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屬於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哪幾種
企業發出的存貨,能按實際成本核算,也能按計劃成本核算。在實際成本核算形式下,企業能採用的發出存貨成本的計價辦法包含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等。
1.個別計價法:對於不可以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通常採用個別計價法確認發出存貨的成本。
2.先進先出法:是指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辦法。具體辦法是:收益存貨時,逐筆登記收益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辦法。
4.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的合計額,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的合計數,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依據的一種辦法。
相關知識點,能了解查看:
存貨計價辦法對企業的影響是啥呢
發出存貨成本計量辦法是啥呢
知識點的詳細解讀,考試重難點分析盡在環球快問會計在線初級會計實務欄目。
關注環球網校快問屬於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哪幾種
②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
(一)先進先出法(已停用)
(1)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2)先進先出法以實地盤存制為基礎計算的結果與永續盤存制相同。
(3)在先進先出法下,存貨成本是按最近購貨確定的,期末存貨成本比較接近現行的市場價格。
(4)當物價上漲時,先進先出法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當物價下跌時,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5)先進先出法的優點是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大。
(二)後進先出法
(1)後進先出法是以較後購入的存貨先發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2)後進先出法以實地盤存制為基礎計算的結果與永續盤存制不同。
(3)後進先出法的優點是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本期發出存貨按照最近收貨的單位成本計算,從而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缺點是計算比較繁瑣。
(三)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辯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種方法是假設存貨的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辯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方法。
(四)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收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存貨的發出和庫存成本。
(五)移動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亦稱移動加權平均法,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收貨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單價,並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六)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價」科目,登記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
③ 一般企業發出存貨計價方法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余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及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月加權平均單價,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價值的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
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貨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1種方法。
4、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假定後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後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
(3)存貨怎麼發出計價方法擴展閱讀:
選擇存貨計價方法的標准:
存貨計價方法的不同是由於存貨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不一致和同質的存貨實際取得的成本不同而產生的。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方面。
在通常情況下,外購存貨或自製存貨與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轉是不一致的,因此產生了存貨成本在庫存與銷售之間的分配問題。為了恰當反映存貨流轉,在確定存貨計價的方法時,要堅持以下標准:
① 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② 堅持客觀性原則,如實反映銷售成本與期末存貨價值;
③ 堅持謹慎性原則,保證企業所有者和潛在投資者作出決策時,盡可能規避風險,使風險收益最大化。
同時,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還受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安排,科學決策。
④ 存貨核算計價方法有哪些
各種存貨發出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方法確定其實際成本。列舉說明如下: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余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及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月加權平均單價,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價值的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
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貨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1種方法。
4、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假定後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後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即:每次(批)存貨發出成本=該次(批)存貨發出數量X該次(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除上述計價法外,還有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售價金額核演算法等,但前五種方法屬於企業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存貨計價方法
⑤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是什麼
(1)個別計價法
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2)先進先出法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當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當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當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當月發出存貨成本=當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當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4)移動加權平均法
存貨單位成本=(原有結存存貨成本+本次進貨的成本)÷(原有結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成本=本次發出存貨數量×本次發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結存存貨成本=月末結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結存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月收入存貨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成本
⑥ 會計的存貨計價方法有哪些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四種:
1.先進先出法;
2.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3.移動平均法;
4.個別計價法。
⑦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是怎樣的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即:每次(批)存貨發出成本=該次(批)存貨發出數量X該次(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除上述計價法外,還有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售價金額核演算法等,但前五種方法屬於企業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存貨期末計價通常是以實際成本確定。但是.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一較為廣泛的方法——成本(實際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⑧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及優缺點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以及個別計價法。
一、先進先出法
優點: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
缺點:
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而且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公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在通貨膨賬情況下,先進先出法公虛增利潤,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利於企業資本保全。
二、加權平均法
優點:
計算方法簡單。
缺點:
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1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合物6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
三、個別計價法:
優點:
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
缺點:
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
(8)存貨怎麼發出計價方法擴展閱讀:
(1)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2)先進先出法以實地盤存制為基礎計算的結果與永續盤存制相同。
(3)在先進先出法下,存貨成本是按最近購貨確定的,期末存貨成本比較接近現行的市場價格。
(4)當物價上漲時,先進先出法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當物價下跌時,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5)先進先出法的優點是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大。
⑨ 我國會計實務中允許採用的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1.個別計價法2.先進先出法 3.月末加權一次平均法4.移動加權平均法 5.計劃成本法
下面展開說一下:
企業發出的存貨成本可以按實際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計劃成本核算。如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會計期末應調整為實際成本。
對於性質和用途相同的存貨,應該採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在財務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
實際成本核算方式下,計價方法:
1、個別計價法(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
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扣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2、先進先出法:
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動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此方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發收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
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3、月末加權一次平均法:
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除以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計算發出存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存貨成本+本月進貨存貨成本)÷(月初存貨數量+本月進貨存貨數量)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
4、移動加權平均法:
以每次進貨成本加原有庫存存貨成本的合計金額,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原有庫存存貨數量的合計數,據以計算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成本+本次進貨存貨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存貨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本次發出存貨數量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
5、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下,無論材料是否驗收入庫,都要先通過「材料采購」科目核算,以反映企業所購材料的實際成本,從而與「原材料」科目相比較,計算確定材料差異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反映已入庫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期末余額若在借方,反映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即超支差異);期末余額若在貸方,反映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即節約差異)。
如果企業的材料成本差異率各期之前是經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分攤本期的材料成本差異。年度終了,應收對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核實調整。
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材料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材料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