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判斷嬰兒肌張力低
家長簡單的評定方法 1、觸摸 正常的孩子肌肉紅潤飽滿有光澤,彈性很好,肌張力低下的孩子彈性比較差,嚴重的看起來就不飽滿,比較干癟。 2、孩子抱起來很軟,感覺不會使勁,主動運動很少,或動起來動作比較慢;面朝下用手托著孩子的胸部,頭和四肢都下垂,像一個到著的U型 3、用手拉著孩子的手腕向對側拉,肘關節很容易就過了身體的一半(肘關節越過了中線);孩子平躺,雙手握著孩子的膝部劈橫叉(向兩側拉,既檢查股角)很容易就達到180度角,或者超過了180度;推踝關節,腳面和小腿之間的角度小於60度。 4、腘窩角家長不太容易掌握,就不再說了; 通過這些家長可以大概的判斷一下孩子肌張力是否低下,如果不能確定最好是找康復科的醫生檢查一下。孩子有個體差異性,即使角度比較大,但只要肌力正常,運動發育不落後,也是正常的,不必在意。
㈡ 怎麼檢查肌張力
一、肌張力檢查方法
1.內收肌角
用這種方法,進行肌張力檢查,首先需要患者採取仰卧位,然後檢查者用雙手,握住嬰兒膝部以下的下肢,讓他保持伸直狀態,慢慢的將下肢向兩側拉伸,盡可能讓他保持最大的角度,然後觀察兩腿之間的角度變化。
2.腘窩角
讓檢查者,採取仰卧的姿勢,屈曲大腿,讓他能夠和胸腹部緊貼,然後再讓檢查者的小腿保持伸直,這時候對大腿和小腿之間的角度進行觀察。
3.足跟碰耳試驗
讓嬰幼兒保持仰卧的姿勢,對嬰幼兒的雙腳,盡可能向同側的耳朵部位,進行牽拉,保持骨盆不離開床面的位置。這時候對嬰幼兒的足跟,以及髖關節的連線,和床面的角度進行觀測。
㈢ 肌張力高怎麼檢查
肌張力:指肌肉的緊張度。
肌張力檢查方法:觸摸肌肉測試其硬度,並測試完全放鬆的肢體被動活動時的阻力大小。兩側對比。
(1)
肌張力減低:見於①「牽張反射弧」中斷時,如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和後根、後索病變等。②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休剋期。③小腦病變。④某些錐體外系病變,如舞蹈症等。
(2)
肌張力增高:①痙攣性肌張力增高:見於錐體束病變,系牽張反射被釋放而增強所致。上肢屈肌張力增高,呈「折刀狀」,下肢伸肌張力增高。②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錐體外系病變,如震顫麻痹等。伸、屈肌張力均增高,呈「鉛管樣」或「齒輪狀
㈣ 新生兒肌張力如何判斷
新生兒評分標准
我給你個新生兒評分標准
你自己去對照吧。
1.皮膚顏色:評估新生兒肺部血氧交換的情況。全身皮膚呈粉紅色為2分,手腳末梢呈青紫色為1分,全身呈青紫色為0分。
2.心搏速率:評估新生兒心臟跳動的強度和節律性。心搏有力大於100次/分鍾為2分,心搏微弱小於100次/分鍾為1分,聽不到心音為0分。
3.呼吸:評估新生兒中樞和肺臟的成熟度。呼吸規律為2分,呼吸節律不齊(如淺而不規則或急促費力)為1分,沒有呼吸為0分。
4.肌張力及運動:評估新生兒中樞反射及肌肉強健度。肌張力正常為2分,肌張力異常亢進或低下為1分,肌張力鬆弛為0分。
5.反射:評估新生兒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對彈足底或其他刺激大聲啼哭為2分,低聲抽泣或皺眉為1分,毫無反應為0分。
以這五項體征為依據,滿10分者為正常新生兒,評分7分以下的新生兒考慮患有輕度窒息,評分在4分以下考慮患有重度窒息。大部分新生兒的評分多在7-
10分之間,醫生會根據孩子的評分予以相應的處理。輕度窒息的新生兒一般經清理呼吸道、吸氧等措施後會很快好轉,預後良好。
㈤ 如何判斷孩子的肌張力是否異常
肌張力的異常是由於大腦損傷後肌肉不協調收縮所引起,若孩子的肌張力異常給患者本身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使他們無論是運動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及時的判斷出孩子的肌張力是否異常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測定肌張力是否異常的方法都有哪些吧。
首先我們可以進行患者姿勢的觀察:一般超過3個月的正常嬰兒,如果把他放置於仰卧位,他會很自然躺著,並且不斷地對抗重力進行運動,自如地保持一定體位和姿勢。而肌張力低下的軟癱患兒,如被放置於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動運動。肌張力亢進的痙攣患兒,若被放置於仰卧位,往往出現不對稱的異常姿勢,主動運動少,動作顯得刻板。肌張力越高,主動運動就越少。原始反射就越強烈,姿勢異常越嚴重。
其次我們還可以進行觸摸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用手觸摸患兒上肢及下肢的肌肉,來感受肌肉組織的緊張度。若患兒肌張力低下,那麼手感柔軟、鬆弛,對手指的按壓較少有抵抗。若肌張力正常,觸摸時手感柔軟適中,結實而富有彈性。若肌張力高,則手感緊張,對手指的按壓有比較強的抵抗。
同時可以觀察患者的被動運動:我們可以對患者的肢體作被動屈伸運動,若肌張力低下,則會感到沉重,無抵抗力,肢體無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張力高,我們則會感到明顯的抵抗,而且這種抵抗力往往在運動開始時大於運動結束時。肌張力正常的肢體在作被動運動時,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協同,在一定的范圍內,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手感既不像低肌張力的肢體那樣沉重,也不像高肌脹力肢體那樣有很大的抵抗力。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進行跟耳試驗:又稱足跟碰耳試驗。小兒仰卧,可以一手抓小兒一側足跟向上,使其碰小兒對側耳廓,如小兒肌張力低下,此試驗呈陽性。
㈥ 什麼叫肌力評定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縮的力量。肌力評定皆在評估肌力大小,確定肌力障礙程度、制定康復治療方案、評定康復療效,判斷預後。
一、肌肉分類
人類肢體的復雜動作需要靠多組肌肉恰當的合作才能完成,根據這些肌肉參加動作時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為原動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在神經支配下完成復雜的精細動作和運動。
1.原動肌 直接完成動作的肌群稱原動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為主動肌,協助或幫助完成動作或僅在動作的某一階段起作用的稱為副動肌。
2.拮抗肌 與原動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稱為拮抗肌。在原動肌收縮時,拮抗肌可以協調地放鬆或作適當的離心收縮,保持關節活動的穩定性和動作的准確性,防止關節的損傷。
3.固定肌 為了充分發揮原動肌對肢體運動的動力作用,必須將原動肌相對固定的一端(定點)所附著的骨骼或附近的一連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動肌拉力方向能始終朝著關節運動的方向,參與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稱為固定肌。
4.中和肌 在原動肌完成多種動作時,需要另一些肌肉協助完成,這些肌肉的作用為抵消原動肌收縮時所產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動作,使動作更准確、更經濟,這些肌肉的作用稱為中和肌。
副動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動中起協同輔助的作用,又稱為協同肌。
2.拮抗肌 與原動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稱為拮抗肌。在原動肌收縮時,拮抗肌可以協調地放鬆或作適當的離心收縮,保持關節活動的穩定性和動作的准確性,防止關節的損傷。
3.固定肌 為了充分發揮原動肌對肢體運動的動力作用,必須將原動肌相對固定的一端(定點)所附著的骨骼或附近的一連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動肌拉力方向能始終朝著關節運動的方向,參與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稱為固定肌。
4.中和肌 在原動肌完成多種動作時,需要另一些肌肉協助完成,這些肌肉的作用為抵消原動肌收縮時所產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動作,使動作更准確、更經濟,這些肌肉的作用稱為中和肌。副動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動中起協同輔助的作用,又稱為協同肌。
二、肌肉收縮類型
(一)等張收縮
等張收縮也稱為動力性收縮,其特點是在肌肉收縮時肌張力基本保持不變,肌肉的長度發生變化,產生關節運動。
等張收縮分為二種類型:
1.向心性收縮 當肌肉收縮是肌力大於阻力,肌肉的長度縮短,肌肉的止點和起點相互靠近。
2.離心性收縮 當肌肉收縮時肌力小於阻力,使原先縮短的肌肉被動地延長,肌肉的止點和起點相互遠離。
(二)等長收縮
等長收縮也稱為靜力性收縮,其特點是在肌肉收縮時肌肉長度保持不變,肌張力增高,不產生關節活動,此時肌肉收縮力與阻力相等。
三、影響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發達程度 最直接的指標是肌肉的生理橫斷面,肌肉的生理橫斷面越大,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力量越大。
2.肌肉的初長度 在一定的生理范圍內,肌肉的初長度越長,收縮時發揮的力量就越大。當肌肉被牽拉至靜息長度的1.2倍時,肌力最大。
3.運動神經元和肌肉的募集
4.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的協調性
5.杠桿效率
四、6級肌力分級標准
級別 標准
0 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
1 有輕微的收縮,不能引起關節活動
2 在減重狀態下能做全范圍的關節活動
3 能抗重力做全范圍的關節活動,不能抗阻力
4 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的關節活動
5 能抗重力和充分的阻力的關節活動
五、注意事項
1.檢查前應向患者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解釋檢查的目的和方法,如果患者仍不夠明白,給予必要的示範,以取得患者患者配合。
2.熟練掌握肌力檢查的方法和技巧,根據患者全身的功能狀況、關節活動的質量、關節有無異常的病理形態以及患者的配合意識,按照檢查的基本原則,確定肌力檢查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檢查體位和姿勢。
3.減少肌力檢查的干擾因素,患者的疼痛、疲勞、衣服過厚或過緊都會影響肌力檢查的准確性。還應防止其他肌肉的代償出現的假現象。
4.檢查前詳細了解被檢查部位的肌肉、肌腱的解剖位置。
5.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反應,如在肌力檢查中長時間的等長收縮會引起患者的血壓增高,心臟負荷增加,故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
6.充分固定肌肉附著的近端關節。
六、檢查方法
1.頸前屈 主動肌:胸鎖乳突肌
0-1級,仰卧位,肩部放鬆,固定胸廓,當患者試圖屈頸時,0級,不能觸及胸鎖乳突肌收縮
1級,可觸及胸鎖乳突肌收縮,無動作出現
2級,側卧位,托住頭部可做全范圍屈頸
3級,仰卧位,可做全范圍屈頸,但不能抵抗阻力
一、軀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4-5級, 仰卧位,抬頭屈頸,能抵抗加在前額部中等或較大的阻力
2.頸後伸 主動肌:斜方肌、頸部豎脊肌
3.軀干前屈 腹直肌
4.軀干後伸 豎脊肌、腰方肌
5.軀干旋轉 腹外斜肌
6.上提骨盆 腰方肌
二、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一)肩胛骨
1.肩胛骨外展及上旋 前鋸肌
0-1級 坐位,前部平舉,屈肘,托住上臂,試圖外展、外旋時
0級,未觸及前鋸肌收縮
1級,可觸及前鋸肌收縮
2級,坐位,前部平舉,屈肘,托住上臂,試圖外展、外旋時可見肩胛骨活動
3級,仰卧位,肩關節屈曲90度,肩胛骨置於檢查台上,固定胸廓,患者能使上臂充分向上運動
4-5級,仰卧位,肩關節屈曲90度肩胛骨置於檢查台上,固定胸廓,檢查者握住患者的前臂和肘部向下,向內施加中等或較大的阻力,使上臂充分向上運動
2.肩胛骨上提 斜方肌、肩胛提肌
3.肩胛骨內收 斜方肌中部、菱形肌
(二)肩關節
1.肩關節屈曲 三角肌前部、肱肌
2.肩關節後伸 背闊肌、大圓肌、三角肌後部
3.肩關節外展 三角肌中部、岡上肌
4.肩關節水平後伸 三角肌後部
5.肩關節水平前屈 胸大肌
6.肩關節外旋 岡下肌、小圓肌
7.肩關節內旋 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
(三)肘關節
1肘關節屈曲 肱二頭肌、肱肌、肱橈肌
2.肘關節伸展 肱三頭肌
(四)前臂
1.前臂旋後 肱二頭肌、旋後肌
2.前臂旋前 旋前圓肌、旋前方肌
(五)腕關節
1.腕關節屈曲 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
2.腕關節伸展 橈側腕長伸肌、尺側腕伸肌、橈側腕短伸肌
三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一)髖關節
1.髖關節屈曲 腰大肌、髂肌
2.髖關節伸展 臀大肌、肱二頭肌
3.髖關節外展 臀中肌
4.髖關節內收 內收肌群、恥骨肌
5.髖關節外旋 閉孔內外肌、臀大肌、股方肌、梨狀肌
6.髖關節內旋 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二)膝關節
1.膝關節屈曲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2.膝關節伸展 股四頭肌
(三)踝關節
1.踝關節跖屈 腓腸肌、比目魚肌
2.踝關節背屈合並內翻 脛前肌
3.踝關節外翻 腓骨長、短肌
㈦ 正常肌張力的評定方法
肌張力是肌肉被動運動時的阻力。將肌張力分為六個等級。0級為正常級,1級為關節活動到正常范圍的75%時有阻力。2級,關節活動到正常范圍的50%時有阻力。3級,關節活動到正常范圍的25%時有阻力。4級,關節活動在正常范圍的全范圍皆有阻力。5級,關節不能被彎曲。5級為肌張力最高狀態。
㈧ 肌張力檢查方法
肌張力:指肌肉的緊張度。 肌張力檢查方法:觸摸肌肉測試其硬度,並測試完全放鬆的肢體被動活動時的阻力大小。兩側對比。 (1) 肌張力減低:見於①「牽張反射弧」中斷時,如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和後根、後索病變等。②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休剋期。③小腦病變。④某些錐體外系病變,如舞蹈症等。 (2) 肌張力增高:①痙攣性肌張力增高:見於錐體束病變,系牽張反射被釋放而增強所致。上肢屈肌張力增高,呈「折刀狀」,下肢伸肌張力增高。②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錐體外系病變,如震顫麻痹等。伸、屈肌張力均增高,呈「鉛管樣」或「齒輪狀
㈨ 肌張力是什麼
肌張力簡單的說就是肌肉互相牽引產生的力量,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
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並表現為多種形式.
例如人在靜卧休息時,身體各部介入所具有的張力稱為靜止性肌張力。
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明顯收縮,但軀體前後肌肉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成為姿勢型肌張力。
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成為運動性肌張力。
臨床中用主要用肌張力分級來表現肌張力的病理狀態,主要用被動活動肌張力分級標准和改良的ashworth分級標准這兩種方式來評估。
㈩ 如何評估腦癱患兒肌張力
專業醫生認為在嬰兒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一月內,小兒腦組織在發育未成熟階段受到損害,造成一種非進行性、不可逆性的病變,從而形成以姿勢異常和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可伴有神經發育遲滯.癲癇.視聽覺異常和攝食功能障礙等。通俗一點說:腦癱就是在出生前、後由於種種原因,對小兒還沒有發育好的腦部造成損害。這種損害是不可逆轉的,但同時也不會在發展的。是一種腦損害有關的疾病,腦癱患者不僅會出現運動障礙的症狀,還會出現肌張力異常的表現,如患者會出現肌張力低下,肌張力增高以及肌張力不全等的症狀表現。這些都屬於肌張力異常的表現,那麼,如何測定腦癱患者的肌張力。
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是由於大腦損傷後肌肉不協調收縮所致,而肌肉不協調收縮的失控程度如何,需要在診斷時通過肌張力測定來了解。一般測定方式有以下四種。
一、觸覺:測試者通過用手觸摸患兒上肢及下肢肌肉,來感受肌肉組織的緊張度。若患兒肌張力低下,手感柔軟、鬆弛,對手指的按壓較少有抵抗。如肌力正常,手感柔軟適中,結實而富有彈性。若肌張力高,則手感緊張,對手指按壓有比較強的抵抗。觸覺往往是動物重要的定位手段。
二、被動運動:一種完全依靠外力幫助來完成的運動。外力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體的協助。進行時,被動運動的肢體肌肉應放鬆,利用外力固定關節的近端和活動關節的遠端,根據病情需要盡量作關節各方向的全幅度運動,但要避免動作粗暴。測試者對肢體做被動屈伸運動,若肌張力高,則會感到明顯抵抗,而且這種抵抗力往往在運動開始時大於運動結束時。
三、抱:通過抱嬰兒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病兒肌張力的情況。痙攣型小兒,抱起時會有強直感和抵抗感。而軟癱兒,抱起時會感到困難,有下沉的感覺,似要從測定者手中滑下。
四、姿勢觀察:如超過3個月肌張力亢進的痙攣兒,放置於仰卧位,往往出現不對稱的異常姿勢,主動運動少,動作顯得刻板。
經過調查發現有百分之70的患者都屬於痙攣型腦癱,患有肌張力高的問題,相對於肌張力過低的患者,肌張力高患者可以經過手術干預來進行康復的基礎,而且術後恢復都是比較好的,對於肌張力過低的小孩,只能接受常年的康復訓練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只能靠患者自身的意志家人的堅持來完成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