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環保現狀評估有哪些方法

環保現狀評估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8 20:48:59

㈠ 環境評價方法

1、環境識別方法
2、影響預測方法
3、影響綜合評價方法 環境影響識別就是找出所有受影響的環境因素,常使用的方法有核查表法;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分為數學模式法、物理模型法、類比調查法、專業判斷法;環境影響中和評價是按照一定的評價目的『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總體上綜合起來,進行定性的定量的評定,方法有,指數法、矩陣法、圖形疊置法、網路法 還有另一個方向的考慮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分為單項評價方法和多項評價方法,單項評價方法是以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法規、標准為依據,評定評價項目的單個質量參數的環境影響;多項環境影響使用於各環境評價項目中多個環境參數的綜合評價。

工作程序
① 首先確定評價對象、范圍和目的,並據此確定評價精度。

② 分別進行污染源調查監測評價、環境調查監測評價和環境效應分析。

③ 進行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④ 研究污染規律,建立相應的環境污染數學模型。

⑤ 對環境質量做出判斷、評價和預測。一般用環境質量指數(環境質量參數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復合值)概括地描述和評價環境質量。環境質量指數計算程序為:

a 根據評價地區環境實際狀況選擇評價參數。

b 根據評價目的選擇評價標准。

c 根據環境特徵建立環境質量指數系統和數學模型。該法對環境質量具有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預斷評價等多種功能.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並為環境規劃和區域環境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㈡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評價方法

區域生態環境的質量評價一般採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2種方法。定性評價一般選取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指標進行評價,根據該指標的大小或優劣程度評價生態環境的好壞;而定量評價則採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對指標系統進行計算,根據計算結果的大小對生態環境進行評價,通常有脆弱度計演算法、距離計演算法、層次分析法、綜合模型法和生態足跡法等。 指數評價法從監測點的原始監測數據統計值與評價標准之比作為分指數,然後通過數學綜合作為環境質量評定尺度。近幾十年來,這一方法在環境質量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有了很大的發展。早期國外應用的指數法有美國的NWF 環境質量指數和加拿大的「總環境質量指數」(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綜合指數法,應用此法,可以體現生態環境評價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層次性。
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行業標准,2006年5月1日起試行。
技術規范規定:生態環境質量指數是反映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數值范圍0~100。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豐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水網密度指數+0.2×土地退化指數+0.15×環境質量指數 綜合評價法是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此法的具體應用是層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擬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分析與綜合過程,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的應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曉華等將層次分析法運用於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
另外還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灰色關聯度法等。目前,關於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研究,國內外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術。馬榮華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利用遙感及 GIS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多因子綜合評價為主要方法,進行了海南生態環境的現狀評價分析研究。另外,加拿大建立了生態監測與評估網路。通過此網路對生態變化進行了長期監測並依據監測的數據對生態環境進行了評估,內容包括氣候變化對水純凈度的影響,森林可持續發展的標准等。

㈢ 環境因素評價方法三種

ISO14001:2004標准3.6條款對「環境因素」作出了定義:「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環境因素作用於環境,產生環境影響。ISO14001:2004標准3.7條款對「環境影響」的定義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組織的環境因素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換言之,能夠產生環境影響的因素,我們叫它環境因素。
基本含義編輯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環境影響的要素。 [2] 我們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其相關的主要要素有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
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經濟因素。像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本公司負責人是一位成功人士,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溝通中應充分注意到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識別方法編輯
來自:ISO 14001初始環境評審培訓教材
①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 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
l 能源、資源、原材料消耗
l 相關方的環境問題及要求
l 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 客觀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環境影響的
l 法律法規及要求有明確規定
l 積極的或負面的
l 相關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l 物料衡演算法
l 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 問卷調查
l 專家咨詢
l 現場調查和面談
l 頭腦風暴
l 查閱文件和記錄
l 測量
l 水平對比——內部、同行業或其他行業比較
l 縱向對比——組織的現在和過去比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體實施識別時,有必要將各種方法組合使用,下面將部分方法予以介紹:
問卷評審
——因素識別
問卷評審是通過事先准備好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到現場察看和與人員交談的方式,來獲取環境因素的信息。問卷的設計應本著全面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問卷包括的內容應盡量覆蓋組織活動、產品、以及其上、下游相關環境問題中的所有環境因素,一個組織內的不同部門可用同樣的設計好的問卷,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但為一個部門設計一份調查卷是不實際的。典型的調查卷中的問題可包括如下內容:
l 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品?數量是多少?
l 在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l 有哪些緊急狀態?採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l 水、電、煤、油用量各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比較結果如何?
l 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況如何?
l 產生哪些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如何處置的?
l 主要雜訊源有哪些?廠界是否達標?
l 有否居民投訴情況?做沒做調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問卷調查內容,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完整的問卷提綱。
現場評審(I)
——觀察面談及環境因素識別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或者是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有些是存在環境風險的。如:
Ø 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Ø 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
Ø 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Ø 發現鍋爐房煙囪黑煙;
Ø 聽到廠房傳出刺耳的雜訊;
Ø 垃圾堆放場各類廢棄物混放,包括金屬、油棉布、化學品包裝瓶、大量包裝箱、生活垃圾等;
現場面談和觀察還能獲悉組織環境管理的其他現狀,如環保意識、培訓、信息交流、運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發現組織增強競爭力的一些機遇。如果是初始環境評審,評審員還可向現場管理者提出未來體系建立或運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議。
現場評審(II)
——書面文件收集及環境因素識別
一般的組織都存在有一定價值的環境管理信息和各種文件,評審員應認真審查這些文件和資料。需要關注的文件和資料包括:
l 排污許可證、執照和授權;
l 廢物處理、運輸記錄、成本信息;
l 監測和分析記錄;
l 設施操作規程和程序;
l 過去場地使用調查和評審;
l 與執法當局的交流記錄;
l 內部和外部的抱怨記錄;
l 維修記錄、現場規劃;
l 有毒有害化學品安全參數;
l 材料使用和生產過程記錄,事故報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費;
l 能源、資源、配件等的價格;
評價准則編輯
在系統識別組織全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必須根據其對環境影響的大小作出評價,判定出重要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時予以優先考慮。但是由於受科技發展水平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等限制,現在相對「重要」的環境問題,若干年後可能變成「不重要」,因此,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准則。而對於一個具體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標准和方法。一般評價的依據,環境方面有環境影響的可能性、程度、范圍、發生的概率、持續的時間等,以及環境法律法規要求,商業方面有改變環境影響的技術難度、經濟承受力、因環境問題使組織存在的風險大小、組織的公共形象以及相關方的利益等。在作具體評價時,要綜合上述各方面的環境影響並體現出「持續改進」的思路。
酗酒環境因素編輯
近幾年我國飲酒人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早在五年前我國酒民已經超過了5億人,並且每年與酗酒肇事有關立案事件有400萬起,其中死亡人數至少1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2012年全球有約330萬人因過度飲酒而導致事故或疾病,比因肺結核、暴力事件以及艾滋病而死亡人數還要多,占總死亡人數的5.9%,相當於平均每十秒鍾就有一人因飲酒而死亡。因此可以看出因酗酒導致的社會不良問題逐漸突出,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眾多負面影響。
家庭環境
在全體社會人群中飲酒者所佔比例為:工商業者最高,佔63.9%;農民45.9%;工人43.1%;知識分子最低,佔22.4%。在不同教育程度中,以中學教育程度者最高,共420%,婚姻狀況中離異或喪偶的人群中飲酒者佔649%,工商業經營者重度飲酒者所佔比例最高,為47.1%,知識分子所佔比例最低,為25.6%。在一個有飲酒習慣或者是不反對飲酒的家庭中,其子女與親屬往往更容易接受飲酒,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飲酒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往往以此為樂趣。更有甚者,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的鼓勵子女飲酒。因而,這種家庭中子女的飲酒比例大大高於一般家庭。
也有一些自身飲酒者出於不同的原因,嚴厲禁止子女飲酒,但是結果子女往往還是成為潛在的飲酒者。在嗜酒者中,大約60%有家族嗜酒史。從遺傳角度看,有飲酒習慣家庭的子女,對酒精有著較高的耐受性,也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終成為嗜酒者。
生活環境
調查發現,飲酒有著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如:我國東北、內蒙和新疆等高寒地帶,飲酒是人們抵禦嚴寒的重要手段之一,大興安嶺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方,而在此生活的鄂倫春族飲酒比例在全國是最高的。有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區酒依賴人口學調查發現,海拔在2500—200米的州縣中,酒精依賴發病率明顯增高。這些州縣處於高寒缺氧地區,人們常以飲酒來禦寒。由於受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以豪飲必醉為待人的禮儀方式。飲酒時,方式單調,以酒類為主、飲食為輔,導致酒精在體內的濃度較高。另外,高原地區文化娛樂相對缺乏,人們常以飲酒來消遣和尋找刺激,易導致酒精濫用,出現酒精依賴。盛產酒的地方,酒的消費量往往高於其他地區。如:法國盛產名滿全球的葡萄酒,同時法國人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居世界第一;浙江紹興黃酒自古聞名天下,同時浙江的黃酒消費也穩居全國第一。
職業環境
調查顯示,不同職業對酒精的消費有不同的影響。首先是釀酒業,酒廠職工飲酒比例最高;再就是農民、煤礦、地質、油田以及野外作業和重體力勞動者,他們的飲酒比例也很高。這類患者普遍認為飲酒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鎮靜催眠、療傷止痛、解除疲勞等。因而飲酒成習,最終形成酒精依賴。相佐證的是伊斯蘭教嚴禁飲酒,因而在伊斯蘭社會中,鮮有酒精依賴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一種新的職業人群成為酒精消費的"黑馬"—工商業經營者。調查中,這一職業的飲酒比例高達63.9%,已經超過原來農民以及重體力勞動者的飲酒比例。
經濟因素
毋庸置疑,經濟因素在酒精依賴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組調查數據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二戰之前,日本人均飲酒量相當於純酒精2.3升;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人均飲酒量降至0.43升。到了1955年,隨著經濟復甦,人均飲酒量又恢復到了二戰前的水平。隨著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費量接近了歐美的水平,1989年為65升。就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酒的消費量非常低。1980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酒精的消費量開始增加,據統計數據顯示,1952年—1978年的26年裡,酒類的消耗年平均增加僅為53%;1982—1989年7年間,酒的消耗年平均增加為13.3%。從1990—1995年,年平均消耗增加為13.1%,到2000年以後我國人均消耗純酒精已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㈣ 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辦法有哪些

一、環境污染損害的評估方法
1、人身損害
人身損害評估方法參照適用國家現行有關規定和標准。
2、財產損害
財產損害的評估方法參照適用國家現行有關規定和標准,沒有相關規定和標準的,可以參照《環境污染損害數額計算推薦方法的編制說明》(以下簡稱《編制說明》)評估計算。
3、應急處置費用
應急處置費用按實際發生的費用,即直接市場價值法評估。
4、污染控制和現場搶救費用
為防止污染繼續擴大,同時對各種正在受到污染或即將受到污染的財物進行搶救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投入的各種阻止污染物擴散的物資、輔助使用的機器設備、燃料(油料)、人員工資或補貼,以及因採取污染控制措施而造成的財產損害等。
二、環境污染損害范圍
全面完整的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范圍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生態環境資源損害、應急處置費用、調查評估費用、污染修復費用、事故影響損害和其他應當納入評估范圍內的損害。
近期可操作的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范圍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應急處置費用、調查評估費用和污染修復費用,此五類損害的評估適用本《方法》。
1、人身損害
人身損害包括因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而支出的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一般性醫療支出費用、造成人身傷殘的特別損害、造成死亡的特別損害等費用。
2、財產損害
財產損害包括因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直接造成的資產性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本《方法》將財產損害分為國家財產損害、單位財產損害和個人財產損害,其中國家財產損害主要包括國有耕地、林地、濕地和草地等生產性資產的直接產品損失;單位財產損害主要包括國有和集體單位所有的固定資產和產品、半成品等其他資產的損害;個人財產損害主要包括個人所有的漁產品、農作物、畜禽和房屋等資產的損害。本《方法》所稱「財產」不包括國家和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
3、應急處置費用
應急處置費用指環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發生後現場搶救和應急處理所發生的合理費用,包括為降低、減輕污染危害而採取的防止污染擴大而投入的物資和人力,以及清理現場、人員轉移安置等產生的合理費用。具體包括污染控制費用及現場搶救費用、清理現場費用、人員轉移安置費用、應急監測費用。
4、調查評估費用
調查評估費用指對環境污染損害評估所支出的費用,按實際評估發生的費用計算,包括現場預調查、勘察監測、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損害評估費用。
5、污染修復費用
污染修復費用指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結束後,經過污染風險評估確定應該採取的將污染引發的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的人工干預措施所需費用,包括制定修復方案和監測、監管產生的費用。

怎麼評價一個地區的環境,以什麼指標來評價,如廢水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綠化面積等等

當前各國沒有統一的方法。現狀環境質量評價,一般採用綜合指數法,即計算環境質量值(或環境質量指數)。先是選定環境質量指標和評價標准,再是計算各個分指標的環境質量值,最後計算綜合環境質量值。這種方法具有綜合、簡單和實用的特點。計算的通式為:計算通式

式中P為環境要素中n種污染物的綜合環境質量值;Ki為i污染物的權系數;Ci為i污染物的實測濃度;Si為i污染物的評價標准;E為全環境質量值;Qj為j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權系計算通式

數;Pj為j環境要素的綜合環境質量值。評價標准一般採取國家規定的各種污染物排放標准或容許濃度;污染物權系數根據環境化學理論,通過模擬試驗求得;環境要素權系數由要素(介質)與人體攝入量之間的密切程度確定。環境質量值越大,環境質量越差。

㈥ 環境風險評估的方法

評估化學物質環境風險,是安全利用化學物質的先決條件。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是通過分析化學物質的固有危害屬性及其在生產、加工、使用和廢棄處置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進入生態環境及向人體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學確定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風險程度,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風險控制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一、適用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要點、技術要求和報告編制要求。

本指南適用於單一化學物質正常生產使用時不同暴露途徑的環境風險評估,不適用於事故泄露狀況下的風險評估。

二、基本要點

(一)評估步驟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包括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暴露評估和風險表徵四個步驟(以下簡稱「四步法」)。

1.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是確定化學物質具有的固有危害屬性,主要包括生態毒理學和健康毒理學屬性兩部分。

2.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

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是確定化學物質暴露濃度/劑量與毒性效應之間的關系。

3.暴露評估

暴露評估是估算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或人體的暴露程度。

環境風險評估中,通常以環境中化學物質的濃度表示;健康風險評估中,通常以人體的化學物質總暴露量表示。

4.風險表徵

風險表徵是在化學物質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及暴露評估基礎上,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別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風險的概率和程度。

風險評估並不都需要經過上述完整的四個步驟。如危害識別和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表明該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極低,則無需開展後續風險評估;暴露評估表明某暴露途徑不存在,則該暴露途徑下的後續風險評估就可終止。此外,為提高風險評估效率和降低評估成本,開展風險評估通常首先基於現有數據,以相對保守的方式對合理最壞情形下的風險進行評估,若未發現化學物質存在不合理風險,則評估過程終止;若風險值得關注,則收集更詳盡的數據信息,開展進一步的詳細風險評估。

(二)評估結論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有以下三種結論:

1.未發現存在不合理風險,評估結論基於現有資料得出,在未掌握新的信息之前,暫不需要採取新的風險防控措施。

2.存在不合理風險,需要採取進一步的風險防控措施來降低風險。

3.風險無法確定,需要補充化學物質的信息(包括進一步的毒性測試),並再次進行風險評估。

(三)不確定性分析

風險評估是基於當前科學認知和有限的數據開展的,關於化學物質危害、暴露很難獲得極為准確的數據,因此風險評估存在不確定性。應進行不確定性分析,識別風險評估過程存在的所有影響評估結論的不確定性來源,必要時須進行敏感性分析。

結合風險管控目標,為降低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可以進一步研究與收集化學物質有關毒性和暴露數據,持續反復開展風險評估,即風險評估可以是一個迭代過程。

(四)數據質量評估

在風險評估中,需要對採用的化學物質的毒性數據和暴露數據質量進行評估。

通常,毒性數據重點評估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關性是指數據和測試方法對危害識別或風險表徵的適用程度。可靠性是指有關毒性測試數據的內在質量,與測試方法以及對測試過程和結果描述的清晰程度、邏輯性等相關。充分性是指毒性數據足以支撐對某些危害或風險的判斷。

對於暴露數據,如果採用實測暴露數據,通常重點評估可靠性和代表性,對實測采樣與分析方法、樣品數量、采樣點位、實測地理空間和時間尺度等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採用模型計算數據,應當對模型適用性、模型輸入參數的准確性等進行充分評估。

㈦ 環境影響評價有哪些方法

有三種:

第一種是環境影響報告書,指的是對建設項目本身或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或污染的;

第二種是環境影響報告表,指的是對建設項目本身可能產生或是能周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和影響的;

第三種是環境影響登記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響較輕。

常用術語:

(1)環境要素。環境要素也稱作環境基質,是構成人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通常是指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大氣、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聲、光、放射性、電磁輻射等。環境要素組成環境的結構單元,環境結構單元組成環境整體或稱為環境系統。

(2)環境遙感。用遙感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環境以及環境各要素的現狀、動態變化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的各種技術和方法的總稱。具體地說,是利用光學的、電子學的儀器從高空(或遠距離)接收所測物體的反射或輻射電磁波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環境影響評價

㈧ 評價區域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和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評價區域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和評價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區域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2、區域總體發展規劃;

3、環境問題的識別和篩選;

4、區域環境影響分析;

5、環境保護綜合對策研究。

開展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有助於了解區域環境狀況和區域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避免重大決策失誤,最大限度地減少區域開發活動對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同時可作為單項環評的基礎和依據,使單項環評能夠符合區域環境的總體要求。

(8)環保現狀評估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環境影響評價具有以下特點:

1、廣泛性和復雜性。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廣,內容復雜,其范圍在地域上、空間上、時間上均遠遠超過單個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一般小至幾十平方公里,大至一個地區、一個流域;其影響涉及麵包括區域內所有開發行為及其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全面影響。

2、戰略性。區域影響評價是從區域發展規模、性質、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及功能布局、土地利用規劃、污染物總量控制、污染綜合治理等方面論述區域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對策。

3、不確定性。區域開發一般都是逐步、滾動發展的,在開發初期只能確定開發活動的基本規模、性質,而具體入區項目、污染源種類、污染物排放量等不確定因素多。因此,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4、評價時間的超前性。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應在區域環境規劃、區域開發活動詳細規劃以前進行,作為區域開發活動決策不可缺少的參考依據,只有在超前的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區域內未來項目的合理布局,以最小的環境損失獲得最佳社會、經濟和生態目標。

閱讀全文

與環保現狀評估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菜鳥寫作技巧和方法 瀏覽:762
閑置快速賣出去的方法 瀏覽:549
電腦用電壓力鍋做蛋糕的方法 瀏覽:5
建行隨芯用使用方法 瀏覽:282
眼角的皺紋用什麼方法可以弄掉 瀏覽:930
汽車螺紋測量方法 瀏覽:396
分析企業財務數據的方法 瀏覽:844
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方法 瀏覽:775
小彈力帶的腿部訓練方法 瀏覽:872
eminence使用方法 瀏覽:185
統計方法與資料分析課 瀏覽:419
如何擠奶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1
榮耀6電量提醒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11
黃褐斑國外治療方法 瀏覽:618
煎包機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840
電腦怎麼清理桌面垃圾最快方法 瀏覽:608
轎車輪胎性能檢測方法及其標准 瀏覽:439
pc肌鍛煉方法教學視頻 瀏覽:999
接觸角測量儀使用方法 瀏覽:791
冰晶石用什麼方法乾燥好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