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直接看題干,找出題中所給的關鍵詞(人名、地名、數字等),然後回到原文找這個關鍵詞,在原文中定位之後,就縮小了選擇范圍。多次理解含關鍵詞句子的前後句子,根據前後文意思推斷單詞和短語的含義,然後做出判斷和推理。選擇完成之後,再通讀文章,從主旨大意上把握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驗證自己的選擇。
1.認真閱讀文章
在做閱讀之前將思緒放平,仔細的閱讀這篇文章,盡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為文中極有可能出現後面題目的答案,我們要做的就是細心,一字一句的研讀,將文中關鍵的語句記下來,方面之後我們在回來尋找。
2.答題時看準題目
在回答閱讀理解的題目是一定不要跑題,在這個位置,出題的老師很容易玩文字游戲。所以要認真閱讀題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寫成某一個詞語的意思。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不要過分解讀題目。一般小學的閱讀理解不會問很深入的問題,有些同學可能讀的課外讀物很多,會有一些其他的解讀。盡量不要把這些角度帶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題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實,這是閱讀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個題目都會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題目是:文中提到的「XX」詞語可不可以更換成其他的詞?一般這樣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後面敘述原因,原因主要說明這個詞在這一句中或這一段具有什麼樣的作用,很關鍵,不能隨意更換。
4.緊緊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問題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為基礎,不要偏離了主題。有可能在閱讀理解中並沒有出現讓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題目,但是你可以將文章的中心思想寫在別的題目中。這是一個隱藏的加分項,讓閱卷老師了解到這篇文章你讀懂了。最起碼不會因此而扣分,而且這也充分證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❷ 在當前的文學作品解讀中,較為流行的方法有哪些
最入門的最常用的是文本細讀,其次是知人論世,還有對比分析;通常文學概論會從文字層面、意象層面、意蘊層面三個層面進行解讀,這也是最系統和最權威的。推薦童慶炳的文學概論。遺憾的是童老前不久逝世了。
❸ 解讀文言文的三個方法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解讀文言文的三個方法,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通觀倒讀,把握內容通觀。
就是快速通讀選文,整體把握選文大意,明了什麼時間、什麼人、什麼事、前因後果、誰說什麼話,能讀懂六七成即可。
作為選拔性的考試,所選的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就懂的地步。第一遍不大懂是很正常的。在閱讀當中切不可死盯住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而不放,遇到攔路虎,定要繞道走,要堅持把全文讀到底。常見的字詞句,往往在通觀後,會恍然大悟;冷僻的字詞,一般題中都有注釋,如果沒有,那可能與出題點無關。倒讀,是指在讀試題中,先讀選擇題中的最後一道文意理解題,這類試題通常是四選一的選誤題。這類題通常是三個正確項和一個錯誤項。這個特點告訴我們:選項中至少有75%的信息可以利用,就是在那個錯誤項中也是大體正確,些微小錯,就是說錯誤項中也有可利用的信息。如果在通觀之後,先讀這道題,便不難把握選文內容。如2009年高考全國題Ⅱ卷第10題,四個選項從四個角度對選文進行分析和概括。在通觀之後倒讀此題,便不難看出C項分析和概括的不正確之處:C項開頭談運瓜的溝渠不能通船,結尾談郭原平在運瓜時能幫助別人,這兩點是正確的,錯在中間部分引農田中水注入瓜渠,原文說下瀆水與之,意思是放其他溝渠中的水給他,而不是引農田中水。
二、抓住人物,理清脈絡考題中的文言文選段,大多數是古代人物傳記。
人物是傳記的核心要素,抓住人物便可理清故事脈絡:寫了幾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寫了幾個故事?這些故事的屬類?是為官之道,是俠義之心,還是忠勇之情?故事的時間、地點有無變化?人物的官職升遷有無變化?這些故事表現了主要人物什麼樣的性格?如果是以記事為主的,那就要弄清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事件牽涉到哪些人?說明了什麼道理?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的選文是《宋史李迪傳》,這段選文中寫了李迪、真宗、仁宗、寇準、丁謂、章獻皇後等人物,主要人物是李迪,寫了5個最能體現李迪個性和功績的故事。如果抓住了李迪等人物,便能理清故事的.眉目,便能把握主要人物李迪有勇有謀、有忠心、有膽量的性格和品格,便為解答第7道信息篩選題、第8道文意理解題作了鋪墊。
一般說來,人物傳記中的故事大多數是按時間順序的,但有時為了豐滿人物形象,也補敘一些內容。如上述選文《宋史李迪傳》的第三段便是:初,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以章獻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時間副詞初,有當初的意思,常用於追憶往事,文言文中常常用初字領起,插入一段補敘,課文中也常常出現: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三、聯系貫通,推斷虛實虛詞、實詞可採用聯系貫通法,推斷含義。
1、聯系相關課文就是聯系已學過的課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利用已知來推斷未知。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第9題中的①題: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其中的向,可聯系《桃花源記》中的相關句子尋向所志、便扶向路,便不難譯出從前、過去、之前的意思。
2、聯系相關語境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11題中的①題:臣非禮之祿,雖萬鍾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句中的雖,可表已然,譯為雖然;也可表假設,譯為即使,但聯繫上文相鄰語句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這里只能譯為即使,因為被譯句子中的雖是承上句假設意思而來的。句中的富、貧是形容詞,聯系相鄰字詞臣,便不難看出,富、貧這里是使動用法。
3、聯系相關成語上文例句中的簞食,若聯系簞食瓢飲,便可推斷出粗陋的飲食或貧苦的生活之意。再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21題中的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其中的勝,如果聯系成語不可勝計、美不勝收、不可勝算等詞語,便不難理解句中勝的含義是盡。
❹ 文本細讀的方法和意義
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源於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語義學,這一流派將語義分析作為文學批評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細讀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徵。文本解讀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提法,事實上並不真正存在一種抽象的、普適的文本解讀方法。文本解讀總是具體的、實證的,諸如文體論式解讀、社會學解讀、文化學解讀、接受美學解讀等等。
中文名
文本細讀
起源流派
語義學
起源時間
20世紀
方法手段
語義分析
特點
具體、實證
快速
導航
文本細讀和文本解讀的聯系和區別
課程教學語境下的「文本細讀」的內涵和意義
文本細讀的基本特徵
文本細讀是一種語義學解讀,其基本特徵是:
第一,以文本為中心。文本細讀強調文本本身就是一個自足獨立的存在,布魯克斯主張,文學批評就是對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評價。至於作者的真實意圖,我們只能以作品為依據。只有在作品中實現的意圖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至於作者事前對作品的設想和事後對作品的回憶,都不足為據。文本細讀強調文本語言和思想的關系,認為文本語言的功能和意義可以體現為意思、感情、語氣和意向等四個方面,如果能夠准確把握語言的這些因素,我們就能夠解讀作品的意義。
第二,重視語境對語義分析的影響。文本細讀認為語境對於理解文本詞彙的深層意義是十分重要的。瑞恰茲反復強調,文本中,是某個詞、句或段與上下文之間的聯系,正是這種聯系確定了特定詞、句或段的具體意義,甚至一本書也存在著語境問題。
第三,強調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文本細讀還將文本解讀重點聚焦到文本內部的組織結構上。韋勒克認為,對文學背景、環境和外因的研究決不可能解決對作品這一對象的描述、分析和評價等問題。他強調作品就是一個隱含著並需要意義和價值的符號結構,主張解讀就應該以具有這樣的符號結構的作品為主要對象。
以上從溯源的角度介紹了何謂「文本細讀」,需要特別加以指出的是,這是一種文學批評語境下的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和文本解讀的聯系和區別
文本細讀源於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語義學,這一流派將語義分析作為文學批評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細讀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徵。
文本解讀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提法,在我看來,事實上並不真正存在一種抽象的、普適的文本解讀方法。文本解讀總是具體的、實證的,諸如文體論式解讀、社會學解讀、文化學解讀、接受美學解讀等等。
課程教學語境下的「文本細讀」的內涵和意義
通俗的講,「文本細讀」是對語義學文本細讀概念的一種借用,一種拿來主義式的活用,甚至是一種「盜用」。在文學批評的語境下,文本細讀做為一種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規定性,其目的和旨歸被牢牢鎖定在文學批評上,它是為文學批評服務的。而到了課程教學的語境下,文本細讀的服務對象則轉移至閱讀教學身上。此時的文本細讀,從閱讀教學出發,為了閱讀教學,與閱讀教學結伴同行。
正是這一轉移,使課程教學語境下的文本細讀衍生了一些與其母體不同的規定性,具體來說:第一,細讀姿態的多元性。解讀姿態是文本細讀的一個先在的問題,課程論語境下的文本細讀,主張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讀者崇拜等多種姿態的和平共處。無論基於何種崇拜的文本細讀,對閱讀教學而言,我們認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而選擇何種細讀姿態,則是教師的一種自由。第二,細讀指向的言語性。文本細讀,就是教師對言語的此在的細讀。它從字、詞、句等言語材料的釋讀入手,細致分析言語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層層解剖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全力開掘言語的多側面內涵。指向言語性的細讀,是被課程背景和教學目的雙重規定的。第三,細讀結論的兼容性。教師的文本細讀,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教師在文本細讀時,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評判他人對文本細讀的種種見解和觀點,更要關注珍視、歸納梳理自己對文本細讀的獨特感悟和發現。只要有利於教學,他人的觀點、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並包、相輔相成。第四,細讀經驗的共享性。文本細讀,對教師而言,不僅是對言語存在的一個發現過程,也是對言語細讀的一個體驗過程。因此,文本細讀對教師而言是一種雙重收獲,他既收獲言語解讀的意義、意味和意蘊,也收獲細讀言語的經驗、情緒和感受。這些通過教師親歷親為得來的細讀經驗,對閱讀教學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課程財富。
❺ ( 問答題 ) 文化學解讀的主要方法.(本題5.0分)
在最一般的層次上,文化是與自然相對應的,即除去純自然之外的人的非生物性的全部活動及其創造物;在中間層次上,文化是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創造出來的精神產物;在最低層上,文化專指文學、藝術活動及其產品。
(1)通過文學語言解讀其文化內涵。
(2)通過習俗制度,透視其思想原則。
(3)通過經濟結構透視其價值觀念。
(4)通過科學技術透視哲學基礎。
(5)通過文學藝術透視其審美情趣。
閱讀技巧:
閱讀必須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
首先,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
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❻ 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准確定位。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找准閱讀切入點。
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
1、找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精心設計問題。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a、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b、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c、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
❼ 文本解讀的四個步驟是什麼
1、第一步:三讀。分別以讀者、老師、學生的身份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難點。
2、第二步:三問。老師在反復閱讀文本後要能准確回答三個問題︰即︰文本寫了什麼,文本是怎麼寫的,文本為什麼這樣寫。通過「三問」真正吃透文本。
3、第三步:三抓。要使文本解讀更富有實效﹐還必須進行「三抓」,即∶抓題眼、抓關鍵詞、抓中心句,能讓學生領詞會句,感悟熏陶﹐品嘗「語文味」。
4、第四步:三定。在教學預案的設計時,還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學目標、定訓練點、定生發點。從而實現真正切實高效的語文課堂。
(7)解讀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本解讀注意事項
一、要抓語言,這是核心;
語言是核心。語言是通達作者文本意義的橋梁,是解讀的核心。語言和文本意義緊密相連,離開語言是無法走進作者的原意來理解文本的。
二、要抓理解;
解讀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解讀文本是通過語言形成整體感悟,達到和作者視界交會的狀況。理解是解讀文本的根本方法。
三、要關注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既要講整體感悟,又要咀嚼細部。抓住細節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師的個性。只有共性,沒有個性,教出來的都是一種模式,那就很難感動學生。
❽ 受眾解讀的3種方式
傾向解讀(Preferred Reading)。意為受眾直接從敘事文本中獲取傳播者想要傳播的意義,即根據編碼規則來解碼信息。
協商解讀(Negotiated Reading)。這一方式混合了相容因素與對抗因素。受眾既認可主導的符號,但也不放棄自身的規則,可謂一種有保留的贊成態度。
反抗解讀(Oppositional Reading)。內涵是受眾並不以編碼者的規則來進行解讀,而是以一種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碼信息。這一方式的結局是傳播者的意圖被修改乃至顛覆。
以霸權為主導的解碼:受眾以編碼者預設的意義來解讀訊息,制碼的意圖和解碼所得到意義完全一致。
協商式解讀:解碼者和訊息編碼討價還價,觀眾與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一種充滿矛盾的協商關系。
對抗式解讀:盡管觀眾能夠看出編碼者的制碼意義,但卻得出不同於編碼者願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