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都有哪些自我保護方法
幼兒園自我保護
鏈接:https://pan..com/s/1-uSBfRqwRNbgl6IfpMgGJQ
近年來,幼兒意外事故時有發生,而且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於幼兒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常識所造成的。因此,加強安全教育,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就尤為重要。
② 幼兒園小孩如何保護自己
法則一:小背心和小短褲,母親除外不能碰。
這是個人的身體隱私,除了自己和媽媽,任何人不能碰。
一旦有人碰了,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法則二:成人不需小孩助,口頭幫助不離步。
正常情況下,一個大人是不會叫一個小孩子幫忙的,就像一個成年男人不會找一個孕婦幫忙。
如果真的出現有大人找孩子幫忙,孩子一定不能跟著離開,不管是不是熟人,不要跟著他走。
法則三、外人來接需口號,沒有口號不算數
熟人作案是最常見的例子,尤其是性傷害。
因此,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約定一些安全口號,讓接的人必須說出安全口號。
如果說不出,就拒絕跟人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孩的安全。
讓幼兒學會保護自己,這八條安全法則,要讓孩子謹記於心
法則四:對壞人可以撒謊,重要信息不外泄。
我們習慣性教育孩子不能撒謊,但一直忘記了告訴孩子,對壞人不能說真話。
特別關鍵的事情一定不要告訴壞人,這是保護自己的方法,與誠實不誠實沒有關系!
法則五:認真觀察成習慣,家庭信息不透露。
教育小孩在生活中要時時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有沒有可疑的人,保持足夠的警惕。
在沒有家長的同意下,不得輕易告訴別人家裡的基本信息。
法則六:過分熱情來幫助,萬分警惕求保護。
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大家都很忙,除了爸爸媽媽,沒有人會特別來關注你。
如果遇上了對你特別熱情的陌生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應對,記住基本原則:不幫忙,不輕信,不跟著走!
法則七: 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人離飲料嘴閉住。
出門在外,再口渴也不能喝陌生人的飲料。
和熟人吃飯時,人離開後再回來,不得飲用之前的飲料,一定要喝未開封的飲料。
因為飲料一旦離開你的視野,就存在安全問題,作為女孩必須高度重視。
法則八:決心不貪小便宜,騙子自然無出路。
現在很多人用「贈送小禮物」的方式來做推廣,而小朋友出門在外總是對各種小玩具特別感興趣。
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不能收別人送的東西。
③ 如何提高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的自我保護能力
一、在生活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教育來源於生活,也為生活而服務。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應從培養其良好的常規習慣開始。習慣養成的好,幼兒終生受益。在幼兒園中,首先要讓幼兒明確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和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知道怎樣做才安全,怎樣做不安全。眾所周知,幼兒年齡小,自覺性和自製力都比較差,而良好習慣的養成又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師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幼兒方法外,還應注意督促和檢查,經常提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動。例如:在入園離園時,不追逐打鬧;不從幼兒園大廳門口的台階上往下跳;飲水和吃飯時不大聲說笑,以免被嗆到;不觸摸電源插孔,不用發夾、螺絲等塞入插孔內,了解電的用途及危害,鞋帶系得牢固可以避免跌倒摔傷,從冰箱中拿出的東西先聞一聞、看一看,熱湯熱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燙傷。我平時非常注意幼兒這些生活細節的訓練,幼兒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做,決不包辦代替,這樣,幼兒在自己的勞動實踐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
二、在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 的自我保護能力
幼兒的可塑性很強但缺少知識經驗,幼兒的活動慾望強烈但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教育活動中我注重給幼兒創設情境,讓幼兒置身「危險」之中,激發幼兒本能的安全自救意識,讓游戲中的行為成為幼兒終生難忘行動記憶。在「危險」中,幼兒顯的束手無策,我便引導幼兒,首先我們要安靜下來,讓我們想一些可能的辦法自己救自己。幼兒在慌亂中慢慢的安靜下來,我便引導幼兒想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進行自我救護。為此,我專門設計了「保護自己」的主題,開展了《發生地震怎麼辦》、《找不到家人怎麼辦》、《打雷下雨怎麼辦》、《一個人在家時》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幼兒在危險中的「真實」操作,進行自救行動,幼兒有了一定的行為記憶,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安全意識,而且使幼兒在一些意外的傷害發生時,具備一定的自救行為。
三、在體育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戶外體育游戲活動不僅能鍛煉幼兒身體,而且有利於幼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老師可根據幼兒活動量的大小隨時組織幼兒玩一些情節較為復雜的游戲,如「兔寶寶回家」、「老狼、老狼幾點了」等等,幼兒百玩不厭。由於幼兒玩得非常專注、非常投入,跑、跳的動作較多,更容易發生一些碰撞、擦傷等現象。為了更好地開展好活動,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組織幼兒進行跑步時,我先示範跑的動作,再提醒幼兒奔跑時,不能低頭猛沖,眼睛要學會觀察周圍情況,要注意不要和別的幼兒碰撞,要學會躲避和閃讓,避免相互碰撞而跌倒等等。又如:在玩球類游戲時,我先和幼兒討論玩法,注意不讓球砸到自己,也不能把球踢到別人的頭上、身上等,要把握方向;在拋接球、滾球和踢球中,要注意速度和力度,以防韌帶和關節扭傷等。幼兒在練習拋接物體活動時,告訴幼兒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物體落在周圍同伴的身上。另外,在幼兒活動時,更要密切觀察,及時發現不安全隱患,隨時提醒幼兒,逐漸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
四、在安全演練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親身體驗過的往往容易記得牢,讓幼兒在演習中真實的體驗自我保護的技能,能較好的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因此,我園每學期每個月都要開展安全疏散演練、防震演練、防火演練等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動。例如:為了加強幼兒的消防安全防範,提高師生應對火災危險的應急處理能力, 2018年5月10日上午,我園舉行了消防疏散演練。演練活動前,各班教師還對幼兒進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的講解,手把手的教幼兒怎樣拿濕毛巾掩住口鼻,怎樣報火警,並介紹了火場自救與逃生方法、滅火器的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識。隨著一陣急促的警報聲拉響,在老師的帶領下,小朋友們用手捧著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著腰,井然有序地沿著指定疏散路線,快速從兩個樓梯和教室邊門跑到戶外場地。通過諸如此類的演習活動,幼兒不僅能從中受到良好的防火安全常識教育,而且也能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記住了每年11月9日是我國的「消防日」,更培養了幼兒的勇敢精神、動作的靈活性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五、在家園合作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不僅僅在幼兒園,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家長對幼兒的影響很大,大部分的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因此,教師的指導必須有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了讓孩子在父母的具體幫助下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知識,我每學期開學都會召開家長會,向家長詳細介紹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意義、目標、計劃及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定期舉行家長講座,向家長宣傳一些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方法。如:父母帶孩子外出時,可告訴孩子行人要走人行橫道線,要遵循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過馬路時要一停二看三通過,要從斑馬線上走;另外也要告訴孩子要保護環境,不亂丟果殼紙屑,不隨便採摘花草樹木,不玩水、不吃不幹凈的食物等;在家裡不玩火,特別是不亂點打火機、不玩電插座,不爬窗檯牆頭,不給陌生人開門,不亂吃葯等等。
我還定期在「家園共育欄」和「安全教育宣傳欄」上張貼有關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小常識,向家長宣傳一些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方法,讓他們正確對待孩子、不過分寵愛和嬌慣幼兒,並通過「家園聯系冊」及時反饋幼兒在園、在家的表現,發放家長問卷,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促使家長更好地配合我們的工作,從而達到教育的一致性。有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們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長工作,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是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關鍵。
④ 幼兒保護身體的方法有哪些
從3歲用到13歲!簡單3口訣,每天5分鍾,教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
親子天下
07-13 ·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近日一則讓人震驚的新聞,3歲女童在幼兒園,疑遭男同學毆打霸凌,甚至被父母發現下體流血,才說出:「有人戳我尿尿的地方」,讓父母心痛至極。
提醒父母,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傷害你孩子的人,務必從小就教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界線,也就是能夠忍受別人碰觸的底線,學會保護自己!
親子防身專家培根老師分享打叉叉這個簡單的自我保護動作,每天花5分鍾,和孩子一起練習保護自己的身體。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關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親子防身專家 任培豪
孩子們口中的培根老師,從小遭遇霸凌與歧視,選擇不向命運低頭,最終在武術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使命,更借著這份技藝引領孩童們改善體格、找回自信。
培根老師在外面從事各類防身講座時常常強調一個觀念:倘若只為了純粹防身而學習眼前的技巧,你就像莊子寓意故事當中那位上山學屠龍技術的人,等你學成下山會發現平常根本沒有龍可以讓你殺。因此,學習的過程一定要是日常中都可以運用到,這才有意義。
「打叉叉」這個動作概念非常簡單,小孩子天生都會有把碰觸他的東西撥開的本能,我們只是順著這個本能,讓孩子變成兩手一起做動作,更能夠讓他有效的保護好自己的胸前與臉部。
別小看打叉叉這個動作與口令,這是培根老師十多年來,教導兒童的經驗與分析孩童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反應與技巧上,最適合幼兒的簡易防身觀念,如同標題所說,當你帶著孩子學會了,可以從3歲開始用到13歲都沒有問題。甚至媽媽也應該把這些觀念與反應學起來。
更重要的,我希望借著這個陪伴孩子訓練的過程中,同時開始讓孩子養成一個正確的觀念,認識自己的身體也了解到「身體的界線」,借著這個有趣的親子互動游戲,可以潛移默化當中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身體不應該隨意被人觸碰,一旦有人沒有允許就觸碰就應該嚴肅的制止並且可以施展這個招式做掙脫與跑去告訴師長。
因此這個動作不僅僅是單純的防身技術,更是一個孩童開始學習認識「身體自主權」的入門磚。
為什麼「身體的界線」要從幼兒就開始建立?
所謂的「身體的界線」指的就是每個人能夠忍受別人碰觸的底線。
它會隨著時間、年齡、性別、價值觀、對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關鍵都由個體自己,而非別人所決定。而訂定自己的身體界限則是開始建構身體自主權的一種表現,因此,讓孩子從小學習建立身體的界線不僅可以讓他懂得保護自己,更可以同時了解到要相互尊重彼此的身體。
學習身體的界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孩子從小其實就已經暴露在性騷擾甚至侵害的危機之中,雖然你我都深信身邊的親友與熟人都是良善的,但是實際數據佐證絕大多數孩童被性騷擾與侵害的加害人都是熟人所為。
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一方面是因為是熟人,所以警戒感一開始就比較低。此外,也是因為孩子從小並沒有清楚自己的界線在哪?假如有人觸犯了該怎麼應對?該不該反應?
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有些長輩會因為小孩很可愛就隨意的摸他的頭、捏他的臉頰、拍他的屁股或是掐大腿等不禮貌的舉動?
而這時候家長是否礙於關系情份上,沒有跳出來捍衛孩童的身體被騷擾而要求對方道歉?
是否孩子想用手推開但是卻眼睛大大的看著你深怕自己這動作下去會被旁人覺得不禮貌?
是否孩子也覺得無所謂因為認為自己屁股被捏被打其實也沒什麼?
若日常已經出現類似的情況與互動了,我強烈的建議各位家長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從最簡單的互動游戲中讓孩子去了解並習慣:
1. 當有人沒有我的同意隨意碰觸我,我可以大聲的要求他住手!
2. 對方聽到我的話卻沒有停下來,我可以用最大的力量掙開他!而且我爸爸媽媽也不會說我不禮貌。
3. 立刻跑去告知師長與父母,不管眼前碰你的人是陌生人還是同學、老師、親戚還有鄰居。
小孩就應該是在幼兒時期開始循序漸進的培養起正確的觀念,而非等到他青春期開始更容易單獨暴露在危機中才去學習一些招式只為了自保。
(教育是需要堆棧的,針對不同階段灌輸不同程度的技術與觀念,才能夠讓日後整體的習慣完善,片面單純的只為了防身而學防身術不僅費時費心,孩子往往三分鍾熱度,很快就忘了)
在家每天只要5分鍾,養成幼兒對於自我身體保護觀念
這招「打叉叉」是專門針對只要有任何人或是物品要碰觸到你腰部以上的位置,當你本身沒有學過其他更有效率的抵擋動作的前提下,就是把這個打叉叉的動作演練出來就對了!可說是正面遭遇狀況的萬能招式。
而且由於動作非常簡單並且好懂,只要孩子有這樣的觀念,孩子可以從3歲用到13歲都綽綽有餘,爸爸媽媽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自我保護的習慣喔!
口訣就三個,超級容易:
1. 肚子前面打叉叉。
2. 兩手黏住舉高高。
3. 用力打開伸懶腰。
在孩子練習的時候僅記得先以口訣帶動身體操作,等到孩子熟練之後才開始練習互動的教學。由於幼兒年紀小可能動作上並非標准,也記得不要急著糾正,讓他先從過程中獲得肯定與正向的回饋,再從後面引導孩子一步一步修正到正確又確實的動作。
為什麼這招被我比喻成如此好用又萬能的招式:
1. 兩手打叉叉團結力量大:小孩就是力氣偏小,兩手打叉團結力量大,若有人是摸頭、掐脖、摸肩、捏鼻等等...孩子單手要推開的力氣當然小,兩手一起做動作自然力量大。
2. 手臂黏手臂力量更集中:注意在練習的過程中,孩童不要手掌迭手掌而是小手臂與小手臂交迭。這樣做會讓手腕與手肘關節無法隨意改變力量,可以讓力量純粹的往上或下使出,讓孩童更容易掙脫對方的手。
3. 狀況太多乾脆一次掃完:也許抓頭、也許碰臉、也許抓肩、也許碰胸...有這么多的狀況怎麼可能學一堆個別技術來應對吧?小孩還這么小也沒這么多時間在這方面投資自己?因此我們乾脆讓孩子養成習慣,從肚臍(兩手打叉在下面的極限)一口氣往上掃,不論對方手碰觸在哪都用相同的招式化解吧!
4. 雙手交叉讓身體被保護:有些時候孩子會反應、會反抗,但是兩只手就像在空中抓蒼蠅一樣胡亂揮動完全沒有效果,兩手打叉也是為了讓孩子兩手別亂揮,哪怕打叉舉起來也可以擋住頭部與頸部等等脆弱的地方。
跟著小朋友一起來動一動
口令一:肚子前面打叉叉
兩手交叉在下腹前,記得是手臂貼手臂。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口令二:兩手黏住舉高高
記得動作要用力確實,想像眼前任何碰觸你的手都一口氣通通的把他撐到最上面。注意,不需要舉到頭頂後,而是直接往上舉。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口令三:用力打開伸懶腰
兩手用力向兩側揮開,注意在揮的過程不要讓手掉下來在眼前劃出一個「X」,而是直接往兩側分開。這個動作目的是要讓原本觸碰你的手可以完全的被掙開,所以要讓孩子養成一口氣用力揮開的習慣。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遭遇狀況一二三,保護自我界線好簡單
狀況模擬步驟一:當身體被觸碰感受到不舒服第一個反應就是嚴厲的喝止要求對方停下來。圖中模擬頭被摸,家長也可以隨意的擺放任何位置。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狀況模擬步驟二:兩手立刻擺在下腹盡量打直並且保持用力。此時注意兩腳要站穩,不要亂動才能夠避免下一步在掙脫的過程中失去平衡站不穩。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狀況模擬步驟三:舉起上架,不論對方碰觸你哪裡就是使勁的向上把對方的手給撞開。可能在這階段對方就會收起手,你也可以借機掙脫後去報告師長與父母。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狀況模擬步驟四:兩手往左右兩側用力揮開,此時不需要去管到底哪只手碰到哪邊都能達到把對方手掙開的效果。掙開之後養成習慣不要傻傻的站在原地而是盡快的離開現場。
圖源: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爸爸媽媽在陪孩子練習的過程中,記得一開始不要急著碰觸孩子的臉與身體,很容易讓孩子過於緊張造成動作不標準的聳肩與硬扯,建議一開始要陪孩子把基本單人動作練清楚了,等到動作熟練才開始進行下一步。在教導的過程中請記得培養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界線」才是我們最要掌握的關鍵。
* 本篇文章由【武林文創】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為合作之嚴選作者觀點,不代表親子天下立場》
⑤ 如何保證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安全
一、 活動場地、設備、器具的安全 很多時候,會遇活動中幼兒因為場地太小發生碰撞的現象,或者教師在活動中沒有安排好孩子的位置發生一些活動中安全事故,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活動場地有一個很好的調控。 首先,教師在活動開展前必須對自己本次活動的場地需求有一個定位。其次,必須在活動前清除掉活動場地的各種障礙,保證場地的安全性。另外,在活動中教師應該時刻提醒幼兒保持一定的活動距離。 戶外體育活動的場地最好是有日照的泥草地,讓幼兒能在活動時接觸到陽光。草地上的草不能過厚、過軟。這樣會對幼兒的動作發展幾技能掌握有負面的影響:如小班的幼兒在草地上四散跑,就跑不快,而且容易摔倒。一般,我們許多幼兒園仍以水泥地為主。那麼,老師則要避免幼兒擦傷或跌傷。幼兒園戶外活動、的設備要定期檢查、定期維修。向滑梯的坡度要適當,邊腳要光滑。著地點應鋪墊子或安沙坑,以減小滑落時的下挫力;搖椅、盪船等玩具製造或安裝時要注意:重心要低,吊環要牢固;翹翹板是幼兒喜歡的玩具。有的蹺蹺板的正面磨的很平,做得很美,但板的背面卻步在意。其實,蹺蹺板背面的兩側最重要。我就發現,有的幼兒在完蹺蹺板的時候,腳後跟被蹺蹺板壓下是刮傷。雖不會太嚴重,卻常常發生。如果把背面的兩側做成斜坡或圓角的,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活動以前教師一定要不怕麻煩檢查一遍各種器具、設備的安全。在活動過程中,要避免幼兒因使用方法不當引起的不安全情況。如,有的幼兒將高蹺當成流星球甩出就極易出危險。戶外活動中,有時會發生幼兒爭奪器械而發生一些安全事故。同時有的孩子不能按秩序拿放器械有時也容易出現安全事故。還有的孩子對於新器械不能很好把握而發生安全事故。 那麼在戶外器械的投放上,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你所投放的器械是否能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不能有的孩子有有的孩子沒有,如果你所投放的器械需要幾個孩子共享那麼一定要講清楚活動規則。其次,在首次投放新器械的時候,一定要講清楚器械的使用方法,考慮到一切有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還有,教師在投入新器械之前一定要考慮到器械是否安全。總之,體育設備的每個環節都要注意,以確保安全。 二、幼兒自我保護的知識 自我保護意識和方法是安全問題中的主體。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尤為重要。加強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須從教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長期的教育和熏陶幼兒。自我保護的方法則可在各項活動中針對性的授予。如:教會幼兒在不小心跌倒時用手撐地;走高蹺時重心適時移動;躲閃投擲物時,用雙手保護頭部等。同時,在戶外活動中,制訂合理的常規要求,並逐步養成幼兒按要求活動的習慣,杜絕不合理,不安全的行為。 三、戶外活動中,幼兒的著裝也不能太在意。 幼兒的年齡小,運動機能尚不完善,協調性差。為保護幼兒的身體,戶外活動時,應盡量讓幼兒穿上適腳的球鞋、運動鞋。並注意鞋帶是否鬆散。戶外活動時,幼兒會大量出汗。所以,在活動前可以先脫去外衣,活動結束休息是再穿上。確保不因出汗而著涼。貼身的衣物以棉製品為好,以及時吸掉汗水。緊身而不透氣的衣物會牽制幼兒肌肉的運動,容易引起拉傷及皮膚的不良反應。在活動以前,教師還要注意檢查幼兒的口袋,及時收好幼兒口袋中的危險物品,並妥善保管。有的幼兒愛把一些玻璃、小刀藏在口袋中。如不注意,在進行活動,特別是墊上運動時,便會釀成事故。另外,體育活動內容的安排要注意強度合理,技能獨立。以免幼兒在掌握時發生混淆,而導致錯誤動作,甚至引起事故。 四、活動前活動中安全意識的加強 幼兒戶外活動的安全意識,並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讓幼兒明白戶外活動中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危險的不能做的。 首先,將這些戶外安全知識每天貫穿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比如在下樓梯的時候,時刻提醒孩子靠右行走不能推擠,在平日活動中讓孩子熟悉老師一些手勢,多進行正面教育。多給孩子們講一些安全事故的故事,讓幼兒去判斷推測這些故事,讓他們知道自己遇到這些情況時要怎樣處理。另外,在活動中,要注意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讓孩子能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這樣活動中就不會亂,強化幼兒的體育活動常規意識,把幼兒遵守常規的情況放在活動後的小結中,讓幼兒知道遵守常規的重要性。最後,要加強孩子友好教育,讓孩子學會相互幫助一起分享 五、從教人員的安全技能 雖然,人人都希望沒有危險事故,但有時,意外事故還是會降臨。怎樣適當的處理運動中的意外事故,而使其傷害性降到最低呢?從教人員的安全技能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應該定期的豐富和鞏固教師的安全技能。處理運動中事故一般要掌握跌傷、骨折、脫臼、扭傷等應對措施。 戶外體育活動是增強幼兒體質,促進健康的主要活動環節。同時,也是安全問題最嚴重的活動環節。只有我們從教人員嚴謹、踏實、不厭其繁、注意一切事故的隱患。才是最重要的。防患於未然也!
⑥ 幼兒園大班戶外活動如何保護自己安全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本教學活動,使幼兒有自我保護的初步意識。
2.幼兒在遇見突發事件時能夠使用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
3.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重點:
幼兒在遇見突發事件時能夠使用正確地方法保護自己。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使用通訊工具求救,能夠做到拒決陌生人的帶領。
活動准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場景1(發生突發事件,(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有恐怖分子入園,並挾持幼兒並其領走)教師觀察幼兒反應並記錄。
2.說一說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小朋友怎麽做的?我們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什麼?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相關圖片,請幼兒觀察並說出圖中發生什麼事。
2.請幼兒說說如果自己遇見此類事件應該如何對應。
3.教師指導幼兒在遇見突發事件時應當如何解決(打電話求救或呼喊救命)。
4.場景2,考驗幼兒是否使用正確方法保護自己。
5.根據場景2再次對幼兒進行教育。
三、結束部分談話: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什麼其它突發事件,我們如何解決。
活動反思:
我們知道,每一年有多少可愛的小生命因為意外傷害事故而受到了多麼無情的摧殘。(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而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對如何處理好教育活動與幼兒人身安全的關繫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需要一個支點也需要一個平衡點,我們也常常困惑於此。今天當我們的教育倡導著教育活動生活化、情景化時,我們力求把孩子帶到真實的世界中,讓他們真實的去感知世界、體驗生活,這就意味著要放開成人的庇護,讓他們自由的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把"保障幼兒的安全和為了使孩子自主地成長,活動中不可缺少一定的冒險性"結合起來呢?由於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低,行為缺乏理智,易受情緒的影響,在游戲活動中特別是戶外的中,則可能造成意外的事故。所以,教師在活動前或活動中對幼兒有效的規則約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導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