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中醫學與中葯學的問題
我簡單說下:
兩者區別:
1中葯學目標是研究中葯,生產中葯,營銷中葯,主要學習化學知識,如有機、無機、分析、物理化學,和葯學類似,但要學習中葯的傳統理論(如性味歸經、功效等),也要學習中醫傳統理論,但以化學為主,中醫傳統理論為輔、為指導。
2中醫學學習傳統中醫理論,經典論著,主要目的是為了治病,了解疾病,研究疾病,學習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診斷學等。並且考了執業醫師資格證可以行醫,學葯的不行,考不了。
就開葯店來說,資金、關系更重要,人你可以請。如果想了解開葯店需要什麼可以谷歌搜索「葯店的要求」,如果你想給別人看病肯定要學醫學,中醫西醫都可。
可以從事的工作:
1 中葯學:本科大部分在做銷售,一部分質檢,有的去醫院葯劑科,有的研發,有的去葯檢所,有的在研究所。
2中醫學:醫生,或者也可以從事葯品銷售,可以去社區醫院診所。
就業前景:
1中葯學就業比中醫要好,可以做葯品銷售(包括西葯生物葯等),且銷售人員需求量很大,很多人在做。其他工作如質量檢查、質量控制等也不難找。
2醫學(中醫+西醫)就業就很難,首先需求不多,老的醫生有的更受重視等原因導致就業較難,特別是在大城市,在你基本知識技能不差的前提下關系重要。
最後望你多問,多搜索,一個人不可能回答的全面。
⑵ 中葯學如何學習呢
首先你要把基礎理論學好。因為中葯學里的語言是中醫術語,中醫基礎你不懂,中葯的功效就難以理解。比如黃芪是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要是不知道什麼是氣、陽、衛、表,你就不理解它到底是做什麼的,就是硬背下來也容易忘記,也不會用這個葯去治療疾病。如果你的基礎理論非常好了,功效也能理解,就是記不住,那隻有一個辦法:用功。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中葯學里的每一味葯的功效都是重點,功效相對應的每一條目都要仔細的看。我讀書的時候要求任何一味葯的功效一個字都不能差,雖然死板了點,但能練出基本功。並且,我看著目錄背功效,遇到不會的去看裡面的內容,這樣很容易記住。另外,每一味葯都是歸類的,有的功效是另外一類里的,這就是特殊功效記憶。有一部分葯物功效很相近,就對比著去記,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如果要考試了,來不及看厚厚的書,那隻有抓一下所謂的重點。中葯學中有500來種葯,在大綱裡面規定有的是重點,有的是熟悉,有的是了解。你就把規定重點和熟悉的掌握住,了解的臨床再去看吧,呵呵。
你要很努力的學好這些知識,現在辛苦了點,將來應用的時候就輕松多了----我們總不能當著患者的面去翻書吧?
祝你學有所成!
⑶ 中葯學專業知識
中葯學專業知識
考點一、歷代本草
《神農本草經》:該書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我國葯學發展的成就,是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為本草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草經集注》:該書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整理、補充了《本經》,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本草學成就,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是第一部綜合性本草。
《新修本草》:開創了圖文對照法編撰葯學專著的先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葯典性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該書對宋代以前歷代文獻中有關葯物資料都進行了採納總結,圖文對照,方葯並收,醫葯結合,資料翔實,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獻得以保存,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本草綱目》:該書不僅對我國醫葯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葯物進行了分類(人部,草部,火部),是世界科學寶庫。
《本草綱目拾遺》:其中新增716種,對《本草綱目》做了補充。
《中華本草》:為當代本草代表作:該書是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醫葯大學總編審。全書共34卷,共收載葯物8980味。
考點二、中葯的性能
1、四氣確定依據:是依據葯物作用於人體後的反應總結而成。凡是能治熱證的葯物,多屬寒涼或涼性;能治寒證的葯物,多屬熱性或溫性。如黃連可以清熱瀉火,便屬寒性;乾薑可溫中散寒,則屬熱性。
2、五味確定依據:一是葯物的真實滋味,二是葯物的功能。
3、升浮與沉降葯物確定依據:
(1)葯物的.質地輕重;
(2)葯物的氣味厚薄;
(3)葯物的性味;
(4)葯物的效用
4、歸經確定依據:
(1)葯物特性。
(2)葯物療效
5、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作用。
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葯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堅。
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作用。
澀,能收、能斂。同酸味一樣有收斂固澀作用。
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
考點三、中葯的配伍
1、單行:即應用單味葯就能發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其他葯輔助。如獨參湯,單用人參一味補氣固脫等。
2、相須:即性能相類似的葯物合用,可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強清熱瀉火效果等。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兩葯同用,一葯為主,一葯為輔,輔葯能增強主葯的療效。茯苓能增強黃芪的補氣利水效果。
4、相畏:即一種葯物的毒烈之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葯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故雲半夏畏生薑。
5、相殺:即一種葯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雲生薑殺半夏。
6、相惡:即兩葯合用,一種葯物能使另一種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即兩種葯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害反應。如烏頭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8、在葯物七情中,單行既不增效或減毒,也不增毒或減效,臨床可據情酌選;相須、相使表示增效,臨床用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殺表示減毒,應用毒烈葯時需考慮選用;相惡表示減效,用葯時應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則上應絕對禁止。
考點四、方劑與治法
1、常用的治法:
(一)汗法:是通過發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
(二)吐法:是通過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法。
(三)下法:是通過盪滌腸胃,瀉出腸中積滯,或積水、蝦血,使停留於腸胃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四)和法:通過和解或調和的作用以達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種治法。
(五)溫法:是通過溫中、祛寒、回陽、通絡等作用,使寒邪去,陽氣復,經絡通,血脈和,適用於臟腑經絡因寒邪為病的一種治法。
(六)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以清除火熱之邪,適用於里熱證的一種治法。
(七)消法:通過消食導滯和消堅散結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之結,使之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
(八)補法:通過滋養、補益人體氣血陰陽,適用於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或氣、血、陰、陽之一,或全部虛弱的一種治療方法。
2、組方原則:
(1)君葯。
(2)臣葯。
(3)佐葯。
(4)使葯。
3、組成變化:
(1)葯味加減變化。
(2)葯量加減變化。
(3)劑型更換變化。
;⑷ 怎樣學習中葯學
<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葯的品種來源、採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學習《方劑學》、《中葯炮製學》、《中葯制劑學》和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葯味數量繁多,內容涉及面廣,學生頗感單調乏味難記。
對比分析法,通過對比,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記憶,更好地掌握葯物功效應用。《中葯學》各論中,首先要對同一章節功效應用相似的葯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如解表葯中發散風寒的麻黃與桂枝,二葯均能發汗解表,治療風寒表實證相須配用,但麻黃發汗力強,只能用於風寒表實證,桂枝發汗力弱,風寒表實證、風寒表虛證均可用。麻黃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又能溫經通脈、通陽化氣
以此類推,同一章節功效相似常作對比的葯物還有: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黃柏,金銀花與連翹,大青葉與板藍根,牡丹皮與赤芍,大黃與芒硝,藿香與佩蘭,砂仁與白豆蔻,茯苓與豬苓、附子、肉桂、乾薑、山楂、神曲、麥芽,大薊與小薊,乳香與沒葯等。
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葯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內容包括中葯、中葯學的概念,中葯的起源和發展;中葯的產地與採集,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葯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葯材;中葯炮製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葯葯性的概念、中葯治病的機理,中葯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葯物「七情」的概念、中葯配合應用規律;用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葯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葯煎服法等內容。
學科概念
編輯
概念:我國傳統葯物的總稱,和西葯_.(化學葯為主)相對而言的,絕大多數出產於中國,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
中葯學: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具體葯物的來源、採集加工炮製、性能、功效、適應證及其使用方法的學科。
本草:中葯學的舊稱,首見於《漢書》,因研究對象多為草本植物而名。
分支學科:其自身的發展,其他學科_.(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葯理學、葯劑學等)的滲透,使得中葯學的研究領域更加擴大,分支學科日趨成熟。
臨床中葯學:中葯學實為臨床中葯學,重點介紹中葯學的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葯的性能、功效和臨床應用;對中葯的來源、鑒別、採收、炮製、制劑、化學、葯理等,不涉及或作僅作了解。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醫葯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中醫學、葯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能從事中葯生產、經營、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富有創新意識的中葯專門人才。
⑸ 中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內容
中醫學指導思想
中醫學是一個具有獨特理論的醫學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都充分體現著整體認識的方法。因此說「整體觀念」是其指導思想。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藏象(★★★★★):
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即臟腑。
五臟的生理功能主要為二,其一是化生儲藏精氣;其二為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1)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動。
(2)肺的生理功能:諸臟腑中,肺位最高,故稱「華蓋」,又因肺葉嬌嫩易被邪侵,又稱「嬌臟」。其主要生理功能為:主氣、司呼吸,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促進水液輸布和排泄。肺朝百脈,主治節。
(3)脾的生理功能:主運化,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傳輸其精微物質,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主統血,脾能統攝、控制血液,是指運行於脈內。
(4)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調暢情志促進消化,促進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代謝;主藏血,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
(5)腎的生理功能:腎藏有「先天之精」被稱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對精氣有封藏作用,主生長生殖對組織有著滋養濡潤和溫煦推動作用。腎主水維持體內津液代謝。腎主納氣,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
膽:儲藏和排泄膽汁幫助消化;主決斷,具有對事物判斷決定的機能,又屬奇恆之腑。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為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為和。
小腸:主受盛和化物,泌別清濁。故又稱:小腸主液。
大腸:傳化糟粕,並吸收部分水液。故又稱:大腸主津。
膀胱:主要功能為儲尿和排尿。
三焦:有「孤府」之稱,主持運氣,總司人體的氣機和氣化,為元氣水液運行的通路。
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形態中空,似六腑但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功能似臟,「以藏為主」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其中腦為元神之府。
六淫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六淫 性質及致病特點
共同特點 1.外感性 2.季節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風邪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2.風邪善行而數變 3.風為百病之長
寒邪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2.寒性凝滯,主痛 3.寒性收引
暑邪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 3.暑多挾濕
濕邪 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2..濕性重濁 3.濕性黏滯 4.濕性趨下,易傷陰位
燥邪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2.燥易傷肺
火邪 1.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 2火易傷津耗氣 3火熱易生風動血 4火熱易發腫瘍
疫癘邪 疫癘邪氣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較重,症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
中葯斗譜的編排原則
原則1:常用葯物應放在斗架的中上層、便於調劑操作。如黃芪、黨參與甘草。
原則2:按飲片質地輕重排序。質地輕且用量較少的葯物應放在斗架的高層,如月季花、白梅花與佛手花;質地沉重的礦石、化石、貝殼類葯物和易於造成污染的葯物(如炭葯),多放在斗架的較下層。前者如磁石、赭石與紫石英,後者如藕節炭、茅根炭與地榆炭;質地松泡旦用量較大的葯物,多放在斗架最低層的大葯斗內,如蘆根與茅根。
原則3:按飲片葯用部位或功效排列。
原則4:將同一處方中經常一起配伍應用的,如「相須」、「相使」配伍的飲片、處方常用的「葯對」葯物可同放於一個斗中。如麻黃、桂枝;酸棗仁、遠志。
醫學、本草典籍
典籍 成就
《黃帝內經》 又稱《內經》。是最早的一部中醫典籍,也是中醫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分《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
《溫疫論》 明·吳又可撰於公元1642年,本書為中醫史上第一部論溫疫的專著,在溫病溫疫的病因、病機和證治方面突破了《傷寒論》的原有框架,創立了辨治溫疫溫病的新理論,對後世溫病醫家有很大啟發和影響。
《神農本草經》 本書是最早的本草學專著,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影響,為我國醫葯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簡稱《重修政和本草》。全書30卷該書為現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廣為流傳。
毒性中葯的用量
名稱 用法用量 注意事項
砒石(紅砒,白砒)* 內服0.002~0.004g,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散、調敷或入膏葯中貼之 毒性大,用時宜慎;不宜與水銀同用;體虛及孕婦忌服
斑蝥 內服,0.03~0.06g,多炮製後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塗敷患處,不宜大面積用 內服慎用;孕婦禁用
生馬錢子 內服,0.3~0.6g,炮製後入丸散 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服孕婦禁用
蟾酥 0.015~0.03g,多入丸散。外用適量 孕婦慎用
中成葯貯藏中常見的質量變異現象及常見劑型:
劑型 因素 常見劑型
蟲蛀 蟲蛀與原料葯的性質及在生產、運輸、貯存中受到污染等因素有關,一旦遇到適宜的氣候環境就會發生。 蜜丸、水丸、散劑、茶曲劑等
霉變 易霉變的常見劑型有蜜丸、膏滋、片劑等
酸敗 易發生酸敗的劑型有合劑、酒劑、煎膏劑、糖漿劑、軟膏劑等
揮發 是指在高溫下中成葯所含揮發油或乙醇的散失。 芳香水劑、酊劑等
沉澱 是液體制劑的一種常見變質現象。中成葯的液體制劑,在溫度和pH的影響下易發生沉澱。 葯酒、口服液、針劑等
中葯材和中葯飲片的傳統養護技術
方法 分類及葯材實例
除濕養護 通風法
吸濕防潮法
密閉(密封)養護法 容器密封貯藏法
罩帳密封貯藏法
庫房密封貯藏法
低溫養護法 一般蛀蟲在環境溫度8℃ - lO℃停止活動,在-4℃~-8℃進入冬眠狀態,溫度低於- 4℃經過一定時間,可以使害蟲致死。採用低溫(2℃~lO℃)貯存飲片,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葯的生蟲、發霉、變色等變質現象發生。有些貴重中葯也多採用低溫養護。
高溫養護法 一般情況下溫度高於40℃,蛀蟲就停止發育、繁殖,當濕度高於50℃時,蛀蟲將在短時間內死亡。但必須注意的是,含揮發油的飲片烘烤時溫度不宜超過60℃,以免影響飲片的質量。
對抗貯存法 也稱異性對抗驅蟲養護,是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葯物同貯,相互克制起到防止蟲蛀、霉變的養護方法。一般適用於數量不多的葯物,如牡丹皮與澤瀉、山葯同貯,藏紅花與冬蟲夏草同貯等。還可採用與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密封同貯,如山蒼子油、花椒、樟腦、大蒜、白酒等。
⑹ 中葯學的學習內容包括什麼
主要學習內容:
高等數學、醫用物理學、英語、形態學概論、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學概論、醫學生物學、葯理學、無機化學、定量分析、有機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中醫學基礎、中葯學、方劑學、葯物的波譜分析、中葯化學、葯用植物學等。
中葯學專業培養具有中葯學與中醫學基礎知識背景,具備良好人文和自然科學素養,系統掌握中醫葯學的基本理論,掌握中葯研製的基本技能及現代醫葯學的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中葯生產、管理、銷售、和研究開發能力的中葯學專門人才。
中葯學專業可以參加的考試有中葯學職稱考試和執業葯師考試。
中葯與復方的作用機理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現代實驗技術的方法和手段,對中葯及復方的療效進行科學的觀察和驗證,闡明其作用機理,為研製新葯和中葯現代化、國際化打下基礎。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醫葯基本理論和熟悉臨床用葯的基本知識;
2、掌握中葯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檢測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葯質量鑒定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等。
⑺ 葯理學的中葯葯理學
中葯葯理學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用葯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葯對機體各種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學。重點研究與中醫理論有關的現代科學研究中葯的成果,通過研究和實驗了解中葯葯理研究的概貌。中葯葯理學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醫務工作者在用葯時進一步認識中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是中葯學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其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1)通過實驗研究,弄清中葯的作用性質和活性強度,有助於闡明祖國醫葯學理論
(2)將中葯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有助於促進中葯學的發展。
(3)用實驗葯理學的方法,結合中葯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為進一步研究中葯的配伍應用、改良劑型、提高療效、減少毒性,提供科學實驗依據。
(4)通過實驗葯理學方法,發展新的有葯用價值的中草葯,擴大葯源,老葯新用。
中葯發展簡史及現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葯發展簡史及本草學主要著作中葯的產生和發展,是在廣大勞動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是勞動人民在自然斗爭、生產斗爭的實踐中得到的葯物知識的總結。其中麻黃治喘、常山抗瘧、楝實驅蟲、大黃瀉下等,都是有價值的科學記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民間葯物的應用日趨廣泛。漢、晉時期,華佗、李當之、吳普等人對葯物均有較大貢獻。公元六世紀初,梁。陶弘景匯集當時流行的《名醫別錄》和本草經,整理編寫了《本草經集注》,收葯73O種,不僅增加了葯物品種,而且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等自然來源分類,開創了本草學葯品的自然分類法,一直為後世本草如《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所效法。它還設有「諸病通用葯」一欄,對於辨證用葯,甚為方便。書中並對采葯季節,貯藏、保管、真偽鑒別、炮製方法、制葯規范及用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說明,這在葯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公元七世紀,本草學著作已近三十種,編寫體例和內容取材出現了某些重復,證治和解說也互有短長,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蘇敬、李勩等二十餘人編纂了《新修本草》收載葯物844種,並收集了全國各地葯材標本繪圖,於公元654年頒布,又稱《唐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葯典,比《紐倫葯典》早877年,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它對於國內外的影響甚大。
北宋時期,更為重視整理重校古代醫籍,先後編纂了《開寶詳定本草》和《開寶重定本草》。嘉祐年間,掌各種禹錫主編《嘉祐補注本草》,蘇頌編繪《本草圖經》,唐慎微據此兩書並參考其他醫方類書,匯編成大型綜合的葯物學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受到此後歷代醫家的重視。宋朝先後幾次由國家派人修訂,續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等,後世將上述二書統稱為《證類本草》,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葯書,保存了許多古代名著的精華,保留了早期文獻的原貌,是《本草綱目》問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為研究本草學的範本。書中所引的古代醫書有的現己失傳,而從本書尚能窺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較大的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意義。
明,劉文泰等奉命編纂《本草品匯精要》,取材簡明精當,是繼《新修本草》後由政府組織編寫的第二部本草書。稍後,李時珍鑒於《證類本草》之後五百年間出版多種本草學著作,涌現大量實用葯物,對葯的功能主治又
有新的發展,加以他本人積累豐富的采葯、辨葯、制葯和用葯的實踐經驗、乃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經史百家圖書近八百種;實地調查研究,鑒別真偽,編成《本草綱目》52卷,分16部,62類,收葯1892種,葯圖1120幅。於1590年初刻於金陵。此書總結了中國十六世紀以前本草學的成就,出版後三百多年來歷經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譯本,蜚聲國內外,影響深遠。 《本草綱目》問世後,清代學者從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礎上撰寫了與其有關的本草學著作,如增補糾誤的《本草綱目拾遺》,刪繁就簡的《本草綱自摘要》、《本草匯纂》,還有臨床實用小型本草《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吳其澞的《植物名實圖考》作者以實物為依據,精繪葯圖,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圖繪的錯誤,「長編」部分摘錄了歷代本草及文史雜書中的有關記載,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普遍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解放後,政府對中醫葯事業十分關心,先後頒布了中醫政策,設立了中醫葯研究機構,開辦了中醫葯院校。隨著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葯的資源調查,品種鑒定,化學及葯理研究,臨床觀察等,均積累了大量資料。中央衛生部編纂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對中葯的規格、功效、主治、劑量用法及質量控制,都做了明確規定。不少中葯書籍,如《中葯學》、《中葯鑒定學》、《中葯化學》、《臨床中葯學》等,均從不同側面作了初步總結。還出版了大型綜合葯物書,如《中葯志》、《全國中草葯匯編》和《中葯大辭典》等,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葯研究的成就,而後者還摘錄了古代本草文獻,是研究中葯的重要參考書。
(2)近年來中葯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葯,己有八十餘載。二十年代初,中國學者首先對麻黃的成分麻黃鹼、偽麻黃鹼和麻黃定鹼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及葯理研究。由於發現它的特異葯理作用,其論文報告不僅震動國內,也受到國外的極大重視,並引起世界學者對麻黃鹼及其他中葯研究的興趣,致使麻黃鹼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葯物。由於當時社會動盪,戰亂不安,設備簡陋,人員極少,故研究緩慢,成果甚少。主要進行了一此單味葯的研究,而且沒有化學、葯理與臨床三者的協作。化學方面主要對延胡索、鉤藤、麻黃、常山、防己等數十種葯材進行研究。葯理則主要對麻黃、黃連、常山、延胡索、仙鶴草等數十種葯材進行了研究。解放後,政府對中醫中葯的整理研究和發展十分重視,提出繼承、發揚、整理、提高中醫中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醫中葯研究機構和各級中醫醫院,使中葯葯理和臨床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研究范圍從單方發展到復方,研究課題從資源調查到生葯鑒定、炮製、化學、
葯理學
葯理直至臨床,單味葯品種之多及研究范圍之廣,誠屬空前。對延胡索、粉防己、人參、黃連、葛根、川芎、丹參、三七、枳實、枳殼、靈芝、莪術、大黃、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較深入,還從抗微生物、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鎮痛、強心、利尿、抗高血壓、抗心律不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篩選。不但對傳統中葯研究較多,還研究了很多草葯,如穿心蓮、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壽草、滿山紅等,並已提供臨床應用,大大豐富了葯物品種。綜括中草葯葯理研究,其中部分闡明了中醫葯理論(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則),搞清了某些中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劑型(如感冒沖劑、生脈注射液等),發現了某些葯的新用途(如枳實、青皮、鶴草芽等)。但中葯的成分是復雜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個成分絕不能代表一味中葯,某個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葯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題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