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笛子製作方法
中國笛簫歷史悠久,據說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下面我整理了笛子的製作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笛子的製作步驟一:選竹
可用以製作笛簫的材料很多。廣義地說,只要是一定口徑的管狀物都可以。象金屬管、木管、玉石管、骨管、塑料管等等。但最常用的還數竹子。
適宜制笛簫的竹子很多,有苦竹、紫竹、淡竹、鳳眼竹、湘妃竹、梅螺竹等。其中以苦竹與紫竹最常見。
苦竹也叫傘柄竹、青蛇枝。筍苦不能食。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及福建等地。在浙江省的安吉、餘杭一帶山區,又稱其為笛竹,是制笛的理想竹材。
紫竹也叫黑竹、墨竹、觀音竹。分布於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在安徽、江西,農民赴婚宴時,常有送紫竹的習俗,取“送子”之賀意。
挑選優質而合乎製作要求的老竹,是制笛的關鍵之一。一般選用三到五年竹齡的竹子。判斷竹子的老嫩,一般可從竹子的外表進行觀察。嫩竹子,受光照時間短,竹皮翠綠,竹身無光澤,竹節毛澀,節紋粗。尤其是幼竹,還可以在竹根處找到蛻落的竹箬。老竹子,光照時間長,竹皮青里泛黃,甚至透紅,竹身光亮,節紋細。另外,從竹葉的顏色上也可以識別竹子的老嫩。嫩竹的竹葉,翠綠欲滴。而老竹子的葉呈暗綠色,甚至帶有枯黃。
竹材的砍伐在每年的冬季。俗稱砍臘竹。此時,竹材含水率較低,也不易蟲蛀。根據製作要求,挑選直徑大體為2到3厘米,節距適中,竹身圓整、均勻的老竹。砍伐後沿竹節處截斷,剔除根部幾節太厚且節距太短的,及梢枝幾節太薄又有水溝分枝的。一株竹,可用於制笛的只有五節左右。有經驗者往往選長度剛好夠得上開吹孔、需要接笛頭的那一到二節料。其它幾節,雖然節距較長,乾燥後往往手感就差。竹子經過乾燥、加工以後,直徑一般會減小1到2毫米。因此,假如D調曲笛外徑要求在25毫米左右的話,那麼就要挑選26毫米的竹材。
紫竹一般選烏黑光亮或附有白霜、青苔的老竹。有一種皮色象黃鱔一樣的(叫黃鱔竹),及一種皮色黃里帶有粒粒黑點的(叫芝麻竹),都是紫竹中的上品。筆者曾覓到一支盤龍紫竹,十分罕見。是青藤盤繞在紫竹上,經長期光照形成一圈一圈的自然紫色,煞是好看。製成簫後,讓朋友給“搶奪”去了。紫竹從根部起,到有水溝分枝處截斷,留取約有120厘米左右的一段。
砍伐下來的鮮竹,又稱活竹。不能馬上用於製作。至少要存放一年以上,進行自然乾燥。存放期要注意防雨、防曬、防風、防霉。習慣上將竹料分為低音笛料(三孔為F、G、A、bB等),曲笛料(C、D、E等),梆笛料(F、G、A等),小笛料(bB、C、D等)幾種。簫分為洞簫料、琴簫料(調名一樣,粗細有別)。
製作前,挑選合適的好料是十分重要的。所謂好料,是指比重大、手感好的料,再就是粗細、厚薄、長度、圓度符合要求。如果是紫竹,還好考慮顏色、花紋、節距等。對於製作者來說,能挑選到理想的好竹,是非常愉悅的事。即便搞得渾身汗塵,也無所謂。因為一件好的笛簫的誕生,是從一份好的材料開始的。
笛子的製作步驟二:制坯
挑選了合適的好料之後,接下來就要制坯。制坯分烘撬,鉸尾節,清潔內膛,刨皮,磨光,接尾等。
首先是烘烤與撬竹。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除工具特殊外,還要有較長時期的實踐。烘烤的目的,除了便於加工撬直外,還具有將竹內水漿烤乾,使竹質更結實的作用。火候的掌握,不但對顏色外觀有關,更主要對今後製成的笛簫音質有關。
在撬直加工中,有經驗的師傅還能將不太圓的竹子撬園。烘撬的工序至少重復二遍以上。有些竹子性子"倔",撬直放置幾天後,又彎了,工人稱之為"醒過來了",還須再行加工,直至把它"撬服貼"。有意思的是,"強頭倔腦"的竹子,往往是好竹子,撬直過程中更容易撬裂。
在製作過程中,有局部復彎的地方,還須隨時在酒精燈下小心地局部烘烤,進行撬直。撬直後,要用冷水"冷結,才不易復彎。
用"糾枉過正"來比喻撬竹,是十分適當的,有經驗的工人,往往將竹子略撬過頭,這樣,日後復彎時,正好處於筆直的狀態中。所以,對竹子的性能要有所了解。開了孔的竹子再復彎時,一般就不再烘撬,以免造成豁裂。
撬直後的竹子,白竹{苦竹}要將頭部節截去,長度以合適為宜,長度不夠的,還須接尾。尾部節通常保留,用刀鉸通,銼平。將竹皮刨去,打磨光潔,去除內膛垃圾。
近來,有保留竹皮的作法,因竹皮堅硬,不易裂,而且竹紋美觀,觀賞性強,製成笛子後,自有一種古樸天然的韻味。
紫竹本身相當美觀,不必刨皮,但須將內膛竹節鏟平,磨光。將多餘的部分截去。如果做簫,吹口一端保留節蓋。保留九個節子,俗稱九節簫。民間有八拳九節的說法。有些紫竹九節偏長了,就截去一節,成八節,也無妨。做紫竹笛,一般保留六個節子。
笛子的製作步驟三:定調
完成了制坯工藝後,就進入定調,劃線工序。
首先是劃吹口位置。吹口的位置,須由做什麼調來決定,盡管在選料時,已初步決定製何調。但是,經過烘烤,去皮,磨光後,情況會有所變化,原來打算做的調子,有可能會覺得不妥,需要重新斟酌。
決定一支料做何調最合適,一。要考慮內徑,厚度是否合適。二。要考慮長度夠不夠。每種調都有它自身合適的條件。盡管由於要求不同,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很大。適宜制G調的,假如製成F調或者A調,就不會理想。經驗不足的,常常為定錯調,開錯吹口位置,浪費一支好料而懊惱不已。
除了調的因素外,還要從竹子的扁,圓情況考慮。簫的吹口,通常開在扁的部位,笛子相反,開在側的部位,故有“側笛扁簫”的說法。左右手執笛也不相同,等等。這些因素雖然是細微的,但不良的吹口角度,會影響演奏。
如果是紫竹,還要考慮竹節的凹凸,音孔與竹節的安排,甚至顏色,花紋等因素。在滿足吹口合理位置的前提下,盡量將竹節凸起的一面,安排在開孔的背面,同時,盡量將漂亮顏色,花紋的一面安排在開孔面。竹節與孔要安排妥,孔盡量避開節,尤其是膜孔,不能安排在節上。
總之,笛簫定調,吹口的定位是很仔細的事,需要從多方面權衡。開錯吹口位置,就如“吃錯葯”那樣。因此,即便是老資格的製作家,在定調,劃吹口位置時,也會反復思量,不輕易下手。說吹口定位猶如給笛簫定終身,一點也不誇張。
給笛簫吹口定位時,實際上以將該笛簫的基音長度和尾長都考慮進去了。笛尾一般為基音長度的五分之一左右。太長或太短,都會影響音質。
笛子的內徑,是製作上非常關注的事,在內徑計算公式上,樂器界前輩劉鶴雲先生提出按2開18次方的方法,結合深資理論家屠式璠先生將劉先生的D調笛內徑改為1。7CM後,按公比計算,各個調的內徑基本上都是很合適的。
挖孔時,吹口可暫時小一點,留下以後調整的餘地。吹口的大小,形狀要根據音準,音色,音量的需要有所變動,不可刻板。
笛塞的位置,以笛子能准確發出泛音列為好,不適當的笛塞和位置會影響笛子的音質。笛子的內徑要測量精確,還可以通過觀測內徑的圓整度來修正,為基音的定位提供參考。
各調笛的基音長度,可用“三分損益法”求出,也可用2的12次方的公比求得,這和實際製作情況是相似的。
簫的內徑可參考向上五度笛的內徑。如果是琴簫的話內徑還可以小點,這樣,和古琴聲很協調。簫的基音長度可參考同度的笛,如要准確求出簫的基音長度,還可以用“二次定調法“求得。二次定調法是我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的,准確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我傳給董雪華,黃衛東了。
笛子的基音長度也可用“二次定調法“求得。在實際生產中,做幾套適合各種氣溫,有幾種直徑規格的笛簫”樣子“。根據竹子的情況,對照不同的樣子,進行基音的定位,是很實用的。趙松庭先生著的《橫笛頻率計算與應用》對笛子的製作很有幫助。
確定了基音位置後,按經驗劃出笛子尾部的二個“前出音孔“。簫的二個‘輔助音孔’在基音孔下方約2公分處。這些孔雖無音頻要求,但對高音有密切關系,假如超吹高音有障礙,經常就是調整該二孔的大小,孔距,或者調整尾巴的長短。
笛簫的按音孔尺寸,是依據吹口中心到基音的直線長度,按一定的比例而成。
有關笛簫音律的問題,近代音樂巨擘鄭覲文,楊蔭瀏,鄭玉蓀,趙松庭先生等,都作過很深的研究,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理論。楊蔭瀏先生親自做過幾百次的實驗。他在1947年寫的《談笛音》以及其它有關笛簫的論文中,對笛簫的指作,特別是笛律問題,作過很深的探索。七十年代後,他抱病寫的《管律辯》,《三律考》二文,是他畢生研究中國樂律的總結。對笛簫的製作,有很深的指導意義。
在生產中,還有用“劃線板“這種工具定孔位的。劃線板是根據比例的原理,在操作時根據不同的情況,用“升降”的手法來劃定孔位的。上海制笛最早運用劃線板的,據說有丁富元,章產明先生。後來,上海,蘇州的民族樂器廠也相繼在笛簫生產中運用了這種工具,銅嶺橋的許多笛簫廠也用這種工具。生產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很實用,高效率的工具。至於是何人發明的,則無從考證了。
笛子的製作步驟四:開孔校音
笛簫各音孔位置確定後,接下來就是鑽孔。選擇大小合適的三棱鑽或梅花鑽。雖然現在有挖孔機,但掌握一手精湛的挖孔技術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挖孔的刀法分二種,流傳在蘇州,上海,以及近年來的銅嶺橋制笛,是用握刀法,其他的制笛都是捏刀法。二種刀法,挖孔手法不同,刀的形狀也不同。蘇州,上海,銅嶺橋是屬於同一制笛流派,有著清晰的師承體系。這個流派為近代中國制笛最有影響,最有實力。近代許多有聲望的制笛名家,像周來有,徐六四,常敦明,陳建平,鄒敘生,周筱楠,賈耀良,王益亮,周林生,沈珏青,楊連根,趙景國以及董雪華,黃衛東等都是出自該流派。
挖孔應與校音同步,根據孔的情況,有目的地去挖孔。這樣才能有效地調整音準與音質。音孔挖好後,還要對笛簫整體的聲音進行仔細的調試。
“音頻儀”的使用,大大方便了調音。但不要吹一下音,對一下儀器,這樣不容易調准音。一般地說,音頻儀可用於調試基音的高低。笛簫的整體音準,仍需要依靠正確的吹奏和靈敏的耳朵去鑒別。因此,吹奏與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笛子的製作步驟五:塗飾
完成挖孔調音後,就可以進入油漆塗飾的階段了。紫竹笛簫相對簡便,只要截去多餘的竹子部分,塗飾內膛,鑲上骨飾,拋光外表,刻上詩詞,調名,署名,包裝後大功告成。
白竹笛還要進行接坯,上底漆,扎線,涮漆等低音笛,曲笛等幾乎都需要接上一截頭部,俗稱“接坯”。有些,在制坯時,還需接上尾部。
接坯要選擇竹材的外徑,顏色,花紋,園度等和所接的笛子相似。接尾還要考慮內徑,厚度一致。無論是接頭還是接尾,都要安排在扎線的部位。這樣,紮上線,涮上漆後就看不出鑲接的地方了。接頭可選厚點的材料,頂端和尾端粗細不能太懸殊,否則,大頭小尾不好看。整枝笛以膜孔為中心,能平衡為宜。總之,符合牢固,平衡,美觀的要求即可。
接坯要用強度牢的膠水。上膠時,要將笛頭笛身膠直,不能歪。冬天還要掌握溫度和膠水干固的時間關系。膠水干固後,可將介面處打磨平整,然後進行塗飾內膛和外層底漆的工藝。
從音質考慮,內膛除了要求光潔外,還需要有一定的硬度與“阻尼”要求。有一種叫“鐵心竹”的,內膛堅硬,發音很好,很受歡迎。在內膛使用的塗料,一般有蟲膠液,硝基漆,生漆等。在內膛,笛塞面上,縫隙,以及所有音孔壁處,都塗飾一下。在此前,還可在所有孔壁上滴灌“502”膠水,這對防裂,很有作用。經過內膛,音孔塗飾後的笛簫,其共振明顯改善,氣到音出,手指處有麻顫的感覺,演奏家稱之為“很通”。
給笛子外表上底漆,通常有本色,黑色等。底漆一般用蟲膠液或摻加染料調配而成。待底漆干固,細磨後,再塗飾“硝基漆”,或“685”清漆。上底漆前,一定要將笛身磨光,不能留下加工的痕跡。我曾見過陳建平師傅漆過的一枝笛,光亮的好象包上一層透明的玻璃紙。笛子經過里里外外的塗飾後,竹子和空氣就隔絕了,對於保護笛子,改善音色,都有作用。
鑲飾是傳統的工藝。一枝笛簫鑲上光潔如玉的骨飾,角飾,更具觀賞性。骨飾是用粗壯的牛爪骨車制而成,加工時,還要經過脫脂,漂白。角飾是用牛角車制而成。還有用玉石製成的玉飾。浙江青田邵志培先生用著名的青田玉石,製成龍笛,鳳簫,玉塤,排簫。以及拉弦,彈撥,打擊等玉石系列的民族樂器,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反響。
笛簫的扎線,自有一定格局。通常用錦倫線來扎線。涮漆大都用硝基棗紅漆。過去,使用的是專門定製的蠶絲細弦,涮生漆,年份越久,漆色越光亮鮮艷,而且不易脫落。因其操作較難,現在不使用了。涮漆的筆,是特製的“發筆”,現在,用油畫筆也行。纏線處涮漆不少於三次,漆比線略寬些,以不露底為好。在涮前,可以在線上滴些“502”膠水,使線不易脫落。
『貳』 笛子的製作
以竹子為原料製作笛子,具體步驟如下:
1、選擇一段比較光滑的竹子,截取50厘米左右。如下圖所示:
『叄』 自製笛子怎麼做
在家無聊可以動手做一些小物件,不僅可以打發無聊時間,還很有成就感,今天帶大家看看,在家怎麼製作一個笛子。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工具材料:
竹子、細鋼筋、刀
操作方法
01
我們先找一根兩端大小均勻且比較粗的竹子。
02
找到之後,我們再來處理竹子,用一根大約1米長的竹子,把它骨節上的小枝去掉,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把骨節磨平,磨得和骨身一樣大小。
03
完成上面的操作之後,我們再用鐵鋼筋穿進竹筒里,把骨節打通。
04
打通之後,我們用粉筆在竹子上畫等量的標記,然後在標記上挖小孔。
05
我們用之前准備的小刀依次挖9個小洞。
06
新鮮的竹子內壁一般都會有一層膜,我們在剩餘的竹子里取膜,然後貼在製作完成的笛子倒數第二個洞上,這個是用來發音震動的。這樣笛子就完成了。
『肆』 笛子的製作方法詳細介紹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人物角色在吹笛子,於是有些朋友就想著自己製作一個笛子。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笛子的製作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首先把竹子的材料選好。一般說,要選用老的、堅實而乾燥的竹子,其次是竹節要小(多少不太緊),表面圓而平整,兩頭的粗細相差不大。選好之後,按笛子的長度鋸成節。如果竹身不直,可用柴火(或草火)烘烤,把有彎的地方烤熱後,扳直浸入冷水中(以防彎度復原),待冷卻後拿出來擦乾即可。
(2)打通內節,削平外節內外都要盡量求得光滑。如果竹皮粗糙而不美觀也可以颳去一層薄皮。
(3)比量尺寸,決定調子。把竹子材料弄好以後,量一下內經(直徑)和長度,根據它的粗細和長短,決定做什麼調子的笛子最合適。
(4)調音和挖孔。這是做笛子全部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工作。往往因一個孔挖得不合格(發音不準)而使全笛報廢。
挖孔時,首先挖好吹孔(不可挖得太大),堵上笛塞(也可以利用某個竹節不打通,來作笛塞),然後量好吹空孔至後音孔的距離,挖兩個後出音孔。開始要先挖小點,然後吹一吹,聽一聽,看看筒內音是否准確?如果低了點,就將兩個孔都向前(向吹孔那邊)挖大一些,也可以不再挖。要特別注意的是,開始挖孔時不能超過規定的尺寸,以防音孔開高了不好彌補。
把後出音孔挖好後,以此孔為基點,朝著吹孔方向按順序,按尺寸比例依次挖孔。挖的方法也是先挖小點,然後邊試音,邊擴大。挖好一孔再挖另一孔,最後挖膜孔。兩頭多餘的竹子先鋸掉或後鋸掉都可以。如果笛尾竹子長,還可開兩個前出音孔(又稱調音孔),也可以將笛尾鋸短一些,不要前出音孔。
全部工序完後,進行總的校對和檢查,最後上漆。這樣,一支新笛子就算完全製成了。
(一)決心“自討苦吃”
吹笛子看起來並不是什麼太難不了的事,但是,他和其他各種技術一樣,再聰明的人,若不付出辛勤的勞動,不下一番苦功,也難以取得成功的,所謂“紅梅香自苦寒來”,就是這個道理。練習笛子有時很累,口乾舌噪;初學者累過了頭,還可能頭昏眼花。如果吹奏者沒有決心,就不會有那種“自討苦吃”的勁頭,也不會有長期堅持苦練的意志。這種決心,又要來自正確的思想支持和對笛子的熱愛,如果只把笛子當成個人消遣自娛的玩具,那是絕對吹不好的。在舊社會,許多民間藝人,為了吃飯,為了生存,他們在各種情況下苦吹苦練,終於練就了一手好功夫。今天我們學笛子,目的不只是為了飯碗,應當把笛子當做為人民服務的工具,熟悉它、精通它,用它來更好地為人民做出貢獻,來表達自己的心聲。為了攀登技藝的高峰,就要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困難、不怕流汗、不怕耗費心血頑強地練下去。
(二)打好功底子
笛子吹得好不好,要看他的功底打的牢不牢,基本功能否過得硬,馬馬虎虎、差不多,是不行的。笛子的基本功是什麼?我想大約包括氣功、嘴功、舌功、指功等。其中每一項基本功都有它的明確要求,氣功大致的要求是:吸氣要足,蓄氣要滿,搶氣要快,呼氣要勻。嘴功就是指嘴上的勁能控制音的高、低、強、弱變化的能力,要求能軟能硬,能松能緊。舌功指的是舌頭上的功夫,它的大致要求是:靈活、有力、准確、干凈、能快能慢、能柔能剛。指功的大致要求是:手指的各種指法要高度靈活自如,快而不短不亂,慢而不跛不斷,滑抹無痕,顫動均勻。這些基本功的要求,都有它一定的技巧作為基礎:氣功主要就是呼吸運氣的技巧;嘴功主要是嘴上的控制能力;舌功主要是各種吐奏與花舌的技巧;指功主要是指法變調,疊、打、顫、滑和各種叉角吹法。以上這些就是我們所稱的基本功、基本技巧,或常規技巧。這些技巧用處最大,在任何曲子里都用得上。吹奏的好壞,固然要看他的素養和表現能力如何等等,但主要的還是要看他的這些常規技巧掌握得怎麼樣,也就是說要看他的基本功是否能過硬。
在日常的基本功訓練中,有兩種值得防止的現象,一種是,某些人只是為了自娛,每天吹一些“優雅”的小調,越吹越來勁,而不練基本功。另一種是,誤認為只要練一兩個所謂的“高級”技巧,笛子就會吹得好。因此每天只是練那一兩種“高級”技巧,學鳥喧,仿雞鳴,以及殺豬、宰羊、母雞下蛋聲等,並以些誇耀於人,也不去練基本功,結果技藝遲遲提不高,不能很好適應工作需要。相反有的人在平日練習中,總是踏踏實實地去練較困難的技巧,但由於他的常規技巧掌握得很好,所以吹得聲色優美,有強有弱,有快有慢,干凈利落,富有生氣,充分表現了樂曲內容,同樣受到了聽眾的歡迎。因為任何曲子,較困難的技巧最多在一兩處使用一下,而用之最多和起主要作用的還是那些常規技巧,即基本功的體現。所以,我們在練習時,一定要多練基本功,重點練習那些常規技巧。在保持基本功過硬的基礎上,再去練習一些較為困難的技巧。這樣,收效一定會很快。
在音樂學院一般都有教材和老師指導,但對廣大業余吹笛者來說,卻缺乏這樣的條件。常常就因沒有教材,無人指導,每日拿起笛子不知從何處練起,練些什麼心裡沒底。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我想每天可以吹吹長音,以練呼吸運氣、強弱控制修飾音色,以增強氣功。吹吹梆笛,拔拔音高,以增強丹田控制和嘴功。用音階級進或跳進的辦法(*******)。練練單、雙吐,以增強舌功。再者就是選一些已出版的、有針對性的獨奏曲片段,練習指功、舌功。只要這樣堅持練,反復練,也是可以使基本功逐步過硬的。
1、演奏前要保持口腔的濕潤,乾燥時吹奏吃力,吹出的音色不太好帶澀,而且影響唇,舌,氣技術發揮,還有不宜過飽和飢餓吹笛。影響氣息控制發揮。
2、笛子內要有一定的濕潤度音色才圓潤清亮,我以前不懂什麼的時候,為了讓笛子音色更美,就把笛子用水沖洗,再貼笛膜,吹出來音色明顯比不沖洗時好許多。所以說演奏前要充分地溜溜笛,增加笛子內的濕潤。音色會更好點。
3、貼笛膜時摸粘膠不宜i濃,宜淡,稍有一點粘性就好,這樣不影響吹奏,便於調整。
4、冬天防備水汽沾濕笛膜,可在笛膜孔四周厚壁上塗點白蠟,不勻時用一小金屬棒,在開水裡湯熱抹勻。不要搞到笛筒里有突出的蠟點。
5、笛子的發音點在吹孔處,演奏時宜將吹孔對著話筒附近,注意不要讓氣流對著話筒,發出氣息沖擊聲。
6、練笛時為了減少擾民,可以用不幹膠或者厚膠帶做笛膜用,降低笛子的發音。
7、平常可以把少量笛膜裁剪好,用原紙條包好放在笛子吹孔那邊的笛頭里,便於啟用。
8、自己動手做笛膜膠盒,現在超市有一多種口味的薄荷糖賣,是用小巧的金屬盒裝的,我把它改用作笛膜膠盒很好用。
9、笛筒清潔維護棒,我到不銹鋼門店,購得二根50厘米和80厘米長的粗不銹鋼絲,頭上紮上松軟的絨布或者海綿,作大小笛筒的清潔工具。(用粗銅絲鋁絲也行)
『伍』 怎麼做手工樂器笛子
准備工具:竹子一根、一根鐵棒。
1、准備一根50CM左右翠綠的竹子。
『陸』 怎麼做笛子
1、選擇一段傷疤較少的竹子段。大概45到70厘米!
(6)笛子的方法怎麼做擴展閱讀:
1、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2、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則常用顫音、打音、疊音、振音等技巧。此外,經過幾十年來大量演奏家的不斷實踐,創造出了諸如循環換氣、循環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飛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3、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揚委婉,主要流行於中國江南地區。
『柒』 笛子的做法
簡易竹笛的做法如下
1、選擇一段傷疤較少的竹子段。大概45到70厘米!
『捌』 教你怎麼製作笛子的基本方法
南方的鄉下生長著許多竹子,如果我們能自己製作笛子,那就再好不過了。為寧靜的鄉村更能添加一份優美的旋律,下面我整理了笛子的製作 方法 ,供你閱讀參考。
笛子的製作方法
選擇一段傷疤較少的竹子段。大概45到70厘米!
用據把選擇的這一段鋸開,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慢慢據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壞,影響竹笛的質量。據好後如下圖所示。在據好的竹子段的兩端隨便選擇一端,記為A。
在竹子段距離A點10厘米處,用記號筆標記一個點,記為“1點”!
距離“1點” 2厘米處標記一個點,記為“2點”,按此依次再標記三個點。最後一個點記為“5點”。再在距離“5點”3厘米處標記一個點!標記的點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找一個比較直,半徑是竹子四分之一的鐵棒,一端磨尖。用火加熱磨尖的那一端!
用加熱好的鐵棒的尖端先把竹子打通,然後給竹子畫好的點打孔,重復打孔直到得到滿意的一個孔。
這樣就會得到一個比較簡易的竹笛了!
笛子的製作方法相關 文章 :
1. 初學者學習笛子的技巧和方法
2. 笛子的發聲方法
3. 笛子的構造和發聲方法
4. 初學者如何選笛子
5. 如何選購紫竹笛子
6. 初學者怎樣挑選笛子
7. 笛子的吹奏方法
8. 笛子的保養方法
『玖』 自製笛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笛子是一種容易製作的樂器,所以致使廣大樂器 愛好 者一直在探索笛子的製作 方法 。下面我整理了自製笛子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自製笛子的方法
在製作笛子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內徑”。內徑的大小和測量的准確性,直接關繫到笛子音域的准確與否,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測量內徑的數值要精確到毫米(MM).
今天我們就以12毫米(MM)內徑的管狀物來舉例說明吧。如下圖所示:
測量好內徑之後,接下來在距管端5----8CM處,用准備好的電鑽開兩個緊靠的橫排的孔,作為笛子的尾端,(這兩個孔在後來可以垂吊裝飾物,但要注意的是垂吊繩要細,不然會影響發音的准確)如圖:
做好上一步之後,我們就要通過簡單的計算來確定笛身上的其餘八個孔的精準位置了。這時內徑的大小將決定笛子音孔的最終走向,故所以說,精準的測量內徑是重中之重。下面我們就來定位笛子的第一個音孔。我們選材是12毫米內徑的管狀物,所以就用12/3.0588=3.92.也就是說,笛子的尾端到第一個音孔的距離是3.92cm,切記,所得的數值的單位是厘米(CM).孔距是孔與孔中心的距離,如圖所示:
在笛身上標上第一音孔的位置之後,再用剛剛所得的3.92/1.52=2.58CM.這個數值就是第一音孔到第二音孔的距離。如圖:
以此類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膜孔,吹孔的定位如下:
2.58/1.75=1.47CM,這是第二音孔到第三音孔的距離。
1.47/0.57=2.578CM,這是第三音孔到第四音孔的距離。
2.578/1.077=2.39CM,這是第四音孔到第五音孔的距離。
2.39/1.30=1.83CM,這是第五音孔到第六音孔的距離。
1.83/0.286=6.39CM.這就是第六音孔到笛膜孔的距離。
6.39/0.921=6.93CM,這就是膜孔到吹孔的距離。
孔全部打開之後,用小刀等工具把每個孔的內壁修整光滑,以橢圓形為佳,然後在有吹孔的另一端頭塞上軟木塞,軟木的深淺決定笛子音域的高低,按你自己喜歡而定。再在膜孔貼上笛膜,此時,就可以吹奏了。
總結 如下:
3.0588,1.52,1.75,0.57,1.077,1.30,0.286,0.921.
以上數據是固定不變的常數,只要知道一管狀物的內徑,就能依次推出笛子上的所有音孔,膜孔和吹孔的准確位置。但順序千萬不能搞亂了。趕快行動吧,做出屬於你自己個性化的笛子來。
笛子演奏方法
嘴唇自然閉合,雙手捧著笛子兩端,左手握笛頭,右手握笛尾,將吹孔置於下嘴唇下沿,對准吹孔吹氣。
當氣息沖出時,只讓出小空隙使氣息通過,並使成為一束氣柱往吹孔下方斜著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響 筆套一樣。
為使氣息沖出時不將兩唇沖開,而致氣息散掉,兩頰肌肉必須用勁,保持氣息的出口很小。
吹出來的聲音要求純凈,避免夾雜氣聲。
要對著鏡子常練,體會如何對准氣孔,使發音位置正確,不偏不倚,使氣息全部化為笛音。
笛子保養方法
(1)新買回的笛子或自己新製作的笛子,如果發現竹質不太干,可將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後灌進點鹽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據竹質濕度而定,竹質濕者浸泡時間應長一些),然後打開洞孔將鹽水倒出,稍用清水沖洗,待一小時後,再在筒內塗些熟過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湯辣椒的純紅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體變紅,永不生蟲破裂),便可使用。如果買回來的笛子本來竹質很乾而又堅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圍,以達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內的少許水份也會隨酒精的揮發而排除。
(2)專業吹笛的人,都有一個笛盒,沒有盒的人,可做一個布套(最好是夾層或棉的)。平日將笛子放在裡面,如果套,盒都沒有,可找一塊干凈的布來包住,以免風吹日曬,灰塵進入.
(3)每次吹完之後,一定要將笛筒內的口水倒出來。最好做一個布刷,口水倒出後,捅進去輕輕一擦,然後裝入盒或袋內。這樣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內發霉發臭,以至笛筒腐爛。
(4)天氣過熱或過於乾燥時,最好做一個“笛膽”(用相當笛筒長度的小棍,纏上幾層干凈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時候可將它塞入笛筒內,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膽”粗細要和笛筒的粗細相適應,粗了塞不進去,細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潤笛作用。
(5)笛子吹久了,笛筒內慢慢會有許多灰塵。灰塵加之氣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結成了污垢,這不但不衛生,常常發出臭味,甚至要影響音色、音準。這時就需要洗滌。特別是沒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應在一定的時期內洗滌一次笛子。洗時要注意,水溫不可太熱太冷。一般將手浸入在水中不冷不熱為適。因水太冷,臟東西洗不幹凈,水太燙,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濕又猛一干,對笛子不好,竹質易變,易破裂。另外可用軟布或葯綿等,捆纏在木棒上(木棒要細不可太粗太堅實),浸水(洗潔精、香皂等)擦洗。但不可用洗衣粉和肥皂,因它們刺激性大,易破壞竹質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