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裡怎麼種植紅薯才可以達到畝產10000斤
地瓜在上世紀曾經有過主食化的發展趨勢,全盛時期種植面積達到1.5億畝上下。如今種植紅薯的范圍盡管降低了,但仍是規模性栽種的農作物,而且伴隨著栽培技術的提升,生產量也比以往高了很多。一般情況下地瓜的畝產值在在六七千斤頂,強的可達1畝上萬斤,下邊大鄉就介紹一下地瓜增產的關鍵點。地瓜增產須依照「高壟稀植」的方式,一般情況下,高壟方式比平地上方式要提高產量10%之上。由於起壟後地瓜的葉片經光照的總面積立即長都出現了,而且有益於根莖的自由生長,
期內如遇旱災,則需澆灌,使土壤水分維持在70%上下;彭大肥當地瓜苗長到60厘米時,逐漸展現封林狀況,逐漸追肥彭大肥,地瓜塊莖生長發育,針對鉀肥需求大,並且因為減少土壤層病蟲害,能夠與高鈣奶鉀鎂肥開展混和使用,疏鬆土壤與此同時還可以補充微量元素,促使生長發育環境提升,與此同時鉀肥達到塊莖彭大要求;薯提灌標准對總產量有危害。以往紅薯種植便是粗放經營,雨天多就多收一點兒雨天少就少付一點兒或是免收,如今健全的提灌機器設備確保了土壤層潮濕肥水充裕生產量高。病害合理預防危害紅薯產量。以往讓紅薯種植戶煩惱的地下害蟲,在現階段高效率滅蟲劑眼前獲得有效控制,對地瓜導致的災難少了許多,提高了地瓜的產銷量和質量。
B. 玉米畝產多少斤,附種植方法
玉米畝產量在800-1200斤左右,但決定玉米產量的因素有很多,像地理環境、品種、土質、栽培管理技術等。玉米對水肥的要求非常高,在選擇種植環境時,一定要選擇土壤肥沃,能灌能排的土地。如果想要提高玉米的產量,必須要給它多施一些肥料,而且要合理施肥,這樣才能滿足玉米在生長期對養分的需求。C. 百香果畝產量一般多少斤,附種植方法
D. 土豆畝產量一般能達到多少斤,附種植方法
土豆的畝產量正常可達到2000-5000斤左右;非重茬地產量高些,可達8000斤左右;有些好的土豆品種,加上科學的管理,甚至可以達到畝產上萬斤。想要高產,首先要選擇豐產、無病害的土豆品種,土壤要深厚肥沃、保肥性能好、排水良好。當10cm土層溫度連續3天穩定通過10°C時,即可進行播種,注意要合理密植,早熟品種可適當密植,晚熟品種可適當稀植。除此,還要做好施肥、澆水、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E. 玉米的畝產量是多少,附玉米的種植方法
1、不同地區、品種的玉米產量並不相同,東三省春玉米區畝產為500-700公斤左右,黃淮海夏玉米區畝產為600公斤左右,新疆地區畝產為700-900公斤左右。2、種植玉米時,要選擇飽滿且無蟲害的種子,用溫水浸泡7-8小時後,鋪在裝有濕潤紗布的籃子里,環境溫度保持在30°C左右,便能促進玉米發芽。F. 芡實的種植方法:如何種植芡實獲得最大畝產量
芡實的種植
一、直播法
直播法較粗放,出苗率和產量都很低,只有大面積湖盪栽培才用此法。4月上旬平均水溫達16℃以上時即可播種,種子用量為每667平方米1.5~2千克。播種方法有穴播、泥團點播和條播3種。
二、育苗移栽法
育苗移栽法雖較麻煩,但產量高,蘇芡和小面積栽培均採用此法。
浸種、催芽。
中下游地區於4月初(晚熟種可推遲10天左右,下同)取出貯藏的種子,漂洗干凈後,用淺盆或其他合適的容器盛清水浸種。水深以浸沒種子為度,需經常換水,日曬夜蓋,白天保持在20℃~25℃,夜間則在16℃以上。經7~l0天,種子大部分發芽(俗稱「露白」或「破口」)後即可播種。
育苗。前5~7天,在田中開挖好2米見方、深20厘米的育苗池。清除絲狀藻類、浮萍、雜草和其他有害生物,整平底泥,一般不需施肥。
假植。播種後1個月左右,當芡苗已有2~3片箭形幼葉時,即可移苗假植。l千克種子需40~50平方米秧田,按此標准在移苗前把秧田准備好。秧田中灌水15厘米左右,除盡雜草和有害生物,整平泥土。秧田不宜過肥。
定植
6月中下旬芡苗圓盾狀後生葉直徑已有25~30厘米時,即可定植。定植前,按2米(早熟種)或2.3米(晚熟種)見方的株行距(每667平方米為125~166株)開穴。沒有條件也可不開穴。蘇芡定植密度以每667平方米栽140株左右(株行距2米×2.3米)為宜。
田間管理
①補苗 芡苗成活後,至少要進行1~2次查苗補缺,以保證全苗。查苗時,看到生長不良的芡苗,要檢查其心葉是否有積泥,如有應予清除。
②水層管理
定植時水層不宜淺於30~40厘米,成活後可逐漸增加至50~80厘米,最深不宜超過1.2~1.5米。在淺水稻田種芡,水深以保持30~50厘米為宜。
③耘草壅根
在芡葉封行前,根據雜草生長情況耘田除草3~5次。天熱時要在上午耘田,下午熱水耘田對芡實生長不利。清除的雜草應踩入土內做肥料,易復活的雜草應搬出田外處理。耘田除草時可結合壅根,即在耘草時應逐次將穴邊泥土向穴中推進壅根。耘草壅根時,不能碰壞芡葉,踏傷根系,勿使淤泥埋沒心葉(「窩心」)。打老葉易傷植株,影響產量,一般不採用。
④追肥 根據苗情決定追肥次數和數量(芡葉在7~8月封行比較適宜)。施追肥可與除草壅根相結合。植株缺肥的標志為:
葉片薄而發黃,新葉生長緩慢,與前一片葉大小相差很小,葉面皺褶密。芡葉為浮水葉,不能排水追肥。一般採用肥球深施(封行前)或葉面噴施(封行後)兩種追肥方式。肥球用泥土和肥料漚制而成,即用腐熟人糞尿250~375千克,分2~3次拌入500千克半干河泥中,每拌1次應堆放幾天使泥土充分吸收養分,待半干時再捏成泥團,每個約重0.5千克。如在泥團中增加一些復合肥料,效果更好。施肥團時,應遠離植株10~15厘米,每株每次l千克左右。一般在封行前施肥2~3次。植株生長盛期及封行後葉面噴施0.5%磷酸二氫鉀和尿素混合液,能明顯增加植株抗性和提高產量與質量。
⑤潑涼水
7~8份天氣炎熱,田內氣溫和葉面與花朵上的溫度高達40℃以上時,對植株生長和開花結實十分不利,應在清晨經常下田用手潑涼水於葉面,以降低葉面溫度,促進開花結實。潑水時。必須潑清水,不能將渾泥水潑在芡葉上,以免影響光合作用和引起爛葉。
採收加工
芡實當年可收獲。在9~10月間,果皮呈紅褐色時便可收割。如果種植的面積小,人力充足,可隨熟隨採收。採回的果實,用木棒等物錘擊帶刺的果皮,取出種子,除去硬殼,曬干。也可將果實堆放在地上,待果皮腐爛後,洗凈曬干,然後再除去果殼,把芡實米曬干。
G. 一畝土地,怎麼種植收益高
可以栽種西瓜、小米椒和草莓盈利相對比較高。
三、種植草莓
當中草莓就更不用多講了,它的價位大家買的時候都有一定的體驗,僅僅是買的價位大多數全部都是在30元一斤左右,而草莓大多數的畝產全部都是在3000斤左右,質量特別好的,還可以到達5000斤左右,當中以3000斤來計算的話,其畝產盈利也基本上是在60000元,刨開栽種成本和管理成本,畝產盈利幾萬元也是穩穩的。
H. 想要種植一批小麥,怎麼才能讓產能變得更高
小麥是禾本科小麥屬植物,是國內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以小麥為主食。小麥是一種高產作物,適應性強,種植面積大,國內大多數地區是種植冬麥,秋收後馬上進入種植小麥的季節,怎樣種植小麥才能提高產量呢?
I. 蓮子的種植方法及產量(畝產)
蓮子的畝產量與蓮子的品種以及栽培場所有關,一般情況在150~400斤每畝。
蓮子高產種植方法:
1. 蓮田選擇和整理
蓮田應選擇有灌溉條件、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的冬閑田或綠肥田為好。土質以壤土、粘壤土、粘土為宜,灌溉便利的砂壤土也可,土壤pH值應在6.5~7之間。瘠薄砂土田、常年冷浸田、銹水田不宜種植。蓮田整理要求精耕細作,做到深度適當,土壤疏鬆,田面平坦,施足基肥。冬閑田,冬季應深耕曬壟,每畝施入欄肥2000公斤,開春再灌水進行兩耕兩耙,平整田面等待移栽。綠肥田一般在2月下旬進行兩耕兩耙,第一次翻耕後畝施石灰25公斤,以促使綠肥腐爛。若綠肥產量在2000公斤以上不需再施欄肥,產量過低,必須補施部分欄肥。
2. 品種和種藕的選擇
藕種的好壞直接影響蓮子的產量、質量,首先應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品種選擇。產子蓮為目的的宜選擇十里荷一號、太空36號、太空3號。其次對種藕的選擇,要求品種純正,上年單產高,未發生病害的留種田裡的種藕,做到邊選邊挖,以具有本品種特性、色澤新鮮、藕身粗壯、節間短、無病斑、無損傷、頂芽完整,具有三個節以上的主藕和二節以上子藕作種。
3. 施足基肥,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結合蓮田整理,每畝施足欄肥2000公斤,綠肥田配施25公斤石灰。移栽前一天,畝施碳銨20~25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作面肥,以確保基面肥充足。適時移栽是提高單產、確保高產的重要環節。一般掌握在當地氣溫穩定在12℃以上,即4月上中旬移栽為宜。種植密度一般以每畝種植120~150株藕種為宜。早栽宜稀,遲栽宜密;高肥宜稀、中低肥宜密。
4. 中耕除草,清除寡荷
蓮子從移栽到荷葉封行,先後要進行2~3次耘田除草。當蓮主莖抽出第一立葉時開始耘田,之後每隔10~15天耘田一次,到荷葉封田為止。耘田前先行排水,只保持泥皮水,耘田時將雜草拔盡並埋入泥中,達到泥爛、面平、無雜草的要求。耘田時結合追肥,可使肥料深施,提高肥效。蓮子對除草劑特別敏感,一般不提倡在蓮田使用除草劑。
5. 科學施肥
蓮子生育期長,耗肥量大,而蓮子根系吸肥能力較弱,施肥應強調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少吃多餐施追肥,適補微肥。蓮子大田追肥每畝總用肥折尿素40公斤、氯化鉀20公斤、硼砂2.5公斤左右。施肥時掌握「苗肥輕、花肥重、子肥全」原則,分期多次施用。第一立葉抽生後(成苗期)結合第一次耘田追施苗肥,畝用尿素5公斤、氯化鉀2.5公斤。點施在蓮苗周圍。施肥後即行耘田。始花期重施花肥,於第一花蕾出現時施用,畝施尿素7.5公斤加氯化鉀4公斤,全田均勻撒施,不能將肥料撒到荷葉或花上,田間保留3~5厘米水層。結蓬初期施壯子肥,畝施尿素5公斤,氯化鉀2.5公斤、硼砂0.5公斤,施肥方法同上。之後每過10~15天施一次追肥(每次肥料用量遞減10%),全程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