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處於疫情之下,會讓我們總是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難免會對我們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影響。
一、容易產生哪些心理影響呢?
1、會讓我們變得多疑,總是擔心自己會被感染。就比如說我同事,她一感冒就會把自己的症狀和感染者症狀對比,發現有相似情況,就會懷疑自己被感染。
2、容易讓人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去關注各種相關信息,會擔心疫情是不是蔓延到自己身邊,是不是又有感染者流入自己所在的地區,時刻在想疫情什麼時候能夠結束。
3、長時間處於疫情管控之下,可能會讓人產生抑鬱情緒。疫情開始後,我們就不能像之前那樣到處遊玩,疫情嚴重的地區,都只能待在家裡,時間長了會精神不振,對生活也會變得沒有激情,從而產生抑鬱情緒。
4、可能會出現強迫行為。比如有些人就會反復地洗手,勤洗手肯定是對的,但是一直不停洗手,總覺得不洗就沒有安全感,那這就是出現了強迫思維了,嚴重地可能從強迫行為變成強迫症。
二、怎麼疏解這些心理問題呢?
1、我們要改善自己的認知。多了解重大疫情出現時正常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情緒與軀體症狀的關系。同時多關注怎麼更好地做好自我防護,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2、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問題。雖然疫情給我們造成了很多苦惱,也讓很多人只能長時間待在家裡,但這不也是一個和家人好好相處的機會嗎,平時忙於工作,可能陪家人陪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不妨把這當成一個機會,好好陪伴家人,增進感情。
3、學會過濾出正確信息,避免被錯誤信息誤導。那些不實的誇大的消息,只會讓我們更加焦慮,會讓我們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得好好辨別信息的真偽,不要徒增自己的不安全感。
4、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我們得學會接納現狀,不能與朋友去外面聚會,那就網上多交流,不能出去上課,那就在線學習,面對不同的處境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提升自己免疫力的一種方式。
5、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心理健康是離不開身體健康的,所以,我們可以規律我們的生活習慣,多鍛煉自己的身體,雖然不能外出鍛煉,但是在家鍛煉身體的方法也有很多,身體健康了,我們抵禦疫情的力量也會更強。
『貳』 在隔離期間,可通過以下哪些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疫情期間採取的管控措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原有的生活節奏和秩序被打亂。此時我們內心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如:焦躁、恐懼、失落、憤怒、絕望等等。其實在這種情形下大家內心產生的所有情緒都是正常的,是本能的反應,能幫我們更好地應對壓力、克服困難。那麼我們能否完全聽從情緒的指令,憤怒了就去罵人、打人,痛苦了就自殘,絕望了就去跳樓?答案顯然是不可以的,因為這樣的發泄方式對事情的改善沒有絲毫幫助,反倒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就像小區里的居民拒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謾罵毆打工作人員,最後被移交公安機關。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和緩解我們的情緒,使自己不過於極端或消沉,保持平穩的狀態,以比較理性的方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呢?
方法一:關注身體的感覺
當有不良情緒的時候,深呼吸把「心」收回來,觀察自己身體的感覺,因為情緒和感覺是互通的,此時或許感覺心臟刺痛,或許感覺頭痛,或許心口窩堵等等,我們用一隻手按住那個有感覺的地方,把呼吸帶到這個位置和這種感覺一待一會兒。待心情平靜下來,再問問自己這件事情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凡事至少有三種解決方法。然後把想好的三種方法在心裡默默復述幾遍再去一一嘗試,三種辦法總有一種是可行的、有效的。
方法二:確認和澄清
假設總是擔心自己被感染了病毒,而且這種情緒已經困擾了很長時間,且影響到了我們的正常生活,那就要確認和澄清。首先找一個相對安靜不被打擾的地方,讓自己放鬆下來,吸氣握拳讓身體緊綳停留一會兒,再呼氣把手放開,身體放鬆,反復進行直到情緒穩定為止,當情緒穩定後再去確認和澄清。什麼原因使自己擔心被感染?被感染的依據是什麼?然後一一列舉、核對、排查。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這份擔心都是自己的主觀臆斷和遐想,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經過排查,如果有可能是疑似症狀也不必太擔心,雖然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但還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我們有那麼多治癒的成功經驗。如果排除自己沒問題,那焦慮情緒就會迅速得到緩解。
方法三:運動
運動是很好的減壓方式,運動會使我們的體內產生多巴胺人體激素,當多巴胺激素水平平穩了,情緒就會緩解。就像抑鬱症的病人吃一些抗抑鬱的葯物,情緒和症狀就會得到緩解,抗抑鬱葯就是幫助體內補充多巴胺。所以我們要運動起來,因為空間有限,我們可以選擇原地跑步、廣播體操、瑜伽、跳舞等等,運動半小時或者四十分鍾,讓身體微微出汗為止。
方法四:傾訴
為緩解情緒,內心苦悶的時候不防找個你信任的人,可以是家人或者朋友,去表達你內心的感受、想法,從而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
『叄』 疫情期間如何做好學生心理疏導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本應該充滿祥和歡樂的節日氛圍,那些不斷跳動的數字,那些不斷閃現的鏡頭,那些不斷更新的消息,這場疫情每時每刻的變化都在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內心。疫情的來臨,不僅威脅著公眾身體健康,也影響著公眾心理健康,特別是居家隔離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疫情時期,學生的心理可能出現哪些不良反應?
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時期,孩子們的正常生活被打亂,精心策劃的家庭旅行沒有了,春節的各種聚會取消了,不能約上三五小夥伴一起玩樂,並且還要經常被逼著洗手、戴口罩,學校推遲了開學……這種長時間在疫情陰影下、沒有任何心理准備、與外人隔絕的居家生活,確實會給人們帶來緊張、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學生正處於認知能力發展過程中,對社會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緒有較多體驗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階段,對於疫情的關注加之生活空間的縮小會讓學生在認知、情緒、行為、人際交往和軀體方面產生一些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包括:
在認知上,可能因為過多攝入疫情相關新聞和真假難辯的消息而無法對疫情作出科學的判斷,甚至會出現災難化的想法;
在情緒上,會出現無聊、煩躁、憋屈、消沉、抑鬱、易怒、恐懼等各種不同的困擾;
在行為上,會無所事事,懶於學習、不思讀書或沉迷手機游戲網路電視;
在人際交往上,會產生人際交往范圍極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慾望都下降、易與家人爭吵等問題;
在軀體化反應方面,可能會出現無明顯原因的疼痛問題、消化系統問題、飲食問題和睡眠問題,也可能因為對疫情的擔憂出現過度關心自己的身體症狀或出現反復洗手、消毒等行為。
二、面對疫情,家長應該如何做好孩子心理防護?
(一)留心觀察,及時掌握情況
新聞、網路、視頻關於病毒、疫情、死亡的消息鋪天蓋地的襲來,一下子讓這些涉世未深的小朋友們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恐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焦慮、恐懼就有可能通過反常的行為表現出來。比如:晚上頻繁醒來、哭鬧,害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總是問:「媽媽、爸爸,你不要離開我好不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他們對事物小心翼翼,飯量減少。或者,突然變得很膽小,平常很喜歡玩的玩具或游戲都不願意參加了;還有可能出現尿床、反復吸允手指、咬指甲這樣的行為。出現以上反常情況,家長要特別注意!
(二)自我調節,控制自己情緒
一是不能將焦慮、恐懼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只有家長表現得從容淡定,孩子才能從你的身上獲得更多放鬆的信息。同時,也要允許孩子表達恐懼,當他們感到害怕的時候,耐心的傾聽,陪伴。而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勸他們不害怕,這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二是對孩子要包容、有耐心。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長,難免會產生更多摩擦,要對孩子進行合理引導、耐心教育。晨昏顛倒、游戲過度是許多孩子身上容易出現的現象,對此,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對孩子發火,也不宜立即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適度打游戲不僅能增進孩子生活的樂趣,也能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玩手機也是「00後」少年的重要行為特徵,通過手機孩子可以獲得很多信息,學到更多的東西,但完全沉湎其中是萬萬不可取的,父母要控制好孩子的游戲時間,並關注游戲內容。
(三)以身作則,做好自我管理
『肆』 新冠疫情防控常態下,有哪些科學的情緒宣洩方法
情緒宣洩不一定要用那種很激烈的行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嘗試與其他親近的人溝通交流也可以去放空自己睡一覺讓不好的情緒自我消化。
『伍』 居家隔離期間,有哪些解悶的好辦法
居家隔離期間,推薦幾個解悶的方法,比如:聽書,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或是自由創作畫畫,易上手;再或是玩體感游戲,很有趣。
以上呢,就是我所推薦的宅家解悶的小tip嘍,既然是解悶呢,就玩出點新花樣吧,盡情的去享受這個過程,只要自己開開心心的就好啦,要是獨創出更有意思的方法,也可以一試嘍。
『陸』 疫情期間,工作狀態,你焦慮嗎是怎樣處理和解決的
疫情期間,我相信很多人的工作狀態都是焦慮的。但是焦慮就能改變這種狀態嗎?我想不能。每一個焦慮的人都會明白,當你焦慮的時候,你會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急著掙脫這種情緒,一般這種時候我們習慣做的事情是反復思考,那些痛苦的情緒和不理智的想法,試圖說服自己不再焦慮。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誤區,過度沉思只會更加鞏固我們大腦中與焦慮相關的思維,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它毫無任何幫助。事情來了,就得應對。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做好個人防護,健康生活。工作是必要的,既然開工了,就按照規定去做。不用恐慌,安心安靜。
一個人要放開心情!你努力工作著,好好生活著,在家也可以鍛煉身體。我房間里有動感單車,臂力棒,可以有很好的運動。雖然活動空間小,但並不影響我太多。一邊還可以看電視,看跟疫情有關系的報到。這兩天看到各支援力量已經陸續離開武漢了,心裡開心啊!那沿途的歡呼和吶喊就是對白衣戰士最好的獎賞。
所以說,要放開心態,積極面對!這一切都要過去了,無須焦慮,無須恐慌。因為我們內心有信念,我們是團結在一起的!作為個人的我,唯獨能做到的就是堅守工作崗位,盡忠心職!好了,就說到這了,希望能幫助到你!
『柒』 疫情期間如何調整好心態
1.
保持生活規律。盡量保持正常的狀態和生活方式,吃飯、睡覺的時間要和平時一樣,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
2.
轉移注意力。通過看書,看電影,玩游戲等轉移注意力,也可以通過學做一道菜,整理房間,室內運動等方式,既可以獲得成就感,也可以轉移對疫情的焦慮。
3.
自我暗示。近期各種途徑的疫情信息繁雜,人們很容易因此而產生負面暗示,放大了一些原本很正常的小毛病比如咳嗽,乏力不適等。恐懼時內心深處常常有個沒有邏輯的想法,在無形地起作用,如:「我可能被傳染」。這時一定要學會識別內心的這...
4.
加強互動。疫情期間若是一個人呆在家裡,非常容易產生孤獨恐懼的情緒,並因此而產生更多的焦慮,不安全感等。
『捌』 在疫情期間,我們該如何做好「心理防疫」
疫情反反復復,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大家都經歷過居家不能外出的時刻,所以對於疫情也格外的厭惡,在家被隔離久的人,心裡也會積攢很多負面情緒,甚至有時候為了能夠到外面去,不惜違反相關規定。在疫情期間,人們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可能需要隔三岔五的做核酸檢測,可能不能夠正常的上班,甚至不能夠像往常一樣買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做好“心理防疫”: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疫情對我們每個人產生了影響,我們要客觀、理性的去面對,不要有偏激的思想和行為。無論何時,一定配合完成相關的工作,這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共同抗擊疫情,相信很快,我們的社會就能夠恢復往常。你認為疫情期間,我們該如何做好“心理防疫”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玖』 長期居家隔離,你有哪些好方法調整心情
1、 改變你的關注點
要想走出抑鬱的情緒,我們首先應該改變自己的關注點。只有多關注那些令人值得高興的事情,才能讓自己徹底走出痛苦和無助,邁出更加樂觀的第一步。
2、 分散你的注意力
當一個人突然面臨社交隔離,難免會產生低落情緒。要想走出低落,我們應該學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專注於一些能給生活增加意義的事情。學一門新的語言,提高自己的廚藝,堅持寫日記,看喜歡的電影……不管再小的事情,堅持做,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讓我們的情緒高漲。
3、 堅持有規律的作息
如果一個人忽視身體的健康,那麼他的抑鬱程度,毫無疑問會逐漸加深。要想讓自己的情緒積極向下,我們必須堅持有規律的作息。良好的作息生活,可以讓你變得有條理,也能讓你獲得更多的時間,在家與朋友交流、居家鍛煉。
『拾』 疫情期間如何做好情緒管理,你的做法是什麼
按照我們原本的生活作息是生活。比如周一到周五,那就乖乖的「早睡早起」。起來吃早餐,然後要麼「居家辦公」,要麼看書、做飯、打掃衛生、烘焙……做任何一切的事情,除了干坐著刷手機,看劇。
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去處理問題。
當我們感到抑鬱和悲觀時,我們可以和身邊的人說出來。或許你會覺得身邊的人不理解你。但我們說出來不是為了對方理解我們,而是讓我們宣洩出來,不要積壓在心裡。而且一旦有人說開了,說不定能引起對方的共鳴。這樣不僅能一同分擔情緒,還能拉近彼此的關系。
在抱團取暖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一同規劃居家隔離生活。相互監督,相互幫助,不僅讓隔離生活有了夥伴,還讓生活有趣、有意義起來。
一起過有意義的生活,一起做想做的事,相互去做彼此的傾訴對象,才能更好的一同「熬」下去。
在正常生活下,這些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渡過碎片時間,讓生活更有趣。但當我們是在隔離期間,時間就變得成片成片。長時間的玩手機,不僅不會帶來什麼樂趣,還會帶來強烈的「虛度感」。讓我們感到空虛和懊惱。
所以,在居家隔離期間,我強烈建議(要求)大家不要刷手機了。甚至是放下手機,做點其他事,不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