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地:選擇茨菇種植的田地時,盡量選擇比較肥沃的土地,最好陽光充足一些,如果田地不是很肥沃,也可以自己利用天然肥料做基地肥,每畝田地盡量不要超過四千斤的容量,不能太過密集,因為茨菇對土地營養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2、插苗:茨菇的插苗時間一般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土地的水分一定要充足,其實比較類似水稻插秧的田地,插苗的密度最好是保持6厘米的間隔比較好,並且插入泥土大概2厘米左右比較適宜。
3、種植:最好是在每年的夏季,七八月份的時候來種植。種植的時候,一間距30厘米左右最好,將它的秧苗一個個的種植進去,然後輕輕的用泥土將邊上填平就行了,一般一畝地差不多能在4200株的樣子。
4、施肥:在茨菇生長的過程中,除了做好基肥以外,一共再施加三次肥料就可以,最好都採用有機復合肥進行施肥,分別是第一次移栽的時候施加,第二次大概是移栽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施加,最後一次是在第二次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5、採收:茨菇採收時間一般是11月到來年2月份,採收的時候必須仔細,不然很容易損壞莖球,被破壞的莖球一般很難再賣的出去,在路途中也會很快腐爛,所以採收是比較重要的環節。
2. 慈姑的種植方法,北方適合種植嗎
慈姑北方適合種植。
(Chinese Arrowhead)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栽培種屬慈姑屬慈姑種慈姑變種華夏慈姑,學名Sagittaria trifolia Linn. var. sinensis,又稱茨菰、慈菰、剪刀草,古名藉姑等。慈姑原產中國,是中國的特產蔬菜之一,栽培歷史1 000多年。我國慈姑栽培地區主要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為主產區,我國北方和台灣省也有少量栽培。目前我國慈姑栽培面積最大的地區在江蘇省,栽培面積達7 000hm2以上,尤以寶應縣及蘇州市兩地栽培規模最大,達6 000 hm2以上,產量超過100 000t。
慈姑的種植方法
(一)種芽准備
選具品種典型特徵、大小適中、充分成熟、頂芽較彎曲且粗0.6~1.0㎝、無病蟲為害的球莖,於冬前將頂芽稍帶一部分球莖切下,隨即用2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泡15分鍾。撈出後攤晾至表面乾燥後,窖藏越冬備用。每100㎏慈姑球莖約可切取頂芽12~15㎏,可供667㎡大田之需。
(二)催芽
一般於4月下旬取出留種用頂芽,置潔凈筐內,上覆潔凈濕稻草,灑水保濕,保持溫度15℃以上,經10~15天出芽,即可播於秧田育苗。若播期較晚,氣溫已至15℃以上,則可不必催芽,僅需於清水中浸泡1~2天,即可直接播種苗。
(三)播種
一般於4月下旬~5月上旬,氣溫15℃以上時進行。育苗秧田要求地面平整、土質肥沃、排灌兩便、保水保肥。若為早水慈姑育苗,每667㎡施腐熟農家肥3000~4000㎏,耕深20~25㎝。頂芽播插行、株距均為9~12㎝。土壤肥力較高、苗齡較長者宜稀播;土壤肥力較低、苗齡較短者宜密。播插深度以頂芽自下向上的第3節入泥1.5~2.0㎝為宜。為便管理,宜將頂芽按大小分級,分區播插。
(四)秧田管理
1、水深調節
播插時秧田水深2~3 厘米,插後輕擱田7~10天,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芽鞘張開,抽生第1片過渡葉時,灌一薄層水。秧苗生長期,保持2~3厘米水層,以利土溫升高。若遇晚霜,宜灌深水防凍。氣溫25℃以上時,逐漸加深水深至6~10厘米,不可擱田受旱。
2、追肥
播插後7~10天,開始發根,每667㎡施20%的腐熟糞水1000㎏。
3、其它
注意及時除草和防治蚜蟲。早水慈姑,幼苗高25~30厘米,並具3~4片葉時即可起苗定植大田。但若苗期延長,作晚水慈姑栽培時,則應防止秧苗生長過旺或過弱,及時調節水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並定期打去秧苗外圍老葉,保留中央新葉3~4片。
3. 毛慈菇怎樣種植
6.簡述道地葯材和葯材的道地性道地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葯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
4. 慈菇怎麼養,慈菇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
白露前後是種植慈菇的時節。
在處暑之後,就有農民開始種慈菇了,大部分人都會在白露前種完,「慈不過露,過了白露種植,個頭可能就沒有那麼大了,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驗。」一位對慈菇有二三十年種植經驗的大叔介紹道。
據了解,慈菇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從種植到收獲期,都需要充足的水份,適宜種植在淺水溝、溪邊或水田中,盡量選擇排灌方便的地方種植,一旦水多,可以打開閘口,排出多餘的水。另外,種植慈菇不宜在有鹹水的地方種植。
種植慈菇
將幼苗整齊地插到水田裡,就可以不用管,直接等收成了?「哼,你以為種慈菇這么簡單?其實是有很多道工序的,前前後後要忙5個月才有收成」,大叔介紹道,「大概十二、三天後,就要清理一次,把幼苗拔掉,換上新苗,把長得太多枝葉的,要去掉多餘的老葉,只保留3——4片就好了,然後施一次肥,一個月大概施2——3次肥」。十幾天後,會長出多個枝葉,阻礙到周邊慈菇的生長。
5. 能吃的水生植物 慈菇 如何種植
慈菇種植方法
1選擇田地:慈菇種植,需要充足水分,應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的沙圍田種植。
2.底肥:種植前一般每畝施綠肥2500公斤或豬牛糞1000公斤作基肥,1周後種植。
3.採集慈菇苗:慈菇標准苗要求粗壯,保留3片葉,苗高約25厘米,把葉片超出部分(包括葉柄)割掉,同時要摘除老根、老葉。
第一批菇苗,菇農稱為「菜」,在8月上中旬(「立秋」前後)採集,由於種植時間較早,苗大、粗壯、生長快,這批苗占總苗量的80%左右。采第一批苗後追肥一次;15天後可以采第二批苗,菇農稱為「洗地」,這批苗約占總苗量20%左右,「洗地」苗只能在9月上旬即「白露」前種完。如果用種量大,苗供應不足時,可以從「菜」中采第一次分櫱苗種植,這些苗菇農稱之為「新兜」,「新兜」苗一般在9月20日前種植。
4.種植要求:一般安排在8月8日至9月20日種植,株距21厘米、行距50厘米,畝植6500株左右。田面要求平整,有淺水,挖好排灌坑。種植時要求淺插,有利於苗早生快發。每隔一行假植2~3株作備用苗,以便及時補缺,保證全苗。
慈姑(學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又稱茨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是澤瀉科慈姑屬的一種植物,果實可食用,味澀。慈菇富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種營養成份。原產中國華中、華南等,生於淺水溝、溪邊或水田中。
6. 茨菇的種植方法
茨菇栽培技術
1 育苗
1.1 種芽選擇
為培育壯苗, 應選擇具有本品種特性, 充分成熟, 大小適中, 光澤好, 無損傷, 頂芽粗短彎曲的優質球莖, 用手掰下或用刀削下頂芽, 適當攤晾, 等表面乾燥後作為種用頂芽。折芽一般在入冬前進行較為適宜, 此時傷口在貯藏期間充分癒合, 插播以後發根快, 出苗早, 而且整齊。頂芽粗0.6-1厘米比較好。我縣一般在清明前後取出留種用的頂芽, 放入干凈的籮筐內, 上面蓋上濕稻草保持濕潤, 見干時適當灑水, 晴天放在陽光下取暖, 保持溫度在15℃以上, 經過10-15天, 頂芽開始萌芽即可插播。
3 大田移栽
幼苗在生長過程中不斷抽伸出匍匐莖, 隨著氣溫的升高和幼苗生長速度的加快, 地下匍匐莖逐漸發育成為很多分株, 當分株長出4-5片定型葉, 也就是幼苗高35-40厘米時, 是茨菇往大田移栽的最佳時期。
3.1 移栽前准備
茨菇栽培應選擇灌溉方便, 土壤耕作層在20-30厘米, 土壤肥沃、結構鬆散、質地疏鬆、富含有機質的水田, 土壤酸鹼度微酸或中性比較適宜。栽培茨菇要求精細整地, 灌水深耕。翻犁耙平後灌水泡曬, 嘔田10天左右, 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是奪取茨菇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一般結合整田每畝施入農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30-40千克、硫酸鉀25-30千克作基肥。
3.2 起苗移栽
最適宜的移栽期是8月下旬至9月初, 因為此時移栽可有效避開晚霜和冬雪。茨菇起苗前用鐮刀將幼苗上部莖葉三分之一割去, 留高25-30厘米, 將苗連根拔起, 摘除外圍老化的葉片和葉柄, 保留中央心葉和3-4個葉柄, 這樣既可以防止秧苗移栽後的頭重腳輕根底淺, 遇到風吹雨打植株動搖浮起, 也可以減少茨菇葉片的水分蒸發, 促進茨菇早活棵。茨菇要求淺水栽插, 一般水深保持3—6厘米, 定植行距40-45厘米, 株距25厘米, 每畝定植2800-3000株。栽插時要隨手將根旁的泥土填平, 使苗穩定在土中, 栽插後2-3天, 要及時進行查苗補缺, 如果有被風吹起的倒苗, 要重新栽插, 有缺苗的要及時補栽。
4 大田管理
主要包括旺盛生長中後期和結球期兩個階段的管理。
4.1 旺盛生長中後期
茨菇定植10-15天後活棵。當定植後的茨菇抽伸2-3片葉時, 進行第一次勻田除草工作, 並及時追施第一次定苗肥, 每畝追施碳酸氫銨30千克, 尿素10千克。水肥管理以淺水勤灌, 嚴防乾旱為主。栽植前期保持3-6厘米淺水, 在茨菇整個大田生長期, 每隔15-20天應勻田一次, 直到抽伸匍匐莖為止, 通常需要勻田2-4次。結合勻田捺葉是茨菇旺盛生長中後期管理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既能增加土壤肥力, 又有利於通風透光, 還可以防止由於葉片過多而在高溫條件下抽伸匍匐莖, 結出小球莖。捺葉時將老葉連同葉柄一起摘除, 塞入植株旁的泥土中, 只留中央的4-5片新生葉。
4.2 結球期管理
10月下旬, 氣溫下降到20℃以下時, 茨菇葉片不再抽生, 地上部分停止生長, 養分向地下部分集中, 地下匍匐莖抽生15-25天後, 末端開始膨大形成球莖, 茨菇進入結球期。茨菇結球期從茨菇結球開始到球莖全部成熟進入休眠期結束, 大約經歷50-60天, 是茨菇形成經濟產量的重要時期。進入結球期就不能下田勻田除草捺葉了, 否則會采傷球莖, 造成減產。這時應當及時追施一次重肥, 做到N、P、K配合施用, 一般每畝施尿素20-25千克、氯化鉀10-15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這次施肥不當可以促進球莖增大增重, 而且可以明顯提高球莖的品質和耐貯性。結球初期為促進球莖健壯生長, 水層要保持8-10厘米, 在球莖膨大期, 水層可以落淺到3-5厘米, 採收前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5 防病治蟲
茨菇的主要病蟲害是蚜蟲和害黑粉病。茨菇幼苗期容易發生茨菇連管溢蚜, 它主要危害嫩葉, 集中吸食汁液, 造成新葉卷縮, 植株生長不良。一般在發生初期, 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幼苗在生長過程中適當的除草勻田, 也可以有效防治茨菇連溢管蚜的發生。
茨菇整個生長期容易發生黑粉病, 嚴重時造成植株大面積枯死:苗期可噴酒1:1:200波爾多液預防黑粉病, 大田期發病可用20%粉銹靈每畝30—4O毫升兌水噴霧防治。
6 採收
當茨菇地上部分枯死後的10-15天為最佳採收期。採收前10天左右排乾田水, 用手摳挖地下球莖。
7. 茨菇怎麼種植
茨菇又名芽菇,是水田、池塘、湖泊等地常見的一種水生植物,其球莖可做蔬菜食用,目前在南方地區比較常見。
1、選地整地
茨菇適宜在肥沃、排水性良好的環境下生長,所以選地時,盡量選肥力充足的水田種植。選好地後,深翻土壤,並施入適量天然肥料,然後整平,放入適量水即可。
2、選種及插苗
(1)插苗時間:6月底至7月初。
(2)選種:盡量選長得比較健壯、外表無損壞的種苗,然後將上面的黃葉、枯葉等摘除。
(3)插苗方法:將幼苗按照6*6cm的距離插播到土壤里即可。一般深度在2cm左右為宜。
3、田間管理技術
(1)肥料要求:在茨菇生長的過程中,除了做好基肥以外,一共再施加三次肥料就可以,最好都採用有機復合肥進行施肥,分別是第一次移栽的時候施加,第二次大概是移栽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施加,最後一次是在第二次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2)間苗補苗:待插播成功後,查看田間種植情況,對於無苗或枯苗的地方要及時補種。
(3)病蟲害防治:茨菇生長期間,會出現黑粉病、蚜蟲等病蟲害,所以要提前做好防治措施,對於發生病蟲害的,要及時對症下葯。
4、採收
茨菇採收時間一般是11月到來年2月份,採收的時候必須仔細,不然很容易損壞莖球,被破壞的莖球一般很難再賣的出去,在路途中也會很快腐爛,所以採收是比較重要的環節。
總的來說,茨菇很好種,只要選好種苗,選好土地,將種苗插播到土壤里即可,待插播成功後,做好水肥、間苗等工作即可。
8. 請問慈姑種植技術要點有那些
育苗方法。
①選擇種芽。為培育壯苗,必須選用優良球莖作種。通常宜選具有所栽品種特徵、大小適中、充分
成熟的球莖,其頂芽粗度以在0.6-1cm為宜。
②秧田准備。應選土質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田塊育苗,如為早水慈姑用苗,耕地時每666.7
m2施入有機肥3000-4000kg,深耕20-25cm、耙耱後做成寬1.3-1.6m的長條苗池,其間過道寬30cm。
③插播。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當地溫度已上升到15℃以上時進行,按行、株距各9-12cm插入頂
芽。具體播插密度視苗齡長短及土壤肥瘦而定,土壤較肥而苗齡長者偏稀,土壤較瘦而苗齡較短者偏
密,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頂芽從下向上的第三節位插入土中1.5-2cm為宜,插時田間保持2-3cm淺水,插
後輕擱田7-10天,保持土壤潤濕以利生根。待芽鞘張開,抽出第一張過渡葉時,再灌入1薄層淺水。
如慈姑種芽大小不一,應將大小頂芽分開插播,以便於進行秧田管理。
④秧田管理。秧苗萌芽生長期間,保持2-3cm的淺水,以利於土溫的提高,促進發根,如遇晚霜,夜
間灌深水防凍,第二天再放淺水。插後經7-10天,開始發根生長,可追施苗肥1次, 666.7 m2施20%的
腐熟糞水1000kg左右,促苗早發,栽後10天左右,開始除草,並注意檢查和防治蚜蟲。
當幼苗長到25-30cm高,並有3-4片葉時,即可起苗定植;如因定植的大田還未准備就緒,也可留在秧
田繼續生長,直到作為晚水慈姑栽植,育苗期可延長到90天以內。進入夏季高溫季節,氣溫達到25℃
以上,秧田灌水要逐漸加深到6-10cm,不可擱田受旱。在管理上,既要防止生長過旺,又要防止生長
不良,要從水肥上加以調節,適當增施磷、鉀肥,並要定期打去秧苗外圍的老葉,僅留中央新葉3-4片。
大田栽植
1、整地施肥。選土壤含有機質在1.5%以上、土層較厚的低窪水田深耕20cm,每666.7 m2施入堆廄肥
或糞肥3000kg,並配合施入尿素15-20kg,過磷酸鈣30-40kg作基肥,翻耕耙平,灌入淺水,即可栽植。基肥不僅可直接供給植株全生育期所需的部分礦質營養,而且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有利於球莖的迅速膨大。因此,施足基肥是奪取慈姑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
2、適時合理密植。慈姑的定植時間因各地氣候條件及茬口安排而有不同。其中早熟慈姑栽插不宜過
早,一般要求苗齡達到45天以上,苗高達到25-30cm,具有4-5張綠葉,否則秧苗太小,栽後發棵緩慢
早栽達不到早熟的目的,產量也不高。晚熟慈姑卻要求盡可能早栽,當前茬作物收完後,必須搶耕搶
栽,由於秋後氣溫降低,生育期受到限制,故栽植愈晚,產量愈低。長江流域一般最遲應在8月上旬栽
插完畢,否則大田生育期太短,產量將大幅度降低。慈姑要求淺水栽插、合理密植,栽植密度因栽培
季節和土壤肥瘦而有差異。早熟栽培生長期長,開展度大,一般行、株距均為40-45cm;晚熟栽培生長
期短,開展度小,一般行、株距均35cm左右;具體栽植密度還因土壤肥瘦和品種情況而異,如土壤肥沃品種植株高大,開展度大,宜適當偏稀;反之偏密。栽前連根拔取秧苗,摘除外圍葉片,保留中心嫩
葉及外圍葉柄25-30cm,以減少水分蒸騰和防止遇大風雨動搖植株,栽插深度一般9-12cm,使苗栽穩土
中。栽植過深不易發棵;過淺易受風吹動搖或浮起;均非所宜。栽完全田後,隨即在田邊另插少量預
備苗,以備補缺。栽時保持2-3cm淺水,以利活棵。
大田管理
1、水層管理。以淺水勤灌,嚴防乾旱為主,但在高溫多雨情況下,應注意適當放水擱田,以防引起徒
長。在高溫乾旱情況下,應注意適當深灌涼水,以防引起病衰。植株生育前期保持3-6cm 淺水,梅雨季
節,植株易生長過旺,可於7月上、中旬進行一次擱田,以控制地上部生長,使長相轉為穩健,提高植
株的抗性。擱田程度視苗情決定,如植株葉色嫩綠、葉薄要重擱;反之,則輕。一般擱到田土細裂,
然後灌水。以後進入伏旱高溫季節,水層可適當加深。在7-8月間,氣溫達35℃以上時,於深夜或清晨
引灌涼水,加深水層至12-20cm,適當深灌和勤換涼水,既可保證慈姑植株旺盛蒸騰和生長對水分的需
求,又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條件,減輕高溫的不良影響,發揮防暑降溫作用,保證植株健壯生長,抑制
病害的發生和蔓延。8月中旬以後,氣候轉涼,宜再恢復淺水,一般以8-10cm為宜。到9-10月份,植株
大量結球階段,還要落淺到3-5cm,最後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2、合理施肥。整個生育期間肥料的施用,應遵循促、控、促的原則,並且必須重視氮、磷、鉀的配合
施用。據試驗,晚熟栽培慈姑,施磷肥50kg的田塊比不施磷肥的田塊增產15%,且球莖顯著增大。慈姑
對鉀肥反應良好。施鉀肥後不僅產量顯著增加,而且質量提高,球莖大,皮青色帶紫,無銹斑,無苦
味,耐貯藏。在一般肥力土壤中以每666.7 m2施13 kg氯化鉀為宜,鉀肥要早施,並應
與氮、磷相配
合。早水慈姑一般在定植後10-14天,即成活後開始追肥,以促進植株生長,每666.7 m2施入20%左右的腐熟人畜糞水1500kg或碳酸氫銨30kg加尿素10kg,均勻施入,施後耘田與土壤均勻混合。到天氣轉涼,植株抽生匍匐枝時,應追施1次較重的肥料,以促進結球。此時新葉仍在生長,同化作用最強,植株吸肥量大,一般每666.7 m2施入腐熟的人糞尿2500kg或尿素30kg,另施草木灰100kg,對球莖膨大有良好效果。晚水慈姑由於生長期短,通常只進行1次追肥,多在定植後25-30天進行,數量與早水慈姑的結球肥相似。
3、耘田除草和摘除老葉。慈姑定植緩苗後,即進行第一次耘田除草工作,在整個莖葉生長期,每隔15-30天左右耘田1次,直到抽生匍匐枝為止,通常需耘田2-4次。為改善田間光照和通風條件,並保持一定的葉面積,提高光合效能,減少病蟲危害,在生產上都實行摘除老葉的措施,稱為捺葉,即將植株外圈老葉連同葉柄捺撳,塞入株旁泥中,這樣既增加土壤肥力,又利於通風透光,且可防止植株葉片較多時,在高溫季節抽生匍匐枝,結出小球莖。一般每株打去外圍發黃老葉,留中央新葉4-5張,每隔15-20天進行1次,共捺葉2-4次,直到天氣轉涼,氣溫降到25℃以下時為止。往後晝夜溫差加大,有利於植株養分的積累和抽枝結球,應注意保護葉片和根系,不再耘田和捺葉,以防人畜下田踩壞匍匐枝。
9. 毛慈菇種植技術
毛慈菇生長於海拔 600~1200 米的高山地帶,生長環境為植被較好的山地林下,闊葉林和針葉林均有生長;多為向陽坡,坡度在 45℃以下,腐殖層深厚,蘊含水分的涼爽半陰環境。林下野化栽培應避免陰暗、潮濕、不透光、不通風的地塊。
種植技術:
1、整地。
在選好的林下地塊連根清理雜草、小灌木及石塊,場地清理盡量大一些,種植區域向外延伸幾米清理。可人工除草也可葯劑除草,葯劑除草可減輕後幾年除草壓力,但要休田一年半以上,可做畦也可不做,但都要留作業道、排水溝。排水不暢,光照不足的地塊多做畦栽培。
2、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兩種,一種為有性繁殖,即利用種子進行繁殖;一種為無性繁殖,即使用塊莖進行繁殖。有性繁殖由於種子細小,成熟度不好,繁殖技術要求高,且種植年限長,成苗率低,所以種子繁殖在實際生產中基本不採用。無性繁殖能縮短種植年限,又能滿足生產需要,且繁殖方法簡單,易於掌握,是目前生產中所採用的繁殖方法。
3、移栽。
無性繁殖的方法,就是利用塊莖繁殖。塊莖繁殖毛慈菇春、秋兩季均可栽培,春季一般5~6月份,秋季8~9月份,把起獲的假球莖或野生球莖抖凈泥土,選取芽飽滿粗壯,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假球莖做種栽,在整好的地塊進行栽植。種栽要用光滑器具運輸,如用筐類搬運筐底要墊草,以免種栽造成創傷,盡量現起現栽,如路途較遠或不能及時栽植應拌入細砂儲運。採用分級栽培;株行距一般採用10厘米×20厘米,15厘米×20厘米,視種栽大小而定。
4、做好除草管理、肥水管理及病蟲害管理。
毛慈菇為蘭科植物杜娟蘭、獨蒜蘭或雲南獨蒜蘭的乾燥假鱗莖。別名:金燈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山慈姑、毛慈姑、泥冰子、算盤七、人頭七、太白及、水球子、泥賓子、采配蘭。呈不規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須根痕。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節,節上有鱗片葉乾枯腐爛後留下的絲狀纖維。質堅硬,難折斷,斷麵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氣微,味淡,帶黏性。主產於四川、貴州等地。毛慈菇性甘、微辛,涼。歸肝、脾經。能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用於癰腫疔毒,瘰癧痰核,淋巴結結核,蛇蟲咬傷。對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用於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用;用於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
毛慈菇
10. 慈菇的栽培技術
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陸地上各種水面的淺水區均能生長,但要求光照充足,氣候溫和、較背風的環境下生長,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層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長。風、雨易造成葉莖析斷,球莖生長受阻。 慈菇喜富有機質的粘壤上,土層約20厘米,耕地時畝施堆肥或人糞尿1000公斤,並配合草木灰10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為基肥,翻耕耙平,灌淺水後即可種植。春栽株行距按40×40厘米,畝栽4000株,秋夏栽植株距35厘米左右,栽植時將種球一個個插入泥中,使頂芽向上,深度以使頂芽剛剛穩入上中為宜,過深發育不良,這淺易受風吹搖動,隨即培泥填平,保持水深3厘米,緩苗後10天,追肥一次,以促進幼苗生長。立秋之後,天氣轉涼,植株新葉仍能旺盛生長,匍匐莖和球莖開始抽生和膨大,吸肥量最大,追施一次重肥,每畝人糞尿2000-25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鉀肥有促進糖類合成和轉化,增強抗病抗倒能力,促進澱粉的積累,對球莖膨大有良好效果。
在長江以南,如利用席草和茭白田的行間套種慈菇,在間作物收獲後,要追施人糞尿1000-2000公斤硫酸銨20-25公斤,以利慈菇生長。 慈菇以球莖繁殖。各地都行育苗移栽。按利用球莖部位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球莖頂穿;另一種是整個球莖行育苗。
長江流域各省為了提早種植,在清明前後,取出留種球莖的頂芽,用窩席圈好,或放入籮筐內,上覆濕稻草,干時灑水,晴天置於陽光下取暖,保持溫度在15℃以上,經10-15天出芽後,即可播芽育苗。每畝用頂芽10公斤,可供15畝大田栽插之用。
苗床選擇肥沃水田,整地時施廄肥河泥5000公斤,人糞250-500公斤為基肥。帶水耕耙1-2次,按1-1.3米寬做畦,每畦留33厘米小通道,畦上搭架約1米,上覆塑料薄膜防寒保溫。插芽時按密度為6.6-8.5厘米見方。入土深度達頂芽第一節。插後隨即放水,萌芽生長期間保持3厘米淺水層。有利提高土溫,促進幼苗生長。如遇晚霜,夜間灌深水保苗,第二天放淺水,經7-10天後開始發根,苗夜26-30厘米,具3-4片葉時定植。
華南地區氣候溫暖,生長期長,於2月收獲球莖後,隨即播種育苗,在15℃溫度下,球莖頂芽萌發,40-50天後,具有3-4片真葉時,將育成的新株移植於苗床內,擴大繁殖。利用匍匐莖在20℃以上較高溫度條件下,頂芽向上生長鑽出土面抽出葉片,而基部發根形成分株,當分株具4-5片葉時又可移植。這樣從立秋至秋分,可分期分批取苗,定植大田。
選種育苗
慈菇為多年生栽培種水生蔬菜,適應在肥沃的水田生長,抗病力強。一般在2月初育苗,8月初至9月中旬種植,收獲期在翌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畝產在1.5~2噸左右。大石慈菇呈卵形,白色或淺黃色,有光澤,外形美觀,個頭較大,耐貯運,澱粉含量高,有獨特風味。現將其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慈菇收獲期集中在每年春節前10天左右,而留好菇種是當年種植好慈菇的關鍵。選擇形狀好、大小適中、無畸形、無病蟲害、筆芽粗壯的慈菇作菇種,畝用種量4~5公斤。育苗地選在近水口邊或排水良好水田的一角,四周築田基,按株行距2~3厘米插下,菇芽向上,保持有10厘米的水面。每畝需育種地約12平方米。
假植
4月初(「清明」前後)將菇苗移至附近假植,株距50厘米、行距70厘米,四周築好田基,保持田面有水。移植後15天噴一次10%興棉寶1000倍加40%樂果600倍防蟲,每畝施復合肥10公斤。假植期間進行人工除草並摘2次老葉。在7月下旬(「大暑」前後)將葉片30厘米以上部分包括葉柄全部割去,以便控制大苗生長,促進分櫱苗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種植前噴一次20%滅掃利1000倍或12%益掃利1000倍加50%多菌靈800倍,預防病蟲為害。 1.選田:慈菇從種植到收獲期,需要充足水分,故應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的沙圍田種植,不宜在有鹹水的地方種植。
2.施足基肥:種植前一般每畝施綠肥2500公斤或豬牛糞1000公斤作基肥,1周後種植。
3.慈菇苗的採集:慈菇標准苗要求粗壯,保留3片葉,苗高約25厘米,把葉片超出部分(包括葉柄)割掉,同時要摘除老根、老葉。
第一批菇苗,菇農稱為「菜」,在8月上中旬(「立秋」前後)採集,由於種植時間較早,苗大、粗壯、生長快,這批苗占總苗量的80%左右。采第一批苗後追肥一次;15天後可以采第二批苗,菇農稱為「洗地」,這批苗約占總苗量20%左右,「洗地」苗只能在9月上旬即「白露」前種完。如果用種量大,苗供應不足時,可以從「菜」中采第一次分櫱苗種植,這些苗菇農稱之為「新兜」,「新兜」苗一般在9月20日前種植。
4.種植:一般安排在8月8日至9月20日種植,株距21厘米、行距50厘米,畝植6500株左右。田面要求平整,有淺水,挖好排灌坑。種植時要求淺插,有利於苗早生快發。每隔一行假植2~3株作備用苗,以便及時補缺,保證全苗。 1.扶苗補苗:種後常因風雨、水深、泥土鬆浮等原因,以致種下的苗容易傾倒或偏斜,故種後第二天起連續三四天進行扶苗。對生長差和被病蟲為害致死的苗要拔除,並及時補苗。
2.剝葉去芽:一般在種後15~20天,當植株生長到7片葉時,結合中耕除草,除去株行間的櫱苗,然後剝去植株3片老葉(連葉柄)埋入土中,只留4片葉。以後每15天左右剝葉除櫱一次,直至10月下旬止,共剝葉除櫱5~6次。
3.按頭(頭)促結菇:完成剝葉工作後,將慈菇頭部用雙手按下0.7厘米左右,菇農叫「頭」,作用是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部多結菇。
施肥
慈菇從種後到「小雪」前後為營養生長期,植株粗壯才能獲得菇個大、產量高,應多施氮肥,適當配施磷鉀肥,原則上每剝葉一次施肥一次,畝施高氮復合肥25公斤。「小雪」後隨著天氣轉涼進入結菇期,要重施一次優質肥料,畝施進口復合肥30公斤。肥料要在露水干後施用,以免造成肥害。 江浙一帶秋季初霜後,華南地區於12月至翌年3月,莖葉枯黃至次年球莖發芽前,隨時均可採收,收獲前放乾田水,留種的球莖,採收時選擇具有本品種特性,形大,頂芽飽滿而芽向上蹺呈彎曲瓢羹狀的球莖做種,頂芽彎曲不易瘋長,具有一定早熟性。留種球莖於入冬前將預芽自球莖上切下窖藏,或整個球莖貯藏到春季播前切芽。冬季切芽貯藏者,切下的傷口在貯藏期已充分癒合,頂芽體小,增溫快,出苗早而整齊,頂芽切下後攤開,放在陽光下曬1-2小時,曬干表皮水分後貯藏每50公斤慈菇可切取頂芽7.5公斤,每畝大田需留頂芽12.5-17.5公斤。
貯藏窖應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方開窖,窖深50-66厘米,窖口直徑66厘米許,壓實窖底及四壁,底部鋪上一層凈稻草。將頂芽與細沙泥混合後放入窖內或放一層頂芽再蓋一層細沙泥,如地逐層加高,至窖口6厘米處,上覆蓋一層稻草後最上封一層20厘米幹上,做成饅頭形,並適當拍實,防止雨水滲入。數量較少者可用小口缸貯藏,缸口用全封緊即可。華南地區一般春節前後收獲,收獲後便可把種用球莖育苗繁殖。
收獲:在「冬至」前採收的慈菇稱為冬前菇,由於收成較早,畝產1000公斤左右,價格高,主要用於出口。大量收獲是在春節前。 7-8月間有蚜蟲、蛀蟲、稻飛虱危害,可用40%樂果乳劑1500倍或50%敵敵畏1500-2000倍液噴霧。病害有黑粉病、葉斑病等。黑粉病(俗稱泡泡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小暑後高溫高濕,葉片過密,通風不良和連作易發病。發病後葉片和葉柄上呈黃綠色瘤狀突起斑泡,手指撳病斑,有白色淡液流出,最後病泡枯黃破裂散出黑色粉粒(即孢子)繼續傳染,造成減產。
防治方法:實行輪作,摘除老葉,病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發病初期噴0.1%硫酸鈉液(畝用150克硫酸銅加水150公斤),或噴0.5%等量式波爾多液,每隔7-10天一次,共2-3次。
慈菇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和斑紋病,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害,可用70%托布津1000倍加75%百菌清1000倍,或77%可殺得1000倍噴霧預防。
蟲害主要有如下幾種:
1.蚜蟲,屬同翅目蚜科,種後到收成都有發生,繁殖快,要及時防治,可用40%樂果600倍或5%蚜敵畏2000倍噴殺;
2.蛀心蟲,菇農稱為「鑽心蟲」、「爛蟲」、「慣俠蟲」,屬鱗翅目細卷蛾科,整個生長期均有發生,主要為害葉柄和心葉,其中8~10月種群數量最多、為害最嚴重,至整株枯死,防治上可用40%樂果1000倍加18%殺蟲雙600倍,或用10%興棉寶1000倍、克蛾寶2000倍噴殺;
3.剃枝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僅於個別年份發生,多數發生於慈菇生長中後期,以咬食葉肉為害葉片,可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敵百蟲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