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生活禪法有哪些方法

生活禪法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6 03:37:23

㈠ 問什麼是禪修

禪修是一種工具,好比說學天文,需要高倍的望遠鏡。學習宇宙與人生的終極智慧,就需要一個靈敏的心靈。
我們平時的心太浮躁、散亂、遲鈍,對很多真相茫然無知。例如,我們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緒的升起、發動,不能觀察到身體細微的能量波動,不可能感觸到別人的思想,當然更不可能知曉前世因緣、宇宙來往的知識。

我們只能憑著自己的感官體驗決定喜樂、好惡。比方說,大多數人喜歡淡藍淡綠的顏色,愛聽悅耳的曲目,愛看帥哥美女等等。我們覺得這是本性,以佛法來說,這是比較可悲的,人類陷在感官觸覺里還不知道出離。
好比一條狗,愛吃屎,人類會覺得極其惡心,但是對狗兒來說,這是無可非議的事情,無他,就因為狗的器官告訴他們,大便是香的。就像有的人愛吃臭豆腐臭冬瓜,有的人一看見這些東西就掩鼻而逃。

所以,這樣一顆遲鈍、被感官纏戀的心,是沒法學習佛教智慧,哪怕佛法就在眼前都看不到。因此,學佛第一步,不是到外面找很多書看,而是要修煉這顆心的純凈、靈敏。佛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心靈迷住了才看不到。擦拭你的心靈,佛法就自然會現前。

當然,不僅佛法,大多數宗教,包括比佛教古老的印度教都有自己的禪修,當然名字各異,比如叫冥想、靜慮、氣功、煉氣、心齋等等。有的宗教沒有關於禪修的系統的論著,但是實踐中卻應用著,比如基督徒至誠的祈禱、念誦,都包含著巨大的心的能量。當然基督徒說這是上帝的威靈,姑且不說這是否是上帝的聖靈,任何人,只要心擺脫物慾的牽纏,都會爆發巨大的能量,這一點,凡夫、天神、佛菩薩都是一致的。

禪修要和正當的宗教的學習結合起來,因為禪修的時候身體的機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聽到、看到鬼神、未來過去等等。如果沒有正當的宗教思想的引導,會搞的走火入魔。這並不是嚇唬人。

禪修的方法有很多種,南傳整理的四十一種, 適合不同的根性。傳統上,佛教的入門禪修是「二甘露門」,也就是出入息觀(安那般那禪)和白骨觀。北傳的加上三種,合稱「五停心觀」:出入息觀、白骨觀、界分別觀、因緣觀、慈心觀。後代又發展起念佛禪。
南傳的則以出入息觀為核心,以白骨觀、慈心觀、佛隨念、死隨念,稱為四護衛禪。

這些都是禪修的方法,具體的,拙作推薦的禪修書中都有介紹。當然最好能有個合格的老師指導。佛陀曾說,能做禪修老師,除了德行、知見具足之外,如果能有兩種神通,將會對弟子禪修有非常好的作用:宿命通和他心通。能觀察到弟子的修行根基和狀態。

我們現代人,沒有這樣的條件,那麼如何禪修呢。一種簡單的,就請一尊你相信的大功德者,比如佛、菩薩、聖人,當然,您如果信任上帝也無妨。但是盡量不要找缺乏認證的神只,諸如有些人喜歡請碟仙、請出馬、保家仙、狐蛇之類的,往往被鬼上身,後果可能很嚴重。
然後,常常清凈的和這些大功德主祈禱、禮拜,如同親友一樣的訴說、戀慕。人心心地純正,那麼感應是很強的。所以,我們如果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走近身邊都有一種非常喜樂的感覺,很多人由於常常祈禱,聲音優美,語言感人,這都是真誠的祈禱的效果。
當然,如果你不信佛不信神,那麼可以每天做些簡單的平靜思想的禪修,每天只要幾分鍾時間:
每天從緊張的工作間隙中鬆弛一下,我們可以在電腦前、走廊上、在床上……可以盤腿、可以正坐、可以站著,當然,最好不要躺著,安詳的開始禪修。

禪修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念頭抓得太緊,輕松寂靜的入座,帶著一種安詳平靜,有一點怡然自得的微笑,放鬆四肢百骸,微微閉上眼。輕輕把念頭移到呼吸上,體會那種動盪的念頭,逐漸變輕,內心的體會那種心神安放在體內,不再外馳帶來的平靜美好的感覺,甚至感覺隨著呼吸的細長均勻,內息逐漸散開,心神的平靜如同一汪秋水,逐漸擴大穩定。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彷彿在外流浪了一天的心,回到了自己身上的家一樣,隨著身體肌肉的放鬆,身上暖融融的大地回春的感覺也開始出現。
如此持續,身體得到放鬆平靜的同時,心神也會寧靜,乃至深入禪定,為以後的修觀打好穩定的基礎。
注意,第一條是放鬆,第二條還是放鬆,一定要先放鬆,才能去觀呼吸或者念佛號哦。
輕松坐了分鍾,工作的疲勞會緩解許多。希望大家對禪修不要有一種神秘或者高深莫測的心理,禪修是我們心靈的夥伴,引導我們走向安詳、清明的自在解脫之路。

㈡ 禪修是如何練

自己很喜歡禪修,所以也經常帶領別人禪修,所以通過禪修後的人得到的好處自己是經常能看得見的。身體的好轉、疾病的減輕、記憶力增強、專注力的提高、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減輕等等好處,隨處可見。身體的好轉、疾病的減輕、記憶力增強這些好處可能不會馬上顯現,但是這在自己的身上是表露無遺的。就光光是前天寫的日記《孤獨寂寞禪修遣》中說的「能夠驅除我們的孤獨與寂寞「好處就會令人希望加入禪修的行列。為什麼禪修會有這么多的好處呢?比如專注力的提高,現實生活中的煩惱減少這些很快就能體會到的好處是如何產生的呢?這些問題只要有過禪修體驗的人就會知道。因為在禪修中,我們體會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安靜的世界,在這個安靜的世界裡面,我們學會了很多很多。因為禪修是需要安靜的,當我們從浮燥的世界進入安靜的世界以後,我們會體會到很多在浮燥世界裡面體會不到的事情,我們會在這個安靜的世界裡發現平是難以察覺到的問題,比如秒錶的嘀噠聲是如此的響亮;比如我們呼吸是如此地粗糙;比如我們的心是如此地難以收攝;比如……當我們發現了這些平時難以發現的問題後,我們就會想辦法去對治它。如何去對治它就是禪修中所使用的功夫,利用這些專注地用功方式去對治這些心浮氣燥;去忍受這些無聊與壓抑;去想辦法解決身心的困擾;去與自己平時感受不到的困苦作斗爭;去調整自己的身心以適應這些煩惱;去……當我們在這樣嚴酷的環境裡面還能堅持下來以後,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如此的簡單,稍微用一些在禪修中對治煩惱的方式就可以解決問題。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得心應手,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要如何去忍受無聊與壓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想辦法解決身心的困擾;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身心以適應這些煩惱;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這是從禪修要對治比現實生活中更嚴酷的環境來說的。在這樣的環境裡面,能夠感受到禪悅快樂的話,那麼自然就會知道如何享清福;自然會知道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事情;自然會從煩惱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自然會成為快樂的修行人。從而走向自利利他的菩薩之道。所以,佛陀說:「一切功德皆由禪定出」這個道理。上面所說的還只是禪修帶來的一點點好出,其它的好處可以說舉不勝舉,是說不完的。因為,禪修對於我們佛子來說,最大的好處是能夠讓我們開悟;讓我們步入解脫生死之道;讓我們走向自利利它或者說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菩薩道。明白了這些,我們就會對禪修更加歡喜。這是解脫生死的唯一途徑,是我們庄嚴佛土,利樂有情的手段。即使是在目前佛教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光光是上面所說禪修中的「副產品」就能利益眼前的眾生,幫助眼前的苦難眾生解決一些問題,使他們得以脫離煩惱之苦,步入完美的人生 采自明一法師《禪修好處說不完》

㈢ 修習禪定的方法 有那些

五陰譬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一時佛游於靡勝國。度河津見中大沫聚隨水流。即告比丘言。諸比丘。譬如此大沫聚隨水流。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沫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色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病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色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天雨渧水一泡適起一泡即滅。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泡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知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病但結但偽但瘡。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痛之性無有強故。
譬如比丘季夏盛熱日中之炎。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炎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想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是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淫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想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人求良材擔斧入林。見大芭蕉鴻直不曲。因斷其本斬其末劈其葉。理分分[利-禾+皮]而解之。中了無心何有牢固。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彼芭蕉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行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知。其不有虛無不實。但淫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行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幻師與幻弟子於四衢道大人眾中。現若干幻化作群象群馬車乘步從。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不有虛無不實無形化盡。所以者何。幻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識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淫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識之性無有強。於是佛說偈言
沫聚喻於色 痛如水中泡
想譬熱時炎 行為若芭蕉
夫幻喻如識 諸佛說若此
當為觀是要 熟省而思惟
空虛之為審 不睹其有常
欲見陰當爾 真智說皆然
三事斷絕時 知身無所直
命氣溫燸識 捨身而轉逝
當其死卧地 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心心為無安 亦無有牢強
知五陰如此 比丘宜精勤
是以當晝夜 自覺念正智
受行寂滅道 行除最安樂

佛說如是比丘聞皆歡喜。

㈣ 如何開始禪修

禪修的基礎是戒,在持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
推薦修習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呼吸的進出明顯、清楚,應注意入出息;
第二、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比較微細、緩慢的時候,可以專注長短息;
第三、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更加微細、緩慢時,可以專注全息;
第四、當呼吸變得很微細、若有若無時,可以專注微息;
第五、當呼吸與光融為一體時,應當專注禪相。
如果禪修者確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應當依照佛陀教導的次第來實修。他應當: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這是第一步。即是說他只應在接觸點這一帶區域覺知入的氣息以及出的氣息,不應當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夠單純地覺知入和出的氣息之後,就如此持續地專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還經常會生起,心很散亂,這個時候就可以嘗試用下面的幾種方法。有四種方法可幫助禪修者解決心散亂的問題:

第一、少外緣
想要在自己禪修時少妄想的話,就必須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盡量減少外緣。放下沒必要的干擾,要做的義務還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講太多的話,不要進行無意義的討論,不要有太多的思維,盡量讓自己單純。
如果禪修者熱衷於管事,熱衷於交際,熱衷於弘法,熱衷於講話,是很難培育定力的。甚至就連學習教理也會障礙禪修。為什麼呢?生活太豐富了。生活豐富,外緣就多;外緣多,心就變得復雜;心復雜,妄想當然就多。心經常攀於不同的外緣是沒辦法培育定力的。要讓心平靜無雜念,最好是能夠做到不說、不聽、不看、不想。這是第一點。

第二、平時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當中,要時常保持正念,覺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預防生起貪瞋痴。如果一個人經常生起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來就讓心很快地平靜,有可能嗎?所以,盡量在平時——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簡單越好。生活簡單,行為簡單,心就簡單。只要符合正道、符合於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禪修的時候修得很認真,但是一下座、一睜開眼睛,就把業處忘得一干二凈。假如這樣的話,即使你在禪修的時候能夠爬上三尺,平時也會掉下兩尺,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生活放逸、心念散亂,導致已經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夠繼續培育,沒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來。
不懂得修行的人認為只有在禪坐的時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則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禪修。禪坐的時候固然是禪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時照樣也可以禪修。懂得禪修的人會在生活當中時刻守護正念、正知,覺知業處。只要不是在睡覺,不是在做必須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書、聽開示等),哪個時候不能禪修呢?!所以,對於懂得修行的人來說,坐下來禪修只是變換個姿勢而已。在平時都能夠把心念守護得很好,坐下來怎麼可能會有很多雜念呢?這是第二點。
在這里,我想教大家經行的方法。經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樹下等處,只要是安靜、少雜物、無障礙的地方就行。可以選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線距離作為經行道。先站在經行道的一端,身體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輕輕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臍下處,或者雙手背著也可以。眼睛微微睜開,看著前方大約兩米處。將心放在業處上,保持知道呼吸,決意:「從經行道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間,讓我的心不飄走!」然後邁步行走。經行時,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時散步時稍慢點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腳步。走到經行道的那一端之後,再轉過身,緩緩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發現心又飄走了,就應當停下來,讓心回到業處之後再繼續走,不要養成一邊走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
大家不要忽略經行的作用,經行介乎於禪坐和日常生活之間。經行走得好,對禪坐有很大幫助,對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幫助。經行本身是一種修行的重要方式,對於喜歡長時間禪坐的人來說,它也是一種運動。大家要多多經行,習慣經行!

第三、讓心平靜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緣是很簡單的,所以,不要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如果你的心很單純,對著同樣也是很單純的所緣,心和所緣才能夠相應;如果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心和所緣不相應,能夠平靜下來才怪呢!
當你坐下來禪修的時候,如果發現心躁動不安、妄想紛飛,這時不要勉強去專注呼吸,可以先讓心平靜下來,讓心不要再去攀外緣,不要追憶過去,不要計劃未來,要回到當下,回到業處。如果還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隨念,或者修修慈心 ,讓心變得柔軟、變得喜悅、變得堪任作業。擁有一顆柔軟、適業的心,要去覺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當然,如果心原來就很平靜,很少雜念,當你坐下來的時候就應當直接把心安置在業處。刻意要讓原本就很單純的心平靜下來顯然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第四、數息
在禪修的過程中,如果妄想還是很多,《清凈道論》建議我們可以用數息的方法來克服。
數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後,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著數息。
《清凈道論》里提到,在數息的時候,數字不應當少於五,也不應當超過十。如果數數少於五的話,心未免因空間狹窄而容易煩躁。如果數數超過十的話,由於空間過大、時間太長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數數的時候,從五到十之間任選一個數字比較合適。我們通常鼓勵大家數到八,因為它時刻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八支聖道,要培育八支聖道。選擇從一數到八時,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選擇在入息的末端數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當然,選擇數到十也無妨,它可以提醒我們要學習菩薩圓滿十種巴拉密 。無論如何,應當注意的是,在數息的時候心應該放在呼吸上,數字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不應當把心放在數字上。
如果這樣數息,心還是會有妄念的話,就應當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時候,心不能飄走。」用數息的方法設定一個時間段。假如數息從一數到八需要一分鍾的話,那麼,在這一分鍾的時間段里心就不會飄走。如此一個數息單元是一分鍾,兩個單元就有兩分鍾,三個單元就有三分鍾……用這種善巧來逐漸增加專注的時間。
如果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還是會飄走、還是不斷地打妄想的話,應該再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過程中,只要心飄走,一覺知就立刻重來!」比如數到六的時候發覺心飄走了,就不應當再繼續數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繼續數下去的話,心將會對數息變得麻木,以後可能養成一邊數數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那麼數息就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旦察覺到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飄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讓自己在從一數到八這段時間內心保持清凈無染。
假如用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那麼可以用另外一種更加強烈的數息法。這種數息法就好像一個農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時候,一邊倒一邊快速地數。如何數呢?可以在入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數到八,讓心不要有機會間斷。如果一閑下來心就打妄想,就用這種方法。
假如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還有第三種數息的方法:當我們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總之,不要讓心有停歇下來的機會。
根據阿毗達摩,心是識知目標的活動,每一心必定會有其所緣取的對象。假如心閑著沒事干,它就會抓取其他的目標。我們用這幾種數息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調伏心,讓心平靜,讓心能夠專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數完一個單元——從一數到八——在數完之後再重新開始第二個單元、第三個單元……。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持續地專注呼吸大概15分鍾、20分鍾,乃至半個小時,如果心平靜了,妄想也減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數息。為什麼呢?因為數息畢竟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善巧,是專門用來對治妄想的。妄想減少了,就只是將心安住於業處覺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夠這樣持續地專注呼吸30分鍾、40分鍾、50分鍾……,由於心持續地專注,禪修者會發現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因為身體寧靜了,心就會變得平靜;心平靜了,氣息自然就會變得緩慢。當呼吸變得緩慢的時候,在經典里就稱之為「長息」。這時,就可以進入《大念處經》里所講到的第二個階段: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在這個階段,氣息開始比平時緩慢,氣息經過接觸點的時間也變長。這里的「長」是指時間的長,而不是長度的長。當他覺知到呼吸長的時候,他只需要知道變長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長」。這樣還是在鼻頭接觸點這個地方持續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長的入出息。有時候呼吸稍微快一點,或者說時間稍微短一點,這時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這種方法專注呼吸叫做「了知長短息」。

如果可以這樣持續地專注,他可以進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教導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這里的「身」不是指身體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個過程。
當呼吸變得緩慢時,可以專注呼吸的整個過程,把入息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把出息也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後。入息的時候,他覺知入息的初、中、後;出息的時候,他覺知出息的初、中、後。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當禪修者持續地專注呼吸,呼吸就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當他的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變微細。如果氣息變細了,心沒有跟著變細,還是用之前比較粗的心去覺知微細的呼吸,那麼,心和氣息就不相應。心息不相應,心就容易跑開。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頭發或者一根針,只要我們漫不經心就很難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細心一點。同樣地,當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跟著變微細;心變得細,才能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覺知它的開始、中間、結尾。
猶如看見一條蛇溜進樹洞的時候,可以知道:這是蛇頭,這是蛇身,這是蛇尾巴。同樣地,當我們的呼吸經過這一帶區域的時候,也應當知道:這是入息的開始、中間、結尾;這是出息的開始、中間、結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後,初、中、後」,對呼吸的整個過程,包括入息的整個過程和出息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在修習《大念處經》里講到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夠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個過程,有些禪修者會發現不久之後他的呼吸不見了,找不到呼吸。許多人對這種情況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發現心似乎沒有個目標,不知道要專注哪裡是好。其實,呼吸變得微細是好事,而且越微細越好!然而,有些禪修者懷疑他是不是沒有呼吸了。他不應該懷疑自己!《清凈道論》中提到只有七類眾生沒有呼吸:胎兒、潛入水中者、無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禪者、色界和無色界梵天人,以及入滅盡定者。禪修者應當省思:「你並不屬於這七類眾生當中的任何一種。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鈍才覺察不到而已。」
在這個時候,他不應當急躁,更不應當去改變呼吸,企圖讓呼吸變得明顯。他應當只是在這一點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說,他沒必要去注意呼吸,沒必要去注意氣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麼是息呢?假如處在這個階段的禪修者可以的話,把手指放在鼻頭這個地方,他將能夠感覺到這一帶還是暖暖的,這證明息還在,這就是「息」。當然,這種假設只是讓大家相信還有息存在,並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嘗試。
我們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譯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為「入出息」一詞可以涵蓋修習過程中禪修者可以體驗到的入出息的三個階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氣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動的;氣息的相稍微靜一點,但還是有動的相;息的相是靜的。
在這個階段,氣息將變得很微細,微細到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程度。這種微息我們可以稱為「息」,它是靜態的。在微息階段,禪修者只應把心輕輕地安住在人中這一帶區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變呼吸,乃至連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夠了。這個階段稱為微息的階段,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所說的第四個階段: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當然,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這四個階段是針對一般情況來說的。然而,在實際禪修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根據禪修者的實際情況而定。也就是說,這四個階段對有些禪修者來說並非必經的過程。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呼吸即變得很緩慢,這個時候可以直接進入全息的階段,而不一定要經過長短息的階段。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即發現呼吸變得很微細,甚至覺察不到呼吸,這時可以直接進入微息的階段,而不是說非要經過長短息和全息兩個階段不可。

㈤ 如何進行禪修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1.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禪、行禪、立禪、卧禪

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松軟後再打坐。

2.頭部運動

每次坐禪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需作下述的頭部運動。

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①頭向下低,再往後仰;②頭向右傾,再往左傾;③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④頭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鬆,各做三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三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3.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禪了。正統的禪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②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於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為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對於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採用更簡易的坐法。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它仍採用七支坐法規定的標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系最難的跏趺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於單盤。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干,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頷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顎──舌尖舐在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幺,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國的天台宗等,談及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調適問題。

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的關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鍾十六次的出入息。禪修者的呼吸在漸漸的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為「息」。由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產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為「氣」。當禪修者感受到由氣所產生的作用時,稱為「覺受」,有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禪,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現在請大家起立一起練習打坐前的運動。做好運動之後,坐下來做頭部運動和深呼吸。

㈥ 佛教問題: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禪定

森林寺院內觀法---阿姜摩訶布瓦 一、持續的注意
(一)坐姿
1)時間與地點
1. 當坐著時,可達成將心聚焦於身體。你須要找一段時間和一個地點使你寧靜並且免於干擾。
2. 一個安靜的房間,其內沒有很多東西使人分心,這樣最為理想,要有光的設備並且具有足夠空間,會有明亮清凈的效果;凌亂而暗的房間就只有反效果。時間也很重 要,特別是大多數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當你正有一些事必須做,或者當你處在時間的壓力時,禪修就沒有用。騰出一段時間,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後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練習,這樣最好。開始時,一次約十五分鍾。在限定的時間及力氣內認真練習,並避免機械性做法。禪修的練習,若以誠意來檢查自己並使自 己安詳,將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覺知身體
1. 寂止的培養是依於平穩以及一種持恆安詳的精進。如果心不安頓,就沒有安詳。如果沒有實用感就會變成白日夢。為了培養適當的動靜結合,最有效的姿勢之一就是坐姿。
2. 採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沒有壓力的姿勢。可用簡單的直椅或用蓮花坐姿的一種。這些最初看來笨拙,但久了會穩而平衡,使心喜悅且身體不累。
3. 下巴略為內縮是有幫助的,但是頭不要往前傾,這會促成昏沈。手放腿上,雙掌向上,一隻輕放於另一隻之上,指尖輕輕接觸。悠閑地做,會得到好的平衡。
4. 現在,集合你的注意力,開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個身體。注意感受。鬆弛任何緊張,特別是在臉、頸、手。眼可合著或半開。
5. 檢查你心裡的感覺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緊張?略為鬆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內心將寧靜下來。你可能發現有些念頭生起:反省、幻想、記憶、或懷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確。不要跟隨或滿足於這些念頭,要多一點注意身體,這是停止妄念的一個有用的錨。
6. 你的禪修態度,要培養一種探討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規律地移動你的注意力從頭頂往下遍及整個身體,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熱、脈動、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個指頭的關節、手掌的濕氣、手腕的脈動。即使有的部位沒有特別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掃過它們。要注意即使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覺知到有某些東西。這種恆常而持續的檢查,叫做正念,這是內觀禪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於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掃描身體」,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預備練習之後,注意於呼吸來培養正念。
2. 首先,當呼吸通過鼻孔、充滿胸腔及腹部時,跟隨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後,試著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點:不是橫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個位置。呼吸具有鎮靜的性質,如果不強迫呼吸,就會平穩而放鬆,直的姿勢有助於此。有時你的心會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並不須要發展專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沒有其它東西的程度。這兒的目的是允許你注意到內心的運作,並帶來內心安詳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狀態。整個過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後重新建立注意,這個過程培養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動,只要放鬆。安詳地練習,傾聽內心的聲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麼,多將注意力擺在你的身體與姿勢。若在此時加強注意或追求平靜,將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與站立
1. 「正念於呼吸」這類禪修練習是採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來交換作為禪修的一種。當坐禪的寧靜效果使你滯鈍時,行禪除了給你不同的東西去注意,它也是強化練習的一個善巧方法。
2. 在一個開闊的地方,量約25-30步的距離(或兩棵樹中間的明確路徑)做為禪修的路徑。站在路徑的一端,並由身體的感受使心平靜。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雙手輕握於胸前或背後,將注意力置於身體的感受。
3. 眼睛看著前方三公尺處的地面,如此可免於分心。現在,輕柔地走,以從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終端停下來。在數個呼吸的期間內,站著注意身體。而後, 轉身再走回原點。走時,覺知身體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將注意力仔細擺在腳上。對心的訓練是:不斷將注意力帶到腳觸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間,以及停 止與開始時的感覺。
4. 當然,心會起念頭。因此,培養耐性是很重要的,並且下決心再開始。調整步伐以配合當時的心態—當昏沈或糾纏的念頭強時步伐用力些,當浮躁或不耐煩時,步伐 要穩定而輕柔。在路徑的終點停住,吸入並呼出氣息,放下任何浮躁、憂慮、平靜、喜樂、記憶、意見。內心的交談會自動停止片刻,或減弱。再開始走。如此,你 連續使心清新並允許依它的步調安定下來。
5. 在受限的場地,調整所允許的路徑長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內繞著走,每圈都要站著停一會兒。站時可以延長到掃描身體幾分鍾。
6. 行走的練習帶來能量與流動,因此,保持步伐穩定,並且只讓變化的現象流過內心。審察現象的流過,而不要期待內心將像坐著時那麼寧靜。很多次我們被妄念之流 所佔據,走到路徑的終端,再重新開始。但這是很自然的,一個未訓練的心會捲入念頭和情緒之中。因此,不要沒有耐心,要學習如何放下並重新開始。安適感和寧 靜就會生起,在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允許內心變得開放與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側卧一邊,花幾分鍾來禪修。身體伸直,將一臂折起,用手支持頭部。
2. 將注意力掃遍整個身體,以鬆弛壓力。或者,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過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幾分鍾清靜的心,你將休息得很好。
(四)培養慈心
1. 培養慈心是將內觀練習推到另一個視野。禪修中自然教導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這些品質的重要。你很希望培養出對自己和別人更友善與照顧的態度。在禪修中,你可以很實際地培養出慈心。
2. 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用呼吸做工具來散布慈心與善意。從你自己、你的身體開始。觀想呼吸像光一樣,或者將你的覺性想成溫暖的光線。輕輕地將你的注意力集中 於胸口心臟附近。當你吸氣時,將安忍的慈悲導入你自己,也許這樣想:「願我安好」或「安詳」。當你呼氣時,將這念頭或覺性之光,由內心經過身心往外散布, 想著:「願別人安好」。
3. 如果你正處於負面心態,你就(想著)吸入安忍與原諒。觀想氣息具有一種治療的色彩,對自己有所幫助。呼出時,放出一切壓力、憂慮、負面心理,並且經過整個身心往外釋放,就像前述一樣。
4. 這個練習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時間來做,你要自己決定什麼才恰當。在禪坐開始時,禪修的寧靜效果配合慈心會很好,而長時間用這方式深入內心,也沒問題。
5. 永遠要從你所覺知的對象開始,不管它是多麼平凡或雜亂。將你的心平靜地擺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厭煩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覺自己不夠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許這些存在著,對他們安詳地練習。要認知懶惰、懷疑、罪惡的心理傾向,並且輕輕地放下他們。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歡的東西現前,內心的安詳就能發展成一種對自己的深度慈悲。穩定地保持注意力,並以開放的心胸面對任何所經驗到的。但這並不表示認許負面的心態,而只是允許它們有個空間來去。
7. 用同樣的方式,對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個簡單方式是按階段來進行。從自己開始,將慈心配合氣息的運動:「願我安好。」而後,想到這些你所 喜愛和尊敬的人,願他們安好,一個個進行。接著移到好朋友們,而後是泛泛之交,「願他們都安好」。最後,內心想到這些你害怕、不喜歡的人,對他們繼續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這個禪修可以經由慈悲的波動而擴大到包含世上各種環境中所有的人們。
9. 慈悲來自善意的共同源流,並且擴展自己超越了單純的個人領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別人的如實樣子,那麼,慈悲就會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應。
二、省察
(一)沒有選擇的覺知
1. 禪修也可以進一步沒有禪修的對象,而處在一種純粹審察的狀態,或「沒有選擇的覺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寧靜下來後,將禪修對象(所緣)放在一旁。內心的影像與感受的流動,當它們生起時,觀察它們而不要捲入批評或稱贊。注意任何厭惡和 著迷的心理,審察任何生起的懷疑、快樂、掉舉或寂靜的心。每當內心的清晰感消失時,或被過去的印象籠罩時,就回到注意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當穩定感又 回復時,將這對象再放舍。
3. 這種「單純注意」的練習很適合於審察心理的過程。在觀察心內的特殊成份外,同時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質。關於心的內容,佛法特別指出如下三個簡單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無常」--所有事物沒有終止地起滅,心的內容不停變動。心中的成員是愉悅或不愉悅,永不停止。
5. 還有持續而微細的不滿意感--「苦」。不愉悅的感受容易激起這種感受,但是當快樂的經驗消失後也會在內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時辰,對內心所體驗的,仍有一種沒有終局的失落感。
6. 當熟悉這些不斷生滅的體驗與情緒後,就變得很清楚了:在它們之內沒有永恆的東西,因此,它們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而且,當心內的成員安靜下來,呈現出一顆 光明空闊的心,於此找不到純粹的個人特性。這點不易了知,但實際並沒有「我」、沒有「我的」,這是「無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細檢查並注意這些特性。不管你的經驗是喜悅或難受,經由審察將在你的生命中帶來寧靜與平衡。
(二)審察你的練習
1. 整個禪修練習是為了建立起對事物如實的覺知。全心投入經驗中,你更清晰覺察自己內心的狀態,例如,在練習中是否太懶散或過分期待。用一點誠實的評估,可以 明顯看出,禪修練習的品質不是決定於所用的練習方法,而是決定於你的投入。以這方式省察,你將對自己的個性與習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當你禪修時,一些有用的重點要記在心裡。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開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開放的心來練習,你將發現你重復過去的觀點,或者,沒 有意願從你的錯誤中學習。當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確、平衡而沒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觸及內心正在實際發生的現象?或者,你正使用一個遲鈍、機械式的方法? 至於專心,要好好檢查你是否放下那些無關的事物,或者,你讓自己徘徊在念頭與情緒之中?或者,你試著壓抑感覺而沒有認清它們並且善巧地對待它們?
3. 正確地專注是將心與腦統一起來。以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養出善巧的前進。當然,省察將使你的禪修更上一層:它將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記住,一直到你對禪修培養出善巧並感到安適之前,你最好用到禪修的對象,例如呼吸,作為覺知的焦點,也作為內心散亂難以掌控時的對治物。不管練習中有多少 體驗,回到覺知呼吸或身體,一直是有所幫助的。培養這種能力,重新開始,可以導致穩定與安適。以平衡的練習,你對身心會有愈來愈多的體悟,並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與和諧來生活。這是內觀禪修的目的與結果。
(三)活在內觀中
1. 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將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態,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會製造麻煩。一個開放的心態將洞察不愉快的體驗,例如,了知內心對痛苦或疾病的反應 方式。當你以這方式接近這些體驗,你經常可以解除對痛苦的壓力與抗拒,並且大幅度地舒緩。相反的,不耐煩的心情將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別人干擾你的禪 修,你就對他們生氣;如果你的練習不如預期進步,你就失望;對沒意義的瑣事生起不快的情緒。禪修教導我們內心的安詳與否,主要是決定於是否能以省察與開放 的心,來審視生活的種種事件。
2. 在禪修的寧靜中,觀察自己的意念與心態,你能檢查貪愛與痛苦的關聯。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沒有的東西;排斥你所不喜歡的東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東西。 當這個痛苦和貪愛的主題是你自身時,就顯得特別有壓迫感,對個人的缺陷,沒有人能容易處於安祥,特別是:當社會強調好的感覺、領先潮流和擁有最好的東西 時。這種期待確實難以使人接受如實的自己。
3. 然而,經由內觀禪修的練習,你發現了一個空間,使你從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後退一步。檢查這些想法,將逐漸明顯地看出你並沒有擁有「我」或「我的東 西」,只有心中來來去去的簡單體驗而已。因此,例如你觀察自己易怒的習性,你不因而沮喪,你不加強它,這習性就逐漸滅去。它可能會再回來,但這次會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處理。經由培養安詳的注意力,情緒靜了下來,並且消逝,留下清明、鮮活的心。這就是內觀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變動中,能夠走到一個寧靜的覺醒中心,就是一個成熟練習的徵兆,因為內觀已經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經驗中。不論你做什麼:日常家事、開車、喝 茶,要將內觀用上。提起覺知,將它穩定地擺在你所做的事上,並且在動作中探究內心的性質。集中練習於身體的感受、心理的狀態,或眼、耳、鼻識,能培養出進 一步的審察,這將使世間的工作轉成內觀的基礎。
5. 愈來愈集中於覺性,內心就善巧於當下的自在應對,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諧。這是以禪修做「社會工作」的方式:將覺性帶入你的生活之中,將安詳帶入世界之中。當你能對心識上生起的千變萬化的感覺和平相處,你就能與世界更開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實的自己相處在一起。
三、進一步的建議
(一)個人的行為
1. 當我們的內觀加深後,我們更看清我們行為的結果:由於善意、誠實與正知的提升,就會得到安詳;由於愚痴、疏忽的生起,就會惹來麻煩。以較高的敏感度,我們 觀察出造成自己和別人的苦惱,由此常激勵我們要更有智慧地生活。為了內心的真正安詳,不可或缺的是要將形式的禪修結合到熱心於職責,以照顧自己和別人。
2. 內觀之道一點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話來說,只是簡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它是一個長期遵守的傳統。走在精神練習的人都把「正確的行為」擺 在重要的地位。許多禪修者受持實際的戒律:例如,不殺生、不邪淫、不飲酒、不猗語等,使自己內心清凈,並且鼓勵別人也如此。
(二)友伴與常課
1. 定期與一些朋友禪修非常有助於練習的持續與智慧的增長。
2. 單獨的禪修者最終會面臨意志力的減弱,因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來比觀察呼吸來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體共修一段時間使參與者前進,不受情緒之流的影響。[檢 驗自己性情的移動,常常導致重要的內觀洞察力,但是我們自己不易堅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個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於別人繼續練習。
(三)姿勢附註
理想的姿勢是直而警覺。過度鬆弛只增加腿部的壓力與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勢,不是遲鈍的意志力。姿勢會隨時間而改進,但是你要與身體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強迫它。
1. 檢查姿勢
- 臀部後傾了嗎?這將產生過度鬆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沒有壓力的曲線,使腹部向前而松開。
- 保持肌肉放鬆,想像有人輕輕在兩肩胛骨之間前推。這使你有個觀念,知道你是否無意地彎下雙肩而封閉胸部。
- 注意並輕輕放鬆頸肩區域的壓力。
2. 姿勢過僵過弛
- 想像頭頂由上吊起,使脊伸直。這也使下巴略微縮回。
- 雙臂保持輕放並在腹後,如果在前會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個小而穩的坐墊,置於臀部的後部以支撐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練習(例如,坐著伸直兩腿,用手去觸腳尖)。
- 坐時如果很痛,就改變姿勢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來一下子。
- 如果你經常坐在地板上,就試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墊,或選用一個禪修凳子。
4. 昏沈
- 試著張開眼晴來禪修。
- 將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掃過你的身體。
- 注意整個身體和身體的感受,而不是一個小對象(如呼吸)。
- 站起來,在新鮮空氣處以正念行走一會兒。
5. 緊張或頭痛
- 你可能過份用功,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鬆你的專注力。例如,你可以將注意力移到腹部處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並將它導向緊張的部位。
- 觀想光遍布身體,這有助於舒緩疼痛。實際試著將慈悲的光聚集於痛苦的部位。
本冊子並不是一個廣泛的或唯一的指導,而是一個建議用的練習提要。為了進一步的指導,禪修者要去尋找一位可靠並有經驗的善知識或老師。
願一切眾生安詳!
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㈦ 正確的坐禪的方法與方式

坐禪之前必要的准備功夫佛教講因緣,即內因,外在條件,因此,要想「坐」出「禪」來,對初學者,要有個好的因緣:(1)環境:要選空氣好,相對安靜,不易被人干擾之處,該開的窗門開;電視、收音機關;關好門,免得他人闖進打擾。這是自然環境。同時,心情要在比較平靜時,身體狀況要在心比較正常時,如果是心亂如麻時,或身心病痛很嚴重的,請勿禪從,這是身心的環境。環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靜時,誰狠狠地推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問題。心情太亂時禪坐,也不易入靜,甚至誘發不好的心情、行為。(2)食:從佛教角度,稱吃飯為葯食。食物,是作為葯來用,葯用的種類不對、無益身心,葯用的量多少不對,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准備坐禪時,不要吃剌激強的東西,如蔥、蒜、酒等。吃飯亦不可過飽、或過飢。這些,皆不利氣血的穩定運行、保持人的清醒,會使四大不調。(3)睡眠:睡眠是無明的一種,但是凡夫,身心有這規律。因此,要保證睡眠時間,但過猶不及,睡眠過多,使入昏沉,也浪費時間,少睡眠、太疲憊,也無法禪坐。曾經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評,被批評後,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猶如琴弦,太緊太松都不行。(4)身體:身體雖然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禪坐開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調身心,進入角色,並注意以下事項:A:坐墊稍厚,不要太軟,太軟無法坐穩,坐穩很重要。B:坐式可全結跏跌坐,右腳置於左膝上,再左腳安於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結跏跌坐,以左腳置右腳上,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亦可胡坐,即盤著雙腿,兩雙腳都貼在地上。第一種,訓練有素的,年輕人可用;第二種,比較合適一般人用;第三種,胖人,年紀大的人好用。當然不全這樣,有的人年紀雖大,卻身體很軟,用第一方式亦無不可。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適,就象平常一樣,坐在椅子上,亦可。總之,以舒適,自己覺得合適為原則。C:要寬解腰帶,卻除手錶,眼鏡等緊扣在身上的有礙物,衣褲不可太緊身。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約在肚臍下兩寸的地方,手掌微彎,兩大姆指相觸。E:手臂要放鬆,肩應稍下垂,雙臂不要緊貼身體,應離身體兩寸,使空氣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與身體互相擠壓。F:背,挺直,又放鬆,不可弓著。G:眼睛,不可全開,不可全閉,微微的張開,使少量的光線進入即可,眼瞼不下垂,意識中看向丹田(丹田:臍下1-3寸左右)方向,或兩眉之間(高血壓者不可看兩眉之間)。H:顎要保持松馳,不要咬緊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雙唇輕貼,以能自由出入氣息為宜。I:舌輕頂上顎,接通氣脈。J:頭,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調好這些,全身適度搖動,活動一下,然後,自我修正檢查核實自己必要的准備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達到要求的標准後,開始靜幾分鍾,然後,放下所有的舊事,現在事,未來事。 (5)息:佛教分呼吸有四種:甲:風相,出入有聲。乙:喘相,雖無聲音,但出入結滯不通。丙:氣相,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很粗浮。丁:息相,出入無聲,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形神安穩。風相,氣散,喘相,氣結;氣相,則勞卻不科學,只有息相;才是我們要求的,息,才能定。(6)調心:以上准備功夫,都為了這一招,調心、定心。要調心,調伏這心猿意馬,達到定心,除為調心准備必要環境外,還要專門的訓練方法。坐禪方法「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高境界的坐禪,初學者不易做到,暫不談。這里只談有形式的坐禪,不過,要注意的是,坐禪不等於枯坐。馬祖就說過,磨磚不何作鏡,枯坐豈可成佛。因此,坐禪講究具體的方法。法門無量、禪法萬千,這里,介紹坐禪方法之一——呼吸法。呼吸法的修持,在必要的准備功夫完成之後方可進行。(1)鼻吸鼻呼: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前部,感受鼻吸鼻呼時,空氣進出鼻孔的韻律和感覺。(2)數吸:鼻吸鼻呼,一呼一吸數一,再呼再吸數二,以此類推,但不要把數數的太高,十以內可,這數是心中在數,而非口數。(3)腹吸:吸氣時,腹部會自然鼓起,呼氣時,腹部會伏下去,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亦可結合數數,方法類同上。(4)鼻吸口呼:鼻吸時,注意感受鼻孔吸氣時的感覺,口呼時,注意口呼時的感覺,這方法練到一定時間後,鼻吸口呼時,除了感受鼻吸口呼時鼻口的感覺外,還可注意鼻吸口呼時腹部的起伏感覺,達到一定功夫後,尚可配上數吸數呼、數起數伏、一旦能達到這三者配合默契,那麼,就心不顛倒、意不散亂,進入禪境了。 另有兩呼吸法,少有人知道,這里一並介紹:(5)口呼阿彌陀佛法:鼻孔綿綿吸氣,注意鼻吸時鼻孔的感受,氣要吸得滿滿的,滿腹,然後,口呼氣,同時,口呼阿——彌——陀——佛,不以聲呼,但以氣呼,呼到佛字時,氣長出,直到氣呼完止,同時,注意腹部的自然內收,呼出阿——彌——陀——佛氣韻時,觀想阿——彌——陀——佛之字一個個隨氣被呼出口去。(6)口呼唵嘛呢叭彌吽法,方法類同上。 以上二法,如你感覺置身明朗祥和的環境中時,可選第(5)法,如您感覺置身陰暗怪異的環境中時,可選用第(6)法。以上呼吸法,如運用得當,長期堅持,可使你的身體素質精神境界得到雙提高。

㈧ 什麼叫「生活禪」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和禪的風采。生活禪是凈慧法師的作品,講述了以生活為修禪。禪傳到中國來,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向二祖慧可傳法安心,經過那麼長的時間,經過了種種磨煉,最後也是在一瞬間完成了這種傳法安心的活動,那也是一種方法。

生活禪的特點:

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於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後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

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生活禪

閱讀全文

與生活禪法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幼兒教育方法培訓班哪裡有 瀏覽:584
用什麼方法可以去除手機後面雜質 瀏覽:458
光纖測量尺的使用方法 瀏覽:376
磯竿不帶漂的使用方法 瀏覽:663
如何與異性正確相處方法 瀏覽:789
不合格模具回收方法有哪些 瀏覽:927
八門運用最佳化解方法 瀏覽:27
養豬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600
骨架穩定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127
離散型數據適合什麼方法分析 瀏覽:386
ph的測量方法必須滿足的條件 瀏覽:350
化學降溫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37
鋼筋根數有哪些表示方法 瀏覽:229
食品分析介紹過的方法類型 瀏覽:994
去火的治療方法 瀏覽:622
動作連接方法 瀏覽:241
曲面屏手機防爆方法 瀏覽:766
干天麻的簡單食用方法 瀏覽:82
腎虛怎麼恢復正確方法 瀏覽:677
雙陽鹿茸片正確食用方法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