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易經》教給我們的七種思維方式,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你怎麼看呢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被稱為群經之首,其深刻的思想影響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發展,而它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成為華夏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
母親具有什麼特性,承載、包容、孕育,正和大地是一種屬性,所以坤為地為母,當然還可以為很多其他的。
② 周易學的思維方法
周易》的思維方法是辨證的、發展變化的。它講「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一件事情提出來就要分兩個方面來看,「兩儀」就要講辨證了,「分陰分陽」、「分柔分剛」。陰陽兩個方面的因素又分為少陰、少陽、老陰、老陽,標明它們所處的狀態、作用的程度和發展的趨勢,經過「籌、策、計、算」,把這些積極與消極元素及其所處的狀態、相互作用程度和發展趨勢分析後形成「卦」。但是「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各種元素變化發展,相互作用,應該通過「錯、綜、復、雜」等方式及時認識和把握。
經過「籌、策、計、算」劃(畫)成卦,根據卦情分析,然後去定「吉凶」,去判斷做一件事情的「好壞」或應該不應該。為什麼要「知幾」、「鉤隱」,就是要把各類有用的元素全面納入,這樣籌算的才能准確,判斷決策才能正確。現在,這個過程環節有的稱之為論證。過去的科舉考試中有「策論」文,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種很高的素質和很強的能力。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趨利避害」,維護發揮積極的因素,避免消極的因素,處理好各類元素間的相互關系,在適當的時機,用適合的方法把事情做成功,完成好任務和使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經過充分科學的辨析籌策,做好事情是不容易的。
什麼是周易? 《周易》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提法。狹義的《周易》指的是〈周易古經〉,廣義的〈周易〉則包括〈周易古經〉(簡稱〈易經〉〉和〈周易大傳〉(簡稱〈易傳〉〉。
〈周易古經〉,成書於殷周之際。這是一步占筮書,通過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斷,即利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來預測吉凶。這標志著古人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轉向科學的人類覺醒,是科學與迷信相混雜的一種認知體系。春秋戰國的大聖人孔子及其弟子們熟讀〈周易古經〉,創作〈周易大傳〉,把蘊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來,並且發揮的淋漓盡致,使〈周易〉成為一本關於宇宙和人的充滿偉大哲理的書,標志著哲學從神學中脫胎而出的人類新覺醒。自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周易〉一躍而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總而言之,〈周易〉,包括經和傳,是一本〈易經〉講占筮〈易傳〉講哲理的充滿著中國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經典。
網路游戲《夢幻西遊》仙族門派五庄觀弟子所修技能:
技能描述: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周易》包羅萬象,道法精深,是修道之人必學之書
學習效果:提高魔法上限
包含法術:驅魔,驅屍
③ 學會《易經》三分法思維,可以解決生活中所有溝通問題
平時跟朋友出去吃飯,是不是都習慣問一下,你吃什麼?而我們也很習慣性的回答「隨便」。
這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習慣。
這種思維方式是來至於《易經》的三分法思維方式。
而我們社會上有是有很多種思維方式的,曾老先生把所有的思維方式歸納為三種思維方式。
第一種:
一分法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很可愛,別人說對,他就說對,別人說錯,他就說錯。這種思維方式在日本體現得更為明顯。
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你會發現,日本人總是點頭稱是、是、是的。
第二種:
二分法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體現更多是西方國家的人,他們的思維習慣里只有對和錯兩種答案,就是現在人常說的非黑即白。涇渭分明,腦筋不會轉彎。
學習群里有位易友分享了一個案例,她在國外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消費了6元,這位易友習慣性的給外國收銀員11元,而外國收銀員會把你給的1元零錢先放一邊,再拿出4元跟易友的1元一起找回給我們這位易友手裡。外國人的思維不會想到人家給了她一個1元,她找一張整的5元。
其實,我們中國近幾百年都在學習西方的那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了。所以,現在才會有各種溝通課,情商課,這些課程都是講思維方式。
在我們《易經思維》課的學習群里,一些學員就會疑惑,包括我也疑惑,聽到一件事,肯定不是對,就是錯的了,難道黑白分明不對嗎?
在《易經》思維里,不講對錯,講合理不合理。
第三種
三分法思維
三分法的思維是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是隨時可以改變的。三分法思維是靈活的,聽到一件事情,不是盲目相信,也不是盲目否定。
在我們中國是不是經常聽人說「很難說,」「看著辦」,這就是典型的《易經》三分法思維方式,有時要這樣,有時要那樣,隨時做出改變。透過事情的表象,找到事情的規律性,最後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個思維方式群里易友也分享了一個案例,他說,錢中書先生的《圍城》里說,一種人挑最好的葡萄先吃,另一種人會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
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的,因為他吃的都是剩下里的最好的。
第二種應該是悲觀,因為他吃的都是剩下里頭最壞的。然而,恰恰相反,第二種人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我們這位易友說,他年輕的時候,會挑不好的吃,把好的留到最後,而四十歲以後,他不那樣了,一定要挑好的,吃了再說,
這就是運用了三分法思維了,隨時而變,順勢而為。
曾老先生還分享一個故事:
一個領導打電話給他的下屬,問他有沒有空,下屬說有空,領導「有空?你一天到晚沒事做的嗎?你給我滾過來。」
這個下屬記住了這次教訓,下次領導打電話來問不能說有空。
領導又打電話來了,「你有沒有空?」下屬這次聰明了說「沒空,很忙。」領導更氣了,「我打電話你說沒空,別人找你還得了,馬上給我過來。」
這個下屬很納悶,說有空也不對,沒空也不對。怎麼說都是錯的。
如果用《易經》的三分思維方式,事情就好解決了。
領導再給下屬打電話說,你有沒有空?這次這位下屬有智慧了,領導,我馬上過來。事情就好解決了。
曾老先生講:一件事情可以有六十四種不同的狀況,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一件事情既有陰的部分,也有陽的部分,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關於《易經》的三分法思維,我按照老師講的結合易友們分享案例,整理成這篇文章。不知道我有沒寫清楚了,請各位讀友指教斧正。
我們現在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是二分法思維,我自己也覺得自己很死腦筋,不會轉彎,三分思維是要訓練,可以每天找一件事情或一個問題試著用三分法思維去思考解決。
④ 如何學習易經
大家學習易經八卦萬物類象,對每個卦所代表的內容去死記硬背,總覺得很難,其實是沒有找到真正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下易經類象的知識。
再次感謝大家看我寫的易經類象文章,這些都是最基礎的基礎,但是基礎的東西說細致了往往對初學者幫助很大,有點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味道哈。
⑤ 《易經》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
《易經》其中確有許多具有理論思維色彩的哲學觀點。卦爻既反映世界的變化,也反映世界變化的規律。卦爻自身只表明世間萬物的具體變化,還處於渾沌自發的無言中。《易傳》則把卦爻關於變化的認識加以提煉,並用哲學語言明確無誤地概括起來。例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等。《周易》已初步構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由它特有的一系列范疇.概念.命題所組成。太極.陰陽.變化.易.道.神等諸命題,則是這個體系的骨架。因此,《周易》充滿了樸素的古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集大成和發源地。我國古代辯證思維的核心內容是對立統一,其最高范疇是陰陽。
把陰陽概念抽象為表述對立統一的最高范疇,並運用陰陽相互依存和轉化的觀點,概括和總結有關自然.社會.歷史等知識。《周易》依據「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理,把自然界與社會中的一切變化都看成是陰陽對立的力量交互作用引起的陰陽這一基本矛盾,在八卦中演變為天與地.雷與風.水與火.山與澤四對矛盾。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雷風山澤都是它的派生物。在重卦中,陰陽又進一步演變為三十二對矛盾,如:泰與否.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三十二對矛盾也就是三十二個正反卦,六十四卦都是按正反兩卦的形式排列的。重卦中,還有上卦與下卦或外掛與內卦的矛盾關系。可見,《易經》把矛盾關系看成是普遍存在的關系。當然,《易經》所揭露的矛盾並不是事物內部固有的矛盾,大多具有表面性,有些矛盾甚至是虛構的。盡管如此,被披上神秘外衣的樸素辯證法觀念仍是認識活動的基本方式和思維活動的基本方法,對辯證思維發展仍起到推動作用。《周易》把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觀點作為認識和解決宇宙人生問題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模式,開辟了中國傳統思維之先河。
⑥ 初學者,如何正確的學習易經
易經,其實是一門哲學,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易經的方式方法,來判斷推導已經或即將發生的事情,就是占卜,實際上占卜術只是易經當中一個很小的分支。比如中醫、氣功、軍事、數學等等諸多科學,都與易經有著緊密的聯系。
要想學好易經,要改變一些思維方式方法。
我們現在使用的推導世界的方式方法是:數理化。數理化是現代科學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科學表達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最主要方式。這種方式的推導過程是用數學表達方式,用物理說明作用,用化學體現變化,並從規律和本質上得到重復性的驗證。這種方式即使抽象的,也是直觀的。而這種推導方式也有局限性,就是將事物越分越細,就像把整個科學歸結為一片森林,然後細分為樹木,再分為細胞、分子、原子等等,以至於在觀察某件事物時,只看到了點而不能看到面一樣。
而易經使用的推導方法是象數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方式方法卻截然不同。主要是使用類比推衍變化。是由點到面的推導方法,比如:手面相,通過一個人的掌紋,來推導這個人的疾病,事業、婚姻、財富等等。再比如:一葉知秋的成語,通過一片落葉來推導秋天就要來了。再就是董仲舒、邵康節提出的天人感應理論,通過天象的變化,來推導出人間的事情,是用一種系統論的方法來觀察世界。通過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卦象,來推導世界萬事萬物。但這種方式方法也有局限性,就是推導出的事情是模糊的,比如:《黃帝內經》中可以通過某一年的氣候、風向、溫度的變化,來推導來年流行的疾病,但具體是那種病毒引起的疾病,就很難推導了。再比如:我曾經在網上和幾位易友玩射覆表演,預測對方吃的是什麼?通過時間起出的卦象是:水火既濟變火水未濟卦,推導出對方所吃的東西是紅色的,水分很大的的東西,這樣就出現了好幾種可能,有西瓜、桃子,紅色的蘋果等等都符合以上特性,具體是哪一種就很難分清了,只能根據時令等選擇其中一種,西瓜。雖然最終結果是對的,但通過卦象無法形象具體的推出就是哪種東西。
⑦ 如果想學習《易經》,有什麼好的入門方法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今天正好得以良機,分享給更多想學《易經》的人。
我先來普及一下「易學」的概念。
廣義來說:所謂「易學」,最早就是描述《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學說,後經世人不斷推演、完善形成的其它派生著作,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宗教、法術、軍事、中醫、預測、風水、管理學、人生修養、處世智慧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用於指導實踐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統稱為「易學」。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文化的根之所在。
領會了這些之後,再結合看【清】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和老子的《道德經》,這兩本書作為輔助理解的參考書。《周易折中》遍采各家易學研究大家之長,收集了261家大儒學說,可以說是最全面、最適合新手學易的一部輔助圖書了;而《道德經》算是一定意義上真正將伏羲易的精髓與魅力傳承發揚下去的一部傳世名作。
學了這些之後,你就算邁進「易學」的門檻了。
總結一下,最後的推薦清單就是:
從認識自己命運入手,先看【易解人生】。輔助理解的書看【周易折中】、【道德經】。
《易解人生》裡面已經有《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易經》和《易傳》了。這樣就是一本工具書《易解人生》,一本教輔《周易折中》,另一部傳世的易傳《道德經》。
「易」構成了中華民族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獨特模式,為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立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維範式。
中華文明的歷史如同一條奔騰咆哮的洶涌大河,數千年來跌宕起伏,經久不衰。易則以自己獨特的思想魅力和實用價值穿逶歷史,哺育了歷代人傑,直至今日易開創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這絕豐非偶然。
所以,學易的價值是認識社會,認識人性,認識生活,而不是學算命。我們後人該當人人學易、知易、用易,只有這樣,我才覺得對得起古聖先賢,也符合當代人當下的需要。
如果您真正想學習易經,歡迎在下方留言或與我私信!
⑧ 易經里的智慧和規律,怎麼去學習
易經是我國的一部古典文學,其存在的時間已有上千年。裡面凝聚了我國古人的智慧,以及對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指導意義。但是易經學起來相對比較難,因此要有系統性的去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夠掌握易經的智慧和規律。
易經的學習可能是枯燥無味的,但是一旦掌握這些方法以後,就可能會越學越輕松,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學習效果。
⑨ 易經如何學習
周易作為國學中神秘的一門學科,其復雜的內容讓很多人難以下手,楚恆易學網路學院開設八字、六爻、風水、手面相、梅花等易學課,一門學科學期是10節,對於學習特別慢的,直到學會為止,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會,並且掌握易經預測學與風水學要點,達到能夠獨立運用。學費很少,學費的一部分都用於無償捐助貧困山區兒童做慈善。
如果是自學,那麼別說十節課,就是十年也不見得學明白,因為需要很漫長的解悟過程,而且要有豐富的閱歷、與正確的易學知識做指導,這絕不是那些有社會上名氣的大師所能達到的!楚恆學院的重學術,社會的大師重名利,楚恆學院的以研究學問教學為根本,而社會的大師們每天忙於宣傳炒作,以出名發財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