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閱讀古典名著的五種方法是什麼
一、信息閱讀
這種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了解情況。我們看報紙、廣告、小冊子等等。這些材料大多採用十行一目瞭然的快速閱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快速掃描文字,以便及時捕捉所需內容,丟棄不相關的部分。如果有人想及時了解現狀或研究某段歷史,速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是否有必要中斷、精讀或稍作思考,取決於所讀的材料。
二、文學作品的閱讀方法
文學作品除了內容外,還具有修辭性和韻律性。所以讀書應該很慢,我能聽到每個字的聲音,如果嘴唇不動,只是因為懶惰。例如,當讀到「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該同時運動。我們讀詩時應該多注意聲音。即使一行詩漏了一個音節,我們仍然能聽到。
在閱讀散文時,要注意散文的節奏,聽句子前後的聲音,從隱喻或詞的組合中獲得自己的感知和理解。文學作品只有充分利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發揮其聰明才智、想像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靠聽覺的閱讀方法——一種通過眼睛接收文本信號,將它們轉換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後理解它們的方法——最終與我們的想像能力有關。
三、經典作品的閱讀方法
這種方法被用來閱讀哲學、經濟學、軍事和古典著作。閱讀這些作品應該和閱讀文學作品一樣慢,但讀者的眼睛往往會離開書,思考書中的每一個字,捕捉作者的真實意圖,從而理解深刻的哲學。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經典作品的閱讀方法來閱讀文學作品,很容易忽略文學作品的特點,讓讀者進入所謂的文學思想史。
四、麻醉讀數
這種閱讀只是為了好玩。就像吸毒一樣,它讓讀者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飄盪在無限的幻想中。這種讀者一般對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不感興趣,把自己完全置身於書本之外。
如果用麻葯閱讀的方法來閱讀名著,讀者只能得到一些膚淺的情節,添加了自己的幻想,使不朽名著淪為鴛鴦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隨便讀安娜卡列尼娜就像讀一本糟糕的三角戀小說。麻醉讀數在成年後達到高峰。青少年的麻醉閱讀是導致大量文學作品質量低下的原因。
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有持續的閱讀熱情和興趣。你不讀書或不讀書都不能讀書。讀書不僅能開闊你的視野,還能啟發你的思維。沒有閱讀,你將對自己封閉,無法學習,無法閱讀,難以想像。其次,對於處於學生階段的孩子來說,專注於閱讀,不分心是非常重要的。
剛入學的學生閱讀能力不高,大部分男生都很活躍。如何形成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覺、自動的學習習慣,並專心於閱讀,這需要長期的訓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必要集中精力讀書。有耐心閱讀,善於閱讀,養成閱讀整本書的習慣。
面對威爾的考慮,一個能戰勝自己的職業讀者將不得不坐上十年的板凳。讀書從來都不容易。這是可以一步一步做的。這是學生在學期末復習的好時機。在選擇閱讀時,要有一雙好眼睛,選擇適合自己和感興趣的書,讀好書,抵制粗俗的書。
在選書方面,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書,特別是課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主選擇的能力,同時也給予必要的指導。選書,為學生找到合適的閱讀材料,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主學習,利用參考書、圖書館、書店、網路等資源,遇到問題時,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繼續閱讀。讀書是一項永恆的工作,也是一輩子的事。
⑵ 名著閱讀的方法
1、「精讀」與「略讀」並舉。 精讀對於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增強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於如此多的書籍報刊,僅用精讀法是絕對不行的。應該也進行適當的略讀。略讀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瀏覽泛讀法、提綱挈領法、搜尋獵讀法、不求甚解法、擴散參讀法等。 2、「積累」和「表達」並舉 有這樣一個比喻,閱讀者應該更像螞蟻、蜘蛛、還是蜜蜂?螞蟻只會辛勤搬運,比喻讀者只重積累,久而久之,難免成為「兩腳書櫥」。蜘蛛只知吐絲,比喻讀者只重表達而忽視積累。只有蜜蜂,它採得百花之粉,釀出醉人之蜜,比喻讀者既重積累,又重表達。閱讀者應該像蜜蜂一樣。 大家要准備兩個本,一本用作摘錄妙詞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寫隨筆、讀後感。雙管齊下,閱讀中既有語言積累上的收獲,又有思想感情上、表達技巧上的收獲。 3、尊重閱讀個體,提倡個性化閱讀 閱讀活動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過程,是讀者與作品的對話交流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作品的意義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還應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獨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著閱讀 閱讀成果展示。為了更好地促進經典的閱讀,還要重視閱讀成果的展示。 當然名著的內容、思想文化比較復雜,大家要 「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對名著的理解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文化及時代背景,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正確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紅樓夢》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滸》中梁山好漢的殺人放火行為?怎樣認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濃厚的宗教色彩?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對名著進行有批判地辨證讀。否則反而會起到負面影響。
⑶ 閱讀名著的好方法都有什麼呢
課外閱讀名著的方法1、學會快速閱讀。目前不少初中生課外閱讀名著速度太慢。怎麼辦呢?就得學會快速閱讀,學會一目十行閱讀,敏銳地抓住書中的重點、要點和脈絡來閱讀。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去贏得較大的閱讀量,用較少的精力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從某種程度來說,快速閱讀就是高效閱讀。事實證明,的閱讀速度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一本書到手,或者一篇文章到手,先估算一下,大概要看多少時間,然後,堅決在規定的時間里看完它,努力抓住關鍵詞和主要信息,並且反復訓練。這就跟限時作文訓練一樣,注意力、耐力、學習品質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2、學無法延伸課外閱讀名著的內容。語文教學新大綱中規定初中生每學年要有80萬字的課外閱讀名著量。目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名著量的確是少的驚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語文教師的不重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名著缺乏有效的指導肯定是原因之一。結合課文教學,適當的牽引、延伸閱讀內容是增加課外閱讀名著量的辦法之一。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後,知道魯提轄是位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的英雄好漢。那麼《水滸傳》中像這種性格的好漢還有哪些呢?帶著問題去課外閱讀名著《水滸傳》,就無形中增加了你的閱讀量。3、讓 課外閱讀名著走進生活。閱讀是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對於學生來說,做到閱讀時注意力集中並不很難,而要在閱讀時多留心周圍生活、身邊的事和物,多觀察思考,學以致用,就顯得相當不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貼近生活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自然,回歸生活、走進生活的課外閱讀名著也將越來越顯其魅力之所在。我認為,課外閱讀名著時,除了閱讀經典名著,還可以閱讀那些緊跟時代脈搏的前沿作品,反映社會上熱點的作品。讓閱讀真正的走進生活,反映生活。4、養成小結整理的習慣。這一習慣往往被初中生忽視,閱讀過後不會加以小結整理。故而,影響了閱讀效果。我以為小結整理就是把閱讀過程中獲得的體會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課上完後,回家及時復習鞏固一樣,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小結整理是閱讀過程的補充和延續,對閱讀有鞏固提高作用。總之,課外名著閱讀有常法,但無定法。如何指導名著閱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才算是指導到位。
⑷ 怎樣閱讀經典名著
個人認為至少有這么幾點:
1、了解
如果我們打算要去讀某本名著時,那麼先要對這本名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這本書,也讓自己能夠更加有興趣。
要全方位地去了解,了解名著的成書年代,還作者以及到時的背景,只有了解了這些之後,那麼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名著。
2、粗讀
說起讀書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最為大家推崇的那就是先粗略地看一遍,然後再把名著放下來,先消化一段時間。讓自己慢慢地去適應名著,只有這樣,對於一本名著能不能讀懂,那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粗讀是一種比較好的讀書方法,它讓你快速去閱讀一遍,然後放下,再慢慢地消化。
3、細讀
當你精讀過了一遍之後,那麼就要細讀了,要認認真真地再去讀一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名著的內容和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理解一本名著。其實不管是不是名著,即使一般的書,那麼在讀過了一遍之後,那麼也是要再次去詳細地閱讀一遍,如果不這么做的話,那麼會很容易就忘記,以前所看過的內容。
4、做筆記
這是一個很必要的步驟,如果你只是草草地讀幾遍,然後便把那本書擱下,那麼肯定是吸收不了什麼,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名著。所以還是要做筆記,把讀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寫下來,久而久之,一本名著,那麼就會深入到你的靈魂里。
其實不管讀什麼樣的書都好,那都是要一個過程,不是一時半會,把那本書一拿起來,那麼就能夠理解那書中的所有含義,這是任何一個人,那都是無法做到的一件事情。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備,按照步驟一步一步來,這才能夠把一本名著,真正的讀通,讀懂,才能夠明白名著裡面真正的含義。
⑸ 閱讀 學習方法 怎樣有效的閱讀名著求解
中學生在閱讀名著時,一般來說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感知內容,把握情節
通過閱讀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內容,了解它寫的是什麼地方、什麼人、什麼事,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發生、發展、達到高潮且結束的,矛盾又是怎樣解決的等等。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題思想都是在情節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展現出來的,因此閱讀小說首先必須熟悉並把握故事情節。小說情節的魅力主要體現在八個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寫其不備」。例如堂?吉訶德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騎士」偉業,卻事與願違,最終只落得「一命嗚呼」。面貌醜陋不堪的伽西莫多初始搶劫美麗的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後來卻無比溫柔地關懷愛斯美拉達、英勇無比地保護愛斯美拉達;伽西莫多初始對副主教弗羅德唯命是從,後來卻認識到他的丑惡而將他推下鍾樓摔死,初始讀者以為伽西莫多是個壞蛋,後來卻發現他心地善良。方鴻漸與孫柔嘉歷經周折而結合,讀者以為他們會幸福到老,誰知最終方鴻漸卻落得有家難歸。小說的情節就是這樣出乎讀者意料之外,讓讀者為之所吸引、沉迷,一驚一詫,緊扣心弦,起伏跌宕,令人愛不釋手。
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環境
某些作品可能對中學生而言有些陌生難懂,尤其是外國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關於作者的情況,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傾向;了解一些作品寫作的歷史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動機以及作品問世以來人們的評價等等,這些背景性資料的了解對理解作品、把握人們很有幫助。例如讀《堂?吉訶德》,如果不了解作品是寫於十六世紀後期,當時歐洲正處於資本主義發展時期,而西班牙還處於閉塞落後、封建勢力仍得勢、日益沒落消極的騎士小說卻依然盛行的時代背景,不了解作品專為諷刺騎士制度和騎士小說的創作初衷,就難以理解作品所塑造的堂?吉訶德是一個行為荒唐思想卻先進高尚的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敬的人物。
再者要了解作品中的環境。作品中的環境是作品中的人物賴以生存發展活動的地方,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季節時令、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風雲雨雪、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等;社會環境包括時代特徵、社會風俗、風土人情、地域景觀等。環境描寫不僅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氣氛,烘託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題服務。小說的環境描寫比其他文學體裁更注重具體可感性,人物的真實性、典型性、情節的可能性、合理性,都必須放到一定的環境中才能確定,因此,把握小說中的環境對小說的理解顯得很重要。
3.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創造的核心,而對人物的刻畫必須落實到具體細致的描寫當中,如對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矛盾沖突等方面的描寫。不同的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可能表現的側重點不同,例如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側重於通過人物的外在肖像、語言、行動去體現人物性格;而外國小說尤其是現代小說更側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細膩展示,如托爾斯泰的《復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
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徵及個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關鍵。一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側面多層次的,一般來說少見單一集中的,可是在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夠集中鮮明體現其主導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別於其他人物而不雷同。例如同是美麗動人的女郎,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與雨果《巴黎聖母院》中的愛斯美拉達的思想性格就不相同,安娜是俄國十九世紀後半期受歐洲資本主義思想影響而獨立意識有所覺醒敢於追求自我愛情的貴族女性,而愛斯美拉達是中世紀法國巴黎靠賣藝為生、心地善良淳樸、崇尚自由、不屈於淫威又被罪惡社會勢力所吞噬的吉普賽流浪藝人。
4.理解作品思想主題和意義
名著的主題不是象貼標簽一樣明顯地張榜在作品的前頭,而是蘊藏於作品的所有藝術形象中,它有待於讀者去尋找、去挖掘、去發現、去獲得。讀者對小說作品主題的理解有一個由潛漸明的過程,還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薄到厚的過程。有些小說的主題不是單一的、可確定性的,而是立體的、多層次的、不確定性的,還需要讀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去理解。例如少年時讀《水滸傳》,看到的是打鬥;青年時讀《水滸傳》,看到的是抗爭;中年時讀《水滸傳》,看到的是命運。
名著的思想主題雖然不等同於艱深,但它確是常讀常新,令人百讀不厭,這也許就是名著的魅力。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讀者對名著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評價,名著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與影響。因此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閱讀,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新的收獲。
5.感悟與收獲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動情、或明理,這些感悟猶如靈感的火花一樣,稍縱即逝,閱讀者如不及時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當你需要或回想時卻無跡可尋。因此可以採用圈點批註法、抄錄精彩片段法,寫讀書隨筆、札記、讀後感、人物評論、書評、藝術評論等,也就是讀與寫緊密結合,心要靈,手要勤,筆要新,這樣可以將讀書的收獲慢慢積累起來,日積月累,隨著讀書量的增多與質的深入,必將會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與能力。有些中學生不重視積累,往往是讀後就拋擲一邊,時間一長,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只留下個大概,沒有真正的收效,需要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作家為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直接為我們學習語言、學習寫作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無疑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文學鑒賞水平和語言表現能力。
⑹ 你在閱讀四大名著時,使用的是什麼讀書方法有什麼收獲請略舉一例加以說明
讀書方法很多(1)泛讀
泛讀就是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
(2)精讀
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⑺ 閱讀名著的好方法有什麼呢
課外閱讀名著的方法
1、學會快速閱讀。
目前不少初中生課外閱讀名著速度太慢。怎麼辦呢?就得學會快速閱讀,學會一目十行閱讀,敏銳地抓住書中的重點、要點和脈絡來閱讀。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去贏得較大的閱讀量,用較少的精力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從某種程度來說,快速閱讀就是高效閱讀。事實證明,的閱讀速度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一本書到手,或者一篇文章到手,先估算一下,大概要看多少時間,然後,堅決在規定的時間里看完它,努力抓住關鍵詞和主要信息,並且反復訓練。這就跟限時作文訓練一樣,注意力、耐力、學習品質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學無法延伸課外閱讀名著的內容。
語文教學新大綱中規定初中生每學年要有80萬字的課外閱讀名著量。目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名著量的確是少的驚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語文教師的不重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名著缺乏有效的指導肯定是原因之一。結合課文教學,適當的牽引、延伸閱讀內容是增加課外閱讀名著量的辦法之一。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後,知道魯提轄是位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的英雄好漢。那麼《水滸傳》中像這種性格的好漢還有哪些呢?帶著問題去課外閱讀名著《水滸傳》,就無形中增加了你的閱讀量。
3、讓
課外閱讀名著走進生活。
閱讀是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對於學生來說,做到閱讀時注意力集中並不很難,而要在閱讀時多留心周圍生活、身邊的事和物,多觀察思考,學以致用,就顯得相當不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貼近生活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自然,回歸生活、走進生活的課外閱讀名著也將越來越顯其魅力之所在。我認為,課外閱讀名著時,除了閱讀經典名著,還可以閱讀那些緊跟時代脈搏的前沿作品,反映社會上熱點的作品。讓閱讀真正的走進生活,反映生活。
4、養成小結整理的習慣。
這一習慣往往被初中生忽視,閱讀過後不會加以小結整理。故而,影響了閱讀效果。我以為小結整理就是把閱讀過程中獲得的體會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課上完後,回家及時復習鞏固一樣,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小結整理是閱讀過程的補充和延續,對閱讀有鞏固提高作用。
總之,課外名著閱讀有常法,但無定法。如何指導名著閱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才算是指導到位。
⑻ 如何閱讀經典名著
個人認為至少有這么幾點:
1、了解
如果我們打算要去讀某本名著時,那麼先要對這本名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這本書,也讓自己能夠更加有興趣。
要全方位地去了解,了解名著的成書年代,還作者以及到時的背景,只有了解了這些之後,那麼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名著。
2、粗讀
說起讀書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最為大家推崇的那就是先粗略地看一遍,然後再把名著放下來,先消化一段時間。讓自己慢慢地去適應名著,只有這樣,對於一本名著能不能讀懂,那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粗讀是一種比較好的讀書方法,它讓你快速去閱讀一遍,然後放下,再慢慢地消化。
3、細讀
當你精讀過了一遍之後,那麼就要細讀了,要認認真真地再去讀一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名著的內容和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理解一本名著。其實不管是不是名著,即使一般的書,那麼在讀過了一遍之後,那麼也是要再次去詳細地閱讀一遍,如果不這么做的話,那麼會很容易就忘記,以前所看過的內容。
4、做筆記
這是一個很必要的步驟,如果你只是草草地讀幾遍,然後便把那本書擱下,那麼肯定是吸收不了什麼,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名著。所以還是要做筆記,把讀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寫下來,久而久之,一本名著,那麼就會深入到你的靈魂里。
⑼ 閱讀古典名著有哪些有效方法五年級求答案
1、以影視引導名著閱讀,雖然影視作品並不能完全替代書本閱讀,但是,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利用電視等媒體觀看影視作品可以激發學生品賞名著的情趣,是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有效途徑。
2、「精讀」與「略讀」並舉。精讀對於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增強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於如此多的書籍報刊,僅用精讀法是絕對不行的,應該也進行適當的略讀。
3、「積累」和「表達」並舉。有這樣一個比喻,閱讀者應該更像螞蟻、蜘蛛、還是蜜蜂?螞蟻只會辛勤搬運,比喻讀者只重積累,久而久之,難免成為「兩腳書櫥」。蜘蛛只知吐絲,比喻讀者只重表達而忽視積累。只有蜜蜂,它採得百花之粉,釀出醉人之蜜,比喻讀者既重積累,又重表達。
4、尊重閱讀個體,提倡個性化閱讀。閱讀活動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過程,是讀者與作品的對話交流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作品的意義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還應該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獨立地感知、理解的。
⑽ 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有哪些
一、疏不間親法
疏不間親是一句成語,意為關系遠的人不能挑撥關系近的人之間的關系。讀書亦如此,閑書不能擠正書,正書不能擠用書,應作為一個原則。學生首先應吃透教科書,然後把課外名著作為一個有益的補充。
二、蜘蛛求食法
一個大蜘蛛,穩穩坐在蛛網之中,一有動靜,飛撲過去。讀書最怕見事遲,什麼都慢吞吞的,多好的事情都給耽誤了。名著不易得,一有機會,最好及時涉獵,一時沒有明白,先將其存儲腦中,不妨來日研究。
三、不求甚解法
「不求甚解」原出自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意指讀書方法要靈活,不拘泥於咬文嚼字,而重在領會要旨、求其真諦。陶淵明的讀書法對我們很有啟發。
由於名著浩如煙海,只就教育部列出來讓中學生閱讀的就達二十多部,按六年中學生涯計,每年閱讀量也接近四部。書海茫茫,哪能處處求甚解。不求甚解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條件。恰如走馬觀花,在特定的場合下,正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四、見縫插針法
就是擠時間讀書。實際上,每個同學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想花大量時間來讀那些名著是不可能的,只有見縫插針,才能化整為零,於繁忙之中「巧」讀書。
五、比較閱讀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不同的人對於書籍有不同的需求,要通過比較,將閱讀的對象區分為四種類型與級次:必讀書,應讀書,可讀書,拒讀書。必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的中堅部分,必須著力讀之。應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重要部分,必須重視。
可讀書,這是閱讀對象中一般部分,常常帶有欣賞性質。拒讀書,內容無益,白白耗費時間,應該拒之門外。
六、照本宣科法
對於名著,切記要照本宣科,如亂加刪改,斷章取義,則徒受其害。但是照本宣科並非一切都信。由於其體例嚴,其表述清,其邏輯強,其內容富,因此必先弄懂,否則妄言創造,難免沐猴而冠,有點可笑。
七、探討交流法
就是同學間或師生間在讀書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心得體會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在探討和交流之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從而同時提高欣賞水平,正是美不勝收的好事。
八、尋根問底法
讀書尤需問,王充有《問孔》、《刺孟》。凡有創造者,無不從發問開始。你對前人的著作敬若神明,高山之下,自己變成了一胚黃土,還能有什麼創造。讀完一本書,如果連一個問號都沒有得到,那是不能說有真正收獲的。
九、旁敲側擊法
名著之所以經久不衰,具有無窮的魅力,是因為它內容博大精深,雋永耐讀。因此一些同學在讀原著時往往不容易立刻就理解。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有關的輔導讀本來讀,通過旁敲側擊的方法,圍而攻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十、立地成佛法
讀書可以立地成佛,方法就是動手寫作。朱光潛早年在國外學習,邊學習邊寫作,可以說是「立地成佛」的榜樣。
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做「不動筆墨不讀書」,因為讀書是吸收,記筆記是消化,寫作是傾吐,只有多讀書,多記筆記,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肚子里有了「墨水」,文章才能寫好。總之,讀書有了收獲就記下,倘若這收獲很有價值,不待修煉,已自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