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古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㈡ 如何鑒賞古詩詞
古詩詞鑒賞寫作方式:
1、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
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
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2、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
「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
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
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
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3、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4、分清各種風格流派:「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像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盪。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5、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像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採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
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系是並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對」。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並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於突出形象特徵,揭示形象意義,對於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6、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朴;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了;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
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7、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誇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8、注意關注詩歌題目: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如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麼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9、注意明察考題暗示:古詩鑒賞題後,往往會有一些注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
10、注意運用聯想、想像: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像。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牆去」這一實景。
㈢ 古詩詞的鑒賞方法
賞析古詩詞的一般方法歸納總結如下:
一、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
這些背景知識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就能對詩歌進行高屋見瓴的分析。如:李白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鬱頓挫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偉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王維詩含蓄生動,白居易詩雅俗共賞,李商隱詩清麗俊逸,李煜詞頹靡傷感卻又細膩感人,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柳永詞纏綿悱惻,蘇軾詞雄健豪放,李清照詞婉約凄切,陸游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
二、掌握幾類常用的賞析術語
1、常見的意境:恬靜優美、清幽明凈、明麗清新、雄渾壯麗、壯闊蒼涼、蕭瑟凄涼、孤寂冷清、清冷幽靜等。
2、常見的表現技巧: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排比、對比、雙關、設問、反問等。
(2)描寫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聯想想像、正側面結合、比較襯托、樂景寫哀、欲揚先抑、象徵、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畫龍點睛)、間接抒情(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語言風格: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明白曉暢、多用口語、華美絢麗、委婉含蓄、簡練生動、雄渾豪放、沉鬱頓挫……需要強調的是,用以上這些術語賞析詩詞時,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結合相關詩句,有的放矢地進行賞析。
㈣ 賞析古詩詞的一般方法
賞析古詩詞無非兩方面。
一是形式,是近體詩,古體詩,詞牌,散曲,還是哪一種格式?古詩詞的格式要求相比於今天的現代詩要復雜得多。有些朋友喜歡一開口就說意境——意境更重要是沒錯的,但是你首先得看是什麼東西的意境對不?
就好像你老是對著一條狗說人品好,你說能不能說服別人?首先得是個人,咱們才能講人品對不?
詩之所有為詩,是有要求和規則的,和現代詩的無下限相比,古詩詞對於先做個人是有明確要求的。所以賞析古詩詞,首先你得確定它是詩,再確定它是什麼詩,然後再具體看內容意境。
就好像我們誇一個人,首先得是個人,然後看是男人還是女人,男人就英俊威猛,女人就柔美嬌妹——這是不能亂的。當然現代詩就和現代人一樣,可以亂一亂,但是古詩詞絕對不行。
作古詩詞賞析尤其要注意這一點,不要被一席人的純意境論給忽悠了。
第二,自然就是看內容,以及內容的拔高——意境了。這其中還包括了各種修辭手法對意境的凸顯,也就是說咱們先看寫的是什麼,然後就要看寫得好不好了。
至於內容意境的高下,各人有各人的判斷,有欣賞水平的不同,但是也有大數據下的分析。比如說這首詩作的背景、詩人的性格、當時遇到了什麼事情,這都是我們賞析一首作品的時候需要注意到的——其實無外乎就是搞清楚詩人的情感邏輯,他為什麼會這么想?他為什麼會這么寫?讓他這么想的景色、事情,如果放到我們身上,我們會發出什麼樣的感嘆,或者如何處理?
一旦我們的代入和詩人的情感放送同步,那就能深切體會到詩人在創作時的感情波動——這就叫做產生了通感,指導了是人要說什麼,情感共振出詩人當時創作詩歌的情境。
心領神會,就是賞讀一首詩詞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還能表達出來,那麼就是一篇極佳的賞析文章了。
所以賞析古詩詞,無非是從格式上分析,從內容上賞讀。
這和創作詩歌的時候是一樣的,詩人寫詩,無非是有內容要表達,然後選擇一種合適的體裁抒發。
這就是一個詩人情感變成文字,文字再共振出讀者情感的過程。
㈤ 鑒賞古詩詞的方法
1.分析古詩的藝術形象。
提問方式:對這首詩中的形象作簡要分析。
提問變體:這首詩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試對詩所吟詠某某形象作簡要分析,試分析詩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分析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的詩,往往在對事物形象的描繪中寄寓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詩中所描繪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詩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藉助詩歌中人物外貌、神態、舉止的描寫,體會作品主人公鮮活的形象,進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①首先分析詩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進而分析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詩的意境。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應該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驟:①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②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注意描繪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語言力求優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體。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①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
氛?
答案:
②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
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
分析古詩的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重在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用詞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解答步驟:①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
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
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
恢復。
問: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詩的煉字技巧。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要把這個字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解答步驟: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如何辨析詩歌的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詞語,它往往是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詞語。
解答步驟同4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全國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西山通虎,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答案:
分析古詩的表現手法。
提問分析: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分為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解答步驟:①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取得了什麼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
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
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
分析句意
設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設問變式:(1)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
(3)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意思:語表義和語里義,結合全詩,指出它的
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思想觀點。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
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
以及細節描寫等。解釋詩句的意思,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答題模式:(1)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2)分析詩句在描寫或抒情方面的表達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旨趣。
(3)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酒排遣。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2「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答案:
8、分析主旨型 設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設問變式:(1)關於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
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2)這首詩(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的滄桑。就詩(詞)中有關句子,結合全詩(詞)加以賞析。
(3)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答題模式(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2)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2、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①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
氛?
答案: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
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里呈現的是鄉村野外恬靜、
安詳的氣氛。
②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
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想到附近有個
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
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3、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
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
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
恢復。
問: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答案:(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 (2)這首詩是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
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全國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西山通虎,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6、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
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瀉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
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
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①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
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
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②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
是靜態的,三、四兩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
7、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酒排遣。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2「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答案:①A。②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達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8、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風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
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問: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
答案: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了對人事滄桑、自然永恆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2、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①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
氛?
答案: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
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里呈現的是鄉村野外恬靜、
安詳的氣氛。
②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
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想到附近有個
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
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
古詩鑒賞表述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
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
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注意: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必須結合原詩內容、詞語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
一鑒賞詩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詩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質、心態、情感、思想,必須結合詩句來談。
(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徵,由景物暗示人物內心和思想。借物抒懷、托物言志。
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籠於人的筆下,就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1、豪放灑脫的形象如李白。2、憂國憂民、青衫淚沾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對外歡顏。……吾廬獨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並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著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3、歸隱田園、鍾情山水的形象陶淵明、王維4、愛民惜才的形象曹操、龔自珍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里行間。5、兒女情長的形象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詩歌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的是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詩歌分類(不同分類標准>
按表現手法分類:
浪漫主義:想像、誇張、語言華美,一般表現對理想的追求或對現實的不滿和逃避。
現實主義:寫實,對現實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滿、揭露>
按內容分:
邊塞詩:殺敵報國,建功立業,語言豪邁壯闊。
田園詩:表現田園生活的安逸、閑適。
送別詩:表現和友人的惜別之情,或對友人、對自己的勸勉。
懷古詩:借古諷今。
詠物詩: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羈旅詩:思鄉念親。
6、 語言風格(1)、平實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2)、含蓄雋永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於雋永,在於「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於言外,隱於空白。《品茗》大胡 (3)、清新雅緻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頭」(《小池》)。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美的愉悅。(4)、形象生動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5)、絢麗飄逸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其他粗獷豪放、纏綿哀怨、含蓄蘊藉、悲愴幽怨。
運用典故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因為詩歌要「寓萬於一」,以簡括體現豐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兩點,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這些典故的運用,借用歷史事實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內容(須結合詩句加以鑒賞)
憂國憂民、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孤獨惆悵、寂寞傷感、閑適愉悅、遭貶激憤、堅守節操、表現哲理、感奮振作、激勵友人。
四、對詩歌情感的鑒賞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准確鑒賞詩歌的關鍵在於把握詩歌里所表達的感情。詩歌所表達的感情約略可分為以下八類:
1、惜別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2、黍離之情如姜夔的「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揚州慢》),表達的是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鄉之情如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懷古之情如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5、諷喻之情如《詩經》中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是歲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輕肥》)。
6、報國之情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出塞》);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書憤》)。
7、詠景之情如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謝朓的「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不對芬芳酒,還望青山郭」(《游東田》)。
8、戀友之情如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㈥ 古詩詞欣賞方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徵意義,如柳象徵離別,梅象徵高潔,月象徵團聚,雁象徵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於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誇張:誇張是指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誇張)
8.象徵:象徵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徵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11.反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蟬噪」襯「林靜」,以「鳥鳴」襯「山幽」。與對比相比,不難看出反襯是以相反的一方寫另一方,「犧牲」相反的一方來突出另一方,如以動寫靜、以樂寫悲、以黑寫白等;對比卻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對比雙方不存在誰為誰服務的問題,而是雙方都為某一個目標服務。
12.正襯(烘托):是綠葉對牡丹的襯托,是雲彩對明月的烘托。如《山園小梅》的頸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在這里是虛擬「霜禽」和「粉蝶」對梅的喜愛,烘托自己對梅花的喜愛。正襯與反襯的性質一樣,只是正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同一「立場」,反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相反「立場」。
13.化用:詩詞的詩句是由前人的詩句變化而來。如王實甫《牡丹亭·長亭送別》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4.借代: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門」是朱紅色的大門,這里代指權貴豪門之家;「絲竹」,「絲」本指琴瑟一類的弦樂器,「竹」本批簫笛一類的管樂器,這里「絲竹」一起代指音樂。
15.通感: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就是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觸覺「冰泉冷澀」寫聽覺琴聲低沉(「弦凝絕」),傳達出琴聲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時斷時續。
16.互文:一種特殊的省字法,使詩句更精練。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實際是說「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即古時的明月,古時的關;「秦」字後省去了「漢」,「漢」字前省去了「秦」,不僅語言精練,而且給讀者一種時空闊大之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實際上是說「迢迢皎皎牽牛星,皎皎迢迢河漢女」。「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辭》),實際上說「雄兔腳撲朔眼迷離,雌兔眼迷離腳撲朔」,所以兩兔在地上跑時很難分辨出誰雄誰雌。
古詩詞鑒賞方法:領悟作者情感
1.分析意象色彩。如字面或暗示。不同色彩可以表達出作者不同的情感體驗。冷色,往往傳遞出孤寂凄涼、低沉冷漠、頹唐消極之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枯」、「昏」等色彩構成了一個寂寞、哀愁、惆悵的詩境;暖色,則傳遞出積極向上、活潑熱烈、意氣風發之感。
2.動靜結合,互相映襯而拓展詩境,情感表達。
3.在詩詞中,其意象有時與作者心理特點、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相關,而被賦予某些特定含義。因此,在鑒賞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考慮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從而准確理解與把握詩詞。如楊柳——離別依依;菊花——高潔品質;杜鵑——哀惋、憂國志士、薄命佳人、至誠;鴻雁——信使、思鄉;鳥——自由等;羌管羌笛表示思鄉,折柳表送別,憑欄表弔古懷遠等。同時,在分析詩詞意象時,學生還需留意物和人,景與情,景與人,物和情的關系。
古詩詞鑒賞方法:考試答題技巧
一、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古代詩歌的形象主要指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帶有作者強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產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l、古詩中的「形象」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豪放灑脫型:如大詩人李白的詩大多表現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羈、豁達大度的風格。
(2)憂國憂民型:如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的詩大多表現其對人民苦難生活深深的憂慮和同情。
(3)歸隱田園型:如東晉詩人陶淵明詩中描寫的多是悠閑自在、安貧樂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詩人王維詩中描寫的山村風光和朋友聚會的場面,儼然是一幅山水畫。
(5)兒女情長型:如李商隱的詩表現的離別憂思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6)保家衛國型:如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塑造了一個精益報國的英雄形象.(7)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型:如岑參、高適的詩大多表現邊塞的風光和戍邊將士的思鄉之苦。
2、古詩塑造形象的方法:(1)細節描寫: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
(2)烘托:通過感覺、視覺、聽覺以及其他事物對詩歌中所描繪的人物進行烘托。
(3)對比襯托:運用對比、類比來刻人物形象。
(4)比興手法:如自居易的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婦懷遠之情,下片直述念遠恨別的情懷。
(5)抒情方式:運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等方式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3、鑒賞形象的技巧。
對詩歌形象的鑒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1)藉助詩歌的形象,深入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藉助詩歌的形象,分析詩歌意境。
(3)藉助詩歌的形象,分析詩歌中的哲理。
二、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語言包括准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包括准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方面的藝術效果以及語言風格。
1、詩歌的語言分為以下幾種:(1)意象語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象徵人堅強、高潔、清高等品格。
(2)情感語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詩人的情感。
(3)象徵語言:有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
(4)特定稱謂語言:如「楊柳」喻指分別;「秋水」指眼睛;「盜泉」指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等。
2、語言特點:(1)風格特點:主要包括「平淡、工麗、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練、沉鬱」等。
(2)結構特點:主要包括「疊詞、倒裝、意象詞語羅列」等。
三、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結合、比興、直抒胸臆等表達方式方法的運用。
l、修辭手法:在古代詩歌中,經常運用各種修辭,以加強表達效果。
如:比喻除了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生動形象外,還可以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腺語、雙關等修辭能委婉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
排比、反復等修辭能表達詩人強烈的情感等等。
2、表現手法(1)象徵: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
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等等。
(2)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
(3)注重寫景:詩歌貴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寫景方式主要有側面烘托、以景襯情、靜動結合、虛實結合、卒章顯志等。
3、結構:詩歌的結構安排常見的有層層渲染鋪墊、首尾照應、結構對比等。
四、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包括作品的內容與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態度,作品的意義(包括作品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審美趣味與感情基調。
要准確評價「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是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
古詩中常見的主題包括以下幾種:l、思鄉主題:如贊頌壯麗河山;抒發羈旅愁思;思念家鄉等。
2、詠人主題:如同情勞動人民;反映離亂痛苦生活;思念親友;依依惜別、情深意長等。
3、慰己主題:如抒發凌雲壯志、施展才華抱負;悲嘆年華早逝、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悅等。
4、報國主題: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感嘆:山河淪喪的感嘆;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等。
5、傷世主題: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等。
了解了詩歌的主題思想。
就能把握詩人的觀點態度和所寄託的情感,進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義,為更深一層地鑒賞古詩奠定堅實基礎。
㈦ 誰知道古詩詞賞析的主要方法
古詩詞賞析主要方法
行文構思(【X句+作用】
修辭特點(擬人,誇張,對比,排比,對偶,比喻,反復)【運用了XX修辭+作用(表達XX感情 ,XX意境)】
表達方式(描寫和抒情)
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比興,象徵,虛實結合……)
修辭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描寫生動形象,具體可感或突出特點.
擬人:使事物描寫生動形象,具體可感.賦予人的思 想和感情,表意豐富.
誇張: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表達強烈感情;引起聯想;烘托氣氛
排比: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偶:形式上看整齊勻稱,節律感強;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性強.
反復: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
反問:表達更鮮明,更強烈.加強肯定的意思.
描寫
(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2)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3)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
(4)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
環境描寫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時代背景;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渲染環境氣氛.
美點品析
從語言
的角度
從表達方式
的角度
從表現手法
的角度
用詞之美
動詞,形容詞,疊詞
用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
作用
色彩詞
作用
絢麗多姿
成語
作用
增添文學色彩
修辭之美
比喻,排比,擬人,對偶,反問
句式之美
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
敘議結合
寓情於景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
襯托象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揚結合,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
我們要鑒賞詩詞,其前提便是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曾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白居易也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只有做到知人論世,才能穿越時空,追隨詩人的思想軌跡,領悟詩人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
推薦的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一字千金法,它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古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對所鑒賞的古詩詞不要放過任何一個信息,每個字詞都值千金,包括所給出的詩題、作者、注釋及問題;二是抓關鍵詞。
1、關注詩題、作者和注釋
有些詩詞寫得相當含蓄,把握內容時要充分注意詩題及有關背景。例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看詩的內容寫的是新婦早上要上堂拜公婆而精心打扮一番,仍不放心地問新郎自己打扮的如何。看詩題「近試上張水部」我們知道,作者以新婦自比,把張水部(張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表現自己考前期待與不安的心情,詩的主旨是向張籍征詢意見。
另外,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徵,詩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創作風格,對我們理解古詩詞也有很大的幫助。如:杜甫的憂國憂民、蘇軾的豪放樂觀、陸游的愛國情感、辛棄疾的慷慨憤世、姜夔的感喟哀時、李清照後期的傷時念舊等。
考題後的注釋是鑒賞中必須加以關注的內容,雖短短幾字,卻是出題人有意識提供給我們的必要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內容;介紹相關詩句,那是暗示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在解題時一定要仔細研讀,一字千金,切不可等閑視之。
2、把握景和物
①抓景明情。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是有情的。因而一切自然界的景物,在詩人的筆下都會被染上人的感情色彩,抓景明情就為我們鑒賞古詩詞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點。
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前四句寫景,通過聲、形、色、態的描寫,寫出哀惋、凄清、冷落、寂寥的氛圍,隱含著無限的「悲」、「苦」;後四句寫情,通過直抒「悲」、「獨」、「苦」、「恨」,寫出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之感。
②緣物知意象
古人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是自然造化賦予的,因而他們很自然地將人的品德才性與物的特點相比方,出現了許多以物喻人、借物寫人的詠物詩。鑒賞詠物詩要重視物的特徵和物背後的隱喻意,要抓住物與人的契合點。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些典型意象有: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柳諧音「留」,寓離別思鄉之意;蓮諧音「憐」,藉以表達愛情;大雁表相思;桃花喻美人;大鵬象徵思想自由;杜鵑象徵悲哀;鷓鴣表離情別緒;松、竹、梅代表堅貞與高貴;荷、蘭、菊代表高潔與清高等。
3、抓住關鍵詞
①「詩眼」。詩眼是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對「詩眼」的鑒賞要把握詞義、詞性、修辭,理解句意,明確意境,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寫出了春花怒放的艷陽景色的氣氛。「綠楊樓外出鞦韆」的「出」字寫鞦韆高現於綠柳朱樓、粉牆白壁之間,因春風而倍增駘宕的神情意態。
②動詞。動詞往往是詩意所在,值得品味。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蒸」、「撼」具有誇張色彩,寫得很有氣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用字新穎,增添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③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孤」寫盡環境孤苦,由此可達人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細」給人細密綿綿的感受,寫出大自然在夜雨中滋潤萬物的特殊景象。
④疊詞。漢字中的疊詞一般表示「……的樣子」的意思,起增強語言的韻律感和渲染強調氣氛的作用。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漠漠」、「陰陰」渲染了積雨天氣空濛迷茫的色調和氣氛。「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十四個疊字,強調作者內心的無限凄楚悲涼。
在注重策略方法的同時,鑒賞古詩時一定還要注意多讀幾遍,抓住每一個信息,去整體感知,並根據所給意象充分發揮聯想想像,多角度多層次地發現作品的審美價值。
在網上粘貼的,
我個人賞析古詩詞的方法是了解作者生平,結合詩詞,還有作者的其他詩詞,不求甚解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