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交易風險 外匯折算風險 經濟風險 的概念,怎樣理解呢。希望言簡意賅
1、 外匯交易風險:
1)高杠桿風險:由於外匯保證金交易採用的杠桿比例,放大了損失的額度,尤其是在使用高杠桿的情況下,即使出現與頭寸相反的很小變動都會帶來巨大損失。
2)市場風險:外匯市場全天24小時運轉且走勢沒有限制,波動劇烈的時候一天內就可以體會從天上到地下的區別,因為影響外匯走勢的因素很多,沒人能夠准確的判斷外匯匯率走勢,因此外匯交易存在著市場風險。
3)網路交易風險:外匯保證金交易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由於互聯網本身的特性,所以會出現無法連接到外匯交易商的系統的現象,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巨大的虧損,而外匯交易商對此是不負責的。
外匯保證金交易的特質就在於本小利大,也正由於這樣的特質,常常會讓投資人在過於熱中追求獲利的同時,忽略了風險。提醒廣大外匯投資者,匯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2、外匯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是指由於匯率變動,報表的不同項目採取不同匯率(現行匯率、歷史匯率、平均匯率)折算,因而產生損失或利得的風險。所謂折算,是指將外國附屬公司的外幣會計報表採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匯率進行折算,以母公司所在國的貨幣來表示,以便匯總編制整個公司的合並會計報表。而折算風險就是指由於匯率變動,報表的不同項目採取不同匯率(現行匯率、歷史匯率、平均匯率)折算,因而產生損失或利得的風險。
3、經濟風險:經濟風險是非預期匯率變動對以本國貨幣表示的跨國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影響程度。用來衡量匯率變動對整個企業盈利能力和公司價值產生潛在影響的程度。經濟風險按其產生的原因,可分為:
(1)自然風險:指由於自然因素,如洪災、火災、地震、流行性傳染病等引起的風險。如2003年春出現的SARS病毒,還有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就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損失;
(2)社會風險:指因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上的行為,如偷盜、戰爭、政治動亂等引起的風險;
(3)經營風險:指商品在生產或銷售過程中,因經營管理不善或市場供求等因素引起的風險。
⑵ 外匯風險——交易風險,折算風險,經濟風險
交易風險指在約定以外幣計價成交的交易過程中,由於結算時的匯率與交易發生時即簽訂合同時的匯率不同而引起收益或虧損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
1、以即期或延期付款為支付條件的商品或勞務的進出口,在貨物裝運和勞務提供後,而貨款或勞務費用尚未收付前,外匯匯率變化所發生的風險。
2、以外幣計價的國際信貸活動,在債權債務未清償前所存在的匯率風險。例如:某項目借入是日元,到期歸還的也應是日元。而該項目產生效益後收到的是美元。若美元對日元匯率猛跌,該項目要比原計劃多花許多美元,才能兌成日元歸還本息,結果造成虧損。
3、向外籌資中的匯率風險。借入一種外幣而需要換成另一種外幣使用,則籌資人將承受借入貨幣與使用貨幣之間匯率變動的風險。
4、待履行的遠期外匯合同,約定匯率和到期即期匯率變動而產生的風險。
會計風險是一種賬面的損失和收益,並不是實際交割時的實際損益,但它卻會影響企業資產負債的報告結果。
經濟風險是指因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各經濟實體在從事正常的經濟活動時,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它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商品交換范圍較小,產品更新的周期較長,故生產經營者易於把握預期的收益,經濟風險不太明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更新加快,社會需求變化劇烈,經濟風險已成為每個生產者、經營者必須正視的問題。總之,市場經濟中的經濟風險和經濟利益是同時並存的,高風險往往伴隨著高收益。因此,經濟風險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激勵經濟主體趨利避險,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改進技術,更新設備,降低消耗,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迅速發展,又能使市場主體患得患失,顧慮重重,追求盈利的沖動受到可能蒙受的經濟風險制約,使市場經濟主體在經濟行為理性化的同時,有可能失去發展的良機,由此而使經濟運行趨於穩定或停滯。我們必須正視其抑製作用,強化風險制約的功能,同時採取積極的措施,充分發揮其激勵作用。
⑶ 如何理解外匯折算風險
外匯折算風險:
外匯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是會計年度結束時,母公司在將國外子公司以外幣計價的財務報表改為以母公司所在國貨幣計價編制合並報表的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外匯折算風險指因匯率波動,造成公司與外幣相關的資產或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本幣值出現不利變動的風險。
外匯折算風險影響:
1.對現金流的影響:子公司所在國貨幣疲軟 。
2.銀行貸款:賬面損失不利於銀行貸款 。
3.股票價格:影響未來企業利潤,影響市 盈率,從而影響估值,影響價格。
外匯折算風險的影響因素:
一、海外子公司所經營的公司業績比例。
二、海外子公司所處的國別(地區)
三、業務報表匯總時使用的會計方法:1.流動/非流動項目法。2.貨幣/非貨幣項目法。3.時態法。4.現行匯率法。
⑷ 折算風險的簡介
折算風險(Conversion Risk)
它是匯率風險的一種。其匯率的變動將對企業產生影響。一般是指跨國企業在編制母公同與境外子公司的合並財務報表所引致不同幣種的相互折算中,因匯率在一定時間內發生非預期的變化,從而引起企業合並報表賬而價值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折算風險根據財務報表的類別,一般分為損益表風險和資產負債表風險。企業的現金流量表是在以上兩表的基礎上編制而成,而不需單獨考慮其折算風險。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後(但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即,風險評估就是量化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
常用方法
一、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三、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於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注冊會計師對於企業內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
四、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五、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六、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處於風險狀態,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於風險發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准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風險管理中使用。
⑹ 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一、風險評估的准備
風險評估的准備過程是組織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是整個風險評估過程有效性的保證。組織對自身信息及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是一種戰略性的考慮,其結果將受組織的商業需求及戰略目標、文化、業務流程、安全要求、規模和結構所影響。不同組織對於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各種子過程可能存在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風險評估實施前,組織應:
1.確定風險評估的范圍; 2.確定風險評估的目的,為風險評估的實施提供導向; 3.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 4.建立系統性的風險評估方法;5.獲得最高管理者對風險評估策劃的批准。
二、風險評估的實施
組織應根據策劃的結果,由評估的人員按照相應的職責和程序進行資產評估、威脅評估、脆弱性評估。在考慮已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利用適當的方法與工具確定威脅利用資產脆弱性發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並結合資產的安全屬性受到破壞後的影響來得出資產的安全風險。
風險計算
我們以下述函數進行表示:
R= f(A,V,T)=f(Ia,L(Va,T))
其中:R表示風險;A表示資產;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脅; Ia表示資產發生安全事件後對組織業務的影響(也稱為資產的重要程度); Va表示某一資產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脅利用資產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具體而言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首先對資產的弱點進行排序;
2.針對每一個弱點,確定可能利用此弱點造成安全事件的威脅的類型;
3.給確定的威脅賦值;
4.將威脅值與脆弱點值相乘,得出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安全事件發生可能性=L(威脅可能性,脆弱點嚴重性);
5.根據資產的重要程度以及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計算風險值,即:風險值=R(資產重要程度,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四、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包括三個部分:分析風險來源;識別區域風險;風險關聯分析。
1.分析風險來源
經過資產、威脅、脆弱性的計算後形成一個風險列表,需要對該列表的風險進行分類,並在分類的基礎上進行風險合並。在對風險進行分類合並時,首先需要考慮風險所發生的位置,然後考慮風險的來源。風險的來源可以從威脅、脆弱性和安全管理三個方面進行。
風險發生的位置可以從資產所在的安全域或從信息安全發生的層次進行劃分。資產所在的安全域指具有相同安全屬性的某一物理區域或邏輯區域,該區域和其他安全區域具有明顯的邊界;信息安全發生的層次指物理層安全、網路層安全、操作系統層安全、應用層安全、數據層安全。風險的來源從威脅角度進行合並,可以從威脅的來源,發生的途經,影響的大小角度進行劃分整理。風險的來源從脆弱性角度進行合並,從大的方面有兩類,一類是IT技術類脆弱性,另一類是管理類脆弱性。安全管理類脆弱性可以從設計、開發、驗收、運行、維護、人員、業務持續性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
⑺ 什麼是折算風險
折算風險
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或「轉換風險」。是指企業把外幣余額折算為本國貨幣時,由於匯率變動導致會計賬簿上的有關項目發生變動的風險。
⑻ 外幣折算方法有哪些
外幣折算的四種方法:單一匯率法:現行匯率法(以現行匯率為主要折算匯率的外幣報表折算方法);多種匯率法:流動與非流動項目法、貨幣與非貨幣項目法、時態法。在流動與非流動項目法下,將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劃分為流動性項目與非流動性項目兩大類。在貨幣與非流貨幣項目法下,將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劃分為貨幣性項目與非貨幣性項目兩大類。時態法又稱為時間度量法是一種以資產、負債項目的計量屬性作為選擇折算匯率依據的一種外幣報表折算方法。
折算方法優缺點
(1)流動與非流動項目法
優點:對流動資產和流動負責都採用現行匯率折算,有利於對子公司營運資金進行核算分析。
缺點:對非流動項目採用歷史匯率折算掩蓋了它們受匯率變動的影響,對存貨和現金等流動項目採用現行匯率,沒有反應出存貨的實際情況。
(2)貨幣與非貨幣項目法
優點:反映了匯率變動對資產、負責各項目的不同影響,體現了貨幣性項目承受匯率風險這一事實。
缺點:適當的折算匯率與資產、負責項目的分類未必存在直接聯系,因此貨幣性與非貨幣性項目法沒有解決外幣報表折算的實際問題。
(3)時態法
優點:時態法比較靈活,符合資產和負責的計量基礎。
缺點:把折算損益包括在當前損益之中,改變了原來外幣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
(4)現行匯率法
優點:現行匯率法採用單一匯率對各項資產負債進行折算,相當於各項目乘上一個常數,因而計算簡便,而且折算後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能夠和折算前保持一致。
缺點:將外幣報表中按歷史成本表示的資產項目按編表日現行匯率折算,其折算結果,即不是資產的歷史成本,也不是資產的現行市價。此外,現行匯率法假設所有的外幣資產都受匯率變動的影響,這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外幣折算方法有哪些?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