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曾子成為聖賢的方法還有哪些

曾子成為聖賢的方法還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04 07:52:44

Ⅰ 曾子衣敝衣以耕中曾子具有怎樣的品質

宗聖曾子是古代的聖賢與孝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儒家文化的正宗傳人;是思孟儒學的承上啟下者;是孔子晚年託孤寄孫的人!

宗聖曾子曾主編《論語》;著述《孝經》;撰寫《大學》;審核《中庸》!沒有曾子就沒有四書五經里的四書;沒有曾子就沒有弟子述聖;更沒有再傳弟子亞聖!

讓我們戮力同心一同思慕效法聖賢曾子:樹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天地立心;樹立協和萬邦的世界觀為生民立命;樹立己達達人的人生觀為往聖繼絕學;樹立推仁弘毅的價值觀為萬世開太平!

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戰勝自己的人是找到自己本心的人。一心定而萬物服,一心定而王天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發生了所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唯有痛定思痛的反思自己的義務,沒有總結他人的權力,更何況也沒有總結他人的必要!曾子說:知止有定,靜安慮得!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相對時間內都是能夠定得住、靜得住的人。達摩一禪定了九年,人家把事業干到了全世界;釋迦牟尼菩提樹下一坐49天,他乾的事不夠偉大嗎?

Ⅱ 孔夫子的弟子曾子怎樣走上宗聖之路的子思又是怎樣成為述聖的

呵呵,樓主,人在當時出名不代表得到真傳!
1、你看看大學、中庸以後就知道曾子、子思的境界了,的確得到孔子晚年思想境界的精髓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能夠有這樣的榮譽了;
2、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這一脈出了亞聖孟子,那不得了啊!後世那當然覺得曾子、子思是儒家的正統啊!事實上的確也是;
大家對曾子、子思不是那麼熟,也是有原因的
1、孔子死以後,儒分八家,主要是這八家整理出來的,孔子死的時候,曾子比較小,當然他和孔子的言行記錄不多;
2、再加上孔子死後儒家隨即陷入低潮了,被當時人稱為賤儒,直到後來孟子橫空出世,才有儒家的復興。這樣曾子、子思才入士人的視野。
前有開山祖師孔子,後有中興亞聖孟子,當然他們就相對不是那麼出名了

Ⅲ 曾參是如何成為儒家五大聖人的

孔子去世後,曾參為了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便開始聚徒講學。當時曾參的門下有不少弟子,因而他被尊稱為曾子。

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在孔子過世後便也師從曾子,子思學成之後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子以他的建樹,成為與孔子、顏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Ⅳ 曾子的事跡是什麼

潘守宇在清華大學講:宗聖曾子是古代的聖賢與孝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儒家文化的正宗傳人;是思孟儒學的承上啟下者;是孔子晚年託孤寄孫的人!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忠孝結合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言行一致的誠信觀,以陰陽學說為中心的自然社會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系!宗聖曾子的人生智慧可以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做官、怎麼發財!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宗聖曾子曾主編《論語》;著述《孝經》;撰寫《大學》;審核《中庸》!沒有曾子就沒有四書五經里的四書;沒有曾子就沒有弟子述聖;更沒有再傳弟子亞聖!

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戰勝自己的人是找到自己本心的人。一心定而萬物服,一心定而王天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發生了所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唯有痛定思痛的反思自己的義務,沒有總結他人的權力,更何況也沒有總結他人的必要!曾子說:知止有定,靜安慮得!三省吾身》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相對時間內都是能夠定得住、靜得住的人。達摩一禪定了九年,人家把事業干到了全世界;釋迦牟尼菩提樹下一坐49天,他乾的事不夠偉大嗎?

Ⅳ 曾子的故事

1、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二十四孝》)

2、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4、曾子居衛

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拎而時見,納屢而踵決,曳繼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莊子》


(5)曾子成為聖賢的方法還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夏禹之後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禹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國,曾姓自此發源。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國滅。太子巫出奔魯國南武城定居。其後代用「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玄孫即曾子。

Ⅵ 孔子如何成為聖人

學術貢獻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教育貢獻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孔子逝世後,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
所以稱之為聖人

Ⅶ 曾子教學方法是什麼

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教育學生慎於待人接物,主動自我反省,注重「慎獨」工夫,要求士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人格和主體精神。
在內容上,《曾子》抓住了儒學的中心內容,對早期儒家中關於政治倫理的內容加以深化,適應了封建宗法社會的需要,作了系統論證,具體闡述如下:
一、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曾子注重「內省」的修養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他把個人道德修養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他繼續闡述道:「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各個等級的人雖有貴賤不同,修身為本這一點卻不異。只有修身才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雖重要,但對修身來說只是末,因為身不修則家不能齊、國不能治、天下不能平。《曾子》注重自省,要做到「朝有過夕則改」,使天賦的善性實實在在地體現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這就是修身所要達到的境界。
二、行孝道。在宗法制度中,基本的關系是父子、兄弟之間的關系,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之間的關系,同時就是父子、兄弟之間的關系。維護這種關系不受破壞,是禮的根本,仁的根本。
《曾子》提出三種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所謂「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義,以德教化天下百姓,為天下做出榜樣;「備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內的物產來祭祀自己的宗廟。曾子以「博施備物」為「大孝」,顯然是一種家天下的觀念,為祖宗爭得一個天下,顯身四海,光宗耀祖,即他所說的「大孝尊親」。「中孝用勞」,即以勤勞王事,為國家建功立業。但居官理民,要遵循仁義,不殺無罪,不取不義,故能「不辱」其親。所以,曾子所說的「中勞」指一般士宦,由於他們為士為官尚能清廉自守,故能得到一方百姓的贊美;所謂「小孝用力」,指一般老百姓行孝道,即要恭謹誠實地勞動,勤儉節約,服侍父母,即「慈愛忘勞」,庶人的孝是以敬養父母為特點的,但這「養」不只是給口飯吃。曾子關於「大孝」、「中孝」、「小孝」的說法不是指「孝」的程度的不同,而是從「孝」的類別的不同上作區分的。若論孝的程度,則從天子到百姓只有敬與不敬、安與不安,久與不久的區別。
《曾子》對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認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曾子事親至孝,「參後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孔子家語》),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經」的主張,並身體力行之。
三、提倡仁政思想。早年孔子提出以德為政的思想。孔子說:「通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國格。」曾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並提出「三至」、「七教」為之服務。曾子說:「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遵道也」,「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霸。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雖守不固;三至不行,雖征不服。」所謂七教,指「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曾子認為「七教」是治民之本。而「三至」則指「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則天下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行而用也。」
《曾子》從個人道德修養為出發點,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旨歸,全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對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到了秦代,秦始皇公開宣布不法先王,下令除「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故殺儒生,嚴令「以法為敬」、「以吏為師」。秦始皇全面否定傳統思想,為後代統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當群雄割據、天下大亂之時,儒學也隨之遭殃,被置之一旁;而當天下初定,儒學又被重視,尊為統治思想,以統一人心,起到精神支持的作用。
《曾子》作為儒家經典,經過科學的研究和總結,它的封建內容將被淘汰,它的具有生命力的內容將保存下來,並且獲得新的內容和形式,在新文化中得到體現和發展,這將是《曾子》的命運,也是儒學發展的命運和前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繁榮,也衍生了許多社會問題,造成社會道德敗壞,也帶來了人際關系日趨惡化的現象。建立法制社會,固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對倫理道德依然要重視,它的基本精神更應予以發揚,諸如禮讓之風、信義之行、廉恥之心、見義勇為、敬業樂群等精神,不是單靠法律就能培養出來的,它依然要藉助禮德之教化。但儒學不可能也不應當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它只能是我們創造新的文化體系的一種根基,一種思想文化資源。同樣,儒學的政治哲學和治國之術,也只能作為我們現代政治和政治家的參考和借鑒,作為一種資源利用。資源是一種無價之寶,我們沒有權力浪費它。

閱讀全文

與曾子成為聖賢的方法還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式塑料管連接方法 瀏覽:513
城市宣傳欄的測量方法 瀏覽:762
玻璃推拉門地滑軌道安裝方法 瀏覽:981
去狗皮的正確方法 瀏覽:519
狀態粉使用方法 瀏覽:18
皮卡車如何找30公分邊線最笨方法 瀏覽:97
交通安全方法有哪些 瀏覽:662
新飛電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111
快速查詢個人徵信的方法 瀏覽:804
男士冬天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729
農業產品研究方法 瀏覽:15
馴服蜥蜴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2
淘寶鑽展怎麼操作干貨方法推薦 瀏覽:74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7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69
電熱板安裝方法 瀏覽:172
中醫治療絲狀疣的方法 瀏覽:712
正確梳頭的方法免費學 瀏覽:91
斜齒輪的計算方法 瀏覽:331
如何寫好行草方法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