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煎中葯的方法-如何熬中葯
煎中葯的方法-如何熬中葯
中葯的煎煮與熬制方法很重要,只有掌握正確的煎煮與熬制方法才能充分的發揮葯效,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的煎煮方法會使葯效大打折扣,療效甚微,起不到中葯該有的葯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說明了中葯的煎煮方法,直接關繫到中葯臨床療效的發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煎中葯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煎葯容器選擇
煎葯容器以瓦罐、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銅器。因為有些葯物與銅鐵一起加熱後會產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
二、煎葯前不要洗
中葯煎煮前不要清洗,因為水洗可能會使有些中葯的水溶性成分丟失,會使粉末類葯材丟失,會使部分葯材的輔料丟失,影響葯物療效。
三、煎葯前要浸泡
中葯入煎前一般應先用冷水浸泡30分鍾左右,冷水漫過葯面,以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時間可根據葯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延長或縮短,比如花、草、葉類葯材可浸20分鍾;根、莖、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葯材可浸泡時間稍長,30-60分鍾。
四、煎葯水位選擇
由於飲片均為失水後的干品,一旦加水引起葯材細胞膨脹時,會吸收大量的水份,因此煎葯時需要加夠水量,不能中間數次加水,更不能把葯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乾的葯應棄掉。每劑葯一般煎2-3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漫過葯面3-5cm為宜,第二、三煎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葯量100-200mL左右,一般一日服用一劑,將兩次或者三次煎煮的葯液合並,分2-3次溫服。
五、掌握煎葯火候
煎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急火煎煮謂之「武火」,慢火煎煮謂之「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後改為文火。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宜武火急煎,頭煎煮沸15-20分鍾即可,二煎葯煎沸10分鍾即可。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頭煎葯慢煎20-30分鍾,二煎葯慢煎30-4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以防底層葯物焦糊,焦糊的`葯不宜服用。
六、 注意特殊煎法
先煎葯
貝殼和礦石類葯物,因為質地堅實,葯力難於煎出,應該先打碎先煎,煎煮20分鍾左右,再下其他葯,比如龜板、生牡蠣、生龍骨、生石膏等。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等,則需先煎時間長些,煎煮60分鍾左右再加入其他葯物。某些質輕量大的葯物,如蘆根、夏枯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後以其葯汁代替水煎其餘的葯,處方註明「煎湯代水」。
後下葯
氣味芳香的葯物,以其揮發油為有效成分的,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對所有後下葯物,也應該先浸泡後再煎。
烊化葯
膠質、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葯物,比如阿膠、鹿角膠等,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沖服葯
某些貴重或芳香類葯物不宜加熱煎煮的,應研為細末,調入煎好的葯汁或開水中沖服,如牛黃、麝香等。散劑、葯物的粉末和鮮品的自然汁也需要沖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包煎葯
有些葯物對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鍋,如辛夷、車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紗布袋將葯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葯同煎。
另煎葯
有些貴重葯物,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時被其他葯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參、羚羊角。
七、服葯時間
一般來說,病在上焦,宜飯後一小時服;病在下焦,宜飯前一小時服;急性重病不拘時服;慢性病定時服;補益葯與瀉下葯,宜空腹服;安神葯宜睡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葯宜飯後服。
八、服葯食忌
服中葯一般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服葯食忌包括兩個方面:
病症對飲食的禁忌
如水腫病、心腎病患者應少吃鹽;糖尿病患者忌糖;腹瀉的患者應少吃油膩食物;哮喘病人忌發物(雞鴨魚蝦蔥蒜等);肝病患者忌辛辣;肺病患者忌煎炒之物;胃腸病患者忌生冷油膩的食物等。
葯物對飲食的禁忌
如服含有地黃的中葯應不吃蘿卜;服含有土茯苓的中葯應忌茶葉;服用雙黃連口服液時不吃大蒜;服用含薄荷的中葯不吃蟹肉等。
怎麼煎煮中葯——詳解熬中葯的正確方法
導語:怎麼煎煮中葯?中葯煎煮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方法錯誤不僅會影響到葯效,還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怎麼煎煮中葯——詳解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歡迎閱讀。
煎煮前忌用沸水泡中葯
有人習慣於在中葯煎前用沸水浸泡葯材,認為這樣既縮短煎煮時間,又可使中葯有效成分盡可能多地溶出,這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中葯不可用沸水泡。
中葯所含的蛋白質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並使細胞壁硬化,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阻礙內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葯所含高分子物質,遇沸水後易形成膠體,亦不利於有效成分滲出。中葯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阻礙葯材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後又難以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葯,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揮發油及揮發性物質,遇熱易揮發,則不僅忌用沸水泡,煎煮時更應後下。
一般而言,中葯煎前多用涼水泡,泡30分鍾左右;但有實驗提示,中葯煎前浸泡的最適水溫為40℃~50℃,此條件既使葯材濕潤充分膨脹,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煎煮中葯需要蓋蓋子嗎
使中葯切片煎透,讓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應以加蓋煎為好。尤其是煎煮的葯中含有可隨水蒸氣揮發的成分時,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蓋煎煮。這樣可使含葯物揮發成分的水蒸氣在蓋內凝集,變成水珠滴回葯罐內,由此減少葯物有效成分的丟失。
對於多數質地堅實的根、種子或動物葯物,如人參、黃芪、黃精、麥冬、五味子、蛤蚧、龍骨、牡蠣等,亦應加蓋煎煮,可使葯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葯物的療效。
對於那些質地鬆散、體積較大的中葯,如絲瓜絡、通草、菌陳、菊花、桑葉等,煎煮時由於葯液易外溢,就不應加蓋煎煮,並要隨時攪拌,使其均勻被煎透。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
正確的熬中葯能夠發揮中葯的最大功效,如果熬錯一步,就會影響到中葯的葯效了,嚴重的話還會嚴重的損失中葯葯效,最後導致療效減小。那麼中葯該如何熬呢?
一、容器的選擇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鍋為最好,其次為不銹鋼鍋、搪瓷鍋以及耐高溫的玻璃器皿,因為這些容器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不易與所煎中葯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一定忌用鐵鍋、銅鍋和鋁鍋,因為這些元素可與中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二、預處理
第一步:「看」
煎煮中葯前首先要查看中葯的質量,如發現有蟲蛀、霉變等問題時應及時進行處理;其次是查看有無需特殊處理的中葯,如有應另置並按特殊方法處理。
第二步:「泡」
將葯店拿回的中葯飲片加適量水浸泡20~30min,輕質的`中葯、氣溫較高時浸泡時間宜短,重質中葯、氣溫較低時浸泡時間宜長,目的是為了使中葯濕潤變軟,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情況下只要不使用有污染的自來水就行了,千萬不要反復用煮過的水或者隔夜水熬中葯。
2、加水量:經驗加水量是超過葯物表面3~5cm;理論計算是按每1g中葯加水10m計算,將總水量的70%用於頭煎,剩下的30%用於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應遵循「先武火後文火」的原則,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4、煎煮時間:煎煮時間從沸騰後計算,一般解表葯頭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補葯頭煎30~40min,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時間是因為長時間高溫煎煮,會使植物細胞遭到破壞,使葯液中不溶性的無效成分增加。而且長時間煎煮還有將葯煎焦煳底的危險。
5、煎煮次數:一般情況下熬兩到三次就可以了,這樣就能夠熬出中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葯成分。熬好之後將中葯水過濾出來,同時,將每次煎液混合後分次喝。
;『叄』 中葯泡澡的步驟_中葯泡澡的好處_中葯泡澡的注意事項
中葯 泡澡是通過水中放中葯,人泡在其中,出汗,交換,達到吸收的目的,有祛病強身等功效。以下是我 收集 整理的關於中葯泡澡的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葯泡澡的步驟
1、用5000CC的水,浸泡這些 中葯材 20分鍾。
2、泡完後再開火,將葯材與5000CC的水一起煮滾30分鍾。
3、再把中葯材的渣渣整個瀝掉,剩下這個熱滾滾的葯湯,就是我們要拿來泡澡的好東西了。
4、將珍貴的葯湯倒進浴缸後,還要放兩件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拍打過的薑母,以及一瓶米酒。因為這兩樣東西會促進 血液 循環,幫助你吸收這些中葯材。
5、最後,就是你在浴缸里享受泡澡 瘦身 的時刻,記得至少要泡30分鍾。
中葯泡澡的好處
1、出汗、 排毒 。
2、促進產婦恢復,預防 婦科 病。
3、潤膚止癢,防治 皮膚病 。
4、改善心臟的輸出量,改善了心臟功能。
5、改善全身微循環。
6、促進腸胃蠕動,健脾助 消化 。
7、消除疲勞,減輕肌肉、關節疼痛。
8、易睡安眠。
9、增強 內分泌 系統功能和免疫力。
10、增強 神經 調節能力。
中葯泡澡的 注意事項
1、中葯浴必須請 中醫 師針對病情對證下葯,並按照醫囑製作葯湯,切勿盲目自行擇葯。
2、泡浴前必須先淋浴潔身,以保持葯池的衛生。浴後應立即用溫清水沖洗干凈,拭乾皮膚,及時穿衣服。一般而言,熱水葯浴(39℃~45℃)適用於 風濕 性 關節炎 、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後遺症、肥胖及銀屑病等;神經過度興奮、失眠、一般疼痛、 消化不良 等的葯浴溫度,以相當於或稍低於體溫為宜;25℃~33℃適用於急性扭挫傷。葯浴時,室溫不應低於20℃,局部葯浴時,應注意全身保暖,夏季應避風,預防 感冒 。
3、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約3~5分鍾身體適應後,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時間不可太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由於汗出過多,體液丟失量大;皮膚血管充分擴張,體表血液量增多,造成頭部缺血而發生眩暈或暈厥。如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時給病人喝些白開水或糖水,補充體液與能量。或用冷水洗腳,使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4、嚴重心衰、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 冠心病 、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 血壓 患者、有出血傾向者以及老年人、 兒童 慎用水溫39℃以上的葯浴,而應以接近體溫之葯液沐浴,並有家人或醫護人員陪護,且沐浴時間不宜過長。妊娠或經期不宜泡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熱葯浴易發生暈厥,故浴後要慢慢地從浴盆中起身;泡葯浴時出現輕度胸悶、口乾等不適,可適當飲水或飲料;若有嚴重不適,應立即停止葯浴。
6、飯前、飯後半小內不宜進行全身葯浴。飯前葯浴,由於腸胃空虛,洗浴時出汗過多,易造成虛脫。飯後立即葯浴,可造成胃腸或內臟血液減少,血液趨向體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腸不適,甚至惡心嘔吐。臨睡前不宜進行全身熱水葯浴,以免興奮後影響睡眠。
猜你感 興趣 :
1. 泡澡養生的八大作用
2. 中葯泡澡排毒配方
3. 艾草泡澡的功效和注意事項
4. 中葯泡澡排毒配方
5. 排毒葯浴配方
6. 用什麼泡澡可以排毒
7. 用發酵粉泡澡有哪些神奇的功效
『肆』 泡葯浴的正確方法
葯浴的使用方法
1、溶解:用十倍於葯包(粉)的開水浸泡5—10分鍾。
2、調好水溫:根據自己的耐熱習慣在39-45度之間來調整水溫,如果首次泡浴沒經驗水溫就調到夏天39度、冬天42度,並且在泡浴過程中適當調整溫度。
3、把溶解好的葯包和葯水同時到入木桶里以後要用手揉捏葯包,把裡面的有效成分擠壓出來。
4、首次泡葯浴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有一些身體反映後就有些害怕不敢再泡下去,只要在耐受范圍之內,鼓勵自己多堅持一段時間,最好達到10分鍾以上,直到發現有排毒反應後再休息,另外可以採用中間休息2-3次每次3分鍾的方法來緩解身體不適,只要累計泡浴時間達到20分鍾即可。
5、根據反應調整水溫:不同的人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第一次進水5 — 8分鍾時根據對於水溫的感受,及時調整水溫,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否則水溫高了會感到難以忍受,水溫底了又沒有效果,直到幾次泡浴後對水溫的耐受力有了把握,根據經驗就可以把溫度調整到位,達到滿意的效果。
(1) 飯後一小時方可入浴
(2) 浴前4小時內沒有進食一定要准備好牛奶、糖水、或其它流食,以備顧客感到不適時食用。
(3) 浸泡葯浴前、中、後應適當補充水份。
(4) 浸泡場地應注意通風良好,但不可受寒。
(5) 起浴後皮膚表面發紅,並持續30分鍾至1個小時的發汗均屬正常的葯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風,以免受寒。
(6) 泡過葯浴以後、在皮膚發紅、發熱狀況沒有消退之前,請勿使用任何護膚品和化妝品。
(7) 有輕度高低血壓病史、心臟功能稍差者應在家人陪伴下使用,並注意場地通風,每次浸泡時間不宜太長(約3-6分鍾),如在浸泡過程中感到心跳加快或呼吸過於急促時,應起身於通風良好處稍適休息,待恢復後再次浸泡,一般分兩到三次浸泡即可。
(8) 部分使用者(尤其是較為肥胖的使用者)浴後皮膚出現輕微刺痛感或出現小丘疹,均屬排毒自然現象,可繼續使用。
(9) 產婦在分娩時如有手術行為,須持拆線後再進行泡浴,若無手術行為,可於產後7天開始泡浴
(10) 先淋浴、後泡浴,或先洗頭和臉再進入木桶泡浴,浴後無需再沖洗,直接擦乾即可。
(11) 身體虛弱者在浸泡過程中會出現:頭暈、心跳加快、惡心、全身酸軟無力等症狀,屬於正常現象,隨著泡浴對體質的調整會逐漸消失。
(12) 體虛、受風寒、濕氣重的人群在泡浴後會出現風疹、濕疹、關節疼痛、並伴有瘙癢等症狀,一般在2小時以後逐漸消失,屬於好轉反應。
葯浴注意事項
*1) 中度以上高低血壓病史、心臟功能不良者慎用。
*2) 有嚴重哮喘病者應避免使用,或遵醫囑。
*3) 皮膚有較大面積創口時應慎用。
*4) 孕婦及女士月經期間避免使用。
*5) 具有嚴重過敏史的客人慎用。
『伍』 熬中葯的正確方式
熬中葯的正確方式
你知道應該如何奧中葯嗎?你知道中葯的熬制方法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熬中葯的正確方式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熬葯前:
1、熬前中葯泡不泡?
只要是需要煎煮的中葯,醫生都建議盡可能在熬之前泡10-20分鍾!
這樣不僅可以清洗去除中葯中的不潔雜質,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中葯材直接入沸水中驟然受熱,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質凝固,細胞壁變硬,不利於水分滲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降低葯效。
2、熬中葯該用啥水?
基本上大家熬中葯都是從水龍頭接的自來水!但是,在醫生看來,這可不是最佳選擇哦!熬中葯的水,最好是用:
哪裡那麼講究哦!不就熬一堆草草葯嘛,還需要專門切買純凈水?完全不曉得為啥子!
來看看為啥子要講究:
因為自來水中氯、鈣、鎂離子較多,這些容易和中葯材中的物質發生反應,有可能會影響葯效。而相比之下,純凈水中這些物質幾乎沒有或者很少存在,才能保證熬制後葯物的效果。
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建議盡量使用純凈水,一般500ml就可以了;如果沒有條件,也可將自來水放置數小時,使溶於水中的氯揮發一些,再用來熬中葯!
二:熬葯中
1、熬中葯要熬好久?
a、滋補類中葯適合微火久煎,一般用時30-40分鍾左右;
b、外感傷風及瀉下用葯則宜用猛火短時煎煮,一般用時10分鍾左右;
c、其他的中葯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文火20分鍾煎煮就可。
2、 熬的時候蓋不蓋蓋蓋兒?
好多人在熬中葯的時候,為了防止水開的時候溢出,都不得蓋葯罐罐兒的蓋子,但是這是不對的哦!
醫生建議:
熬中葯的時候要蓋蓋子,因為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的葯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葯效將大打折扣。而一些補益類葯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蓋上蓋子煎煮可以有效防止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丟失。
蓋上蓋子熬葯怎樣解決溢水的問題呢?
熬葯器皿均有壺嘴或透氣孔,另加入水不要太多,一般500ml左右,應不存在溢水問題;實在不行就搭雙筷子了……
另外,現在幾乎都是這種葯罐熬中葯,如果屋頭還有莫得蓋子的葯罐罐,可以淘汰了哈!
3、 熬中葯時需不需要攪拌?
的確需要經常去攪一下!!!
特別是有些不易溶解的葯材,熬的時候需經常攪拌,一般間隔10分鍾翻動1次,攪拌最好順著一個方向,這樣使葯材均勻受熱,使有效成分更易完全溶解析出。
三:熬完後
1、熬中葯取汁多少?
這個嘛!熬葯的水多了也不得行,少了也不得行!
如果葯汁多了,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葯汁少了,葯渣會把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費了。
一般建議一副中葯熬兩次,第一次差不多取葯汁150-200ml,第二次取葯汁200ml,兩次混合後用葯就OK!
2、中葯到底飯後吃還是飯前吃
這是醫生遇到最多的問題之一,但是因為中葯不像西葯有明確地葯代動力學與葯效學研究,所以用葯時間上要多與醫生溝通!是飯前、飯後或者是頻繁服用這與醫生的經驗有關,我們華西專家這樣建議:
因為食物在胃內消化大約60-90分鍾後,在胃保持空暢時進葯更利於葯物吸收。
3、中葯里能不能放糖?
同志們!這種做法也是要不得的哦!中葯裡面盡量不要放糖,特別是慢性胃病,如上腹部易飽脹的患者更放不得糖,這樣容易造成胸悶腹脹!
熬的葯里不放糖,那吃葯後趕緊丟顆糖在嘴巴頭含化,去去苦味可以不?
既然苦口良葯,忍都要忍住把它一口悶了三!中醫認為,甘(甜)易致腹脹不適感,如果食用中葯後覺口苦不適,可用清水漱口即可。
1、先煎:
有些中葯需要長時間煎煮以獲得有效成分並降低葯物毒性。
先煎葯物多是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如牡蠣、蛤殼、石膏、代赭石、龍骨、石決明、磁石、鱉甲、龜板、麻黃等,此類葯應先熬10-15分鍾後再放入其他葯物。
另外,一些葯物久熬可以去除葯物毒性,保證用葯的安全性,如附子、烏頭、馬錢子等,往往先煎60分鍾,甚至更久。
2、後下:
有些葯物受熱不穩定,長時間煎煮有效成分不易析出,因此需推後時間再放下去熬。
後下葯物多是含揮發油類的芳香辛散類中葯,如藿香、佩蘭、紫蘇、砂仁、肉桂、天竺黃、連翹、金銀花、薄荷等;以煎煮2-5分鍾為宜,而薄荷、青蒿等2分鍾左右就好,砂仁、肉桂在5分鍾時最佳。
3、包煎:
有些中葯原材料所帶的毛容易引起葯液渾濁或造成服用時刺激咽喉副作用,需要用紗布包起來熬。
如滑石、旋復花、枇杷葉、密蒙花、蒲黃、車前子、五靈脂等。
4、另煎:
貴重葯材需單獨熬,以免跟其他葯一起熬造成浪費。
如人參、西洋參、藏紅花、蛤蟆油等(雖然不可以一起熬,但另煎葯液跟群葯煎出的葯液可以混合服用)
5、沖服:
有些葯物需打粉沖服,不能丟到葯罐罐兒頭熬。
如三七、川貝、珍珠、蘇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牛黃等。
6、烊化:
烊化即將膠類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葯液中溶化,再倒入已煎好的葯液中和勻內服。
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飴糖等一類。一般採取隔水蒸烊化後再兌入葯液,一同服用。
7、泡服:
部分葯物僅需要熱水泡服就行。
如番瀉葉在80度水中浸泡1小時飲用就好;一些花類葯物,如綠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等熱水浸泡5分鍾後取汁服用即可
;『陸』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有講究,正確的熬制方法是什麼?我們知道,中葯治病是最接近我們食療的方法,中醫使用中葯治病,而中葯很少有成葯,每次都是拿會成包的葯材回來自己熬,一般醫生都會告訴我們熬制的一些要求,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提供中葯代熬的業務,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會熬制,這樣感覺會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葯的注意事項說一下,其實無外乎熬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葯材的工具這幾個方面。
中葯泡好後,開始放在煤氣或爐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開後小火煮10分鍾左右就可以,要是農村有條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為柴火停熬後,柴火還有最細、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葯質,熬中葯一定要有人看守,剛開始用大火,等開後就調到小火,被稱作文火,中葯千萬不能熬幹了,不要以為熬幹了再加水,這樣是非常錯誤的,熬乾的中葯已經起了反作用,帶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記!
熬第二遍這樣的時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點,小火熬20分鍾左右的樣子,然後用筷子比住葯材,倒出葯湯、等到溫熱的時候飲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溫熱,不要等到涼了,趁熱喝更加有效!
中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說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葯質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點水,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鍾都可以,反正最後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湯葯兌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平均分成三份,根據醫囑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東西,會影響葯效的,豈不聞「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其實是中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葯的器皿也有講究,最好是用陶瓷的,這樣避免中葯與器具產生化學反應!中葯很苦,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加糖熬,這樣是錯誤的,加糖會大大影響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葯後,准備一些涼白開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覺苦,其實閉住呼吸繞開舌根喝,一點問題都沒有,誰讓生病了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謝謝!
『柒』 怎樣熬中葯才是正確的
■火候一般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再用慢火(文火)煎熬。也有單純用急火或慢火煎的,要遵醫囑。■時間與次數一般頭煎沸滾後半小時為宜,二煎的加水量與時間,按頭煎的二分之一為適宜。據試驗,兩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多。因為葯物煎煮後,溶劑形成兩部分,一部分在葯物之內,另一部分在葯物之外,形成兩種不同的濃度。當葯物內部有效成分的濃度大於外部時,可繼續向外釋放,到濃度相等時,就不再向外釋放了。所以必須換水重煎,使有效成分繼續向外釋放。因此,中葯湯劑一般煎兩次為宜。■具體方法先用冷水將葯浸泡半小時到1小時後再煎。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植物細胞慢慢膨脹、破裂,蛋白質及澱粉等也會逐漸溶解在水中,不會阻滯有效成分的釋出,所以葯效較高。如用開水煎葯,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澱粉等會產生凝固現象,使細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留在凝固體內不易釋出,葯效就不能充分發揮。煎葯時要避免葯液溢出或過快熬干,也不要反復揭蓋,以避免有效成分揮發。根據葯物的功效、毒性的不同,要採取不同的煎葯方法。如解表、清熱類葯宜急火煎,時間要短,否則會降低葯效,改變葯性;厚味滋補葯如肉蓯蓉、熟地之類,宜慢火久煎,時間要長,使葯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釋出。某些毒性葯物如烏頭、附子之類,亦應慢火久煎,才能減低毒性,增加葯效。
『捌』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
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
1: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
2: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
3: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
4: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中葯的採收時節和方法對確保葯物的質量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為動植物在其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其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葯物的療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較大差異,故葯材的採收必須在適當的時節採集。
葯物在應用或製成各種劑型前,根據醫療、調制、制劑的需要,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常用的炮製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製的目的在於純凈葯材,保證質量,分揀葯物,區分等級;切制飲片,便於調劑制劑;乾燥葯材,利於貯藏;矯味、矯臭,便於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證安全用葯;增強葯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改變葯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玖』 中葯的正確熬法是什麼
煎葯的方法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鍾,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鍾。滋補類葯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5.特殊葯的煎煮:先煎葯:一些質地堅硬的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
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510分鍾投入鍋內。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熬中葯的講究
中醫中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葯,不知如何煎服為好。現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葯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葯的容器。煎熬中葯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葯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葯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葯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葯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葯物入鍋後,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葯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葯宜少放水;小孩葯要少放水,發汗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葯,以免葯物表面蛋白質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葯時,為了使葯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性成份的中草葯,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有些貴重葯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並要用文火細煎。煎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後用文火。如解表發汗的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葯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後再煎20分鍾左右。此外,絨毛類葯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於抓的特殊葯物,先煎、後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葯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葯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葯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祛寒葯也宜熱服;解毒葯、止咳葯、清熱葯則應冷服;滋補葯宜空腹溫服,易於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葯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葯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葯,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葯物更應飯後服;瀉下葯須空腹時服,而不宜於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後則應停葯;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蟲葯早晚空腹時服,利於驅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葯,充分發揮葯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葯,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薑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葯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葯更要謹慎。中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葯物發生化學作用,降低葯效。
『拾』 正確熬中葯的方法步驟
正確熬中葯的方法步驟
中醫中葯在中國有幾千年甚至更久的歷史,怎樣熬中葯對大家來講似乎應該是常識了。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人特別是年輕的朋友不知道。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正確熬中葯的方法步驟,歡迎閱讀。
首先,煎葯器皿的選擇。
明代李時珍說「凡煎葯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銀器略顯奢侈腐`,咱們老百姓就算了。瓦罐比較實在,價廉物美,而且簡單大方。當然現在家家都有的不銹鋼鍋也可以。
其次,煎葯用水,一般用自來水即可,經濟條件好的可以用純凈水或礦泉水。
最後,重點說說葯物的煎煮方法:
1浸泡
將葯物置於煎葯器皿中,加水至完全淹沒葯物且高出2-3cm,放置30分鍾左右。這樣做的原因是使水完全滲入葯物的細胞內,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2煎煮
中途適當攪拌,防止粘鍋。通常一劑葯煎煮2-3次,解表葯首次煎煮15-20分鍾,次煎10-15分鍾;一般葯首煎20-25分鍾,次煎15-20分鍾;滋補葯首煎30-35分鍾,次煎20-25分鍾另外還有一些葯物在煎煮時需要特殊處理,現介紹如下:
3先煎
就是將單味或多味葯物較其它葯物先進行煎煮。這類葯包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貝殼類葯物,如磁石,龜甲等;有些需要改變葯物的'作用以適應臨床要求如大黃久煎瀉下力緩,用於清內熱或體虛之人的緩瀉。還有些有毒葯物,需要延長煎煮時間以減輕毒性的如川烏,附子等需熬煮至無麻舌感。
4後下
就是在大多數葯物即將煎煮好再加入煎煮5-10分鍾即可。這類葯物大多質地輕薄含揮發性成分,氣味多芳香辛烈,易揮發,不耐久煎如薄荷、麻黃、砂仁等,大多為解表葯和芳香化濕葯;大黃、番瀉葉久煎瀉下力減弱,若取瀉下作用則後下或開水泡服。
5包煎
就是將葯物包在布或紗布中再和其它葯物一起煎煮,這類葯包括花粉、細小種子、細粉類及含絨毛的葯物,如蒲黃、車前子、葶藶子、旋復花等,包煎有利於煎出有效成分,防止粘鍋糊化以及減少對咽喉的刺激。
6沖服
用煎煮的葯液或開水沖服,適用於入水即化或本身就是液體的葯物,如芒硝、蜂蜜等;或價格比較昂貴的葯物如牛黃,麝香等;或不耐熱或不能加熱的葯物如硃砂,雄黃等。
7另煎
就是將葯物單獨煎煮後兌入葯液中,適用於價格比較昂貴的葯物,如人參、蟲草等。
8烊化
一些膠類葯物,容易粘附於其它葯渣或鍋底,既浪費葯材又容易熬焦,就需要另行用小火慢慢使其熔化或用熱水熔化再兌入葯液,如阿膠、鹿角膠等膠類。
9濾過葯液
在生活中,許多人在煎服中葯的時候是煎一次服一次,下次服葯的時候又加水再煎煮,這種服葯方法是錯誤的。因為第一次煎煮的時候有效成分煎出50-70%,第二次煎煮的時候有效成分煎出只有20-30%,第3次就只有10%左右,如果這樣服葯,則葯物的濃度越來越低,到最後就沒有效果了。
所以正確的服法是一副葯按上述方法煎煮2-3次,將幾次的葯液合並壓榨葯渣的葯液混合均勻,然後按醫囑平均分成幾等份,每次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