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瞬間平衡自身能量和瞬間暴發全身能量的方法
也許人體的能量也像量子一樣,是一份一份的,他不是你一次想多少他就給你多少 ,這是我個人認為
❷ 營養膳食中平衡膳食能量應注意什麼
你好!!
平衡膳食是指同時在四個方面使膳食營養供給與機體生理需要之間建立起平衡關系,即:氨基酸平衡,熱量營養素構成平衡,酸鹼平衡及各種營養素攝入量之間平衡,要不缺、不偏、不過、不亂,只有這樣才有利於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如果關系失調,也就是膳食不適應人體生理需要,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導致某些營養性疾病或慢性病。
(1)氨基酸平衡
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食物中所含的8種必需氨基酸的數量及比例,只有數量與比例同人體的需要接近時,才能合成人體的組織蛋白質。反之則會影響食物中蛋白質的利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一個人體所需8種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比例越與之接近,生理價值越高。生理價值接近100時,即100%被吸收,就稱為全部氨基酸平衡。能達到氨基酸全部平衡的蛋白質,稱之為完全蛋白質。利用這個標准可以對各種食物的蛋白質進行氨基酸評分。雞蛋、人奶的氨基酸比例與人體極為接近,因此可稱為氨基酸平衡的食品。而多數食品均屬氨基酸構成不平衡,所以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就受到影響。如玉米中亮氨酸過高影響了異亮氨酸的利用,小米中精氨酸過高,影響了賴氨酸的利用。因此以植物性為主的膳食,應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糾正氨基酸構成比例的不平衡。如將谷類與豆類混食,製成黃豆玉米粉、黃豆小米粉等,可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營養價值。
食物蛋白質氨基酸構成評分
食物 氨基酸構成評分
人奶 100
雞蛋 100
牛奶 95
黃豆 74
大米 67
花生 65
小米 63
小麥 53
芝麻 50
(2)熱量營養素構成平衡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均能給機體提供熱量,故稱為熱量營養素。平衡膳食的關鍵不僅取決於這三大營養素的攝入量,也取決於它們之間比例的平衡。一般認為,人體熱能的60-70%來自於碳水化合物,10-15%來自於蛋白質,20-25%來自於脂肪。按照這種組成比例,並考慮到不同營養素產生能量之區別(1克蛋白質或糖可產熱4千卡,1克脂肪可產熱9千卡),食物中三大熱能營養素攝入量的比例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6∶1∶0.7。
當膳食中脂肪熱量提供過高時,將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臟病。蛋白質熱量提供過高時,則影響蛋白質正常功能發揮,造成蛋白質消耗,影響體內氮平衡。相反,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熱量供給不足時,就會削弱對蛋白質的保護作用。三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一旦出現不平衡,將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此外,要注意一日三餐熱量的合理分配,早餐佔30%,午餐佔40%,晚餐佔30%。
(3)各種營養素攝入量間的平衡
各種營養素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並且不同的生理狀態、不同的活動,營養素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國營養學會制定了各種營養素的每日供給量。我們膳食中所攝入的各種營養素在一定的周期內,保持在標准供給量上下誤差不超過10%的范圍。這種相互間的比例,即可稱為營養素間的基本平衡。
根據「平衡膳食寶塔」,我們知道每人每天應吃(以生食計算)穀物300~500克,蔬菜水果為400~500克和100~200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125克(魚蝦類50克、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食物100克,豆及豆製品50克,油脂類不超過25克。
(4)酸鹼平衡
正常情況下人的血液由於自身的緩沖作用,p H值保持在7.3-7.4之間。人們食用適量的酸性食品和鹼性食品,將會維持體液的酸鹼平衡,但食品若搭配不當,則會引起生理上的酸鹼失調。
常見的酸性食品有:蛋黃、大米、雞肉、鰻魚、麵粉、鯉魚、豬肉、牛肉、干魷魚、啤酒、花生等。常見的鹼性食品有:海帶、菠菜、西瓜、蘿卜、茶葉、香蕉、蘋果、草莓、南瓜、四季豆、黃瓜、藕等。
當食品搭配不當,酸性食品在膳食中超過所需的數量時,導致血液偏酸性、血液顏色加深、粘度增加,嚴重時還會引起酸中毒。同時還會增加體內鈣、鎂、鉀等離子的消耗,而引起缺鈣。這種現象稱為酸性體質,將會影響身體健康。
2平衡膳食守則
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食物,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千差萬別。除母乳之外,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合,才能滿足健康的需要。怎樣吃才能做到膳食平衡呢?中國營養學會為此提出了以下8條建議:
(1)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谷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提出谷類為主是為了提醒人們保持我國膳食的良好傳統,防止發生發達國家膳食搭配中的弊病。粗細搭配,稻米、小麥不要總是選擇碾磨過於精細的,因為大部分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都存在於谷類的表層。
(2)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些水果維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如新鮮蔬菜,但水果含有的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果膠等物質又比蔬菜豐富。薯類喊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國居民近10年來吃薯類較少,應當鼓勵多吃些薯類。含豐富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持人體心血管健康,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兒童發生乾眼病的危險及預防某些癌症等方面起者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奶類除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較高,且利用率也較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我國居民膳食提供的鈣質普遍偏低,平均只達到推薦供給量的一半左右。我國的嬰幼兒佝僂病的患者也較多,這和膳食中鈣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聯系。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給兒童、青少年補鈣可以提高其骨密度,從而延緩其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給老年人補鈣也可能減緩其骨質丟失的速度。因此,應大力提倡奶類消費。豆類是我國的傳統食品,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為提高農村人口的蛋白質攝入量及防止城市中過多消費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應大力提倡豆類,特別是大豆及其製品的生產和消費。
(4) 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和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平均吃動物性食物的量還不夠,應適量增加攝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動物性食物過多,吃谷類和蔬菜不足,這對健康不利。
肥肉和葷油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並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應當少吃。目前豬肉仍是我國人民的主要肉食,豬肉脂肪含量高,要適當減少豬肉的消費比例。提倡多吃一些脂肪含量少的動物性食物,如雞、魚、兔、牛肉等。
(5)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制體重的兩個因素。食物提供人體基礎代謝能量和體力活動消耗的能量。如果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餘的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即增加體重,久之會發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勞動或運動量過大,會由於能量不足而引起消瘦,造成勞動能力下降。所以人們需要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腦力勞動者和活動較少的人應加強鍛煉,開展適宜的活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而消瘦的兒童則應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攝入,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和適宜的體重。體重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兒童的傳染病等。經常運動會增強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功能,有助於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提高工作效率、調節食慾、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
我們提倡一日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占總能量的30%、40%、30%為宜。
(6)吃清淡少鹽的膳食
吃清淡的膳食有利於健康,不要太油膩,不要太咸,不要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和油炸、煙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食鹽攝入量過多,平均值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兩倍以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呈正相關,因而食鹽用量不宜超過6克。膳食鈉的來源除食鹽外還包括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及含鈉的加工食品等。應從幼年就養成吃少鹽膳食的習慣。
(7)飲酒應限量
在節假日、喜慶和交際的場合,人們常常飲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營養素。無節制地飲酒,會使食慾下降,食物攝入減少,以致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過量飲酒會增加患高血壓、中風等危險,並可導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對個人健康和社會安定都是有害的。應嚴禁酗酒,若飲酒可少量飲用低度酒,青少年不應飲酒。
(8)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在選購食物時應當選擇外觀好,沒有泥污、雜質,沒有變色、變味並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嚴把病從口入關。進餐要注意衛生條件,包括進餐環境、餐具和供餐者的衛生健康狀況。集體用餐要提倡分餐制,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
謝謝!!
❸ 維持人體能量平衡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按時進餐,保證睡眠、避免身體過度勞累
人體從食物中攝取能量以供給活動的需要,其中包括有基礎代謝、勞動代謝和食物特殊動力作用三個方面。
❹ 細胞自噬如何做到細胞內的物質平衡和能量平衡請詳細地將。
完整而准確地回答你的問題是困難的。因為作為當代生命科學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自噬」的現象、過程和機制都處於研究探索階段,其中細胞中生命物質的分解、轉換、再利用研究較多,而能量的作用機制、能量本身的轉換和平衡研究相對較少,這是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和對機制的研究不夠充分所造成的。所以現在來回答你的問題是勉強的,也是不完整的。只能就你的提問作以下粗略的回答。
1、物質平衡。
細胞是生命體,同樣需要通過新陳代謝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以維持自身的平衡。
當它遭受刺激、損傷、環境劇變等狀況以及老化的時候,細胞內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為維持細胞的正常運轉,細胞可以通過自噬,消除、降解和消化受損、變性、衰老和失去功能的細胞、細胞器和變性蛋白質與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為細胞的重建、再生和修復提供必須原料,實現細胞的再循環和再利用。因此,「自噬體」既是體內的「垃圾處理廠」,也是「廢品回收站」;它既可以抵禦病原體的入侵,又可保衛細胞免受細胞內毒物的損傷。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細胞「認為」當前是多餘的細胞器、變性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需要通過自噬被分解、消化,有的被排出細胞,有的被再利用,以實現新的物質平衡,維持細胞的正常存活。
細胞自噬主要有三種形式:微自噬、巨自噬和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 。這方面在現有的文獻中有較多的報道。
2、能量平衡。
伴隨著細胞內物質的變化,能量也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每一種物質的變化都伴隨著能量需求的變化,因此細胞體能量的平衡不能單獨被理解,它和物質的變化緊密相關。
其實,細胞自噬的動機也是由於細胞內能量平衡的需要。因為受損的細胞不能再維持先前的細胞內所有物質和細胞器的能量需求。
❺ 一個人在外地工作,怎麼保持營養均衡有簡單的方法嗎
去年,中國營養學會修訂並頒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專家委員會在討論時認為應加上一個副標題「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這樣更加准確地覆蓋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因為平衡膳食是核心,只有保證膳食平衡,才能滿足合理營養的要求,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那麼,我們怎樣理解並做到膳食平衡呢?
首先,能量的攝入和消耗要平衡,如果攝入長期高於消耗,多餘的能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導致肥胖;反之,則會導致消瘦。其實,種種減肥措施的關鍵也是重建能量平衡,不論抵制食慾還是促進脂肪代謝,都是從減少能量攝入或增加能量消耗兩方面考慮,以求得平衡,方能治本。因過度減肥而導致神經性厭食及營養極度缺乏,根本原因即為能量攝入不敷消耗而形成,平時並非罕見。
其次,各種營養素需要量的平衡。蛋白質、糖類、指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素,人體都有一個適宜的生理需要量,少了不行,但也並非多多益善。不同的食物,其中所含營養素種類和量不同,經人體消化吸收情況的也不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營養學家提出推薦供給量作為正常人群的營養標准。每種營養素對不同年齡人群的推薦供給量,一般的營養書籍或科普讀物中都可量到。再次,營養素之間要平衡。由於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所以食物必須多樣,這一點最重要,被列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第1條。其後幾條也對食物多樣化作出解釋。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有人認為吃動物性食物就會引起慢性病,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因為動物性食物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和生物利用率高的微量元素、維生素,這是植物性食物無法比擬的。當然,植物性食物可提供動物性食物所沒有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等。可見,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合理搭配食用,才能保證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對具體人來說,應當針對其體內缺乏的營養素,按供給量標准補充,才是科學的方法。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保健食品在市場上很時髦,其中有一部分確有某些保健功能,如果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又沒有有害成分就可以食用,沒有理由加以限制。但是,真正要提高營養水平還是要靠平衡膳食,任何一種保健食品都無法滿足人體一日之需。
❻ 如何維持機體的能量平衡
1. 限制膳食的總熱量
2. 適量攝入脂肪
3. 中等強度的運動
4. 適當增加力量訓練
❼ 人體的能量消耗包括哪些方面,如何維持機體的能量平衡
能量消耗:
1.肌肉活動的影響肌肉活動。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為顯著
2. 精神方面的活動。情緒激動、神經緊張等會加大能量消耗。
3.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食物能刺激機體產生額外熱量的作用,稱為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4.環境溫度的影響。環境溫度低身體產熱增加,環境溫度升高,代謝率又會逐漸增加。
能量平衡:
按時進餐,保證睡眠、避免身體過度勞累
❽ 關於人體系統如何保持體內平衡的問題
心臟做功,肺把少氧的靜脈血變成動脈血,腎調節血容量,腦接收和發出命令,肝合成和分解,消化道吸收能量,皮膚保溫散熱等等。各器官通過反饋與負反饋,神經和體液等很多方法來保持平衡。
科學家稱體內平衡作用為內環境穩定。為了達到平衡人體內有極復雜精巧的協調機制。 人體要保持健康必須維持適當的體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體液必須維持在適當水平血液中的化學成分例如鹽、糖、激素等必須嚴格保持一定比例。任何方面稍微不平衡可能很快會生病甚至死亡。這種平衡不用我們自己照管時時刻刻受到監控自動地予以保持。 天熱時身體出汗皮膚發紅以增加散熱量降低體溫天冷時身體發抖出現「雞皮疙瘩」藉此提高體溫並且減少皮膚水分蒸發的熱量損失。這些反應看來簡單然而必須由身體多個器官協同工作才辦得到。皮膚的神經細胞對溫度變化很敏感測得外界溫度改變立刻向腦子發出信號。控制內分泌系統的下丘腦收到信號刺激腺體分泌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隨血液流至多個器官刺激器官作出生理調節。身體從食物中吸收到的化學物質平時儲存於肝臟這時可能釋放出來作為身體加緊活動的燃料心跳和呼吸也可能加快。來自皮膚的信號表示不再需要特殊反應時下丘腦才下命令停止這些活動。 這種完全自給自足、自行調節的機能僅存於人和動物體內。體內平衡的巧妙處和繁復程度堪稱無與倫比如此奇妙的系統相信永遠不是人工所能仿造的。
正常情況下,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或鹼性物質進入血液不會引起血液pH值的顯著變化,主要是由於體內有一系列的調節機制,即:①體液中的緩沖系統。②呼吸系統。③腎臟。
腎臟的調節作用緩慢,但能完整地調節血液pH值。這是腎臟的重要功能之一。
機體產生的固定酸,每天為40~60毫摩氫離子,它們可以通過腎小管泌氫作用自尿中排出。近曲小管、遠曲小管、集合管細胞都可以泌氫。腎小管在排出酸性尿時,通過氫離子-鈉離子交換,生成新的碳酸氫根離子,從而使在體液緩沖系統和呼吸系統調節機制中損失的碳酸氫根離子得到補充。同時,血漿氫離子濃度和二氧化碳分壓的升高,均可刺激呼吸中樞,加強呼吸運動,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血漿碳酸濃度下降。由於碳酸氫根離子的補充和碳酸的減少,使血漿中碳酸氫根離子與碳酸的比值不因對固定酸的緩沖而發生明顯改變,使血漿pH值保持在正常范圍。這樣,腎臟通過對腎小球濾過的碳150毫克以內,故常規定性檢查為陰性結果。
人之所以會維持平衡,主要是依靠內耳前庭系,本體感覺和視覺系的正常功能,以及這三個系統的相互協調作用。視覺是目測環境,隨時隨地調整動作。如果在黑暗中視覺系統發揮不了作用,,就會走路困難。本體感覺是關節,肌肉的本體感受器在發揮作用,如腳踩在水泥地面和踩在棉花堆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本體感覺。前庭系比較復雜,包括球囊和橢圓囊,三個半規管,內有壺腹嵴和耳石斑,這些都是管理平衡的感受器。人體處於不同的體位不同的環境下,視覺和本體感覺和內耳的前庭感受器把接受信息傳遞給小腦,使小腦發出平衡指示,活動關節肌肉,改變體位,保持平衡。這就是前庭系通路。這個通路上任何一個部分發生病變或功能障礙都會引起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