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中醫治濕疹有哪些方法

中醫治濕疹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6 15:38:55

① 濕疹有哪些中醫葯可以治療

中成葯為龍膽瀉肝丸,每次6~9克,每日3次。防風通聖丸,每次6~9克,每日3次。除濕丸,每次6~8丸,每日2次。

徐長卿洗劑配方:徐長卿31克,加水熟煮,去渣。外洗患部。治療急性濕疹。

復方四皮洗液配方:桃樹嫩皮、花椒樹皮各100克,苦楝樹皮90克,白蘚皮、苦參、葛根各60克。上葯加開水2000毫升,水煎30分鍾,待溫度降至30℃時加入硫磺3克、明礬30克。每次用前加熱水30℃。外洗患處,每日1次,5日1劑,10日為1療程。

止癢祛濕洗劑配方:防風12克,地膚子、白蘚皮、蒲公英各9克,金銀花15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上葯加水煎煮,去渣。乘熱浸泡或塗擦患處,以能忍受為度。每日1劑,每劑可用2~3次,連洗3~5日。止癢消腫,消炎鎮痛,治療濕疹,腳氣,膿皰疹等。

②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有哪些

濕疹是一種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滲出傾向,伴劇烈瘙癢,易反復發作的皮膚炎症。可多年不愈。

中醫治療濕疹的話建議用以下三種方法去除:
方法一:艾葉洗澡:
將新鮮的艾葉曬干或者直接去葯店購買干艾葉,取四珠的量,清水洗凈去除雜質,放入大鍋中加水煮開,然後小火繼續煮5-10分鍾左右,然後將艾葉撈出,將葯汁導入澡盆中,水溫降至40℃左右時,即可開始洗澡,一天洗一次或隔天一次。
方法二:馬齒莧
把采來的馬齒莧覽洗凈,放在開水裡煮15分鍾,待涼後再擦洗有濕疹的皮膚患處。建議每天洗兩三次即可,早晚至少各一次。

方法三:取碧幽詩洋甘菊清濕蘊肌霜。
蘸取適量後直接在濕疹患處進行塗抹,待皮膚自動吸收即可。每日可塗抹3次。

③ 中醫如何治療濕疹

濕疹的話一定要多注意飲食的,不能吃海鮮,不能吃辛辣食物,刺激性食物。建議平時可以多喝白扁豆,薏仁紅豆,除濕氣,要堅持服用。平時也可以多做針灸按摩推拿等多運動。一定不要長期待在環境比較潮濕的地方。多吃高蛋白食物,多增強營養。葯物的治療上,選擇 潤安 舒潔 霜 塗抹,桃寶有。另外中草葯中,像金銀花也可以熬成水來擦洗患處。
1、衣物方面:比如貼身的衣服是棉質的,所有的衣服領子最好是棉質的,衣服穿得要略偏涼,衣著應較寬松、輕軟。床上被褥最好是棉質的,衣物、枕頭、被褥等要經常更換,保持乾爽。日常生活護理方面要避免過熱和出汗。並讓寶寶避免接觸羽毛、獸毛、花粉、化纖等過敏物質。衣被不宜用絲、毛及化纖等製品。
2、洗浴護膚方面:以溫水洗浴最好,避免用去脂強的鹼性洗浴用品,選擇偏酸性的洗浴用品。護膚用品選擇低敏或抗敏制劑護膚,並且最好進行皮膚敏感性測定,以了解皮膚對所用護膚用品的反應情況,及時預防過敏的發生。
3、環境方面:室溫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濕疹癢感加重。環境中要最大限度的減少過敏原,以降低刺激引起的過敏反應。家裡不養寵物,如鳥、貓、狗等。室內要通風,不要在室內吸煙,室內不要放地毯,打掃衛生最好是濕擦,避免揚塵,或用吸塵器處理家裡灰塵多的地方,如窗簾、框架等物品上。

④ 濕疹都有哪些中醫治療方法

濕疹屬於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表現為對稱性皮損,形態多種多樣,常伴隨奇癢,且易反復發作,患者非常痛苦。中醫治療濕疹具有一定療效,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口服中葯結合一系列外治方法,如中葯濕敷、拔罐、火針療法、中葯熏蒸療法,效果較好。對於濕疹後期出現的皸裂性慢性苔蘚樣濕疹,可以使用中葯封包聯合蠟療,療效較好。

⑤ 濕疹中醫有什麼好治療的方式

中醫對濕疹的治療就是從根本出發,從患者的內部慢慢調養,是身體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對於我們來說每種病都是有發病原因的,找到發病原因對症下葯便能解決問題,中醫的療法就是更偏向於注重本身,以求徹底解決問題。另外可以外用甘伯宗乳霜塗抹治療。回答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嗎?採納一下

⑥ 濕疹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由於濕疹不是一個病因學診斷,因此臨床上切勿滿足於濕疹的診斷,而應仔細詢問病史,並做相關檢查,積極尋找病因及加重因素,力求從根本上治療本病。皮膚科醫師應熟悉各種內源性濕疹的致病因素以及外源性濕疹的各種致病物質,才能有的放矢地為患者進行檢查及治療。

選擇治療方法,尤其是局部治療時必須注意保護皮膚的屏障功能。即使炎症很輕的皮炎,皮膚屏障功能也已經受到破壞,如不注意保護皮膚屏障,往往可能加重濕疹。如用花椒水或辣椒水來止癢,或乾裂性濕疹使用紅外燈理療均可進一步破壞皮膚屏障,而加重皮炎。在臨床症狀明顯改善以後,皮膚的屏障功能還需數周才能恢復。

(1)全身用葯

①抗組胺類葯物:抗組織胺類葯物在皮膚科非常常用,但其對濕疹的治療作用並未得到充分證明。從機制上講,本類葯物有抗組織胺作用,因此對I型變態反應引起的由組織胺介導的皮膚紅斑、風團或瘙癢有效,而對非I型變態反應引起的濕疹皮炎並無充分證據證明其有效。由於這類葯物多具鎮靜、嗜睡的副作用,因此可能從某種程度上緩解濕疹患者由瘙癢引起的睡眠不佳等反應,有利於濕疹的治療。由於新一代抗組織胺劑多無嗜睡的副作用,對濕疹的治療效果似應差些,但這些假設均有待於確切實驗證明。

②皮質類固醇類激素:適用於急性重症濕疹,而不應用於慢性濕疹。

③抗菌葯物:適用於感染性濕疹及濕疹合並感染者。口周皮炎可口服四環素或紅黴素。

(2)局部治療

①急性濕疹:急性濕疹皮膚有紅斑、水腫、丘疹,但無水皰糜爛或滲出者可以用溫和的粉劑或洗劑,如爐甘石洗劑治療。也可直接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對於皮損已糜爛滲出者應用濕敷,如硼酸水濕敷。如果合並感染應用抗菌葯水如利凡諾液濕敷。

②亞急性濕疹:宜用油劑或糊劑進行治療,也可直接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合並感染應先用抗菌葯膏或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及抗菌葯物聯合制劑。

輕度的乾性濕疹可以用潤膚劑治療。許多潤膚劑效果均不錯,比如凡士林、礦物油等,這些葯物最好在沐浴後馬上應用,以保住皮膚內的水份不被蒸發。尤其是礦物油,應在皮膚還是濕的時候應用。

塗抹潤膚劑的時候應順著毛發的方向從上到下一遍一遍擦,不要來回亂擦,否則容易引發毛囊炎。

洗劑如手洗劑、乳酸洗劑等也常用來緩解輕度的皮膚乾燥,這些洗劑的優點是不油膩,用後舒適。如果皮膚瘙癢明顯還可以用些外用止癢劑。皮炎明顯的,可以選用1%的氫化可的松霜或5%多慮平霜。

除葯物治療外,改善局部環境,如增加室內濕度、避免洗浴過頻及熱水燙洗、穿用無刺激性的衣物等均對本病的治療及預防有一定作用。如果有原發病,則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手濕疹者要注意保護雙手。由於手部濕疹皮膚屏障功能破壞,因此微小的刺激也可造成手部皮炎加重或遷延不愈。必須注意保護雙手,包括洗手時不要使用鹼性太強的肥皂,不使用非皮膚清潔劑如酒精洗手。每日洗手的次數也不可太多,能達到清潔目的即可。

洗完手後要立即擦乾,特別要注意擦乾指間及腕部等等。手如乾燥應使用擦手油或硅霜。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要戴手套。要注意有的手套只對某種物質有保護作用而對其他物質不起保護作用。對橡膠手套中的橡膠乳過敏者不應使用橡膠手套。膠皮手套內最好戴一層棉線手套,並在出汗後立即換掉,以減少汗液的刺激。

口周皮炎應停有含氟激素,改用氫化可的松軟膏。

③慢性濕疹:慢性肥厚性皮膚損害主要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進行治療,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皮損部位及激素的效力。皮質類固醇激素分為低效、中效、高效及強效四類。面部及皺褶部位皮損應選用低效激素如氫化可的松霜,手足部、足跖等部位濕疹及角化性皮損可使用高效激素制劑。激素的劑型及濃度同樣影響其效力,如低濃度氫化可的松屬於低效,而在高濃度或加上促滲劑時,則變為高效。

肥厚皸裂性皮損可先用角質松解劑,如20%尿素霜,使皮膚變薄後再局部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夜間封包可加強治療效果。

但應注意不良反應如皮膚萎縮及繼發感染等。慢性濕疹容易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此時應使用相應抗細菌或真菌葯。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繼發過敏。

淤積性皮炎常繼發外用葯物過敏,最好先做斑貼試驗,選擇不過敏外用葯物。皮質類固醇激素應選用低效制劑。除治療濕疹皮損外,應注意處理靜脈高壓。保守治療包括抬高患肢,用彈力綳帶,減少久站等,必要時可以施行手術或硬化劑治療。患者在卧床或夜間睡眠時可用額外枕頭墊高雙足,坐位時則應將足部墊高,使足部高於膝部。使用彈力綳帶時應從足趾部打起一直打到膝部。以上措施可有效改善足部循環,減輕靜脈高壓瘀血。

治療潰瘍,首先要清創。注意不要使用雙氧水、碘伏等消毒劑進行清創。這些物質對創口有毒性會延緩癒合。清創後用含凡士林的綳帶包紮以保持創面水份,減少乾燥結疤,並保護創面。如有感染則應先抗感染。久不癒合的潰瘍可以進行手術植皮,但如不能去除靜脈高壓因素,植皮的遠期效果不佳。

(3)其他治療:國外報道,PUVA療法對慢性濕疹尤其是慢性難治性手部濕疹有一定療效。報道嚴重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增強劑對控制皮損有效,但因多數濕疹病因不明,經常復發,應慎重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免停後葯病情加重。

(4)持續不愈病例的治療:對於持續不愈的濕疹患者,首先應注意尋找原因。比如最初制訂的治療措施在治療後病情變化後是否依然適當?治療措施是否加重了皮膚屏障功能的破壞?患者是否遵醫囑施行了治療?患者生活環境中是否仍有對其過敏的物質?是否有過敏原還未被發現?治療過程中是否有繼發過敏?有否交叉過敏因素?有無繼發感染?患者的生活環境是否利於濕疹的恢復?患者的飲食是否會加重病情?患者有沒有合並其他疾病?合並疾病及其治療對濕疹有無影響等等。最後還應檢查濕疹的診斷是否正確?為更好控制上述不定因素,可以讓患者住院治療,這樣就可對患者生活及治療環境進行密切觀察並進行正規的治療。

⑦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

1.防風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

功效解析: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醫學啟源》記載,防風「主治諸風及祛濕也」。防風辛溫發散,可治療一切風邪,而且在祛風葯物中作用比較溫潤,祛風而不傷陰液。皮膚科常用其與荊芥配伍,增強止癢之效,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現代研究:防風含酚類物質、甘露醇、有機酸等,有解熱發汗作用,並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抑制組胺釋放。

2.刺蒺藜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風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風止癢,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葯相配,增強止癢效力,用於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還可用與何首烏配伍,一補一散,既可養血,又能疏風止癢,適用於濕疹日久,血虛風燥,症見皮損肥厚、乾燥脫屑、瘙癢甚者。

現代研究:刺蒺藜含揮發油、皂甙、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鹼等。皂甙可以抑制機體衰老過程中某些退化性變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並能改善皮損部血液循環狀態。

3.全蠍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經。

功效解析:全蠍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玉楸葯解》中記載全蠍:「穿筋透節,逐濕除風。」就是說其葯力能夠入絡脈,祛除深藏於其中的風濕邪。因其祛風而止癢故可用治風邪入絡引起的皮膚瘙癢。臨床則多用來治療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效果良好。全蠍與蜈蚣配伍使用,兩葯走竄搜剔,可以增強祛風活絡、息風止痙的功效。另外,全蠍還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結的作用,尤適宜於風毒惡血蘊結肌膚引起的頑固性瘙癢、皮膚增厚者。

現代研究:全蠍含有蠍素、氨基酸、無機元素、甜菜鹼、膽甾醇、蠍酸等成分,具有抗驚厥、抗癲癇、鎮痛、抗腫瘤等葯理作用。全蠍與蜈蚣配合使用可達到止癢的原因,與兩葯均有鎮靜作用,可降低皮膚神經末梢的敏感性有關。但二葯均有毒,用量過大可引起溶血反應,臨床曾有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因此,使用時應注意劑量。

4.僵蠶

性味歸經: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

功效解析:僵蠶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僵蠶可治「皮膚風瘡」。因其祛風止癢,多用於治療濕疹伴皮膚瘙癢者;又因其有疏風熱的作用,可治療風熱蘊結肌膚引起的濕疹,常與桑葉、菊花等疏散風熱葯配伍使用。

現代研究:僵蠶主要含蛋白質、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驚厥作用,體外試驗有輕度抑菌作用。

二、祛濕類葯

1.蒼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解析: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濕。因其有特異香氣,還可以進行香療,即中醫理論所說的「芳香辟穢」。中醫認為,身體異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機體內有濕熱,體表孔竅是散味的「門窗」。香療可以疏通體內代謝,祛濕熱,讓身體「門窗」自然散發清香。使用蒼術時,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溫,不宜用於有熱象證候者。

蒼術對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尤為適宜。如果伴有面色無華,食慾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黃等脾虛癥候,可與白術、茯苓、澤瀉配伍使用。若伴胸悶惡心,腹脹等氣滯症狀,常與陳皮、厚朴合用,增強除濕理氣的效力。

現代研究:蒼術含揮發油,並含豐富的維生素A,有助於皮損部位癒合。

2.厚朴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中醫認為,性味苦燥的葯物可以祛除濕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濕邪,同時,因其性溫可下氣除脹滿,與其他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療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常與蒼術、陳皮同用,如平胃散。

現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對皮膚腫瘤有抑製作用。

3.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世補齋醫書》記載,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濕。皮膚科常用治療亞急性、慢性濕疹,泛發性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臨床上多同山葯、白術、薏苡仁配伍,達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參苓白術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濕湯等。

現代研究:茯苓含糖類、酸類物質,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因其性涼,能清熱而利濕,又能健脾,臨床常用治濕疹證屬脾虛濕盛型。常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如參苓白術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葯外,還是一種美容食品,經常食用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對粉刺、脫屑、痤瘡、皸裂、皮膚粗糙等都有良好療效。

現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薏苡仁酯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於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炎作用。

5.車前子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

功效解析:車前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車前子可利水道,除濕痹。且本葯利濕而不傷陰,車前子利水作用大於清熱作用。車前子與健脾祛濕葯配用,可利濕止瀉,用治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與清熱利濕葯同用,增強清熱效力,並通過利小便的作用使濕有出路,如配伍龍膽草、黃芩、澤瀉、通草之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治療證屬濕熱的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葯疹等。

現代研究:車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陳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解析:茵陳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其祛濕作用強,又有解毒療瘡之功,為治濕熱黃疸的要葯,還可用治小便不利,風癢瘡疥。茵陳配伍清熱葯,如茵陳蒿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的濕疹。

現代研究:茵陳含香豆精、茵陳酮、茵陳揮發油,有利膽解熱作用,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7.萆薢

性味歸經: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風除濕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萆薢為足陽明、厥陰經葯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祛風濕功效顯著,能治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臨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濕,治療脾虛濕濁不化之急性、亞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萆薢含薯蕷皂甙,有抗真菌作用,並能擴張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歸經: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解析:藿香不僅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氣。《本草正義》記載,藿香芳香而猛烈,溫煦而燥烈,能祛除陰濕邪,同時助脾胃正氣,是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有效葯物。皮膚科常用來治療暑濕引起的皮膚病,如亞急性濕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氣散。

現代研究:藿香含揮發油,促進胃液分泌,並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三、清熱類葯

1.黃芩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

功效解析: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於清中上焦的濕熱。金代醫家張元素歸納黃芩瀉熱功效顯著。皮膚科常用其治療皮炎濕疹類過敏性皮膚病,辨證屬濕熱者。清代名醫鄒澍總結張仲景使用黃芩的經驗,其中一條就是黃芩與黃連配伍,清中焦之濕熱。現代臨床中也常使用黃芩與黃連配伍來增強清熱燥濕力量。黃芩與金銀花、連翹等葯同用,對熱毒瘡瘍有治療效果。

現代研究:黃芩主要成分為黃芩苷,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而且不易產生抗葯性。黃芩苷對皮膚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製作用。

2.黃連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解析: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熱燥濕作用大於黃芩,並且對中焦濕熱最有效,而且善於清心經實火。中醫認為,火分為實火或虛火,實火多為外感邪氣,治宜瀉火,若外邪已傷陰則瀉火同時還要滋陰。虛火為陰虛而不制陽,治療宜滋陰,若陰損及陽則需陰陽共補,不過仍以滋陰為主。

黃連可內服或外用治療濕疹、癰腫、顏面紅斑等。黃連配伍黃芩、梔子可治療急性濕疹皮炎類疾病,辨證屬濕熱證者,又因黃連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經有實火而兼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表現的,使用黃連尤為適宜。黃連制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單味黃連外洗亦有收斂止癢作用,可治療陰囊濕疹、下肢濕疹。外塗黃連浸汁,可治耳道流膿。

現代研究:黃連主要成分是小檗鹼,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同時還能通過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對抗過敏反應。黃連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3.黃柏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長於清泄下焦濕熱,也是治療濕疹最常用的外用葯之一。內服可用於因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諸多皮膚病,症見焮紅腫痛、潰破滲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對下肢皮膚病效果較好。若外用該葯,還有清熱燥濕,收斂瘡面的作用。常與蒼術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膚科對濕熱見症明顯的濕疹,手足汗皰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現代研究:黃柏含小檗鹼,具有抗菌作用,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此外,黃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

4.龍膽草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析:龍膽草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作用。《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龍膽草皆能治癒。可見其清肝膽熱功效顯著。因此,龍膽草常用於治療以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過敏性皮膚病,方用龍膽瀉肝湯、清熱除濕湯(趙炳南創制)等。龍膽草配伍苦參、梔子、黃柏、車前子效力更強。外用龍膽草單味葯水煎冷敷,可以治療急性濕疹。

現代研究:龍膽草含龍膽苦苷、當歸苦苷等苷類苦味成分,有顯著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常見細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解析: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主葯。《本草圖經》就評價苦參「古今方用治瘡疹最多」。因其清熱燥濕止癢,治療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效果顯著,且常用於治療陰囊濕疹。內服外洗均有較好療效。常與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濕殺蟲,二葯相合,煎水外洗,燥濕功力更強,且寒熱相濟,可以治療寒熱屬性不明顯的男子陰囊濕疹。

現代研究:苦參含多種生物鹼和黃酮類。苦參鹼有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而且具有類似皮質激素的抗炎、抗過敏效果。

6.玄參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解析:玄參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熱瀉火,又可滋養津液,所以熱毒實證、陰虛內熱證均可使用。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因病程較長,以致耗陰傷血,生風化燥。常見皮損浸潤肥厚,乾燥脫屑,瘙癢劇烈,常有舌紅苔花剝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醫創滋陰除濕法,治療此型濕疹,方用滋陰除濕湯,便以玄參為其中一主葯。

現代研究:玄參含生物鹼、糖類、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揮發油、胡蘿卜素等。玄參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此外,本品對多種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還具有抑製作用。

7.白鮮皮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鮮皮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葯性論》記載,白鮮皮可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為皮膚科常用葯。常與苦參、地膚子配伍,煎湯內服、外洗,治療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現代研究:白鮮皮含白鮮鹼、白鮮內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抑制變態反應,減少病變部炎症滲出,促進皮損癒合。

8.金銀花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解析: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是治療瘡癰的要葯。清代陳士鐸對金銀花大加贊賞,認為金銀花最能消火熱之毒,主張清火熱之毒必用本葯。臨床中金銀花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辨證屬濕熱而熱象明顯者。熱象明顯且有化毒趨勢,常見皮膚大片紅斑、丘疹,皮色焮紅灼熱,疼痛。常與連翹、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熱毒,如五味消毒飲。

現代研究: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類,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金銀花莖葉提取物能明顯的抑制真菌生長,對病毒也有抑製作用。金銀花水煎劑對免疫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

9.青黛

性味歸經:味咸,性寒。歸肝,肺經。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熱,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熱解毒,消斑。臨床上青黛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葯疹、過敏性皮炎等,尤其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外用可與黃柏、石膏等配伍。

現代研究:青黛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製作用。青黛中分離出的色胺酮對皮膚病真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絡,清除濕熱蘊毒。土茯苓湯最早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還是治療梅毒的要葯。作為治療梅毒的要葯,土茯苓湯對於一般的「濕熱」也有明顯的功效。現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現代研究:土茯苓根莖含皂苷、鞣質、樹脂等。土茯苓苷能給肌膚補充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促進人體自身對皮脂的調理,達到平衡。鞣質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養肌膚,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

11.馬齒莧

性味歸經: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解析: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對治療癰腫毒熱有明顯療效。如《醫宗金鑒》記載的馬齒莧膏即以馬齒莧鮮品搗爛外敷,治療血熱毒盛的腫瘍。現代臨床多用其煎湯外洗,單味水煎劑有明顯收斂、消炎、止癢作用,所以,常用於治療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現代研究:馬齒莧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鉀鹽,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並有抗過敏作用。

12.地膚子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解析:地膚子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本草原始》記載,地膚子可以去皮膚中濕熱,皮膚外濕癢。臨床常用與白鮮皮、苦參、黃柏同用,煎湯外洗,治療濕疹伴瘙癢者;與豬苓、澤瀉、車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濕熱,止癢。

現代研究:地膚子含苷類及生物鹼、維生素A等,有保護皮膚、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類葯

1.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

功效解析:生地黃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記載生地黃「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因其有涼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熱毒,可用於治療血熱毒盛型濕疹。常與黃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潤燥生津,也可用於治療血虛風燥之慢性濕疹。

現代研究:生地黃含地黃素、甘露醇、生物鹼、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當歸

性味歸經: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解析: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支根稱「歸尾」,全體稱「全歸」。 《本草新編》記載:「當歸,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之陰,無毒。雖有上下之分,而補血則一。」當歸頭止血,當歸身和血(既能補血,又能活血),當歸尾破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雖然當歸有頭、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補血為其最大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證的慢性濕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養血潤燥。

現代研究:當歸含揮發油、酯類、菸酸、維生素A類等。當歸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質的釋放,從而起到抗炎作用。當歸煎劑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並且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歸經:味苦,性涼。歸肝經。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因其性涼入肝經,可涼血、活血化瘀,臨床上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應用時常與丹皮配伍。

芍葯以其根入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應用時有人常把兩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白芍補血斂陰,凡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赤芍活血涼血,凡血虛者慎服。

現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葯苷、苯甲酸、揮發油、樹脂、糖類、澱粉等,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並有鎮痛、鎮靜和抗驚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心,肝經。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紫草,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因其長於清理血分之熱,所以可以治療一切臟腑火熱熾盛之實火病。常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常與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現代研究:紫草含乙醯紫草素(水解後生成紫草醌)、紫草紅、異丁醯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時對皮膚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

5.丹參

性味歸經: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效解析: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本草匯言》記載:「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臨床常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與金銀花、連翹、乳香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葯配伍,用於治療瘡癰腫痛。

現代研究:丹參含丹參酮類、丹參醇類、維生素E等,能改善機體微循環,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丹參制劑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6.白茅根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又因其可涼血止血,同時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導熱下行。作用特點是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最為適用。

現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三萜烯、鉀鹽、白茅素、蘆竹素、羊齒烯醇等,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其水浸劑有利尿作用。

7.莪術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

功效解析:莪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本草經疏》記載:「莪術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所長。」莪術苦泄辛散溫通,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破血消瘀,行氣止痛。臨床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常與活血葯配伍應用。

現代研究:莪術含有的揮發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並能促進局部微循環。

五、補益類葯

1.白術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解析: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術炒用其健脾益氣效力更強,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常用炒白術配伍黨參、茯苓等,以健脾除濕,同時佐以清熱葯,如參苓白術散。

現代研究:白術能顯著增強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術多糖對淋巴細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復的作用。白術對腫瘤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能提高機體抗腫瘤反應的能力。

2.黨參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功效解析: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黨參為常用補氣中葯,但其力量較人參弱,一般慢性虛弱病證都可選用。皮膚科常用其與茯苓、白術、黃芪配伍,以健脾益氣,治療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現代研究:黨參含皂苷、蛋白質、維生素、糖類、生物鹼以及多種氨基酸等,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黃

性味歸經: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熟地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熟地黃甘溫質潤,補陰益精以生血,為養血補虛之要葯。臨床常用其與當歸、白芍配伍,治療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現代研究:熟地黃含地黃素、維生素A、糖類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減少滲出的作用。

4.沙參(南沙參、北沙參)

性味歸經: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南沙參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參與北沙參雖是不同科屬的兩種植物葯材,但一般認為兩葯功用相似,但細分起來,南沙參偏於清肺祛痰,而北沙參偏於養胃生津。皮科用於治療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現代研究:北沙參含生物鹼,有降溫、鎮痛作用;南沙參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烏

性味歸經: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解析:何首烏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可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補的良葯,其功效又在地黃、天冬之上。臨床常用何首烏與天冬、麥冬、白芍配伍以養血潤燥,用於治療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何首烏的藤莖可入葯,名首烏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能養血安神,祛風止癢。《本草綱目》記載首烏藤:「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甚效。」可以治療失眠多汗、血虛身痛、皮膚瘙癢,特別適宜濕疹膚瘙癢伴睡眠差者。

現代研究:何首烏含卵磷脂等細胞新生和發育所必需的物質,有利於皮損細胞新陳代謝和再生。

⑧ 治療濕疹的中草葯偏方有哪些

生活中會有很多的人出現 濕疹 的症狀,導致皮膚方面會受到特別嚴重的危害。那麼你知道濕疹的 中醫 治療方法 嗎?治療濕疹的中草葯 偏方 有哪些?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治療濕疹的中草葯偏方,希望對你有用!

治療濕疹的10個中草葯偏方
1、黑魚頭:用黑魚的魚頭放在瓦片上烤焦,碾成粉末,然後用麻油拌了塗在患處,效果挺好的。

2、蒼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蒼術15克,苦參15克,生軍15克,黃柏15克,地膚子15克。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後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1次。

3、白術10克,雲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4、荊芥10克,白蘚皮15克,當歸10克,大黃10克,防風10克,百部10克,連翹10克。共炒研極細末,每次6克,飯後兩小時,滾水沖服,每日兩次。

5、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

6、取爐甘石30克,孩兒茶20克,冰片10克,共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有滲出液者可用上葯撒之,無滲出者用麻油調勻塗擦患處,每天2次。適用於急性濕疹。

7、取輕粉,密陀僧,冰片,雄黃,硫黃,蛇床子,黃柏,地膚子,蒼術,共研成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粉適量,加食醋調成糊狀,塗擦患處。適用於頑固性濕疹。

8、生首烏15克、徐長卿6克、蟬蛻6克、金銀花6克、野菊花6克、苦參6克、生甘草5克、地膚子6克、白蘚皮6克、生薏米6克、茯苓皮6克、蒼術3克、茵陳6克、黃芩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9、白蘚皮40克,地膚子40克,蛇床子40克(以上3味葯均研成細粉),爐甘石粉40克,青黛粉20克,香霜1500克。將葯充分調勻貯瓶中,用時每日3次外搽。

10、全蟲方 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蘚皮15克,川軍(大黃)15克。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
治療濕疹四款 食療 偏方
食療偏方1、竹節菜粥

材料:粳米100克,竹節菜50克(干品30克)

做法:砂鍋加水,放竹節菜煎湯,去渣留汁,倒入粳米,再加些水煮成粥。

食用方法:每天食用2次,早、晚各一次。

功效:能夠 清熱 利濕,治療濕疹。

食療偏方2、冬瓜蓮子羹

材料:蓮子200克,冬瓜300克

做法:蓮子去皮、去心,用清水泡軟,冬瓜去皮、去瓤,二者煮成羹,可以加些白糖調味。

食用方法:每天1次,連續服用1周。

功效:能夠輔助治療濕疹。

食療偏方3、豆腐菊花羹

材料:野菊花10克,豆腐100克,蒲公英15克,味精、水澱粉、鹽適量

做法:材料洗凈,先將野菊花、蒲公英煎汁,大約200毫升,煎好後再放入豆腐,加些味精、鹽,煮沸,加水澱粉勾薄芡,攪拌均勻。

食用方法:當成佐餐吃

功效:能清熱 解毒 ,治療濕疹

食療偏方4、瀉心湯

材料:黃連、黃岑各5克,大黃10克

做法:砂鍋加水,放入材料煎汁,去渣取汁。

食用方法:每天1次,連服數日

功效:可以清熱除濕,能有效緩解濕疹症
濕疹的原因
1、環境因素

近年來很多研究證實患有濕疹與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系。環境包括群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人類的群體環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圍的空氣、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積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積的氣傳致敏菌源等。個體小環境是指個體的生活環境,由於人們的生活約2/3的時間在室內,因此,個體小環境對濕疹的影響更加密切。

2、感染因素

某些濕疹與微 生物 的感染有關。這些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氣源性真菌如交鏈孢霉、分枝孢霉、點青黴、煙麴黴、鐮刀霉、產黃青黴、黑麴黴及黑根霉等。

3、飲食因素

人類的食 物品 種極多,一般可分為 植物 類、 動物 類、礦物類,在近代的食物中還經常應用一些 化學 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櫞酸(檸檬酸)、香精、合成染料等。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變態反應,從而導致濕疹的產生。

⑨ 患有濕疹在中醫方面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嗎

1、溫水治療:濕疹患者用溫水洗澡,這是一種比較有用得方法,因為這能夠幫助清潔細菌,軟化皮膚,但這又不是簡單的溫水洗澡而已, 因為洗完澡後塗上一些乳液,這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持水分,不讓水分白白流失,另外注意的是患有濕疹不過熱或過冷的水洗澡。

2、食物治療:享受溫水的沐浴之後,我們還可以通過食物來治療,比如可以用新鮮的蓮藕和胡蘿卜,將這兩樣東西都變成汁, 然後添加蜂蜜飲食。這能夠很好的治療血虛風燥型濕疹,同時有助於潤腸養肺。

3、注意穿著:濕疹常常爆發的夏季,因為這個季節比較濕熱,細菌容易滋生在人體身上,所以對我們的穿著要求比較高,相信沒人會在夏季的時候穿上棉衣, 也不要穿不透風的長袖,我們應該穿的是一些棉質和柔軟的衣服,這樣有利於避免皮膚瘙癢,通風透氣的衣服在這個季節不可少。

4、局部治療:對症選用適當的劑型,外用葯物應根據需要及皮疹特點,選用清潔、止癢、抗菌、抗炎、收斂及角質促成劑等,例如-潤安舒潔.霜。

5、內治治療法:濕疹的治療目的在於抗炎、止癢。常用的有抗組織胺葯、鎮靜安定劑。對用多種療法效果不明顯的急性泛發性濕疹患者可考慮短期使用皮質類固醇,一旦急性症狀被控制後即應酌情減量撤除,以防長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應。有感染時應考慮加用相應的抗生素。

6、針灸治療:常選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委中、血海;耳針穴位如肺穴、神門、皮質下及內分泌穴等。

7、生活習慣:只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在治療過程中有更好的成效。同時還需注意每天按時休息,不要經常熬夜,如果濕疹情況加重,應該立即送往醫院治療,以免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⑩ 治療濕疹的18個偏方

濕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人群,都可患上濕疹,尤其是對於一些過敏體質者,很易因生活中的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皮疹的發生。
那麼當患上濕疹時,有什麼土方法可以治療的呢?
1.當患上濕疹時,可取適量的綠豆,放入鍋中翻炒,炒好後再把它研磨成為粉末。接著把粉末和白醋調和成糊狀,塗抹在患處。一天兩次,連續塗抹一周時間,基本上就可讓濕疹消退,恢復正常皮膚,不過要注意在塗葯治療時,不要服用花椒還有胡椒,避免影響葯效。
2.濕疹者可取適量的紅棗和扁豆,一起入鍋中熬煮成粥服用,服前可加適量的冰糖。不只可治濕疹,還有保健身體的效果。
3.取一個樟腦丸,放到碗中,然後再加半斤的陳醋進行浸泡,並注意做好密封工作,三天後取出,然後取醋塗抹在患有濕疹的部位,一天塗三次,直到痊癒為止,治療濕疹效果不錯。
4.捕一條水蛇,去皮以及內臟,把它洗凈後切塊,然後放到開水中煮熟,去掉骨頭;蟾蜍一隻去掉爪子、頭部以及內臟,洗凈切塊,然後和蛇、蟾蜍以及粳米一起放入鍋中煮熟,熬成粥服食,食用前加調味品,早晚服一次,治療濕疹效果不錯。
5.薏苡仁、粳米,各適量,一起入鍋,加適量的水熬粥,然後加入少量的冰糖服食,對緩解濕疹症狀也有效。
6.取乾燥好的竹節菜,加適量的水煎煮,然後去除渣滓;在葯液中加入適量的粳米煮粥服食,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注意溫熱後服用,有利濕以及除風的作用,適合患有濕疹或者是陰部瘙癢的患者。
7. 苦參研末,紫皮大蒜掐爛成泥外敷患處,1日3次。冶慢性濕疹效佳。
8.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葯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t0分鍾。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8.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
9.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鍾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
1、外用偏方准備煅甘石,黃岑、煅石膏、黃連,冰片,研磨混合備用。用香油調均勻外敷,如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葯末撒在患處即可。
2、內服偏方中醫食療綠豆海帶湯,這個湯對於治療濕疹很有療效。綠豆,海帶,魚腥草,白糖一些。把海帶,魚腥草放入水中清洗,先熬制魚腥草二十分鍾左右,然後取湯汁備用,湯汁中加入綠豆和海帶

閱讀全文

與中醫治濕疹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顛病大發作治療方法 瀏覽:820
祛痘膏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83
回收舊手機的方法 瀏覽:278
版稅的計算方法 瀏覽:73
燒傷時正確的急救方法 瀏覽:11
DNA大片段突變的檢測方法 瀏覽:258
autocad2009的安裝及激活方法 瀏覽:955
用化學方法鑒別正丁基氯 瀏覽:326
樂視手機話筒設置方法 瀏覽:548
怎麼才能治療黑眼圈的方法 瀏覽:892
三種常用的交接棒方法 瀏覽:641
股票入門實戰的解套方法與技巧 瀏覽:836
躺平有哪些方法呢 瀏覽:853
hyperlink使用方法 瀏覽:336
盆栽香蔥的種植方法 瀏覽:120
新疆駝奶食用方法 瀏覽:755
怎麼變成明星的方法 瀏覽:409
2己烯和戊烷的鑒別方法 瀏覽:939
如何用繩子做蝴蝶結的方法 瀏覽:368
vivo手機語音控制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