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健脾強胃
健脾強胃的方法有許多,僅從食物上說,具有健脾強胃作用的有如下,僅供你參考吧。
(1)五穀雜糧:
①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壯氣力,強肌肉之功。用於脾虛煩悶,泄瀉,消瘦,下痢。②玉米:又名包穀。味甘,性平。有補中健脾,除濕利尿之功。可用於泄瀉,痢疾等病。③粟米: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腎之功。用於脾腎不足所致的納食少,煩渴,反胃嘔吐及病後體弱等。④高粱:味甘,性平。有健脾益中,滲濕止痢之功。用於小兒消化不良,濕熱吐瀉下痢等。⑤糯米:又名江米。味甘,性溫。有暖脾胃、補中益氣之功。用於胃寒痛,消渴,自汗,便溏,腹瀉。⑥小麥:味甘,性涼。有健脾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之功。用於口乾咽燥,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等。⑦大麥:味甘咸,性微寒。有益氣健脾,止渴除煩之功。用於脾胃虛弱之消化不良,嘔吐泄瀉等。⑧甘薯:又名紅薯。味甘,性平。有健脾胃,潤便之功。用於形體消瘦,便秘等。⑨黃豆:味甘,性平。有健脾寬中,潤燥之功。用於疳 積瘦弱,腹脹瀉痢等症。
(2)肉蛋類
①豬肉:味甘咸,性平。有滋養臟腑,補中益氣,滑潤肌膚之功。用於氣血不足,病後體弱消瘦,血少津枯之便秘等。
②豬肚:味甘,性溫。有補虛損,健脾胃之效。用於虛勞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兒疳積等。
③豬脾:味甘,性平。能健運脾胃。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食慾不振,神疲乏力,腹脹,便溏之症。
④牛肉:味甘,性平。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之效。用於虛損消瘦,食少納呆,脾虛水腫等。
⑤牛肚:味甘,性平。有補脾胃,助消化,益氣血之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氣血不足的體質虛弱。
⑥狗肉:味咸,性溫。有補中益氣,補腎助陽之功。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脹滿,飲食減少之症。但一般不宜於春、夏服用。
⑦雞肉:味甘,性溫。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之功。用於虛勞瘦弱、中虛食少、泄瀉等病。⑧鴨肉:味甘咸,性平微寒。有滋陰養胃,補血之功。用於胃陰不足所致的厭食等症。但外感初起,或便溏、腹瀉者不宜。
⑨兔肉:味甘,性涼。有補脾益氣之功。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體倦乏力,或消渴口乾。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3)水產品類
①草魚:味甘,性溫。有補脾暖胃之功。用於虛損,少氣乏力,飲食減少之症。
②鯽魚:味甘,性平。能益脾開胃,利水除濕。適用於脾胃虛弱,少食乏力,或嘔吐、干噦。③鱔魚:味甘,性溫。有補虛損,補氣血,強筋骨之效。用於小兒久病,氣血不足,臟腑虛弱,出現疲倦食少,肚腹冷痛,腸鳴泄瀉等症。
④黃花魚:味甘,性平。可補虛,開胃。凡小兒久病體虛,面黃消瘦,飲食減少者,皆可食用。但體胖有內熱者慎服,多食易發瘡助熱。
⑤帶魚:味甘,性溫。有補虛損,益氣血之功。適用於久病體弱小兒,症見食少,消瘦,皮膚乾燥,氣短乏力等。
⑥鱅魚:又名胖頭魚、大頭魚。味甘,性溫。可暖脾胃,益腦髓。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而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2. 強健脾胃的運動
強健脾胃的運動
強健脾胃的運動,脾不好的人會經常出現手腳冰涼、腹痛腹瀉、容易疲倦的症狀,脾是後天之本,如果脾不好就會讓身體素質變的很差,胃部則是我們的飲食基礎,如果胃不好就會讓我們很難去吸收足夠的營養物質。下面看看強健脾胃的運動及相關資料。
倒立、靠牆站等運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血液循環,促進食物消化吸收,促使脾胃相合,從而達到強脾健胃的效果。中醫講,每天可以順時針按摩腹部或按摩足三里穴和胃脘穴,對脾胃有保健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去正規醫院,找中醫看看脾的問題出在哪裡,針對病因進行中葯調理,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
鍛煉強健脾胃,可以鍛煉腹式呼吸,鍛煉內養功。對脾胃健康十分有利。為了脾胃的健康,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過度喝酒了,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遠離不良因素。還可以結合腹部按摩療法,對脾胃健康十分有利。多鍛煉腰部腹部,對脾胃健康十分有利。如果長期如此的話,最好還需要檢查一下是否嚴重。
1、推腹法
人體內的'三濁(即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三濁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
2、揉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 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敲打。揉帶脈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
3、捏脊法
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 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也可用手搓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總之搓得發熱為止。
4、吞唾液
唾液其實就是人體內最好的健脾胃的葯。中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春秋時期的老子認為,靈丹妙葯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
5、拉筋
人的肝、脾、腎經都從大腿經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的拉伸和調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1、拉伸大腿後部肌肉:
坐在地上,把要拉伸的腿在體前伸直, 彎曲另一條腿,整條腿的外側貼近地面,與伸直的 腿組成三角形, 背部挺直,從胯部盡量向前屈,雙手抓住伸直腿的 腳尖,保持這個姿勢20分鍾 , 手觸腳尖時不允許有彈動式動作(觸不到腳尖也沒 關系)
2、拉伸大腿內側肌肉--方法一
坐姿,雙腳腳底相互貼近,膝蓋向外撐並盡量靠近 地面 , 雙手抓住雙腳踝,保持這個姿勢,數10 , 放鬆,然後重復3次 。
3、拉伸大腿內側肌肉--方法二
坐姿,雙腳在體前伸直並分開 , 保持背部和膝蓋部挺直,從胯部向前屈體,雙手從 腿內側去抓住雙腿的腳踝, 保持這個姿勢,感覺大腿內側被拉緊 , 放鬆,然後重復 。
4、拉伸小腿(後部)肌肉
俯身,用雙臂和一條腿(伸直,腳尖著地)支撐身體, 另一條腿屈於體前放鬆 ,身體重心集中於支撐腳的腳尖處,腳跟向後、向下 用力 ,感覺到小腿後部肌肉被拉緊,保持緊張狀態,數10 ,放鬆,重復3次,然後換另一條腿做3次 。
我們都可以日常做多一些運動,以上也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健脾胃的運動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內容,我們每個人需要每天做一些運動,才能夠更好的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減輕各種疾病的威脅,幫助我們過上健康的生活。
先來自測一下,你是否處於脾虛的狀態!
1、不管是晚上還是白天,一覺醒來,你的口水總會讓枕巾「濕」身。
2、肚臍特別容易著涼,一著涼就拉稀。
3、腹脹,肚子裡面老有氣,要排個氣才舒服!真是有點尷尬。
4、總是像吹了氣似的,渾身上下都腫著!要不你就瘦得像個「柴火妞」。
5、什麼都沒干也覺得累,全身沒力氣,哎,真是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
6、胃口不佳,吃什麼都不香,根本就沒有吃東西的慾望。
7、正是亭亭玉立的年紀,但胸部卻有點下垂,而且皮膚變鬆弛了。
8、大便不成形,如廁後,便池老沖不幹凈。
健脾八法,每天動一動,讓你的脾更健康!
1、運動健脾最健康!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40次仰卧起坐。這小小的運動,對調動「脾氣」可是有很強大的作用呢!
2、刺激脾經,兩種手法任你挑
從中醫角度來看,一般脾胃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鍛煉鍛煉腳趾。站立或坐姿,雙腳放平,緊緊地貼著地面,腳趾練習抓地和放鬆,相互交替,這樣能對小腿上的脾經起到很好的緊松刺激作用。
按摩小腿也是一個很好的養脾方法。小腿集中了脾胃經的不少穴位,比如足三里、陰陵泉。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力度以能夠承受為宜,按後覺得舒服就行了,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努力堅持每天睡前按摩三次!
3、讓「脾氣」隨音樂舞動!「脾在志為思」,思慮少了,脾才會舒服,脾舒服了,人也就輕鬆了。音樂養身古已有之,它能夠放鬆身體細胞,促進脾胃功能。早餐前,你可以聽一首激昂的曲子;中餐時,你可聽舒緩、讓人心胸開闊的音樂;晚餐,你就來一首輕松的輕音樂吧。當然,自主權在你的手裡哦,只要讓你的「脾氣」隨著音樂舞動就行了。
4、叩齒咽津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
5、擦胸腹雙掌五指分開,相對放在前胸乳下方,然後稍用力沿脅肋分向兩邊推擦,上下往返從胸到臍及至小腹,以發熱為宜。此法可疏通肝經、脾經,能健脾養肝。6、摩脘腹
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按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雙手疊掌,以臍為圓心,先從小到大做圓形摩腹動作72次後,再從大到小摩動72圈返回。摩腹能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有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之功效。
7、擦丹田
將兩手掌分別放在臍下小腹中央處,同時做上下摩擦30次,以漸感發熱為度; 先將左手掌按陰囊(女按會陰),再將右手旋轉摩擦丹田30-100次,左右手轉換。
養脾最忌諱的4件事
1、一忌養脾無常。即養脾不是某個季節的事情,而是應該像吃飯喝水一樣每天都去做。
2、二忌冷。要養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飲料,特別是冰飲料,不管是涼的飲料還是瓜果,都不能吃,過涼傷脾。
3、三忌甜。我們提倡甜健脾,但過甜則傷脾,甜要有個度。
4、四忌多。吃太撐了容易傷脾胃,所以吃任何東西都應該七八分飽。
3. 補胃健脾有什麼好方法
吃補脾胃食物。最好 補脾胃食品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葯蛋) 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葯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 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豬胃) 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 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 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鰍 味甘、性平,歸脾、肺經。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於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秈米 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作用:補脾胃,養五臟。宜於脾虛濕盛腹瀉。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 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 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 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4. 醒脾健脾除濕的一切方法
健脾胃要保持樂觀平穩的心態。瘦人肝火旺,脾氣暴燥,凡事應從好的角度去想,少生氣,發怒,盡可能緩解壓力,快快樂樂每—日。保證優質的睡眠,不宜熬夜。少看刺激電影電視。同時要調節飲食。多食易吸收消化的蛋白質,如蛋類,魚類,刺激類的少吃,少吃多餐。
健脾和胃按摩方法
人的健康需要飲食的不斷供給,而見健康的飲食需要健康的脾胃來吸收。我們人類的飲食物是靠脾胃來消化吸收的,中醫學中有「脾胃為後天之本」說。所謂固本,也就是指增強脾胃的作用。中醫學認為,脾胃是營衛氣血的發源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營養,均依靠胃所受納的水谷精微的供養。
胃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飲食物經口和食道進人胃,在胃內經過胃的蠕動和胃液的拌和,初步消化轉變成食糜,下傳於小腸。這樣的過程,叫做腐熟水谷。胃除了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還有通降的作用,飲食人胃經腐熟傳人小腸,在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剩餘的部分被下行輸人大腸,然後排出體外,這樣一個受納、腐熟、消化、吸收用F泄的過程都是在胃氣的通降作用下進行的。
脾具有主運化、主統血的功能。主運化,就是飲食經腐熟後,經過脾的去粗取精,將水谷精微物質上輸於肺,然後輸布全身,營養各組織器官,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氣血的基本物質。主統血,是脾還具有統攝全身血液使血液在血管內正常運行的作用。
脾與胃的關系十分密切,又相互影響,但脾胃的』功能失常,可出現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礙的症狀,如食慾不振,食後腹脹,惡心嘔吐,大便溏薄等。以腹部為主,對足陽明胃經及足大陰牌經及其一些特定穴位的按摩,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顫中脘
中脘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4寸(劍突與肚臍聯線中點)取仰卧位或坐位,雙手手掌對搓熱後,用手掌心對准中脘穴進行震顫,每次進行震顫100次或者使之上肢感覺酸軟為止。
按摩全腹
取坐位或仰卧位,兩手重疊,右手掌心貼於臍上,左手掌心貼於右手的手背,兩手均勻用力,順時針方向,由臍向腹部四周逐漸擴大旋摩至腹部四周,再以腹部四周逐漸縮小范圍旋摩至臍,如此循環往復,按摩100次。
大腿內側按摩
取坐位,兩手拇指張開,大拇指貼於大腿根部的內側,虎口朝向腿的前面,從大腿根部開始,推擦兩腿至膝關節部,然後兩手收回到大腿根部再進行推擦,如此反復50次。足太陰牌經、足陽明胃經都在兩腿的前側,推擦按摩可以增強脾胃的功能。推擦時要注意,手掌要貼緊兩腿,用力均勻,以產生溫熱感力度。
按摩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的穴位,位於臍水平線,臍旁開2寸,左右各一個。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和右手中指指腹分別對兩側天樞穴進行按摩,每次按摩50下。平補平瀉。
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經的穴位,位於髕骨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取坐位,以手指,按摩足三里穴,50 下每次每穴。
按揉三陰交穴
三陰交是脾經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取坐位,右小腿置於左大腿上,以左手拇指指尖,按揉三陰交穴50次,然後再以此法以右手按揉左小腿上的三陰交穴50次。
每天堅持按摩1次。晚間和晨間均可以按摩。
9-11點——養脾
這是脾最強的時間,脾弱的人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點,因為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最得力。脾最脆弱的時間是19-23點,建議晚飯一小時後吃一個水果,甘味可以健脾。 有以下症狀者最需要養脾:腹脹、腹瀉、倦怠、遺精、白帶多、氣短、懶言、韌帶和肌肉鬆弛。 如何養脾:按摩腹部可健脾,具體方法——仰卧在床上,以臍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用手掌旋轉按摩20次;如果吃了過多的生冷食物,會使寒氣積存在脾胃,影響消化功能,這時可用較厚的紗布袋裝100克炒熱的食鹽,放在臍上三橫指處,有暖脾散寒之效。
立夏到立秋)——養心、脾
夏天最脆弱的部位是心。夏練要以靜為主,可以多吃些養心安神的食物。例如蓮子芯,直接泡水代茶飲或加粳米同煮成粥就行;烏梅也有解熱除煩的作用。養脾可多吃點豆類,例如綠豆、白扁豆、綠豆、豌豆等,白術、山葯等有同等作用。
請教有什麼健脾胃的好方法? (1)五穀雜糧:
①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壯氣力,強肌肉之功。用於脾虛煩悶,泄瀉,消瘦,下痢。
②玉米:又名包穀。味甘,性平。有補中健脾,除濕利尿之功。可用於泄瀉,痢疾等病。
③粟米: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腎之功。用於脾腎不足所致的納食少,煩渴,反胃嘔吐及病後體弱等。
④高粱:味甘,性平。有健脾益中,滲濕止痢之功。用於小兒消化不良,濕熱吐瀉下痢等。
⑤糯米:又名江米。味甘,性溫。有暖脾胃、補中益氣之功。用於胃寒痛,消渴,自汗,便溏,腹瀉。
⑥小麥:味甘,性涼。有健脾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之功。用於口乾咽燥,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等。
⑦大麥:味甘咸,性微寒。有益氣健脾,止渴除煩之功。用於脾胃虛弱之消化不良,嘔吐泄瀉
5. 脾虛的人,往往濕氣也會很重,有哪些方法強健脾胃
胃和脾不一樣,胃是主受納的,脾是主運化的,脾虛,就是身體吸收、運化食物的功能出問題了。現在很多人的身體都出現了脾虛的問題,身體一旦脾虛,便無法很好的運化水分,往往會出現濕氣重的問題。
第二,現在天氣逐漸變涼,在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免對脾胃造成過重的負擔。脾胃一虛,身體就會變得更差,盡量選擇一些溫和一點的食物,比如燉品之類的。天氣轉涼也要注意保暖,做好禦寒工作。若是可以避免食用那些生冷的食物,脾虛的症狀也會慢慢緩解。
6. 脾虛,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炎熱的夏天,許多的難題也將陸續發生,許多有脾虛病症的人在夏季就會較為傷心,由於脾虛的人一般都內火較為大,隨後飲食搭配上邊又不留意,就會讓腸胃發生工作壓力,又不去運動腸胃就會更為的難受,
2,心態醫治。脾虛的情況下一定要留意本人心態的管控,最關鍵的緣故是許多脾虛比較嚴重的病人都是會有不一樣水平的心理健康問題,這種心理健康問題會對大家的身心導致比較嚴重的損害,因此大夥兒在日常生活中何不積極主動地改進本人的心態,盡量讓本人的心態維持平靜,那樣能夠在調養脾虛的情況下得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最終,期待大夥兒能夠了解,實際上醫治脾虛的方式有很多,可是並非是全部方式全是合適大夥兒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為了更好地能夠取得最好的醫治脾虛的方式何不就診咨詢,讓醫師協助大夥兒應用技術專業和科學研究的方法治療。不必由於不正確的應用醫治方式而越來越嚴重。
7. 老人健脾養胃的方法有哪些
健脾養胃的5方法
第一招:脾胃關系,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表裡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醫稱脾和胃為「後天之本」。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納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行進一步消化。
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
第二招: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決問題
脾主運化,當脾出現問題時,造成胃部消化後的營養物質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同時也不能反補營養給胃,脾病造成機體主症有:胃脹痛、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納,當胃出現問題時,容易出現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症狀。
由此可見,脾胃病的症狀基本都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我們平常「胃痛醫胃」難以解決問題的所在。中醫理論認為胃病屬於脾胃病的范疇,在治療胃病的同時也要解決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第三招:慢性胃炎多屬脾虛,重在調理
出現上腹部不適、飽脹、隱隱痛、燒灼感,多數進食後症狀較為嚴重,其次就是食慾下降,噯氣、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一般以上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通過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則可診斷為"慢性胃炎"。
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主要在於"防",因為該病主要由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壓力大等眾多因素造成,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脾虛",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胃部出現症狀。
慢性胃炎主要特徵是「反復發作」,在治療過程中重在調理,在治療過程中葯物選擇方面常採用具有「治養結合」功能的葯物來防止復發,同時也要養成按照療程服用習慣,減低慢性胃炎的反復發作。
第四招:運動養生方式幫你養胃護胃
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腿腳運動養生方式。有研究表明,經常活動腳趾可以健胃消食,起到養胃護胃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放鬆站立,十趾緊抓地面。兩分鍾後慢慢放鬆,反復數次。這樣能對足底、趾間穴位形成松緊交替刺激。還可以練慣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卧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恆,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除了簡單地活動腳趾外,也可以在洗完腳後自我按摩腳趾。同時可以順手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遍,效果會更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動腳鍛煉,不用刻意講究章法,力度以能夠承受為宜,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
第五招:胃痛胃脹,分清症狀恰當用葯
(1) 肝胃不和
症狀:胃脹痛、噯氣頻繁,反酸、舌質紅、舌苔白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2) 脾胃濕熱
症狀:胃痛、口乾苦、食慾差、便溏(稀便)、舌紅、苔黃膩
治法:清熱化濕,和中醒脾
(3)脾胃虛弱
症狀:胃脹、餐後明顯,或隱隱作痛,食慾差,便溏,疲倦乏力,舌質淡或有齒印,舌苔白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止痛,具體的健脾胃的食物如下:
蓮子:葯性平和,味道稍微有點甘甜,中醫認為它能補脾胃之氣,可以起到止瀉的作用,另外還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芡實 :又名雞頭米,性平,味道甜澀,是補脾胃最好的食物之一,同時還有固津的作用它與蓮子的功效相似,只不過它的收斂作用比蓮子強。如果脾胃虛弱拉肚子,芡實還有助止瀉。由於芡實較硬,應該長時間熬煮,也可打成粉放入粥中。
香菜:《本草綱目》中說,香菜「性味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具有和胃調中的功效。由於香菜具有芳香的氣味,辛香升散,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開胃醒脾的作用,對調節人的消化功能大有好處。
捲心菜:有健脾養胃、緩急止痛、解毒消腫、清熱利水的作用,可用於內熱引起的胸悶、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聰、睡眠不佳、關節不利和腹腔隱痛等症。其含有的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止痛及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捲心菜與薏仁、陳皮、蜂蜜同煨可用於治療胃脘脹痛、上腹脹滿及胃、十二指腸潰瘍,與赤小豆、冬瓜、冰糖煨熟可消腫利水。大便溏泄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多吃。
南瓜:《本草綱目》中記載:「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消炎殺菌、止痛。其所含的豐富果膠,可「吸附」細菌和有毒物質,包括重金屬、鉛等,起到排毒作用。同時,果膠可保護胃部免受刺激,減少潰瘍。可用南瓜煮粥或湯,滋養腸胃。
山葯:隨著天氣漸漸的變冷,有些脾胃虛弱的人們常常會出現吃得很少還感覺胃脹、大便稀少、四肢無力等情況。只要經常煮山葯粥喝,能有效的緩解胃部的不適。
紅薯:性平,味甘,補脾益氣。《綱目拾遺》中記載其「補中,暖胃,肥五臟。」天寒食用,正氣養胃,化食去積,兼可清腸減肥。
豬肚:豬肚即豬的胃,它性微溫、味一甘,與牛肚、羊肚等各類動物的胃相比,更多地得了良土之氣,以形補形,直接培補人體的良土,效果特別好。尤其是對於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婦女和孩子,用豬肚燉湯喝可以起到急補脾胃的作用,對由脾胃不適引發的其他疾病也有很好的輔助療效。
另外除了以上這些健脾胃的食物,在平日里可以多攝取一點。日常一些養胃健脾的注意事項也是必須要重視的,這邊介紹一些養胃健脾的方法:
飲食調養:飲食應以溫、淡、軟、素、鮮為宜,一定要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
8. 健脾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健脾的最快方法就是運動了。
兩種能夠健脾的運動
1、扭腰
站直,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做跑步姿勢,雙腳抓地不動,腰部向左轉到最大角度,停留半分鍾,在向相反方向扭動。每邊60次,雙邊為一組,做三組。扭腰運動不僅能夠健脾,對便秘,失眠都能緩解。
(8)強脾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脾胃虛弱的五點症狀
1、為食慾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脘腹脹痛甚或腹瀉,噯氣,惡心,嘔吐等症。
2、由於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故食慾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因升降失調。
3、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見泄瀉,甚則小腹脹墜、脫肛等。
4、胃氣不降反而上升,則可見噯氣,惡心,嘔吐等。潤燥失宜,胃陽不足,胃失通降,可見食慾減退,嘈雜易飲,干嘔,呃逆,甚至噎膈,大便干結。
5、脾虛濕困可見食後飽脹,倦怠乏力,舌淡胖或舌邊有齒痕、苔少或無苔,脈細弱而數等症。
二、養脾胃最忌諱四件事
1、不堅持。
2、吃冷飲。
3、吃甜食。
4、吃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