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黃帝採取了哪些應戰方法

黃帝採取了哪些應戰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1 04:40:15

⑴ 傳說中黃帝是怎麼把蚩尤打敗的

黃帝,姓姬名軒轅。所領部落位於在神農部落和九黎部落之東南。當時這三個部落是最為強大的,於是爭霸戰開始了。姬軒轅為了防止兩面受敵,採取了先發制人的策略,突襲神農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戰中擊敗了神農部落。
姬軒轅乘勝揮軍,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於是會戰於涿鹿郊野。這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中國神話學者將這場黃帝戰蚩尤的大戰神化,雙方都動用了神仙法力,風伯、雨師都來參戰。最後黃帝擊敗九黎部落,殺死蚩尤。

這一著名戰役使姬軒轅名震當時的世界,各部落酋長們稱呼擁護他為「天子」,尊稱他為「黃帝」。黃帝者,黃色的土地。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

⑵ 黃帝時期的部落戰爭

1、涿鹿之戰(炎黃聯盟與蚩尤)
相傳在古老的時候,有兩個部落曾大戰中在中原,一方個個都是人面獸身,銅頭鐵額,面目猙獰,手持金刀銅斧、強弓大弩;另一方手執木棍、石斧石刀,顯得有些寒磣。兩軍一接觸,便展開肉搏廝殺,喊聲震天。前者布下毒霧,瘴氣沉沉;後者撥霧沖殺,可剛沖出霾霧,但見天空黃沙滾滾而來,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過後,陰雲密布,大雨滂沱。在這危急關頭,後者把隨軍攜帶的虎豹熊羆統統放出沖向敵陣。手持金刀銅斧者被這突如其來的猛獸嚇得魂不附體,有的被猛獸尖牙咬斷了脖頸,身首異處;有的被猛獸利齒扒開了胸膛,血流滿地;僥幸活下來的沒命地逃竄。這就是古代傳說中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的情景。
黃帝與蚩尤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之戰,為我國古代傳說中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大約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形成了若幹部族集團。其中主要有生活在黃河中游及其附近地區的華夏集團,以泰山為中心的夷族集團,今河南省中部南部以及洞庭、鄱陽兩湖等地的黎苗集團。那時候,人民生活以畋獵游牧為主。但滲進中原之各族,由於所在的河南平原黃土層地質較松,逐漸進入淺耕農業時代,生活日趨豐裕,因之漸成定居而發展為氏族社會。
各氏族為解奪牧地耕地以及獵取食物等,自然不免要發生爭端。為解決和領導各族間的斗爭,便產生了氏族中的共主(作仲裁之宗主)。炎帝神農氏、少氏、蚩尤分別為夏族、夷族、黎苗族之共主。夏黎兩集團均處於今河南省中部,夏族由北而南,黎族由南而北,彼此為爭奪中原平原牧場和耕地而發生戰爭,便又成為必然之勢。
以炎帝為共主的夏族,內部團結並不堅固,各部落之間時有相互侵伐。而蚩尤之族團結似較為堅固。蚩尤鑒於夏族內部自相紛爭,便率領81個兄弟氏族向炎帝發起了一場進攻性戰爭,在榆罔(今山東省北部)將炎帝擊敗,並統治夏族部分領域而自立,號稱炎帝。在這威脅到夏族生死存亡的時候,夏族一個部落首領黃帝(史記卷一五帝本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初期立國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地),為夏族集團內之一個氏族領袖)毅然奮起,號召夏族各部落團結起來,反抗黎族蚩尤之入侵。
黎苗集團根據地在長江中游,而此地區當時已生產銅與銻,用辰砂冶鐵等,因而蚩尤可以用金屬製作兵器了。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龍魚河圖稱:蚩尤兄弟81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砂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而黃帝則尚以石器為兵器。傳說黃帝令揮作弓,夷侔作矢,剝木為兵。(易系辭謂:"黃帝堯舜……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孤矢之利,以威天下。")這表明皇帝部族當時還沒有使用金屬兵器。不過黃帝在使用石兵器的同時,已能駕馭牛馬以及用牛馬駕車作戰了。從兩個氏族集團使用的兵器看,各有優勢。黎苗族合作金屬兵器,故利於近戰;而夏族主要靠石質兵器和弓劍,則利於遠戰。但從實戰能力看,夏族遠不及黎苗族。
戰前,黃帝知道蚩尤部族使用銅質兵器,勢力強大不易抵禦,但也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即由南方發展而來,對北方天候地形不夠熟悉。黃帝針對蚩尤部族這一弱點,決定採取引敵後退的戰略,即一開始與蚩尤部族接觸時不作決定性戰斗,將其引導到一陌生的環境里,利用天時地利條件,增加蚩尤部眾生活行動之困難以削弱其實力,然後乘其陷於消極被動、戰鬥力衰退之際,捕捉機會再予以殲滅之。
根據這一構想,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接觸(地點可能在今河南省中部)之後,黃帝即主動向北退,蚩尤部族隨即跟蹤追擊。當時華北平原森林蔽野,雙方究循何路進退已不可考。蚩尤部族進入河北平原後,環境生疏,氣候不適,語言不通,敵情不明,以及食料飲水缺乏等,行動逐漸困難,且越深入,環境越陌生,傷亡損耗又無法補充,故精神上感受威脅亦越大。進抵河北省北部地區後,蚩尤部族因長途跋涉,極為疲勞,完全陷入消極被動,戰略意志均大為衰退。反之,黃帝部族因得天時地利,則處於非常主動的地位。最後黃帝於涿鹿一帶地區捕捉一特殊有利之天候,即狂風大作黃沙蔽天、蚩尤部族昏迷之際,利用指南車指示方向,率領以熊、羆、狼、豹等為圖滕的部族,向蚩尤部族沖擊,遂一舉將其擊潰,蚩尤被擒殺,同時部眾即告潰散,戰爭就此結束。
涿鹿戰爭之後,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漢族今天佔全國人口的94%,佔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的始祖皇帝的功績有一定關系。與皇帝有關系,很重要的是起因於這一次戰爭。漢族本由華族發展而來,而華族是由夏族數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自涿鹿戰爭後,黃帝得到夏族各部落之擁戴,一時聲威大振,周圍其它一些小的族部也紛紛歸順黃帝,尊奉黃帝為共主。黃帝則乘戰勝之餘威,繼續對四方大事征討。《史記》上說:"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當時黃帝曾"東至於海,登丸山(今山東省)及岱宗(泰山),西對崆峒,登雞頭(崆峒、雞頭皆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南至於江,登熊湘(熊山今湖南益陽縣西熊耳山;湘山在岳陽縣西南),北逐葷粥,合符釜山(今河北涿鹿縣西北),可見黃帝當時之兵威,已遠遠超出夏族原有之領域,達到夷族及黎苗族活動之范圍。但是,在此時代,各部族均以游牧為主,時有遷徙往來,尚不能稱已建立起固定之國界,只是反映了黃帝聲威遠播之情形。黃帝對周圍部族影響的擴大,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響也隨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夏族,就是被夏族同化。在夏族日益發展擴大的同時,其人口也不斷增多,這就是今天漢族人口之眾多的重要淵源。
涿鹿戰爭之後,方圓數百數千里懾於皇帝威嚴,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發動戰爭,這樣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趨於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動的地域便相對固定下來。活動地域的相對固定,使得氏族成員由游獵為生逐步轉向稼穡為生。從稼穡為生中,使人們逐步懂得了勞動創造的意義,體會到了勞動創造的好處和快樂,從而使得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考古學證明,這個時期的社會生產了很大進步,農業方面出現了一批新的翻耕工具和收割工具。作物種類增多了,黃河流域以粟、黎為主,並出現了稻、麥、高梁;長江中下游以稻為主,還發現了花生、芝麻等作物。家畜飼養也發達起來,不僅數量增多,而且在種類上更是六畜俱全了。
除農業之外,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歷史不長的制陶業已開始使用陶輪,迅速提高了生產力。工藝技術達到了相當水平,山東龍山文化的蛋殼陶至今仍難仿製。隨著夏族與黎苗族的同化融合,南方的金屬冶鑄技術逐漸傳到中原和北方,使得金屬冶煉得到普遍發展。今天很多地方出土了這時的紅銅或原始青銅的小件工具、飾物以及銅渣、鉗鍋等冶鑄遺存,表明"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史記·封禪書》)的傳說不是沒有根據的。玉器製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長江流域已會採用琢、磨、雕、刻、鏤、拋光技術,也成批製作精美的玉石禮器和飾物。稍後,黃河流域的琢玉工藝也發展了起來。另外,已出現了紡織品,黎民百姓過去是獸皮蔽體,現已有了衣服。這些標志著社會生活已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建築業已由此興起,黎民百姓普遍修房屋以避風雨,黃帝及其它共主開始營造宮室。《白虎通》載:"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此宮室之始也"。人民由穴居荒野到修建房屋定居,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又發生了一次歷史性變化,由此必然引起人們的家庭觀念、親緣關系、交往方式、生活習慣等發生改變。
涿鹿戰爭之後,黃帝還領導了各種創造發明活動,如發明舟車、文字、弓矢等。傳說上所謂"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上棟下宇,以避風雨"、"垂衣裳而天下治"以及所謂"服牛乘馬以利天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等等,都是對黃帝當時文化生活改進之記載。由此可見,華夏民族雖自新石器時代之初,已經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各地,但定居中原後從事各種發明創造,將人類野蠻生活推向文明時代生活實從黃帝開始。
涿鹿戰爭對華夏戰爭影響最深的還是在軍事方面。由於涿鹿戰爭是部族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結局又是以黃帝之弱勢勝了蚩尤之優勢,之後黃帝又趁勢收復了中原,使夏族各部落實現了團結統一。此後,又進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與夏族結為同盟,這都與黃帝的軍事才能及其在戰爭中的表現有極大關系,其影響是深遠的。後來的首領雖然無法從理論上學到黃帝的用兵韜略,但從所聞所傳中間接地領略到黃帝的兵法,並代代相傳,這就為華夏的軍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從涿鹿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到黃帝的軍事謀略和用兵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首先,他能夠正確地利用天候地形,使其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戰爭主動權。後來,孫子在其兵法行軍篇中闡述山谷、河川、斥澤、平陸四者之戰斗原則以後說:"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史記·五帝記》),可見黃帝這一用兵計策已被後人承襲並上升到理論而流傳下來。其次,黃帝採用誘敵深入、相相殲之的戰略是非常高明的。黃帝深知自己部族的戰鬥力不如蚩尤之黎苗族,戰爭一開始決戰有可能失敗,因而他採取誘敵深入的辦法,把敵人從河南引誘到河北的涿鹿,待敵人十分疲憊之後,選擇一個有利的天氣和地形,才與其決戰,並一舉獲勝。這一戰略實為弱軍戰勝強敵的高招,被後人一直繼承了下來,並被奉為弱軍制勝的經典。再次,利用各種野獸協助人進行戰爭,也為後來動物參戰開創了先河。除此之外,這次戰爭對之後的兵器製造以及技術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許多史書上稱,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在發展時期興亡絕續之大事。
總之,涿鹿之戰是華夏人民脫離原始野蠻生活而步入文明時代的一次重大轉折,它不僅使本族人民首先浸沐文化之曙光,而且因夏族文化之高展遠達,超越群輩,它有如曉日初升,照耀海宇,使四鄰各宗族聞風向慕,為爾後華夏大地上各民族逐漸同化為中華民族奠定了根基。

2、阪泉之戰(黃帝與炎帝)
涿鹿之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一場新的戰爭又在醞釀之中,而這場新的戰爭卻爆發在炎黃聯盟內部。炎黃聯盟是在外敵入侵之際建立起來的,這兩個有姻親關系的部族結成的聯盟,首先是以炎帝為首領的。但是,在抵禦外來入侵的戰爭中,屢戰屢敗的炎帝逐漸喪失了權威,而黃帝卻在戰爭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贏得眾部族的信任,並且隨著他領導的軍隊打敗蚩尤,逐漸樹立起無可匹敵的權威。
矛盾已不可調和,昔日的盟友終於反目成仇。炎帝和黃帝各自帶領自己的部族厲兵秣馬,准備著一場廝殺。但是,戰爭雖未開始,結局卻可以預料。黃帝族擁有風後、大鴻、力牧等名將,又有一支在戰爭中磨礪出來的精銳之師,更有眾多部族的支持,而炎帝的軍隊是由老弱婦孺拼湊而成的。
雙方激戰於阪泉。阪泉地望,古來說法不一。曹魏時期的《靈河賦》中有黃河「涉津洛之阪泉」的名句,所謂「靈河」就是黃河。說明阪泉實際應為黃河之濱的一個湖泊,其具體位置應在今孟津黃河段。這也可以說明阪泉之戰發生在洛陽孟津。雖然,關於阪泉的地望還有其他觀點,但是,這些觀點引用的材料沒有早於《靈河賦》者。
阪泉之戰沒有涿鹿之戰那樣激烈,但是仍然經歷了三次戰役,炎帝的軍隊才最終潰敗,炎帝被俘獲。黃帝義釋炎帝,炎帝無奈之下率全族皆降。
黃帝通過阪泉之戰,平息了聯盟內部的紛爭,眾部族推舉黃帝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農氏。《商君書·畫策》說:「黃帝作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匹配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意思是說,黃帝「內行刀鋸,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統治秩序。
這種新的秩序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的出視,這種新的社會形態就是酋邦王國。
按《管子》的說法,為了統治這個由萬姓諸侯聯合而成的王國,黃帝任用了負責天時、倉廩、手工業、農業、兵馬、監獄管理的「六相」。同時黃帝以風後等人為三公,以倉頡為史官,建立了「中央官制」。
為了統治這個東達大海,北至大漠,西極流沙,南到江南的龐大王國,黃帝開始巡狩四方,而他把自己的都城建在「河南」即河洛地區。如《魏書》引北魏孝文帝語「黃帝都河南」。
黃帝晚年鑄鼎於荊山之陽,崩於荊山,葬於橋山。史學家許順湛認為,以黃帝為代表的劃時代的社會,呈現出大動盪、大融合、大變革、大發明的文明曙光,與世界各個文明中心交相輝映,照亮了地球的東方。

⑶ 遠古時代的戰爭,黃帝大戰蚩尤故事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黃帝姬軒轅在神農跟九黎兩部落之東南。當時這三個部落是之間最為強大的,於是爭霸戰開始了,姬軒轅怕兩面受敵,所以他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突襲神農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戰中擊敗了神農部落。

姬軒轅乘勝揮軍,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會戰在涿鹿郊野,這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中國神話學者將這場黃帝戰蚩尤的大戰神化,雙方都動用了神仙法力,風伯、雨師都來參戰。最後黃帝擊敗九黎部落,殺死蚩尤。

(3)黃帝採取了哪些應戰方法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簡介:

1、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2、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在中國神話中的他是兵主戰神。傳說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敵蚩尤。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與黃帝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

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

⑷ 《山海經》中的炎黃大戰,背後隱藏了一場宮斗大戲!

《山海經》中隱藏的真相,讓人細思極恐!

我們都知道,黃帝和炎帝是我們的先祖,炎黃之爭,大家耳熟能詳,在阪泉之戰中,炎帝部落被黃帝部落打敗,從此形成了聯盟。黃帝部落確立了他的領導地位,而炎帝悲慘的一生也要開始了。

事實上,他們還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據記載: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兩個女兒,附寶和安登。同附寶生下了黃帝,同安登生下了炎帝。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按理來說,兄弟倆本應該地位相當,和睦相處,為何卻反目成仇?

縱覽典籍,我們卻會發現,在史料中充當正面角色的大多都是黃帝後裔。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打敗了蚩尤,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屬臣倉頡造字。而炎帝的後代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只留下那些悲情傳說:女娃溺亡、共工戰敗、相柳被殺、誇父屈死。

黃帝家族:女娃精衛、大將應龍、旱神女魃、後裔大禹、臣子相柳

炎帝家族:大將刑天、水神共工、後裔誇父、蚩尤

這些背後都有什麼驚天的陰謀呢?細細看來會讓你毛骨悚然。

1、炎帝女娃溺死東海,化身精衛填海

《北山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這件事情很詭異,女娃作為炎帝的女兒,到東海遊玩,卻淹死在了凡間的東海中。就算她不是神靈也要算得上半神了,也不至於這么容易淹死吧?更何況,東海之神禺虢是她的堂兄弟(黃帝之子,這里細思極恐)。

試想一下,作為半神的你跑到堂兄弟的家裡洗澡,會被淹死嗎?況且你堂兄還是海神。

這看起來非常的蹊蹺,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她的堂兄弟殺了她。所以她死後不平化作精衛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足見她對東海和禺虢的仇恨。

炎帝戰敗後,勢力衰落,偏居一隅,連自己女兒慘死也無能為力。

2、黃帝大戰蚩尤

蚩尤與誇父同為炎帝之裔,蚩尤聽聞炎帝戰敗,便聯合誇父族起兵攻打黃帝,黃帝便派大將應龍在冀州之野應戰;應龍擅長「蓄水」,希望它能降下大水,阻擋蚩尤的部眾。

豈料,蚩尤更加高明,請來風伯雨師,祭起狂風暴雨,向黃帝的駐地流去。

於是,黃帝又派旱神女魃助戰,女魃來了以後,大雨頓時停了。

《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後來黃帝用玄女製作的八十面養牛鼓將蚩尤鎮住,最終被黃帝捉住殺死,又將蚩尤臨死前沾有鮮血的木枷拋到山下,木枷頓時化作一片楓林。

《大荒南經》:「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戰後,應龍和旱魃由於私自下凡助戰,觸犯了天規,無法返回天庭,應龍悄然來到南方,蟄居在山澤里,於是南方便多雨水;而女魃居住的地方,就不會下雨。

3、刑天為何操干戚以舞?

刑天是炎帝手下的大將,在炎帝戰敗之後,與黃帝爭位,卻被黃帝斬首,頭被葬於常羊山。失去頭顱的刑天還是憤憤不平,便以雙乳為目,肚臍為口,繼續揮舞著武器。

《海外西經》:"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 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但是這裡面仍然有很多疑點。比如,作為炎帝的臣子,他有什麼資格可以和黃帝爭奪神位?

這是因為在阪泉之戰後,炎帝部落被黃帝打壓,炎帝自覺年事已高,加上女娃又溺死,被迫忍氣吞聲,但刑天尚年輕,意氣風發,一直想報仇雪恨,他忍無可忍,出於義憤找黃帝理論,然後被黃帝斬殺。

這里應該是黃帝想要震懾炎帝一脈,殺死了刑天,殺雞給猴看。

雖然炎帝忍氣吞聲,表面上沒有做任何的舉動,但暗地裡在慢慢謀劃。

4、共工族與黃帝一族的斗爭

(1)祝融共工父子為何反目?

祝融是炎帝的第五世孫,水神共工是祝融的兒子,但是作為炎帝子孫的祝融,為什麼會稱為黃帝的夏官呢?毫無疑問,從炎帝一脈來看,祝融就是個叛徒。他站在黃帝一邊,為了黃帝的事業,不惜與本族和兒子共工反目,得到了黃帝的認可。所以在《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

(2)共工為何怒撞不周山?

一說:共工作亂,祝融奉天帝之命前去鎮壓,共工抵抗不住,所以一怒之下撞斷了天柱不周山。

二說: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然後共工打不過顓頊,一怒之下撞斷了天柱不周山(今昆侖山),

最終導致天塌地陷,水位上升,洪水泛濫,生靈塗炭。

而後才發生了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的故事。

(3)大禹攻打共工國、擊殺相柳氏

《大荒西經》:「有禹攻共工國山。」

後來,他的臣子相柳氏繼承遺志,繼續同黃帝一脈對抗,被大禹擊殺。相柳死後,血流之處腥氣熏天。不生五穀。大禹派人用土填埋了三次也沒能奏效,只能就地建造天帝祭台進行鎮壓。

《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其實,所謂的"共工之亂"是炎帝一脈對黃帝一脈掀起的反擊。

而禹對共工國的進攻,正是炎帝與黃帝部落戰爭的餘波。

就這樣,炎帝一脈越發沒落了,再也無力與黃帝爭鋒。

5、誇父追日,真的是渴死的嗎?

誇父是炎帝的八世孫,誇父死了兩次:一說誇父渴死,一說被應龍所殺。

雖然看起來兩個死法沒有任何關系,細細看來卻發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應龍是黃帝的大將,可以操縱雨水,誇父追日一路無雨,最終渴死或被殺死,想來他的死和應龍有莫大的關系。

《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自誇父之後,炎帝一脈再無能力出眾的後輩,再也沒有反抗黃帝的力量。堯、舜、禹乃至歷代帝王,均是黃帝後人。而炎帝一脈,已經湮沒在歷史中。

⑸ 中國神話故事裡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誇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性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剎那間,大水洶涌,波濤直向蚩尤沖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颳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只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沖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沖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在遙遠的昆侖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兇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裡,哪裡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麼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今年64歲的何光岳研究員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長期擔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研究所所長。他通過40年來對大量典籍史料的系統研究考證認為,炎帝、黃帝在中國歷史上確有其人,渭水中游是中華炎黃文化的發祥地。

何光岳說,炎帝、黃帝均為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約6000年前生於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肅省東部)境內,其部落後東徙定居並建立政權於古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炎帝、黃帝均為部落首領。歷史上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稱謂載入典籍的各有8代,而最早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親兄弟,均生於今寶雞境內。其中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南郊的姜水,黃帝生於今寶雞市境內岐山縣一帶的姬水(又稱岐水),這在海內外學術界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何光岳稱,據他對炎黃後裔眾多姓氏族譜的排列上溯推算,第一代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均生於距今約五千五六百年前後。中國許多姓氏族譜都將其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他們的世系都可連接到一百六七十代以上。如孔子、孟子、曾子族譜都追溯到黃帝;姜、方、謝等姓氏族譜都追溯到炎帝。

據何光岳考證,炎帝神農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寶雞境內,稱帝從第二代始,其後裔後來遷徙四方,炎帝神農氏八代共相傳約520年。湖北隨州為炎帝神農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稱炎帝烈山氏、連山氏)部落的遷徙地;湖南酃縣古有炎帝陵,當為第八代炎帝神農氏榆罔的陵墓,湖南省政府根據何光岳先生的建議,報經國務院批准,1994年4月將酃縣正式更名為炎陵縣。

對於軒轅黃帝部落的發展遷徙,何光岳認為今陝北黃陵縣境內的橋山上,是第二代軒轅黃帝的陵墓;河南新鄭是第八代軒轅黃帝生長、建都,統一萬國的地方;河北涿鹿則是黃帝、炎帝共同打敗蚩尤的地方。

由於上述原因,炎帝、黃帝在全國許多地方留下了遺跡,同時華夏大地眾多民族都尊崇炎黃為祖先,建廟立祠,世代祭祀,這是順理成章的。目前海外有7000多萬華僑、華人、華裔,他們尋根問祖,也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為榮。

閱讀全文

與黃帝採取了哪些應戰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域故障分析方法 瀏覽:74
洗衣機使用方法的視頻 瀏覽:512
嬰幼兒皮炎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44
廣電路由器連接電視方法 瀏覽:202
消防編碼器的使用方法 瀏覽:721
如何正確方法畫出粽子 瀏覽:645
用什麼方法可以查出輸尿管癌症 瀏覽:295
如何止住流淚的方法 瀏覽:963
怎麼發制海參的方法 瀏覽:210
什麼叫分步說明的方法 瀏覽:429
用哪些方法可以預防糖尿病 瀏覽:459
甲亢治療方法比較 瀏覽:573
分數計算方法如何運用 瀏覽:493
ipadqq麥克風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59
免疫缺陷病治療方法 瀏覽:855
腳尖地面上組合訓練方法 瀏覽:433
海鮮對蝦的食用方法 瀏覽:386
如何理解決策力的方法 瀏覽:787
頸肩痛的最好鍛煉方法骨科醫生 瀏覽:796
鋼的熱處理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