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雨生百穀種植方法

雨生百穀種植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19 13:09:16

1. 雨生百穀 萬物生長 出自什麼地方

古語「雨生百穀」指的是穀雨節氣。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正所謂「清明斷雪,穀雨斷霜」、「雨生百穀,柳絮零落」,穀雨後,意味著寒潮天氣的基本結束,氣溫迅速回升,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柳絮也零零散散的落下。

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醫科大學生秋水(韓庚 飾)和宿舍好友厚朴(張博宇 飾)、黃芪(楊迪 飾)、辛夷(趙一維 飾)在插科打諢、學習玩樂的過程中,靠寫武俠小說賺取零花。他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而今則和極度自律的女孩白露(齊溪 飾)享受著校園愛情。意外的邂逅讓他結識了充滿成熟氣息的美人柳青(范冰冰 飾),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則讓柳青闖入了秋水的人生。他有意無意隱藏著和白露正在交往的事實,另一邊則與柳青在曖昧中歡聲笑語。青春有甜蜜,青春有懊悔,正因為無法重來一遍,才讓每一次的喜怒哀樂都那麼刻骨銘心且永生難忘……
本片根據馮唐的小說改編。

《萬物生長 》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bTpE6pP2oWWB-xNHmywUg

提取碼: ey3y

2.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習俗對農作物的種植有哪些具體指導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1、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還曾一度被認為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氣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
2、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四川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
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
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
3、驚蟄
節氣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四川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四川省盆地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
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4、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
四川省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盆地北部多為13℃至15℃,盆地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寧河等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邊緣山區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於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
但是,春分前後盆地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5、清明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冷尾暖頭。
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6、穀雨
俗話說:「雨生百穀」。降雨及時而且雨量充足,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穀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穀雨時節的四川盆地,「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盆地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業以進入夏季。
盆地春季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有利於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適宜紅苕栽插的溫度為18℃至22℃,這時已能滿足。盆地老旱區的經驗證明,紅苕在穀雨後早栽,能夠在伏旱前使藤葉封廂,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產。
7、立夏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的標准,立夏前後,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餘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還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
《易緯》有立夏「電見」之說。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於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立夏以後,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犁耙栽秧。
據氣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盆地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東南部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為75至100毫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這段時間,正當盆地收獲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別要注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搶收,雨天應抓緊栽插,連陰雨天氣須提防小春收獲物生芽、霉爛,還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8、小滿
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
9、芒種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
到了芒種時節,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10、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11、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盆地初春時節景象。小暑前後,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
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四川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收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後,四川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12、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13、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於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秋的標准,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於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於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
氣候資料統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後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說不上秋季什麼時間開始。立秋以後,四川省盆地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絲毫不可放鬆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提防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盆地東部和西部,應該分別繼續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後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14、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四川盆地處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於盆地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氣溫高於30℃、盆地東部高於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餘威。川西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處暑是四川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裡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
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地農牧業生產不利。四川省盆地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盆地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於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說「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准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
15、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氣候(5天)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准,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於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後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
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曬,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並且採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後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16、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後,四川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四川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
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17、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四川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
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
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獲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18、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於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以下,並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氣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
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霜降過後,我省盆地開始大量收挖紅苕。若收挖過早,苕塊尚未充分膨大,就會影響產量;但收挖過遲,有可能遭受早霜凍危害,苕塊受凍變質,不耐貯藏,故適時挖苕很重要。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艷麗。
19、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四川省盆地,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
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乾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20、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四川盆地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盆地「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於盆地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
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見初霜,要預防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阿兩州北部,最低氣溫多在零下15℃左右,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21、大雪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四川盆地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至4℃,雨量僅佔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塏,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
「瑞雪兆豐年」,是中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象給小麥蓋禦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
但是,在南方,雪後如逢晴夜,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則會出現凍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損失。
22、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四川省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並沒有立即回升之勢。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
民間俗曰:【一九二九怕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23、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少數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們記憶猶新的1975年冬,氣溫最低的節氣竟是大雪呢!四川盆地冬暖顯著,隆冬1月,三峽以東霜雪交侵,常有冰凍,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於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
四川省隆冬最冷的地區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3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四川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盆地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於不春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於零下5℃、年溫高於15℃,盆地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
24、大寒
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幾記錄雖然表明,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大寒時節,在一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冬性較強的小麥、油菜,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
四川盆地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栽,並採取有效的促進和控制措施,乃是奪取高產的重要一環。

3. 紅薯什麼時候種,長得又多又甜

紅薯是很多人喜歡吃的食材,這是因為紅薯不但含有很多的營養元素,而且還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再有紅薯有潤腸通便的作用,經常的吃一些紅薯,不但不會長胖,而且還會減肥。正是因為紅薯有這么多的優點,所以我們的老祖先留下了很多關於紅薯的諺語。就比如說紅薯什麼時間種植好?如何管理好?老祖先都已經給出了答案,下面就跟隨容姐來看一看吧!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會在穀雨節氣種植紅薯,因為土地貧瘠,害怕霜降來得早一些紅薯長不好。現在我們種植紅薯,在穀雨過後的一段時間可以種植,還可以在小麥收割後種植紅薯,因為現在有機井澆地,而且人們的生活好了,土地也肥沃了,有利於紅薯的生長的。你們說是嗎?

4. 「三月中,自雨水後……蓋谷以此時播種」說的是哪個節氣

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穀雨將「谷」和「雨」聯系起來,蘊涵著「雨生百穀」之意。

穀雨時節,在中國南方地區,往往開始明顯多雨,而特別是華南,一旦冷空氣與暖濕空氣交匯,往往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秦嶺—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區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劇減少。在北方地區,穀雨是「終霜」的象徵。

穀雨時節的農事活動

穀雨將谷和雨聯系起來,蘊涵著「雨生百穀」之意,反映了「穀雨」的農業氣候意義。穀雨時節的氣候特點主要是多雨,此時的雨水不僅多且下得急,所謂雨生百穀,正是播種的好時機。

穀雨時節也是越冬作物冬小麥的抽穗揚花期,春播作物玉米、棉花的幼苗期,這些作物都需要充沛的雨水來促進發育生長。

5. 螞蟻庄園20日內容

2022年4月20日螞蟻庄園答案:

題目一:俗語說雨前椿芽嫩如絲說的是哪個節氣上市的香椿特別鮮嫩?

答案:穀雨

解析:中國的「吃春」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常說的「吃春」,一方面是專指立春節令的食俗,也常被叫作「咬春」;而另一方面,則是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常說的「食椿」,也就是穀雨吃香椿的習慣。京城那句老話「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體」。

題目二:古語雨生百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哪一個?

答案:穀雨

解析: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是稻、黍、稷、麥、菽等百穀的最後播種時間;倘若錯過農時,拖到立夏後再下種,不待成熟秋寒已至。所以,老祖宗直接用「穀雨」節氣來提醒百姓要及時播種百穀。

螞蟻庄園玩法

使用支付寶付款可以領取雞飼料,喂雞可以獲得雞蛋,然後愛心捐贈。其中,獲取愛心飼料有9種方式:

1、線下支付(每天限1次)。

2、線上付款(每天限1次)。

3、愛心捐贈(限2次,每次0.01元及以上即可)。

4、冰糖雪梨任務(每天捐贈達到1元)。

5、庄園小課堂(每天限1次)。

6、一起拿小雞飼料(每天給5位好友送飼料,7天內好友領取,自己同步獲得飼料)。

7、僱傭小雞任務(每天1次)。

8、去小雞櫥窗逛逛(每天1次)。

9、周末專項飼料禮包(周末專屬)。

6. 農業知識科普:穀雨農事活動有哪些

穀雨 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和煦春陽不溫不火,綿綿春雨大小正宜,正所謂是「雨生百穀」,是多種農作物生長的好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中下種催苗的好時機,是農人們最繁忙的時光,那麼就來了解,穀雨農事活動有哪些。

穀雨前後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用明顯,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

穀雨前後是農業生產最為繁忙的時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正值農作物播種、出苗的重要季節。華北平原霜期結束,穀子、水稻開始播種。黃河流域的冬小麥處在拔節或抽穗階段,要抓緊施好孕穗肥,袂苗要於二葉期追施「斷奶肥」。種棉區這時將播種棉花。

而在華北、西北地區,此時仍是「春雨貴如油」的少雨季節,加強春旱的防禦依舊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長江流域的水稻、煙葉、紅薯正在播種;氣溫上升較早的閩南、廣西地區的小麥則已成熟收獲。此時春茶的採制已進入旺季,宜抓緊進行。長江以南地區降水明顯豐沛,此時農田防漬防澇決不可放鬆。

穀雨時節,長江以南的地區,人們都在忙著耕田,施肥、插秧育苗,准備種水稻。茶農都在忙著採收春茶、制茶,可謂是萬里碧綠、千里飄香;養蠶人家開始加強春蠶的飼養管理;此外,穀雨期間也是牲畜配種、魚類繁殖的季節,以捕魚為生的漁家也在早出晚歸,忙著撒網打魚。推薦: 穀雨吃什麼蔬菜?

北方地區的小麥此時正處在生長期,要注意防旱防濕,預防銹病、白粉病、麥蚜蟲等病蟲害,要拔除黑穗病株,同時要做好預防「倒春寒」和冰雹的工作。種植玉米的農家也開始耕地、施肥、播種,防止土蠶的侵害。

有些地方則開始種植棉花,甚至有「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的說法。有些地方開始種黃豆、雜豆、土豆、花生、地瓜、茄子等。經濟作物烤煙長出了早苗,農民也開始抓緊時間做移植的工作。在管理田地的同時,農民也在加強馬、牛、豬、羊的飼養,希望六畜興旺。

7. 為什麼要在穀雨的時候種植農作物

穀雨,顧名思義,播谷降雨是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穀雨時雨水增多,大大有利於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穀雨,位於二十四節氣表:春雨驚春清谷天的第六個節氣。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了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嗚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養生中應遵遁自然節氣的變化,針對其氣候特點進行調養。

8. 種植紅薯的時候,為什麼要挖出一條溝渠

因為紅薯曾經是農民的主要食糧之一,在長期種植紅薯的過程中,農民朋友也是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有些還把它們總結成為了農諺。關於紅薯種植時間,就有一句非常的經典「穀雨前後種瓜點斗,最好不要過立夏」。這句俗語小時候也常聽老人們說起過。其意思是說在穀雨節氣前後,是最適合栽種紅薯的。最遲不能超過立夏了,不然紅薯的產量很低。

最後一句是和紅薯收獲相關的: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薯正當時。說的是紅薯採挖最佳時節是在霜降節氣。在農村裡,基本都會趕在霜降節氣之前把紅薯採收完,因為這3時候的平均氣溫基本是在12℃左右,而紅薯收獲的最佳溫度是在15℃,過低了就會受到凍害了,不利於儲存了。

閱讀全文

與雨生百穀種植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糾正自卑的方法 瀏覽:276
如何快速剝濕蒜的方法 瀏覽:234
韓國紅參的食用方法 瀏覽:349
鉗形表溫度測量方法 瀏覽:531
創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瀏覽:884
美縫紙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871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瀏覽:468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6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94
正確梳頭方法視頻 瀏覽:23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瀏覽:77
打疫苗用的什麼注射方法 瀏覽:951
水餃睡不著有什麼好的方法 瀏覽:468
鑄鐵鍋的使用方法 瀏覽:610
共同海損金額計算方法 瀏覽:885
如何鑒定飲茶方法 瀏覽:939
達克寧水腫治療方法 瀏覽:969
華為手機開關機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93
想把腳洗干凈用什麼方法 瀏覽:764
石灰粉發電方法視頻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