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監控量測內容與方法
一、工藝流程
監控量測工藝流程如圖11-1 所示。
圖11-1 監控量測工藝流程圖
二、量測項目的選擇
根據隧道的圍岩條件,支護類型和參數,施工方法以及所確定的量測目的,編制量測計劃。量測計劃的內容應包括:現場量測的主要手段,量測儀表和工具及其選用,量測項目及方法的確定;施測部位和測點布置人員組織;測試方案和實施計劃的測定;量測數據處理與應用,量測管理等。監控量測應符合設計要求。
隧道現場量測項目及量測方法見表11-1。
表11-1 隧道現場監控量測項目及量測方法表
續表
註:上表中 1,2,3,11 項為必測項目,其餘為選測項目。
進行隧道現場監控量測的隧道應按表11-2 所列項目進行量測項目的選擇。
表11-2 監控量測項目選擇表
註:◎必須進行的項目;○應該進行的項目;△必要時進行的項目;△*其結果對判斷支護是否保守有用。
三、工程地質與支護狀況的觀察
1.隧道開挖工作面爆破後應立即進行工程地質狀況的觀察和記錄,並進行地質描述。
開挖後應及時進行開挖面岩性的觀察,特別是在軟弱圍岩條件下,開挖後應立即進行開挖面的地質調查,並繪出地質素描圖,必要時進行拍照或錄像。若遇特殊不穩定情況時,應派專人進行不間斷地觀察。觀察的主要方麵包括: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及其產狀;開挖工作面的穩定狀態,頂板有無坍塌;涌水的位置,涌水量,水壓等;底板是否有隆起現象。地質素描應詳細准確,如實反映情況,一般除前述內觀察內容外,還應包括以下內容的描述:
(1)代表性測試斷面的形狀,位置,尺寸及編號。
(2)岩石名稱,結構與顏色。
(3)層理、片理、節理裂隙、斷層等各種軟弱面的產狀、寬度、延伸情況、連續性、間距等。
(4)岩脈穿插情況及其與圍岩接觸關系,軟硬程度及破碎程度。
(5)岩石風化程度、特點與抗風化能力。
(6)地下水的類型、出露位置、水量支護參數及循環時間。
(7)施工開挖方式方法,錨噴支護參數及循環時間。
(8)圍岩內鼓、彎折、變形岩爆、掉塊,以及坍塌的位置、規模、數量和分布情況,圍岩的自穩時間等。
(9)溶洞等特殊地質條件描述。
(10)噴層開裂、起鼓、剝落情況描述。
2.初期支護完成後應進行噴層表面觀察和記錄,必要時進行裂縫描述。
初期支護完成後,對初期支護的狀況進行觀察,內容包括:有無錨桿被拉斷或墊板脫離圍岩現象;噴混凝土有無裂隙和剝離或剪破壞;鋼拱架有無被壓變形情況;錨桿注漿和噴射混凝土施工質量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洞釘觀察包括對洞口地表情況、地表沉陷、邊坡及仰坡的穩定以及地表水滲透等的觀察。
3.以上兩項觀察為各類圍岩都應採用的第一項應測項目。
四、隧道地表沉降量測
(1)量測方法是在地表測試范圍內埋設沉降量測點,用精密電子水準儀和精密水準尺(銦鋼尺)逐日進行水準測量,測出沉降值。
(2)地表沉降縱向量測區長度如圖1-12 所示。地表下沉量測最好與洞內量測點布置在同一斷面上,沿隧道縱向的間距一般為 5~20m,埋深越淺,間距應越小。
(3)地表沉降量測在橫斷面上的測點布置如圖11-3 所示。
五、隧道凈空變化(收斂)量測
各級圍岩隧道開挖後均應進行周邊位移與拱頂下沉的監控量測。
量測斷面的間距視隧道長度,地質變化情況而定。一般Ⅵ級圍岩間距為 10m;Ⅴ級圍岩間距為 15m間距布點;Ⅳ級圍岩間距為 30m;Ⅲ級圍岩間距為 50m,Ⅱ級圍岩間距為 100m。
圖11-2 地表沉降縱向量測區長度圖
圖11-3 地表沉降量測橫斷面測點布置圖
收斂量測測點與拱頂下沉測點布置在同一斷面。
收斂量測的基線視圍岩條件可選擇1 條、2 條或3 條,最多選6 條,如圖11-4 所示。測點與基線的布置可視具體施工方案的變化進行修改和調整。
圖11-4 收斂量測測點與拱頂下沉測點布置圖
埋設測點時,先在測點處用人工挖孔或鑿岩機開挖孔徑為40~80mm,深為25mm的孔。在孔中填滿水泥砂漿後插入收斂預埋件,盡量使兩預埋件軸線在基線方向上,並使預埋件銷孔軸線處於鉛垂位置,上好保護帽,待砂漿凝固後即可量測。
位移量測是採用隧道凈空變化測定計(簡稱收斂計)來進行。目前國內使用的收斂計種類很多,但大致可分為三類,即重錘式、彈簧式和應力環式。現以彈簧式收斂計為例,說明其施測步驟,如圖11-5 所示。
圖11-5 彈簧式收斂計施測步驟圖
1—壁面埋腿;2—球形測點;3—本體球鉸;4—張緊力指示百分表;5—張緊彈簧;6—調距螺母;7—距離指示百分表;8—鋼帶尺限位裝置;9—帶孔鋼帶尺;10—尺頭槌鉸;11—風帶尺尺架
(1)先在隧道周邊圍岩表面鑿一孔徑為 40~50mm,深為 200mm 的孔,在孔內填塞水泥砂漿後插入測桿作為今後量測的基準點,設置時應盡量使兩測桿軸線在連線方向上。
(2)將收斂計用銷子連接到兩測桿端頭上,安裝好收斂件。
(3)旋緊調距螺母使張緊力指示百分表的讀數到達收斂計使用說明中的規定值,下百分表讀數,然後松動旋動調距螺母,重復測試3 次,取其平均值作為初始觀測值記R0。
(4)經過一定時間後,重復上述步驟測其觀測值,並取其平均值Rt。則這段時間內隧道的收斂值為:
地下建築工程施工
(5)當溫度變化大時,必須對百分表讀數進行溫度修正,即
地下建築工程施工
式中,R為修正後的百分表讀數;R′為百分表讀數;t0為初始讀數時的溫度;t為再次讀數時的溫度;L為量測基線長度;α為鋼尺或銦鋼絲的線膨脹系數,可取α=1.2×10-5(或按鋼尺廠說明書取用)。
(6)當收斂值較大,鋼尺須另換一個孔位(百分表讀數大於鋼尺孔距)時,為了消除鑽孔間距的誤差,在換孔前要先測讀一次,計算出收斂值u,換孔後應立即再測讀一次,作為以後計算收斂值時新的初始讀數R0,經過一定時間後,再記錄百分表讀數,取其平均值為Rt,則這段時間內的隧道收斂值ut為:
地下建築工程施工
六、圍岩內部位移量測
圍岩內部位移量測是通過在洞室周邊圍岩內鑽孔,埋設單點或多點式位移計的方式進行。
本項量測採用位移計進行。它的基本原理是將岩體內部某一點的位移狀態,通過與之固定在一起的位移計(圖11-6)引至岩體外部,以測出隧道周壁與岩體內部某一點間的相對位移。
位移計多須採用電感測的測讀裝置進行遙測。
圖11-6 圍岩內部位移量測方法示意圖
圍岩內部位移量測量的測孔,一般應與收斂量測基線相應布設,以便使兩項測試結果能夠相互驗證,協同分析與應用。圍岩內部位移量測測孔布置如圖11-7 所示。
圖11-7 圍岩內部位移量測測孔布置圖
七、圍岩與支護接觸壓力以及噴射混凝土層應力量測
1.量測目的
圍岩與支護接觸壓力量測的目的是了解隧道開挖後圍岩壓力沿洞室周邊分布規律,圍岩應力重分布的時間效應與空間效應,判斷圍岩的穩定性,以及圍岩壓力與支護的相互作用關系。
噴射混凝土量測的目的是了解噴層的變形特性以及噴層的應力狀態;掌握噴層所受應力的大小,判斷噴射混凝土層的穩定狀況。還可提高對噴射混凝土作用機理的認識。
2.量測方法
圍岩與初期支護之間接觸壓力量測是採用在支護結構背後埋設壓力盒的方法進行。
噴射混凝土層應力量測是將應力計直接埋入噴射混凝土層中,待噴層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時,即可用接收儀器進行量測。
圍岩與支護接觸壓力以及噴射混凝土層應力量測斷面的測點布置如圖11-8 所示。
圖11-8 圍岩與支護接觸壓力以及噴射混凝土層應力量測點布置圖
八、鋼支撐受力量測
本監測項目主要針對Ⅳ~Ⅵ級圍岩進行。
隧道型鋼支撐內力量測採用表面應變計進行量測;隧道格柵鋼支撐內力量測採用鋼筋計進行量測。
每個斷面布 5個測點如圖11-9 所示。
圖11-9 鋼支撐應力量測測點布置示意圖
具體方法:把表面應變計黏接在鋼支撐上,用檢測儀測得各點的應變,然後根據虎克定律轉化為鋼支撐的內力。如是格柵將鋼筋計焊接在格柵主筋上。
九、測試儀器和元件(選測項目)
隧道襯砌應力和內力量測主要採用應力計、應變計。該測試項目所需測試元件和儀器情況如表11-3 所示。
表11-3 量測儀器及測試元件一覽表
十、數據採集與量測頻率
(1)各項量測工作的採集數據應專人專項負責,以減少隨機誤差。
(2)在使用精密水準儀進行洞內周邊收斂位移量測時,通過左右尺讀數控制系統誤差。
(3)專項量測需制定專項記錄表。對於手工記錄資料要保存好原始記錄表,對於智能式記錄器要及時將量測數據導入電腦,以防丟失。
(4)各必測、選測項目的量測頻度詳如表11-4 所示。
(5)整個斷面的各條基線或各測點應採用相同的量測頻率,各測點的位移不相同時,應以產生最大位移速率者來決定整個斷面的量測頻率。
(6)當實際開挖的地質條件變差或量測值出現異常情況時應加大量測頻率。
(7)位移測試的終止日期,一般在位移值基本穩定後再以 1 次/2d 的頻率量測 1~2周左右,位移長期不穩定的,要繼續量測到位移速度小於 1mm/d為止。
表11-4 各必測、選測項目的量測頻度表
高速路上的區間測試是什麼,是如何測車速的呢區間測試原理
簡單來說,就是在規定的路程裡面,前後都有攝像頭來記錄行車經過的時間,要是時間少於超速時間,則超速。
注意:如果出現進出點位的瞬間車速和通過該路段的平均車速多次出現超速,則取最高值進行處罰。
舉個例子:
假如一段路程為60公里,最高限速120公里/小時。最快只能30分鍾跑完。如果車主只花了25分鍾,那就是超速了,中間所測的瞬間車速和整體的平均車速,取最高的進行處罰。
總之,區間測速功能比較強大,不僅可以測出你區間內某一點的瞬時速度和整體的平均速度,車輛經過測速點時,車牌、車型甚至駕駛人的衣著、面部表情等都清晰可見。不要有僥幸心理,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所謂十次事故九次快,往往可能就是那一瞬間會讓你永遠後悔。'
㈢ 基坑監測的內容及方法有哪些
建築基坑工程監測方案包括:
1、工程概況。
2、建設場地岩土工程條件及基坑周邊環境狀況。
3、監測目的和依據。
4、監測內容及項目。
5、基準點、監測點的布設與保護。
6、監測方法及精度。
7、監測期和監測頻率。
8、監測報警及異常情況下的監測措施。
9、監測數據處理與信息反饋。
10、監測人員的配備。
11、監測儀器設備及檢定要求。
12、作業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
㈣ 區間測速怎麼計算
計算公式為「區間速度=區間距離/運行時間」。
比如:某一個測速設備設置的監控點距離為20km,如果這段路段的最高限速為120km/h,則車輛從一側監控點到另一側最快只能是10分鍾,如果低於十分鍾則會被判定為超速。
區間測速是在同一路段上布設兩個相鄰的監控點,基於車輛通過前後兩個監控點的時間來計算車輛在該路段上的平均行駛速度。並根據該路段上的限速標准判定車輛是否超速違章。
(4)區間監測的內容及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區間測速系統是通過在同一路段兩個相鄰的監控點架設兩台攝像機,建立監控抓拍系統,對道路卡點監測區域內所通行的車輛進行兩次實時監控、抓拍、以獲取車輛行駛速度、交通流量、車輛的牌照號碼、顏色、物理大概尺寸以及駕駛員特徵等信息,再將信息通過傳輸網路傳輸到公安交通指揮中心和交通控制分中心的資料庫中進行數據存儲、查詢、比對等處理。
以便進行集中有效地管理,能為公安部門有效打擊違章超速、肇事逃逸、可疑車輛等各種違法行為提供有效地技術支持。
㈤ 聽起來高大上的區間測速,這是哪些原理呢
想必很多車主都行駛過高速路,而高速路上的區間測速到底是什麼原理呢?而區間測速的原理就是通過起點到終點的距離除以耗費的時間就得到了平均速度,而這就叫做區間測速。如果你在區間測速中跑得過快的話就很容易超速,而一旦被攝像頭拍到就會被交管部門處罰。
㈥ 聽起來高大上的區間測速,是什麼原理呢
開車的朋友都知道,高速上有一個叫區間測速的玩意,有些朋友肯定還在區間測速上吃過罰單,但是只有很少的朋友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其實啊,高速上的「區間測速」原理很簡單,但是很多司機卻因為不懂被扣分。今天我就來回答一下這位朋友的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區間測速是指同一路段設兩個相鄰的測速點,經過測驗同一輛車經過兩個測速點的時間差,來計算出在此期間這輛車的平均速度。
避免臨時一腳剎車減速的情況
以前只有定點測速的時候,車主靠安個「電子狗」,就能提前預知測速點,或者經常走這段路,摸清楚了哪裡有測速點,一旦快到測速點了,馬上就來一腳剎車減速,這樣就能矇混過關的問題。
有了區間測速,臨時一腳剎車的套路就沒用了
在行車過程中,大家都不要有投機取巧,自作聰明的行為。上了高速還是別想著超速了。只要能夠合理的遵守交通規則,安全的警鍾常存心中,才能做到真的安全出行!
㈦ 什麼是區間測速
區間測速是在同一路段布置兩個相鄰的監測點,根據車輛通過前後兩個監測點的時間計算出車輛在該路段的平均行駛速度,根據該路段的限速標准判斷車輛是否超速。
區間測速簡單來說就是一段高速公路的平均速度。例如,速度范圍是10公里,這最初限制了你以每小時100公里以下的速度跑步。結果你的行駛速度超過了這個范圍所要求的平均速度,用了很短的時間。自然,你會被認定為超速。另外,如果你在開車到達區間測速終點之前從出口離開,並且你在測速范圍之外,自然就不是區間測速了。其實區間測速就是為了彌補單點測速的不足。說白了,也是交通部門為了減少車輛超速造成的交通事故。為了司機和生命的安全。當然,處理音程也有方法。首先,進入區間測速段前需要減速。如果你一直開得太快,你不僅會被發現超速,還會有危險。第二,在區間測速路段盡量保持勻速行駛,不要突然太快,否則很有可能在下一個測速點被認為超速。第三,一定要注意高速公路上的標志,它會清楚地提醒你哪裡有測速,讓司機有所准備和警惕,然後按照以上兩點開車。以上就是區間測速的意義以及如何處理。其實很簡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㈧ 區間測速怎麼計算違章
在同一路段上布設兩個相鄰的監控點,基於車輛通過前後兩個監控點的時間來計算車輛在該路段上的平均行駛速度,並依據該路段上的限速標准判定車輛是否超速違章,同時在LED大屏進行交通違法車輛信息的實時發布,以對違法車輛進行告知及警示更多的車輛。
區間測速採取計算平均車速的方法來檢測車輛是否超速,堵住了司機投機取巧的手段,更加科學公正。
(8)區間監測的內容及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系統在道路上設置2個固定的斷面,當車牌通過A點時,車輛識別系統就會立即採集該車的通行信息,包括車輛牌號、通過時間、車輛特寫及全景圖片等;當該車通過B點時,走完這段定長的區間,車牌識別系統再次收集該車的通行信息。
系統可以輕松計算出這輛車走完這段距離花了多長時間,例如:A點與B點之間距離是2公里,道路限速60公里每小時,按時速計算行走時間應該在2分鍾以上,如果花了不到2分鍾走完,那就證明速度超過60公里每小時,肯定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