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系統設計方法包括哪些

系統設計方法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08 01:59:52

1.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設計都有哪些內容方法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設計:
一、機電一體化系統開發的設計思想
機電一體化的優勢,在於它吸收了各相關學科之長並加以綜合運用而取得整體優化效果,因此在機電一體化系統開發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技術融合,學科交叉的作用。機電一體化系統開發是一項多級別、多單元組成的系統工程。把系統的各單元有機的結合成系統後,各單元的功能不僅相互疊加,而且相互輔助、相互促進、相互提高,使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單元功能的簡單的和,即「整體大於部分的和」。當然,如果設計不當,由於各單元的差異性,在組成系統後會導致單元間的矛盾和摩擦,出現內耗,內耗過大,則可能出現整體小於部分之和的情況,從而失去了一體化的優勢。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求設計機械繫統時,應選擇與控制系統的電氣參數相匹配的機械繫統參數;同時也要求設計控制系統時,應根據機械繫統的固有結構參數來選擇和確定電氣參數。綜合應用機械技術和微電子技術,使二者密切結合、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充分體現機電一體化的優越性。
二、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方法
擬定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方案的方法有取代法、整體設計法和組合法。
1、取代法
這種方法是用電氣控製取代原傳統中機械控制機構。這種方法是改造傳統機械產品和開發新型產品常用的方法。如用電氣調速控制系統取代機械式變速機構,用可編程序控制器或微型計算機來取代機械凸輪控制機構、插銷板、步進開關、繼電器等,以彌補機械技術的不足,這種方法不但能大大簡化機械結構,而且還可以提高系統的性能和質量。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跳不出原系統的框架,不利於開拓思路,尤其在開發全新的產品時更具有局限性。
2、整體設計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全新產品和系統的開發。在設計時完全從系統的整體目標考慮各子系統的設計,所以介面簡單,甚至可能互融一體。例如,某些激光列印機的激光掃描鏡,其轉軸就是電動機的轉子軸,這是執行元件與運動機構結合的一個例子。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機不斷普及的今天,隨著精密機械技術的發展,完全能夠設計出將執行元件、運動機構、檢測感測器、控制與機體等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機電一體化新產品。
3、組合法
這種方法就是選用各種標准模塊,像積木那樣組合成各種機電一體化系統。例如,設計數控機床時可以從系統整體的角度選擇工業系列產品,諸如數控單元、伺服驅動單元、位置感測檢測單元、主軸調速單元以及各種機械標准件或單元等,然後進行介面設計,將各單元有機的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在開發機電一體化系統時,利用此方法可以縮短設計與研製周期、節約工裝設備費用,有利於生產管理、使用和維修。
三、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的內容
在機電一體化系統(產品)中控制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可歸結為:確定系統整體控制方案、確定控制演算法、選擇微型計算機、進行系統的硬體和軟體設計,以及系統統調。
1、確定系統整體控制方案
(1)確定控制任務
在設計系統以前,必須對控制對象的工作過程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和熟悉,並明確實際應用中的具體要求,按機械與電子功能劃分方案確定系統所要完成的任務,然後用控制流程圖或其他適當形式描述控制過程和任務,寫成設計任務說明書,作為整個控制系統設計的依據。
(2)構思控制系統的整體方案
1)確定系統的控制結構形式是開環還是閉環控制。
2)採用閉環控制時應考慮檢測感測器的選擇和所要求精度級別,並考慮機構安裝、使用環境等問題。
3)選擇執行元件是電動、氣動還是液壓或其他,根據控制對象具體要求,比較方案的優缺點,擇優而用。
4)明確微機在系統中的作用:是設定值計算、直接控制還是數據處理和應具備的功能,需要哪些輸入/輸出通道和配置哪些外圍設備等。最後,畫出系統組成的原理框圖和附加說明,作為進一步設計的基礎,並初步估算成本。
2、建立數學模型確定控制方法
建立系統的數學模型是個復雜過程,也是一個試探的過程,需要反復權衡。
1)根據已初步確定的控制系統的物理結構,採用合適的控制理論方法建立和組成各環節以及整個系統的數學模型表達形式。通過靜、動特性計算,為計算機進行運算處理提供依據。
2)根據不同的控制對象和不同的控制性能指標要求,選擇不同的控制演算法。對過程式控制制設備的直接數字控制系統常用PID調節的控制演算法;在位置數字隨動系統中常用實現最少拍控制的控制演算法;機床數字控制中常使用逐點比較法、數字積分法和數據采樣法的控制演算法。另外,還有多種最優控制的控制演算法、隨機控制和自適應控制的控制演算法等供選擇。
3)當控制系統較復雜時,控制演算法也比較復雜,為設計、調試方便,可忽略小的非線性、小延時等因素的影響,將控制演算法作某些合理的簡化。利用計算機系統模擬技術,逐步將控制演算法完善,直到獲得最好的控制效果。
總之,控制演算法的確定是一個反復修正與試驗的漸進過程。
3、選擇微型計算機
對於微機所承擔的任務給定以後,完成同一任務的微機方案有多種。一般以既能完成給定任務(應包括處理確定的控制演算法)、又能充分發揮選用微機的功能、再留有一定功能餘量為原則來選擇。
從控制生產機械或生產過程要求出發,微型機應滿足以下要求:
(1)有較完善的中斷系統
對於控制用計算機,實時控制功能是一大特點。它包含系統正常運行時的實時控制能力和發生故障時緊急處理的能力。這種處理和控制一般都採用中斷控制方式,即CPU及時接收終端請求、暫停原來執行程序,轉而執行相應的中斷服務程序,待中斷處理完畢,再返回繼續執行原程序。
在選用與CPU相應的介面晶元時也應有中斷工作方式,以保證控制系統能滿足生產中提出的各種要求。對於比較復雜的控制,要考慮採用實時操作系統。
(2)足夠的存儲容量
由於微型機內存容量有限,當內存容量不足以存放程序和數據時,應擴充內存,或配備適當的外存儲器(如硬磁碟等)。
(3)完備的輸入/輸出通道
輸入輸出通道是系統外部過程和微機交換信息的通道。根據實際需要有開關量輸入/輸出通道、模擬量輸入/輸出通道、數字量輸入/輸出通道和實現快速、批量交換信息的直接數據通道。通道的操作方式有串列、並行以及隨機選擇與按某種預訂順序進行工作等。
(4)微處理器晶元的選擇
這一選擇的實質就是確定能滿足控制功能要求的微處理器的字長、速度和指令系統。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一般選擇:
1)對通常的順序控制、程序控制可選用1位微處理器;
2)對計算量小、計算精度和速度要求不高的系統可選用4位微處理器,如計算器、家用電器控制及簡易控制等;
3)對計算精度要求較高、處理速度較快的系統可選用8位微處理器,如經濟型的線切割機床、普通機床的控制和溫度控制等;
4)對要求計算精度高、處理速度快的系統統可選用16位或32位微處理器,甚至採用精簡指令集運算的晶元RIRC或多CPU,如控制演算法復雜的生產過程式控制制,要求高速運行的機床控制,特別是大量的數據處理等。
(5)系統匯流排的選擇
微型計算機主要由若干塊印製電路板(按功能模塊設計、製造)構成。各塊板之間的連接,當然是通過印製板的插座之間的連線來實現的。通常,為了給使用和維護帶來方便,希望插座之間的連線具有通用性——一個系統中的各塊印製板可插在任一插座上。同時,也是為了各廠家生產的電路板具有通用性、互換性,就要對插座及連線訂個標准。這就是系統匯流排選擇的由來。
目前支持微型計算機系統機構的匯流排有:STD Bus支持8位和16位字長;Multi Bus工型可支持16位字長,Ⅱ型可支持32位字長;S-100 Bus可支持16位字長;VERSA Bus可支持32位字長,以及VME bus可支持32位字長等。生產廠家為這類匯流排提供各種型號規格的OEM(初始設備製造)產品,包括主模塊和從模塊,由用戶任意選配。
4、系統總體設計
系統設計主要是依據上述控制方案、設計所要求和選用的微機類型,對系統進行具體的設計。其設計可分為硬體的介面設計和軟體設計兩大類型。
在對系統總體設計時,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微機、被控對象和操作者這三者之間可靠地適時進行信息交換的通道和分時控制的時序安排。也就是綜合考慮用硬體配置和軟體措施解決系統運行的次序安排,以保證系統有條不紊地運行。
(1)介面設計
對於一種產品(或系統),其各部件之間,各子系統之間往往需要傳遞動力、運動、命令或信息,這都是通過各種介面來實現的。機械本體各部件之間、執行元件與執行機構之間、檢測感測元件與執行機構之間通常是機械介面;電子電路模塊相互之間的信號傳送介面、控制器與檢測感測元件之問的轉換介面、控制器與執行元件之間的轉換介面通常是電氣介面。
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內外介面實際上就是一種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界面,它具有存儲、轉換和服務功能。按功能可以將介面劃分為以下3種:
1)零介面。不需進行任何轉換,把具有結合關系的兩部分直接連接起來稱為零介面,如連接管、電纜、接線柱和剛性聯軸節等。
2)普通轉換介面。在具有結合關系的兩部分之間存在能量或信息的轉換,但不含微處理器的介面為普通轉換介面。如減速器、變壓器、電磁離合器、放大器、光電耦合器、A/D轉換器、D/A轉換器等。
3)智能轉換介面。它是一種含有微處理器的轉換介面,具有可編程的特點,因而能夠自動改變介面條件,如由微處理器編程的8255A,8279,PIO等。
目前,大部分硬體介面和軟體介面都已標准化或正在逐步標准化。對於硬體介面,在設計時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介面,再配合介面編寫相應的程序。
(2)操作控制台設計
微機控制系統必須便於人機聯系,通常都要設計一個現場操作人員使用的控制台。這個控制台一般不能用微機所帶的鍵盤代替。原因是現場操作人員需要的是簡單、明了、安全的操作面板,以實現對機器的操作。所以,要求操作控制台應有以下功能:
1)有一組或幾組數據輸入鍵(數字鍵或撥碼開關等),用於輸入或更新給定值、修改控制器參數或其他必要的數據。
2)有一組或幾組功能鍵或轉換開關,用於轉換工作方式,啟動、停止系統或完成某種指定功能。
3)有一個顯示裝置或顯示屏,用於顯示各種運行狀態、參數及故障指示等。控制台上應該有一個「緊急停止」按鈕,用於有緊急事故時停止系統運行,轉入故障處理。
應當明確指出,控制台上每一種信號都與系統的運行狀態密切相關。設計時,必須明確這些轉換開關、按鈕、鍵盤、顯示器和故障指示燈的作用和意義,仔細設計控制台的硬體及其相應的管理程序,使設計的操作控制台既能方便操作又保證安全可靠,即使操作失誤也不會引起嚴重後果。
(3)微型計算機控制系統的電源設計
微機控制系統中的電源,根據需要可以有不同的類型(直流和交流)和規格(電壓和功率)。按照使用情況,對性能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設計過程中應按實際要求合理選用調試,並控制電壓變動。電源本身要具有過壓、短路、過載保護和熱保護,否則將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4)整機的安裝、聯接設計
這是一種整體結構設計。微機控制系統安裝既包括了與被控對象的聯接安排,也考慮了主機本身的安裝聯接問題。其設計原則應該是安裝、聯接的可靠性和使用、裝配、維護的方便性。
1)安裝、聯接結構具有防震性,即印製電路板、接插件和元器件包括電纜等應牢固地安裝在同一個機殼上,不因振動而松動。
2)採用標准或專用、製造質量好的防松接插件,以保證接觸可靠而又使用、維護方便。
3)布線結構要合理,能防止相互間的電磁耦合干擾。一定要使信號線和功率線進行隔離,分別走線。對模擬信號更要注意走線的長短和屏蔽,如走線太長,需要考慮進行信號增強等措施。
4)正確安裝安全地線、信號地線、屏蔽地線以及功率地線和強電地線,最終要進行地線連接。地線要採用一點接地型,即把信號地線、功率地線、被控對象地線(安全地)等連接到公共接地點。而總的公共接地點必須與大地接觸良好,一般接地電阻要小於(4~7)Ω。
(5)軟體設計
對於選定的微機控制系統,其微機本身已有一定的軟體支持,一般這些軟體要求用戶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如果把微型計算機專門為某一控制領域而設計成專用的控制計算機,用戶就需要利用計算機的指令系統和相應的開發系統來設計系統軟體,即控制軟體、管理軟體、診斷軟體等。這些系統軟體的設計要求更有專用性和針對性。
在微機控制中,其軟體任務大體可以分為數據處理和過程式控制制兩大基本類型。數據處理主要包括數據的採集、數字濾波、標度變換,以及數值計算等等。過程式控制制主要是使微機按照一定控制演算法進行計算,然後進行輸出去控制生產。
5、系統聯調
微機控制系統設計完成後,硬體電路要進行製作、安裝及試驗,並進行連續烤機運行。軟體各模塊要在微機上分別進行調試,使其正確無誤,然後存檔。上述工作完成後,就可將硬體與軟體組合起來進行系統聯調的模擬試驗,正確無誤後,進行現場實驗,直到正式運行。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仔細設計模擬調試的方法與步驟,以及所用的測試手段。
此外,在現場試驗前,要仔細檢查接線,無誤後才能進行現場調試。現場調試的步驟根據不同對象要仔細考慮。首先要把涉及的自動保護項目進行實驗,確認有效後才可進入功能、參數等項目的試驗。

2. 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方法

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方法主要包括結構化生命周期法(又稱瀑布法)、原型化方法(迭代法)、面向對象方法。
按時間過程來分,開發方法分為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實際上還有許多處於中間狀態的方法。原型法又按照對原型結果的處理方式分為試驗原型法和演進原型法。試驗原型法只把原型當成試驗工具,試了以後就拋掉,根據試驗的結論做出新的系統。演進原型法則把試好的結果保留,成為最終系統的一部分。
按照系統的分析要素,可以把開發方法分為三類:
①面向處理方法(Processing Oriented ,簡稱PO)。
②面向數據方法(Data Oriented ,簡稱DO)。
③面向對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 ,簡稱OO)。

3. 闡述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有哪些常用方法

闡述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有哪些常用方法:《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向那些有志於從事管理信息系統的同學系統講述設計與開發信息系統的全過程,通過學習本課程,不僅可以完整的學習信息系統設計的主要理論。

在對系統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各種系統開發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確定並表述出系統應具有的邏輯功能,形成系統邏輯方案咆括系統的結構、問題處理過程和分析計算模型)。

新系統的邏輯方案在邏輯上描述新系統的目標和具有的功能、性能,它以系統分析報告的形式表達出來,作為下一階段系統設計的依據。

闡述信息系統分析主要內容:

系統規模越大,系統分析復雜性也越高。通常系統分析工作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通過詳細了解企業的組織結構、組織目標、組織的業務流程及數據流程,分析和理解用戶與管理業務對系統開發的實際需求,包括對系統功能、性能等方面的需求,對開發周期、開發方式及軟硬體配置等方面的意向及打算。

通常情況下,先由用戶提出初步的要求,然後經由系統分析人員對系統進行詳細調查,進一步完善用戶對系統的要求,最終以系統需求說明書的形式將系統需求定義下來。

4. 現代數字系統常用設計方法有哪些

現代數字系統設計常用設計方法有:自頂向下(Top--down)設計,自低向下(Bottom--up)設計,IP復用技術與SoC(片上系統.
IP核是指完成某種功能的設計模塊.分為軟核,固核,硬核

5. 計算機系統設計方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記得貌似是系統結構這門課程里的內容,應該在前幾章基本概念里有。
至於具體內容,忘了~~~

6. 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 系統設計分為總體結構設計與詳細結構設計。
1.總體結構設計主要解決子系統的劃分與確認、模塊結構設計、網路設計和配置方案等問題。 ①子系統劃分:是將一個復雜的系統設計轉為若乾子系統和一系列基本模塊的設計,並通過模塊結構圖把分解的子系統和一個個模塊按層次結構...
2.詳細結構設計主要解決代碼設計、輸出設計、輸入設計、處理過程設計、資料庫設計、人機界面設計、安全控制設計等問題。 ①代碼設計:是要設計出一套能為系統各部分公

7. 地理信息系統設計主要有哪幾種方法各自有何特點

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方法主要有:
原型法:簡單實用,適用於小型的GIS工程設計。
結構化生命周期法:分階段實施,文檔驅動,上一階段的結束是下一階段的開始,方法成熟,但靈活性不夠,適用於需求明確,大中型GIS工程設計。
面向對象方法:階段劃分不明顯,階段之間無縫迭代,需要多次反復進行,是當前GIS設計發展的方向。
以上是幾種常用的設計方法,在具體的GIS工程設計中可能會幾種設計方法交互使用,以期達到最好的設計效果。
詳細內容可參閱吳信才或李滿春編著的《GIS設計和實現》等相關書籍。

8. 信息系統建設主要有哪些方法

信息系統主要的開發方法包括結構化方法、原型法、系統規劃方法、戰略數據規劃方法、信息工程方法和面向對象方法等。

  1. 結構化方法

  2. 結構化方法是由結構化系統分析和設計組成的一種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結構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信息系統開發方法之一。

  3. 結構化方法主要特點介紹如下:

  4. 開發目標清晰化

  5. 工作階段程式化

  6. 開發文檔規范化

  7. 設計方法結構化

  8. 2.原型法

  9. 原型法是一種根據用戶需求,利用系統開發工具,快速地建立一個系統模型並展示給用戶,再此基礎上與用戶交流,最終實現用戶需求的信息系統快速開發的方法。

  10. 應用原型法開發過程包括系統需求分析、系統初步設計、系統調試、系統檢測等階段。

  11. 原型法具有開發周期短、見效快、與業務人員交流方便的優點,特別適用於那些用戶需求模糊,結構性比較差的信息系統的開發。

  12. 3.系統規劃方法

  13. 系統規劃方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是戰略數據規劃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礎和。

  14. 4.戰略數據規劃方法

  15. 戰略數據規劃方法的要點主要有:

  16. 數據環境對於信息系統至關重要

  17. 4種數據環境

  18. 建立主題資料庫是信息系統開發的中心任務

  19. 圍繞主題資料庫搞好應用開發

  20. 5.信息工程方法

  21. 信息工程方法與規劃方法和戰略數據規劃方法是一種交叉關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他2種方法的總結和提升,而其他兩種方法則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礎和核心。

  22. 6.面向對象方法

  23. 面向對象方法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看法,它把客觀世界從概念上看成是一個由相互配合而協作的對象組成的系統。信息系統開發的面向對象方法興起是信息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

  24. 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對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實體、關系、屬性等,同時運用封裝、繼承、多態等機制來構造模擬現實系統的方法。

9. 資料庫的系統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資料庫設計包括六個主要步驟: 1、需求分析:了解用戶的數據需求、處理需求、安全性及完整性要求; 2、概念設計:通過數據抽象,設計系統概念模型,一般為E-R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設計系統的模式和外模式,對於關系模型主要是基本表和視圖; 4、物理結構設計:設計數據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如索引的設計; 5、系統實施:組織數據入庫、編制應用程序、試運行; 6、運行維護:系統投入運行,長期的維護工作。

10. 系統詳細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1、系統詳細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確定設計方針和方法,將系統分解為若乾子系統,確定各子系統的目標、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再決定對子系統的管理體制和控制方式,還有對各子系統進行技術設計和評價,以及對全系統進行技術設計和評價等。

2、系統詳細設計就是根據系統分析的結果,運用系統科學的思想和方法,設計出能最大限度滿足所要求目標 (或目的) 的新系統的過程。不論多大的復雜系統,都離不開以下三個方面:

①首先要分解為若乾子系統或要素,分解可從結構要素、功能要求、時間序列、空間配置等方面進行;

②然後將其特徵和性能標准化,綜合成最優子系統;

③最後將最優子系統進行總體設計,從而得到最優系統。

(10)系統設計方法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系統詳細設計的注意事項

1、階段開發原則

系統框架和數據結構全面設計,具體功能實現分階段進行。

2、易用性原則

方便上網客戶瀏覽和操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後台管理人員的負擔,做到部分業務的自動化處理。

3、業務完整性原則

對於業務進行中的特殊情況能夠做出及時、正確的響應,保證業務數據的完整性。

4、業務規范化原則

在系統設計的同時,也為將來的業務流程制定了較為完善的規范,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性。

5、可擴展性原則

系統設計要考慮到業務未來發展的需要,要盡可能設計得簡明,各個功能模塊間的耦合度小,便於系統的擴展,當然如果存在舊有的資料庫系統,則需要充分考慮兼容性。

閱讀全文

與系統設計方法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只用一種方法就能減肥 瀏覽:105
什麼是大學計算方法 瀏覽:703
敏感肌怎樣才能好有哪些方法 瀏覽:745
面對問題要能夠找到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78
毛豆的種植方法和技術視頻 瀏覽:435
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操作方法 瀏覽:974
如何挑選牛仔褲的裁剪方法 瀏覽:361
甲亢的常用診斷方法 瀏覽:359
天固智能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460
pc肌鍛煉方法教學 瀏覽:182
t梁數量計算方法 瀏覽:144
暖氣片怎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492
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充電器擦乾凈 瀏覽:982
軟開度訓練方法 瀏覽:734
造價答題技巧和方法 瀏覽:967
奧克斯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21
狂犬病臨床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580
趣味性幼小銜接教學方法 瀏覽:804
白坯傢具水性漆施工方法和步驟 瀏覽:824
獅跑故障燈亮電腦板升級方法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