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聯系方式用古文怎麼說
聯系方式用古文說應該是名帖。
名帖又叫名刺,舊時民間用一小方紅紙書寫姓名、職銜,用作拜謁通報的帖子。簡單說就是古人的名片,是古代官員或者有身份的人交際不可缺少的工具。
名帖興起於漢末,流行於六朝,尤以魏晉為盛。知刺的使用在士大夫中是相當普遍的。
漢末郭泰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陽,路人投刺,常常「載刺盈車」。南朝夏侯叔人,以孝聞鄉里,人爭與相交,家中「積刺盈案」。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書刺,天明即駕車外出投刺訪友,晚上歸來,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
(1)總是用一種方法古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現代人的交際中其實也離不開名帖的,但是現在的設計更加精美,而且現在也有了一個固定的名字叫名片。名片是標示姓名及其所屬組織、公司單位和聯系方法的紙片。名片是新朋友互相認識、自我介紹的最快有效的方法。交換名片是商業交往的第一個標准官式動作。
㈡ 同一種方法用在不同的事情上卻不行用成語怎麼說
隨機應變
發音 suí jī yìng biàn
釋義 機:時機,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出處 《舊唐書·郭孝恪傳》:「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示例 總而言之,我們做官,總要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才不會吃虧。(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五回)
近義詞 見風使舵 見機行事
反義詞 一成不變 刻舟求劍
㈢ 古時候聽戲看戲的可以稱之為看官,那聽眾用古漢語該怎麼表達或者說是換一種表達方式
各位客官,聽我慢慢道來!叫客官!
㈣ 文言文中「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怎麼說 想出一個辦法來解決問題,文言文中有沒有專用的詞表達
很多了,看你說的問題指什麼了.
解惑,釋疑,排憂解難等都是,另外《三國演義》說袁紹「好謀無斷」,「謀」和「斷」就是處理和解決的意思.
㈤ 哪句古語告訴我們一個人在說話時要講求方法,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
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經過大腦,想一想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不要不經大腦說出來的話,別人就受不了
㈥ 「方法」用文言文字詞怎麼表示
「方法」
「法」
《網路文言文翻譯》
㈦ 人生各個年齡段,用古語怎麼說
人生各個年齡段,用古語稱呼:
一、年齡段為童年: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7歲(女)——髫年;8歲(男)——齠年;幼年泛稱——總角;童年——垂髫;10歲以下——黃口;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青少年——束發。
二、年齡段為少年:
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破瓜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 梅之年。
三、年齡段為中年:
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齡段為老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下壽;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稱「白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
五、百歲以上:
100歲——期頤、上壽;120歲——花甲重開;140歲——古稀雙慶。
(7)總是用一種方法古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中國在習慣上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按出生後所經歷的日歷年頭計算,即生下來就算1歲,以後每過一次新年便增加1歲。一般按農歷新年算,也有按公歷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嬰兒,出生後就算1歲,過了公歷1月1日或當地農歷新年又算1歲。這樣,嬰兒出生才幾天,已算虛歲2歲了。這種計算方法較為實用。
周歲年齡又稱實足年齡,指從出生到計算時為止,共經歷的周年數或生日數。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時進行人口普查登記,一個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嬰兒,按虛歲計算是2歲,實際剛剛6個多月,還未過一次生日,按周歲計算應為不滿1周歲,即0歲。周歲年齡比虛歲年齡常常小1~2歲,它是人口統計中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
㈧ 尋求古語,名言警句,古人說的。表示做事情要講究方式方法。
1、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丑上》
2、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七則》
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6、言必行,行必果。
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十則》
8、心病終須心葯治,解鈴還是系鈴人。——《紅樓夢》
9、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論語》
10、細心觀察是為了理解,透徹理解是為了行動。
㈨ 形容一個人很高大但是技術不怎麼樣用一句古話怎麼說
外強中干、眼高手低、
㈩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親身去經歷,這樣知識才能鞏固。古語怎麼說的
紙上得知終覺淺 覺知此事要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