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脾祛濕的方法有哪些
適量的運動,泡腳,泡澡,拔罐等都可以,如果濕氣重的人可以吃一些祛濕的中草葯,像茯苓,山葯,白扁豆,芡實。如果要想徹底的去除濕氣還要配合食用體恆祛濕的老法子-角美膏,特別是針對長期濕氣重去除不力的人,傳統祛濕比如紅豆薏米熬粥,只是單向祛濕,而濕氣的根源在於脾胃虛寒,濕氣暫時走了,而脾胃虛寒還沒有改善,濕氣呢還是在體內不斷產生,但角美膏進入體內後是雙向體恆排濕,先暖脾健胃,而後又能拔除濕邪。
2. 脾胃寒濕怎麼去除
脾胃寒濕的原因:引起脾胃虛寒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就有飲食不規律、生活習慣不科學等等,這就導致腸胃的消化能力下降,五臟六腑沒有獲得足夠的營養,所以出現了精神倦怠、體型消瘦等等的症狀。
生活飲食不注意:
由於喜歡吃生冷的食物,並且生活壓力比較大,所以脾胃虛寒成為了現代人常見的一種症狀。脾胃虛寒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沒有胃口、消化不良、出現便秘、乏力等等情況。
脾胃虛寒怎麼調理呢,最好是通過飲食來令身體痊癒。日常可以吃一些山葯、黃芪、薏仁粉等等。同時也要加強體育鍛煉,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
脾胃虛寒怎麼調理
第一:改變生活習慣
(1)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少喝酒,一些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碳酸飲料等等要少碰。
(2)放鬆心情,不要出現大喜大悲的情況,並且不要過度勞累。
(3)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工作,少吃一些生冷食物。
(4)不要胡亂吃鎮痛葯,是葯三分毒,多吃鎮痛葯會導致體質下降,出現脾胃虛寒的症狀。
(5)堅持每天吃飯「八分飽」的保健生活方式。
(6)如果出現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等的症狀,一定不能夠掉以輕心,而是應該立即接受治療。
(7)每天都要吃早飯,可以適當的喝牛奶或者豆漿。
(8)減少生氣的數量,否則生氣對於脾胃的傷害非常的大。
第二:飲食上調理脾胃虛寒的現象
食譜一:米粥
材料:大米、清水
做法:將大米淘洗干凈,然後放入鍋中加入侍郎的清水;大火燒開之後小火熬煮,大約四十分鍾之後就可以起鍋直接食用,不能夠等放涼之後食用
食譜二:黃芪建中湯
材料:黃芪、建中
做法:將黃芪和建中洗干凈,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煎煮;大約四十分鍾之後,去除渣滓直接服用葯液。
功效:黃芪具有補氣的作用而建中則能夠溫養脾胃散除寒氣,兩種草葯結合之後,可以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
食譜三:胡椒豬肚湯
材料:胡椒、豬肚、紅棗、生粉
做法:將豬肚用生粉和食鹽一起擦洗,然後用清水沖洗干凈;將准備好的胡椒放入豬肚之中,然後用線縫合;將豬肚和紅棗一起放入鍋中,隨後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之後,小火慢燉三個小時;起鍋之前加入適量的食鹽調味,之後就可以直接食用豬肚和紅棗了。
功效:脾胃虛寒怎麼調理,這道食譜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有效的保健脾胃,祛除寒氣,並且能夠令全身止痛。特別是治療哪些胃痛、怕冷等等的脾胃虛寒患者。
食譜四:菱角羹
材料:菱角粉、白糖
做法:在菱角粉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然後攪拌成為糊糊狀;然後弄成小粒然如開水中,煮熟之後加入適量的白糖之後就可以起鍋直接食用了。
功效:這道食譜可以作為正餐也可以作為一道小點心,具有健脾養胃的作用,特別適用於哪些脾胃虛寒出現食慾不振、面黃肌瘦的患者。
食譜五:丁香薑糖
材料:丁香酚、生薑末、白糖
做法:將白糖放入鍋中,並且加入適量的請示,然後小火慢慢的將白糖融化;隨後將生薑粉、丁香酚一起攪拌均勻,然後加入適量的白糖水,知道不黏手為止;將熬好的糊糊狀放入干凈的盆子中,等到冷卻之後切成塊狀,放涼之後就可以當做點心食用。
功效:這道食譜任何時候都是可以食用,局部補氣、健脾的作用。其中含有的生薑粉,能夠有效的去除身體的寒氣。
食譜六:鵪鶉湯
材料:鵪鶉、黨參、淮山葯
做法:將鵪鶉、淮山葯和黨參洗干凈,然後一起放入鍋中,並且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之後小火慢燉三個小時,直到鵪鶉軟爛為止;起鍋之前加入適量的食鹽調味;去除葯渣之後直接喝湯。
功效:每天喝一次,一個星期為一個療程,這樣可以有效的益氣健脾。脾胃虛寒怎麼調理,鵪鶉湯就是一個很好的食療方法。
3. 有哪些方法是可以健脾祛濕的
中葯健脾祛濕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當屬成葯治療和食療 中成葯治療: 1、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濕,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3、健脾丸:健脾開胃,食少便溏 4、參苓白術片:健脾益氣,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5、霍香正氣丸(水):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健脾祛濕食療:
1、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將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凈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時不加鹽或少加鹽,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濕,清熱利尿。適用於急性腎炎之浮腫少尿者。
2、健脾祛濕湯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3、和中化濕湯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4、清熱去濕湯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4. 怎樣治療脾胃濕寒
脾胃虛寒,中醫名詞,同脾陽虛,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歡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 脾胃虛寒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脾陽虛寒證。多由脾氣虛證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脾胃虛寒證,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脾陽不足,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陰寒之氣內盛,水濕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腫。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屬寒濕下注。
方一
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適量的水,在沙罐內煎取葯汁; 再用葯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連服3--7天。
本方適用於胃寒性胃疼。
方二
陳皮20克,蔥白10莖,香附子15克,生薑6克,雞肉。將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備用,再將陳皮洗凈,香附醋炒,放入砂鍋中煎取葯汁200毫升,把生薑切成粒,蔥切成絲,再把雞肉,葯汁同放入鐵鍋悶煮。以先武火燒沸,酌加料酒、味精、醬油炒拌即成。吃時,以沸米酒50毫升,邊飲酒,邊吃雞了。須開懷食飲。
本方適用於肝氣郁滯之胃疼。
方三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將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適用於胃熱疼痛。
方四
丁香1.5克,肉桂1克,紅糖適量。丁香、肉桂用溫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鍾,取汁,調人紅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溫胃散寒,適用於感寒腹痛。
方五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兩者共為細面,酒糊為丸,每服3--6克,溫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氣止痛,適用於胃寒疼痛。
茴香
方六
豬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適量。將前述各味一齊放入鍋中,再加入一些調料,如姜、蔥、鹽、酒、醬,文火燉至極爛,粳米煮粥兌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溫中,適用於胃部疼痛。
方七
鯽魚250克,生薑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鯽魚去鱗、鰓、內臟,洗凈;生薑洗凈,切片,與橘皮、胡椒同包紮在紗布袋中,填人魚肚,置鍋內,加水適量,小火煨熟,加鹽少許,空腹飲湯食魚,日2次。
本方適用於感寒後之胃部疼痛。
方八
丹參30克,三七15克,老母雞1隻。將丹參、三七切片,填人宰殺去毛及內臟的雞腹內,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煨燉至雞爛熟,撈去葯渣,吃肉喝湯,每次1小碗,1日2次,不可多飲。
本方活血止痛,適用於血瘀胃痛。
方九 胡椒15克,肉桂9克,白術、蔥頭各15克,豬肚1個,食鹽適量。將豬肚洗凈,再把葯料拌適量鹽,填人豬胃中,放人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燉至豬肚爛熟,空腹吃豬肚,飲湯,每次1小碗,1日2--3次。
本方溫中健脾,適用於虛寒所致的胃疼。
方十
炒麥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鍾取汁,用紗布過濾調入白糖,趁熱服, 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滯,適用於食積停滯所致腹痛。 檳榔
方十一
檳榔200克,陳皮,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鹽100克。諸味同置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煎熬至葯液乾涸,停火持冷將檳榔用刀剝成黃豆大小的碎塊,飯後口含少許。
本方適用於食積胃疼。
方十二
雞內金,白糖各適量。將雞內金焙乾研末,與白糖調服,日3次,每次1--2克。
本方消食健脾,適用於胃脘部脹滿疼痛。
方十三
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術5克,炮附子、蘋果仁、炮乾薑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薑3片,紅棗2枚。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溫中祛寒,適用於胃脘脹滿疼痛。
方十四
代赭石、橘紅、白茯苓、炒竹茹、旋夏花、瓜蔞、左金丸、金鈴於、法半夏、炒薤白、生薑、金石斛各5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杭州名醫王香岩方,適用於胃脘疼痛又嘔吐酸水。
方十五
百合、丹參各30克,烏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水煎服,每日1劑,1日1次。
本方為著名中醫焦樹德方,功能理氣散寒,溫中和胃,適用於胃脘痛。
方十六
胡椒15克,肉桂9克,白術、蔥頭各15克,豬肚1個,食鹽適量。
將豬肚洗凈,再把葯料拌適量鹽,填人豬胃中,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至豬肚爛熟,空腹時吃豬肚,飲湯。每次一小碗,1日2--3次。
本方適用於虛寒性胃痛。
方十八
鮮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豬瘦肉100克,胡椒面1.5克,精鹽5克,味精1克
,鮮湯1000克。將泡青菜切成細絲,豬瘦肉亦切成絲,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內,鮮嫩豌豆入沸水鍋內焊至軟熟,再將炒鍋置旺火上,放人鮮湯、泡青菜、豌豆、精鹽燒沸,撈於湯碗內,最後把肉絲連同清水—起倒人鍋內燒沸,摘凈浮沫後,加入醬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內即成。每於飯前後飲此湯1小碗。 本方適用於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十九
草果5個,羊肉1500克,大麥仁500克,食鹽適量。將淘凈的大麥仁放鋁鍋內,加水煮粥倒出備用;再把洗凈的羊肉、草果放鍋內加水煎熬至肉熟;撈出羊肉、草果,倒入麥仁粥,合勻,文火燉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塊的羊肉,調入食鹽,溫熱食。
本方暖胃除脹,適用於脾胃虛寒之胃脹痛症。
方二十
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薑10克,大棗4枚,飴糖30克。前5味水煎取汁,人飴糖,文火溶勻,日2--3次溫服。
本方適用於虛寒性腹痛。
方二十一
附片30克,羊肉2000克,生薑、蔥段各50克,胡椒6克,食鹽]o克。將附片裝入紗布代,扎口;羊肉洗凈,人沸水鍋內,加姜、蔥各25克,焯至煅紅色,撈出,剔去骨,將肉切成2.5厘米見方的塊,再放清水中漂去白水,骨頭拍破,余姜洗凈拍破,蔥洗凈捆纏成束;另將砂鍋注入清水,置於火上,下姜、蔥、糊椒、羊肉、羊骨、附片,燒沸30分鍾後,文火燉至羊肉熟爛(約2--3小時),取出附片,分盛碗內,再分別盛人羊肉,傾入湯佐餐食。
本方溫胃壯陽,適用於脾胃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
方二十二
桃仁1枚,生地黃30克,桂心10克,粳米100克,生薑1克。將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用地黃、桃仁、生薑,以適量的酒絞取汁。先用水煮粳米作粥,沸後下桃仁等汁,繼續煮至熟,再調入桂心末,空腹食。
本方活血,行氣,對瘀血所致胃痛有效。
方二十三
丹參15克,檀香9克,炙甘草3克,蜂蜜30克。將丹參、檀香、炙甘草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調人蜂蜜,再煎之沸,頓飲。
本方適用於因氣滯血瘀所致胃疼。
方二十四
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上葯每劑煎3次,每日上、中、晚分服,日1劑。
本方為重慶著名中醫陳樞燮驗方,功能疏肝和胃,行滯鎮痛,在臨床可用來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院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脘腹脹滿或脹崛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用以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干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用以清泄肝火;口乾口苦、苔黃者加黃苓15克,黃連6克,用以清瀉郁熱;食後痛甚或噯腐者加雞內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用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用以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加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方二十五
南、北沙參各3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陳皮、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炒建曲各15克,甘草4克。日l劑,分2次服。
本方扶土抑木,行滯定痛,適用於脾胃虛損,肝鬱氣滯所致的胃脘痛。若肝胃不和諸症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痛飲治療以從其變;標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加黨參、山葯各30克,甚則加人參6克,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加黃芪30克,荷葉15克,以益脾升清;失眠多夢者加棗仁、合歡皮各20克,夜交藤30克,以養心安神。
紅花
方二十六
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紅花8克,徐長卿12克,陳皮8克,大貝母12克。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本方為江蘇著名中醫袁正剛驗方。功能安胃,止痛,散結,適用於胃脘痛,滯脹納呆屬氣滯絡阻者。
方二十七
山葯、雲茯苓、薏米、山植、扁豆、陳皮、神曲、芡實各10克,蓮子6克,砂仁5克,黃連2克,麥牙20克,炒米29克。上葯共焙乾研細末,每餐飯前服1匙(約10克)。
本方為安徽老中醫王正雨驗方。功能健脾和胃,祛濕止瀉,安神定驚,可用來治療小兒腸炎、疳積、脾胃不和型胃痛。
方二十八
鴨子1隻(約重1000克),丁香、肉桂、草豆蔻各5克。蔥、姜、鹽、冰糖、味精、香油、鹵汁各適量。將鴨子宰殺後,去毛及內臟,洗凈。將丁香、肉桂、草豆寇放入鍋中,加水適
量,煎熬兩次,每次待水沸後再熬20分鍾,潷出葯汁,兩次共約3000克。生薑、蔥拍破待用。將葯汁放人鍋中,加鴨子、姜、蔥,用小火煮至六成熟後撈起晾涼待用。將鹵汁放人鍋中,再放人鴨子,用文火鹵熟後撈出,揩凈浮沫。將鹵汁倒入鍋中,取出冰糖、食鹽、味精攪勻,再放人鴨子,置文火上,邊滾動鴨子邊澆鹵汁,直至鹵汁均勻地沾在鴨子上,色紅亮時撈出,再在鴨身上均勻地塗上香油即成。 本方和中暖胃,散寒,止嘔,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弱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食療
半夏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葯:黃芪建中湯。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小建中湯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痛。泛吐清水較重者,可加乾薑、吳茱萸、半夏、茯苓等溫胃化飲;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若脾虛濕盛者,可合二陳湯;若兼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腎氣丸、右歸丸之類助腎陽以溫脾和胃。
治脾胃虛寒3法
①鮮姜、白糖治脾胃虛寒痛:鮮姜500克(細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 日3次,飯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湯匙);堅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見效;如沒徹底好,再繼續吃,直至好為止。
②白酒燒雞蛋治脾胃虛寒:二鍋頭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個雞蛋,把酒點燃,酒燒幹了雞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輕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雞蛋不加任何調料。
③吃蘋果可緩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陰冷天或飲食不當,常泛胃酸,很難受。如果此時吃一個或半個大蘋果,胃很快舒服了
食療胡椒豬肚湯
原料:胡椒12克,豬肚1個(約600克),蜜棗5枚。
做法:豬肚用生粉、鹽擦洗內外,洗凈。將胡椒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與蜜棗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3小時,調味後,飲湯吃豬肚、蜜棗。
功效:溫中健脾、散寒止痛。用於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屬脾胃虛寒者,症見胃脘冷痛、喜溫喜按、腹脹欲嘔、四肢不溫、形寒怕冷者。
茴香狗肉湯
原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陳皮6克,草果6克,生薑2片,狗肉250克,醬油適量,大蒜頭4枚。
做法:將大回香、陳皮、桂皮、草果、生薑洗凈;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頭去皮;狗肉洗凈,切小塊,放鼎內熱油炒去膻味。將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爛即成,飲湯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連服5天為1療程。
功效:溫中、助陽、暖胃。用於寒胃上脘疼痛、喜熱喜按、嘔吐清水、神疲乏力。又可用於胃虛胃寒、平素四肢不溫者。糯米500克,淮山葯50克,共炒熟,研成細末,每早晨用小半碗,加白糖、胡椒末少許,開水沖服。可治脾胃虛寒,久瀉,飲食減少。
鰱魚一條去鱗、鰓及腸雜,切片,乾薑6克,食鹽適量,同煮熟食用,有溫補脾胃之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等症。
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薑15克,適量食鹽調味食用,適用於月經不調、脾胃虛寒。
治老年人脾胃虛寒、反胃食少、嘔吐清水、腹痛泄瀉以及肺寒喘咳:鮮生薑10克切片,大棗5枚,粳米150克,同煮粥,適量油鹽調味佐膳。
生薑粥
鮮生薑5-10克切片,大棗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暖脾養胃,祛風散寒功效,適用於病後或老年人脾胃虛寒,反胃食少,嘔吐清水,腹痛泄瀉 韭菜,頭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寒喘咳。若用於風寒感冒則去大棗,加入蔥白3根。
紅棗秈米粥
大紅棗7枚、秈米50克,共同於清水中以文火久燉至熟爛,加入紅糖10克,熱食。
肚絲湯
牛肚或豬肚洗凈後,用清水煮沸3分鍾後撈起,倒去原湯,再加入干凈清水文火燉煮至七成熟,加入適量鹽、料酒、花椒、小茴香再煮,待熟透後再撈起,晾至不燙手,切絲100克,盛入大碗中,加入鮮姜三片、味精適量,將第二次煮肚的湯倒入肚絲碗中沒滿肚絲,上籠蒸45分鍾即可,熱食。
茴香菜包子
茴香菜100克、剁碎,去骨去皮雞肉50克、剁碎,兩者攪拌均勻,加入適量鮮薑汁、花椒粉、味精、鹽、香油,拌勻作餡;以和好的小麥粉發面擀皮,置餡於皮中,捏成包子,於籠上旺火蒸20分鍾即好,熱食。大棗
乾薑蜂蜜糯米飲
乾薑30克,糯米20克,蜂蜜20克。將乾薑、糯米洗凈,研磨成細粉,入鍋,加適量水,煎煮30分鍾,取稠汁,待溫後調入蜂蜜即成。上下午分服。有溫胃補虛、止吐散寒的功效。
薑汁牛乳飲
鮮生薑30克,鮮牛乳250毫升。將鮮生薑洗凈、去皮,切成細絲,放入容器加水搗爛取汁,加入牛乳中,用小火煮沸即成。上下午分服。有溫補脾胃的功效。
生薑粥
鮮生薑10克,糯米100克,白糖10克。將生薑洗凈,切成薄片,與洗凈的糯米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粥稠,調入白糖即成。早晚分食。有溫中散寒、暖胃止吐的功效。
飲食注意宜食食物
性溫味甘辛,具有健脾補氣、溫暖腸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羊肉、雞肉、牛肚、豬肚、鏈魚、草魚、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乾薑、生薑、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紅糖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胃陽氣的食物,如蕎麥、莜麥、綠豆、豆腐、菠菜、空心菜、 脾胃虛寒茄子、黑木耳、金針萊、萵苣、冬瓜、芹菜、莧萊、茭白、黃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等。
5. 體內濕寒最好最快的方法怎樣祛除
1、食療祛濕
食療可以有效去除濕氣,且方便又實用。建議在日常的飲食中吃一些具有祛濕、排毒、消腫、利尿的食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濕效果,不過需要長期堅持食用這些具有祛濕效果的食物才行。常見的食療方有薏米紅豆湯、冬瓜排骨湯、健脾祛濕湯、玉米須湯等。
3、熱水泡腳
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腳部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對祛除濕氣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要出大汗,只要泡到額頭微微出汗就好。還可以放一些艾葉在泡腳水中,有助於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更加快速地把體內的寒濕排出體外。並且,艾葉本身具有祛寒行氣、活血止血,散寒除濕、利水消腫,殺毒滅菌等作用。
6. 祛寒濕簡單高效的方法有哪些
1、芹菜湯:芹菜250g,煎湯,吃菜飲湯,連續服用。
2、蒼耳子防風紅糖煎:蒼耳子60g,防風60g,紅糖25g。將蒼耳子、防風加水濃煎熬膏,加紅糖,每次二湯匙,開水沖服。
3、綠豆苡米海帶湯:綠豆凹g,苡米30g,海帶20g,水煎,加紅糖適量服。每日1-2次。
4、白菜根湯:白菜根200g,銀花20g,紫背浮萍20g,土茯20g,水煎,加適量紅糖調服,每日1-2次。
5、白菜蘿卜湯:新鮮白菜100g,胡蘿卜100g,蜂蜜20毫升。將白菜、胡蘿卜洗凈切碎,按2碗菜1碗水的比例,先煮開水後加菜,煮5分鍾即可食用,飲湯時加入蜂蜜,每日2次。
6、薏米紅豆:薏米30g,紅小豆15g,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7、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g,水煎,每日分數次服用,並可配合外洗。
8、冬瓜湯:帶皮冬瓜250g,切塊,煮湯食用。
9、黃瓜煎:黃瓜皮30g,加水煎煮沸3分鍾,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10、綠豆海帶粥:綠豆30g,水發海帶50g,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調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鍾加入紅糖即可。
11、艾灸是一種常見的中醫治療手段,在祛除寒濕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艾灸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艾條點燃,然後用艾條熏相關的一些穴位即可。治療濕氣重的效果很不錯,堅持使用一段時間後,體內的寒濕之氣就會減輕很多。
12、中醫拔罐也能有效的去除寒濕之氣,一般建議在三伏天進行拔罐,效果更佳。在拔罐後,皮膚可能會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皮膚變紅、有瘙癢感或者是出現一些小水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無需擔心。
13、經常汗蒸的話,可以將體內的濕氣和寒氣排出體外。因為在汗蒸的過程中,體內的溫度會升高,這就要求皮膚表面的毛孔全部打開,通過流汗的方式來達到散熱的目的。而這些汗液中,就有很多寒氣和濕氣。
14、堅持每天用熱水泡腳,也能起到去除寒氣濕氣的作用,所以,體內寒氣濕氣重的朋友,可以嘗試這種方法,簡單又實用。泡腳水除了單純的用熱水以外,還可以用艾葉水、花椒水、等來泡腳,效果會更好。
7. 驅寒祛濕的正確方法有哪些
隨著冬天腳步臨近,許多人發現身上有股寒氣,身體發冷等現象,及時祛除寒氣才能更健康。下面是我分享的驅寒祛濕的正確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一、艾葉泡澡除濕
艾葉泡腳具有驅寒的作用。艾屬於極陽的葯物,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地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疾病。對於身體寒濕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葉水泡腳是可以的,但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不要再讓寒濕侵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體質在慢慢地增強。
在夏季,用艾草泡腳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長期吹空調導致的感冒、發燒等症狀。但專家提醒,艾葉屬於苦性物質,一般都有涼性的作用,有降火尤其是降肝火的作用,“體虛、氣血不足的人,建議在泡腳前喝一碗紅棗桂圓湯或茶,以補充體內可能損耗的元氣”。艾葉泡腳對身體有好處,但也不能經常泡。據了解,艾葉泡腳能將虛火、寒火往下引,就會引起頭面部的氣血兩虧,供血不足,反而會引起頭暈、頭痛,及情緒上的變化等。
可取生薑、菖蒲、藿香各50克,艾葉100克,放入大鍋,加滿水,煮開後再熬10分鍾;用紗布濾去葯渣,加入適量的熱水,泡澡15-30分鍾,有助於全身的化濕滅菌。
二、喝薏米紅小豆粥
薏米,在中葯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葯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濕的作用。實踐證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三、北風起時保持室內通風
其實,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專家提醒市民,在潮濕天氣里,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在外面,否則室內的傢具和家電很容易吸濕。另外,別穿潮濕不幹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吹乾頭發。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裹著身體,如果地板濕了,還得立即拖干,免得濕氣滯留。
一旦吹北風時,或天氣好轉,濕氣減少時,就應該及時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如果外界濕氣仍然很重,建議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四、熱水泡腳
對付濕邪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用熱水泡腳。進入伏天後,大部分人就會把熱水泡腳這個好習慣給忽略了,其實天氣越熱,濕邪越重,熱水泡腳就顯得更有必要。張世卿醫生解釋說,伏天陽氣最盛,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的六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濕、通經、利水的作用。
對於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出現四肢乏力、發困、食慾減退的人來講,可以在熱水中加上威靈仙(祛濕)20克、蒼術(通經)15克、白術(健脾)15克,效果會更好。在泡腳水裡加入杜仲20克、川斷15克、伸筋草30克,可以補益精氣、強筋壯骨,適合患有骨質疏鬆的中老年朋友。
容易雙腳冰涼的人,可以在水裡加桂枝15克,可以溫通經絡。高血壓適合加夏枯草30克、澤瀉15克,夏枯草有清肝火、澤瀉有利水除濕的作用。靜脈曲張的人則可加當歸20克、牛膝25克,這兩味葯可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五、多運動也除濕
別怕流汗!平時多動動,即使目前沒有運動習慣,也要多做家事或其他體能活動,盡量為身體製造活動的機會!流汗,就能讓淤滯在體內的水分,加速循環代謝後,排出體外!運動可以讓體內多餘水份循著正常途徑排出,每天扭一扭、動一動,養成流汗運動的習慣是必須的唷!跑步、打球、騎腳踏車,甚至簡單的伸展操或局部運動,不但能消除濕毒,同時還達到減肥效果呢!
白天(尤其是晨間)進行運動能夠較有效地加強新陳代謝,不過,若朝九晚五的你只能在晚上運動,也無可厚非啦!即使早上再忙,花5分鍾,做個短短的伸展操也有幫助喔!總之,有運動就是好事!
驅寒中葯1:生薑
生薑是我們最常見的配料了,它也屬於中葯必備的配料,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葯,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於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後,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驅寒中葯2:香薷
香薷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及石香薷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廣西、湖南、河北等地。夏、秋二季采割,曬干,切段,生用。傳統認為香薷有發汗解表驅寒、化濕和中、利水消腫等功效。
驅寒中葯3:蓽澄茄
蓽澄茄屬溫里性中葯,用於胸腹疼痛,嘔吐反胃,食慾不佳,寒疝腹痛,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混濁。
驅寒中葯4:羌活
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驅寒中葯5:蒼耳子
蒼耳子屬祛風濕中葯,主治: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驅寒中葯6:附子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大辛大熱,溫陽逐寒。
驅寒中葯7:肉桂
適宜平素畏寒怕冷,四肢手腳發涼、胃寒冷痛、食慾不振、嘔吐清水、腹部隱痛喜暖、腸鳴泄瀉者食用、
1艾草泡澡:艾草里有種芳香物質,可以活血通絡,有一定的驅蟲殺毒滅菌作用,煎水洗澡,可殺菌治皮膚病,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眠、溫經的功效,對毛囊炎、濕疹有一定的療效。取新鮮艾葉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5~10分鍾,取出艾葉加水調至適宜水溫即可沐浴。
2菊花泡澡:菊花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之功能,能防治頭暈、眼花等症狀,還可使肌膚細嫩潔白。用鮮菊花500~800克,加水放入鍋內,煎成汁倒入浴盆待其降至適宜的溫度即可浴用。
3葛根泡澡:葛根具有鎮痛、降壓、降血糖、清除皮膚老年斑和汗斑的功能,使關節更靈活,肌肉收縮力更強,不易疲勞,中老年人及膚色較黑的人適用此浴法。一般每次用葛根50~100克,加水熬汁,倒入浴盆,待其變溫即可用。
4桑葉泡澡:經過霜雪的桑葉,性味甘苦而寒,具有散風清熱、明目等功能,用它熬水洗澡,護膚而不脫脂,特別是皮膚粗糙者,浴後可使皮膚變嫩。將干桑葉100克左右放入鍋內,熬10~15分鍾後,倒入浴盆,待水變溫即可洗用。
5薄荷泡澡:薄荷葉有散風熱、止癢的作用,對外感風熱、皮膚發癢、咽喉腫痛、眼結膜充血等病症特別有效。取鮮薄荷200克或干薄荷50克放入鍋內,加水熬取葯液,倒入浴盆即可。
6浮萍泡澡:浮萍為浮萍科植物紫浮萍的全草,性寒,有發汗解表、透疹等功效,用浮萍來泡澡,可治療熱感冒、發熱無汗、風熱癮疹、各種皮膚病,還能泄熱利水,適合水腫而有表熱者。將1斤浮萍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泡澡時用1至2碗量倒入澡盆中攪勻浸泡。
8. 如何祛除體內的寒氣、濕氣
一、理療:可通過理療排汗來祛寒濕,如可選擇汗蒸、拔罐,或是生薑泡腳,還有艾灸、泡澡、刮痧等,都有很好的排寒排濕作用。
二、食療:有不少食物有去濕化寒作用,如平時可以多喝些紅豆薏米粥,有健脾化濕的作用,其中薏米可利水消腫、健脾祛濕,且有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作用,而紅豆則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作用,一起煮粥服食可利尿、除濕。也可用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同時有利尿、除濕效果。
三、葯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祛寒濕的食物,如附子理中丸,或是用一些清熱祛濕的中葯煎湯服。
四、運動療法:體內寒氣濕氣重者平時應加強鍛煉,可多做一些有氧運動,這樣可以大量排汗,從而去除體內寒氣濕氣。
五、穴位療法:可以點揉承山穴,還有三陰交,陰陵泉,都有一定的作用,最好是艾灸這些穴位。另外也可按摩大三穴位。在身體三個凹陷處的穴位就即人體的排濕口,如膝窩的委中穴,肘窩的曲池穴、腋窩的極泉穴,可常按揉這些穴位,一般不少於36下,最少一天兩次,有疏通經絡,排濕氣寒氣作用。
9. 如何健脾祛濕
健脾利濕的方法:
一、鍛煉、運動。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所以,多做動,可以起到健脾利濕的目地。
二、飲食調節。中醫認為,導致脾虛的因素主要是飲食不節,嗜食辛辣、油膩,生冷損傷人體的正氣,以致脾失健運,而導致濕內停。所以飲食上要規律,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葯物。如果有脘腹脹滿,食後腹脹,可以用香砂養胃丸。如果有腹瀉,便溏,可以用參苓白術散。如果有體倦乏力明顯者,可以用人參健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