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十方法界
十法界
是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法界。十界分別是指: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項稱為六凡,後四項稱為四聖,合稱為六凡四聖。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嘆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於這個無明的妄想,使眾生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中,不斷在六道中流轉。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稱六凡。 另外,佛陀的聖弟子,依各人解脫方式和度眾願力的差異,分為聲聞、緣覺與菩薩。此三者與佛陀合為四法界,又稱四聖。六凡加四聖,合稱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與因緣果報。
2. 什麼是 三界十方
http://www.yczyqg.com/wenzhang/djwz/file31.htm三 界 者 有 三 : 一 以 時 間 而 言 , 分 為 無 極 界 、 太 極 界 、 與 現 世 界 ; 一 以 空 間 而 言 , 分 為 天 界 、 地 界 、 與 水 界 ; 一 以 道 境 而 言 , 分 為 欲 界 、 色 界 、 與 無 色 界 。 皆 稱 為 「 三 界 」 也 。 十 方 者 , 乃 為 東 方 、 南 方 、 西 方 、 北 方 、 東 北 方 、 東 南 方 、 西 南 方 、 西 北 方 、 上 方 、 下 方 , 為 十 方 天 也 。
念佛三昧橫超三界
修學念佛,稱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念佛定。
念佛定,有它的特性。雖在定中,能成就一切功德;雖然成就一切功德,還是在定中。不和凡夫定一樣,凡夫定,坐在那兒和木頭一樣入定,沒有功德。
念佛的時候,要老實。你的心要老實,心不老實,叫「雜毒食」。心怎麼老實呢?識心無一動念處。
這話怎麼講呢?識是了別,了別心是分別一切法。無一動念處,就是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妄作分別想。識心無一動念,就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念佛定就是這樣。如果識心無一動念處,稱為「老實念佛」;如果妄作分別想,就不老實了。
起心動念,若觀察,有三種,就是貪、瞋、痴。念佛的時候,沒有貪瞋痴,稱作老實念佛。識心無一動念處,稱為定。念佛定,就是用這個功夫。
行住坐卧,不離念佛沒有貪瞋痴,叫念佛定;雖然在定中,不妨礙行住坐卧。上班歸上班,不妨礙念佛沒有貪瞋痴,在念佛定中,不妨礙你上班。作生意,不妨礙你念佛沒有貪瞋痴,修念佛定;雖在定中,不妨礙你作生意。如果一起貪瞋痴,就是妄分別一切法,那就念佛沒有功德了。
我說過,起心動念就是生死。大家用功,就是這么用功。菩薩、佛就比我們高了,雖然普度十方,不離法身;雖然法身不動,不妨礙普度十方。天上只一月,是定;千江有水千江月,那就是功德。我們作不到,從淺近處著手。
平常不妨礙你念佛,不起貪瞋痴,是念佛定。雖然在念佛定中,不妨礙吃飯、睡覺、做工作。煩惱來時,不忘念佛,不起貪瞋痴;雖然在念佛定中,煩惱不妨礙你。因為,念佛人不是沒有煩惱,他是不被煩惱所染就是了。有病痛的時候,不妨礙你念佛,不起貪瞋痴。命終時,不妨礙你念佛,不起貪瞋痴,自然得往生。
這個法門,就是般若。定中是不變;不妨礙作功德,隨緣。隨緣而不變,所以,作功德不妨礙在定中;不變而隨緣,不妨礙在定中可以作功德。
這個怎麼是般若呢?就是般若、匯和,般若是空,匯和是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菩薩問佛:「世尊!您是以何因緣而說般若波羅蜜?」佛說:「我為令菩薩得念佛三昧,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念佛三昧很高,據經上說,出五種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稱為「三昧王」,那五種三昧呢?第一個首楞嚴三昧,第二個金剛三昧,第三個獅子吼三昧,第四個佛性,第五個就是般若波羅蜜。
大家念佛往這里用功。在世間雖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不要起心動念,始終在定中。在定中,稱為「智慧門」;作功德,稱為「功德門」。就是菩薩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這和禪定的祖師禪相同,至於凡夫禪,沒有這個功夫。很多人迷惑,不知佛法,他修凡夫禪,不念佛。他認為凡夫禪高,他不知道念佛三昧才是真正高。
什麼是凡夫禪呢?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修的。凡夫禪就是四禪八定,你們一定有修的。斷出入息,就是凡夫禪。出入息細,是初禪;更細,是二禪;極細,三禪;出入息斷,四禪。
四禪在什麼地方呢?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不出三界。念佛定往生西方,橫超三界。你可以去比較比較。不出三界,還在六道輪回當中;往生西方,不受六道輪回。就算是下品下生,等於小乘初果。根據善道和尚說,生到高的地方,等於菩薩的八地。
3. 什麼是三界,十方,四生六道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雲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東、西、南、北、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下。
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慾與食慾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參見:四禪天))。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參見:四空處)),說出俱舍論世間品,三界義。
界,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慾,二者色慾,三者食慾,四者淫慾。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梵語阿鼻,華言無間。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娛樂也。
〔二、色界〕,色即色質,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而有清凈之色,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一十八天,並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故名色界。(梵語阿迦膩吒,華言質礙究竟。一十八天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
〔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瑜伽二卷十五頁雲:及四生可得,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又雲:雲何卵生?謂諸有情破[谷-禾+卵]而出。彼復雲何?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鳥等。雲何胎生?謂諸有情胎所纏裹,剖胎而出。彼復雲何?如像、馬、牛、驢等。雲何濕生?謂諸有情,隨因一種濕氣而生。彼復雲何?如蟲蠍、飛蛾等。雲何化生?謂諸有情,業增上故,具足六處而生,或復不具。彼復雲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
二解 俱舍論八卷十一頁雲:於前所說諸界趣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何處有何?頌曰:
於中有四生,有情謂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論曰:謂有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為四生。謂生類諸有情中,雖余類雜而生類等。雲何卵生?謂有情類生從卵[谷-禾+卵]是名卵生,如鵝、孔雀、鸚鵡、雁等。雲何胎生?謂有情類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像、馬、牛、豬、羊、驢等。雲何濕生?謂有情類生從濕氣,是名濕生,如蟲、飛蛾、蚊、蚰蜒等。雲何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託,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故名為化。人、傍生趣各具四種: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鄔波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羅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種,共所現見。化生如龍揭路荼等,一切地獄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種。鬼胎生者,如餓鬼女白目連雲: 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一切生中,何生最勝?應言最勝唯是化生。若爾,何緣後身菩薩得生自在而受胎生?現受胎生有大利故,謂為引導諸大釋種親屬,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類,令知菩薩是輪王種,生敬慕心,因得舍邪,趣於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義,我曹亦爾,何為不能因發正勤,專修正法;又若不爾,族姓難知,恐疑幻化為天為鬼,如外道論,矯設謗言,過百劫後,當有大幻出現於世,啖食世間。故受胎生,息諸疑謗。有餘師說,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無量人及諸異類,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及證解脫。若受化生,無外種故,身才殞逝,無復遺形,如滅燈光,即無所見。若人信佛,有持願通,能久留身,此不成釋,因論生論。若化生身如滅燈光,死無遺者,何故契經說化生揭路荼取化生龍為充所食?以不知故,為食取龍,不說充飢。斯有何失?或龍未死,暫得充飢,死已還飢,暫食何咎。於四生內,何者最多?唯化生。何以故?三趣少分及二趣全,一切中有皆化生故。
三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卷十頁雲:生有四種,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雲何卵生?謂諸有情由卵[谷-禾+卵]生,當住卵[谷-禾+卵],已住、今住卵[谷-禾+卵],盛裹破壞卵[谷-禾+卵]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迦、俱枳羅、命命鳥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人趣,復有所余由卵[谷-禾+卵]生,廣說如上,是名卵生。雲何胎生?謂諸有情由胎膜生,當住胎膜,已住、今住胎膜,盛裹破壞胎膜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象、馬、牛、羊、駝驢、鹿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趣,復有所余由胎膜生,廣說如上,是名胎生。雲何濕生?謂諸有情由濕氣生,或依草木諸葉窟聚,或依腐肉食糞穢等,或依陂池、河海展轉相潤、相逼、相依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蚊蚋、蠛蠓、百足、蚰蜒、蚑行蜂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人趣,復有所余由濕氣生,廣說如上,是名濕生。雲何化生?謂諸有情生無所託,諸根無缺,支體圓具,依處頓生、頓起、頓出,謂諸地獄、天趣,一切中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趣,復有所余諸有情類生無所託,廣說如上,是名化生。問:欲界天中諸妙色鳥為卵生?為化生耶?若卵生者,彼命終已,應有屍骸,是則諸天應見穢色。然諸天眾於六處門常對妙境,如契經說,彼眼所見一切可愛,適意平等,乃至意所知亦爾。若是化生,前化生中何故不說?答:彼皆卵生。問:若爾,彼命終已,應有屍骸,雲何諸天見穢色耶?答:彼命終未久,有暴風飄舉其屍,遠棄他處;有餘師說:彼皆化生。問:前化生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彼已攝在前所說一類妙翅鳥中,是以無過。問:如是四生,以何為自性?答:四蘊、五蘊以為自性。謂欲色界五蘊,無色界四蘊。此中有說唯異熟蘊以為自性,有說亦通長養,是名四生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生?答:諸有情類和合而起,故名為生。問:三界五趣皆和合起,亦名為生,何獨此四?答:此四唯令有情數起,亦遍攝有情數。界趣不爾,以界雖遍有情數,而非但有情數起,通非情故。趣雖但有情起,而非遍有情數,不攝中有故。由此但四說名為生。問:生是何義?答:有情現義是生義,有情起義、有情出義,是生義。
四解 集異門論九卷三頁雲:四生者,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雲何卵生?答:若諸有情從卵而生,謂在卵[谷-禾+卵],先為卵[谷-禾+卵]之所纏裹,後破卵[谷-禾+卵]方得出生。此復雲何?如鵝、雁、孔雀、鸜鵒、鸚鵡、春鸚、離黃、命命鳥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並一類人。復有所余諸有情類從卵而生。謂在卵[谷-禾+卵]先為卵[谷-禾+卵]之所纏裹,後破卵[谷-禾+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雲何胎生?答:若諸有情從胎而生,謂在胎藏,先為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得出生。此復雲何?如像、馬、駝、牛、驢、羊、鹿、水牛、豬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復有所余諸有情類從胎而生,謂在胎藏,先為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出生者,皆名胎生。雲何濕生?答:若諸有情展轉溫暖,展轉潤濕,展轉集聚,或依糞聚,或依注道,或依穢廁,或依腐肉,或依陳粥,或依叢草,或依稠林,或依草庵,或依葉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出生。此復雲何?如蟋蟀、飛蛾、蚊虻、蠓蚋、麻生蟲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並一類人,復有所余諸有情類展轉溫暖,廣說乃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濕生。雲何化生?答:若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而生。此復雲何?謂一切天,一切地獄,一切中有,及一分龍,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復有所余諸有情類,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生者,皆名化生。
與六趣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此六者,乃眾生輪回之道途,故曰六道。眾生各乘因業而趣之,故謂之六趣。法華經序品曰:「六道眾生生死所趣。」法華玄義二曰:「約十法界謂六道四聖也。
4. 常識中的「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是哪些
三界:天、地、人三界 十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五方:東、西、南、北、中十方:上方:振音 下方:關龠 東方:密洲 西方:離垢 南方 豐溢 北方 豐樂 東南方:饒益 西南方:鮮少 東北方:攝取 西北方:歡喜 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 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 五行:金、木、水、火、土。 這些都是佛教、道教用來歸類各種形態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如道教里玉皇上帝登基之時,五方十界的眾神、仙、大覺金仙(佛)、大菩薩、聖等皆來朝拜說的就是上面的五方和十界。
5. 什麼是十方法界
是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法界。十界分別是指: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項稱為六凡,後四項稱為四聖,合稱為六凡四聖。
6. 佛學中的 四相,四見,十法界,
【四相】
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的生、住、異、滅等四相,此又作四有為、四有為相.《成唯識論》卷二等記載,唯識宗主張「四相假立,過未無體」.就剎那而言,有為法依因緣之力,由本無而今有,乃屬暫有還無者,為表示異於無為而假立四相.以本無今有,故稱有位為「生」,暫停於生位即稱「住」,住位前後之變異即稱「異,以暫有還無,故稱滅時為「滅」.其中,生、住、異三者為「有」,同屬現在;滅為「無」,則屬過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稱為生;後無稱為滅;已生而相似相續,稱為住;住之相續轉變,稱為異.又無論剎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為現在,滅相為過去.
【四見】
四見有三種,單四見,復四見,具足四見也.
一、單四見.
一、執有.
二、執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二、復四見.
一、有有有無.
二、無有無無.
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
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
三、具足四見.
一、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
二、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
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十法界】
[出佛祖統紀]
法界者,諸佛眾生之本體也.然四聖六凡,感報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聖者,佛、菩薩、緣覺、聲聞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也.)
〔一、佛法界〕,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覺具三義:一者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眾;三者覺行圓滿,謂萬行具足,為三界師,是名佛法界.(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菩薩法界〕,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自行成就,而能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菩薩法界.
〔三、緣覺法界〕,緣覺者,謂稟佛教法,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是名緣覺法界.(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聲聞法界〕,聲聞者,謂聞佛聲教,依四諦法而修證真空,是名聲聞法界.(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五、天法界〕,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清凈光明,世間無比.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因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感報而生,是名天法界.(二十八天者,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有十八天: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有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有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無色界有四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也.謂之上品者,以作善時,於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心俱不悔也.)
〔六、人法界〕,人者,忍也.於世違順之境,皆能安忍也.謂人生於四洲之中,能行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能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具修中品十善,感報而生,是名人法界.(四洲者,東弗於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也.中品者,謂於作善已後,起少悔之心也.)
〔七、阿修羅法界〕,梵語阿修羅,華言非天.凈名疏雲: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報而生,是名阿修羅法界.(下品者,謂於作善之時,即生悔心也.)
〔八、鬼法界〕,謂此鬼類,遍於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廟神,無福德者居不凈處,不得飲食,受苦無量.在因之時,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報而生,是名鬼法界.(下品者,謂作惡之時,即能悔也.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九嗔、十邪見也.)
〔九、畜生法界〕,畜生者,亦雲旁生.此類遍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互相吞啖,受苦無窮.宿由愚痴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感報而生,是名畜生法界.(旁生者,謂其身形橫生也.中品者,謂作惡已後,起少悔心也.)
〔十、地獄法界〕,地獄者,在地之下也.謂八寒、八熱等獄,其中眾生,受苦無窮,經劫無量.因作上品五逆十惡重罪,感報而生,是名地獄法界.(八寒者,頞浮陀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也.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上品者,謂人作惡,於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俱不能悔也.)
7. 佛教的三界,六道與十法界代表著什麼杵的生命狀態
阿彌陀佛!
「十方法界」是除了包含六道外,還有證得果位的「四聖」
「六道」包含天界道的「三界」,還有其餘五道
以下概述說明:
一、十方法界和六道輪回
1、四聖:(大乘)佛、菩薩、(小乘)辟支佛、羅漢
(1)佛,十方法界中「福德智慧 圓滿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具三種身、十稱號、身語意事業 等不可思議功德,乃四聖之首,十方法界之尊(應當尊敬)
「自覺、覺他、覺行」廣度眾生,無所障礙
(2)菩薩(菩薩乘/道),距功德圓滿僅次於佛,「覺悟有情眾生者」,分五十二位階,十地前、十地後(七地以下會退轉果位),以三種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心」「自利、利他」度化眾生
(3)辟支佛(緣覺乘):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最後世沒有聽聞佛法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進而無師自悟證果,但無法教導一切眾生佛法。
(4)羅漢(聲聞乘):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無法像 佛、菩薩 教化圓滿)。分四果位,三果以前未了生死、第四果為阿羅漢。
2、六道(凡)眾生:包含(三善道)天界道「三界28層天」、修羅道、人間道;(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1)天界道:共分「三界」「28層天」,因修善業(5戒10善業)而得生此道 享天人(神仙)福報果位。
有壽命限制、有煩惱習氣、有苦難、無法了生死、無法出輪回
無論修道者是「得道飛升」或「煉虛合道」皆不得解脫煩惱、生死、輪回,待壽命盡福報享完又墮入下界輪回,所有修為輾轉為「空」!
其中有天主為「佛教八大護法 」之「天龍八部其天部」
故曰:「萬法皆空,佛法不空,因果不空。」
(2)修羅道:「似天非天」的果報,稱為阿修羅,是欲界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易怒 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忉利天神惡戰,但少數阿修羅也信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
(3)人間道:受三大苦、八苦難,但卻是唯一可以修行(佛法)超脫輪回的眾生人類。
三大苦為「行苦」、「壞苦」、「苦苦」,在五濁惡世此地球婆娑世界,本身就有八大苦難,還要加上這環境惡劣的苦,苦上加苦;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會壞去、悲歡生死無常流離行苦
八苦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等苦難
佛、菩薩原本也是人,修行佛法後「超凡入聖」
大乘漢傳佛教八大宗派
漢系大藏12部經23000餘卷106冊1億餘字
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
結論會提到如何修行殊勝的「凈土法門」
(4)畜生道:因前世造三毒之「痴」業,得無明、愚痴報應,動物在大自然中互相競擇生存、也會被人類宰割。
(5)餓鬼道:因造三毒之「貪」業,得餓死狀態果報,無有定所、四處飄盪之鬼魂。
(6)地獄道:總共分為18層:8寒、8熱、孤獨、阿鼻。依照前世造三毒「嗔」業,「五逆十惡」罪分級受地獄苦。
二、「凈土」和「三界28層天」
1、「凈土」分為四種:
(1)凡聖同居土:一半穢土一半凈土,比如
「千百億【化生佛】」,釋迦牟尼佛化生成悉達多王子,在此地球穢土證得菩提,圓滿成佛,說法49年,壽命80歲;另外特別的是,「當來下生佛」彌勒尊佛 相傳會下生到地球成佛,那時候地球已經被凈化成凈土了。
(2)方便有餘土:菩薩方便度化眾生的國土
(3)實報庄嚴凈土:成佛後依願成就的凈土,比如「極樂世界【報身佛】」阿彌陀佛,發48大願成就的不可思議殊勝凈土,集諸佛剎土功德於一地,應當為一切眾生發願生彼國土。
此為「凈土法門」,「真信切願」要生極樂世界,「專念 阿彌陀佛」正行、修善持戒助行
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除了能「解脫煩惱」「超脫輪回」「了去生死」,還能「不退轉果位」「一生補處成佛」等種種不可思議功德! 待「圓滿成佛」,即能「自覺、覺他、覺行」廣度眾生,無所障礙!
乃成佛捷徑之「易行道」!
(4)常寂光凈土:「清凈【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永恆常寂光中,為一切諸佛之法身,不生不滅,遍布虛空
2、天界道「3界28層天」
參見末學回答:【佛法將天界道分為「三界」「28層天」】
佛說十方法界
8. 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指啥
我用現代的語言來說,看你能不能明白。
三界是大概念,是佛陀對所發現的宇宙空間進行分類的結果。類似不同的維度空間,分別生活著不同的生命體。分別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其中:
欲界,是以情緒、情慾為主要控制的世界,主要表現就是物質為主,精神為輔,包含我們這個地球的所有的生物。
色界,是以精神為主,物質為輔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生物影影綽綽,不是用人眼就能看得見的。
無色界,這個世界,主要是精神為主的世界了,生活的都是精神體,也可以稱之為信息場,這個世界不是我們能想想出來的了。
十法界則是小概念,是針對宇宙中的生命體的等級來進行區分的方法,也就是說不同能量的生命體生存的空間,其中由於能量的限制,十法界中有六個法界是循環的,就是我們熟知的六道,因為能量不夠,不能擺脫情緒的控制,所以在每一個空間死去以後,生命能量只能在這六個空間里來回循環,就是我們熟知的「六道輪回」,分別包含了天(神仙們住的地方)、阿修羅(比神仙低、但比人的等級高的地方)、人類、旁生(即動物界)、地獄、餓鬼。
六道之上,還有四法界,其實就是羅漢(緣覺、聲聞兩層)、菩薩、佛,所謂緣覺,就是沒有遇見人指點,但通過自己的經歷修成正果了,而聲聞,則是聽到了佛菩薩的指點而成就的。這樣就構成了十法界。
將二者對比來看,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六道(六法界)的生命體基本都在欲界這個空間,而羅漢啊、菩薩和佛啊,則在色界和無色界這個空間。
所以,所謂成佛,即是通過修行,使自己的生命增加巨大的正能量,最後進入到最高的空間,不再受到情緒的擺布和控制,不再墮入六道輪回。
9. 請問三界與十法界是什麼關系
三界就包括在十法界里的,到達什麼樣的境界就在什麼法界里,到達阿羅漢就在聲聞法界,到達辟支佛就到了緣覺法界,到達三賢菩薩就到了菩薩法界,到初地菩薩就到佛法界,到達八地菩薩就進入了一真法界,成佛了自然就從一真法界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