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抗震的古人有哪些方法

抗震的古人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3 04:30:40

❶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依靠智慧應對地震的

中國古代的時候,地震其實也算是比較頻繁的,而那時候人們沒有現在的科技那麼發達,所以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來預測地震。從而避免地震帶來的災難。否則的話,一場地震可以把古代勞動人民的心血全毀盡。而因為地震是不可逆的,人們的科技在發達,也不可能阻止地震的發生,所以人們就在自己的房屋上進行改造,地震頻發的地區,他們當地的房子就是比較抗震的,他們用了材料可能會更加堅固一些。雖然地震無情,但是人類有情,面對這樣的天災人禍,人類雖然沒有能夠。很好的預防和改善,但是他們也在用自己的能力去面對這一切,所以我們都應該給他們鼓掌。如今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地震也不再像從前那麼的恐怖和駭人聽聞,我相信到了遙遠的未來,我們一定可以成功脫離地震的魔掌。

❷ 古代有哪些防震措施

沒有高層,都是木造結構,防震效果挺好的。

除此之外,我覺得古代沒有防震技術了,如果沒錢搭不起木頭房子,那麼我猜可能就是用泥土和草木之類的混合在一起建築房子,不過不結實。古代還是有缺陷的,面對地龍翻身的時刻,我覺得人們可能都是在祈禱和躲避吧。

❸ 古代皇帝如何抗震救災,「罪己詔」能起什麼作用

和現代相比,由於技術薄弱以及物資匱乏等原因,抗震救災對於古人來講,難度極大。一般在古代發生地震之後,皇帝第一時間會覺得是自己得罪了上天,因此得到老天爺的懲罰。於是會趕緊寫一篇「罪己詔」,請求上天寬恕。

為何皇帝會有這樣的做法呢?古人認為,三才者,天地人,地宜靜,不宜動。地若不靜,則陰陽失衡,可能與皇帝犯下的過錯有關,從而產生災難。因此,這時的皇帝必須向上蒼懺悔,寫下「罪己詔」來請求上天原諒,避免人間再受災難。

西漢年間,漢宣帝劉詢在位時。河南以東發生強烈地震,造成大大小小49個郡國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為此,劉詢便下了一道「罪己詔」。

但很明顯,下「罪己詔」的做法,對抗震救災並沒有什麼用處。可一直到封建王朝結束,這期間的皇帝們都會這么做。

在康熙十八年的時候,北京城發生了一場八級強震,這次強震的破壞性極強,而且波及范圍十分廣大。根據《中國地震目錄》記載,此次地震共造成當時45500人遇難。

災情發生後,康熙皇帝第二天就立即下了一道「罪己詔」。其大概意思就是檢討自己的施政過失,教導各級官員要為百姓盡心盡力做好事。這看似誠懇的態度,實際上是對社會的一種欺騙,無非是為了安撫百姓情緒罷了。

❹ 現代對地震還在研究探索中,古人是如何預測和應對地震的

第一種方法:凝視星空。古人總是善於從星空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件。他們還利用這種能力預測地震。據《燕子春秋》記載,齊國大臣們曾觀察到「天上沒有星星,天上也沒有星星」。他們以為會發生地震。不幸的是,這種觀測恆星的方法早已失傳。

古人用這三種方法來預測地震。不幸的是,其中兩個已經丟失。幸運的是,另一個可以使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優勢,建立地震觀測站,隨時觀測地殼運動,希望提前預報地震。同時,專家們也在努力修復張衡的地震儀,希望重現這一偉大發明。

❺ 中國古代建築講究「柔性結構」,包含了古人哪些抗震智慧

古時候的人們便是講究以柔克剛,畢竟古代的人並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技術,也沒有現在的鋼筋混泥土這樣的新型材料,他們僅僅只有木頭這樣的工具,而他們依舊是在這樣差的條件下,依舊建出了非常出色的建築物,古人的建築講究的真的是智慧,甚至是如今的我們也很難想像,一根釘子都沒有的建築物究竟是怎麼建成的?而古人就是靠著這樣的建築智慧打造出來了那些令人驚嘆的作品。


比如斗栱,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戰士,在地震時它像汽車的減震器一樣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歷史上,很多帶斗栱的建築都能抵禦強烈地震,而且被各種水平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栱群能夠形成一個整體性很強的「剛盤」,按照「能者多勞」的原則把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個結構的安全性。

❻ 請問古代人們是怎麼防地震的

地動儀沒有用 最近已經有新聞報道了。明顯的例子就是嘉靖大地震和康熙年間的京師地震 皇帝都沒反應。 古人把地震看做龍翻身。你面對地震什麽反應 他們也什麽反應 不過多的就是舉行祭祀來祈求龍神息怒。 古代都是木結構 房子大多靠柱子支撐。因此房屋倒塌造成的傷害有限。 通常的傷害來自火災和決口。因此 人們會避免讓自己處在這兩種狀況中。 另外古代通訊技術有限。地震也不多發(多發地區也基本人少)。有限的幾個地區受損 實際上相當不受重視。因此就會怎麼過了 地震從來都是排在飢荒和水災之後的。 大多數人也沒什麽防備心。即便有了 它的傷害也很有限。除非是在半夜

❼ 中國古代建築如何抗震

。。分幾塊來講吧。。
首先如果是目前還沒有遭遇地震侵害的建築,一般都不會去動它。。當然也有例外,像日本的一些榫卯木構,每隔數年就會像拆積木一樣,將構件全部編號、拆解,然後在原址旁重新搭起來,各種監測。這個做法不僅是為了抗震保護,也是為了讓整個結構一直處於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有錯位、歪閃或者構件的損壞可以第一時間發現並修復。當然這個做法的爭議也比較大。。當然可能島國人民並不是純粹出於建築角度這么干,如評論里@申兔兒 提到,也有出於信仰、傳統工藝傳承等方面的考量。。
現在也有一些高校和機構研究古建抗震的,會對一些處在地震帶的古建進行一些計算和預測,比如做1:1或者小一些的模型,放到地震台上模擬,看這個建築在遭遇地震之後會不會出現嚴重的損毀,那如果有嚴重損毀的,可能會比較建議進行一些預加固或者干預,當然,對於古建,一般各國都還是比較保守的,能不動盡量不動。。。
如果是已經遭遇了地震侵害的建築,就要看損毀程度來設計保護方案了。
先說木構:
一般木構由於其柔性的材質和榫卯的搭接方式,尤其是斗栱合理的力傳導方式,因此不太容易出現全部碎成渣渣的狀況,如上面很多知友提到的「牆倒屋不塌」。這種情況下:
1. 如果整體木構並沒有太大的歪閃和損傷,那屋架結構就並沒有太大問題,無需修復或者稍作矯正即可;牆體作為隔斷,就其損毀情況,比如磚的破損程度等等,進行局部的替換或者加固;屋蓋需要重點看一下,瓦可能會散落,屋蓋的線條可能也有影響,如果導致漏雨的話,古建一般腐朽都是水的原因。。
2. 如果整體木構基本ok,但有些關鍵性部位比如斗栱上面出現了嚴重的斷裂或者裂縫,那麼就要考慮替換這個構件,或者現在也有方式是在原開裂構件里打入柔性的類似記憶金屬的連接件,這個材料應該有蠻多高校和科研部門在開發的。膠水和水泥這些東西是不推薦的,最不濟也是打釘子。
3. 如果整個屋架出現了歪閃或者損傷,但並沒有倒,那我的看法最好是落架大修啦,像島國人民那樣搭積木嘛。。不過我國一般還是比較保守的。。
4. 如果整個屋架都倒了(喵啊這得多嚴重的地震),那就,不用人工落架了。。地震已經替你落架了,直接大修就可以了。。。
再說說石構:
其實這個了解得不多,某次聽斯坦福還是哪兒來的一個客座教授的講座,他是專門研究石構抗震保護的。但他的研究對象古城遺址為主,而非歐洲的那些教堂等等。
一般加固的方式是用麻繩編織成網,裡面裝石頭(麻繩加大摩擦,石頭加大負重),還有一些摻雜了稻草麥稈等的泥土(有點像我國紙筋灰那個意思),基本原理就是增加負重、摩擦和粘結力,把古遺址更牢固地bia在地上。那其實這個也還是離不開抗震台的模擬。
歐洲其他的一些建築嘛,其實體量那麼大,還是蠻難震壞的。。有一些出現裂縫的,但好像也沒有太大倒塌的幾率的,歐洲人也比較耐心啦,會在裂縫上卡一個透明的小尺子,然後長期觀測它的裂縫有沒有變大以及以多大的速率在變大,一般變化不太快的或者覺得裂縫的變大不影響整體結構的就不會去修它啦。。。

❽ 古代是怎麼救援地震的

1. 預備倉

預備倉是明代所獨有的制度。前代地方政府管營的,多為常平倉,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平抑谷價,兼有災荒救濟功能。而明代預備倉,有前代常平倉遺意,但又略有不同,以救濟災荒為重要目的,「支給官鈔和糴」。

洪武元年,太祖命湖部尚書楊思義令天下立預備倉,以防水旱。各州縣分別於東、南、西、北設預備倉四所,於居民從集之處置倉,「官為糴谷收貯,以備賑濟,就擇本地年高篤實民人管理」。

預備倉之規制,一般分為門樓或前廳與倉廒兩部分。

預備倉賑濟方法,為常年糴谷儲備,荒年放賑於民,俟秋成抵斗還官。

預備倉由政府建立,初期從民間選派老人管理。明中期革去所設倉官,改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

預備倉之政,明初以後不久即多有廢弛。於謙巡撫河南、山西,曾振作預備倉之政。周忱巡撫江南,為彌補預備倉之廢弛,別立濟農倉,成為當時的榜樣。

明初以後預備倉的廢弛,除了地方官吏不用心之外,地方財政狀況緊張是一大原因。(因為),洪武以後中央不再出鈔用於地方預備倉建設,而且對地方的索取有增無已,地方政府的各項開支也在不斷增加,已無多少庫存糧錢用於預備倉,因而令預備倉之積儲出現問題。

為了督促地方官建設預備倉,明中期開始朝廷對州縣預備倉積儲規定限額。弘治時定預備倉積谷標准,以完成好壞作為州縣官獎懲的依據。弘治三年定,「有司每十里以下,務要積糧一萬五千石。。。。。。每三年一次盤查,有司少三分者,罰俸半年;少五分者,罰俸一年;少六分以上者,九年考滿降用」。
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地方官為達到朝廷規定的積谷數額,不得不廣開渠道,多方設法籌集倉糧。中期以後預備倉積儲主要來自贓贖與勸捐。與之相應,朝廷也頒布了各種相關規定。政府屢次申令不需將贓罰、紙贖作別項花銷,須用於備賑。罰贖及積谷數額,州縣每月都須上報。「州縣上中下不等,每年各有月報。數額多者數百金,極少也百餘金。一半春夏積銀,一半秋冬積谷。凡州縣之可以罰人銀谷者,皆為朝廷有備賑之政。額定月報,故可因之罰人也。」為勸獎捐輸,政府規定,「凡民願納谷者,或賜獎敕為義民,或充吏,或給冠帶散官」。

盡管多渠道籌措倉谷,但地方政府仍很難達到中央政府規定的數額。弘治年間,江西「六十九縣,總計一萬一百四十五里,谷以一里千石計之,尚該一千一十四萬五千石。見在所積,十未及一,約少九百萬石。每谷五石作銀一兩,該銀一百八十萬兩。盡括司府庫藏,不盡一十萬兩,糴本羞澀,力難求濟。是外非重罰罪囚,則勒勸大戶。」

嘉靖後期,朝廷不得已逐步減少定額。嘉靖四十三年十月,直隸巡按御史纁言:「各府縣歲派積谷之數,徒資貪吏掊克,無益實用。中間廉靖者,往往首鼠兩端,不能自決。今上策莫如罷之,不則稍減其數,庶官民兩便。」部覆將數額減半。

盡管朝廷三令五申,但明後期預備倉廢弛的勢頭仍難以扼制。「有司沿為具文,屢下詔申飭,率以虛數欺罔而已。」雖有備荒之名而無備荒之實,災荒屢見,萬姓流離。至於泰昌、田啟、崇禎,尤不可聞。」崇禎時陳正龍說:「至於今日,天下皆無復有預備倉。」

2.義倉

由於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預備倉的建設難以達到要求,不能滿足備荒的需要,因而有不少地方利用民間的財力,在預備倉之外建立義倉。按義倉之制,始於隋文帝開皇五年,系應度支尚書長孫平之奏請設立。

明代義倉與預備倉政廢弛後不久已出現,而大量出現則約在嘉靖之後。

義倉與預備倉一樣是由政府發起設立的,並派佐貳官進行監督管理,但其守護出納,則仍從民間公正富厚之家選派。其倉本,主要出自民間。

3.社倉

社倉之制始於南宋朱熹。「社之名起於古之國社、里社,故古人以鄉為社。」社倉設於鄉間村落,為鄉民的自治備荒組織。

陳正龍曰:「隋社倉、唐宋義倉,一事而異其名者也。」這是從社倉與義倉積儲皆來自民間捐助這一共同點來說的,明代文獻中也常將二者混用。但實際上社倉與義倉是有區別的。義倉建於城鎮,一般附於預備倉,社倉則建於鄉間「村落適中之處」;預備倉、義倉一縣一般只設一兩處,社倉則可有多處;義倉由政府主導進行管理,社倉則由民間自行管理。相對於預備倉、義倉來說,社倉是基層社會的備荒組織,離普通百姓更近。

與預備倉、義倉相比,社倉的優點是明顯的。沈鯉將其歸納為八條(原文很長,這里省略)。
撮其要者,不外社倉設於鄉里村社,便於就近救濟;眾多社倉分擔了預備倉獨木難支的賑濟負擔;社倉沒有預備倉實施賑濟過程中里胥作弊侵漁的問題;社倉之眾相互救濟,與保甲、鄉約相配合,利於敦民化俗。

❾ 在古代發生地震,人們是怎麼預防和處理的

根據史書記載,古人將地震稱作地動,而地震的後果都是「有聲如雷」、「壞人廬舍」、「地裂湧出水」「山谷禽獸驚走」、「屋瓦皆墮」等等,可以說對環境破壞和對人員傷亡都比較慘重。由於這些史官都緊縮在宮內,他們記載的大部分都是皇宮內的情況,至於田間鄉野史官是無法得知的,到了今天,我都可以通過攝像頭,公開透明地顯示於公眾面前,那麼古代人遇到地震都是怎麼辦的?

為了經久耐用和安全可靠,在動土興工時,古人很注意地基牢固、建築物結實,整體性好。例如,建於隋代河北趙縣,橫跨洨水的趙州橋,距今都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了,而且它是位於地震較多的地震區,經過多次地震依舊巍然屹立。

所以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的,更要不忘初心,避免偷工減料的現象發生,這樣愚人又愚己。而反觀日本是地震頻發的國家,日本的建築師會在設計建築時,會嚴格按照《建築基準法》的抗震要求,這點是值得學習的。

閱讀全文

與抗震的古人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乾式變壓器項目研究試驗方法 瀏覽:386
青春期偏頭疼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66
瓷磚成型缺陷解決方法 瀏覽:392
一歲半亞麻籽油的食用方法 瀏覽:28
蟲害處理方法哪裡找 瀏覽:416
決戰平安京有哪些方法登錄 瀏覽:578
小腿劃傷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478
如何測量磷酸鹽的方法 瀏覽:976
平穩序列檢測方法 瀏覽:919
不打針治療咳嗽的方法 瀏覽:280
毛利潤30利潤計算方法 瀏覽:4
後束三角肌的鍛煉方法 瀏覽:56
游戲流量包使用方法 瀏覽:934
木工做酒格的計算方法 瀏覽:219
室內牆壁隔熱的解決方法 瀏覽:917
上籃正確的訓練方法 瀏覽:259
筆畫設置方法在哪裡找 瀏覽:79
醫學全景拼接常用方法 瀏覽:682
哪些數學方法幫你解決了問題 瀏覽:852
卷簾百葉窗免打孔安裝的方法 瀏覽: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