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食用價值
禾本科草本植物薏苡的種子。又稱苡仁、薏米、薏珠子、水玉米。薏苡,又稱 薏黍、草珠兒。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多為栽培。秋季果實成熟採收。除去外殼及黃褐色外皮,收集種仁,曬干生用或炒用
葯用價值
薏苡仁: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2]
薏苡根:清熱,利濕,健脾,殺蟲。治黃疸,水腫,淋病,疝氣,經閉,帶下,蟲積腹痛。
② 牧馬山地瓜怎麼種植
牧馬山地瓜屬豆科豆薯屬中能形成塊根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性草質藤本植物。
1、催芽:地瓜種子堅硬,干籽播種發芽慢而不整齊,生產上多採用催芽播種。催芽前應精選種子,選老熟、飽滿而新鮮的作種。催芽時先浸種10~12小時,吸水膨脹後放在25~28℃的溫箱中催芽,每天取出漂洗1次,經4~5天選已萌芽的種子播種,分2~3次播完。
2、播種:地瓜一般用直播,播種方式可分為爬地種植及支架種植兩種。爬地種植一般行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播種子l~2粒,每畝可種3000株,用種量為2千克左右。支架種植採用深溝高畦,畦高20~25厘米,溝寬50厘米,畦面90厘米,每畦栽2行,行間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放種子3~4粒,每畝用種量為2.5~3.0千克,播後蓋土2~3厘米,播後15天即可出苗。
3、間苗補苗:地瓜播種後15天幼苗出土,第一對基生葉出現後進行間苗、補苗,每穴留苗1~2株,最後定苗1株。補苗要及時,應選擇陰天將幼苗帶土團移栽。
4、中耕除草:地瓜在苗高7厘米至側藤鋪地之前抓緊中耕除草,中耕宜淺,切忌傷根,中耕時可培土4~7厘米,以免肉質根暴露土外,色澤變綠,品質變劣,但也切忌培土過深,塊根易呈長形。
5、水肥管理:地瓜苗期要及時鬆土和追肥,每松一次土,澆一次人糞尿,促其早發,到6月上中旬塊根膨大時重施一次追沃葉氨基酸水溶肥。如遇天旱,要注意澆水。若遇大雨應及時排水,若出現田中漬水,容易導致地瓜皮色呈褐色或塊根腐爛,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6、打花摘心:地瓜在5~6節開始抽花序,其後隨著蔓的伸長,幾乎每節生花序,如任其開花,則結莢累累徒費養分,根部不易肥大。故除欲留種子者而外,一見花序發生,應立即剪去,保留其葉片,以進行光合作用,大至分2~3次進行。在主蔓18~24葉時摘心,摘心後,蔓停止生長。
7、整枝搭架:當地瓜苗長至30厘米高時,每穴插小山竹或棉稈1根,搭成人字架,將相鄰的地瓜苗扎在一起讓藤爬上架。
8、採收留種:一般地瓜播種後經5~6月後可收獲肉質根,長江流域早、中熱品種在9月收獲,中晚熟品種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獲。生食塊根應早收,塊根脆嫩、汁多、味甜,但不耐貯藏。中晚熟品種涼薯皮薄、不耐霜凍,應在霜凍前收獲。一般畝產可達3000千克以上。
③ 山苜楂種子幾月份種植
山苜楂種子3-4月份種植,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種植方法:
山苜楂的種子比較小,它靠風吹種子落地發芽,所以絕對不能種的過深,要淺種,夏天雨水充足,是移栽的好時節。
幹了澆點水,秋天就紮下根。
其它季節可以用雜草塑料薄膜覆蓋嘗試一下,保溫保濕,十天左右估計便可出苗了。
補充說明:
山苜楂中文通用名叫做「長蕊石頭花」(《中國植物志》《中國高等植物》),別名「霞草」。
它產於我國的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山坡草地、灌叢、沙灘亂石間或海濱沙地,在岩石縫里也能生長。
④ 鹽鹼地的玉米種植方法
在鹽鹼地 種植 玉米是一種新型的種植方式,那麼你們知道鹽鹼地如何種植玉米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鹽鹼地的玉米種植 方法 ,一起來看看。
鹽鹼地的玉米種植方法
整地及土壤改良
秋翻對玉米根系生長和吸收肥水創造良好的生理環境條件。深翻可使板結的土壤通透性增加,在好氣性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釋放出作物生長養分;深翻經過冬春風化日曬起到熟化土壤的作用,亦能起到蓄水、增溫、供肥、通氣作用,有利於玉米作物根系下扎與擴延,一般提倡深翻至20~50 cm的土壤耕作層。北鎮市秋翻適期在10月15日至11月末(土壤表層結凍厚度0.3 cm)。在深翻過程,使作物根茬、莖葉翻在土壤中,不僅起到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的作用,也能有效降解土壤pH值,有利於玉米生育。土壤是玉米生長發育的基礎,良好的土壤條件是獲得玉米高產的關鍵。在鹽鹼地土壤田塊里,改良土壤為玉米生育提供良好的生育環境,使之達到玉米高產栽培的目的[2]。
據北鎮市政府資料統計,全市有鹽鹼土壤的耕地面積逾2萬hm2,分別分布在窪區新立、高山子等7個鄉鎮,其中水稻面積8 400 hm2,玉米面積1.16萬hm2。可見,加速改良鹽鹼地土壤是北鎮市玉米高產栽培的關鍵與基礎。實施秸稈還田計劃,變鹽鹼地為桑田,據資料表明:玉米秸稈重量與產量比為6∶1左右,把玉米秸稈通過機械粉碎還田相當於3 m3農家肥的養分含量、秸稈粉碎還田結合秋季深翻,不僅肥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而且在土壤中腐爛後使土壤水肥氣熱能力增強,降解土壤pH值,具 體操 作方法是,10月10日秋收後用秸稈粉碎機將秸稈切成長5 cm的小段,隨後用 拖拉機 深翻25 cm翻埋其秸稈,早春耙地打壟線。
選種及種子處理
根據北鎮地區土質、氣候、栽培水平等客觀實際,積極推廣適宜當地玉米主栽品種,如山區鄉鎮主栽品種以抗旱、密植較矮稈中晚熟品種為宜;平原鄉鎮以喜肥水、中高稈稀植中晚熟品種為宜;窪區鄉鎮推廣耐澇抗鹽鹼中晚熟中高稈品種為宜。主栽品種確定後,組織農民到有信譽種子經銷店購買已經審定的品種種子。播種前應經過手工粒選,並進行晾曬、種衣劑拌種後播種。
適時播種
北鎮市適時早播時期在4月20日左右,當氣溫連續5 d通過18 ℃、土壤耕層溫度在6 ℃以上即可開犁播種,稱之為適時早播期。鹽鹼地玉米生產田多為大壟清種形式,採取平播或溝播。根據設定密度,實行精細穴播,基肥隨種入地,種肥隔離在6~10 cm,以防燒苗,播後覆土厚度5 cm左右,播後見土層發白及時鎮壓並噴施化學除草劑滅草。根據品種特徵特性和最佳種植密度,在精細穴播基礎上,機播量在30.000~33.375 kg/hm2為宜,播量過大,管理和投入成本增加;播量過小,合理密植無保證,因此,確定。
田間管理
由於多採取播後應用葯劑除草 措施 ,中耕適期在追肥前7 d進行,大面積生產田多採取機中耕,耕深15~20 cm打破犁底層,苗眼淺培土,通過中耕起到疏鬆土壤、增強土壤通透性、增溫保墒、滅草等作用,為追肥培土做准備。玉米生產田的間、定苗最佳時期為四葉一心期至五葉一心期,大體時間在6月末前完成。定苗標准:留大苗、壯苗、正苗,拔掉小苗、病苗、弱苗、偏苗,適當早定苗有利於單株生長發育並起到蹲苗作用,促其苗全、齊、壯,有利於幼苗根系發達、降低土壤營養消耗,為單株營養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另外,通過田間作業耕作,不僅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起到用地養地作用,還對改善土壤結構、降低土壤pH值效果顯著。追肥後隨後封壟掩埋好化肥,防止蒸發和流失,做到中耕15~20 cm培土至苗眼、壟底至壟台高15 cm成錐形壟面即可,可防止玉米後期倒伏,排水、降低根系鹽鹼濃度和掩埋雜草,促進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
科學施肥
肥量因田、因戶而異,大多底肥量為氮、磷、鉀全肥300~600 kg/hm2。口肥隨種入土,增施腐熟優質農家肥45~60 t/hm2。由於磷、鉀肥多作基肥施入,因此應按產量指標和設計的追肥量做好追肥工作,北鎮市大面積追肥時間在6月25日至7月5日,在大喇叭口前期玉米生長為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期,植株大約12葉。堅持測土配方施肥,掌握玉米生育過程中的需肥規律。因地制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掌握玉米生產田養分狀況和玉米作物生育過程中的需肥規律,避免盲目施肥。玉米作物需肥規律總體是前輕、中重、後輕,撥節前需氮量占總需肥量的25%,中期植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期為需氮肥高峰期,約占需肥總量的60%,生育後期攻粒肥占需肥總量的15%。磷鉀肥多在營養生長停止前結束,故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生產田,氮肥則分期、分批施入為最佳施肥方式,施氮肥後必須隨後封嚴,防止水分蒸發和養分流失。
蟲草鼠害防治
及時進行田間蟲、草、鼠害防治,為玉米生育提拱良好生育環境,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優勢和栽培管理水平能力等客觀實際,積極推廣高產、高抗病蟲、搞逆性強主栽品種在生產田種植。玉米螟蟲是危害玉米產量的主要害蟲之一,每年都會對玉米作物產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防效顯著。據市植保資料記載,2005年玉米螟蟲越冬蟲量大,平均202頭/百株,其中活蟲154頭/百株,存活率佔76%,市、鄉、村三級植保聯防隊實行四統一,可選擇辛硫磷顆粒劑進行防治,於7月5日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入玉米心葉;第1次放赤蜂於6月25日,第2次於7月5日進行2次放蜂,第1次調查記載平均防效達86.4%,卵塊寄生率96%,卵粒寄生率85%以上;第2代防效平均為83%,卵粒寄生率為92%,卵粒寄生率為84%,防效顯著。科學應用化學除草劑除草,降低生產成本。目前,北鎮市玉米種植面積逾4萬hm2,95%以上應用化學除草措施,適宜的除草劑主要有乙草胺、阿特拉津、2,4-D等。
適時晚收
適時進行晚收,降低生產成本。多年生產實踐證明,玉米適時晚收有利於籽粒脫水,便於堆放,降低脫粒、運輸成本。適當晚收玉米籽粒色澤光亮,商品性好,市場暢銷。據統計,收後脫粒、烘乾、運輸銷售可降低生產成本0.06元/kg,按9 t/hm2產量計算,可降低成本540元/hm2。
鹽鹼地種植玉米應注意的問題
一、科學合理施肥
1、堅持以有機肥為主。每畝鹽鹼地應施有機肥3~4立方米,並要堅持每年秸稈還田。
2、合理選用化肥種類。選用酸性、中性化肥,如尿素、硫酸銨、過磷酸鈣。
3、注意配合施用有機肥料。 施肥要注意多次少量施用,以免土壤溶液濃度驟然過高,影響小麥、玉米吸收和生長。銨態氮肥在鹽鹼地上施用易引起氨的揮發。因此,一定要深施埋嚴。鹽鹼地地溫低,微生物活動減弱,有效磷釋放少,常表現缺磷,增施磷肥可以顯著增產,施肥方法是做底肥深施。
二、選擇抗鹽鹼的品種
鹽鹼地一般土壤瘠薄,地勢低窪,早春土壤溫度回升慢。要選用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耐鹽鹼,抗逆性、生育期適中的優良品種。
三、提高整地質量
鹽鹼地可進行適當深耕,防止土壤返鹽,有效控制土壤表層鹽分的積累。要進行秋整地、秋起壟,第二年在壟上播種。
四、精細播種
鹽鹼地的玉米受鹽鹼危害和蟲害的影響較重,出苗率相對較低。種植時應適時晚播,適當加大播種量,並注意防治地下害蟲,提高出苗率。
五、加強田間管理
鹽鹼地玉米出苗晚、生長慢、苗勢弱。在田間管理上要採取早間苗、多留苗、晚定苗的技術。
玉米栽培技術
一、栽培季節
以春玉米(1月25日—2月10日)產量最高;其次是秋種(8月25日—9月10日);再次是冬種(10月20日—1月10日);最次是夏種(4月25日—5月10日)。總之,玉米最佳播期的選擇,要根據玉米的用途和土地使用情況,茬口的安排來確定。飼用玉米適宜於春種和秋種。
二、選地、整地與施足基肥
1、選地
玉米是喜肥水、好溫熱、需氧多、怕澇漬的作物,過酸、過粘和瘠薄的土壤都會使玉米生長不良。因此,選地最好以排灌方便、便於管理、PH6.5—7之間、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
2、整地和施基肥
整好地是保全苗的前提條件。選地後進行深耕耙平,一般要做到兩犁兩耙,耕作層深30厘米以上,以達到“地平、土細、墒足、肥高”的整地質量要求。整地後按雙行植行距120—140厘米放線開溝,並按每畝腐熟農家肥1000公斤、豆餅50公斤和過磷酸鈣50公斤做基肥條施於溝內;為了排灌方便,結合整地還應開溝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溝。要求做到畦平溝直,溝溝相通,排灌暢通。
三、種子處理與播種
1、選用良種
適合本地的良種應是高產穩產,品質良好,抗病抗倒,又能適合市場需求,銷路好。目前飼用玉米選用“掖單4號”、“掖單13號”、“中單321”等品種。鮮食玉米選用“甜糯1號”、“蘇玉1號”等專用品種。一般直播田每畝用種量1500—2000克。
2、種子處理
播前曬種3—4小時,一般用50—55℃的溫水浸種10—15分分鍾,冷卻後再浸6—8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1—2次即可播種。
3、播種規格
玉米的產量來源於對光能和地力的利用,在一定范圍內,葉面積系數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產量也越高,因此,合理密植才能高產。種植密度須從品種、播期、土壤肥力、栽培條件等多種因素考慮。玉米株型有兩種:平展型和緊湊型。平展型品種宜稀植,一般畝植3000—3500株。緊湊型品種宜密植,一般畝植4500—5500株。玉米播種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寬窄行兩種。等行距種植規格是行距75厘米,緊湊型品種株距在17—20厘米,平展型品種株距在25—30厘米。寬窄行種植規格是寬行140厘米,窄行40厘米,緊湊型品種株距15厘米左右,平展型品種株距20厘米左右。目前我省推廣種植的鮮食玉米株型為緊湊型,適宜密植,一般畝植3500—4000株。種植方式主要採用寬窄行種植,寬行70厘米,窄行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4、播種
我省種植玉米由於溫度較高,一般採取直播栽培,而較少採用育苗移栽。具體方法是起畦種植,畦寬120—140厘米(包溝),畦高約20厘米左右,在畦面上開兩行間隔50—60厘米的淺溝,將已處理好的種子每點雙粒播於溝中(按株距),邊播邊蓋土,蓋土1寸並踏實。
四、需肥規律
玉米對氮、磷、鉀需求量最多,全生育期對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鉀次之,磷較少。因此玉米的施肥以增施氮肥為主,配合施用磷鉀肥。一般來說苗期(1—6葉)生長慢、植株小,吸收的養分也少,此時的施肥量應占肥量的10%左右。拔節至開花期(7—16葉)生長很快,此時正是雌雄穗形成發育時期,吸收養分速度快、數量多,是植株需要養分的臨界期,在此時供給充足的營養物質,能夠促進穗多、穗大。此時的施肥量應占總肥量的60%左右,後期(17葉以後)吸收速度逐漸減慢,吸收量也減少。施肥量應占總肥量的20%左右。氮、磷、鉀施用比例一般在3:1:2.8左右。磷、鉀肥應在前期施用。如果肥量不足,應主要用在拔節和開花期。
五、田間管理
1、苗期的管理
玉米苗期是生根發葉和莖、節、葉分化形成的營養生長時期,根系的大部分在此時形成。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標是: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做到苗全、苗齊、苗壯,為穗粒期的生育打好基礎。
(1)定苗、間苗:掌握“去弱留強,間密存稀,定向、留勻、留壯苗”的原則,定苗一般在5片真葉時進行,每穴留一株壯苗,同時進行查苗補苗,帶土移苗,並澆足定根水,保證幼苗成活。如缺苗過多,可用補播種子的辦法解決。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可進行1—2次,並結合施肥,適當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淺、行中深,定苗前淺,定苗後深,同時注意對病蟲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在5—6片葉時,第一次追施苗肥,每畝施尿素7.5—10公斤,於畦中間開溝條施,然後蓋土。苗期如缺水,應及時進行灌水,宜溝灌。在雨天、土壤潮濕、積水的情況下,要注意開深溝排積水,改善土壤通氣條件。
2、穗期的管理
穗期田管目標是:攻稈、攻穗、嚴防缺水脫肥,使植株整齊、莖節粗短、葉片寬厚,根粗量多,雌雄穗發育好。
(1)水肥管理:在8—9片葉時,進行第二次追肥,即施攻稈肥,這次肥量占總施肥量的25%左右,每畝施復合肥10公斤加氯化鉀7.5公斤,施肥方式為條施。在14—15片葉時(大喇叭口期),進行第三次施肥,即施攻穗肥,這次肥量占總施肥量的35%左右,每畝施復合肥20公斤加氯化鉀10公斤,結合大培土施用。在9片葉和15片葉時分別進行一次根外追肥,畝用50克稀土或800—1000倍磷酸二氫鉀噴施。玉米從拔節到抽穗植株開始進入旺盛生長,需水分多,尤其抽雄前後是玉米需水的臨界期,這時缺水,發育不良,雌雄花期不協調,影響授粉,造成禿頂、缺粒或空稈,所以這時期應保持土壤持水量在70—80%。 雨水 多的地區,要注意開溝排水。喇叭口至抽穗期是玉米螟為害的危害期,都要噴施500—800倍敵百蟲或殺蟲雙+Bt粉混合噴施,防治玉米螟。
(2)中耕培土:為防止土壤板結,消滅雜草,提高根系的生長機能,促進根系的多發和深扎,穗期要根據土壤和雜草情況進行中耕、培土。一般拔節到抽雄前進行1—2次中耕,在行間進行2—4寸的深中耕,切斷部分毛根,刺激多發新根,增強抗旱抗倒能力。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再淺中耕1次,並培高土壟。
3、抽穗結實期的管理
此期是決定有效果穗數,每穗結實數和粒重的關鍵時期,此時,主要抓適量補肥(尿素10公斤)、抗旱與排澇、人工輔助授粉等工作。抽穗開花和灌漿時應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濕潤,滿足植株對水分的要求,但灌水切忌漫灌,以灌跑馬水為好。雨天注意排水,以免積水缺氧傷根。玉米開花期,如遇不良天氣,應進行人工授粉2—3次,一般在晴天上午9—11時進行,可減少缺粒和禿頂。
六、病蟲害防治
原則上以防為主,綜合防治,在管理上要早發現早防治。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葉斑病、銹病、紋枯病等。蟲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蟲、玉米蚜、棉鈴蟲、小地老虎等。葯劑防治上,大小葉斑病、銹病可用50%多菌靈500倍、紋枯病可用5%井岡黴素500倍液噴施。玉米螟、粘蟲可用10%氯氰菊酯2000倍加Bt粉800倍、玉米蚜可用20%康福多3000倍、棉鈴蟲可用Bt粉800倍加天力粉劑800倍噴殺。
七、收獲
⑤ 玉米一年種幾季
一般一年能種一季玉米。但有些熱帶地區可以達到一年兩季。比如浙江、海南、江西、四川等地,同一品種一年中可種兩季。
(5)山包穀的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是四季玉米之鄉,從南到北一年四季都種植玉米。其種植地區東起台灣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和青藏高原;南自北緯20度的海南省,北到北緯50度的黑龍江黑河附近。優越的
自然條件使中國成為四季都能種植玉米的國家。春玉米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大致在北緯40度以北,以及西北和西南各省的高海拔丘陵地區和乾旱地區,以東北三省種植面積最大。夏玉米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廣大地區,有間種、套種和復種,其中以套種比例最大。秋玉米分布在南方沿海省份以及內陸丘陵山地,如浙江、江西、廣西、四川等省區,一般作為三熟制(稻、稻、玉或油、稻、玉)的第三熟作物或雙季玉米。冬玉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種植類型,主要分布在北緯24座以南的雲南、廣西和海南等地區,一般在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播種,翌年 2~8 月份收獲。
在我國玉米分布呈現從東北走向西南的一個狹長的玉米帶,是玉米的集中產區。玉米性喜暖濕氣候,分布地區在降雨量800~1500毫米之間,生長期間月均降雨 100 毫米最為適宜;年降雨量在 350 毫米以下的地區需進行灌溉。由於北方平原大部分地區主要是種植小麥、水稻或經濟作物;在東南丘陵地帶年降雨量超過1500毫米的地區,種玉米不如水稻高產;西北地區年降雨量比較少、無灌溉條件的地區,種玉米不如穀子、糜子和高粱穩產保收。長期以來,根據玉米的生長發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特點,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使玉米比較集中地分布在大致從黑龍江的大興安嶺,經遼南、冀北、晉東南、陝南、鄂北、豫西,走向川、黔、桂直至滇西南一個東北—西南狹長的半山丘陵地帶,該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12個省區。
⑥ 山包穀的功效與作用
山包穀的功效與作用
山包穀的功效與作用,山包穀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稱作是山玉米,是一種中葯材,能夠給人體帶來很多的益處,接下來我為大家收集了一些關於山包穀的功效與作用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山包穀的功效
山包穀性質溫和,味苦,能入腎經和大腸經,補腎壯陽和強壯筋骨以及潤腸通便都是它的重要功效,平時它多用於男性陽痿、以及女性宮冷不孕還有腰膝冷痛等常見病的治療,治療功效十分明顯。
2、山包穀能補腎強腰
補腎強腰是山包穀的重要作用之一,平時人們因腎虛出現腰痛以後可以把中葯山包穀五兩泡入到白酒二斤中,密封保存,十五天以後取出葯酒服用,每次十到十五克就能起到補腎強腰,能讓人們腰痛的症狀很快好轉。
3、山包穀能潤腸止瀉
潤腸止瀉也是中葯山包穀的重要作用之一,平時人們出現腸炎與腹瀉時可以直接用中葯山包穀進行治療,治療時可以把山包穀一兩加清水煎制半小時,然後把煎得的葯液直接泡腳,每次十分鍾,每天一次,能讓腹瀉症狀很快減輕。
4、山包穀能促進發育
山包穀這種中葯材還能促進兒童身體發育,當兒童出現發育不良時,可以把山包穀泡酒以後取出蒸熟,然後取出用水煎制服用,每次四到五克就可以,堅持食用對兒童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中葯材山包穀又稱作「大過山龍」;也有地區稱作:麒麟尾; 青竹標; 金草箍; 過山龍; 爬樹龍; 大青蛇; 大過江龍; 大蘆子; 大憨青; 萬丈深; 中葯大過山龍為天南星科植物裂葉崖角藤的根或莖。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山包穀的功效與作用: 活血舒筋;消腫解毒;解表鎮咳。主治跌打骨折;風濕痹痛;流腦;感冒;咳嗽;外傷出血;蛇咬傷;百日咳;咽喉腫痛;癰瘡癤腫。山苞米也叫山玉米,具有補腎強腰、潤腸止瀉和促進兒童身體發育的功效,山苞米性質溫和,味苦,能入腎經和大腸經,因此它具有補腎壯陽、強壯筋骨的作用。如果因為腎虛,出現腰膝酸軟,甚至雙下肢無力,可以把山苞米泡入到白酒中,密封保存15天後取出葯酒服用,有一定的補腎強腰的作用。山苞米也可以潤腸止瀉,在出現腸炎、腹瀉時,可以把山苞米用清水煎制後,用葯液來口服或者是泡腳都可以。山苞米因為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因此能夠促進兒童身體發育,可以用水煎服,給孩子服用,每次4-5g,堅持食用,就一定的促進發育效果。
⑦ 山地瓜怎樣種植
山地瓜,又名野紅薯、白蘞。以野生為主,人工栽培較少。種植方法:可用分根、或扦插繁殖。分根繁殖,在春季植株未萌芽前,將植株挖出,每株分出帶芽的根3~4個,開穴栽種,每穴栽1個帶芽的根,覆土,將周圍壓實澆水,約20天左右出苗。
扦插繁殖,需在7月進行,截取枝條,每段插穗上留3~4個節,斜插於土中2~3cm,保持土壤濕潤。苗高30cm左右時,應搭架縛蔓以利於攀援生長。每年應剪去枯枝和徒長枝,每株留4~5枝即可。
⑧ 山芋怎麼種植方法
地瓜又名紅薯、甘薯。是一種種植歷史較長,分布面積較廣的旱地作物。在過去糧食供求緊張時期,不少地方是「一季紅薯半年糧」,為解決溫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農業的發展,對紅薯的認識又有新的飛躍。發展紅薯生產是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益的需要;也是改善食物結構,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栽培技術重點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選用良種。選擇耐肥、抗旱、結薯早,薯塊膨大快且持續時間長,同時高抗黑斑病和根腐病,產量潛力大,品質優,鮮吃食味性好,加工澱粉含量高。積極引進開發水果薯、飲料薯、葯用薯等特用型紅薯。
2、培育壯苗。推廣薄膜覆蓋釀熱溫床育苗技術。釀熱物選擇豬、牛欄糞與麥秸、稻草等配合使用,放入苗床內20cm厚,再蓋5cm細土,然後將消過毒的種薯按大小分開排放,以頭壓尾,排放整齊,後澆足底水,用細土填滿種薯空隙;隨即覆膜,做到前期高溫催芽,中期平溫長苗,後期低溫煉苗,苗齡30左右進行剪苗或拔苗,采苗後2天適當追施稀水糞,並加蓋2—3cm營養土,以溫小苗生長。
3、科學施肥。掌握「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底肥為主,追肥為輔」的施肥原則。試驗表明,畝產3000公斤鮮薯需施優質農家肥3000公斤,過磷酸鈣20~25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碳酸氫銨25公斤作底肥,追肥則以氮素肥為主。根據長勢長相分期施用。一般栽後5~7天追施促苗肥,畝碳銨5~8公斤,30~40天後追壯株肥,畝碳銨80~100公斤;後期看苗追施促薯肥,畝施水糞10~15擔。提倡根外噴肥,畝用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氫鉀0.2公斤兌水30~40公斤在傍晚噴施。
4、高壠密植。壠作種植能夠加厚土層,增大土壤受光面積,晝夜溫差大,擴大根系活動范圍,有利於根系的吸收、同化物質的積累和運轉。以及塊根迅速膨大提高產量。一般壟高30~40cm,每壟栽插兩行,夏秋薯畝栽5000株左右,採用斜插或平插,薯苗入土3~5cm,3個節,壓土要緊實,以提高成苗率。
5、加強管理。紅薯栽好是基礎,管好是關鍵。掌握紅薯生長規律,做到促控結合,科學管理,其大田生長過程分三個時期:
①
發根分枝結薯期,從栽插到有效薯數基本穩定,春薯約需45天,夏秋薯在35天左右。是長根、分枝培育壯苗時期,要及時查看、補苗、中耕鬆土,增溫保墒,除草。施用提苗肥,打頂促分枝。
②、蔓薯並長期,從結薯數基本穩定到莖葉生長達高峰,栽插後40~70天,是盛長莖葉,分枝薯塊膨大的時期。要看苗追施促薯肥,以鉀肥為主,配施適量氮肥,一般畝施草木灰100公斤或硫酸鉀6公斤,尿素5公斤;防止陡長,對莖葉旺長,葉色濃綠,葉柄過長,毛根和柴根過多的陡長苗,採取提蔓,方法是將薯蔓輕輕提起,後放回原地,同時結合中耕,打蔓尖等措施,降低田間濕度,改善通風條件,抑制莖葉生長,促進塊根膨大,切忌翻蔓,翻蔓易損傷基葉,降低養分製造能力,打亂葉片均勻分布,減弱葉片光合效能,影響養分運轉與積累常造成減產。
③、薯塊盛長期,從莖葉生長高峰直到成熟基葉生長漸慢,葉色轉淡,繼而停止生長。生長中心轉為薯塊盛長。對葉片發黃早衰田塊,及時施用長蔓肥。一般的施糞水15-20擔,方法順壟頂裂縫澆灌。或用磷酸二氫鉀200克加尿素500克兌水40公斤根外噴施2次。同時要清溝排漬,防止爛薯。
6.適時收獲。紅薯薯塊生長的臨界溫度為15℃。9℃以下就會造成凍害,宜在氣溫降至於15℃左右開始收獲。12℃左右收完。
⑨ 玉米怎麼種才能高產
不同地區施肥方案有所差異,僅供參考:
玉米生育期主要分為:苗期、大喇叭口期、抽穗開花期、灌漿成熟期。
苗期:主要以沃葉高氮型菌肥為主,2kg/畝,間隔7—10天滴灌一次;配合葉面噴施玉米專用葉面肥1200倍稀釋,間隔7—10天噴施一次,一般施肥2—3次。
大喇叭口期:即玉米7—13片葉之間,追肥以沃葉平衡型滴灌肥為主,2kg/畝,間隔期7—10天滴施一次;配合葉面噴施沃葉玉米專用葉面肥1000倍稀釋+沃葉鋅肥1200倍稀釋,間隔7—10天噴施一次,一般施肥2次。
抽穗開花期:以沃葉平衡型滴灌肥為主,2kg/畝,間隔期7—10天滴施一次;一般施肥1次。
至成熟期:以沃葉高鉀型菌肥1kg+高鉀型復合肥1kg/畝,間隔期7—10天一次,一般施肥2次。
以上就是沃葉的玉米施肥方案,玉米想要高產,和管理和施肥技術是分不開的,希望以上施肥方案能幫助到廣大玉米種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