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有四個步驟:①配製培養基 ②接種 ③高溫滅菌、冷卻 ④恆溫培養,其正確的操
首先①要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瓊脂熬制,然後把③培養基和所有用具進行高溫滅菌,以防雜菌對實驗的干擾,為防止高溫殺死細菌、真菌,要等冷卻後,在進行②接種,接種後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④恆溫培養.注意:定期觀察並詳細記錄實驗現象.故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①③②④.
故答案為:①③②④.
㈡ 高中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接種是微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主要用於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具體來說,就是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環或接種針等專用工具,從一個培養皿(上面可能存在各種雜菌落)挑取所需的微生物,轉接到另一個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從而實現所需微生物的純化鑒定,獲得沒有雜菌污染的單純菌落等。
接種的方法有很多,按培養基種類可分為利用固體培養基和利用液體培養基,以及居中的半固體培養基。
固體培養分離,有塗布平板法,倒平板法,平板劃線法,稀釋搖管法等。大部分細菌和真菌用固體培養法即可以得到較滿意的分離結果了。
液體培養基常用稀釋法,比較繁瑣,一般需要重復進行幾次。
㈢ 培養細菌或真菌的正確操作步驟是①接種 ②配製培養...
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實驗步驟:
(1)配置培養基,首先要配置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原因細菌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而不是瓊脂,瓊脂是一種沸騰冷卻後能膠化成固體的物質.
(3)高溫滅菌,對配置的培養基和培養皿進行滅菌,防止其他細菌侵入影響實驗.
(2)冷卻後為它接種.
(4)在恆溫箱中培養,細菌在溫度適宜的地方繁殖速度比較快.
注意:定期觀察並組詳細記錄.
所以在實驗室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驟是:配製培養基-高溫滅菌冷卻-接種--培養.
故選:a.
㈣ 真菌怎麼培養
第一,養殖食用菌所需的時間比較長,一般需要40~50d,為此,教師要做好時間安排,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以及機動課等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條件比較好的學校,養殖活動的場所可以設在校內,以便集中開展活動;條件較差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在家中進行養殖,但培養菌絲時最好在校內集中進行,以利於控制環境條件。 第二,種類的選擇。最好選用當地常見的、易於培養的食用菌進行養殖,以提高實踐活動的成功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食用的普遍性和易於培養的角度看,養殖鳳尾菇或金針菇比較好。盡管如此,養殖食用菌難度仍然比較大,所以,最好到食用菌養殖基地購買菌種,以確保養殖活動成功。 第三,准備工作。(1)養殖食用菌所需的材料用具應當就地取材。農村學校可以利用棉子皮、稻草、麥麩等做培養料,城市學校可以利用鋸木屑等做培養料。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尋找或利用家中廢棄的塑料袋、玻璃罐頭瓶、透光的飲料瓶等做培養用具。容器一般以體積為500~700mL、瓶口直徑不小於6cm為宜。(2)可以採用高溫高壓滅菌的方法對實驗用具進行消毒。如果實驗用具較多,最好用質量分數為0.25%的高錳酸鉀溶液滅菌消毒,這種方法最為簡單、經濟。高錳酸鉀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學生在接觸高錳酸鉀時應戴手套。如果用木屑配製培養料,最好選用硬雜木的木屑。松木屑中的芳香物質對食用菌的生長有抑製作用。如果用松的木屑,需要用高壓滅菌鍋加熱3h,以便除去其中的芳香物質。 第四,發菌階段(1)可以採用分層接種法,具體操作見食用菌養殖。接種時菌種量越大,培養袋中長滿菌絲所需的時間就越短。一般接種的菌種量是培養料量的5%~25%。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培養袋中長滿菌絲一般約需3~4周的時間。菌絲的分解代謝是需要氧氣的,所以接種時袋口與培養料和菌種之間應留有2~3cm的空間。待菌絲生長到一定程度後,菌絲的生長速度就會明顯減緩。這時可以用消過毒的解剖針在培養袋上扎幾個小孔,目的是增加通氣量,但是,小孔不要扎得太深,以免造成污染。(2)在發菌(菌絲的培養)過程中,可以通過定期噴灑清水的方法使周圍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70%~80%。特別是培養袋上扎孔後,更應保持周圍空氣的相對濕度,以免培養料失水變干。注意,不要直接向培養袋上噴水,以免使其表面凝集水滴,造成污染。學生要定期觀察菌絲的生長情況,並及時做好記錄。當發現有的培養袋(瓶)被嚴重污染時,要及時將它們清除出去。如果污染不嚴重且易於挖除,可以用消毒用具及時將污染的部分挖除,並在挖除的地方撒上石灰,繼續培養。(3)出菇(子實體的培養)時為了使蘑菇長得整齊,可以進行搔菌(即剔除培養料面上的老菌絲)。搔菌的具體方法是:在菌絲長滿培養袋(原基即將形成或剛剛形成)時,用消過毒的小勺(或小鏟)把原先接上去的菌種及培養料表面上的老菌絲除去,然後繼續進行培養。在出菇的過程中,最好讓學生每天觀察一次子實體的生長情況,並注意保持子實體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以免子實體和培養料失水變干。(4)在養殖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養殖計劃,包括設計各自的觀察記錄表。養殖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輪流進行觀察,如實做好觀察記錄(如當天的氣溫等天氣情況、菌絲和子實體的生長情況及形態特點等)。養殖活動結束後,教師還要組織好各小組匯報總結工作,引導學生討論並歸納該種食用菌的生長過程、適宜條件,代謝類型等,及時填寫活動報告,並總結養殖食用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等。
㈤ 微生物接種方法有哪幾種
接種常見方法有:平板劃線接種法、斜面接種法、傾注培養法、穿刺接種法、液體接種法。
一、平板劃線分離法
平板劃線分離法:是指把混雜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體中的不同細胞用接種環在平板培養基表面,通過分區劃線稀釋而得到較多獨立分布的單個細胞,經培養後生長繁殖成單菌落,通常把這種單菌落當作待分離微生物的純種。
二、斜面接種法
該法主要用於單個菌落的純培養、保存菌種或觀察細菌的某些特性。
三、穿刺接種法
穿刺培養,是指將帶有欲培養微生物的接種針深插至半固體培養基(瓊脂含量0.2%〜1.0%)中接種,並進行微生物固體深層培養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厭氧或兼性厭氧微生物的培養。
四、液體接種法
液體培養,是指將微生物直接接種於液體培養基中,並不斷振盪或攪拌,使微生物均勻地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繁殖的一種培養方法。液體培養適用於好氧微生物和植物組織培養,以迅速得到大量繁殖體為目的。
五、塗布接種法
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種操作方法。由於將含菌材料現加到還較燙的培養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熱敏感菌的死亡,而且採用稀釋倒平台法也會使一些嚴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瓊脂中間缺乏氧氣而影響其生長,因此在微生物學研究中更常用的純種分離方法是塗布平板法。
(5)真菌培養接種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接種注意事項
1、每次接種時間最長不得連續超過2小時。
2、操作時,接種工具尖端和種塊不能接觸到管口和外部其它物體。工具尖端碰到外面物體要重換工具,種塊碰到外面物體則作廢。
3、一般用種量:每支試管母種可擴繁一級種100支左右;擴接原種6~8瓶。
㈥ 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按順序有下列五個步驟:(1)______(2)______,目的是____
1培制培養基2高溫滅菌3冷卻4接種5恆溫培養
㈦ 簡述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需氧培養:將已接種好的培養基(試管或培養皿)直接放入一定溫度(如30,37,55攝氏度)的恆溫培養箱內,經24-48小時(酵母和黴菌需經3-5天)培養。
厭氧培養:將已接好的培養基置於無氧的容器內或培養基表面造成無氧環境,在放入適宜生長的溫度中培養,經5-7天。
大致如此。
㈧ 真菌接種方法步驟
首先①要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瓊脂熬制,然後把③培養基和所有用具進行高溫滅菌,以防雜菌對實驗的干擾,為防止高溫殺死細菌、真菌,要等冷卻後,在進行②接種,接種後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④恆溫培養.注意:定期觀察並詳細記錄實驗現象.故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①③②④.
故答案為:①③②④.
㈨ 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實驗步驟:
1.配置培養基,一般有賣的現成的培養基,回來自己配就行了
2.培養基高溫滅菌,.一般121度30min
3.接種 倒平板,冷卻後接種
4.在恆溫箱中培養48h
注意:定期觀察並組詳細記錄
㈩ 如何培養真菌
接種:就是把 需要培養的 細菌和 真菌與培養皿中的培養基接觸,就算完成了 接種。
接種根據需接種的物體的狀態可以分為:固體接種、液體接種、氣體接種
固體接種,就拿硬幣做例子,用無菌鑷子夾起硬幣,把硬幣放在培養皿上(如果想要實驗結果明顯,就把硬幣在培養基上用手指輕壓一下)
液體接種,比如想檢測自來水,將把事先准備好的自來水用無菌棉棒浸濕,然後把 無菌棉棒在 培養基上來回塗抹均勻
氣體接種,(就非常簡單啊!)想測試車站內的空氣,那麼就站在車站的某處,然後把培養皿的蓋子打開,使培養基暴露在空氣下5——10分鍾,就算是接種了
試驗完了後,用福爾馬林溶液浸泡實驗器材,就可起到殺菌作用了。
要知道「細菌真菌無處不在」哦···· :-) 希望給你帶來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