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學好物理的方法
對於很多同學來說,學習物理是一件難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怎樣學好物理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一、理解物理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物理公式中對各物理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物理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例如,對於功的計算公式W=FS中S的含義的考查有這么一道題:一位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推到7m遠處,這位同學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B.210JC.0JD.無法判斷。初學者往往覺得選A或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應為D,那麼對S的含義自然是心領神會。哲學上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體現在這里。
二、學會剖析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後小實驗、小製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物理與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么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實驗,無外乎都有這么幾部分組成,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麼?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記錄到的數據?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例如在《焦耳定律》這節課中,書中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燈泡接入電路中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熱,可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光,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為什麼?”
由此,需要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這便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如何進行研究呢?聯想到物體間熱傳遞的規律和溫度計的製作原理便設計出了如課本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便把電流放出熱量的多少形象地轉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大小、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的長短的關系,在這三步中,當我們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當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來改變電流;當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系時就應該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而通電時間不同。那麼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把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接成了串聯電路;在第二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變阻器來改變它的電流;至於第三步就無須多說人人明白,然後通過觀察每一步中條件改變前後液柱的升降情況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內容。在平常的學習中,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環環設問、層層剖析,那麼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了如指掌、默然於胸,還有什麼能難倒我們呢?
三、學會琢磨
能不能學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對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徹,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比如“能量”、“慣性”等等這些概念,單靠老師的“言傳”並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概念的真諦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會”才能真正領略出它的全部內涵,這種“意會”的感覺就只有靠我們對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義正在於此。例如“摩擦力”這個概念,書中是這樣下定義的:“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經過分析,我們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關鍵字句,“互相接觸”、“相對運動”、“接觸面上”“阻礙相對運動”然後琢磨、體會這些字句的含義。“互相接觸”說出了摩擦力產生的首要條件,並由此可聯想到它與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觸的物體就一定有摩擦力呢?顯然不是,一個“當”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產生必然是伴隨著“相對運動”,那麼什麼是“相對運動”呢?“相對”二字應該是指這“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由此意識到判斷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產生摩擦力的依據應該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相對運動”而不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運動”,“接觸面上”告訴了我們摩擦力產生的位置,而“阻礙相對運動”則說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那麼它的方向就應該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而不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並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並不總是阻力。經過這樣的反復分析、琢磨,我們對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會清楚、透徹,哪裡還會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四、調整情緒
我們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學習中的作用猶如化學中的催化劑。對一個學生而言,能試著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將會終生受益非淺。學習的過程本就是艱辛的,甚至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是個單調、枯燥的過程。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應,那麼什麼樣的方法都將是徒勞無效的,如果我們能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寓於神奇的感情力量,那麼,我們的學習生涯不就其樂無窮了嗎?
五、歸納總結
我們常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過程。我們前面所說的正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把書由薄變厚,但把書由薄變厚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太厚了,就會超負荷,承載不起。大千世界,紛繁復雜,但在哲學家看來,無非是物質或精神;而在生物學家看來,無非是動物或植物。可見,只要我們學會發現其共性,找出其本質,便都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習也正如此,我們若學會了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那麼繁雜的物理內容便化成了簡單的幾個部分,學習起來自然就會輕輕鬆鬆、游刃有餘。例如:在物理量的定義中,速度、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它們的定義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那麼多的演示實驗,卻幾乎都是用控制變數法,只要我們掌握了控制變數法的實質,所有的實驗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㈡ 對物理的認識及如何去學習(初二)
對物理的認識和學習方法
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物理說的就是物的道理,是一門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科學,也因此物理現象無處不在,我們要善於觀察。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基本性質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
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㈢ 如何透徹理解課本物理概念
對待每一個物理概念,都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刻理解。
1、從這個概念(或物理量)的引入上進行理解。即:
首先要明白物理學中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或物理量。例如:為什麼要引入電阻這個物理量?
2、從這個概念(或物理量)的定義上進行理解。例如:速度的大小是怎樣定義的?
3、從這個概念(或物理量)的物理意義上進行理解。例如:壓強是表示什麼的?壓強越大表示越怎樣?
4、從物理量的單位上進行理解。例如:小車的加速度是0.5m/s²,其含義是什麼?
5、通過適當做題加深理解,尤其是判斷題和選擇題,最能考查你對概念理解的程度。
㈣ 如何學好物理技巧方法
高一新同學進入高中已經半個學期,對高中物理的學習有了一些感性體會,普遍覺得高中物理難學,更想不通的是高中招生考試自然一百九,高中單元測驗物理一十九,有的同學有點開始害怕物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學好物理技巧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如何學好物理技巧方法
1.上好每節課,作好每次業
課前預習 ,發現問題,記下疑難,培養自學能力。
上課專心,積極主動,認真思考,適當筆記,培養思維能力。
課後復習,獨立按時完成作業,培養解題能力。
2.注意觀察,做好實驗
學生實驗:實驗前,認真預習,弄清原理,明確步驟;實驗時,認真觀察,及時記錄;實驗後,處理分析,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注意觀察,積極思考,共同分析,得出結論。
小實驗:課外盡自己的力量實際動手做一做。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各種現象,用學過的物理知識進行分析解釋。
3.重視理解,掌握方法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量)的定義、意義、決定因素等。如密度、壓強等。
理解物理規律的意義、條件。如歐姆定律等。
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如比值定義法、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等。
4.加強小結,全面鞏固
學習物理時,要加強自我小結,可以寫單元小結或章節小結,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文字表述、方框圖、表格等,特別是在復習時,更要加強小結,使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當然,解題後,也要注意小結,體會解題的方法、思路,並力求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等。
二.物理不好的表現
1、沒有韌勁
物理很難,出題也很活,很多課本知識點不會原封不動的考,而是靈活運用,這就難倒了一大票人,所以要想學好物理,必須要有韌勁、要堅持、要勤奮、要持之以恆,只有鑽進去了才能體會到物理的奧妙,學起來才會越來越輕松。
2.不願動腦思考
一般物理學不會的女生,文科都比較好,人的左 右腦開發 的功能不一樣,文科好的人越發喜歡做語文、英語類科目,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文科上,所以更不願意去學物理,也不想動腦思考物理,即使學了也是被動的。
3、不拘小節
物理不好的女生是那種放浪不羈,率性而為的女生,類似於假小子,或許他們有共同特點,就是不在乎一些小的細節,但是很注重過程。
4、 邏輯思維 混亂
物理最重要的就是邏輯思維能力,解題思路在做一道題目的過程中佔了90%的作用,其餘10%頂多是讀題加計算。所以要想學好物理,一定要把物理的運動過程以及解題思路搞清楚了,只有這樣才能學會物理。其實看過答案我們會發現,公式其實很簡單,但思維過程就是想不到,所以物理差必須訓練空間立體思維。
如何學好物理技巧方法相關 文章 :
★ 怎樣學好物理方法總結
★ 怎樣學好物理方法與技巧
★ 學習好物理的五個技巧
★ 學好初中物理最有效的5個方法
★ 學好高中物理的方法與技巧
★ 學好初中物理的十六個技巧
★ 學好高中物理有哪些學習方法和技巧
★ 學好物理的11個方法,包你學好物理
★ 初中物理學習的正確方法有哪些?如何掌握?
㈤ 怎樣能徹底理解物理
物理學的本質:物理學並不研究自然界現象的機制(或者根本不能研究),我們只能在某些現象中感受某些自然界的規則,並試圖以這規則來解釋自然界所發生任何的事情。我們有限的智力總試圖在理解自然,並試圖改變自然,這是我們物理,甚至是所有學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而且數學源於生活,加減乘除都是有一定意義的。再聯系物理學,懂得一些邏輯關系。你自然就明白了。
㈥ 各位學物理的大俠們是怎樣理解物理的
學習物理的方法、程序、技巧與能力
一、學好物理的方法
1. 怎樣學好物理概念
對於物理概念,要掌握它的定義、物理意義、大小與方向,單位和測量方法,以及與相似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2. 怎樣學好物理規律
對於物理規律,要掌握它的內容、公式、應用范圍、變形,以及與相近規律的區別與聯系。
3. 怎樣做好物理實驗
對於物理實驗,要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掌握實驗步驟,會處理數據、得出結論,並能用學過的儀器、方法做研究性實驗。
㈦ 如何學好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初中
只需要在學習時,除抓好課前預習、聽好每堂課、記好筆記等幾個環節就可以啦。
一、學會閱讀化學課本,以課本為主線,認真吃透課本,這是學好理化的根本。
二、重視實驗的作用,理化是實驗的學科,不止是一個概念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要去做實驗。課堂實驗機會非常珍貴,每次都不能浪費。還有就是可以課後做,聽說現在很多人都用VCM模擬實驗做。做多實驗能加深理解和記憶,解題的時候思維會比較靈活。
三,就是做題了。理化科目做題是必不可少的,要多更要精。最好讓老師或者師兄師姐介紹一兩套好的用。
就這幾點,很簡單的了,希望你能明白,更可以做到,加油!!
㈧ 怎麼理解物理
在中學物理基礎知識體系中,物理概念是其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反映了物理事實中最本質的東西,是客觀事物的物理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然而,有些同學卻不重視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盲目做題上,其結果是在做題中遇到了很多障礙,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他們總是有一種題目很多,頭緒很亂,忙得不可開交的感覺,在分析物理現象或處理物理問題時,常常出現錯誤的判斷或者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條是沒有正確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麼,怎樣來學好物理概念呢?我認為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搞清為什麼要引入這個物理概念?引入物理概念的物理事實或實驗是什麼?概念是怎樣運用什麼思維方法形成的?弄清這些問題,就明確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也即掌握了物理概念的物理意義。課本中的物理概念雖然都經過前人研究,有了明確的定義,但是我們要真正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仍然需要我們經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不能只是記憶一些空洞的詞句,不很好地認識概念的本質。因此,在學習物理概念上,要注意理解形成概念的那些直觀材料,要多動腦筋,積極思維,對直觀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抓住事物的本質特性。例如,在引入加速度這個概念時,為了便於理解,教材中以直線運動為例,給出直觀材料,「汽車開動時,它的速度在幾秒內從零增加到幾十米每秒。發炮時,炮彈的速度在千分之幾秒內就從零增加到幾百米每秒」。通過這個直觀材料我們看到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當速度發生變化時,速度變化的快慢程度不同,其中炮彈速度變化得快,汽車速度變化得慢。因此,為了區分速度變化的快慢程度,我們引入加速度這個物理概念。在這樣直觀材料基礎上的分析和綜合,對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要掌握了概念的本質,理解它的內涵與外延。也就要理解物理概念的定義是什麼?定義式是什麼?決定它大小的條件是什麼?單位是什麼?是否為矢量?
在學習中,我們不但要能夠了解定義,熟記定義,更為重要的是應以定義為基礎,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並且認清概念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具體來說,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注意定義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如;磁通量的變化率不要說成磁通量的變化量,更不能看做是磁通量的大小;電荷的周圍存在著電場,不能說成電荷的周圍是電場,因為電荷的周圍還可能存在其他物質等等。這都表明理解概念的定義必須確切,要注重科學性。二、注意物理量的本質的理解,如一些以比值定義的物理量:E=F/q中,電場強度並不是由F與q來決定;加速度的定義a=△v/t,它只能反映或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而速度變化的快慢並不是由△v與△t而決定的等等。三、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物理上有很多形式相似而本質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的聯系很密切,但又容易被混淆。例如,速度與加速度,電場力與電場強度,電勢能與電勢,重量與質量等。在學習中,要注意用比較的方法把相似、相近的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分開來,一方面使我們對建立某概念的物理事實有透徹的了解;另一方面使我們能找出概念間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明確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鞏固和加深對概念的正確理解。
第三,要能夠運用概念去分析判斷和解決物理的實際問題。一方面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難的,但如果把「概念」放在實例中去記憶,去理解,就要簡單得多,也就更容易區分相關因素和無關因素,找出共同特徵。另一方面,我們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第四,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認識,不斷地理解。如力這個概論,從初中二年級就開始學習,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升入高中後,又開始學習,並給予初步的概括: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第三章中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又進一步認識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到此,也只是停留在機械力的范籌之內。到學習了電場力和磁場力後,才從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力的作用情況,通過聯想和類比,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也就是說,認識一個物理概念有一個不斷發現,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多觀察,多擴大自己頭腦中的信息量,經過加工比較,實現對概念的深刻理解與掌握。
第五,對所學過的物理概念進行分類,中學物理涉及的概念約四百餘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反映物質屬性的。如:運動、慣性、質量、能量、電、磁、波粒二象性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其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難從其表面定義上獲得深入理解。只有隨著知識學習的積累和發展才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第二類是反映物質及其性質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熱、電場強度、電勢、電動勢、電阻、電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用兩個或幾個物理量的比值來表示它們的定義。
第三類是反映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如:力、力矩、壓強、沖量、功、熱量。這些概念的特點是:與物質間相互作用密切關聯,對於單個物質是毫無意義。
第四類是一些描述物理現象的名稱。如:勻速直線運動、圓周運動、形變、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靜電感應、電磁感應、反射性、核反應、質量虧損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並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些物理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及規律。
總之,要學好物理,首先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工夫,理解每個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因此,正確理解物理概念也就成了學好物理的關鍵
㈨ 如何真正理解和初中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方法
物體放在焦點之外,在凸透鏡另一側成倒立的實像,實像有縮小、等大、放大三種。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實像越大。物體放在焦點之內,在凸透鏡同一側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大,虛像越大。(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縮小實像;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實像;
一倍焦距以內,正立放大虛像;
成實像物和像在凸透鏡異側,成虛像在凸透鏡同側。
(2)
一倍焦距分虛實
兩倍焦距分大小
凸透鏡成像規律表格
物體到透鏡的距離u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虛實
像到透鏡的距離v
應用實例
u>2f,
縮小
倒立
實像
2f>v>f
照相機
u=2f,
等大
倒立
實像
v=2f
2f>u>f
放大
倒立
實像
v>2f
放映機,幻燈機,投影機
u=f
無
無
無
平行光源:探照燈
u
2f
倒立縮小
實像異側
f
2f
u=f
--
-
--
u
評論
0
0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