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一,說服法,通過說理,促進學生品德的提升。
第二,情感陶冶法,通過創設情境,對師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從促進品德的發展。
第三,實際鍛煉法,通過委派任務,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
第四,自我修養法,通過自我慎獨反思,箴言等方法促進學生自我品德發展發展
第五,榜樣示範法,通過樹立良好的榜樣
❷ 九個德育原則口訣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是學校和教師進行德育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需要注意與教學原則相區別。
德育原則包括: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想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而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原則里也有。可以通過順口溜:「向導至尊,正因機智」來記憶。
1.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基本要求包括:(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
疏導原則也稱因勢利導原則,與導向性原則不同,疏導原則指的是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向上。比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你,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所以基本要求有:(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想結合的原則
這一原則即嚴慈相濟原則,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所以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把愛與嚴有機結合起來。所以要求:(1)教育者要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2)教育者也要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一個要求,認真管理,對學生要有合理而嚴格的道德要求。
4.知行統一原則
這個原則也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意思。比如廣告:媽媽我給您洗腳。所以在實施此原則時要求:(1)要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的認識;(2)要組織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此原則;(4)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做好示範。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此原則要求教育者:(1)堅持正面教育原則;(2)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3)學校要建立健全的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等。即德育工作要正面引導學生,要能調動學生接受駕馭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要疏堵結合。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長善救失原則)
《學記》中提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要求教師在運用這一原則的時候要注意:(1)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客觀得評價學生;(2)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將學生思想里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3)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能力,啟發他們自覺思考,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7.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教育影響的一致性也就是教育合力,教師要注意運用家庭社會的教育,實現教育合力。連貫性是指在時間上的連續,比如在小學時學習品德與社會,初中是思想品德,高中時政治,大學學習毛概和馬列等。要求教育者:(1)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2)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3)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化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年齡特徵進行教育。俗語常說:(1)視其所以,視其所由,察其所安;(2)夫子施教,各應其材;(3)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常考的知識點只有八大德育原則,以上是《德育原則常考知識點》
❸ 德育的四個基本規律記憶口訣
德育四個基本規律很好記。
口訣是:知情意行內外長期
(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少年兒童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展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❹ 德育原則是什麼有沒有記憶口訣
【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德育教育有方向;
2、疏導性原則:因勢利導,講明道理,循循善誘,以理服人;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尊重信任,嚴格要求;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相結合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注重個別差異,採取不同措施;
6、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7、長善救失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
8、知行統一原則:理論聯系實際;
9、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家校聯合。
❺ 中學德育原則的記憶口訣是什麼
德育原則記憶口訣: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性原則。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相結合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7、長善救失原則。
8、知行統一原則。
1、導向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德育目標要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
2、疏導原則: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表揚激勵、正面教育,肯定學生的進步。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尊重、關心愛護學生,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
4、知行統一原則:理論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評價學生堅持知行統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想結合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客觀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7、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發揮教師集體作用,爭取家長、社會的配合,保持德育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年齡特徵有計劃進行教育。
❻ 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主要方法包括:
1、說服教育法
說服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范、養成道德行為。首先要提高認識、啟發自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只有學生的認識提高了,認識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覺去履行。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方法。
2、榜樣示範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典範、示範、評優等方法。
3、實際鍛煉法
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練習、制度、委託任務和組織活動等方法。
4、品德修養指導法
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包括:學習、座右銘、立志、自我批評、慎獨等方法。
學生品德的提高是一個能動的發展過程,它的成效同學生個人能否自覺主動進行道德修養緊密相關,學生的年齡愈大,他們個人進行的道德修養在自身品德發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視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提高他們的修養能力,如果沒有道德的修養,個人的進步就是不可能的。
5、陶冶教育法
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6、品德評價法
德育的各種方法各有特點與作用,每一種方法都是進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萬能的,它們之間相互補充、配合,構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統。
青少年學生品德的培養,不可能通過個別方法來實現,必定是科學地綜合運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結果。所以教師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於創造性地運用。
(6)怎麼記德育方法擴展閱讀
德育目標具體要求: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維護祖國的尊嚴、榮譽、獨立統一和各民族的大團結,視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立志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而奮斗。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努力學習初步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增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確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形成符合社會和個人實際的就業觀,提高自我就業能力,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准備。
5、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觀念和遵紀守法意識。
6、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❼ 德育原則的記憶口訣
一、德育原則
一句話巧記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德育目標要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
2、疏導原則: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表揚激勵、正面教育,肯定學生的進步。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尊重、關心愛護學生,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
4、知行統一原則:理論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評價學生堅持知行統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想結合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客觀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7、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發揮教師集體作用,爭取家長、社會的配合,保持德育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年齡特徵有計劃進行教育。
❽ 德育原則的背誦口訣是什麼
德育原則的背誦口訣如下。
1、德育原則包括: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想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而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原則里也有。可以通過口訣:向導至尊,正因機智來記憶。
2、口訣:陶行知正面疏導一連的學生:積極守紀律,才有尊嚴。這句口訣來記憶這八大原則,陶行知即知行統一原則,正面和守紀律即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3、疏即疏導原則,導即導向原則,一連即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積極即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才即因材施教原則,學生和尊嚴即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❾ 考教師資格證筆試德育方法有記憶口訣嗎實在背不下去了!
德育原則順口溜記憶法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是學校和教師進行德育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需要注意與教學原則相區別。
德育原則包括: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想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而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原則里也有。可以通過順口溜:「向導至尊,正因機智」來記憶。
1.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基本要求包括:(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
疏導原則也稱因勢利導原則,與導向性原則不同,疏導原則指的是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向上。比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你,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所以基本要求有:(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想結合的原則
這一原則即嚴慈相濟原則,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所以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把愛與嚴有機結合起來。所以要求:(1)教育者要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2)教育者也要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一個要求,認真管理,對學生要有合理而嚴格的道德要求。
4.知行統一原則
這個原則也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意思。比如廣告:媽媽我給您洗腳。所以在實施此原則時要求:(1)要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的認識;(2)要組織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此原則;(4)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做好示範。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此原則要求教育者:(1)堅持正面教育原則;(2)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3)學校要建立健全的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等。即德育工作要正面引導學生,要能調動學生接受駕馭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要疏堵結合。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長善救失原則)
《學記》中提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要求教師在運用這一原則的時候要注意:(1)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客觀得評價學生;(2)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將學生思想里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3)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能力,啟發他們自覺思考,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7.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教育影響的一致性也就是教育合力,教師要注意運用家庭社會的教育,實現教育合力。連貫性是指在時間上的連續,比如在小學時學習品德與社會,初中是思想品德,高中時政治,大學學習毛概和馬列等。要求教育者:(1)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2)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3)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化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年齡特徵進行教育。俗語常說:(1)視其所以,視其所由,察其所安;(2)夫子施教,各應其材;(3)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德育原則備考指導:一句話巧記德育原則
下面中公講師通過一個故事和一句順口溜帶領考生快速掌握記憶方法。
一、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德育目標要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
2、疏導原則: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表揚激勵、正面教育,肯定學生的進步。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尊重、關心愛護學生,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
4、知行統一原則:理論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評價學生堅持知行統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想結合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客觀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7、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發揮教師集體作用,爭取家長、社會的配合,保持德育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年齡特徵有計劃進行教育。
二、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
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導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男生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的原則)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疏導原則)
陶行知用四顆糖就令這個男生自覺愧疚,充滿悔改之意,這個故事裡充分體現了德育原則其中的疏導、導向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原則,知行統一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等。可見靈活運用道德教育的原則,會讓教師的德育工作開展地更加順利,對學生的品德培養大有裨益。下面,教考生用一句話就記住這八個德育原則。
三、一句順口溜巧記德育原則
順口溜:「陶行知正面疏導一連的學生:積極守紀律,才有尊嚴。」這句順口溜來記憶這八大原則,「陶行知」即知行統一原則,「正面」和「守紀律」即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疏」即疏導原則,「導」即導向原則,「一連」即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積極」即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才」即因材施教原則,「學生」和「尊嚴」即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❿ 德育原則的背誦口訣是什麼
1、導向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德育目標要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
2、疏導原則: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表揚激勵、正面教育,肯定學生的進步。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尊重、關心愛護學生,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
4、知行統一原則:理論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評價學生堅持知行統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想結合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客觀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7、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發揮教師集體作用,爭取家長、社會的配合,保持德育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年齡特徵有計劃進行教育。
相關如下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很重視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針對當時詭辯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談,提出了「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主張心口一致,表裡如一的原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就是美德」。
但他反對教給學生現成的道德知識,主張通過師生問答、爭辨,啟發學生自己從問答中得出結論,作為德性涵養的原則。17世紀英國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後果」原則,強調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為後果中自動對行為加以調節,反對教育的外力干涉。這條原則,後來被法國思想家J-J盧梭、英國教育家 H.斯賓塞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