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1. 注重合作交流,著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與學生之間因其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如何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滿足他們的學習慾望,一直是我們教師所關注的問題,「會合作」數學教學模式能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慾望。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教到小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這一程度就嘎然而止。殊不知小組合作得出答案,只不過是將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給結合起來,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沒有真正起到每個學生將整道題的整個思維過程給理解透徹。在「會合作」數學教學模式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將問題全面有序的思考好、組織好,學生對問題的來龍去脈真正了如指掌了。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滿足他們的學習慾望,要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培養他們全面有序的思維方法。
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是煥發課堂活力的催化劑。同時,小組合作學習也在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勢。創造機會、提供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示、發展,在師生共同評議中碰撞,形成共識,久而久之,會幫助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形成一種創新慾望和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十分重視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力求在課堂中形成一種氣氛。如在考考自己的活動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給每一個小組的組長若干張口算卡片,在組長的帶領下,讓組內每個同學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發現問題,大家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2.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能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某方面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幫助這方面學習差的學生,知識技能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3、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荷蘭數學家費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現『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習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在知識灌輸給學生」。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創設各種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會合作」數學教學模式認為
(1)、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創設問題情景,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非常具體要有啟發性,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從生活情境中及時提煉數學問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例如,教學「統計」時,設計「學校攀岩運動會」這樣一個氣氛熱烈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又是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非常喜歡。這樣呈現的一副色彩鮮艷、形式活潑的插圖中包含許多數學問題,學生願意去探索、去發現。學生很感興趣,學習熱情很高。
(2)、「學習的願望的源泉——就在於兒童腦力勞動」的特點本身,在於思維的感情,在於智力感受「創設有益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再創造。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有了這樣的動力,學會就會大膽地去想,認真地思考。
數學教學要體現探索性學習,改變數學教學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主動構建知識的能力。
(3)、要特別重視情境問題的創設,把它作為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要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習達到最佳境界。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每個知識點,都要以豐富、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體現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數學思想。在導入新課時,設計富有學生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空間來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和動機。
4、提供實踐機會,探究數學思維。
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經過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去理解和掌握,即完成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內容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這種讓學生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不僅對知識的獲取和保持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同,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於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創造,也獲得了學會合作成功的體驗,感覺自己就是學習的合作者、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開發了學生的潛能。
5、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材中的許多例題、插圖都可以給學生提供多個信息,且能夠體現開放式的學習活動,以利於學生盡快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善於從不同角去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6、充分挖掘生活中數學現象,延伸課堂學習時空。
課堂是學習各類知識的重要途徑,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把學習的時空向外延伸是必然的趨勢發展。延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1.結合學習的內容,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孩子們思維活躍、互相啟發、互相鼓勵、共同完善,不管是知道答案的,還是暫時沒有想出答案的,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習數學、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在此得以強化。
7.增強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感悟。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合作中探索、發現和發展。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參與者不僅充分表現自我,而且在與他人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取長補短。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接受他人的評價,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數學對於學生而言,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毫無用處的,而是充滿創造的具有生動情感的一門學科。
總之,培養會合作交流能力是現代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是實現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數學是學生「思維的體操」,在學生思維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會合作能力,對學生今後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② 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1、多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孩子的合作能力,大多是在小朋友之間的玩耍中獲得的。讓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一起跳繩、打球等都可以鍛煉孩子的合作能力。對於不合群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把孩子的夥伴約到家裡來一起玩,這樣可以消弱孩子的膽怯心理。孩子在一起游戲,有的就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玩得好,聚在一起,這不僅鍛煉孩子間的合作能力,還可以鍛煉與人相處的能力。在與夥伴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與人協作的樂趣,今後就會自己想辦法如何更好地與更多人在一起。
2、培養孩子成為家長的好幫手: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幫手。讓孩子成為家長做事的幫手,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不要讓孩子單獨做一件事,而是家長在做一件事時,把事情中的一部分給孩子去做。讓孩子在做這部分事時,知道如何與家長保持協調一致。比如媽媽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摘菜,告訴孩子要炒一盤茄子炒辣椒,讓孩子去摘茄子,媽媽摘辣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學會事前與人的溝通:茄子要多少,什麼時間要,摘好放在哪裡,要不要洗洗等等,這些問題在大人看起來不是問題,但是它卻體現出了與人合作時的一些關鍵步驟。這就是家長引導和培養孩子合作能力的一種體現,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給孩子分配難度不同的事情。
3.在活動中引導孩子接納比自己差的孩子:孩子一般大都不喜歡和比自己差的孩子合作。一個人協作能力的好壞,往往就體現在如何對待比自己差的人。能夠用平和的心態去接納或改變比自己差的人,這是協作能力的最好體現。因此,要讓孩子在活動中接納比自己差的孩子,讓孩子明白,任何人都是有長處的,與人合作,是用自己的長處,對於短處,要有一份包容和理解。
③ 大學生應如何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大學生可以在參加社團組織、完成小組作業、參加比賽活動以及實習中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一、參加社團組織
大學里的社團組織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台,學生可以在這些組織中和同學合作完成社團工作。這個合作過程,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而且部門組織也會有師兄師姐幫助新人們融入組織,更好地完成工作。大學生在各種組織中,能夠學到的溝通技巧還是蠻多的,組織內的經歷有助於合作能力的提升。
此外,要想學更多溝通、談判技巧,可以選擇組織中的外聯部,外聯部是與商家溝通,獲取贊助的部門。在外聯部的工作,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會得到提高。
總之,大學生可以抓住身邊的許多機會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用心觀察身邊的事情,用心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就會有所提高了。
④ 團隊合作技能的培養途徑有哪些
作為學生,要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最根本的途徑是(A)A.認識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才能夠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⑤ 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
一、 在健康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
所謂幼兒健康教育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以提高幼兒的健康認識,改善幼兒健康態度,培養幼兒健康行為,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健康為核心目標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幼兒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活潑的心理需要,同時也學會了與同伴之間的和諧交往與合作。
交往是建立個人與社會聯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兒童在一歲之前就能夠對微笑別人表示友好,看到別人摔倒受傷時會表示關心和同情,以後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為,輕輕拍拍哭泣的同伴,把自己的食物或玩具拿給別人,幫助媽媽做點簡單的事情等。但一歲左右的兒童也開始出現攻擊性行為,兩歲左右表現出一些明顯地沖突,如搶奪玩具、推咬惡人、亂扔東西等。由此可見,幼兒具有強烈的與生俱來的交往的願望,我們會發現許多兒童在交往中雖然表現出不恰當的交往行為。但這往往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道如何去交往合作。
(一) 引導幼兒學會移情
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狀況的識別和接受。在交往中,要引導幼兒換位思考
,覺察他人的情感,感受他人的需要,而且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心生於他人相同的心理感受,這樣可以促進幼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減少反社會行為的發生,如對待愛欺負別人的幼兒,可讓他在角色扮演游戲中,扮演弱者的形象,體驗被人欺負的感覺,逐步改變攻擊性行為。
(二) 引導幼兒學會分享與合作
在幼兒園中,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孩子從家裡帶來了新玩具,孩子緊緊拿在手中朋友,不讓別的小朋友碰一下,一旦小朋友靠近,他就會大聲哭泣,這就是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讓小朋友們看一下好不好?」為了讓幼兒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我們應該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物品,教會幼兒當集體使用玩具是要與同伴共同分享,不獨自佔有;當輪流使用大型器具或玩具時,能耐心的等待,這些交往技能幼兒難以靠模仿掌握,應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練習。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健康教育活動途徑來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
1、 在幼兒體育游戲中引導幼兒合作
幼兒體育游戲是幼兒園體育活動中作重要的內容。通過體育游戲可以培養幼兒集體主義精神,加強同伴之間交往合作,如在「老鷹捉小雞」游戲中,老鷹只能一個人演,這就面臨著角色分配的問題,幼兒可能會因為小雞和老鷹這兩個角色而產生矛盾,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出面引導:「你們都想要扮演老鷹,那小雞誰來演呀?」
一些傳統的民間游戲如「炒黃豆」「丟手絹」「拉大鋸」等,這些游戲把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有機結合在一起,孩孩子們雙人式、多人式一起玩,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某些活動光靠個人的能力是不夠的,讓孩子感受集體合作的力量,促進了更有效果孩子之間的交往合作。
2、 在晨間活動中引導幼兒交往合作
每天早晨,孩子們來到幼兒園都會有一個寬松的晨間活動時間,在活動中我們可以藉助一定的大型機械玩具讓幼兒玩耍,幼兒往往是各玩各的忽略了與其他人之間的交往。所以我們要在晨間活動中創設一定的環境,讓幼兒有合作的機會,不如在玩積木的時候,幼兒有時會為一塊積木而互相爭奪,甚至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時候,教師就要鼓勵幼兒合作「你們倆合作著、商量著搭好嗎?」
在做早操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幼兒兩人一組、三人一組手拉手做運動,當「找朋友」的音樂響起時教師帶領著幼兒手拉手轉圈圈、做游戲,鼓勵幼兒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些不合群的孩子一個人站在牆角,教師可以拉著小朋友主動去請他,把他拉過來和大家一起做游戲,讓不合群的幼兒漸漸融入到集體中,並開始慢慢適應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合作。
二、 通過社會教育活動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
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是指幼兒園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計劃,根據本班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採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對兒童進行社會教育的形式。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這與教育活動對於教師對兒童
的組織和指導作用更加直接,也更有效果。
幼兒園的社會教育活動形式多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
1、 通過游戲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
游戲是兒童最喜愛,最能發揮主體性的活動,游戲本身就是他們社會認
識人際交往、社會行為的一種獨特方式。兒童喜歡游戲,隨時隨地都會開始游戲,開著小車就變成了司機,抱著娃娃就變成了媽媽。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較大的游戲,主要是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等。在這些游戲中,兒童必須要和小朋友分配角色,處理糾紛、交流討論,這就使兒童在過程中逐漸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同時也發展自身社會交往合作能力。
2、通過區域活動培養交往合作能力
在集體教育活動中,區域活動也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途徑之一。在區域活動中,兒童可以自主選擇活動,平且以小組活動的形式,有合作,有交往,精神上沒有壓力,活動區也為兒童提供了自由交往和自由表現的機會,使兒童之間增進了交流。比如像就角色游戲區,積木區,娃娃家,自然角等。兒童在不同的區域內自由地說笑玩耍,樂趣無窮,使幼兒在與活動材料、環境、同伴的互動中培養了自身社會交往能力。
2、 通過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來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
幼兒園的精神環境主要指幼兒園的人際關系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氣氛,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相互關系給兒童帶來的影響。教師應創設良好的班級氣氛,引導兒童的人際交往,使兒童之間的關系融洽友好,從而產生歸屬感,安全感。
①
教師首先應為兒童創設一個積極交往的氣氛,增加交往的機會。例如,對於剛入園的兒童,我們可以讓他互相自我介紹,是他們逐漸消除陌生感和膽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學會移情。對於性格內向、不善主動的兒童,我們應多加鼓勵和引導他們與其他幼兒的積極交往。
②
引導幼兒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兒童在生活或學習中出現了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兒童之間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如一個幼兒摔倒了,教師可以請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來;如果兒童之間出現了爭執,教師要引導他們自己協調,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教師是兒童的榜樣,教師之間互相關心合作,工作上互相配合,會為兒童創造一個寬松、溫暖的精神環境,也促使兒童之間的互幫互助行為。
三、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合作交往能力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教師引導學前兒童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探究,以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素養為目的的活動。科學領域的教育活動,可以培養幼兒對科學積極認知的態度,對科學積極探究的精神,在操作性的活動中還可以培養幼兒不怕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我們可在以下科學教育活動中尋找教育契機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
(一)、在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合作交往能力
在區域科學教育活動中,自然角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幼兒學科學的場所,是在幼兒園活動室內向陽的角落裡,安放一張桌子或設置一個木架,將一些適於在室內生長和照料的動植物有秩序的安置在上面。自然較為幼兒園增添了自然美,也是幼兒萌發了探索的慾望,幼兒在與同伴一起觀察的過程中,促進了同班之間的交流。
(二)、在科學活動區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合作交往能力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區按用途、場地及管理歸屬等的不同,可分為班級的科學區和全園共有的科學區。科學活動區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能過保證幼兒自由獨立的選擇各種材料進行操作活動,是他們有更多的體驗機會。在科學活動區的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由進行,有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可以由此培養幼兒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四、 其他領域活動中的隨機教育
在健康領域,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兒童勇敢、堅強、樂觀的精神和互相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各種競賽性的游戲中,可以教育兒童團結一致和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在拋接球、玩皮球等游戲活動中,教育兒童要互相協助,互相體諒;在科學領域的教育活動中,還可以培養兒童不怕困難,團結合作、勇於探索的精神,在幼兒園其他的領域的教育活動中同樣蘊含著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教育契機,我們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起來。
例如在語言領域,很多文學作品和活動形式也飽飯了合作培養的契機。通過故事《小羊過橋》的講述可以教育兒童互相謙讓;通過故事《三個和尚》的講述,可以教育兒童做事要團結合作等等。在藝術領域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文藝作品和歌曲音樂欣賞,表演等藝術活動讓兒童體驗,提高幼兒社會交往能力,與同伴交流溝通行為,例如通過唱歌表演《潑水歌》教育兒童與小朋友友好相處等。
⑥ 如何培養學生間的合作能力
《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瞎子和一個瘸子,兩個人要到達同一個地方,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好在瞎子是強壯的,瘸子的眼睛是好的,所以瞎子和瘸子一拍即合,瞎子背起瘸子,瘸子指引著瞎子,兩個人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共同的目標是產生合作意識的基礎。寓言里的瞎子和瘸子想要快速安全到達同一個地方,這是他們的共同目標。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每個小組的學習目標、每個小組中每類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目標明確,學生才知道需要做什麼。
彼此的互補性是達成合作意向的強烈需要。瞎子和瘸子都清楚自己的缺陷,一個看不見,一個走路有障礙,但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一個能看,一個健走。想要快速安全到達目的地,只有進行優勢互補,這使得他們的合作意向比正常人要強很多。我們在合作學習中要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同時也要能看到他人的長處,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具體的小組學習合作中,擅長書寫的就多書寫,擅長朗誦的就多朗誦,擅長繪畫的就多繪畫,小組內成員各發揮所長,合作學習就能產生最佳效果。
合理分工和正確的方法指導使合作意識變為有效現實行為。瞎子和瘸子的合作,如果讓瘸子背著瞎子跑,結果大相徑庭。所以有了共同的目標和明白彼此的長短後,還要進行合理的分工和方法指導。在具體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老師、組長和組內的科代表都具備這種分工和學法指導意識,才能使合作學習由意識變成有效的行為方式,並最終實現學習目標,同時目標的實現又會使合作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
合作的價值是共享和互補,學生因共同目標而產生合作意識,因互補需要而強化合作意識,因合理分工和正確方法指導而使合作意識變為有效行動。
⑦ 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有些問題是學生不善於合作,不知道怎樣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更缺乏從事合作學習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總體而言,主要應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能力。 認識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由於個體的差異,有些學生不願意合作學習,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也有學生不願與他人交往。教師要使學生明白:一個蘋果換一個蘋果還是一個蘋果,一個思想換另一個思想,得到兩種思想。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讓學生體會到「我需要與別人合作」 「別人需要與我合作」,這樣才能做更多的事。合作學習中要學會質疑。「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教師可通過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從知識的探索與對比中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更為主動,更為深刻。學會在合作學習中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小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和交流不暢,合作過程中就容易產生問題。小組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通過交流能增進理解,聯絡感情,達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組員間相互補充、支持與配合,在面對面地互動中形成共識,開拓思維,從而進行自我調整或互相調整,使合作得以滋潤和優化,還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創新。合作交流過程中學會傾聽。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從傾聽中博採眾長,萌發靈感。合作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這是一個做人的美德。同時在傾聽的時候,要及時作好記錄,記住別人發言的要點,並注意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善於思考別人的意見,不盲從,善於提問和質疑,學會取得共識和存疑,在大腦里多部幾個為什麼。合作學習中學會討論問題。討論是合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想法,這就需要討論,攻克難點,形成解決方案。小組學習中,有些小組表面上很活躍,但實際上討論質量很差,有人互相抱怨,有人互相指責,有人互相爭吵……因此,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指導,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討論和學習。在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的機會,更應該積極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訓練,使他們在這個大課堂中,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享成果的快樂。切實讓我們的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生存。
⑧ 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一、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1、激發幼兒興趣,合作能力的意識
2.教幼兒學會交流、溝通進行合作
二、提供機會,引導幼兒學會合作
1、要提供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合作機會。
2、要提供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合作機會。
3、要提供家長與幼兒之間的合作機會。
三、創設問題,提高幼兒合作能力
1、有意識製造矛盾,讓幼兒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合作能力。
2、適時適度創設問題,讓幼兒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合作能力。
3、有針對性創設問題,讓幼兒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合作能力
四、讓幼兒體會到與人合作的快樂
(8)合作能力的培養有哪些方法或形式擴展閱讀:
當孩子在交流中逐漸學會與夥伴合作後,他們會在交流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並繼續有合作的需要,並有與他人積極合作的態度。幼兒之間的合作經常會帶來積極和愉快的結果:成功的活動,完成的事情,以及友誼的增進。如何鞏固和加強合作行為,進而產生更多的合作行為,對幼兒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但年幼的孩子常常不能的感覺,因此,老師可以看到玩耍的孩子與同伴友好合作,或談判,或問,或建議,或共享,或給予幫助,或者尋求幫助,我們應該注意引導孩子的工作的感受,體驗合作的快樂,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的進一步合作,更穩定的合作行為和意識。
特別是與成功的合作和最後一次不合作或合作不太好的不成功的人相比,更多的孩子可以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和必要性。
⑨ 如何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大家都知道,團隊合作精神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那麼,你想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嗎?我們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呢?
第一、表達與溝通能力的培養
表達與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換位思考,掌握對方所需的目標來開展溝通與表達。所以要注意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抓住一切機會鍛煉表達能力,積極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並掌握與人交流和溝通的藝術。
第二、培養自己做事主動的品格
我們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來的,而是靠努力做出來的。任何一個單位都不喜歡只知道聽差的人,我們不應該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應該主動去了解社會需要我們做什麼,自己想要做什麼,然後進行周密規劃,並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第三、培養敬業的品質
幾乎所有的團隊都要求成員具有敬業的品質。有了敬業精神,才能把團隊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有責任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實現團隊的目標而努力。要記著個人的命運是與所在的團隊、集體聯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我們有意識地多參與集體活動,並且想方設法認真完成好個人承擔的任務,養成不論學習還是干什麼事都認真對待的好習慣。要知道,有才能但不敬業的人沒人敢用。
第四、培養自己寬容與合作的品質
價值觀:今天的事業是集體的事業,今天的競爭是集體的競爭,一個人的價值在集體中才能得到體現。
需培養正確地客觀看待事情的品質。培養對他人的信任感減少自己的優越感,做到寬容待人和與人合作。
實際上,集體中的每個人各有各的長處和缺點,關鍵是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能夠在平常之中發現對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養自己求同存異的素質,這一點對當代職場人士來說尤其重要。
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與人相處的心態,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不僅是培養團隊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獲得人生快樂的重要方面。
第五、要培養自己的全局觀念
團隊精神不反對個性張揚,但個性必須與團隊的行動一致,要有整體意識、全局觀念,考慮團隊的需要。
它要求團隊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照顧,互相配合,為集體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在工作期間,要有意識地培養全局觀念。比如要建設一個優秀班組,就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而不關注別人的感受。要建設一個優秀部門,每個人就不能借口自己有這樣那樣的事情而不參與集體組織的活動,否則將會像一盤散沙,優秀集體難以形成,自己也很難從中受益。
在學習過程中,你千萬不要不願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結果與別人分享,擔心別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無助於你的成功。有一句諺語說,「你付出的越 多,你得到的越多」。試想,如果你的行為讓人覺得「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當你需要幫忙時,你認為別人會來幫助你嗎?反之,如果你時常慷慨地幫助別 人,那你是不是會得到更多人的回報?
在團隊之中,要勇於承認他人的貢獻。如果藉助了別人的智慧和成果,就應該聲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就應該表示感謝。這也是團隊精神的基本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