大棗:大棗具有補氣益氣,養血之功效。
2、桂圓:桂圓具有益氣補血之功效,對於類風濕後期血細胞減少,可起到一個補血,預防貧血等作用。
3、核桃仁:強壯筋骨,滋肝補腎之功效,適當吃點核桃不僅可健腦還可緩解類風濕的症狀。
4、骨頭湯:中醫認為以形補形,骨頭湯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鈣質。
5、山葯:山葯可益氣補腎,滋陰補腎之功效。
6、黑豆:黑豆具有很強的滋陰補腎之功效,同時還可祛風除痛之功。
7、枸杞子:枸杞子具有健筋骨,滋陰補腎,有助身體健康。
防風粥:防風10~15g,蔥白2根,粳米50~100g。將防風、蔥白水煎,煮取葯汁備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葯汁,共煮成粥。一日2次,趁熱服食。可祛風除濕,通經宣痹。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肢體關節疼痛、痛處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的行痹證。
防風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肝、脾經,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祛風解痙、祛風止癢之功,為祛風解表要葯。《本草綱目》引王之才語雲“防風,得蔥白能行周身”。防風同蔥白煮粥服食,既是經驗之談,臨床亦具效驗,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相輔相成,療效倍增。
桂枝粥:桂枝10g,大米100g,蔥白2根,生薑3片。將桂枝洗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蔥白、薑末,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連續3~5天。可發汗解表,溫經通陽。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骨節酸痛等。
桂枝辛、甘而性溫,入心、肺、膀胱經,有發汗解表、溫經通陽之功。桂枝加蔥白、生薑同用,可增強其發汗解表作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良好的發汗解表、溫通經脈之功。
二活粥:羌活、獨活各10g,大米100g,白糖少許。將羌活、獨活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散寒解表,勝濕止痛。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頭痛身痛,肩臂肢節疼痛等。
1、日常要注意做好各關節的保暖工作,避免受寒。
2、不要長時間的保持一個關節動作,比如說長時間的站立,長時間的坐姿,長時間的保持某一個動作都是不行的,要經常活動筋骨。特別是在睡覺的時候更要注意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膝關節不要過份的屈曲。
3、如果關節疼痛的話,要盡量停止活動,待疼痛消失之後在慢慢恢復活動。
4、堅持動作,不要回為膝關節疼痛而就停止了所有的運動,正常的是要盡量使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當然了在提取重物的時候要經常換手,如果能力有限的話,那麼就盡量不要提了。
5、減少工作,避免不當的姿勢,比如說這里的物品的擺放都盡量放在伸手就可拿到的地方,盡量減少彎腰,爬高,下蹲等動作。
3. 強筋健骨的葯療和食療的方法有哪些
強筋健骨葯膳方
腰骨痛的治療,無論是運用中醫、西醫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都應以飲食療法配合方能更好地促進其效果。現摘要介紹幾則如下。
一、豬腰煲杜仲豬腰煲杜仲最為廣東人知曉的補腰骨湯品,民間有「腰骨痛,豬腰煲杜仲」的諺語。具有補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效,對足膝酸軟、腰背痛以及盜汗、小便頻數等確有輔助治療作用。處方用杜仲15-30克,豬腰1個。杜仲性溫,味甘、微辛,能「益肝腎、養筋骨」,「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豬腰性平味咸,能「和理腎氣,通利膀胱」。此外杜仲還有降血壓和養胎之功,此湯對患有高血壓或懷孕的骨科疾病之患者均有良效。製法:將杜仲置鍋里,微火小炒,並灑上鹽水炒至微黃,再與洗干凈的豬腰一起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1000毫升,先武火煲沸後,改用文火煲至1個半小時,調入適量精鹽便可食豬腰喝湯。
二、川斷杜仲豬骨湯。用川斷25克、杜仲30克,豬排骨500克,生薑2片。川斷性溫,味苦、微辛,具有補肝腎、強筋骨、調血脈的功效。《本草別錄》說它「止痛、生肌肉、腕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杜仲見上方;豬排骨性平味甘,有益腎、填髓、補骨的作用。該湯具有輔助治療剛發生的骨折、腰部損傷、腰腿痛等,為常用的骨科患者之湯品。製法:將川斷、杜仲用水洗凈,浸泡30分鍾,然後放進瓦煲內,豬骨洗凈也放入瓦保內,加水1250毫升,先武火煲沸,再用文火煲約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供1人食用。
三、千斤拔狗脊煲豬尾用千斤拔30克、狗脊30克、豬尾1條、生薑2片。(若患有風濕腰痛可加半楓荷25克)。千斤拔性平,味甘、澀,具有舒筋活絡、強腰壯骨的功效,在中葯里列入補益葯,與北芪作用相仿;狗脊性溫,味苦,功能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本草綱目》認為它能「強肝腎、健骨、治風虛」;豬尾性平味甘,有健腰脊之功;半楓荷有走下焦而理風濕之功用。該湯有驅風濕、健腰骨的功能、對風濕性關節炎而腎虛者,類風濕脊椎炎、腰肌勞損、腰腿痛、肥大性脊椎炎等的輔助治療有良好效果。製法:將千斤拔、豬脊用清水洗凈,再浸泡30分鍾;豬尾整條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1500毫升,先用武火煲至沸後,再改用文火煲2個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食豬尾喝湯,一日吃完。
四、蓮藕大棗豬脊髓骨湯用蓮藕250克,大棗5個、豬脊髓骨500克、生薑2-3片。蓮藕性平,味甘、澀,生用清熱、涼血、散瘀,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大棗性平味甘,功能和中養血、健脾胃;豬脊髓骨性平味甘,功能補骨髓、益虛勞;生薑祛寒健胃、驅腥和中。上述諸物合而為湯,更具補陰益髓、健身壯骨之功效。製法:蓮藕去節、洗凈;大棗去核,洗凈稍浸泡;豬脊髓骨洗凈,用刀背打碎。然後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先用武火煲沸後,改用文火煲至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成。此量可供2-3人食用。
4. 關節疼痛應該在飲食上注意哪些
營養對關節疼痛的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平時要多吃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雞肉、大豆、雞蛋等,還有多吃含維生素C的水果,維生素C可以促進炎症的吸收,少吃辛辣、刺激性、油膩級高膽固醇食物,避免過量飲酒。還有就是補充氨糖還是要吃一些含有氨糖的鈣片,氨糖鈣是修復軟骨的主要成分,選擇保健品一定要選大品牌,個人比較信賴美國的益節,一直也在給家裡人選用。
5. 膝蓋疼痛的食療方法
食療的話就像一樓說的那樣~附:
對付膝蓋疼痛的辦法
1.減輕體重,體重是膝蓋問題的主因,你每超重一磅,你的膝蓋部位就得承受6倍的重量。
2.用止痛乳液搓揉膝蓋。
3.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痛葯。
4.用運動鍛煉膝蓋,即使膝蓋疼痛,也需做適量的運動,肌肉愈強壯,關節愈有力,也更能承受壓力(①鍛煉四頭肌②抬腿③鍛煉腿後腱),如果運動反而增加疼痛與不適,應停止練習。
5.改變活動項目,不論你做什麼,勿因為膝蓋痛而放棄健康的生活方式。沒有必要停止活動,你只需避免會引起膝蓋痛的事。
6.跑在有彈性的地面,草地最佳,柏油路次之,水泥地居後。
7.在活動間若發生膝蓋疼痛,應立即休息患部,用冰塊冰敷,並抬高患部20―30分鍾。冰塊是極佳的消炎劑,確實有助於減輕膝蓋痛。
8.在沒有腫脹的情況下,事先熱敷可能使你活動時較不痛,但若有發腫的情形或懷疑有發腫的跡象,則勿熱敷。運動後熱敷將是徒然,增加不適。
9.當跑鞋失去彈性而無法再承受反作用力後,應立即換鞋。
10.建議以騎腳踏車取代容易引發膝蓋不適的跑步,不論是固定式或可動式腳踏車皆可。但若不謹慎行之,騎車也可能帶來膝痛。我們不鼓勵騎上坡路段,以免過度費力。而且應以低檔行進,較輕松。
11.找出疼痛的引發點,在大腿內側有個疼痛的引發點。欲消除這種疼痛,不妨將手自膝蓋向大腿的正面上移3寸,接著向內側再移2寸,用拇指尖穩穩地壓入此點,直到你感覺肌肉已鬆弛。這可能需要30一90秒的時間,然後放開拇指。
12.運動前的暖身及運動後的降溫都是很重要的。平躺在地面上,將雙膝向胸前,然後將一隻腿向上伸直,像要用腳眼看天花板,從1數到10,隨後換另一隻腳。
6. 關節疼痛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怎麼才能緩解疼痛
關節疼痛的原因關節疼痛是一種多發於中老年人的常見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最主要的是以骨關節軟骨退變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為特點,在臨床上多是以關節疼痛、變形和活動受限為特點,可以引起功能障礙,以手、膝、髖、踝和脊柱關節最容易出現,在臨床上多稱為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最主要的標志是骨贅形成。
第五、針對病因治療,如果是由於痛風、類風濕、結核而導致的關節疼痛,要進行抗類風濕、抗結核的治療,如果是由於關節內的滑膜腫瘤而導致的關節疼痛,還要進行腫瘤的切除才能緩解疼痛。
7. 中醫食療里怎樣利用食療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
在風濕熱時出現關節炎症狀,稱為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的症狀是對稱性、遊走性和多發性的關節疼痛,可反復發作,並常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並不遺留任何關節畸形或運動障礙,但常可同時出現心臟損害。發炎的關節,在發作期出現紅、腫、疼痛。甚至不能活動。
發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檢查時常見血沉增快、抗「O」增高、血漿粘蛋白增多等。一般採取抗風濕治療。
[飲食原則]1.進食清淡而具涼性、能清熱的食物,如芹菜、薺菜、菊花腦、枸杞頭、草頭、馬蘭頭等。
2.多吃水果及果汁,如西瓜、甘蔗汁、梨汁、荸薺汁等。
3.忌食溫燥傷陰、辛辣刺激食品,如姜、椒、蒜、桂之類。
[食療驗方]1.鹿茸5克,豹骨20克,枸杞20克,白酒1000毫升。製法:將鹿茸、豹骨和枸杞放入白酒中,浸泡1周,密閉保存。用法:每次1盅(25~40毫升),日飲1次。半個月為1療程。本方有舒筋活絡,散寒祛風功效,用治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及肥大性脊柱炎等病症。
2.虎筋100克,母雞1隻。製法:虎筋水中浸泡1宿,和母雞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文火煨至虎筋極爛,酌加蔥、姜、五味調料即可。用法:分頓隨量食用,日3次。半個月為1療程。本品有強身舒筋功效,用治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筋骨攣痛拘急,關節不利等症。
3.象皮2克,蜂蜜50毫升。製法:取乾燥生象皮研為細末,和蜂蜜混合,加水150毫升,製成pH<5的混合液備用。用法:將上葯塗抹於發炎關節的表皮,白天每2小時1次,連用1~2周。用葯時,患處禁止過多活動,禁入冷水。本品消腫定痛,用治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見關節紅、腫、熱、痛者。
4.烏雌雞1隻。製法:宰殺黑色母雞,去毛及內臟,洗凈,加水適量煮熟。酌加豉汁、蔥、姜、椒、鹽、醬少許調味。用法:分頓隨量趁熱食用,不拘次數。本品有補虛弱,祛風濕,壯筋骨的作用,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骨節疼痛拘急,足不任地,下肢酸楚,陰天病情加劇者。
5.駝脂油1匙,白酒1盅。製法:取駝脂熬煉為油,濾出冷卻。用法:每次用駝脂油1食匙和白酒1盅,溫化熱飲,日1次。駝脂酒有溫經散寒、祛風活血的功用,適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6.雪豬油30克,雪豬骨50克,白酒1000毫升。製法:將雪豬脂熬煉成油和雪豬骨一同放入白酒中,浸泡1周。用法:每次熱飲1盅(約25毫升),日1次,半個月為1療程。雪豬油和雪豬骨均為良好的祛風濕葯,主治風濕痹痛。浸酒熱飲,有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的功用。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以及筋骨攣痛拘急者。
7.谷稈(稈草)燒灰熏烤關節疼痛處,並以熱灰敷患處,每晚1次,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8.向日葵盤(開花時採下)適量,加水煎成膏狀,外敷。治療30餘例無名腫毒,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均有一定效果。
9.醋:治療關節炎,選新磚數塊,好陳醋每次300毫升左右(能使磚吸足即可)。取磚放在爐內燒紅,取出放在醋內浸透,趁熱放在關節下煙薰(在煙薰時先把紗布一塊放在醋內,取出放在關節處),然後用被子包住,防止散熱過快和醋味走失(在磚下放一些不易燒著的物品墊著,以免熱磚薰壞東西),在煙薰時,病人以不燙之距離逐漸向墊磚靠近,但要稍熱些。隔日1次,待磚冷即止。年久者3~4次,一般者2~3次可愈。
10.蜂毒: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用蜂毒治病,原始方法是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膚表面,俟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後(約3~5分鍾),再拔除螫刺。近代的蜂毒療法系採用預先制備的蜂毒水劑或油劑,行皮內注射。
11.治關節風濕痛。鮮萍菜60克,水煎服。
12.風濕性關節痛、腰痛、坐骨神經痛,均可用青梅酒搽患部。青梅酒製法:取未熟之青梅浸酒。酒應浸沒梅子並高出3~6厘米,密封1個月後可用,愈陳愈好。
13.海蜇皮:治膝髕風濕。白皮子(即海蜇皮)貼之。
14.蜂乳:治慢性期風濕性關節炎,每日服王漿400毫克,連服3~6個月。
15.辣椒:治療風寒、風濕引起之關節痛、跌打損傷,可內服或外搽辣椒酒。方法:辣椒12克,泡酒500克,半個月後可用,內服每次15克或初服5克,漸增至15克,不得超過15克,日服2次。
16.香蔥:治關節炎。細香蔥頭120克,老薑30克,搗爛外敷(紅腫加酒炒,夏天不炒)。
17.櫻桃:櫻桃50克,泡酒500克,半個月後可飲用,每次服10毫升,日飲2次,可治風濕腰腿疼痛。
18.虎骨酒:酥制虎骨60克,黃羊角屑60克,芍葯片60克,白酒100克。葯物裝入紗布袋內泡白酒內10天。每日空腹服食1次,每次1小盅。適於腎氣不充,風侵筋骨而引起的臀、脛疼痛等症。
19.白花蛇酒:金錢白花蛇1條。研碎,用白酒500克浸15天。每服15毫升,晚上服。
20.薏苡米酒:薏苡米60克,白酒500克。製法:將薏苡米淘凈,裝入紗布袋內,扎緊袋口。白酒、紗布葯袋,放入酒瓶內,蓋好蓋,封固浸泡7日即成。每晚臨睡前飲1小盅。
21.竹葉酒:竹葉500克。加水煎取汁,糯米1千克蒸煮成飯,加竹葉汁和酒麴拌勻釀酒。每服50毫升,1日2次。
23.清燉烏蛇:烏蛇1條,蔥、姜、黃酒、鹽各適量。將烏蛇去皮及內臟,洗凈,切成5厘米長的段備用。將烏蛇段放入沙鍋內,加蔥,姜,黃酒、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燉至熟透,再加鹽即成。
24.炒蛇片:烏蛇1條,植物油、鹽、胡椒粉、黃酒、蔥、姜、各適量。將烏蛇去皮、內臟,洗凈,切成薄片。姜切成片。蔥切成節備用。燒熱鍋,放植物油,燒至油七成熱時,將蛇片倒入鍋反復翻炒,至蛇片八成熟時,加鹽、黃酒、蔥、姜,繼續翻炒至熟透即成。
25.牛膝蹄筋:牛膝10克,蹄筋100克,雞肉500克,火腿肉50克,蘑菇25克,胡椒5克,味精5克,黃酒30克,蔥10克,姜10克,鹽5克。將牛膝洗凈後,切成斜刀片,蹄筋放入大碗內,加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蒸至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凈。火腿肉洗凈後切成絲,蘑菇水發後切成絲。蔥、姜洗凈後,切成蔥段、薑片。蹄筋脹發後,切成長節。雞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將蹄筋、雞肉放入碗內,再把牛膝片擺放在雞肉之上,火腿絲、蘑菇絲拌勻後撒在周圍,蔥段、薑片放入碗中,再用胡椒粉、味精、黃酒、鹽、清湯,調好湯味倒入盛雞的碗內,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酥爛後即可出籠,揀去蔥、姜,再調准口味即成。
24.胡椒根燉蛇肉:胡椒樹根100克蛇肉250克,黃酒、蔥、姜、花椒、鹽各適量。將胡椒根洗凈,切成3厘米長的段。蛇肉剖腹,除去內臟洗凈,切成2厘米長的段。蛇肉、胡椒根放入鍋內,加蔥、姜、鹽、黃酒、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燉熬至蛇肉熟透即成。
27.薏苡米粥:苡仁粉30克,加入陳倉米(即陳粳米)50克,同入砂鍋內,加水5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每日早晚餐頓服,10天為1療程。
8. 周末強筋!這樣喝四物湯,原來可強筋骨
春季是養肝的好季節,其實在中醫看來也是養筋的好時節。
廣東省中醫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教授表示,中醫認為慢性筋骨病的病機,是筋骨退化勞傷、氣血虧損、兼邪積聚三種因素。其中,筋傷筋弱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因素。而春季主風,對應人體肝氣;肝藏血,主筋。因此養筋需養肝。肝血充足,氣機條達,則筋有所養。
除了適當運動鍛煉身體,達到中醫所說的「外練筋骨可以壯氣血」,飲食調節也可有所為。林定坤教授推薦一款強筋湯,正是從經典的四物湯變化而來,但除了女士,老年人群或年輕人熬夜過多都可以喝。
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這四種葯材,常用於葯膳,成為大家所熟知的「四物湯」。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四物湯原來並不是只針對女士調經的。
林定坤教授表示,四物湯其實出自唐朝藺道人的骨傷科專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對於肝血不足和筋弱均有補養作用。而後世不僅將其用於治療血虛諸症,還用於治療筋骨萎弱、婦女痛經等,因此現在為廣大女士所熟悉。
林定坤今天所推薦的強筋湯,則在四物湯基礎上,加入烏雞、人參,增強養血養肝、氣血雙補。
此強筋湯,對於中年尤其婦女更年期前後,出現手指關節活動不利、關節酸痛,使不上勁,或活動後作痛,或面無光澤,睡眠不安;老年人群氣血衰弱,筋骨酸楚作痛;年輕人熬夜過多;或女性月經較多,唇舌和指甲色淡,手足乏力,都適合作為食療飲用。
不過林定坤提醒注意:
1,外感、便秘、泄瀉時不能吃;舌苔黃膩、胃腸功能不太好時不能吃。
2,胃口不好者,或先服用四君子湯,或請中醫調理後,胃口開時再服用此湯。
3,關節酸痛明顯者,或已經診斷為相關疾病者,需咨詢相關專家經同意後才服此湯。
4,人參以長白山的山參為宜。體質偏寒者,也可用紅參代替,但不可用花旗參代替。
材料:烏雞半隻,人參10g,當歸10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6g,大棗(去核)2個
做法:
1、烏雞,切塊,放入涼水煮開汆2分鍾,去除血水;
2、將汆好的烏雞和人參、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大棗及生薑3片,一起放入瓦煲中;
3、重新加入1.5L礦泉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1小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食鹽。
功效:養肝強筋。
文/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侯宇 宋莉萍
圖/視覺中國
9.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食療方法呢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多關節、小關節病變、呈現對稱性特點的全身性自身慢性免疫疾病。多發於老年人或者關節損傷的患者。這種疾病治療不及時,到了晚期可能導致患者關節畸形或者變形,走路以及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主要是通過祛濕通絡,消腫止痛,疏風散寒為主。
以上三味葯膳粥,可咨詢醫生後適當食用。當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最關鍵還是接受規范治療。葯膳只能起一定的輔助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