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麥稈草帽
麥稈扇
麥稈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麥扇:以麥稈編成扁帶,廣寸余,圈作規形,如盆大,用竹片兩面夾之為柄,中心貼五色綾緞一小圓,綉山水、人物,極細,麥色金黃而潤,輕靈便捷,兩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細竹作一圈,密編麥稈,匯綜於柄,以采縷結出梔子花、古錢、卍字諸形,皆兒女通行燕扇也。」他所說的麥扇就是麥稈扇,又稱麥秸扇、麥草扇。 麥稈扇,風格獨具,品種很多。從編織方法上分,有串扇、扎花扇、貼扇、團扇、平扇。從花型上分則更多,諸如五色扇、孔雀扇、石榴扇、拍扇、粗扇、細扇……等等,各顯其長,相映爭輝。
Ⅱ 蘆葦席編織方法
1,首先,將乾燥的蘆葦秸稈浸泡在溫水中大約一個小時,然後瀝干,並掛起來去除多餘的水分,這樣編織的時候不易折斷,切成相似長度。
2,然後,將7根蘆葦秸稈用膠帶紙固定在桌面,編入將第一根蘆葦秸稈,編入第二根蘆葦秸稈,按步驟編入其餘5根蘆葦秸稈,成為方形底部,將每條秸稈調製作緊湊。
3,然後,在編織中,一定注意秸稈的自然彎曲方向,所有秸稈的方向都一致朝上,轉折時使秸稈平滑彎曲,形成自然的弧度,也不易折斷,將秸稈的一面彎曲,按編入第一根秸稈,共編入三根,轉角處彎曲。
4,然後,將秸稈彎曲編入緊挨著的另一面,按以上方法再次編入第三面,最後將四面都編織起,連接處末端隱藏壓入編織秸稈內。
5,然後,在外側的秸稈向里彎曲,使用黃油刀壓入編織的秸稈內,在內圈邊緣編入一根秸稈,使用夾子固定,再以黃油刀把剩下的所有秸稈壓入編織。
6,最後,可以以5×5,9×9的編織條,按以上步驟可以編織出不同尺寸的編織藍,收納物品之利器,結實耐用,也可水洗。
Ⅲ 怎樣做稻草人
1、如果是曬乾的稻草或者麥稈,在進行編織以前需要將它們重新在水裡浸泡至少半小時,讓吸收水分以後變軟了才能方便編織。否則,乾乾的稻草在編織當中非常容易發脆斷裂。
2、一小束的稻草這樣子先用毛線把其中一頭捆綁起來,讓步把稻草分出一半往上翻過去,做成稻草人的頭部。
3、從稻草人的身體中間插入另外一束稻草,這樣子用線從身體下面綁緊,再把第二把稻草做成手臂。完成後,剪掉剩下過長的草,身體部分完成了。
4、用山上的野花和小草給稻草人增加一些後備的裝飾。
光是有稻草人是太單調的,反正地里的稻草和麥稈幾乎取之不盡,我們有足夠的材料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打造更多的特別草編手工藝品。
5、這樣子用四根對折草稈對稱折疊以後互相套在一起,再往中間收縮。
6、套好了中間一圈以後,繼續往外面繼續套另外四根一組對折的稻草,一樣往裡面收縮。
7、重復上面那樣用稻草套2-3層以後,每一邊用繩子捆綁草邊,完成。按照這種方法你可以繼續發揮製作兩組、三組或者五組嵌套的稻草編織作品,用來放在稻草人旁邊進行點綴。
20
Ⅳ 玉米或麥子的秸稈可以做什麼
玉米或麥子的秸稈可以做:
1、固態發酵填充輔料;
2、牲畜喂養飼料;
3、酒精廠生產原料。
4、麥子秸稈還可以做木床睡墊,用草繩編織,農村現在還有用著的。
5、麥子秸稈,還可以用來編制手工麥稈秀,花樣很多的,像麥稈花籃等。
Ⅳ 用麥稈怎麼編蟈蟈籠啊
麥稈放在陰涼處,陰干,然後把乾的麥稈編起來,就可以了。記得留個門,餵食和放蟈蟈出來清潔籠用的。
Ⅵ 秸稈都能做什麼
一、可再生生物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可再生潔凈能源實驗室宣布,由朱錫鋒、郭慶祥教授等研製的一項最新科技成果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
他們將木屑、稻殼、玉米稈和棉花稈等多種原料進行熱解液化和再加工,可變廢為寶,將它們轉化為生物油,其中木屑產油率60%以上,秸稈產油率50%以上,生物油熱值16~18兆焦/千克。這項成果已經過中試,實現產業化已指日可待。
採用這項技術,可將秸稈等生物質直接轉化為生物油,作為燃料可以直接在燃油鍋爐和工業窯爐中燃燒使用,精製提煉後可作為車用燃料使用,還可以分離提取高附加值的化學產品。
二、發酵飼料
含有水分和糖分較多的秸稈是很好的飼料原料,尤其是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
發酵秸稈飼料要有以下步驟(以青貯為例):
1、把握好收割時間:製作青貯的玉米秸稈既不能收割太早也不能收割過晚。收割早時秸稈水分大,糖分少,發酵效果不好;收割過晚,秸稈水分和營養流失,青貯適口性差。一般密植青刈玉米在乳熟期,豆科植物在開花初期,禾本科牧草在抽穗期,甘薯藤在霜前收割。
2、快速運輸:玉米秸稈收割後要及時運至青貯地點,以防耗時過長造成水分蒸發,細胞呼吸及物料氧化作用造成營養損失。
3、料長合適:一般將原料切成2~3厘米,以利於裝窖時踩實、壓緊、排氣,同時沉降也較均勻,養分損失少。此外,切短的植物組織能滲出大量汁液,有利於乳酸菌生長,加速青貯過程。
4、撒料裝窖:5噸青貯物料用發酵劑1公斤。將青貯飼料發酵助劑用米糠(麥麩皮或玉米粉)按1:10左右的比例稀釋,噴水,物料水分調至60~70%,備用。水分合適與否判斷辦法:手抓一把物料,見水印不滴水,落地能散開卻可。
將青貯原料的水分含量調至60~70%,然後開始裝窖,隨裝隨踩,一邊裝原料,一邊撒發酵菌劑,每裝30厘米左右踩實1次,尤其是邊緣踩得越實越好,盡量1次裝滿全窖。
5、蓋草封土:裝填量需高於邊緣30厘米,以防青貯料下沉。周圍用木板等圍好,2~3天下沉後除去木板,蓋上一層切短至5~10厘米,厚度約20厘米的青草,然後蓋土踩實,蓋土的厚度為60厘米,堆成饅頭形狀,拍平表面,並在窖的周圍挖排水溝。
最初幾天應注意檢查,發現蓋土裂縫及時修好。採用塑料薄膜覆蓋法製作青貯時,其他步驟與一般青貯相同,但應注意最後覆蓋塑料薄膜後壓土或壓上其他重物,薄膜應嚴格密封,防止漏氣。
(6)麥稈編織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水稻秸稈焚燒的危害
1、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
秸稈焚燒也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田間焚燒秸稈破壞了這套生物系統的平衡,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加重了土壤板結,破壞了地力,加劇了乾旱,農作物的生長因而受到影響。
2、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3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秸稈
Ⅶ 用麥秸稈如何簡單的編蟈蟈籠啊【回答一定要清楚易懂,最好有圖或視頻】謝謝啦!
1.工具砍刀、削刀、刮刀、鋸子、分規、圓規、銼子、砂紙、拉絲板、鑽子。2.製作方法⑴選較粗而無裂紋的老竹,竹壁的厚度過厘米左右。將竹子放在沸水中煮半小時至1小時,經過煮沸的竹子性能穩定,不會變形、開裂。用刮刀將竹面刮凈。⑵用砍刀將竹子劈成寬約6厘米的竹片,取其兩片使用。其中一片去掉竹里,留下竹皮,用削刀修成厚6-7毫米,斷面成底平上凸的形,作籠子的上蓋。另一片去掉竹皮部分,留下竹里部分,厚4-5毫米,斷面成形,作籠的底板。將兩片合在一起,用小銼將有出入的部分修整一下,使兩片大小完全相同。⑶用砂紙將竹片打磨干凈,尤其是四周的飛邊要磨掉,使整個竹片變得非常平滑、光潔。⑷用尺子在兩片上畫上長寬相等的方框,框距竹片的邊緣3-4毫米。再在方框上用分規作出鑽孔的記號,孔距4-5毫米。⑸鑽孔的鑽頭不宜太粗或太細,應與籠絲的直徑相等,一般為3毫米。上蓋除籠門的兩眼要鑽透外,其他孔眼皆不要鑽透,只需2-3毫米深即可。底板留門處的兩眼不必鑽,其他孔眼亦不要鑽透,要求與上蓋相同。上蓋的中央亦鑽透一眼,釘掛鉤時用。⑹製作籠絲的竹節要長一些,應用竹肉較厚的新鮮竹料,較易拉制。將竹子破成比拉絲板孔眼稍粗的竹條,一頭削尖,插入拉絲孔後,以鐵鉗夾住尖頭,用力拉出,即成圓條的竹絲。如不光滑,再用砂紙抽拉幾遍。將竹絲截成完全相等的長度,一般為10厘米。如嫌些法麻煩,可上街選購粗細合度的織毛衣用的竹針代之,既省力價也不貴。⑺可以上下抽動的籠門是一個底托再插上兩根竹絲而成。做底托要用厚一些的竹料,托厚0.8厘米,高0.8-1厘米,寬1.3-1.5厘米,刻成「凸」形。托的上方鑽兩孔,深0.5厘米:左右兩側挖出半圓形的溝槽。門托以骨質製成更好。⑻用粗0.2-0.3厘米的銅絲彎成掛鉤,釘在上蓋中央的孔上。有的用銅鏈或其他東西均可。⑼組裝時先將蓋板和底板上的孔眼打磨干凈,不要留有竹屑。將底板平放在桌上,每孔內點入乳膠適量,將竹絲順序插入。籠門底托上的兩孔亦插入竹絲,將底托嵌入兩旁「門框」之內。上蓋的圓孔亦點乳膠,逐次對准竹絲的上端,慢慢插入;門上的竹絲會從上蓋鑽透的兩眼中冒出來。這時竹籠的組裝就完成了。如發現歪斜不正處,要及時調整,免得乳膠干後不易修正。為了使竹籠更為美觀耐用,還需上漆。一般用清漆或亮油塗刷兩遍,既保持了竹子的本色,又光亮可人;且防蟲防蛀,便於沖洗。也可用天然後漆加20%的熟桐油,調勻後刷上,干後籠子經久耐用。
Ⅷ 草編織工藝品
草編織工藝品
織
編織(plaiting)
bianzhī
把細長的東西互相交錯或鉤連而組織起來:~毛衣◇根據民間傳說~成一篇美麗的童話。
編織是一種技術,也是一次手指的運動,更是母親對兒女、妻子對丈夫的深情厚意,編織的是女人的心。
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
沿革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席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品類 中國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 6大類。編織工藝品的品種主要有日用品、欣賞品、傢具、玩具、鞋帽等 5類。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卧席)、坐墊、靠墊、各式提籃(花籃、菜籃、水果籃)、盆套(花盆套)、箱、旅遊吊床、盤(水果盤、麵包盤)、門簾、筐、燈罩等;欣賞品有掛屏、屏風及人物、動物造型的編織工藝品。
編織工藝 編織工藝品中豐富多採的圖案大多是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有的編織技法本身就形成圖案花紋。常見的編織技法有編織、包纏、釘串、盤結等。
①編織。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編辮、平紋編織、花紋編織,絞編、編帽、勒編等工藝。編辮是草編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沒有經緯之分,將麥秸、玉米皮等原料邊編邊搓轉,編成3 ~ 7股的草辮,通常作為草籃、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紋編織是草編、柳編、藤編普遍運用的技法。它以經緯為基礎,按一定規律互相連續挑上(緯在經上)、壓下(緯在經下),構成花紋。花紋編織是在平紋編織的基礎上再予以變化,編織出鏈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紋。絞編類似平紋編織,但結構緊密,不顯露經。編帽是以呈放射狀的原料互相掩壓、旋轉而編成圓形的帽子。勒編是柳編的常見技法。它以麻線為經,以柳條為緯,編織時將麻線和柳條勒緊,所以結構堅固,質地緊密。
②包纏。以某一原料為芯條,再以其他原料包、纏於芯條之上 ,編織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紋 。主要有纏扣、包纏、棒錘扣等。纏扣是玉米皮編常用的技法。它以麥秸等編織成辮子狀的芯條作為經繩,然後在外面以玉米皮纏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條上纏兩圈後而結扣,並通過結扣,將上下纏過的芯條連接成形。包纏是將包纏原料沿芯條向一個方向均勻地包纏 ,如以藤條包纏藤編傢具 、柳編器皿的邊沿、把子,不僅使其光滑,便於扶把,而且堅固耐用。棒錘扣是以玉米皮包纏的經線往返成約 4厘米長的芯條,再纏幾圈,形成相互連......
Ⅸ 怎麼樣用玉米皮編小藍
【用玉米皮編小籃方法】
編玉米皮菜籃需要的材料有:適量內層白色玉米皮、小麥秸稈(或細柳條)、剪刀。
1、編籃底。將展開的玉米皮纏在一小束小麥秸稈(或細柳條)上。將小麥秸稈呈螺旋狀一圈圈盤起來,盤完兩圈,就用擰成繩狀的玉米皮將兩圈小麥秸稈綁一下。根據需要編成大小合適的籃底。
Ⅹ 麥子怎麼種有哪些好的種植方法
麥子按播種期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世界各地都有栽培。子粒主要制麵粉,皮可作飼料,麥稈可用於 編織 等。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麥子 種植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會有用!
麥子的種植技術
一、了解品種冬春性小麥的種子在土壤里萌動以後,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低溫條件,才能起身拔節發育形成結實器官,這段時間叫做小麥的春化階段。冬性品種通過春化階段要求的溫度較低,一般在0℃~3℃,歷時40~45天。半冬性品種通過春化階段要求的溫度一般為3℃~6℃,經歷時間為10天~15天。半冬性品種在8℃以上也能通過春化,但植株抽穗比較慢。春性品種通過春化階段的溫度較高,一般是在7℃~15℃,5~8天就能通過春化。因此,在沒有適宜種植的春性品種的情況下,選用半冬性品種為宜。二、解決春化問題為了使小麥盡快通過春化,及時成熟,可採用下列方法:
1.早播種。 春節 前後,遇到氣溫較高的時段,當地表化凍6厘米深左右時,即可抓住時機播種。在以後冷暖交替的情況下,小麥種子萌動通過春化,一般能夠及時成熟。
2.在播種前將萌動種子在0~5℃低溫下處理10~25天,然後播種。冷處理時注意種子通風透氣,不宜用塑料布等不透氣的東西裹的太緊,因為種子萌動以後呼吸強度加大。
三、認識春小麥的生育特點
1.生育期短,春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約90多天。
2.營養生長期短,春小麥春播氣溫由低到高,日照由短到長,通過春化階段很快就進入光照階段,從出苗到單棱期約20天。
3.分櫱期短,從出苗到拔節經歷的時間很短,分櫱少,分櫱成穗率非常低。
4.根系淺而弱,後期易因脫肥、缺水而早衰。
5.穗分化早,一般4葉即進入二棱期,5葉小花分化。
四、春小麥栽培技術要點
1.條施肥,肥托種。在播種前,把肥條施在地下9厘米深處,然後把種子播到3~4厘米深處,麥苗在三葉期麥粒養分耗盡時,恰好肥料供應上。
2.施足底肥。若冬前作準備,每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磷銨15公斤、尿素15公斤,均勻撒到地里,立即進行耕翻,做到“胎里富”,耕深達到20~25厘米。冬前未做准備,每畝施標准氮肥30~50公斤(因地力不同適當增減)、標准磷肥30~50公斤,鉀肥及微肥適量。
3.適時早播,縮小行距。春小麥播種越早越好,小麥在春化階段抗凍能力較好,一般不會出現凍害。春小麥分櫱少,個體較小,採取密植更能獲得高產。一般行距17厘米左右為宜,或大小行,大行20厘米,小行13~15厘米。播種量依據種子千粒重、發芽率及畝穗數而定,一般畝穗數35萬穗左右為宜,這樣播種量20公斤左右為宜,地力差或墒情差可適當增加播量。
4.早管理。春小麥3葉期胚乳養分用盡,又值穗分化和分櫱期,需要大量的養分。春季 雨水 少,麥苗覆蓋不了地面,地面裸露大,跑墒快。因此,春小麥管理要早追肥、早灌水,促進早分櫱。二葉一心灌頭水,地力差的結合澆水追施碳銨35~40公斤,或尿素15公斤,地力好的施肥推遲到起身拔節期。原則上頭水後二水要緊跟,間隔10~15天。二水後,三水要緩,一般在第二節間定型、無效分櫱死亡後再灌三水。
5.澆好灌漿水。灌漿期注意雨天、大風天不澆水,防止小麥倒伏。小麥揚花後按間隔15天左右澆一水。
6.注意病蟲害防治。由於春小麥莖葉較冬枝嫩,更容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因此,春小麥比冬小麥更要加強病蟲害防治。
小麥的種類以播種期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冬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過冬,在春天來臨時,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長大,冬小麥磨出的粉很好吃。
春小麥的抗旱能力極強,株矮穗大,生長期短,適於春天播種,但不如冬小麥粉好吃。
春小麥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種的,因為冬季太冷,不能播種,所以在開春後才種,稱為春小麥;冬小麥是稍暖的地方種的,冬季播種夏季收,比如我國東北就是春小麥,華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麥。
冬小麥應是秋播春末收獲的。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
我國小麥的產區1.北方冬小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這里冬小麥產量約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山西諸省區;
2.南方冬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這里是我國水稻主產區,種植冬小麥有利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其特點是商品率高。主產區集中在江蘇、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麥區,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該區氣溫普遍較低,生產季節短,故以一年一熟為主,主產省區有黑龍江、新疆、甘肅和內蒙古。
冬小麥在 國慶節 左右播種,6月下旬7月上旬收割
大豆在收完小麥後,6月下旬7月上旬播種,國慶節左右收割
玉米分春玉米和秋玉米,春玉米四月下旬五月上旬播種,八月下旬可收獲;秋玉米最遲不能遲於7月中旬播種,10月中下旬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