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電是怎麼製作方法

電是怎麼製作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05 03:42:08

Ⅰ 我們生活中的電是怎麼產生的

生活中現在所用的電,大致可以分為利用發電機發的電,以及將化學能變成的電(如電池)。除此之外,還有利用太陽光發的電等,現在其他發電方法還在陸續研發出來。

我們生活中的電和工業用電都是從發電廠來的。生活用電在中國式220V工業的好像是380V。首先,發電廠通過發電機(有很多種發電機,比如風力發電機,火力發電機,水力發電機,核能發電機,潮汐發電機等等)產生電能,然後把電壓通過升壓器把電壓調高,然後通過電線到達用戶周圍的變電站,在這里通過降壓器把電壓降下來,再通過電線傳入千家萬戶了!

拓展資料

我們都知道摩擦起電而很少聽說接觸起電。實質上摩擦起電是一種接觸又分離的造成正負電荷不平衡的過程。摩擦是一個不斷接觸與分離的過程。因此摩擦起電實質上是接觸分離起電。在日常生活,各類物體都可能由於移動或摩擦而產生靜電。

另一種常見的起電是感應起電。當帶電物體接近不帶電物體時會在不帶電的導體的兩端分別感應出負電和正電。

其它起電方式有:熱電和壓電起電、亥姆霍茲層、噴射起電等。

Ⅱ 電,在自然界中是怎麼形成的而人工發電又有哪幾種方法呢

生物電

電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生物學家認為,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合微型發電機.細胞膜內外帶有相反的電荷,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膜內外的鉀、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是產生細胞生物電的基礎.但是,生物電的電壓很低、電流很弱,要用精密儀器才能測量到,因此生物電直到1786年才由義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首先發現.

人體任何一個細微的活動都與生物電有關.外界的刺激、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眼睛開閉、大腦思維等,都伴隨著生物電的產生和變化.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後,感覺器官就會產生興奮.興奮沿著傳入神經傳到大腦,大腦便根據興奮傳來的信息做出反應,發出指令.然後傳出神經將大腦的指令傳給相關的效應器官,它會根據指令完成相應的動作.這一過程傳遞的信息——興奮,就是生物電.也就是說,感官和大腦之間的「刺激反應」主要是通過生物電的傳導來實現的.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 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的電壓.正常人的心臟、肌肉、視網膜、大腦等的生物電變化都是很有規律的.因此,將患者的心電圖、肌電圖、視網膜電圖、腦電圖等與健康人作比較,就可以發現疾病所在.

在其他動物中,有不少生物的電流、電壓相當大.在世界一些大洋的沿岸,有一種體形較大的海鳥——軍艦鳥,它有著高超的飛行技術.能在飛魚落水前的一剎那叼住它,從不失手.美國科學家經過10多年研究,發現軍艦鳥的「電細胞」非常發達,其視網膜與腦細胞組織構成了一套功能齊全的「生物電路」,它的視網膜是一種比人類現有的任何雷達都要先進百倍的「生物雷達」,腦細胞組織則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生物電腦」,因此它們才有上述絕技.

還有一些魚類有專門的發電器官.如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近海的電鰩能產生100伏電壓,足可以把一些小魚擊死.非洲尼羅河中的電 縮,電壓有400~500伏.南美洲亞馬孫河及奧里諾科河中的電級,形似泥鍬、黃紹,身長兩米,能產生瞬間電流2安培,電壓800伏,足可以把牛馬甚至人擊斃在水中,難怪人們說它是江河裡的「魔王」.

植物體內同樣有電.為什麼人的手指觸及含羞草時它便「彎腰低頭」害羞起來?為什麼向日葵金黃色的臉龐總是朝著太陽微笑?為什麼捕蠅草會像機靈的青蛙一樣捕捉葉子上的昆蟲?這些都是生物電的功勞.如含羞草的葉片受到刺激後,立即產生電流,電流沿著葉柄以每秒14毫米的速度傳到葉片底座上的小球狀器官,引起球狀器官的活動,而它的活動又帶動葉片活動,使得葉片閉合.不久,電流消失,葉片就恢復原狀.在北美洲,有一種電竹,人畜都不敢靠近,一旦不小心碰到它,就會全身麻木,甚至被擊倒.

此外,還有一些生物包括細菌、植物、動物都能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光而不發熱.特別是海洋生物,據統計,生活在中等深度的蝦類中有70%的品種和個體、魚類中70%的品種和95%的個體,都能發光.一到夜晚,在海洋的一些區域,一盞盞生物燈大放光彩,匯合起來形成極為壯觀的海洋奇景.

核能發電和潮汐發電 風力發電機 水利發電 火力發電

Ⅲ 電是怎麼來的

在中國,古人認為電的現象是陰氣與陽氣相激而生成的,《說文解字》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匯》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在古籍論衡(Lun Heng,約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時期)一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會吸引絨毛或木屑,這種現象稱為靜電(static
electricITy)。而英文中的電(Electricity)在古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臘文的靜電為(elektron)
近代探索
18世紀時西方開始探索電的種種現象。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1752年,他在一個風箏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
從物質到電場
在十八世紀電的量性方面開始發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與1785年庫侖(C.A.Coulomb 1736-1806)發現了靜態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靜電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義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銅片和錫片浸於食鹽水中,並接上導線,製成了第一個電池,他提供首次的連續性的電源,堪稱現代電池的元祖。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場效應的變化,展示感應電流的產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電力線的概念。這是首次強調從電荷轉移到電場的概念。
電場與磁場
1865年、蘇格蘭的馬克斯威爾(J. C. Maxwell)提出電磁場理論的數學式,這理論提供了位移電流的觀念,磁場的變化能產生電場,而電場的變化能產生磁場。馬克斯威爾預測了電磁波輻射的傳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國赫茲(H.Hertz)展示出這樣的電磁波。結果馬克斯威爾將電學與磁學統合成一種理論,同時亦證明光是電磁波的一種。
馬克斯威爾電磁理論的發展也針對微觀方面的現象做出解釋,並指出電荷的分裂性而非連續性的存在,1895年洛倫茲(H.A.Lorentz)假設這些分裂性的電荷是電子(electron),而電子的作用就依馬克斯威爾電磁方程式的電磁場來決定。1897年英國湯姆生(J.J.Thomson)證實這些電子的電性是帶負電性。而1898年由偉恩(W.Wien)在觀察陽極射線的偏轉中發現帶正電粒子的存在。
從粒子到量子
而人類一直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粒子與波來描述「電」的世界。到了19世紀,量子學說的出現,使得原本構築的粒子世界又重新受到考驗。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提出的「測不準原理」認為一個粒子的移動速度和位置不能被同時測得;電子不再是可數的顆粒;也不是繞著固定的軌道運行。
一九二三年,德布洛伊(Louis de Broglie)提出當微小粒子運動時,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稱為「質—波二重性」,而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用數學的方法,以函數來描述電子的行為,並且用波動力學模型得到電子在空間存在的機率分布,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我們無法准確地測到它的位置,但可以測得在原子核外每一點電子出現的機率。在波耳的氫原子模型中,原子在基態時的電子運動半徑,就是在波動力學模型里,電子最大出現機率的位置

Ⅳ 電是怎麼產生的

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產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它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電子運動現象有兩種:我們把缺少電子的原子說為帶正電荷,有多餘電子的原子說為帶負電荷。

電是個一般術語,是靜止或移動的電荷所產生的物理現象。

電荷:某些亞原子粒子的內涵性質。這性質決定了它們彼此之間的電磁作用。帶電荷的物質會被外電磁場影響,同時,也會產生電磁場。

電流: 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通常以安培為度量單位。

電場:由電荷產生的一種影響。附近的其它電荷會因這影響而感受到電場力。

電勢:單位電荷在靜電場的某一位置所擁有的電勢能,通常以伏特為 度量單位。

電磁作用:電磁場與 靜止或運動中的電荷之間的一種基本相互作用。

(4)電是怎麼製作方法擴展閱讀

1、電磁效應概念解釋

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比如:

電致伸縮、壓電效應(機械壓力在電介質晶體上產生的電性和電極性)和逆壓電效應、塞貝克效應、珀耳帖效應(兩種不同金屬或半導體接頭處,當電流沿某個方向通過時放出熱量,而電流反向時則吸收熱量)、湯姆孫效應(一金屬導體或半導體中維持溫度梯度,當電流沿某方向通過時放出熱量,而電流反向時則吸收熱量)、熱敏電阻(半導體材料中電阻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光敏電阻(半導體材料中電阻隨光照靈敏變化)、光生伏打效應(半導體材料因光照產生電位差),等等。

對於各種電效應的研究有助於了解物質的結構以及物質中發生的基本過程,此外在技術上,它們也是實現能量轉換和非電量電測法的基礎。

2、電磁測量

也是電學的組成部分。測量技術的發展與學科的理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測量技術的改進;測量技術的改善在新的基礎上驗證理論,並促成新理論的發現。

電磁測量包括所有電磁學量的測量,以及有關的其他量(交流電的頻率、相角等)的測量。利用電磁學原理已經設計製作出各種專用儀表(安培計,伏特針、歐姆計、磁場計等)和測量電路,它們可滿足對各種電磁學量的測量。

電磁測量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非電量(長度、速度、形變、力、溫度、光強、成分等)的電測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電磁量與非電量相互聯系的某種效應,將非電量的測量轉換為電磁量的測量。由於電測量有一系列優點:准確度高、量程寬、慣量小、操作簡便,並可遠距離遙測和實現測量技術自動化,非電量的電測量正在不斷發展。

Ⅳ 電是如何製作成的 也就是說,當年愛迪生是如何製造出電的

電?怎麼這么問? 任何物體都含有電子,一旦給物體兩端施加電壓,使電子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金屬元素內電子含量相對較高,只需要較小電壓,如220伏特,如果是木頭,那就得幾十萬伏.

電是富蘭克林著名的風箏實驗從雷電中引下來的,後來有個科學家(我不記得名字了)造了一台機器,證明了摩擦也能產生電.愛迪生是在有了電以後,發明了燈泡(愛迪生有成千上萬的發明,燈泡是最顯著的一個)

Ⅵ 電是怎麼產生的

自然界物質中帶正電荷的原子核與帶負電荷的電子是互相制約的,不呈帶電性,一旦有外力作用時(比如摩擦),就會使物質失去或得到電子,物體就呈帶電性。

當帶電物體位於電場中的時候,就一定受到電場力的作用,電子便會有規則的向一個方向移動,就形成了電流。電子在導體內移動,也不是大家想像的從一端快速的流向另一端,而是以互相擠壓的形式,你推我攘的向前傳遞,只不過傳遞的速度非常快,等同於光速而已。

咱們現在所使用的電,都是從發電廠發出來的,為了能夠使電流持續不斷的流動,就必須使導線的兩端有一個電位差,就像水流一樣,有了水位差水才能流動,同樣,有了電位差,電才能沿著導體流動。這個電位差,就是咱們所說的「電源電壓」。而電子能夠沿著導體流動,必須在通路的條件下才能完成。

發電類型

1、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 ,配合水輪發電機產生電力,也就是利用水的位能轉為水輪的機械能,再以機械能推動發電機,而得到電力。科學家們以此水位落差的天然條件,有效的利用流力工程及機械物理等,精心搭配以達到最高的發電量,供人們使用廉價又無污染的電力。

2、火力發電

火力發電指利用可燃物(中國多為煤)燃燒時產生的熱能,通過發電動力裝置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

3、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的核心裝置是核反應堆。核反應堆按引起裂變的中子能量分為熱中子反應堆和快中子反應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發電

Ⅶ 怎樣做一個簡單的關於電的小發明

.我們知道通常我們的抽屜里會發現一些舊電池,但是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電,如果放進用電器來檢驗很麻煩而且無法知道它電剩餘量。所以,你可以做一個小驗電器。
方法簡單如下:使用一個小燈泡,很小的那種(像掛墜或玩具燈上的,五金店都有賣)。然後用兩根細漆包線分別連接燈上。兩根線的另一端分別用於接你要檢驗的電池的正負極。根據小燈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斷電池的電量了。

2.拿把破雨傘,把布拆掉,拿一條電線,一頭接電視或收音機,一頭接到傘上面,就是一個好好的信號接受器。你想專業一點就在傘上面多繞幾圈鐵絲就行了。這是最省錢,快捷的方法,只是有點搞笑。

3將一根火柴和一根縫被的大針並在一起,用包香煙的鋁箔將它們緊緊地包裹起來,再將有火柴頭的一端的鋁箔彎折過來密封捻緊。然後在靠近尾部的地方裝上定向尾翼,把針拔出,就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反沖火箭。
實驗時,把小火箭放在鐵絲架上,點燃一根火柴,對准鋁箔筒包有火柴頭的部位加熱。當溫度升高到火柴頭的燃點時,箔里的火柴匣被點燃,使周圍的空氣急劇膨脹,氣體從尾口高速噴出。由於反沖作用,火箭筒便從架上向前飛了出去。
如果在鋁箔中包兩根頭對頭放置的火柴,兩端都不封閉。將它放在上,從中部加熱。當筒內火柴點燃後,氣體從兩頭噴出,鋁箔筒仍停留在架上,從而說明了系統的動量守恆.

4把兩個同樣的量角器在圓心處鉚合並能靈活轉動,把上面的量角器沿右端挫一個長l厘米的缺口,量角時,讓它的張開與待測角的兩條邊重合,缺口所指示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畫角時,先將缺口對准規定刻度,再沿張開處畫兩條射線就完成了。這種量角器還能測立體物(如螺帽)的角度。
因這種量角器使用時形似剪刀,我們把它叫「剪刀式量角器」。

Ⅷ 電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能,主要來自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包括水能(水力發電)、熱能(火力發電)、原子能(核電)、風能(風力發電)、化學能(電池)及光能(光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等。

電能也可轉換成其他所需能量形式,如熱能、光能、動能等等。電能可以靠有線或無線的形式,作遠距離的傳輸。

電能的利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從此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電能是表示電流做多少功的物理量電能指電以各種形式做功的能力(所以有時也叫電功)。分為直流電能、交流電能、高頻電能等。這幾種電能均可相互轉換。


(8)電是怎麼製作方法擴展閱讀

電與磁密切相關,電流會在其周圍生成磁場,這一現象可以用靜磁學基本定律安培定律來表述。這是由安培於1826年提出的,後來成為腦磁圖描記術的原理,使用超敏銳的超導量子干涉儀陣列來測量腦部的電流脈波所生成的磁場。

處在變化磁通量中的導體,會產生電動勢,這現象稱為電磁感應。法拉第定律(1831年)描述了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而楞次定律(1834年)則指出了電動勢或感應電流的方向。電磁感應是發電機、變壓器、電磁爐(感應加熱)等電器的工作原理。

Ⅸ 電是如何製作成的

電?怎麼這么問? 任何物體都含有電子,一旦給物體兩端施加電壓,使電子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金屬元素內電子含量相對較高,只需要較小電壓,如220伏特,如果是木頭,那就得幾十萬伏。

電是富蘭克林著名的風箏實驗從雷電中引下來的,後來有個科學家(我不記得名字了)造了一台機器,證明了摩擦也能產生電。愛迪生是在有了電以後,發明了燈泡(愛迪生有成千上萬的發明,燈泡是最顯著的一個)

Ⅹ 電是誰發明的

1、電是被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2、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3、1752年,富蘭克林提出了風箏實驗(。其他科學家在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4、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10)電是怎麼製作方法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

3、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閱讀全文

與電是怎麼製作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腿部伸展機使用方法 瀏覽:104
健腹輪訓練正確方法 瀏覽:777
qq同步助手簡訊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3
風險識別分析方法培訓 瀏覽:924
用什麼方法識別身上的靈 瀏覽:730
中周的安裝方法 瀏覽:633
嗓子腫了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16
老秤怎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46
如何一天瘦一斤的最快方法 瀏覽:211
紙巾折小白兔的方法視頻 瀏覽:58
基金技巧和方法 瀏覽:507
安神助眠的簡單方法 瀏覽:740
針灸研究方法免費下載 瀏覽:321
三星a8無響應解決方法 瀏覽:876
春天釣蝦的正確方法 瀏覽:398
手機來電錄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93
隔膜泵使用方法 瀏覽:231
顛病大發作治療方法 瀏覽:822
祛痘膏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86
回收舊手機的方法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