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怎麼判斷用了哪種翻譯方法

怎麼判斷用了哪種翻譯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8 02:03:52

1. 請運用相關理論,分析以下譯文運用了何種翻譯方法,有何作用。 原文: We talked

這段話比較經典!
翻譯出來,使用了多種翻譯方法——
直譯,排比,反復,強調等方法。
起的作用是,讓表達內容不僅顯得口語化,容易理解,而且,也突出了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啥都談了,就是沒談商業合作。

2. 這段話用了哪種翻譯方法是引申譯法還是增詞譯法還是減詞譯法還是結構調整下的被動句翻譯方法

摘要 把連接詞都減了

3. 初中文言文學習: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語句翻譯技巧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准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 「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並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後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誇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才能明確。
5.關注七個重點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對、拆、增、刪、調」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1: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2: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准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例4.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分辨別。
例5、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 「謝」為「推辭」。
例6、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打開」,「置」為「丟棄」,「以」為「認為」「 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例7.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8.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里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9、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佣」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准如若不能解釋出「佣」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10、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11.謚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12.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1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15.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會事半功倍。

4. 古文翻譯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5. 如何判斷日語翻譯是用機器翻譯的

你可以在要翻譯的句子里加一些特殊符號! 如果是機器翻譯的 就會一模一樣的顯示出來的 如果是人工翻得 就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

6. 如何判斷各種譯法什麼時候應該使

想要判斷各種譯法在什麼時候使用,就應該看一下那個句子是一個什麼樣的語境。

7. 當要把一句話 翻譯成英語,會有多種翻譯方法~~~~翻譯出來的句子不同,這時該如何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對於英語,只要主謂賓時態正確就沒什麼太大錯誤,只是省不省略的問題,而個人認為真正的英語是沒有太明顯的是非對錯,如果你是要為了出國而學英語,盡可先過雅思托福,但國外人們說英語才不會注重語法,你說錯了別人也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像漢語,我們平常說話就會犯很多語法錯誤, 謂前為狀謂後補,但照樣聽得懂

8.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譯和很多題目一樣,也是按得分點賦分的。命題人設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為翻譯題,說明此句有特殊之處。或考其中的某實詞、某虛詞,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譯題時,首先要思考所翻譯句的命題點在哪裡,抓住了命題點,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點。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 方法 ,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一

一、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1、抓住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抓住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①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②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內容,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三、具體步驟——翻譯「六字法」

留、換、調、刪、補、變。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彙和專有名詞。

包括:①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 成語 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②朝代、年號、謚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保留不譯。

2、「換」:

①將文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②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④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⑤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後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即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

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 句子 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介賓 短語 後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後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 心語 之前。

4、「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於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後也不影響譯文的准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

5、「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於」等,從而使句意完整。

6、「變」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

這往往是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准確翻譯時的一種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 典故 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盡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繞,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譯的重點知識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換、調、刪、補、變」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准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要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

例: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例: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謝」為「推辭」。

例: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打開」,「置」為「丟棄」,「以」為「認為」「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里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佣」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准如若不能解釋出「佣」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謚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二

1)、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准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託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往往很難准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在於,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理解並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例: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於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譯文:自己認為不能夠廣泛施恩,以至使得這個人跌倒了,於是就在 種植 竹子處的水溝上建立一座小橋,讓人足以能夠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廣」「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單音節詞換成了雙音節詞。

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換」「調」「留」「增」「補」「刪」五字訣。

五字訣是譯文語言組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舉例簡述如下:

(1)「換」。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譯文中替換為現代漢語。

例9: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09安徽卷)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叟」換成「老人」,「識」換成「知道」,「意」換成「心思」,「懷」換成「揣著」。

(2)「調」對文言語句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之處,主要是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倒裝現象,譯文依據現代漢語的語言規范,對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調整。如例5中的定語後置,例6中的狀語後置,例7中的賓語前置。

(3)「留」。保留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特定的專名術語,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號、謚號、年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等。

例10;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後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國一卷)

譯文:與郡丞元寶藏結交很深,前前後後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到他指揮的。

(4)「增」。文言文省略現象較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謂、賓成分,介詞,數詞後面的量詞,甚至還有省略一個分句的現象,翻譯時應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增補必要的語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賓語,例2中的省略主語,例6中的介詞省略,例7中的動詞省略等。

(5)「補」,就是將文中省略掉部分補充出來。

(6)「刪」。文言語句中有些虛詞的用法,現代漢語沒有類似用法的詞語,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翻譯時只能刪除削減。如發語詞「夫」「維」,起提賓作用的助詞「之」經及一些湊足音節的助詞。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強文言功底,培養文言語感。

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力。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於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三

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並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③燕、趙之 收藏 ,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

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後,放到一起翻譯。

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①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②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污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污穢的監獄中」。

③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雲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雲」、「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雲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借代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②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里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製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 教育 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爭,「桑梓」代鄉里,「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樂,「筆墨」代 文章 ,「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鍾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鍾」代高官厚祿等。

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後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拜君賜」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

「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

用典

①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

譯: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塗地,死了也要報恩。

「結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 傳說 。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

③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麼羞慚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9.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9)怎麼判斷用了哪種翻譯方法擴展閱讀: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一、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占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例如: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

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

例如:

1、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參考資料:網路-古文翻譯

10. 英語筆譯技巧:科技文的常見翻譯法

一:准確理解英文原文

如何准確理解英文原文——考驗閱讀理解能力。如果說再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或片語,尚且能夠通過查閱字典的方式解決的話,那麼英語中繁復多樣的句式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發的。尤其在閱讀科學性較強的英語文章是,這些文章與我們日常教科書本中選取的文章相比,往往來得更為難懂。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自己的科技知識來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因此,英語水平和科技知識的修養,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從事科技英語翻譯的重要基本功。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廣泛閱讀科技文獻,不斷學習和研究,才能逐漸累計翻譯知識和技巧。

二:使行文變得“地道” 第二步是用地道的中文表達原文的含義。

這對中文功底是一個十足的考驗。這里的“地道”指的是,譯文不會讓人感覺到有英語原文的痕跡,就好像它原來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樣。 很多時候,對原文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是要將這粗糙、原始、零碎的理解升華為通順、精緻、具整體性的另一種語言,並用符合該語言習慣用法的表達轉述出來,往往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尤其當原文是以精確簡約著稱的英語,而目標語言是慣於華美繁復的漢語時,我們往往就得花費更多的工夫去打磨譯文,才能彌合兩種語言之間的溝壑。

短譯法

英譯漢時,有時候某個詞或者某個短語在字典上找不到合適的意思時,應根據上下文活用詞義。如果死扣語法生譯硬譯,必然使譯文晦澀難以達意。這事應該在弄通原文准確的含義之後,靈活處理。如:stationary waves are distinct from the progressive where in the waves move across the body of the water——as if we had dropped a pebble in the dish of water.朱波與前進波不同,在後一種情況下,水波向四周傳去——就像我們曾向盤中投下一塊卵石時的情景一樣。這事一個比較長的英語句子。譯文做到長句短譯。

順譯法

當敘述的食物是按時間或邏輯順序排列,與漢語表達方式基本一致時,翻譯時常採用順譯法。例如:Moving around the uncleus are extremely tiny particls,called electrons,which revolve around the nucleus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the nine plantes do around the sun.圍繞這原子核運動的是一些極其微小的粒子,稱為電子,這些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旋轉,正像九大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一樣。

逆譯法

當英語長句的順序與漢語表達方式不一致時,翻譯時常常使用轉換,顛倒,改變部分或者完全改變詞序的逆譯法。例如:It may be ecnomically sound,in the long run,to subsidize their initial proction,even at prices above the projected marked for natural hydrocarbon fluids,in order to accelerat the decation of dependence on oil imports.從長遠的觀點來看,資助開發氣體等燃料,既使價格高於自然碳氫化合液的市場價格,但為了加快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這在經濟上可能還是合算的。

被動語態的處理

科技用於中被動語態運用的極其廣泛,恰好與漢語中少用被動語態的慣用法相反。為了使漢語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根據譯文的上下文,一般採用三種譯法。

譯作漢語主動語態;

例如: It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early design phase giving an opportunity to predict new possibilities.

譯為:它應體現為在初期設計階段有預測新的可能性的機會。 就避免了出現類似“它應被反映在”這種在漢語中別扭的說法。

譯作漢語被動語態;

這時,漢語譯文中運用“被”、“由”、“受”、“為”、“給”、“予以”、“是…的”等虛詞。

例如,The end-gas knock is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temperature of unburned mixture

譯為:終端氣體爆震主要是由未燃混合氣的溫度決定的。

比起“終端氣體爆震主要是被未燃混合氣的溫度所決定的。”更為精準,簡練,不易引起歧義。

在句型“It is(has been) + past participle + that…”中的被動語態,漢語譯 文中的主動語態動詞前增譯“人們”、“有人”、“大家”等主語;或不增譯這些主語,譯作漢語主動語態。

例如:It is known that liquids can turn into gas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譯為:大家知道在一定條件下,液體能轉變為氣體。

比“正如被知道的`那樣,液體能轉變為氣體。”更為自然,易於接受。

綜上所述,翻譯兩部曲中的第二步是“成品”的關鍵所在。既要有跳出原文束縛的能力,又不能一蹦三丈遠——完全脫離原文內容實質、憑空創造;也就是說,還得有將譯文“靠”回原文的本領。翻譯之路如此漫漫,還需我們不斷“上下而求索”。

長難句子形成的原因

存在大量長難句子是科技文章的顯著特點,其形成主要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句子包含很多轉折或附加成分,因而使句雖不斷擴大,結果形成一個內容很復雜的句子,但是它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仍然是一個,這就是我們所常見的主從復合句。但是在這一點上,英語和漢語略有不同,英語長句的脈絡比較清楚,很容易從形式上加以判斷。而漢語句子結構比較鬆懈,主句與從句之間,從句與從句之間,缺乏應有的連結。因此,翻譯的關鍵是如何組織;形成長句的第二種情況是句子要表達的層次很多,從意思上講這些層次都是平行的,但是又不能截然分開。處理這種句子的關鍵是應把它們譯成若干獨立的句子,還是把它們連結起來。就科技文體而言,後一種處理方法略占優勢。

句子翻譯的要點與技巧

由於漢語的敘事往往是平鋪宜敘,起、承、轉、合,一般隱含在字里行間,因此翻譯長句要弄清句子的中心內容和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基本要點是如何組織句子,包括主次的確定,連詞的選擇,詞序的安排等等。由於處理上長句比短句的變化較大,同一個句子有時可能有好幾種不同的譯法,選擇最佳方案的標準是:清楚明白地表達原義;更好地發揮英語的優勢〔包括體現科技文體的風格〕;盡量使語言緊湊而不拖沓;有利於上下文的連接。總的說來,翻譯長句,首先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分譯還是合譯;順譯還是倒譯(包括各個成分之間的順序的處理);主句及其形式的確定;從屬成分及其形式的確定。

長句翻譯的技巧主要包括3個方面:

1)充分發揮科技語言中常用的程式化的詞彙、術語、縮略語以及符號的作用。由於長句一般比較復雜、詞彙量較大,因此應設法降低其復雜性。充分使用科技語言中程式化的語匯(套子)和符號以便使語言模式化,從復雜中見清晰;

2)注意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表達書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長句來說,它的作用尤為重要。使用得當,可使語言更加經濟,增加清晰感;

3)注意過渡性詞彙的運用。所謂過渡性詞彙是指使上下文保持連貫性的一類詞,這些詞彙在保持長句或整個段落的融會貫通,前後一致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承前啟後必不可少的詞。

閱讀全文

與怎麼判斷用了哪種翻譯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手機密碼鎖定方法 瀏覽:579
水晶玉器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29
如何只用一種方法就能減肥 瀏覽:105
什麼是大學計算方法 瀏覽:703
敏感肌怎樣才能好有哪些方法 瀏覽:745
面對問題要能夠找到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78
毛豆的種植方法和技術視頻 瀏覽:435
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操作方法 瀏覽:974
如何挑選牛仔褲的裁剪方法 瀏覽:361
甲亢的常用診斷方法 瀏覽:359
天固智能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460
pc肌鍛煉方法教學 瀏覽:183
t梁數量計算方法 瀏覽:144
暖氣片怎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492
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充電器擦乾凈 瀏覽:982
軟開度訓練方法 瀏覽:734
造價答題技巧和方法 瀏覽:967
奧克斯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21
狂犬病臨床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580
趣味性幼小銜接教學方法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