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區分詞義的引申途徑
淺析詞義引申的途徑和方式
引申是一種詞義運動變化的最常見的方式,也是詞義內部運動的基本形式。歷來對詞義的本義和引申義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多是從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關系入手,研究的略顯簡單,也不太詳盡。這與詞義引申本身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語言現象不無相關。盡管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現象,但它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本文主要以詞的本義作為研究詞義引申的切入點,談談詞義引申的主要途徑和一些具體方式。
詞的本義,是指詞的本來意義,是與該詞的書寫形式相對應並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是造字時代的社會常用義。詞的本義是詞的引申義產生的基礎。而詞的引申義是指詞義發展中由本義直接或間接通過多種途徑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詞的引申義以本義為基礎。而詞義的發展變化是在語言的內部進行的,所以我們研究詞義的引申就不能不涉及語言的社會性及其規律性。引申是詞義內部運動的基本形式,從語言內部運動的規律入手,詞義的引申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由於詞義活用在特殊語言環境中所形成的臨時意義約定俗成而產生詞的新的義項;二是由於修辭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所形成的臨時意義約定俗成而產生詞的新的義項。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新生事物的不斷產生和出現,人們對之所形成的認識也會相應的提高,而反映新事物、新認識的概念也需要相應的詞語來表達。除了用新詞語表達新概念以外(也就是另造新字新詞),常常藉助引申這一方式來表達新事物、新認識。如「咸建五長」(《尚書·益稷》)。「五長」指管理五個諸侯國的方伯,「長」即指首領。秦統一中國以後實行郡縣制,又出現了「縣長」這一概念,人們沒有另造新詞,而採用表示首領的「長」來概括萬戶以下諸縣的長官。「縣令、長皆秦官」(《漢書·百官公卿表》);再如:「關」,本義是指門閂。「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引申為關卡。「孟嘗君出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史記·孟嘗君列傳》)以上兩例均是通過詞義活用的途徑從固有詞義中引申出來的意義。
詞義引申的另一種途徑是語言修辭的臨時意義的約定俗成。如「甲」,有鎧甲之義,又用作「甲士」的代稱。「伏甲將攻之。」(《左傳·宣公二年》)「秦甲渡河。」(《史記·蘇秦列傳》)。「斗」的本義是酌酒器,「酌以大斗。」(《詩·小雅·行葦》);又引申為斗星,「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詩·小雅·大東》),酌酒器和斗星皆勺型,有把,有相似之處。
那麼怎樣的意義才是詞語通過活用和修辭而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所形成的約定俗成的新義?其標志主要有五種情況。其一是詞的新義已能自由運用。如「臭」原是名詞,指氣味。「無聲無臭。」(《詩·大雅·文王》)它在特定的語境中又有了臨時的具體意義。「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系辭·上》)。臭又有香氣之義。與香氣之義相對,臭又有惡氣之義。而惡氣之義作定語,用作形容詞,便是香臭的「臭」。「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仲長統《昌言·理亂》)臭已在句中作為形容詞充當定語,說明它已可以自由運用,因此該義已約定俗成。其二是詞義的讀音發生了變化。如「衣」字為名詞時,讀yī,「綠衣黃裳。」(《詩·邶風·綠衣》);作動詞時,讀yì,「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莊子·盜跖》)。其三是詞義發生了分化。如「景」,本指日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騰文。」(江淹《別賦》),又引申為「影子」,「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而「影子」的意義正是從「日光」義中分化而來的。其四是詞的新義已轉化為語素義。如「丹」的本義是「硃砂、丹砂」引申為紅色,紅色又象徵赤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丹心」,即赤誠之心。這種修辭義只出現在「丹心」這一特定語境中,後來丹心凝聚為一個詞,「丹」也就成了語素義。其五是詞的新義佔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如「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王風·采葛》)。秋是年的代稱,後來占據了一定的語境。「千秋萬代後傳於王。」(《史記·梁孝王世家》)。「一日三秋」、「千秋萬代」已變成俗語。
詞義引申的第一種途徑是由於詞義活用在特定語境下從固有詞義引申出臨時意義,其約定俗成後便構成詞的新的義項。這一途徑中,有以下幾種引申方式:
(一)相類引申。相類引申指引申義與本義在性質、特徵、作用等方面有相類之處。即兩種不同事物有相類關系,詞由表達某一事物而類推為表達另一事物。(《說文》):「顛,頂也。」段註:「顛者,人之頂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史記·武帝本紀》)。因特徵相似,由「頭頂」類推為「事物的頂部」。
(二)包容引申。包容引申指引申義和本義之間,在意義范圍上具有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具體說來,或是同時代的特指與泛指,或是不同時代意義范圍的擴大與縮小。「奔」的本義為「跑」,「駿奔走在廟。」(《詩·周頌·清廟》)。又特指「戰敗逃跑」。「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璽」指印,「奪之璽而免之令。」(《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又可引申為皇帝的印章,如「受璽以來二十七日。」(《漢書·霍光傳》)。秦以前「璽」指普通人都可以用的印,秦以後則專指皇帝的印。可見,「璽」字使用的意義范圍大大縮小了。
(三)正反引申。正反引申指引申義和本義在同一個意義范圍內是相反或相對的關系。如「貸」有「借出」的意思。「盡其家,貸於公。」(《左傳·文公十四年》)。由此引申為「借出」的意思。「寧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王符《潛夫論》)。
(四)連帶引申。連帶引申是容量最大的一種引申方式。引申義與本義的連帶關系有多種情況,或是事物與其連帶的事物,或是事物及其連帶的屬性等。如「領」字,本義指脖子。「引領北望。」(《左傳·昭公七年》)。由於脖子連帶著衣領,所以「領」又指「衣領」。「若挈裘領。」(《荀子·勸學》)。「粗」本指「粗米」,因粗米有粗糙的屬性。因而由「粗米」連帶引申為「粗糙」。「粗布之衣。」(《荀子·正名》)。再如「丑」指「相貌難看」。「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史記·西門豹傳》)。「貌丑」連帶的行為是「憎惡」。「我甚丑之。」(《荀子·榮辱》)。
詞義引申的第二種途徑是由於語言修辭在特定語境下從固有詞中產生新的修辭意義,其約定俗成後便成為詞的一個義項。在這以途徑中,有以下三種引申方式:
(一)比喻引申。比喻義和比喻不同,比喻僅是臨時打比方,其意義是臨時的,一旦離開特定的語境,其臨時意義就不存在,而比喻義則是約定俗成的固定在詞義中的引申義。比喻義產生的過程是詞的本義作喻體,被比事物作本體,本體的意義約定俗成後轉化為引申義。如「周烈王崩,諸侯皆吊。」(《戰國策·趙策》),崩的本義為「山倒塌」。山倒塌地動天驚,而君王死也能震動臣民,兩者有相象之處,所以用「山倒塌」比喻「君王死」。以崩的本義作喻體,沒有出現「君王死」作本體。
(二)借代引申。借代引申指引申義與本義是借代關系。借代義與借代不同,借代僅是臨時換個名稱,而借代義則是約定俗成的固定在詞義中的永久性的代名詞。借代義的產生過程以詞的本義作為借體,本體的意義在約定俗成後轉換為詞的引申義。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鱗」原指「鱗片」,這里代指「魚」。詞的基礎義「鱗片」為借體,「魚」為本體,「魚」這個意義約定俗成後便轉化為「鱗片」的直接引申義。
(三)象徵引申。象徵引申指引申義與本義是象徵關系。象徵義與象徵不同,象徵僅是臨時的以物托意,而象徵義則是約定俗成後固定在詞中的永久性的意義。如「赤」字本義是「紅色」。漢民族對紅色有特殊的感情,因而用紅色象徵忠誠。「赤心奉國,何罪之有?」(《資治通鑒》),「赤心」即忠誠之心。象徵又不同於比喻,比喻重在相似,而象徵重在相托。如「紅色」和「忠誠」沒有相似之處,只有感情上的聯系,是以色托意。
B. 詞義引申大體分哪兩種形式
一、詞義引申的第一種途徑是由於詞義活用在特定語境下從固有詞義引申出臨時意義,其約定俗成後便構成詞的新的義項。這一途徑中,有以下幾種引申方式:
(一)相類引申。相類引申指引申義與本義在性質、特徵、作用等方面有相類之處。即兩種不同事物有相類關系,詞由表達某一事物而類推為表達另一事物。(《說文》):「顛,頂也。」段註:「顛者,人之頂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史記·武帝本紀》)。因特徵相似,由「頭頂」類推為「事物的頂部」。
(二)包容引申。包容引申指引申義和本義之間,在意義范圍上具有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具體說來,或是同時代的特指與泛指,或是不同時代意義范圍的擴大與縮小。「奔」的本義為「跑」,「駿奔走在廟。」(《詩·周頌·清廟》)。又特指「戰敗逃跑」。「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璽」指印,「奪之璽而免之令。」(《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又可引申為皇帝的印章,如「受璽以來二十七日。」(《漢書·霍光傳》)。秦以前「璽」指普通人都可以用的印,秦以後則專指皇帝的印。可見,「璽」字使用的意義范圍大大縮小了。
(三)正反引申。正反引申指引申義和本義在同一個意義范圍內是相反或相對的關系。如「貸」有「借出」的意思。「盡其家,貸於公。」(《左傳·文公十四年》)。由此引申為「借出」的意思。「寧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王符《潛夫論》)。
(四)連帶引申。連帶引申是容量最大的一種引申方式。引申義與本義的連帶關系有多種情況,或是事物與其連帶的事物,或是事物及其連帶的屬性等。如「領」字,本義指脖子。「引領北望。」(《左傳·昭公七年》)。由於脖子連帶著衣領,所以「領」又指「衣領」。「若挈裘領。」(《荀子·勸學》)。「粗」本指「粗米」,因粗米有粗糙的屬性。因而由「粗米」連帶引申為「粗糙」。「粗布之衣。」(《荀子·正名》)。再如「丑」指「相貌難看」。「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史記·西門豹傳》)。「貌丑」連帶的行為是「憎惡」。「我甚丑之。」(《荀子·榮辱》)。
二、詞義引申的第二種途徑是由於語言修辭在特定語境下從固有詞中產生新的修辭意義,其約定俗成後便成為詞的一個義項。在這以途徑中,有以下三種引申方式:
(一)比喻引申。比喻義和比喻不同,比喻僅是臨時打比方,其意義是臨時的,一旦離開特定的語境,其臨時意義就不存在,而比喻義則是約定俗成的固定在詞義中的引申義。比喻義產生的過程是詞的本義作喻體,被比事物作本體,本體的意義約定俗成後轉化為引申義。如「周烈王崩,諸侯皆吊。」(《戰國策·趙策》),崩的本義為「山倒塌」。山倒塌地動天驚,而君王死也能震動臣民,兩者有相象之處,所以用「山倒塌」比喻「君王死」。以崩的本義作喻體,沒有出現「君王死」作本體。
(二)借代引申。借代引申指引申義與本義是借代關系。借代義與借代不同,借代僅是臨時換個名稱,而借代義則是約定俗成的固定在詞義中的永久性的代名詞。借代義的產生過程以詞的本義作為借體,本體的意義在約定俗成後轉換為詞的引申義。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鱗」原指「鱗片」,這里代指「魚」。詞的基礎義「鱗片」為借體,「魚」為本體,「魚」這個意義約定俗成後便轉化為「鱗片」的直接引申義。
(三)象徵引申。象徵引申指引申義與本義是象徵關系。象徵義與象徵不同,象徵僅是臨時的以物托意,而象徵義則是約定俗成後固定在詞中的永久性的意義。如「赤」字本義是「紅色」。漢民族對紅色有特殊的感情,因而用紅色象徵忠誠。「赤心奉國,何罪之有?」(《資治通鑒》),「赤心」即忠誠之心。象徵又不同於比喻,比喻重在相似,而象徵重在相托。如「紅色」和「忠誠」沒有相似之處,只有感情上的聯系,是以色托意。
C. 古代漢語 詞義引申的方法有哪兩種
一是輻射式引申,
二是連鎖式引申。
D. 詞義引申的翻譯方法具體有哪些
摘要:翻譯即譯意。詞義引申是譯法研究有機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參與翻譯實踐的人最基本的同時也是首先就要面對的任務,要去掉「翻譯腔」必須藉助這一技巧。文章擬就詞義變通和g1申的理據、依據和「合度」等問題進行一番探討,並通過例句說明詞義引申的具體操作方法,結論中則初步預測這些技巧的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詞:英漢翻譯詞義引申翻譯技巧
正如譯學泰斗尤金·奈達等宣稱的那樣,翻譯即譯意(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譯表達過程中如未能首先完成詞義處理的任務,尤其是詞義的判斷和選擇、引申和變通,翻譯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形式轉換得再巧妙也無濟於事。筆者認為這正是翻譯過程中的「瓶頸」所在,只有在依據語境正確判斷和選擇詞義的基礎上,再對詞義進行適度引申和變通,才有可能獲得像樣的譯文。本文擬就詞義引申和變通的理據、依據與「合度」等問題進行一番探討,並通過例句說明詞義引申的具體操作方法,結論中則初步預測這些技巧的實際指導意義。
一、詞義引申的理據
我們所從事的翻譯活動經常是這樣進行的:拿到一篇文稿,如果沒有生詞、難詞,我們往往會從大腦現存的詞彙庫裡面搜尋各個詞項的意義,然後依據語境,選擇其中最適合的那一個對譯原文相應的詞項,如果遇到了生詞、難詞,我們大多要查詞典,從諸義項中進行巡查摸排。這一過程有時是艱難的,嚴復先生曾用「一名之立,句月躊躇」來描述這一絞盡腦汁,嘔心瀝血的過程。問題是,盡管如此,效果卻不一定理想:我們自以為已經盡了最大努力選擇的忠於原文的詞義,放在譯文中讀起來卻怪腔怪調,拗口可笑,甚至文理不通,語焉不詳。這種譯文「常常存在著許多洋化和不合乎語言表達習慣的表達方式。」這是翻譯獨有的一種通病,不妨稱之為「翻譯症」(translation syndrome)。這種病症的症結在於譯者抱著先入之見,意欲以不變應萬變。翻譯過程中遇到「舊詞」,往往選擇大腦詞彙庫里的已有義項,這些義項是學習外語過程中積淀在記憶中的,與學習的材料和體驗息息相關,而這材料和體驗就構成了具體的語境,是按圖索驥,依樣畫瓢,在翻譯中直接選用這些已有義項,還是適度調整、變通已有義項,往往可以決定譯文的優劣。遇到新詞,往往要查詞典,選用其中所列意義,而詞典所列的則是相對固定的主要意義(primary meaning)或稱根義(root meaning),規模大些的詞典可能加列一些引申意義和例句。如果原文語境與詞典用例一致,詞義理解就容易了,有時譯文也可像詞典用例的譯文那樣如法炮製。然而,實際上文本中的語境是千變萬化、靈活多樣的,往往需要譯者從根意出發,依據源語語境和譯語表達習慣,變通引申出最佳詞義,亦即「貼切具體上下文的詞義」。
有人認為詞義引申只發生在原文中,即原文作者在使用這些詞彙時已經完成了賦值編碼(encoding)的過程,如果說某些詞彙具有引申意義,那麼它們的引申意義首先是被原作者使用的,譯者的任務不過是傳達出這種引申意義,因此他們斷言詞義引申甚至不能視為一種翻譯技巧,所謂詞義引申的理據也不存在。我們承認在翻譯開始之前,原文作者已經完成了賦值編碼的過程,也至少確立了文本語境,為譯者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詞義判斷、選擇的依據。然而翻譯作為一個解碼(deeoding)和(用譯文語言)重新編碼的過程,往往不會僅停留在詞義的判斷、選擇上,而是要進入一個更加能動、更能體現源語信息的階段,那就是在判斷、選擇的基礎上對詞義做適度引申和變通,這是將源語信息賦值於譯語詞彙,進而實現譯文順暢自然的重要途徑。我國譯論家對詞義引申的理據論述豐富,但漢源在他編著的《翻譯基礎:理論與方法》中寫道,「詞語的意義要受具體語境的影響和制約,也就是說,只有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才有可能確定其真正的細致的含義。詞典里提供的種種解釋往往缺乏應有的細節,那是一種概括的孤立的說明。」因此他斷言,「翻譯時為了符合實際的人物和情節,必須對詞典里的措辭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動或引申,即依順該詞的基本意義,緊扣具體語篇的實在情況,選擇較為合適的漢語詞語予以表達。」丁樹德也分析了引申的理據,他指出:「由於詞彙中包含著英漢兩個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僅僅依靠詞典上的釋義來選擇詞義是不夠的,必須採取靈活的手法,從某一詞的基本詞義出發,根據上下文,引申詞義,把該詞所關聯的深層意義表述出來。」范仲英從診斷「翻譯症」病因人手,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並非由於譯者文化水平低,寫作能力差,而是由於翻譯時受原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和束縛,字斟句酌,或者對原文扣得太死,譯文的用詞、結構、比喻等採取字句對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與原文(形式)一致。這樣的譯文(往往)不符合譯語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也就勢必出現翻譯症。翻譯症的廣泛存在也為詞義變通和引申提供了充足的理據。運用這類技巧就是要盡量杜絕翻譯腔;那麼引申的依據又有哪些,合度引申的「度」應該在哪裡呢?
二、詞義引申的的依據和程度
許多譯論家都提到了語境對詞義的影響和制約,而且譯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即「沒有語境,就沒有意義」(No context,no meaning)也表達了這個理念。詞義引申的依據就在其所處的語境之中,這是事實。但除語境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依據呢?根據上文引言,我們還可發現另一個依據,那就是譯文語言表達習慣。這一點在《商務英語翻譯》對引申的界定中得到了認同,定義如下:「根據上下文的內在聯系,通過句中詞或片語乃至整句的字面意義由表及裡,運用一些符合漢語習慣的表現法,將原文的實質准確地表達出來。」"』這里提及了上下文的內在聯系,就是原文的語義邏輯,這是詞義判斷、選擇和引申的出發點。「由表及裡」則是由字面意義向深層隱含之義發掘的過程,然後便是採用「符合漢語習慣的表現法」引申出隱含之義。
盡管我們說譯者可與原文保持互動關系,但事實上我們是根本無法對原文施加任何影響的。原文語境的確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詞義判斷、選擇和引申的依據,為譯者准確理解原文提供了前提和基礎,但翻譯的根本任務卻是在表達中完成的,而要完成這一任務,譯文語言的表達習慣便成為路標和依據。這一看法與奈達對翻譯的定義一致,他主張「翻譯」就是用接受者的語言在意義和風格層面上復制與源語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對等語。這一主張到目前為止被許多學者視做所有翻譯的定義中最具科學性的,因為它「明確地說明了要翻譯的是到底是什麼(信息,message),同時暗示了由於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原文和譯文只能做到相對的對等(closest),也考慮到了譯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依據上面的三個關鍵詞,我們可以將這一主張表述為三個簡單的命題:第一,翻譯就是准確地譯意;第二,譯文要體現原文的風格;第三,譯文要符合譯文語言的表達習慣。只有做到這三點,尤其是第三點,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作用才算發揮出來,因為「用某些詞語來表達某種思想,即說法,必須符合語言的習慣,才能為人們所接受。」嚴復也斷言,「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以此強調譯文自然順達的重要性。所以許多翻譯論家在「引申」前冠以「合度」二字,以此表達操作有度之意。那麼「度」又在哪裡呢?眾所周知,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表達習慣和語義邏輯。兩種語言意義相同而表達方式不同,或者表達方式相同而意義又不同是很常見的現象。操本族語者相互交流使用的是同一語言.只要他們受過一定教育,有一定文化,除非一方或雙方都使用了方言土語或者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交際效果,或者故意胡言亂語,一般都不會說出或寫出不符合本族語表達習慣的話語,這是因為他們擁有共通的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而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言語交流活動,必須有兩種或更多的語言參與其中,同一原語的表達方式往往因譯語表達習慣不同而必須對某些詞義進行引申。如A new report came in just amoment ago.可對譯為「一份新報告剛送來。」但主語構成完全相同的The new father wore a proud smile.卻不能譯成「那位新爸爸驕傲地微笑著。」因為漢語不這么說。這類失誤在初學翻譯的人當中並不少見,原因在於他們片面追求(字面)忠實,結果生造出不能被譯文讀者所接受的說法。由此我們可以斷定,一般譯文讀者能夠接受的地道性就是詞義引申的「度」。如果讀來不順,不符合他們內在的母語語感,即便語法結構上沒有問題,也必須斟酌重譯。當然「一般讀者」和「能夠接受」都是非常寬泛的概念,所謂「一般讀者」在眾多「特殊」情況下是不足為憑的。這大概也是在譯論中引入讀者反應論以及接受美學屢遭攻訐的緣由吧。上策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詞義引申三法
現有的翻譯教程主要講解了兩種詞義引申方法:抽象化引申(generalization)和具體化引申(specialization)。《英漢商務翻譯》稱「詞的概念范圍常常應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調整,或擴大外延而縮小內涵,或縮小外延而豐富內涵。」這是相向而動的兩種手法,涵蓋了引申的基本內容。但筆者把抽象化引申中的特殊一類分離出來,專事研討,依據其表意方式命名為「(專有名詞)普通化引申」(commonization)。現舉例演示三法如下:
(一)抽象化引申
英語中表示具體意義的詞往往可用來表示事物的一種屬性或一個概念,譯時可將具體意義引申為某種屬性或抽象概念。例如,
例1.He managed to make a living with his pen.
他靠寫作勉強為生。
例2.The pen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智慧勝過武力。
例3.His pen would prove mightier than his pickax.
後來,事實證明他(馬克·吐溫)的寫作能力超過了他探礦淘金的本領。
例1-3三個原句中都有pen,應該說這是所有接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的單詞,詞典上所列義項簡單明了。但如果字句對照,以此就彼地翻譯,譯文雖則保留了原句的形象,語義卻失之模糊,由於表達習慣上的差異,譯文讀者理解很可能出現偏差,這時恐怕譯者還需解釋這里的pen喻指什麼。三句原文中pen表達了具體生動的形象,都是換喻(metony-my),這種辭格使用具體可感的日常事物名稱來指代與之密切關聯的屬性或突出特徵,而聯想和引申就是理解其意的基本機制。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體指稱到本質屬性的概略化或者說是升華的過程。正是這一過程決定了譯文的准確性和地道性。雖然因聯想和引申具有一定開放性,但依據源語語境和譯語表達習慣,這樣翻譯是合度的。
例4.Instead,an assassin』s bullet erased in the minds ofAmericans any faults he had.
事實正好相反,一個刺客的暗殺行徑反而使美國人忘卻了他所有的毛病。
例5.The engine has given a constantly good performance.
這台發動機性能一直良好。
例6.That』s a long story.You are getting into deep water.Phil.
說來話長啊,你問到我難以啟齒的話題了,菲兒。
例7.Arabs rub shoulders with the Jews and have been do-ing so since the earliest settlement of this territory.
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比鄰而居,而且有人在此地定居以來一直如此。
例8.As far as the head goes,at least he has done credit tothe on-going ecational system.就智力而言,他起碼為現行的教育制度增了光。
在以上五句中,例4的bullet由「子彈」的本意引申為「暗殺行徑」,一是考慮歷史事實(即美國林肯總統遇刺身亡,這也是原文上下文提供的依據);二是譯文的語義邏輯和表達習慣,因為我們幾乎不可能說「……子彈使美國人忘卻了他所有的毛病」;例5中的performance本意為「表現,表演」,漢語中通常用於指人的行為,所以有人認為這句原文使用了「擬人格」(personification),但筆者覺得說一台機器表現「良好」聽起來未免別扭,譯味太濃。當然譯成「運轉良好」應該不錯。例6、例7中都包含著隱喻(metaphor),利用兩類不同性質的事物(或行為)的相似性,強調和突出某種概念或狀況。英語里get into deep water本意為游到深水區,喻指陷入困境,在譯文中引申為「問到難以回答的問題」凸現其生動形象。有人給例7rub shoulders找到一個假朋友「摩肩接踵」,只可惜它們是貌合神離,字面相差無幾,喻意相去甚遠。例8又是一個換喻,跟pen在上文三句中的理解思路是一致的。
(二)具體化引申
將原文中詞義比較寬泛、籠統的表抽象概念或一般行為的詞引申為具體的意義或動作。總的趨勢是縮小外延而豐富內涵,這樣做可以避免照字面迻譯造成的模糊性和辭不達意,以確保譯文准確到位,符合譯語的語義邏輯和表達習慣,例如:
例9.Dobbin had been in the coffee-room for an hour or more He had tried all the papers but could not read them.
杜賓在咖啡室少說也待了一個鍾頭。他翻遍了所有的報紙,可什麼也沒看進去。
例9引自薩克雷的《名利場》(Vanity Fair),敘寫的是一位叫Dobbin的紳士向朋友的遺孀求婚前的忐忑不安,非常生動。Tried是常用動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全句也沒有一個生詞,但第二句著實讓人為難。保留「嘗試著做」這一本意,怎麼譯都不順,特別是與第二分句所表述的事實不合。必須由該詞的本意出發度變通或做明晰化引申,才能確保動作含義明晰,所說事實准確。 例10.The local press challenaed the license of the TV station. 當地的媒體要求吊銷那家電視台的營業執照。 關於chullenge,常用的義項是「挑戰、質詢、考驗(某人能力)」等,但所有這些義項似乎都無法譯出原意。根據《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上的釋義3:to question the lawfulness or rightness of(someone or something)[質疑(某人或物)的合法性],同時依據漢語表達習慣作進一步引申,我們最終選擇了「要求吊銷」。
例11.The first step might be to bring about an efficacious UN presence in the area.
第一步也許應該在該地區設立聯合國有效的辦事機構。
例12.In my childhood memory,she was always a vaguely embarrassing presence.
我記得小時候,不知為什麼,她一到我身邊我就不自在。
例11、12這兩句中presence的都需要引申,硬譯為「在場、出現、出席」,整句讀起來怪怪的,一聽就是翻譯腔,所以還得藉助引申和變通的技巧,使譯文順暢自然。
例13.Even when we rece salt to a fine powder,it stilltastes salty.
鹽搗成粉末仍是成的。
Rece根義為「減少,降低」,在此句中必須由此義出發,結合在特定語境下漢語日常表達習慣,引申出「搗、碾、磨」等具體明晰的動作含義。
例14.At 22,he had first learned what it si to a Negro.
22歲那年,他第一次嘗到了做黑人的滋味。(或「了解了黑人的境遇」)
同樣,對大多數學的人來說,本句沒有一個生詞,表意簡潔明白,沒想到翻譯的時候會卡殼。原因在於原文whatit is表意太籠統、太寬泛,簡直無法確定具體意義,我們能做的就是融會原文上下文,再利用母語的語感作標尺。當然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大多時候需要反復琢磨和考量,經常還需運用「反推法」即從譯語中具體語境下相應的說法,推測自己理解的准確性和表達的地道性。
(三)專有名詞普通化引申
英語經歷漫長的發展進入當代,其中沉積了大量的專有名詞,原本是指稱獨一無二的人物、事件、地點等的,但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所指意義逐漸泛化,獨特的本真意義轉化為普通意義,表達的是從諸如《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之類的「元典」隨歲月滄桑衍生出來的老道而又新警的意義,它們大多已成典故,既表現古樸的形象,又蘊涵著詩意的隱喻。英漢翻譯中,我們大多會舍棄原文形象,力求准確傳達意義,這也是具體意義泛化為普通意義的引申之法,目的在於使譯文通順自然,減輕譯文讀者理解的負擔。例如,
例15.I want to be TV』s Czar of script and grammar.
我真想成為電視這一行的霸主,所有節目我說了算。
Czar本指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沙皇,源於古羅馬皇帝Jul-ius Caesar之名,翻譯時將個體名稱泛化為普通意義,經過了由凱撒到沙皇再到霸主這樣一個引申的過程,表意更明確。
例16.Churchill,a bent Pickwick in blue uniform,looked up at him with majestie good humor…
邱吉爾身著藍裝,背有點駝,儼然一個好老頭,抬頭望著他(羅斯福),顯得莊重而又親切,……
Pickwick原本時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筆下的老紳士,在赫爾曼·沃克(Herman Wouk)的《戰爭風雲》這部小說里指邱吉爾,對於熟悉這個文學形象的譯文讀者來說,保留要比舍棄好,但如果對之一無所知,則需舍棄或加註解釋,我們選擇舍棄原文形象,對之做普通化引申,譯成「好老頭」,似乎更簡潔明快些。 例17.It is with procrustean thoroughness that the Soviet government squelches all dissent.
蘇聯政府用一刀切的辦法清除異己。
例18.This summer vacation,I had a quixotic adventure onthe railroad trip.
今年暑假我乘火車旅行,有一次匡扶正義,保護弱小之舉。
原文中專有名詞有時保留原來的詞形,如例15、16兩句,這時做普通化引申,辨識沒那麼困難,只需弄清楚詞義引申的過程即可。但更多的時候詞形已發生了變異,如例17、18兩句,大寫變成了小寫,並加上了形容詞後綴。這是語法結構所需要的,但對譯者來說卻等於多了一重障礙,必須沿著詞形演變的軌跡追溯該詞的原型和本意。例17中的pro-crustean來自Procrustes,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他開了一家客棧,裡面有一張床,晚間投宿者躺在上面,個兒矮的被生生地拉長,個兒高的被斬斷四肢,以便與床等長,該詞喻象生動,但要解釋才能明白,似乎不如直接把寓義引申出來好。例18的quixotic來自Don Quixote,這是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筆下的人物,夢想成為游俠,匡扶正義,保護弱小,翻譯時只保留這一般意義,否則可能給讀者造成理解和欣賞的難度。
四、結語
目前國內許多翻譯教程將重點由原先在雙語結構對比的基礎上簡單介紹轉換和變通技巧轉向了有關語篇意識、文體差異、審美感受以及文化心理等更高層次的帶有哲學意義的研究。這是非常重要的翻譯學轉型,也許代表著譯學發展的方向。但是筆者認為,對翻譯實踐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雙語轉換和變通技巧是譯法研究有機的組成部分,是大學翻譯技能訓練中不可或缺的目標任務。我們知道,英漢翻譯中的形式轉換技巧,如增益、減省、詞類轉換等是較易掌握的,但詞義處理技巧難度很大,尤其是詞義的引申和變通需要進行嚴格的雙語、雙文化訓練。通過這種訓練,至少可以幫助學生自覺地把The new father wore a proud smile譯成「剛做了爸爸的那位面帶著得意的微笑。」或更雅的「初為人父的那位得意地笑著。」的確,這些技巧起源於微觀,著眼於個案研究,結論可能缺乏普遍性指導意義,然而對目前我國國際經貿活動乃至整個高級勞務市場上仍然比較稀缺的翻譯專業人才而言,它們是更具實用價值的。
E. 古代漢語課本的詞義引申
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對於古漢語詞義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機制,前修時賢多有論及。古漢語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詞義引申方式——"動詞詞義裂變式引申",其引申過程為構成一個完整動作的幾個不可缺少的分解義素在一定的語境中發生裂變而形成新的引申義位。
F. 什麼是詞的本義詞義引申的方式有哪些
2、探求本義的途徑
(1)分析字形
詞的本義,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個詞用一個什麼形體的字來記錄它,是按照造字時代詞所表示的意義擬定的。
例如:「誅」字從言,朱聲,字義與言語行為有關。「誅」有誅殺、譴責、責求等意義。根據字形,可確定譴責為本義,其餘是引申義。
(2)
引證文獻用例
探求詞的本義,更重要的是看文獻語言是怎樣使用這個詞的。字形只是詞的書寫符號,它不能脫離語言而直接表達詞義。只有在組詞成句的具體語言中,詞義才能顯示出來。
例如:「憤」有煩悶義和憤怒義,字從心,賁聲。但是根據古書的用例,煩悶義出現較早,可以確定本義應是煩悶。
又如:「斃」的本義是仆倒,而不是死。
「多行不義必自斃。」
「射其右,斃於車中。」「斃」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殺死則倒下,所以又引申為死,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斃」,從文獻看,古書里「斃」多表示仆倒義。
二、詞的引申義
1、
什麼是詞的引申義
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例如「道」的本義是道路,由這個意義派生出來的途徑、方法、道理、規律、學說、引導等義項都是它的引申義。
又如「綱」的本義是網上的總繩,由這個意義派生出來的「事物的總要」、「國家的綱紀」等義項就是它的引申義。
2、
引申義的特點
(1)引申義和本義的聯系方式
相近: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的對象相似。
如
「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斗」本義酌酒器,由於形狀相似而引申為斗星。
如《
「孟嘗君出關,關法雞鳴而出客。」「關」,本指門閂,由於作用相似引申為關卡。
相因:引申義和本義之間具有條件、因果關系。
例如:
「危」本義為陡峭、高峻,引申為不穩定、危急、危險。
「虛」本義為大丘,引申為空虛的意思。
相關: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的對象概念彼此牽聯。
例如:
「陵」由大土山引申為帝冢。
「宗」由祖廟引申為祖宗。
「齒」本指門牙或牙齒,由此引申為年齡。
「年」本義為稻穀成熟。古代每年只收獲一次或一季,引申為時間單位。
「官」由官府、行政機關引申為官職、官長。
(2)
詞義引申的趨勢
從本義和引申義所表示的內容範圍看,詞義引申是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實現的。詞義引申的基本趨勢是:
①從具體到抽象
「析」由劈木頭引申為分析、辨析。
「術」由道路引申為途徑、方法。
②從個別到一般
「匠」由專指木匠引申為泛指工匠。
「江」、本來專指長江,後來引申泛指河流。
3、
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形式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通常是用形音全同。但有些詞在詞義引申之後改變了讀音。
例如:
語由言語、說話引申為告訴,改讀yù。
說是由陳述、解說引申為勸說改讀shuì
有的引申義還另造了新字。
例如:
弟由弟弟引申為敬順兄長,造了「悌」字。
解由分割引申為懈怠,造了「懈」字。
G. 詞義引申的基本常見規律有哪三種
詞義引申有以下三種引申方式:比喻引申、借代引申、象徵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