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笛福的寫作風格
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
㈡ 笛福簡介
丹尼爾·笛福
丹尼爾·笛福(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生於英國倫敦,本姓福(foe)。笛福後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這一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笛福曾經從商,但是遭到失敗,甚至於1692年破產。隨後他為了謀生,干過各種工作,如政府的情報人員等,同時從事寫作。1696年他成為了一家倫敦磚瓦廠的經理。
笛福不信仰英國國教,這使得他在政治上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發表了一本小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經過審判,笛福被判入獄六個月,並從1703年7月31日起帶枷遊行三天。笛福則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遊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並且為他的健康乾杯。輝格黨首領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志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於1704年創辦了《法國時事評論》。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志中斷。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的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生平
--------------------------------------------------------------------------------
笛福生於英國倫敦,本姓福(foe)。笛福後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這一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笛福曾經從商,但是遭到失敗,甚至於1692年破產。隨後他為了謀生,干過各種工作,如政府的情報人員等,同時從事寫作。1696年他成為了一家倫敦磚瓦廠的經理。
笛福不信仰英國國教,這使得他在政治上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發表了一本小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經過審判,笛福被判入獄六個月,並從1703年7月31日起帶枷遊行三天。笛福則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遊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並且為他的健康乾杯。輝格黨首領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志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於1704年創辦了《法國時事評論》。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志中斷。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主要作品
--------------------------------------------------------------------------------
《魯濱遜漂流記》
《辛格爾頓船長》
《摩爾·弗蘭德斯》
《大疫年日記》
㈢ 笛福的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年~1731年),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小說的奠基人,出生於英國首都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一說是油燭商),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他廣泛遊歷,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各國大陸經商。被譽為歐洲的「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和「英國報紙之父"等。
其作品可讀性強。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中,樂觀又勇敢的魯濱遜通過努力,靠智慧和勇氣戰勝了困難,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
(3)笛福作者的寫作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笛福的主要作品:
1、《魯濱遜漂流記》
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2、《一部辛格頓船長》
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險、開發荒島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反映了英國殖民時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發表後立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讀物。
3、《羅克薩娜》
是由丹尼爾·笛福撰寫的現實主義小說,講述了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其他地方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笛福
㈣ 笛福資料
笛福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小說之父」。他是一個現代主義作者。丹尼爾·笛福出生於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孫漂流記》。25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小說仍然膾炙人口。 《魯濱孫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並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此後,他還陸續寫成了《莫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及另外兩本寫魯濱孫的小說,但債主總是跟著他追債。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笛福體弱多病,無人陪伴,債主不斷上門,孩子們也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爾·笛福去世,終年71歲。像生活在荒島上長達28年之久的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孫一樣,他孤獨而又恐慌。
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志,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 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在歐洲小說史上是一項創舉。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游記,如《新環球游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大不列顛全島游記》(1724~1727,3卷,導游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他的小說以《魯濱孫漂流記》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一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弗吉尼亞,與一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一生。《傑克上校》寫得最差,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弗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其他地方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在英國18世紀四大著名小說家中,笛福是第一個,他所寫的《魯濱孫漂流記》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至今是雅俗共賞的名著。
笛福生於1660年。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以暴力取得政權,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動勢力的斯圖亞特王室又在英國復辟,笛福出生於一個小油燭商人的家庭,屬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反對斯圖亞特王室的封建統治。笛福28歲那年,即1688年,資產階級又趕走了斯圖亞特王室,重新掌了權,他一面經商,一面從事政治活動,寫下不少小冊子。因為有的書和演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曾先後三、四次被關進監獄。59歲時,寫成了《魯濱孫漂流記》。這部小說是以一件真事為素材寫成的。200多年前,有一個蘇格人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沖突,被遺棄古拉丁美洲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塞爾柯克心情很壞,但後來慢慢地習慣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頭和羊皮蓋了兩間小房子,拿釘子做針,把破襪子拆開來做線,用來縫東西。他在荒島上生活兩年四個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國航海家把他救離了海島,塞爾柯克回到蘇格蘭後,經常在酒店裡向人們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歷。後來,笛福就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此書。繼《魯濱孫漂流記》後,又寫了許多小說,比較有名的有:《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羅克查娜》、《大疫年日記》、《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但他終生沒有混入當時有名的文人圈子裡。這些文人出身的社會地位比他高。他一生窮困,臨死前為了避債不得不離家藏起來。
[編輯本段]成名作《魯濱孫漂流記》
魯濱孫出身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裡買下一個庄園,做了庄園主。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
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強奸婦女、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孫一個人倖存下來,隻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山羊,海龜,海鳥為食,飲溪里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雖然這樣,魯濱孫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
魯濱孫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8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都是人骨,生過火,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孫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6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准備殺死、吃掉的俘虜。魯濱孫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由於那天正是星期五,所以魯濱孫把被救的土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孫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孫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發現船上的水手發生了叛亂,綁架了船長,把船長、船副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孫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水手留在島上,船長帶著魯濱孫「星期五」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孫已離家35年。他在英國靠在巴西的種植園發財,並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孫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孫又送去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小島了。
㈤ 《魯濱遜漂流記》寫作手法賞析
小說的結構一目瞭然,思路非常清晰。全書以魯濱遜冒險的經歷作為線索展開,講述他如何離家出走、逃脫海盜、流落孤島,如何在孤島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以及最後又是怎麼樣成為富翁、如何回到英國等等。這些情節用一條線的形式引出來,使小說的結構非常緊湊、清晰。同時,在清晰的思路下,故事情節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讀者的心情也跟著膽戰心驚。既流暢又峰迴路轉的情節,正如一條潺潺的溪流般吸引著讀者的眼球。
比如寫魯濱遜在某一天,突然聽到從海上傳來了幾聲槍響。原來是一艘經過的船。他趕緊生起火來,傳遞信號。可是,那艘大船卻在自己眼前觸礁沉沒了,獲救的希望再次破滅,魯濱遜又被重新拋入了孤獨的痛苦之中。
這樣的記敘方式在文中屢見不鮮,它扣住讀者的心弦,讓讀者在峰迴路轉之中體會小說的精彩所在。
(5)笛福作者的寫作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塑造主人公魯濱遜的時候所用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就是心理描寫。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描寫展示了魯濱遜的思想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的性格特點。當魯濱遜在海上遇難時,他認為「毫無疑問,我從此再也不會見到他們了」。
僅這么一句話,卻很准確地將魯濱遜失去同伴後傷心、沉重的心情表現出來,同時也很好地烘託了他自感前途一片渺茫時的復雜心理。在寫魯濱遜開拓荒島時,就寫出了他前後從凄苦到快樂的心理變化。
如「盡管我目前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但也許比生活在自由快樂的人世間更幸福」這句話充分的體現了魯濱遜此時對孤島的歸屬心理。而在「不速之客」這一篇章中,作者又用心理對比的手法,來襯托魯濱遜的那種心理落差後的痛苦。
這些心理的描寫,細膩而深刻,都給讀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小說還經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議論,比如「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艷的,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風順!」「花要凋落,草要枯黃,但春天又給它們生機。」之類的議論突出人物性格。
作品還重視人物性格的塑造、環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寫,還採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用語,這些開辟了英國小說發展的新階段。
㈥ 笛福的小說有什麼特點
(一)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的「荒島文學」風格特色
一個人流落到荒島的故事,這就是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英國經歷文藝復興之後逐漸強大起來,通過海上霸權不斷向海外開拓殖民地,而文學領域的荒島文學也隨之發展起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正是荒島文學的最傑出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這一時期英國無論製造業、商業還是海外貿易都處於快速上升期,在笛福看來促進貿易是英格蘭發展的基礎,而對外貿易則有賴於航海業,這種普遍的資本主義者思想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有直觀體現。魯濱遜在流落荒島前是個十八歲少年,當時的魯濱遜對平庸生活充滿了不滿,違背父親意願三次冒險出海,在前往非洲進行黑奴販賣的第三次冒險中,魯濱遜乘坐的船因大風暴而全船覆沒,除了魯濱遜自己船上所有人均遇難身亡,而魯濱遜自己則擱淺到荒無人煙的小島,在小島生活了二十八年才最終回到原本社會。
《魯濱遜漂流記》全書以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活為主體,這段生活幾乎占據了小說篇幅的三分之二。《魯濱遜漂流記》的開創性在於,主人公魯濱遜落難小島後並沒有人來拯救他,他只能通過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改善自己當前的困境。為了生存下去,魯濱遜運用人類社會的常識親手建造了房舍,對簡單粗糙的工具加以製造,通過打獵和馴養動物來維持食物供給,一步步艱難地努力後魯濱遜將無人的荒涼小島打造成了適合自己生活的場地。《魯濱遜漂流記》在小說結構處理上,運用了典型的「荒島文學」結構和敘事主線,即主人公因外在原因被困荒島,在荒島上經歷一系列冒險後,最終獲救或自救離開荒島回到文明社會。《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孫身上,到處閃耀著資產階級上升期生產階級特有光芒。小說中宣揚的是不斷發展、不斷勞動、不斷進取,流落荒島經過短暫的悲傷之後二十幾年的時間內魯濱遜很少給自己休息時間,雖然遠離文明社會但他從未安於現狀過,凡是能改變現狀的事情他都願意和樂意嘗試。魯濱遜這種積極奮發的精神,正是人們喜歡他的原因。《魯濱遜漂流記》以荒島為背景,遠離工業文明,這種自由的環境也是人們所嚮往的,因而成就了英國荒島文學的鼎盛之作。
(二)笛福《辛格頓船長》的「荒島文學」風格特色
繼《魯濱遜漂流記》後,1720年笛福完成了另一部以荒島生活為主題的小說作品《辛格頓船長》。小說主人公本身富家子弟,兒童時期即被拐賣給吉普賽人。12 歲主人公波勃跟隨一位船主到達紐芬蘭,在經過被劫後淪落為船舵手的奴隸。波勃與一些人參加起義後被拋棄在荒島上,23個人由此開始在荒島上開辟生活。相對《魯濱遜漂流記》中荒無人煙的荒島,波勃所在的荒島中還生存著很多遠離文明社會的土著居民。且波勃在荒島上並非獨自一人,而是與23個文明社會同伴一起流落荒島。這些人在荒島上的生存手段並非自力更生開辟新的家園,而是在經歷恐懼與磨難的過程中通過與土著的交易來實現生存。正當年輕的波勃等人對荒島生活並不滿足,在建造船隻之後波勃被推薦為船長,由此開始了航行冒險。波勃被稱為辛格頓船長,在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後,他們征服了大海和沙漠達到非洲黃金海岸。獲得足夠多的財富後,這群冒險者選擇結束航行回到自己原來的居住地英國倫敦。
辛格頓船長的金錢揮霍一空後重新選擇出海,加入海盜團伙買賣黑奴、搶掠財務,多年的海盜生涯使辛格頓船長成為巨富。但面對這些不義之財,辛格頓船長越來越感到恐懼,回到倫敦後帶著懺悔隱居起來。與《魯濱遜漂流記》一成不變的荒島場景相比,《辛格頓船長》主人公所活動的地域是不斷變換的,當然,從實質上來說這些變更的背景仍然帶有荒島特質。最初所道的陌生島嶼是名副其實的荒島,後來主人公所達到的那些看似並非島嶼的地方卻也基本都遠離世界聞名中心,在當時的歐洲社會看來與荒島無異。或者說,《辛格頓船長》中所有的地點都有著遠離文明、沒有束縛的共同點,需要依靠自己的不斷努力才能求得生存。《辛格頓船長》與《魯濱遜漂流記》一樣,在經歷各種艱險的過程中也會通過自我奮斗、勞作不斷地追逐和積累財富,《辛格頓船長》中的一行人甚至可以在追求金錢的過程中拋棄道義和人性。他們的掠奪本性,正是早期英國帝國主義行徑的體現。作為一部「荒島文學」作品,書中的探險活動無疑是最吸引讀者的地方,其穿越非洲大陸這一剛被世人了解的腹地設定,給整部小說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而異域歷險正是英國荒島文學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三)笛福《摩爾·弗蘭德斯》的「荒島文學」風格特色
除《魯濱遜漂流記》、《辛格頓船長》這類荒島背景明顯的作品外,笛福還創作了一些具有隱性荒島文學風格特色的都市背景小說,比如《摩爾·弗蘭德斯》。《摩爾·弗蘭德斯》的背景設定為城市,講述的是主人公在城市中奮斗求生的故事。摩爾的母親是一個小偷,摩爾在監督中出生,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被人強奸、遺棄並淪為妓女和小偷的種種不幸。金錢是貧窮的摩爾最高追求目標,在她心中用性來賺錢比取樂更加重要。為賺到更多錢,摩爾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在因偷竊被流放後,摩爾意外地得知母親有一個種植園,繼承了種植園的摩爾決定改變過去荒唐的生活。與前兩部小說相比,《摩爾·弗蘭德斯》最大區別是主人公的性別,相對魯濱遜與辛格頓船長在荒島和非洲的飄泊,摩爾是一個在都市中漂泊的女性形象。
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中,女子處於絕對弱勢地位。加之摩爾從小失去雙親,從未接受過教育,在都市中無依無靠的摩爾生存之艱難與魯濱遜的荒島求生並無二致。當時的女子在英國是無法從事謀生工作的,她們的選擇范圍很小,僅有嫁人、為娼或做些粗活,且婦女沒有上學的權利。這些不平等都使的社會環境,都使摩爾的生存步履維艱。摩爾在幼年時期便想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長為理想中的貴婦人,但這一夢想很快便破滅。為了能夠在都市荒島中生存下來,摩爾不得不通過婚姻關系來謀求自己的安全與財富。摩爾嫁給一個身份中上的男子,在她對愛情和婚姻充滿希望的時候,卻在幾年之後被拋棄最後不得不淪為妓女、小偷和囚犯。但綜觀當時的社會環境,摩爾的墮落是其在困境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並非因其自身道德問題。雖然摩爾換取金錢的手段並不如魯濱孫改造荒島那樣具有建設性,但她所做的一切同樣是為了在困境中生存下來,從深層次上說摩爾的行為也是一種進取行為,是人面對困境的一種本能求生反應。雖然在生活的追求上摩爾也帶有一種自我奮斗精神,但她對自己製造的可以生存下來的結果並不感到興奮,更多的卻是無可奈何。她的人生艱辛卻又充滿積極性,這一點同「荒島文學」中男性視角的開拓歷程是一致的。
從笛福的小說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荒島文學」的脈絡和特色,無論《魯濱遜漂流記》、《《辛格頓船長》還是《摩爾·弗蘭德斯》,都充滿了荒島求生的進取精神,是當時時代環境的鮮明產物。
㈦ 笛福的資料
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出生於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
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
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志,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 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孫飄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游記,如《新環球游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不列顛全島紀游》(1724~1727,3卷,導游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一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弗吉尼亞,與一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一生。《傑克上校》寫得最差,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弗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英、法、荷等地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㈧ 魯濱遜漂流記 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描寫了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過平庸的生活,一心嚮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小說第一部分寫魯濱孫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在巴西買了種植園;
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要部分,寫魯濱孫在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的經歷。第三部分敘述他從荒島回來後的事情,主要經歷是由陸路從葡萄牙回英國途中遇狼群的經歷。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寫的,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似乎總有著一種讀不厭的感覺,從魯濱孫的身上,看到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有一種冒險的沖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原文簡介:
魯濱遜·克魯索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到了倫敦,從那購買了一些假珠子、玩具等到非洲做生意。
第四次航海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
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淡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還在荒島的另一端建了一個「鄉間別墅」和一個養殖場。
雖然這樣,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船。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5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有一個腳印。
不久,他又發現了人骨和生過火的痕跡,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4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准備殺死並吃掉的俘虜。
此文出自英國·丹尼爾·笛福《魯賓遜漂流記》
寫作背景: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
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志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
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和感受出發,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和18世紀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魯濱遜這一形象。
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笛福生於倫敦一個油燭商家庭,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在從事商業的同時,他還從事政治活動,代表當時日益上升的資產階級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冊子,並因此被捕。
笛福直到晚年才開始創作小說。寫《魯濱遜漂流記》時,他已59歲了。此後,他又創作了《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摩爾·弗蘭德斯》等小說,這些小說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用。
㈨ 丹尼爾·笛福的創作風格是什麼急需知道!!麻煩告訴我
丹尼爾·笛福(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生於英國倫敦,本姓福(foe)。笛福後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這一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笛福曾經從商,但是遭到失敗,甚至於1692年破產。隨後他為了謀生,干過各種工作,如政府的情報人員等,同時從事寫作。1696年他成為了一家倫敦磚瓦廠的經理。
笛福不信仰英國國教,這使得他在政治上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發表了一本小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經過審判,笛福被判入獄六個月,並從1703年7月31日起帶枷遊行三天。笛福則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遊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並且為他的健康乾杯。輝格黨首領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志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於1704年創辦了《法國時事評論》。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志中斷。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的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生平 :
笛福生於英國倫敦,本姓福(foe)。笛福後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這一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笛福曾經從商,但是遭到失敗,甚至於1692年破產。隨後他為了謀生,干過各種工作,如政府的情報人員等,同時從事寫作。1696年他成為了一家倫敦磚瓦廠的經理。
笛福不信仰英國國教,這使得他在政治上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發表了一本小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經過審判,笛福被判入獄六個月,並從1703年7月31日起帶枷遊行三天。笛福則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遊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並且為他的健康乾杯。輝格黨首領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志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於1704年創辦了《法國時事評論》。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志中斷。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㈩ 笛福資料
丹尼爾·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至今是雅俗共賞的名著。丹尼爾·笛福生於1660年,被譽為「小說之父」。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以暴力取得政權,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動勢力的斯圖亞特王室又在英國家庭,屬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反對斯圖亞特王室的封建統治。笛福28歲那年,即1688年,資產階級又趕走了斯圖亞特王室,重新掌了權,他一面經商,一面從事政治活動,寫下不少小冊子。因為有的書和演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曾先後三、四次被關進監獄。59歲時,寫成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是以一件真事為素材寫成的。200多年前,有一個蘇格人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沖突,被遺棄古拉丁美洲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塞爾柯克心情很壞,但後來慢慢地習慣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頭和羊皮蓋了兩間小房子,拿釘子做針,把破襪子拆開來做線,用來縫東西。他在無人荒島上生活四年四個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國航海家把他救離了海島,塞爾柯克回到蘇格蘭後,經常在酒店裡向人們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歷。後來,笛福就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此書。繼《魯濱遜(孫)漂流記》後,又寫了許多小說,比較有名的有:《辛格爾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 》、《傑克上校》、《羅克查娜》、《倫敦大疫記》、《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但他終生沒有混入當時有名的文人圈子裡。他一生貧困潦倒,臨死前為了避債不得不離家藏起來。
編輯本段概述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 基人,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出生於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1]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由於政論文章
丹尼爾·笛福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
復辟,笛福出生於一個小油燭商人的家庭,屬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反對斯圖亞特王室的封建統治。笛福28歲那年,即1688年,資產階級又趕走了斯圖亞特王室,重新掌了權,他一面經商,一面從事政治活動,寫下不少小冊子。因為有的書和演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曾先後三、四次被關進監獄。59歲時,寫成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是以一件真事為素材寫成的。200多年前,有一個蘇格人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沖突,被遺棄古拉丁美洲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塞爾柯克心情很壞,但後來慢慢地習慣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頭和羊皮蓋了兩間小房子,拿釘子做針,把破襪子拆開來做線,用來縫東西。他在無人荒島上生活四年四個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國航海家把他救離了海島,塞爾柯克回到蘇格蘭後,經常在酒店裡向人們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歷。後來,笛福就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此書。繼《魯濱遜(孫)漂流記》後,又寫了許多小說,比較有名的有:《辛格爾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 》、《傑克上校》、《羅克查娜》、《倫敦大疫記》、《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但他終生沒有混入當時有名的文人圈子裡。他一生貧困潦倒,臨死前為了避債不得不離家藏起來。
編輯本段概述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 基人,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出生於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1]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由於政論文章
丹尼爾·笛福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
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29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小說仍然膾炙人口。《魯濱遜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並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此後,他還陸續寫成了《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及另外兩本寫魯濱遜的小說,但債主總是跟著他追債。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笛福體弱多病,無人陪伴,債主不斷上門,孩子們也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爾·笛福去世,終年71歲。像生活在荒島上長達28年之久的他的小說主人公魯濱孫一樣,他孤獨而又恐慌。
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
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
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
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諷刺法律不公。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評論》雜志,主要為哈利的英格蘭——蘇格蘭聯合政策 丹尼爾·笛福爭取支持。此後11年間他一直往來於英格蘭、蘇格蘭之間,充當哈利及其繼任者托利派戈多爾芬的秘密情報員,搜集輿論。在此期間,他又因寫文章而短期入獄。但從未終止為輝格黨當政者搜集情報,辦報,寫文章。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在歐洲小說史上是一項創舉。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遜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 》《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彼得大帝紀》(1723);幾部國內外游記,如《新環球游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不列顛全島紀游》(1724~1727,3卷,導游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英國商業方略》(1728)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他的小說以《魯濱遜漂流記》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辛格爾頓船長》寫主人公幼年被綁架,當了海盜,在非洲和東方冒險致富的故事。《摩爾?弗蘭德斯》有人認為是笛福最好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女賊的女兒,出生在監獄,被一個好心腸的市長收養。她靠勾引男子、多次結婚和偷竊為生,被判刑發配到美洲弗吉尼亞,與一前夫經營種植園終其一生。《傑克上校》主人公幼年就淪為小偷,當過兵,被販賣到弗吉尼亞,最後成為種植園主,回到英國。《羅克薩娜》的主人公是法國新教徒的女兒,流落在英國,嫁給了倫敦一個酒商,被遺棄,在英、法、荷等地淪為妓女,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編輯本段成名作丹尼爾·笛福
《魯濱遜漂流記》
本書是18世紀英國四大著名小說家之一的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學創作的里程碑,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主人公魯濱遜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毅力在所有讀者心中都會產生強烈的震撼。
魯濱遜出身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
丹尼爾·笛福他瞞著父親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裡買下一個庄園,做了庄園主。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
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一個人倖存下來,隻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山羊,海龜,海鳥為食,飲溪里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雖然這樣,魯濱孫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
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8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都是人骨,生過火,
丹尼爾·笛福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6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准備殺死、吃掉的俘虜。魯濱遜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魯濱遜把被救的土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孫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發現船上的水手發生了叛亂,綁架了船長,把船長、船副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些水手留在島上,船長帶著魯濱遜「星期五」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他在英國靠在巴西的種植園發財,並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孫又送去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丹尼爾·笛福《魯賓遜漂流記》賞析
笛福塑造的魯濱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
魯濱遜出身於中產階級,他父親常用知足常樂的哲學教育他,要他滿足現狀,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誘惑著他,他雄心勃勃,決心舍棄安逸舒適的平庸生活出海遠航。第一次出海他幾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盜擄去,逃出後在巴西發了財。但他仍不死心,經別人提議,再次出航,結果滯留海島。28年的孤島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繼續冒險。這種勇於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於現狀,要開拓世界、佔有世界的慾望。
丹尼爾·笛福
故事中關於魯濱遜在荒島上經歷的描寫是全書的精華。作者把魯濱遜描繪成充滿勞動熱情的人。他憑著自己頑強不息的勞動與大自然作斗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魯濱遜一到荒島,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絕望情緒後,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爭,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使魯濱遜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藉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強調了個人的聰明和毅力。
魯濱遜是個勞動者同時又是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
丹尼爾·笛福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魯濱遜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斗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佔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魯濱遜就躊躇滿志地說:「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後,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後,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辛格頓船長》
《摩爾·弗蘭德斯》《大疫年記事》
《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枷刑頌》
《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
《法國時事評論》用另一種囚禁生活來描繪某一種囚禁生活,用虛構的故事來陳述真事,兩者都可取。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早年交易決不是一種無效勞動。
雖然在某些年月時,好像被教育者處於沉睡狀態,沒有見到效應;但是,到後來終有一天,會看見大有好處的。
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編輯本段笛福的價值觀勞動創造歷史與價值《魯濱遜漂流記》的出現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劃 時代 的變革,它摒棄了舊的古典主義束縛,開創了全新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社會生活是文學的源泉,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再現,魯濱遜的資產階級思想和階級本質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 發展 新趨勢而出現的特定產物,笛福在作品中弘揚了人的智慧與勞動創造能力,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典型,把勞動作為人類生存和幸福的新的價值取向,賦予了勞動這個概念以具體的內涵。在對神學思想荒謬 理論 和宗教教條的不斷否定中,進一步認識到了人的本質和創造能力,文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哲學思想。研究笛福的價值觀必須了解魯濱遜身上所體現的進步思潮與勞動創造價值等有關理論,這樣才能揭示出笛福價值體系所蘊含的時代傾向和進步意義,才有助於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
作為笛福思想意識產物的魯濱遜這個文學形象是18世紀資本主義自由貿易上升時期進取開拓精神和人格化的體現,在他的身上蘊含了勞動的樂觀和以自我發展為中心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人與 自然 主客體關系的哲學新觀點。魯濱遜在與世隔絕情況下,沒有坐以待斃;「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我,可憐而不幸的魯濱遜·克羅索,在風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難,流落到這個荒涼的孤島上……我最擔心的是安全 問題 ,住在必須能防禦野獸或野人在夜間對我進行突然襲擊……二十六日至三十日我埋頭苦幹,把全部貨物搬到新的住地,雖然有時大雨傾盆。三十一日早晨我帶槍深入孤島腹地,一則為了找點吃的,二則為了查看一下小島環境……十一月一日我在小山下搭起了一個帳篷,我第一夜在帳篷里睡覺。」魯濱遜運用作水手時得來的知識:地理方位標量、天氣觀測、日移與潮夕變化等,開辟山洞,殺羊捕魚,種植農物,與奧妙的自然界搏鬥,著重揭示了勞動創造奇跡。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就是主體憑借一定的物質、技術手段改造客體,把自己的能力、智慧和要求等因素物化在被改造客體對象之中。魯濱遜的這種面臨困境毫不退縮,以實際行動求得發展的精神,表明了人的價值與生存權不是與生俱來的。早在17世紀,培根在散文的主題中就表達了人類通過知識和創造來支配自然這種全新的思維。魯濱遜的荒島生活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即:受自然支配到回歸自然,與之溶為一體的過程。笛福把自已對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的認識及所處時代人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全部傾注在魯濱遜身上。思想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魯濱遜對人性及其慾望的種種探究與反思的背後,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他面對大自然的頑強鬥志和巨大勇氣成了人類偉大創造力的象徵。笛福將西方社會大力提倡的人性本體發揮到了極至,這也是文藝復興以來人們所繼承的古希臘優秀文化的進一步發揚,把人的勤勞,智慧,勇敢,毅力和創造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資產階級開始以理想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歷史地位。從此,理性精神與自然 科學 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的價值體系,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新的價值觀念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推動了技術革命,為西方 工業 文明的發展確定了總的文化方向,令歐洲人民耳目一新,看到了人類開創世界未來的潛力和希望。
超越自我的主觀能動精神從勞動創造力角度揭示魯濱遜的形象。進而揭示人的本質,是過去的文學作品中所沒有的,也是歐洲傳統文化土壤在新的發展階段出現的進步現象,魯濱遜進入荒島後,用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憑個人的力量,向大自然索取,挑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西方社會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念;「正當我在帳篷後面的山洞口忙著幹活時,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發出了可怕的爆裂聲,我驚慌失措,等到我下了梯子站到平地上,我才明白發生了可怕的地震……六月二十五日發瘧疾,很厲害。發作一次持續七小時,……六月二十六日好了一點。因為沒有東西吃,就帶槍出門。身體十分虛弱,但還是打到了一隻母山羊……六月二十七日瘧疾再次發作,口裡幹得要命,但身子太虛弱,連爬起來弄點水喝的力氣都沒有……七月三日病完全好了,但身體過了好幾個星期才完全愎原。」
在那荒涼、充滿危險的環境里,魯濱遜戰勝了恐懼,知道應該努力活下去。地震摧毀才建成的窯洞;瘧疾讓他差點兒丟掉了性命。可是魯濱遜不氣餒、不放棄,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戰勝了 自然 ,也戰勝了自我,在這片荒島上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 規律 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 方法 的」。 魯濱遜充分發揮和調動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眾多困難,獲得了能在荒島上生活下去的比較豐富的物質資料。表明神治人的 時代 已經終結,個人勞動創造力與智慧已轉為積極的因素,人觀念上的勞動創造價值獲得了源泉與力量,確定了時代意義上的生存權,即不僅僅為了活下去,而是要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他在荒島上製造工具,與山水林木為伴,孤獨與自然對話。嘗試種植大麥,終於第一次在荒島上吃到了自已烘製的麵包,造出了可以繞荒島劃行的獨木舟。在一系列創造性勞動中,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中所包含的那種重視現實人生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的進取精神和笛福對人類存在價值的哲理思考。人類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它包括英雄主義,理想主義以及積極入世的傳統精神文化和不斷更新 發展 的時代因子。在笛福的筆下,以文學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魯濱遜形象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過程的 歷史 微縮。把遠古的傳說變成了具體的,看得見的現實生活,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作品 分析 了勞動對人類所起的作用,勞動是人的生命自我產生、自我發展的過程,是全面發展人的本質力量、創造自我生命的根本途徑。笛福 總結 出了創造性對人類新思想、新觀念的形成所產生的重要 影響 。魯濱遜的向未來世界不斷開拓奮力進取精神的進步意義已超出了所處時代。 研究 魯濱遜精神對民族性格和民族行為方式的影響及其對當今時代和人類 社會 發展的作用,為解構傳統文化,塑造民族新的精神文化,探索勞動創造對人類新思維的文化走向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文化資源,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笛福的價值觀對歐洲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多層面的,在形式上繼承和發展了先前的文學傳統、顯示了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但是,由於所處時代關系,笛福作品中有積極一面的同時,也有一些糟粕思想,例如,殖民主義思想和一些非理性的人文因素等,所以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對待作者及其作品。
編輯本段對笛福的評價笛福生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他屬於資產階級,他是中下層資產階級的代言人。
笛福一生最關心的是發展資本主義,他極力稱贊的是資產階級,他認為一個國家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發展貿易。「給我們貿易就是給我們一切」「貿易是世界繁榮的生命」,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張。因為他以為貿易使製造業和航海業發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飯吃,物資也因此能保持高價,並且可以維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層社會也得到好處。只要有勤勞的人來發展貿易,任何地方都會繁榮起來。他的一切經濟論著與部分政治論著都發揮這個主張,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笛福關於發展經濟的主張是有利於英國社會發展的,但是,他熱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奪取、經營殖民地的辦法,提出與落後民族擴大貿易的辦法,並且擁護黑奴買賣。這一切都表現了他的階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