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系統評價的系統評價步驟
系統評價一般包括:
①明確系統方案的目標體系和約束條件,
②確定評價項目和指標體系,
③制定評價方法並收集有關資料,
④可行性研究,
⑤技術經濟評價,
⑥綜合評價。
圖中示出系統評價的一般程序。根據系統所處階段來劃分,系統評價又分為事前評價、中間評價、事後評價和跟蹤評價。
①事前評價:在計劃階段的評價,這時由於沒有實際的系統,一般只能參考已有資料或者用模擬的方法進行預測評價,有時也用投標表決的方法,綜合人們的直觀判斷而進行評價。
②中間評價:在計劃實施階段進行的評價,著重檢驗是否按照計劃實施,例如用計劃協調技術對工程進度進行評價。
③事後評價:在系統實施即工程完成之後進行的評價,評價系統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因為可以測定實際系統的性能,所以作出評價較為容易。對於系統有關社會因素的定性評價,也可通過調查接觸該系統的人們的意見來進行。
④跟蹤評價:系統投入運行後對其他方面造成的影響的評價。如大型水利工程完成後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⑵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有哪些,各個方法有啥優點
1、專家打分評判法
專家評分法是出現較早且應用較廣的一種評價方法。它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以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評價,其結果具有數理統計特性。
主要步驟是:
首先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情況選定評價指標,對每個指標均定出評價等級,每個等級的標准用分值表示;然後以此為基準,由專家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和評價,確定各個指標的分值;最後採用加法評分法、加權評分法、連乘評分法或加乘評分法求出各評價對象的總分值,從而得到評價結果。
專家評分法的最大優點是,在缺乏足夠統計數據和原始資料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定量估價,專家評價法具有使用簡單、直觀性強的特點。
驗以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主觀性極強,並且其理論性與系統性不強,一般情況下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准確性。
2 、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AHP)是1973年美國學者T.L.Saaty最早提出的,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准則決策方法。
AHP的優點:
首先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結果,又發揮了定量分析的優勢;既包含了主觀的邏輯判斷和分析,又依靠客觀的精確計算和推演,從而使決策過程具有很強的條理性和科學性。其次,AHP把問題看成一個系統,整個過程體現出分解、判斷、綜合的系統思維方式,也充分體現了辯證的系統思維原則。
AHP的不足:
(1)在應用中仍擺脫不了評價過程中的隨機性和評價專家主觀上的不確定性及認識上的模糊性。
(2)並且判斷矩陣易出現嚴重的不一致。
(3)AHP方法得出的結果是粗略的方案排序。
⑶ 實行系統評價的方法和步驟有哪些
1.評價目標確立;2.根據評價目標肯定評價指標體系;3.肯定各評價指標的評價標准;4.根據評價標准得到各評價指標的具體評價值;5.將各評價指標綜合成1個或幾個主要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具體方法:1)指標權重肯定法:兩兩比較法、KLEE法、層次分析法等等;2)指標綜合方法:加法原則、乘法原則、指數原則等;具體方法可參見:《系統工程》
⑷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是什麼
(一)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objective)評價模式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評價原理」可概括為七個步驟: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根據行為和內容來解說每一個目標;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設計記錄的方式。
確定評定時使用的計分單位;設計代表性樣本的手段。泰勒的評價原理是以目標位中心來展開的,主要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
泰勒的「課程原理」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確定課程目標、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根據目標評價課程。其中,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他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而展開的。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把它稱為目標模式的原因。
在泰勒看來,如果我們要系統地、理智地研究課程計劃,首先必須確定所要達到的目標。除非評價方法與課程目標相切合,否則評價結果便是無效的。由此可見,評價的實質,是要確定預期課程目標與實際結果相吻合的程度。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要用明確的、具體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評價是為了找出實際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可利用這種信息反饋作為修訂課程計劃或修改課程目標的依據。
由於這一模式既便於操作又容易見效,所以很長時間在課程領域佔有主導地位。但由於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導致了不少人的批評。
(二)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目的游離(goal-free)評價是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端而提出來的。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劃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只考慮到與其效應,忽視了非預期的效應(或稱為「副效應」、「第二效應」)。
斯克里文主張採用目的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評價者不應受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影響。盡管這些目標在編制課程時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適合作為評價的准則。
因為評價者要收集有關課程計劃實際結果的各種信息,不管這些結果是預期的還是非預期的,也不管這些結果是積極地還是消極的。只有這樣才能對課程計劃作出准確的判斷。
然而,目的游離評價也遭致了不少人的批評。主要的問題是,如果在評價中把目標擱在一邊去尋找各種實際效果,結果很可能會顧此失彼,背離評價的主要目的。
此外,目的完全「游離」的評價是不存在的,因為評價者總是會有一定的評價准備,游離了課程編制者的目的,評價者很可能會用自己的目的來取而代之。嚴格地說,目的游離評價不是一個完善的模式,因為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程序,所以有人把它當做一種評價的原則。
(三)CIPP評價模式
CIPP是由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valu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ct evaluation)這四種評價名稱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組成的略縮詞。
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不應局限在評定目標達到的程度上,而應該是為課程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因而他強調,重要的是為課程決策提供評價材料。CIPP模式包括收集材料的四個步驟:
背景評價,即要確定課程計劃實施機構的背景,迷宮卻評價對象及其需要,明確滿足需要的機會,診斷需要的基本問題,判斷目標是否已反映了這些需要。
輸入評價,主要是為了幫助決策者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手段,而對各種可供選擇的課程計劃進行評價。
過程評價,主要是通過描述實際過程來確定或預測課程計劃本身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對計劃實施情況不斷加以檢查。
成果評價,即要測量、解釋和評判課程計劃的成績。它要收集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他們與目標以及背景、輸入和過程方面的信息聯系起來,並對它們的價值和優點作出解釋。
CIPP評價模式考慮到影響課程計劃的種種因素,可以彌補其他評價模式的不足,相對來說比較全面。但由於它的操作過程比較復雜,難以被一般人所掌握。
(四)外觀評價模式
外觀(countenance)評價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認為,評價應該從三方面收集有關課程的材料:前提條件、相互作用、結果。前提條件是指教學之前已存在的、可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的各種條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學過程,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關系。
結果是指實施課程計劃的效果。對於這三個方面的材料都需要從兩個維度——描述與批判——作出評價。描述包括課程計劃打算實現的內容和實際觀察到的情況這兩方面的材料;評判也包括根據既定標準的評判和根據實際情況的評判兩種。
按照外觀評價模式,課程評價活動要在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進行觀察和手機資料。它不限於檢查教學結果,而是注重描述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動態現象。由於它把課程實施過程前後的材料作為參照系數,這比以前的評價模式更為周到。
但它把個人的觀察、描述的判斷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很可能會滲入個人的主觀因素。此外,前提條件、相互作用和結果因素三者的界限並不是絕對的,相互作用或教學過程本身會存在眾多的前因與後果。
(五)差距評價模式
差距(discrepancy)評價模式是由普羅佛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些評價模式只重視幾種課程計劃之間的比較,沒有注意該計劃本身所包含的成分。而事實上,一些自稱在實施某種課程計劃的學校,並沒有按照該課程計劃來運作,所以,這類計劃之間的比較並沒有什麼意義。
差距模式旨在揭示計劃的標准語實際的表現之間的差距,以此作為改進課程計劃的依據。差距評價模式注意到課程計劃應該達到的標准(應然)與各個階段實際表現(實然)之間的差距,並關注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以便及時作出合理的抉擇,這是其他評價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但在「應然」與「實然」之間,會遇到許多價值判斷的問題,這是一般評價手段難以解決的。
(六)CSE評價模式
CSE(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評價中心的一個簡稱,CSE提出了一種更加務實的評價模式,在美國得到了廣泛運用。這種評價模式分為4個階段: 對需求進行評估,對於計劃的選擇,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七)自然式探究評價模式
自然式探究(naturalistic inquiry)評價模式是建立在現象學、解釋學、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及符號互動等理論之基礎上的。
自然式探究評價模式認為,科學(嚴格意義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僅是人類許多種求知方法中的一種。評價的最佳方式是在自然背景下對社會行動進行現場研究並作出描述。它不主張採用固定的研究方法。
它的主要特徵包括: 注重自然情境的研究;注重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從事實歸納中獲取理論;注重個案分析;注重緘默的或不言而喻的知識;研究設計是逐漸形成的等。
(八)應答模式
在評價的應答模式中,Stake提出了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和評價聽取人之間相互作用的12個步驟(准確地說,應該是關於評價問題的12個方面)。
這些步驟是:
1、確定評價范圍。由評價人員和當事人確定評價方案的范圍。
2、了解評價活動。評價人員要綜觀整個評價活動及其主要特點。
3、確定評價目的和重點。評價人員要發現評價的目的和不同層面的參與者所關心的問題,由此確定評價的重點。
4、形成議題和問題。評價人員要分析種種觀點,分析種種疑慮和要求,綜合並列表說明所要研究的問題。
5、確定所需的資料。根據需要研究的問題選擇資料。
6、選擇觀察者、判斷者和評價工具。
7、觀察指定的前提條件、過程因素和結果因素,同時評價人員還要搜集各種資料,從事判斷。
8、理論總結,對方案進行描述性材料的准備或個案研究。
9、檢查其有效性。通過不同的測驗,確認或否定某些證據,讓不同的人檢查和判斷。
10、篩選組合。對各種資料進行整理,以供評價聽取人使用,並分別搜集不同人的反應以照顧不同團體的需要。
11、准備正式報告。根據當事人的需要搜集信息,准備報告。
12、與方案當事人、評估聽取人和方案執行人員交談。通過交談、溝通,了解和激發各類人員的興趣和利益,以形成最好的評價。
⑸ 系統的好壞可從哪四個方面進行評價
1、目標明確
每個系統均為一個目標而運動的。
2、結構合理
一個系統由若乾子系統組成,子系統又可劃分為更細的子系統。
3、介面清楚
子系統之間有介面,系統和外部的連接也有介面,好的介面其定義應十分清楚。
4、能觀能控
通過介面,外界可以輸入信息,控制系統的行為,可以通過輸出觀測系統的行為。
(5)評價系統有哪些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本功能
1、數據處理功能
2、計劃功能
根據現存條件和約束條件,提供各職能部門的計劃。如生產計劃、財務計劃、采購計劃等。並按照不同的管理層次提供相應的計劃報告。
3、控制功能
根據各職能部門提供的數據,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比較執行與計劃的差異、分析差異及產生差異的原因,輔助管理人員及時加以控制。
4、預測功能
運用現代數學方法、統計方法或模擬方法,根據現有數據預測未來。
5、輔助決策功能
採用相應的數學模型,從大量數據中推導出有關問題的最優解和滿意解,輔助管理人員進行決策。以期合理利用資源,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
⑹ 系統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s)是對新開發的或改建的系統,根據預定的系統目標,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從技術、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對系統設計的各種方案進行評審和選擇,以確定最優或次優或滿意的系統方案。
由於各個國家社會制度、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狀況、教育水平和民族傳統等各不相同,所以沒有統一的系統評價模式。評價項目、評價標准和評價方法也不盡相同。
⑺ 代表性的信息管理系統評價方法有哪些
信息管理系統評價方法有主要有5種。1)專家評價法。該方法是通過多名專家對信息管理系統的主要指標如:用戶滿意度、系統性能、經濟效益等,進行綜合打分,並計算最終的算數或加權平均分的一種評價方法。2)層次分析法。該方法的定義為: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准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准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3)模糊綜合評判法。該方法是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多種屬性的事物,或其總體優劣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做出一個能合理地綜合這些屬性或因素的總體評判的方法。4)數據包絡分析法。該方法屬於運籌學、管理科學與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它是根據多項投入指標和多項產出指標,利用線性規劃的方法,對具有可比性的同類型單位進行相對有效性評價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5)經濟效果評價法。通過計算NPV(凈現值)、IRR(內部收益率)等經濟指標的一種評價方法。
⑻ 運輸安全系統的評價方法主要有
定性安全評價方法 定性安全評價方法主要是根據經驗和直觀判斷能力對生產系統的工藝、設備、設施、環境、人員和管理等方面的狀況進行定性的分析,安全評價的結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標,如是否達到了某項安全指標、事故類別和導致事故發生的因素等。
(1)典型定性安全評價方法 安全檢查表、專家現場詢問觀察法、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危險可操作性研究等 。
(2)定性安全評價方法的優缺點: 優點:容易理解、便於掌握,評價過程簡單。 缺點:依靠經驗,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全評價結果的差異;安全評價結果缺乏可比性 定性評價方法,具體又可以分為兩種:
①逐項賦值評分法,簡稱評分法。 這種方法首先根據評價對象和目的,按照系統分解(分割)的方法,編制安全檢查表,確定查評項目,然後根據查評項目所涉及的危險因素的重要程度,逐項賦以同重要程度相對應的分值。
具體做法上一般都先確定一個總分,然後逐項確定子系統的重要程度,即確定權重系數,根據權重系數將總分分配到各個子系統,如果需要還可按此法將子系統的總分再分配到下一級子系統,然後再按權重系數將子系統(或下一級子系統)的總分分配到各個評價項目。
權重系數的確定,以往都是通過專家討論或通過對專家的調查和咨詢進行的,主要是依靠專家群體的知識和經驗。這樣確定下來的權重系數,大體上是能夠得到公眾認同的,但是為了盡可能減少主觀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在確定權重系數時,如有條件可採用現代管理科學的一些方法,如:特爾菲法或功能系數評價法。
②單項加權計分法。 這種計分法是將評價項目的實際檢查結果,根據事先規定的條件評為優、良、中、差4個等級(等級數不限,但整體上等級數要統一)然後根據事先確定的每個等級的權重系數(即分值)得出整體評價值。
⑼ 系統評價的系統評價方法
系統評價方法有以下四類: 對系統各個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來進行評估。如成本效益分析、決策分析、風險分析、靈敏度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等。
系統評估中最常採用的一種方法是相關樹法。相關樹法是美國霍尼韋爾公司1963年為編制空間長遠規劃所用的方法。美國在執行「阿波羅」登月計劃時也應用這種方法,取得明顯效果。相關樹可表示整個目標體系。通過相關樹就能分析同一級水平中各個因素對上一級水平中有隸屬關系因素的各自的相對重要性。逐級往上遞推,直至零水平,即可知道每個因素對於完成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性。重要性的數量評價一般是通過向專家征詢意見而獲得的。通常先由專家們分別對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給出估值,然後將這些估值平均。一級評估完畢即向上一級水平遞推,每次遞推都要考慮組合的相對重要性。例如,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所採用的相關樹的最低一級水平有兩個因素:檢漏和除臭。對於這兩個因素,要從多個目標考察它們分別對開系統的相對重要性,如從「對生命的影響」和「居住性」兩個目標來評價檢漏和除臭的各自相對重要性。經征詢意見:對前一個目標,檢漏評為0.9,除臭評為0.1;對後一個目標,分別評為0.3和0.7。還要了解這兩個目標在作評價時的相對重要性。征詢意見後得出「對生命的影響」為0.8;「居住性」為0.2。這樣在對開系統進行多目標評價時,就能算出檢漏的相對重要性為0.78(即0.8×0.9+0.2×0.3=0.78);除臭的相對重要性為0.22(即0.8×0.1+0.2×0.7=0.22)。逐級上推,就可對相關樹中各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作出具體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