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寒冬來臨,如何正確的做到防寒保暖
一、頭暖:冬天選戴一頂合適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體內陽氣最容易從頭部走散掉,如同熱水瓶不蓋塞子一樣,所以,冬季如不重視頭部保暖,很容易引發感冒、頭痛、鼻炎、牙痛、三叉神經痛等,甚至引發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因此,冬天選戴一頂合適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二、背暖:加件棉背心加強背部保暖
祖國醫學稱"背為陽"。冬季里如背部保暖不好,則風寒極易從背部經絡上的諸多穴位侵入人體,損傷陽氣,使陰陽平衡受到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誘發許多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舊病復發。因此,人們在冬季里加穿一件貼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加強背部保暖,是必不可少的。
三、腳暖:平時多走動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
俗語說"寒從腳下起"。現代醫學認為,雙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不足,長時間下垂,血液循環不暢,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容易發冷。
腳部一旦受涼,便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隱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細菌乘機大量繁殖,引發人體感冒或使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痛經、腰腿痛等舊病復發。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持鞋襪溫暖乾燥,並經常洗曬。
平時多走動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另外,臨睡前用熱水燙腳後以手掌按摩腳心10分鍾,可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四、服裝禦寒:
最外層的衣服應有防風性,可選呢絨、毛皮或皮革質地的服裝;羽絨衣內可形成相對不流動的空氣層,保暖性很好,是冬季旅遊的首選服裝,內衣要柔軟、吸濕、透氣,以利保溫、乾燥。
五、手套帽子:
盡量減少皮膚暴露部位。對易於發生凍瘡的部位,有必要經常活動或按摩。風雪天出遊最好戴上手套和耳套。
六、飲食抗寒:
冬季旅遊者的膳食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營養以及礦物質、維生素的攝取量都要超過平常,不能像平時過分強調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瘦肉類、蛋類、鮮魚、豆製品、動物肝臟對補充人體熱量益處多多,可適當多食用。
(1)冬季防寒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保暖誤區
喝熱茶取暖
許多人認為冷天喝熱茶能增加體內熱能。殊不知熱茶進入人體可加速血壓循環,增加體表的散熱,同時茶有利尿作用,能增加排尿量,使熱量通過小便排出。所以喝熱茶後會更感寒冷。
緊閉門窗
緊閉門窗後,室內氧氣不斷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超過2%,就會使人頭痛、脈搏變慢、血壓升高。
如兩個在一間6-7平方米、門窗關閉的房間中生活8小時,房間中的二氧化碳可達3%-5%。同時,關閉門窗後,人體的皮膚毛孔以及室內存的雜物散發出異味氣體,也可使人頭昏腦脹,影響食慾和睡眠。
夜間憋尿
冬天夜長,有的人就寢後因怕冷不肯起來小便而長時間憋尿。憋尿有兩個不好的後果,一是影響睡眠;二是容易引起沁尿系統感染。特別是中老年人,憋尿可引起生理和心裡上緊張,促使血壓升高。
② 冬季怎樣防寒
頭戴帽,不易寒。
頭部由於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風寒。頭部一旦受寒,容易引起感冒。要想保暖頭部,戴帽子很重要,並且最好能捂住耳朵。另外,頭上有很多重要穴位,經常按摩頭皮,加快血液循環,也能保持頭部暖和。 保暖先暖腳。
寒從腳下起,腳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引起感冒或腰腿痛等病症,因此冬季腳部保暖尤為重要。腳部保暖要有合適的鞋子和襪子。鞋子的尺碼應稍大些,最好墊一雙棉鞋墊,腳放在裡面要有點空間。其次,鞋底應稍高些,這樣可以起到與冰冷地面隔寒的作用。冬季最好每天用溫熱水泡腳,步行半小時以上,並堅持早晚搓揉腳心。 衣服不能太緊。
衣服太緊太厚,不但會限制身體活動,還會影響血液循環。所以冬季穿衣感覺溫暖就可以了。一般來說,老人衣著應以質輕暖和為宜,年輕人穿衣不可過厚,嬰幼兒體溫調節能力低,應以保暖為主,但切忌捂得過厚、出汗。 戴圍巾別捂嘴。
圍巾可不能當口罩用,但很多人戴圍巾時,卻習慣把脖子、嘴巴一起捂著。這種做法對健康很不利。因為圍巾大都以羊毛、兔毛、混紡毛線織成,纖維極易脫落,又因容易吸附灰塵、病菌,而且不是每天都清洗,脫落的纖維、灰塵、病菌就很容易隨著呼吸進入體內,引發疾病。 室溫不要太高。
冬天天氣乾燥,室內外溫差較大,一出一進很容易受涼。冬天室溫應該稍涼一些,溫度保持在18℃—20℃為宜。如果能在室內放一盆水,增加一下室內濕度就更好了。 門窗不應太封閉。
冬季室內要多通風換氣,以保證空氣清新、氧氣充足。在冬天應該每天開窗通風2到4次,每次10分鍾左右
③ 冬天如何防寒
一、常喝白開水
冬天氣候乾燥,人體極易缺水,常喝白開水,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廢物之功效。
二、堅持冷水洗臉
可增強人體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預防傷風、感冒之目的。
三、搓搓揉揉防凍瘡
寒冷天氣,很多人的手、腳、臉部等地方會出現凍瘡。治療凍瘡的簡便方法,一是熱熨法,用電吹風距皮膚20厘米左右對准患處,用熱風徐徐吹拂5分鍾,以加快皮膚血液循環。二是按摩法,就是挫熱雙手後對患處進行按摩,長期堅持,對治療凍瘡有不錯的效果。另外,經常搓搓手,跺跺腳也行。
四、防寒關鍵,從腳做起
一進入冬季天氣寒冷,很多人都穿上厚衣,戴上手套,圍上圍巾,卻常常在無意中忽視了腳部的保暖,而專家說,腳恰恰是冬天保健的「軟肋」。要使腳不受寒的辦法不少,比如,多鍛煉保證腳部的血液供應;選擇保暖效果好的鞋子等。而最有效的保暖方法是每晚用熱水足浴,具體方法是:取適量的水於腳盆中,水溫以腳部感覺舒適為准,也可在水中加入適量的生薑片、花椒等祛風散寒的輔料。先將雙腳浸泡15分鍾,然後用手或熱毛巾反復揉搓小腿直至腿部皮膚發熱為止。每次時間以20分鍾左右為宜。洗畢後最好在半小時內上床就寢。
五、床頭常放柑桔或薄荷油
柑桔性溫,散發出來的強烈氣味可祛除病毒。床頭擺柑桔,可預防上呼吸道疾病;睡前吃幾瓣桔子,能化痰止咳。用薄荷油一小瓶,置於枕頭邊,用漏氣的瓶塞蓋好,讓薄荷氣體慢慢散發,也有治頭痛、鼻塞之功效。
誤區:
誤區1:衣服穿得厚才保暖
寒冷的天氣,有些人為了防寒保暖,穿得鼓鼓囊囊,認為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因為衣服本身不產熱,只起到隔離的作用,使得衣服與機體、衣服與衣服之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小氣候區,使人體的熱量得以保存,從而感覺到溫暖,但當空氣層厚度超過1.5厘米時,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
誤區2:冬季最宜吃火鍋
千家萬戶、男女老幼,冬令時節都喜歡吃火鍋。然而,火鍋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宜。冬季氣候乾燥,火鍋調料又偏於溫熱,畏寒明顯,尤其是四肢怕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等屬中醫陽虛者,較宜吃火鍋;口乾舌燥、自汗盜汗、動輒氣促、午後生火、手足心易熱、舌質紅或偏紅、大便干結等屬中醫氣陰兩虛者,則應少吃或不吃火鍋。此外,高血壓、胃病患者不宜食辣。
誤區3:冬季霧中常行走
大霧不僅影響交通秩序,而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因為霧是在夜裡晴朗無雲、近地面層水汽較充沛、氣流比較穩定、風力較小的情況下形成的。大量的廢氣、煙塵和其他大氣污染物滯留在近地面層的空氣中,成為霧滴的凝結核、黏附在霧滴上或漂浮在空氣中,所以大霧天的空氣質量特別差。因此,霧天老人、小孩盡量不要外出,不要在霧中長跑或進行其他的體育鍛煉。
誤區4:冬天晨練起得早
在冬天太陽還未出來時,一些老年人就在跑步、打拳,其實這種做法不可取。中醫學認為,冬季應「早卧晚起,必待陽光」,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的陽氣,而遲起可養人體的陰氣。室外氣溫較低,對呼吸道及心血管的刺激很大,容易誘發氣管和血管的痙攣,導致原有哮喘的加重、血壓的升高和心絞痛的發生。因此,早鍛煉最好在八九點鍾,太陽出來、氣溫升高後為宜。
誤區5.冬季洗頭有講究
切忌在睡覺前洗頭,因為一般用熱水洗頭後,頭皮上的毛細血管擴張,機體向周圍輻射熱量增多。同時,洗頭後頭發是濕的,水分蒸發時會帶走很多熱量。在這個時候去睡覺,十分容易引發感冒。
誤區6.穿衣不宜過緊
大家普遍認為,冬天保暖就應該把衣服穿多一點、穿緊一點,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穿著衣物如果過緊,人體的血液循環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反而不利於保暖。比如鞋襪穿得過緊會導致腳部血流不暢,熱量無法順利到達腳部,腳反而覺得更冷了,長期這樣,會導致凍瘡發生。
④ 冬天有什麼保暖措施
冬天保暖的方法有以下
1、多走多泡暖好腳
寒從腳生,雙足是冬季保健重點。保健要點:走、按、泡。走:多活動,讓雙腳動起來,促進氣血通暢;泡,每天睡前以40°左右熱水泡腳。
2、堅持冬季運動
半小時冬季由於氣候寒冷,但是,越是寒冷,越應多多運動,因為運動是驅除寒冷的最好辦法,還可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2、冬季防寒保暖食物
1、高熱量食物
在冬季,人體為了供應能量給身體保暖,所以消耗會非常的快,在冬季的飲食中應食用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以滿足身體的消耗、供熱需求。在膳食中可以多攝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這些物質可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
2、含維生素食物
在寒冷的冬季,人體的氧化功能增強,身體內的維生素代謝也會發生改變,所以在飲食上也需注意補充維生素。冬季的時候唇炎、口角炎、舌炎多發,所以要注意補充維生素B2。另外維生素A、維生素C也有著預防寒冷的作用。
3、冬天吃什麼水果好
1、柚子
柚子營養豐富,含有糖類、有機酸、維生素A、B1、B2、C、P和鈣、磷、鎂、鈉等營養成分。柚子還含有生理活物質皮甙以及類胰島素,柚肉中所含維生素C非常豐富,故柚肉能降血脂、降低血液黏滯度,減少血栓形成,有防治腦血管疾病等功效。
2、橘子
橘子含豐富的蛋白質、鈣、磷、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有降低膽固醇吸收、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3、橙子
橙子中維生素C、胡蘿卜素的含量高,能軟化和保護血管、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橙子中果膠能幫助身體盡快排泄廢物、脂類及膽固醇,並減少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排毒的同時還可以降低血脂。橙子中含量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能增加機體抵抗力,增加毛細血管的彈性,降低血中膽固醇。高血脂症、高血壓、動脈硬化者常食橙子有益。
冬天保暖食譜推薦
當歸生薑羊肉湯
製作方法:羊肉500克,當歸20克(至少20克才有效果,最多40-50克),生薑30克,加黃酒、調料適量,燉煮1-2小時直至羊肉熟爛。可在燉煮前將羊肉放入開水中燙一下,除去血水。
功能主治:
此方是醫聖張仲景用於治療虛寒腹痛的,流傳至今。羊肉肉質鮮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脂肪、鈣、磷、鐵等,性味甘溫,可治虛勞贏瘦、產後虛冷、宮寒所致腹部冷痛。
⑤ 冬季怎樣禦寒 冬季禦寒的方法
冬季禦寒的方法
1.常喝白開水
冬天氣候乾燥,人體極易缺水,常喝白開水,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廢物之功效。用大棗10枚、生薑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強人體抗寒能力,減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從而增強人體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預防傷風、感冒之目的。
2.睡前泡個熱水腳
這個恐怕很多男人都有這個習慣,晚上睡覺前打一盆熱水,腳放進去泡上幾分鍾,頓時覺得一天的疲勞都掃清了,這是因為熱水能刺激腳部穴位,讓身體血液加快流動的原因,建議在泡腳的時候加入幾片姜,每天堅持就能有效防寒。
3.加大運動量
雖然天氣冷,但是我們更要加大運動量,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身體活動起來了,細胞充滿活力,人自然就能源源不斷的產生足夠的熱量來抵禦寒冷。早上可以步行上班,爬樓梯,下班之後可以原地跳躍,跳繩,打球等等。
4.調理你的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說,只有脾胃強壯,才能把吃下的食物轉化成我們需要的血來供養全身。所以,有時候單純吃補血的食物反而不如吃調理脾胃的食品更有效。冬天可以選擇一些溫性的補脾食物,例如南瓜、山葯、枸杞、靈芝。
冬季禦寒吃的食物
1、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這種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了驅寒葯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卜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盡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2、餛飩
餛飩名自「混沌」而來。《燕京歲時記》有「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說明餛飩因形取「混沌」音,「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蒙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太始經》)。冬至吃餛飩有紀念此日一陽復生、開天闢地之意。後世不再釋其義,只傳「冬至餛飩夏至面」。
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餛飩的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呢,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蛋白質種類齊全,有餡有皮,能起到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了單一食物的營養價值。
3、雞湯
冬季喝雞湯對感冒、支氣管炎等疾病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雞湯可以加快咽喉部及支氣管黏膜的血液循環,增加黏液分泌,及時清除呼吸道病毒,促進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狀的緩解,還有利於體弱多病者增強抵抗力。
燉湯主要是為了飲其湯,其次再食其肉,所以我們不提倡用高壓鍋燉湯,因為營養物質需小火長時間慢慢加熱才能出來,而用高壓鍋熬制的時間短,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熬制雞湯應該用砂鍋,先大火燒開10分鍾後再轉小火。在熬湯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揭蓋,揭蓋容易「跑氣」,這樣湯就沒了原汁原味。
4、湯圓
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養生食用。湯圓的皮就是糯米粉製成,糯米粉白色,可養肺,適合「白色養肺」的五色進補主題。
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
5、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葯、銀耳等。
要熬出又軟又滑的粥泡米是第一步,至少浸泡30分鍾讓米粒吸收水分。如果加入豆類等食材一定要單獨泡水一小時以上,吸入水分後再煮更容易軟爛也易於消化吸收。俗話說「煮粥沒有巧,三十六下攪」,一是旺火時攪拌防止米粒粘鍋;之後小火慢熬時攪拌米粥會讓米粒攪散,米粥變得更加濃稠。
有幫助,幫忙採納下哈
⑥ 冬季如何防寒保暖
一、提高抵抗力
原因: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應留意防寒保暖。而為了保暖,開窗換氣的時間又比較少,空氣流通不夠,因此就為各種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條件。其次,無論是室內、室外,冬季的空氣都不夠濕潤,鼻腔乾燥也會給細菌留下更多可乘之機。再次,冬季室內、室外溫差大,人體需要更多能量來適應溫差的變化,因此也更容易被細菌侵擾。
方法:尤其是要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葯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二、保證充足的睡眠
原因: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有句俗語: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仨月。中醫講究春發夏長秋收冬藏,冬天應該是一個養精蓄銳的季節。
方法: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三、寒從腳底生
原因:民間有一說法,「寒從腳底生」。因為足為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內臟關系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冬季健腳即健身。
方法:天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四、開窗通風
原因:冬天寢室里一般都會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人們總是在這個空間里呼吸會導致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缺少氧氣,人體會出現頭暈,胸悶的問題,所以要多通風。
方法:應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開窗通風10分鍾,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實驗表明,每換氣一次,可除去室內空氣中60%的有害氣體。此外,一定要保持合適的室內溫度,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一般室內應控制在16-22℃為好。
最後,希望小編的冬季防寒保暖小妙招可以幫助到同學們,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的小妙招,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哦!
⑦ 冬天有那些方法禦寒
飲食: 寒性食物如啤酒、冰淇淋、生蔬菜和水果會讓身體發冷,要注意勿過量攝入,而且要盡量避免晚上食用。熱性食物則可以使身體溫暖。肉類:牛肉、雞肉、羊肉;海產:沙丁魚、鯖魚;蔬菜:胡蘿卜、洋蔥、大蔥、南瓜,一般冬季的應季蔬菜都是熱性的;水果:栗子、核桃、蘋果、棗;調料:芥末、料酒、醋、紅糖、黃姜、蔥蒜、肉桂以及薄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不過量飲酒。 適當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製造熱量的肌肉生長,改善激素分泌,促進新陳代謝,此外運動還會幫助把熱量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專家建議,與其光顧健康房,不如堅持在上班途中步行一站地,這樣會更有效。 穿衣: 著裝的基本原則是「上裝薄而下裝厚」。因為腰部周圍有許多大血管,如果下半身能保溫,上半身也不會感到太冷。應避免穿著緊身衣和緊身褲,以免妨礙血液循環。此外,還可以利用穿脫方便的夾克衫來適時增減衣服,以使身體感到舒適。 其實可以通過自我按摩加飲食調理的方法緩解怕冷的症狀。 ● 按摩的部位有:心俞穴(左右肩胛骨中間的脊樑骨和大筋的部位),按揉36次,左轉18次,右轉18次,這個部位自己夠不著可請別人幫助。腎俞穴(即兩邊「腰眼」),兩側各按揉36次,每一側都是左轉18次,右轉18次。按揉氣沖穴(大腿根內側),在穴位的下邊,有根跳動的動脈,先揉氣沖穴,然後按揉跳動的動脈處,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此法俗稱「放血法」,對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很有好處。 ● 祖國醫學認為腎主藏精,腎中精氣為生命之源,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刺激足少陰腎經有助於改善瘦型體質、調節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達到溫腎抗寒、恢復機能的功效。在家庭按摩過程中,尚需按摩「足陽明胃經」的部位,以和中脾胃、增加營養成分的吸收。具體方法如下: 1.揉腳:患者取坐位,先伸一腳放置家人腿上。家人用拇指指腹揉壓妻腳掌心,正反各30次。用力要均勻。此處有「腎經」的湧泉穴。然後,可摸到小腿內側有一凸起的骨頭,即內踝。內踝正下方1厘米處有一穴位,稱為照海。先揉照海30次,再擴大揉旋的范圍,擦其范圍區域20次,這個部位有「腎經」的太溪、然谷等穴位。揉腳以患者感到腳部發熱為度。 2.拍打下腰背:患者取坐位,家人站蹲其身後,拍打患者下背、骶腰部30次,拍打范圍在脊柱兩旁及骶骨部位。此部位有肝俞、腎俞等穴位。 3.擦臍周:先點按患者臍周部位,然後重點按揉臍旁2厘米處,此處有「胃經」之天樞穴,揉此穴10次。然後,以臍為中點,上下擦揉腹部10次,此路線上有氣海、丹田等任脈的穴位。此法對畏寒伴腹瀉等患者尤其有效。 ● 揉搓湧泉穴以感覺到熱為限度,再揉搓腳趾特別是大腳趾頭第二節的幾根毫毛的地方叫「三毛穴」,要多揉搓然後稍用力捏3~5下。 ● 多吃黑色食品:傳統養生十分注意「天時」,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菇、黑桑椹、魔芋、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之所以適應在冬天食用,是由天、地、人之間的關系所決定的。古人認為冬天寒冷與水的特性相似,在與人體五臟配屬中內合於腎,在與自然界五色配屬中,則歸於黑。由此可知,腎與冬相應,黑色入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