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端硯文言文說明方法有哪些

端硯文言文說明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01 03:17:20

『壹』 以下是肇慶端硯(Duan Inkstone)的相關信息: 歷史: 1)因產地在肇慶的端州而得名; 2)端硯名


Duan Inkstone, ranking the first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 China, got its name for the fact that it was originally proced in Duanzhou of Zhaoqing. It』s also widely known as a traditional handcraft and has a long history going back to more than 1300 years ago. Duan Inkstone became universally popular in Song Dynasty, when it was favored by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Nowadays, many collectors would add to their collection of Duan Inkstone owing to its wide varieties, high quality, let alone its beautiful design. As an important writing tool, Duan Inkstone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also a symbol of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Zhaoqing.

『貳』 硯台第一次怎麼使用

硯台使用方法;

1、如何研墨

「水養」就是把硯台放在水裡,保持滋潤。特別是老坑,未開采出來之前常年水浸,石質非常滋潤,出土之後就開始風化了,所以水養是一種不錯的好方法,很多硯友家裡就放一個大魚缸,裡面除了水養一些硯台外,還有幾尾小魚相伴,非常雅緻,一舉兩得。當硯台長期不使用時,可用上蠟的方法對其進行保養。硯台上蠟就如傢具上漆一樣,既可保護材質,也能增加美感。同時也可以防止風化,使端硯的美麗珍貴石品花紋可以清晰呈現。

拓展資料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台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採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台,被分別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將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叄』 端硯有什麼用從哪些方面鑒賞

我們都知道筆墨紙硯是我們在寫毛筆字的時候用到的非常多的一種,那麼大家知道端硯有什麼用嗎?這也是我們燕的一種,對於端硯,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對其進行鑒賞,這可是一門學問,如果你真的想學會鍛壓,那可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磨練的,因為它並不是簡簡單單一些理論知識就可以搞定的他一般是從四個方面具體是哪四個方面一起來看下文的介紹吧!




作用:主要是為毛筆提供研磨的墨水。

1、養硯,首先在使用硯台之前就需要對硯台進行存儲水。因為硯台也是一種需要水滋養的一種用具。不管是什麼材質的硯台都是需要對硯台進行蓄水處理的。這也是我國古代的所稱的「養研」。

2、清洗,然後就是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對硯台的表面進行清洗。而且在清洗的時候也有講究的。不可以圖方便直接用養研的水直接清洗。這需要對硯台裡面的水倒掉後在用清水清洗。

3、研磨,這時候就可以放上新墨進行研磨了。在磨墨的時候要注意用力不要過猛,要輕輕的研磨,這樣的話就不宜損傷其硯台的表面。而且對於研磨也只需要輕輕研磨就可以了。

4、取墨,在研磨之後就一定要記得將墨取出來,不要一直浸泡在水中,這樣的話就容易損傷硯台,而且還可能導致硯面磨損。還有就是在使用過後也需要用清水清洗硯台。




鑒賞方法:

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肇慶是端硯產地,製作端硯的歷史達一千三百餘年,為硯台之首,久負盛名。端硯要叢質地、顏色、品種和做工四方面來鑒賞。

石質端硯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鑒賞端硯,首先看它是否發墨。而發墨的關鍵,在硯石的石質。宋人蔡襄認為:發墨非易磨墨。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滌之泮然立盡,乃石性堅潤能發起,不滯於硯耳。故識者以易磨墨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為發墨。硯之佳者下墨發墨二者相兼。清人計楠在《端溪硯坑考》教人用輕敲硯石,辨其聲響的方法,來鑒賞石質。他說:「石之嫩者,其聲清遠。嫩如泥者,其聲靜穆。東坡(蘇軾)稱其聲磐,米史(米芾)稱下岩石細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聲鏗然,不發墨矣。」可見發墨是鑒賞好端硯的條件。

石色端硯以紫色為基調,但各名坑硯石色澤有差異。觀察、比較、分辨端硯石色時,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觀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確。比如拿一塊優質老坑硯石濕水之後觀察,就會發現它的色澤是以紫藍色為硯石的主要色調,在紫藍色的基調上可以觀察到老坑硯石色采斑瀾、富有變化,紋理清晰、明凈、純潔。而其色彩又好像是從硯石里透出來,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給人一種實的而不是虛的,凝重渾厚的而不是單薄輕浮的感覺。



石品魚腦凍魚腦凍的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微帶灰黃色的,是硯石中最細膩、最幼嫩之處。最佳的魚腦凍應是潔白如晴雲,白中帶淡青色或白中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徹。刻硯藝人,一般都把魚腦凍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魚腦凍的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幼嫩、滋潤。蕉葉白蕉葉白又稱蕉白,其特點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色,最佳的蕉葉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圓形)狀。

青花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的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水濕方能顯露,青花以細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細塵掩明鏡、墨沈濡紙者為絕品。有青花的端硯石質地細膩、幼嫩、滋潤。火捺火捺也稱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傷的肌肉色澤得名。一般以老、嫩區分;老者紫中帶黑,嫩者紫中帶微紅。細分則有胭脂暈火捺、馬尾紋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等。

石眼是端溪硯中天然生長的如鳥獸眼睛狀的「石核」。端硯石眼呈翠綠、黃綠、米黃、黃白或粉綠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個別大於7-10毫米。端硯石眼神態各異,區別有三:一是從形態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鳥獸類眼來定名。如萬曆《肇慶府志》載,眼之品有六,名鴝鵒眼、鸚哥眼、雀兒眼、雞公眼、貓兒眼、綠豆眼。二是從神態區分,有所謂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淚眼、翳眼等;三是從眼的生長位置來分,有所謂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學士劉定之認為,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活眼圓明層暈,或暈為一點間色而已;又認為上眼勝中眼、中眼勝下眼。上眼在硯池上,墨不及。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以上所介紹的就是關於端硯的主要作用,我們知道它主要是為我們的毛筆提供研墨的墨水一個容器。對於他的肩上可是有著很深的學問的,他一般是從四個方面,那麼具體是10-14食品以及實驗這四個方面,僅僅靠這些理論知識就想來識別和鑒賞他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要下一番苦功夫,另外,希望小編今天的介紹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參考,順便給大家長長知識,開闊下眼界!

『肆』 端硯鑒別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在我國古代素有“文房四寶”之稱,是我國古代必不可少的書寫工具。端硯因其優良的石質和優越的性能,位列我國四大名硯之首,歷年來倍受文人騷客、達官顯貴的親睞。現在人們的書寫習慣的改變了,硯台作為書寫工具的性能也幾乎消失了。端硯在書寫領域的作用大大減小,但是在 收藏 投資領域,端硯可謂一寶。近些年來,用端硯送禮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人想購買端硯卻又因不認識端硯而害怕上當。

端硯鑒別 方法 之一:石色

鑒別端硯可以從石色入手,但端硯開採的名坑眾多,不同的坑中所出的端硯的色澤也有差異,所以鑒別端硯最好把岩石沉入水中再做觀察。古人雲“端石尚紫,淄石尚黑”,可見紫色的端石質量是最好的。雖然說因為環境的差異,不同坑中出產的端石的色澤並不是單純如一的,但是端石的主色調為紫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判斷端硯品質的高低,不能單純從顏色入手。不僅不同坑中端硯顏色會有差異,同一個坑中不同的時間段出產的端硯顏色也可能存在差別。除此之外,還有以白色為主色調的白端,以綠色為主色調的綠端,但都是極少見的。

端硯鑒別方法之二:石聲

鑒別端硯不僅要觀其色,還需要聽其聲。將石料放在手上,用另一隻手輕輕敲擊,用發出的聲音來判斷端硯。古人認為端硯“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這是不準確的。一般來說,若敲擊端硯發出的聲音為泥木之聲,那麼它可能出產於端溪水一代;若為石聲,那麼它可能出產於斧柯東一代。泥木之聲說明石料主要有粘土礦和水雲母構成,質地柔軟細膩。石聲說明石料含沙量較大,質地相對粗糙。所以說,發出泥木之聲的端硯質量是最佳的。

端硯鑒別方法之三:手感

手感是鑒別端硯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鑒別時要用手心細細撫摸硯堂然後至硯池,手感細膩者為上品端硯。現在商家為了掩蓋商品的瑕疵讓其更加美觀,往往會給成品端硯上蠟,但是一般硯堂是不允許上蠟的,否則會使其無法研磨。所以在做手感鑒別時,一定要撫摸硯堂。

除了上面的方法外,鑒別端硯還應遵循以下幾點:

一、以紫為貴:主要是指老坑、麻子坑出產的紫硯。

二、以品為貴:在端硯中,花紋豐富的硯品質比較好,如魚腦凍、冰紋凍、石眼、青花、蕉葉白等等。

三、以方為貴:古人認為有君子之德,方硯用料也非常講究,端硯就形狀來看是以方為貴的。

四、以人為貴:名人使用過的端硯擁有了附加價值,自然也就更為貴重了。

五、以古為貴:在品質相同的端硯中,年代久遠的古硯更加貴重。

『伍』 端硯的由來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岩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並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製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採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採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雲:「老坑匍匐仔坑斜,採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雲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加上歷代制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型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在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聞名遐邇。使來肇慶觀光的中外遊客無不以擁有一方工藝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硯為榮。

『陸』 文房四寶中墨硯的使用方法

【筆】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墨】
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紙】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硯】
硯,也稱"硯台",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手"。因為墨須加水發磨始能調用,而發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台的講究是:質細地膩、潤澤凈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帶,有的有星,大約產於有山近水之地為佳。如端硯之出於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雖同出一地,其石質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葉白、魚腦凍、冰紋金星、羅紋、眉子、紅絲、燕子、紫金石、龜石、等。石佳還須工精,硯台的雕工製作早已形成了一門藝術,從取石、就料、開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運其匠心。有的精品硯已不實用,以其名貴只能作古董觀賞、珍藏,而捨不得濡水發墨了。硯的名貴,有以石質貴者,有以製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
硯需常洗,不得與沾染,每發墨必須硯凈水新。墨錠則愈古舊愈好,因時間愈久其膠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儲舊,而必須加新。如恐沾油,洗時可用蓮蓬或舊茶葉刷滌。加水以微溫為好,切勿以滾水價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書家不但應懂得用硯,還應會養硯。
筆、墨、紙、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講究,所謂"名硯清水,古墨新發,慣用之筆,陳舊之紙",合起來是整個一套,再寫出我們的文字,綜合成為我們獨特的傳統書法藝術。它不但為我們自我欣賞,而是越來越得到了世界各國人們的矚目、珍愛。]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製成片狀樹葉形。

『柒』 硯台的用法硯台如何保養

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而硯台有哪些使用技巧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硯台的用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硯台的用法

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使用時須換清水:用小壺滴清水在硯台表面,再用墨碇研磨。注意熱水傷潤損墨。

用後刷洗: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洗的時侯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的硯面。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將墨取出: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旋轉,待其松脫後再取出。

硯台的鑒別方法

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的,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差別。

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說明其石質較差。

敲: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石質的嫩與老。而歙石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聲音為“噗、噗”,就說明該歙石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

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物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松。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於硯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感覺出硯石的優與劣。

硯台的保養

1、硯台里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塊研墨。

2、應該及時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兩三次就應該清洗一下,或者感覺遺留的墨比較厚的時候就需要清洗了。

3、清洗的時候一定要用柔軟的材料或用手,硬質材料雖然容易清洗,但是會使硯台表面變得粗糙不平,對硯台本身和墨塊都不好。

4、松煙墨和油煙墨性質不同,最好分開使用兩塊硯台,不宜混合使用。

5、硯台可以定期放在水中養一養,但是如果長時間不用的話,應該用報紙包好置於乾燥的地方。(製造硯台有一步是泡水,但剛做好的硯台是放在玻璃鋼罩子里防潮的。)

6、好的硯台要配優質的墨塊,劣質墨塊可能會劃傷硯台。

『捌』 如何鑒別端硯

一、端硯是什麼

端硯石是古端州(即今廣東省肇慶市)端溪硯坑一帶產的硯石。端硯始於唐朝武德年間,已逾1300多年,其石質柔潤、發墨不滯、三日不涸,被尊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

二、特點

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石品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中國石硯之首。硬度適中;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致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硯石顯孔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說明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小開型裂隙不發育,使硯石蓄水不涸。

三、分類

端硯石分紫端、綠端、白端三種,其中紫端石為富鋁、鉀、鐵的硅酸鹽類岩石。綠端石和白端石為富鈣、鎂的碳酸鹽類岩石。紫端石和綠端石形成於同一個泥盆紀。白端石形成於比紫端石晚7000萬年石炭紀。

四、如何鑒別端硯

端硯要叢質地、顏色、品種和做工四方面來鑒賞。

  • 石質:端硯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鑒賞端硯,首先看它是否發墨。而發墨的關鍵,在硯石的石質。

  • 石色:端硯以紫色為基調,但各名坑硯石色澤有差異。觀察、比較、分辨端硯石色時,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觀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確。比如拿一塊優質老坑硯石濕水之後觀察,就會發現它的色澤是以紫藍色為硯石的主要色調,在紫藍色的基調上可以觀察到老坑硯石色采斑瀾、富有變化,紋理清晰、明凈、純潔。而其色彩又好像是從硯石里透出來,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給人一種實的而不是虛的,凝重渾厚的而不是單薄輕浮的感覺。

  • 石聲:優質硯材根據硯坑不同有的「無聲」,有的有「木聲」,而也有如同「泥聲」的石材。

  • 手感:用手撫摸硯堂,慢慢撫摸到硯池,如果是佳石,手感細膩滋潤,有撫摸嬰兒肌膚的感覺。

  • 欣賞雕刻:端硯雕刻題材廣泛,但通過雕刻能掩藏硯石瑕疵,或者凸出優質花紋,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雲,營造出雲繞朗月的詩境。在一些流傳下來的名硯上雕刻的硯銘內容豐富,也是鑒賞端硯的重要內容之一,有些出自書法名家之手,使硯台增色不少。

與端硯文言文說明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的引流方法怎麼形容 瀏覽:852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口訣 瀏覽:108
釣鮁魚的線組方法圖片 瀏覽:264
小米6定位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73
簡單幸運繩的編織方法 瀏覽:427
糖尿病高危人群計算方法 瀏覽:198
煤氣燃燒器安裝方法 瀏覽:281
貔貅怎麼佩戴好貔貅佩戴方法詳解 瀏覽:296
榮耀截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2
花膠的正確泡發方法 瀏覽:841
這才是手機清理內存最好的方法 瀏覽:204
跳繩練腹肌方法視頻 瀏覽:551
酷派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53
手機uc瀏覽器版本查看方法 瀏覽:287
研究中國股市的有效性問題的方法 瀏覽:661
天然氣洗澡的使用方法 瀏覽:792
工業鹽使用方法 瀏覽:145
鍛煉基礎腹肌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03
介入方法是什麼意思 瀏覽:647
汽車阻尼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155
© Arrange www.lostcanyon.org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