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易經》被有些人認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三本書奇書之一,但晦澀難懂,如何讀懂
要想讀懂易經,首先要從基礎學起,比如說八卦中的陰陽學說,萬物分陰陽,易經中八卦分陰陽如乾坎艮震為陽,巽離坤兌為陰,易經中包羅萬象。
用辯證法這個鑰匙應該能夠打開《周易》這把鎖,結果奇跡般地一點而通,一通百道,揭開了《周易》的全部奧秘一一哇!光芒萬丈!通天徹地!人世間所有的智慧全部匯集在這里,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⑵ 易經真的很難懂想要讀懂它,要怎麼辦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你覺得是哪一本?《道德經》?《論語》?《史記》?……
答案是,《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易經》博大精深,神妙玄奧闡釋著天地宇宙、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親密的聯系。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華文明!
⑶ 怎樣才能讀懂易經
如何讀懂《易經》在網上讀到一篇有關《易經》的文章,其中概括了《易經》的四大技術,這四大技術是: 1.全息對應論: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對應的,沒有單獨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預示著另一件事情也會發生,就像食物鏈與食物網一樣,人、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人改變了,必會影響與其相關聯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變了,必將影響與其相關的所有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全息網路中。 2.五行生剋制化論:萬事萬物都可以歸類到五類元素:既: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剋一物,沒有最強者,也沒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剋中才能得到發展,我們人也分為五種人,相生規律是:金水木火土金,相剋規律是:金木土水火金,從此可以看出只有相對最強與最弱,沒有絕對最強與最弱。 3.陰陽論:萬事萬物都分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純陽純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慈善家也有見不得人的一方面,十惡不赦的罪人也是有良心的,陽久必陰,陰久必陽,陰陽是互相轉化的,一個人的成就到達最高峰時必將走向衰弱,一個人失敗到極點時,也是成功開始的時候,萬事不能做得太絕,太絕對了容易出問題,要窮寇莫追、網開一面。 4.時空論:萬事萬物的變化都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或空間變了,事物也會隨著變化,做事情不可冒進,也不可畏縮不前,不僅要逢時,還要逢位。傑克韋爾奇是世界管理大師,讓他來管理中國的企業,他也許或成為一個大笨蛋,因為空間變了,你在這個工作崗位不順心,你可以換一個工作崗位,因為空間變了,人也會變化的,今年你非常倒霉,喝涼水都塞牙,說不定明年你就大展宏圖,商場得利,官場得權,情場走桃花運,因為時間變了,人也會隨著變化。 贊同之餘,思緒頓開,提筆千言,一揮而就。 《易經》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當然,現代人對《易經》的了解並不多,很多人僅把它當作是一本占卜之書。也有不少學者從宗教、哲學、政治、軍事、藝術等多個角度去詮釋《易經》。但我認為,如果不能真正明了《易經》的本質,僅從應用的角度去理解《易經》,終究還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許有人不知道,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其基本原理正是來源於《易經》。但是,現代科學並未能實現對《易經》的破譯。在現代人眼中,《易經》依然是神秘莫測、晦澀難懂。而《易經》在預測中的應用,更是現代科學難以接受的。那麼,《易經》到底是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呢? 據史料記載,《易經》是遠古眾多聖人根據大自然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並不斷修改而成的。其中,經上古聖人某一時期集成為《連山古易》。聖人盤古之後世,因時又作《歸象易》。又經過很長年代,聖人觀察大自然變化,重修易經,作成《歸藏易》傳於伏羲。《歸象易》偏重於個人修行及人類發展的問題。到周文王時,自然及社會環境又發生變化,文王對易經進行了演繹發展,而名《周易》(「周」意為周朝,圓周,周轉回歸)。到孔子時,其在《易》的基礎上增加了釋義(經),被後人合稱為《易經》,不過,其所增修偏重於義理(哲學)。 所以,後人對於「易」解釋,基本有四種,1、上日下月為易,2、如蜥蜴變化為易;3、化繁就簡為易;4、金烏,大日,生命。 對於「經」的釋義,也有三個,1、通「徑」字,路徑;2、經典;3、方法。 綜合起來,《易經》的作用就是指導人們深入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科學奧秘,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在比較好的環境中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下面,我們以乾卦為例,領略一下的《易經》精妙。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可以看出《易經》的表述形式雖然非常簡明,但其內涵卻頗為豐富。這也是現代人難以全面、深入理解《易經》的重要原因。 以筆者之見,《易經》的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易經》是對世界的數字化描述。 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它由陰陽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碼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也是最早運用系統論的典型。《易經》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後世系統論應用樹立了典範。 通俗的講,《易經》用「陰」、「陽 」兩個符號對世間萬物進行系統分類編碼,如「乾」表示為六個(—),「坤」表示為六個(--)。如果用現代數字化方式表示,即乾為(111111)、坤為(000000)。有了這樣一個基本思路,時空中的任何的事物都可以用兩個基本符號表達了。這一思路,正是現代數字化技術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這種表示方法不僅將看似沒有關聯的具體事物抽象為可以進行數學運算的二進制編碼,更突破了時空維度對事物的限制。在《易經》的編碼系統中,任何維度空間中的事物,都可通過一組編碼來進行表示,只是其編碼的長度將有很大的不同。 二、《易經》是多維認知的三維化。 上面,我們只講了《易經》對宇宙萬物的描述方法,更進一步,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易經》的產生及應用機理。 1、為什麼要用(—)和(--)兩個符號而不是十個符號來表示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包含於兩個最基本、最穩定的屬性之中。如生命的生與死;天氣的涼與熱;天象的夜與晝;事件的成與敗;方位的前與後;事物的有與無等等。所以,用陽(—)和陰(--)這兩個符號表達事物決非人的主觀選擇,而是古代聖賢對自然事物敏銳而精準地把握。 2、符號與事物的對應關系是人為的嗎? 在現代計算機的編碼過程中,符號與其所表達的事物之間的關系確是人為的,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但《易經》的編碼規則卻並非人為的,要想說明這一點,我們就不得不談到另外兩個概念,即天人合一與多維思維。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最為核心的概念。從《易》的產生來看,即有「河出圖,洛出書」的說法。說明《易》本身就是古人對自然感悟的結果,即《易經》的編碼規是建立在對整體把握基礎之上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從自然現象中感悟出宇宙的規律,就如螞蟻無法理解飛鳥的境界一樣,認識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局限決定了對同一現象的理解差異。以實證和思辨為基礎的西方文明,推動了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而被西方稱為神秘主義文化的東方文明,卻造就了《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等一大批讓現代文明無從超越的精神財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古代聖賢具備「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能力,我把這種整體把握的思維方式稱作「多維思維」。(雖然這樣的提法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古代聖賢的思維方式,《易經》將成為永遠無法破解的迷。)當然,這種多維思維的認知結果是常人用邏輯思維(或稱作三維思維)難以理解的。《易經》是古代聖賢為我們編譯的多維認知的三維讀本。 3、為什麼《易經》可以用來預測未來? 《周易》在我國古代是一部用來占筮的書,那麼這種預測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呢? 根據現代科學的普遍認同的觀點,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由四維時空構成的世界,但時間是單向流逝的,即只能從過去指向未來。所以,我們只能了解過去而無法預知未來。 但根據《周易》的思想,萬事萬物都是緊密聯系、相互對應的,每個事物都是宇宙整體網路中的一個節點。一個事件的發生,是宇宙整體運行的結果,同時也預示了其它事物的變化,就像食物鏈與食物網一樣。人、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人改變了,必會影響與其相關聯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變了,必將影響與其相關的所有人。世界是一個全息的網路。 同時,由於網路中的每個節點都可按照自然規則進行數字化編碼,所以,通過數學推演,即可獲得每個節點在任何時空中的狀態與運行規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預測,只是以《易經》為理論基礎的預測,更強調「算」的運用。 4、《易經》的演算方法及其解釋。 根據《易經》的思想,預測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步驟: ①、進行事件關聯。即確定要預測的事件並將其與某一具體操作事件關聯,如想好要預測的事件並通過投擲硬幣來實施。 ②、對關聯事件進行數字化編碼。如通過投擲三枚硬幣來獲得一組符號信息。 ③、通過推演獲得一組編碼信息並加以解釋。即將獲得的編碼信息與《易經》中的卦辭、爻辭對照並分析得出結果。 這里,人們通常會存在以下幾個疑問: ①、事件與偶然事件的關聯有意義嗎? 在多維思維狀態下,事物在四維時空中的運行變化規律是確定的。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多維思維的狀態的很難領會的。事實上,《易經》為多維思維向三維思維進行變換提供了一個思路,即通過對三維事件的數字化編碼,並進行四維變換而獲得對時間維的定位分析。當然,從三維思維的角度看,這種變換必然是偶然且不可控的。所以,占卜的方法都是用三維思維能力無法控制的。 ②、偶然事件可以判定未來的客觀事物嗎?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根據《易經》思想,萬事萬物都是緊密聯系、相互對應的,每個事物都是宇宙整體網路中的一個節點。所以,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偶然事件。 ③、編碼信息的解釋一定是正確的嗎? 這是預測准確與否的關鍵環節。事實上,對於具備了穩定多維思維能力的人而言,占卜的方法都是多餘的。但對於尚未具備這種能力的預測者而言。對編碼信息的解釋與心理測驗的解釋一樣,需要一定的知識、經驗與悟性。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真正讀懂《易經》是件既簡單又困難的事情。對於具備了多維思維能力的人而言,《易經》不過是一本多維思維智慧的三維譯本,根本就是多餘的;但對於無法領悟多維思維的人而言,《易經》是一本叩開多維思維的敲門磚,透過它,您可以感受到多維智慧與多維世界的美妙境界。
⑷ 如果想學習《易經》,有什麼好的入門方法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今天正好得以良機,分享給更多想學《易經》的人。
我先來普及一下「易學」的概念。
廣義來說:所謂「易學」,最早就是描述《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學說,後經世人不斷推演、完善形成的其它派生著作,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宗教、法術、軍事、中醫、預測、風水、管理學、人生修養、處世智慧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用於指導實踐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統稱為「易學」。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文化的根之所在。
領會了這些之後,再結合看【清】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和老子的《道德經》,這兩本書作為輔助理解的參考書。《周易折中》遍采各家易學研究大家之長,收集了261家大儒學說,可以說是最全面、最適合新手學易的一部輔助圖書了;而《道德經》算是一定意義上真正將伏羲易的精髓與魅力傳承發揚下去的一部傳世名作。
學了這些之後,你就算邁進「易學」的門檻了。
總結一下,最後的推薦清單就是:
從認識自己命運入手,先看【易解人生】。輔助理解的書看【周易折中】、【道德經】。
《易解人生》裡面已經有《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易經》和《易傳》了。這樣就是一本工具書《易解人生》,一本教輔《周易折中》,另一部傳世的易傳《道德經》。
「易」構成了中華民族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獨特模式,為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立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維範式。
中華文明的歷史如同一條奔騰咆哮的洶涌大河,數千年來跌宕起伏,經久不衰。易則以自己獨特的思想魅力和實用價值穿逶歷史,哺育了歷代人傑,直至今日易開創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這絕豐非偶然。
所以,學易的價值是認識社會,認識人性,認識生活,而不是學算命。我們後人該當人人學易、知易、用易,只有這樣,我才覺得對得起古聖先賢,也符合當代人當下的需要。
如果您真正想學習易經,歡迎在下方留言或與我私信!
⑸ 易經講的是什麼,《易經》到底是本什麼書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提起易經講的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易經》到底是本什麼書?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另外,還有人想問易經講的是什麼?,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易經講的主要是什麼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易經》到底是本什麼書?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易經》介紹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秦始皇焚書之時,《易經》也是因其具有占卜預測之書的性質而得以倖免。「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之端。兩千年來被尊為群經之首,歷經漢、晉、宋、明、清的興旺發展時代,逐步被完善成為中國古代的預測學。易學蘊藏著唯物觀點和樸素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其象數義理更是我國古代一切科技思想之源。易學的科學價值,因受兩千年來封建制度的阻礙,未被充分發掘出來。近代,易經八卦在發達**已被用來服務於科學技術,在天文學、氣象學、醫學、生命科學、預測學和工業、商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太極生兩儀」和八卦的陰陽導出了二進制,八卦被譽為「計算器之母」。我們祖國的瑰寶被外國人發掘而去。在人文、科學、預測方面對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顯然,它必將在更深入廣泛的領域發揮其更大的作用。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曾仕強預言自己84歲。
占卜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復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後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後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象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易經看懂的人都瘋了。
易經yìjīng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一般人不要學易經。
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學易經的女性要注意什麼。
一、《易經》名字的解釋:怎樣的女人對易經感興趣。
《易經》一般又稱為《周易》。曾仕強預言河南暴雨。
、關於《周易》的「周」字,歷來有很多種說法:學易經的人下場很慘。
1、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因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事萬物,所以卦爻的含義,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曾仕強講人的生辰跟命運。
、關於「易」字的解釋有很多,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易經中**境界的一句話。
1、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2、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易經裡面講的是什麼。
3、蜥蜴變化為易。「易,即蜴。蜥蜴因壞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曰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4、化繁就簡則為易。《簡易道德經》:「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5、《系辭》則說:「生生之謂易」。易經最終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6、清代的陳震著《周易淺述》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
⑴、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⑵、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曾仕強講易經。
7、此外,「易」歷來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
⑴、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即「大道至簡是也」。
⑵、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易經中最厲害的五句話。
⑶、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恆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究竟「易」為何義,下面我們不妨從「易」字的由來、及其形體的發展變化,來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探討。
、關於「易」字在我國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其形體變化和其字義的理解基本有以下兩種意見和觀點:看易經的女人不簡單。
1、**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就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就更像「蜥蜴」的樣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體,與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現代楷書的寫法和形體。
此種觀點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義為「變化」。當「易」字被假借為「交換」、由「交換」又引申為「改變」之義之後,那麼當「蜥蜴」講的「易」就寫作「蜴」了。「易」字還可以當「容易」講。
這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蜥蜴變化為易」觀點的理論依據。
2、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會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最初是左邊三點,中間一條長弧線,右是半個圓圈。或左邊是半個圓圈,中間一條長弧線,右邊三點。(在古文中,同一個字,不少是正反互寫的。)
其形義解釋為:易經裡面什麼女**富大貴。
①、半個圓圈是半個太陽;易經為什麼閱讀越可怕。
②、中間的長弧線是一條擋住太陽的浮雲;
③、旁邊的三點是從雲縫里透射下來的陽光。(也可以說是表示多雲的「多」,因為古人以「三為數之眾,九為數之極。」)
是故,「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
甲骨卜辭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就是「天氣不好」了。
「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後又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修玄學的人很可怕。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展過來的。半邊的太陽、散射的陽光都沒有變,只是把蔽日的浮雲的長弧線、變為先向左拐、後向右彎的弧線罷了。而太陽里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也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觀點的理論依據和由來。)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經變成方形的「日」,弧線的下部和三點陽光已訛變為「易」下的「勿」了。
⑷、於是「易」這個會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體、發展成為漢代的隸書之「易」和現代楷書的「易」了。
綜上所述,我個人比較贊成「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矣。」的說法。這是因為:易經主要是講什麼的。
1、《易經》是揭示、論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發展、變化規律的經典書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陰陽,此種說法比較吻合《易經》八卦構成和排列的規律法則,及其內涵的核心思想。曾仕強透露太多天機。
3、無論哪種說法、觀點,都不能否認「易」的「變化」之含義。日月象數蘊含交替、變化之義。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都是不錯的。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並稱「六經」。於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
、關於「經」字的解釋:
1、、「經」字的由來及發展變化:
「經」字原是個象形字,沒有「糹」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織布時撐線時用的「工」,上部的三條曲線就是織布的「經線」之形。
⑵、在小篆中,為了使其「經線」的詞義更為明確,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糹」,這樣「經」字就變成了左形右聲的形聲字了。
注意:「糹」同「糸」,不能讀作(sī)而應讀(mì),由於人們誤認為「糹」同「絲」,已經習慣地將「糹」也讀成(sī)了。
「糹」字是個象形字。
a、「糹」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絲檸在一起之形。
b、「糹」字在金文中,其形體和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大體相同。易經說男女之間的緣分。
c、在小篆中,其形體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體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書的寫法。學易經的都是什麼人。
e、「糹」是簡化字的形體。
宋朝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徐鍇說:「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學易經的好處和壞處。
可見「糹」(糸)是極細小的絲(二分之一絲)。
「糹」(糸)字的本義就是「細絲」。
《說文》:「糹,細絲也。象束絲之形。」周易經是講什麼。
⑶、「經」是楷書的寫法。
⑷、「經」是簡化字。女人學易經有什麼後果。
2、「經」字的詞義解釋:
⑴、「經」字的本義是指織布的縱線,跟「緯」相對。
《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其大意是:經線正,緯線才能成;文章的內容定好了,文辭才能流暢。
⑵、後來從「經緯」之義又引申為南北東西之義,南北謂之「經」;東西謂之「緯」。
《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
⑶、因為沒有「經」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幹也就稱為「經」,如:「經脈」、「經絡」等。
⑷、同理,也正因為「經」的重要,所以記載一定階級**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典」、「經書」等。
《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也就是說,古代在圖書目錄中,以甲乙丙丁為次序,甲部的書籍均為經典。
⑸、古通「徑」。
……等等。
3、所以「經」字在《易經》中所蘊含的意義應該包括:
⑴、通「徑」字,路徑、途徑、門徑。即辨別、反映、揭示、掌握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方法。
⑵、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規律。
⑶、對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認識、心得體會、心經。
⑷、論述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論、經典。
以上就是與《易經》到底是本什麼書?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相關內容,是關於《易經》到底是本什麼書?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的分享。看完易經講的是什麼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⑹ 看《易經》這本書有什麼好處
《易經》講的是根據客觀現象對人生哲理的一些解釋。
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為人處事、事物變化規律、人性的心態。。。以及能解釋一些現象(主要針對人們不習慣的現象,非習慣性思維)
我看過了,感覺能學到很多道理。對人生觀有很大啟發。
不會變傻的,易經不是光指算命。某些重點大學會有專門的《易經》系專業。
易經是科學的。里邊所說的都是根據客觀現象所引出的一些人生哲理。
里邊針對64卦展開解釋。
例如:第2卦(坤下坤上)中第一爻(上六)所說的一個現象是,
發現地面結了一層很厚的冰,顯然是很久以前就開始的了。
說明:災難不是一朝一夕就發生的,而是經過長年的積累。
引用比喻:厚厚的冰層---嚴重的災難。
後來就有這么一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易經就是說這些的了。
⑺ 《周易》這本書好嗎如何評價這本書
《周易》是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古代現存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簡稱《易》,亦稱《易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等義。相傳為周朝人所著,故名《周易》。一說「周」為周密,周遍,周流之意。《周易》分為《經傳》和《易傳》兩個部分。《經傳》部分主要是符號組成的,包含了深邃的義理;《易傳》部分主要解釋卦辭和爻辭的7種文辭,如《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話傳》等共十篇,被稱為《十翼》。《周易》中最重要的符號就是爻和卦。古代人通過對世間萬物多種矛盾現象的直接觀察,得出「陰,陽」兩個概念,用符號「——」,「—」分別代表。符號又稱爻,其中前者稱「陰爻」,後者稱「陽爻」,象徵現實中天地,男女,勝負······等矛盾對立面。每三爻疊成一卦,一共可疊成「八卦」,分別是:乾,坤,震,【】,坎,離,艮,兌。代表現實中八種物質: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周易》以八卦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其中「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後世的哲學思想影響極為深遠。然而《周易》最初畢竟是一本用來求神問卜的書,其中一些符合科學精神的思想是和宗教迷信交織在一起的,但是,要求三千年前的古人不講神鬼和上帝,顯然是一種苛求。《周易》中包含的辯證法觀點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是我們的祖先在嚴重的神學思想籠罩下,努力擺脫宗教迷信的結果,在我國哲學史上放射著不可磨滅的光芒!!
⑻ 學習易經好不好
上古智慧的精華《易經》,學這個當然好了如果自己領悟不夠就必須先找對老師!和你學習目的,學來提升智慧,還是學來算卦,是你個人選擇。《易經》絕對不會禁錮你的思想,還能提升你的思路,易能讓你知道事物的雙面性,你說思路的禁錮了還是開闊了。不會算卦也沒所謂的,因為世界是變的人算不如天算,當最中國最高高哲學來學,只要把自己的思路提升了,其奧秘自己去體會。
⑼ 易經這本書怎麼樣
《易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大奇書,其價值和作用碩大,影響意義深遠,擁有博大精深的內容和廣泛豐富的形式。它是我們祖先的偉大創造,是先民智慧和高度結晶。《易經》是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占卜用書,流傳至今的是周朝的《易》,因此亦稱《周易》。它被奉為儒家的經典,稱作《易經》,而且冠居群經之首,有「萬經這王」之稱。經過後人的進一步創造發揮,形成了《易經》的完整體系,體現著生活經驗和哲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儒、釋、道、法、名、墨、陰陽等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淵源,在世界文化中也佔有崇高的地位。人們根據《易經》的基本圖形「八卦」創造了八卦拳,八卦掌,太極拳,太極劍等等。在現代,《易經》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因為它關繫到哲學思想、計謀策略、思維方式、修身養性、政治軍事、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人際關系、醫學養生、行為科學、文藝美學、圍棋技藝等等,真是包羅萬象,不勝枚舉,甚至目前的科學技術,如計算機軟體、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等到啟示,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經》六十四卦可視為有關人生問題的六十四個專題,三百八十四爻可看作三百八十四種處境中可能發生的情況與最佳對策。《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在今天,仍然是引導人們適應各種復雜環境的錦囊寶鑒,人生的行為指南。而學習《易經》任何時候都不會晚,孔子曾說:「吾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人生半途,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當然有助於對《易經》更深入地理解。話雖如此,青少年朋友擁有充沛的精力和豐裕的時間,如果能及早從《易經》這大海洋中汲取富貴的智慧之水,作為跋涉人生征途中的甘泉,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加深領悟,當然就更為理想不過的了。
[真心推薦]
1、「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與謀略——《易經》對話錄,孫映逵 楊亦鳴著,社會科學出版社,
2、易經的智慧,殷旵,珍泉著,線裝書局出版,
3、周易四書禪解,[明]智旭著,施維周建雄整理,巴蜀書社,
4、周易全解,金景芳 呂紹綱著,
以上幾部是我幾年來所讀到的最理想的入門首選閱讀書籍(雖然手頭上有十多個版本),特此推薦。
⑽ 你們是如何看待《易經》這本書
要講易經。必須明白乾坤兩卦。乾坤為易之門戶。乾為六爻純陽。坤為六爻純陰。乾坤兩卦是整個六十四卦的領頭。所以有很多解卦的規則和框架在乾坤兩卦里都基本具備了。以乾坤作為卦首。是周文王寫周易的基本思路和根基。他試圖把天地宇宙社會人生的繁繁種種建立一個秩序。所以他把乾坤兩卦放在六十四卦的首位。意為天地宇宙社會人生萬物的總源頭。也即是周易序卦傳所言。有天地而萬物生。他是以主生和被生來確立秩序。建立一個體統。有人說他是王治之道。強調封建專治。也不能說不對。乾卦之象就是為君為王為金為良。只要是世界的被價值觀認可的最好就是乾卦。而九五至尊也的確在乾卦的九五爻。代表了權利的集中者。在歷代的解釋中。一說到九五爻就是被解釋為君王。其實。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九五至尊只是此爻的人事之象。他本質上指的是權利的最高決策者。就是話語權。並不完全就是君王。這里是有數學依據的。從二進制的數學規律來看。乾卦初爻數值32。二爻數值是16。三爻數值是8。四爻數值是4。五爻數值是2。六爻數值是1。從這個數值系列來看。數值越往下越大數值越往上越小。而我們知道周文王用這個數學模型要表述的天地萬物的體統。自然首先就可以用來表述社會。所以在社會生活中去對應人事。就清楚明白了。數值越大就對應人數越多。數值越小對應的人數越少。所以在封建時代。這個最大數值的32自然就對應了老百姓。在封建時代也叫賤民。其實大家知道易經之所以幾千年來他能夠作為人類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主要是。他是代數形象思維。社會進步了。封建時代的帝王將相也不存在了。可是易經的這種代數模式。還是能夠被社會所用。大家知道。社會進步了。特別是西方國家提倡人權。主張所謂的公權民授的民主思想。其實周易的這個社會模型始終有用的。因為這個社會模型。指的是權利的和決策的能力的大小高低的代表。不管社會如何的變化。其形態怎麼樣。而最高行駛權利的只能是九五之尊。即便再民主最後還是要集中到一種行為。這個是什麼人也推翻不了的社會結構。有人的世界必然有秩序。有秩序必須服從這個基本規律。權利的特點永遠只能是金字塔。越往上權利越大。越往下權利越小。其實乾坤兩卦一開始就確立一個社會結構管理模型。而這個模型是建立在自然的數學基礎上的 湖北鄂州肖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