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辨別膿液的形質,色澤,氣味
膿的形質:如膿稠厚者,為元氣充盛;淡薄者,為元氣較弱。如先出黃白稠厚膿液,次出黃稠滋水,是將斂佳象;若膿由稠厚轉為稀薄,體質漸衰,為一時難斂。如膿成日久不泄,一旦潰破,膿質如水直流,其色不晦,其氣不臭,未為敗象;若膿稀似粉漿污水,或夾有敗絮狀物質,且色晦腥臭者,為氣血衰竭,此屬敗象。
膿的色澤:如黃白質稠,色澤鮮明,為氣血充足,最是佳象;如黃濁質稠,色澤不凈,為氣火有餘,尚屬順證;如黃白質稀,色澤潔凈,氣血雖虛,未為敗象;如膿色綠黑稀薄,為蓄毒日久,有損筋傷骨之可能;如膿中夾有成塊瘀血者,為血絡損傷;如膿色如薑汁,則每多兼患黃疸,乃病勢較重。
膿的氣味:一般略帶腥味,其質必稠,大多是順證現象;膿液腥穢惡臭者,其質必薄,大多是逆證現象,常為穿膜損骨之徵。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其它有如蟹沫者,也為內膜已透,每多難治。
② 肛周膿腫
肛周膿腫
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稱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其特點是自行破潰,或在手術切開引流後常形成肛瘺。是常見的肛管直腸疾病,也是肛管、直腸炎症病理過程的急性期,肛瘺是慢性期。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常是多種病菌混合感染。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常見,多由肛腺感染經外括約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擴散而成。
治療措施:
少數肛周膿腫用抗生素,熱水坐浴及局部理療等可以消散,但多數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有兩種方式。
(一)單純性膿腫的治療
可在截石位或側卧下,用局麻或腰麻,在膿腫部位做放射狀切口,放出膿液後,伸入食指探查膿腔大小,分開其間隔。必要時將切口邊緣皮膚切開少許,以利引流,最後用凡士林紗條放入膿腔做引流。
(二)膿腔與肛瘺相通的膿腫
可在切開膿腫後,用探針仔細檢查內口,然後切開瘺管,適當切除皮膚和皮下組織,內口周圍組織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暢。如內口較深,瘺管通過肛管括約肌,可採用掛線療法。以上手術優點是膿腫一期治癒,不再形成肛瘺。但在急性炎症中,找內口有困難時,不應盲目尋找,以免炎症蔓延或形成假道,僅做切開排膿,待形成肛瘺後,再做肛瘺手術。二期手術優點是效果准確,治癒率高。
肛腸論壇常識---肛周膿腫
肛周膿腫和肛瘺是肛腸科常見病症,二者雖有差別,但在病因與發病機理上有共性,是肛管直腸周圍化膿性疾病的兩個不同階段。
臨床表現:肛門周圍出現一腫塊,甚者突然劇烈疼痛、紅腫發熱、墜脹不適甚至可出現全身發熱等全身中毒狀。而結核性肛周膿腫常為慢性病,疼痛不劇烈,伴有低熱,膿液、清稀色白,應與單純性肛周膿腫相區別。
治療原則:通常是先切開引流,待肛瘺形成後再行第二次手術,而我院多採用一期根治術,結合濟川方法傷口換葯,避免了再次手術之痛苦。徹底清除感染源厚發病灶(即內口)是手術關鍵。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定道:肛管直腸向隙因急慢性化膿腫性感染上染,導形成膿腫者,稱肛管直腸膿腫,簡稱肛周膿腫。
年齡:20-40歲居多。
性別:男>女。
中醫:肛門癰疽。臟毒肛癰,盤肛癰,懸疽坐馬癰、跨馬癰、灌口癰,赤施等。
該病發病急驟,疼痛劇烈,如誤診或處理不當,常可導致肛周廣泛的組織破壞,甚至引起敗血症乃至死亡等。
(一)病因
本病多因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厚味,濕熱內生,熱毒結驟肛門。或因肛門肌膚損傷,感染毒邪,瘀血凝滯,經絡阻塞,血肉腐敗而成。
《外證醫賽匯編、肛癰篇》概括說:「肛癰者,即臟毒之類也,始起則為肛癰,潰後叩為痔漏。病各雖異,總之外手醉飽入房,膏梁厚味,灸博熱毒,負重奔走,勞碌不停,婦人生產努力,以上皆饒氣陷阻滯,濕熱瘀勞下注,致生肛癰。」
據我們對108例患者的病因調查,發作時有明顯誘因者68-65.96%,其中:
因食辛辣香燥-37例-54.41%
飲酒 -14例-20.59%。
迂勞倦 -6�?.82%
久坐女動 -3例-4.41%
坐卧濕地 -3例-4.41%
食油膩 -2例-2.94%
麥寒 -2例-2.94%
隨月經而發 -1例-1.47%
1、局部感染
(1)肛竇、肛腺感染。
足引起肛周膿腫最重要,最常見的原因。Eisenhammer統計,97%的肛周膿腫源於此。
(2)肛裂、痔瘡等其它肛腸病術前或術後的感染,會陰切開術後以及尿道,前裂腺等術手的感染均可繼發肛周膿腫。
2、全身性疾病繼發性感染。
如白血病、克隆氏病、TB、糖尿病、放線菌病以及膿毒血症引起的血行播散性感染等。
3、損傷
如糞便干硬,直腸內異物損傷以及刀、槍傷等繼發的肛周感染。
腹瀉
干便損傷(細菌)→肛竇→發炎→肛腺排泄不暢
↓
肛腺抵抗力
↓
肛腺炎
↓
肛腺膨大、破裂
↓
感染擴散
↓
中央間隙膿腫
↓聯合似肛纖維
經過括約肌間隙
↓
膿液漫延
↓外括約深淺間→坐骨直腔窩
↓ | →內粘膜下間隙
肛管後間隙
↓
直腸後間隙 肛裂、月管皮下膿腫
表現
本病的臨床特點是:膿腫部位淺在的,局部紅腫熱痛等症明顯,感寒發熱等全身症狀不明顯,檢查見局部紅腫,觸痛明顯,中央有波動感。容易確診。
膿腫部位較高較深的,局部症狀往不明顯,以墜脹、酸痛,不適等常見,而感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突出,檢查局部視診多無異常,。指診可找到壓痛區,或直腸結捫到腫塊區或豐富區域,穿刺可抽出膿液。血管增高明顯。
若肛周多個間隙聯合感染,則局部與全身症狀顯著,血象異常增高。
若膿腫已破潰則診斷自明。
膿腫如未及時治療,常有以下三種結局
1、沿括約肌間隙進一步漫延。
2、以肛周皮膚穿破排膿→肛瘺。
3、膿液以肛竇或腸畢穿出→內瘺。
4、自行癒合,但<5%。
診斷:
1、症狀:患者感肛門出現腫塊或硬塊繼而紅腫熱痛;或肛門附脹,酸痛,可伴惡寒發熱。
2、體征:肛門周圍腫塊潮紅,灼熱、壓痛;肛門直腸內捫及腫塊壓痛。膿成者可捫到波動感。局部穿刺獲見膿液。
(五)分類
以提肛為界提肌以上為高位,以下為低位。
1、低位肛周膿腫
位於提肛以下的間隙。以局部紅腫熱痛為主,全身症狀不明顯
(1)肛管前(後)淺間隙膿腫
(2)肛管前(後)深間隙膿腫
(3)坐骨直腸間隙
(4)肛門周圍間隙
(5)低位括約肌間隙
2、高位肛周膿腫
位於提以上,以寒線。,高熱、乏力、腺塊等全身症狀為主,血象高。局部症狀相對較輕。
(1)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2)直腸後間隙
(3)直腸膀胱(子宮)間隙
(4)高位括約肌間
3、聯合間隙膿腫
膿腫累及2個以上間隙者。全身與局部反應均重。
(1)低位聯合間隙膿腫
(2)高位聯合間隙膿腫
(3)高低位合法間隙膿腫
4、直腸粘膜下膿腫
治療
「膿成決以刀針」切開排膿當首務。之後而結合滑熱解毒除濕、抗菌、對症等治療。
1、手術治療
(1)分期手術治療
表淺而單純性膿腫,可不用麻醉或局麻下於膿腫中央切開排膿即可。
膿腫深大或多間隙聯合感染者,用利多犬因作腰俞穴麻醉,肛門松馳後,行切開排膿術。切口方向應視膿腫的大小、位置不同,於素用放射狀,弧形成多處分段切口的方法。
排膿後,依次用O2水、鹽水,0.5%滴靈慶大沖洗膿腔。檢查無發出出血,傷口留置橡皮引流。
待急性炎症消退,膿腔收縮變化形成瘺管後(一般3個月左右)再作二期手術-肛瘺根治術。
(2)膿腫一次根治梗
條件具備、膿腫內口又明確者,行根治術可縮短療程,減輕痛苦、節省開支。
麻醉成功後,通過指檢、探針、美蘭染色等方法確定膿腫的部位、范圍、內口。
低位膿腫,作放射狀切口連同內口一並切開,搔刮膿腔,沖洗傷口,縫或不縫合傷口視情況而定。傷口量凡小林紗紊壓迫引流。
膿腫累及肛直環以上,則痔肛直環以下膿腔全部切開,顯露肛直環,將一橡筋從膿腔穿出內口,拉緊並結扎橡筋。
若屬馬啼形膿腫,則於肛門兩側作弧形切口,在肛管後側作以行切口,並行內口掛線引流,然後搔刮沖洗膿腔,縫合遠端,近端上凡士林或橡皮引流。
肛膿根治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定位準確。術前明確部位、范圍、內口。可在麻醉下通過指診、穿刺等確定部位。通過肛門鍾、指診、探針、染色等確定內口。內口不明,宜分期治療。
(2)切口宜大,使引流務暢。膿腔應充分打開,不留無腔。術中可用指探查、分開膿脹內口的纖維間隔,以利引流。
(3)手術要注意肛門功能的保護。不主張對括約肌或肛直環的一次性切開、尤其高位膿腫受累的括約肌或肛直環較多,切開必然導致肛門失禁。故掛線法值的提倡。遠端要傷口深大者,宜縫合,其一可加迷傷口癒合,縮小療程;其二可減少疤痕面積,減小肛門畸形。實踐證明,只要操作準確,膿腔、原發灶清理干凈,近端傷口引流通暢,是不會感染的。
2、輔助治療
(1)抗生素的應用。
低單膿腫,全身反應不者,血象不高者,可不用或單用慶大,D或滅滴靈即可。
高位、復雜的,多間隙聯合感染的,應大劑量抗生素聯合靜滴,常用慶大32萬+0.5%滅滴靈200ml/日,或氮苄P.N.C先鋒黴素等。
(2)中醫葯的應用。
肛癰多由濕熱內生、熱毒結驟而成。術後早期應以清熱解、利濕排膿為主,常用清熱利濕湯加減:銀翹、板蘭根,花粉、公英、膽草各15,赤芍、丹皮、黃柏,川牧、紫花地丁各12,苡仁20。或用龍膽瀉肝湯,三仁湯土。
當急性期過,濕熱毒邪已清則應及時益氣補血,生肌斂口,同時也注意清理餘毒,常用八鈣湯加香曲、苡仁、公英等。
注意辨證施治
對症治療
視病情需要,可適當補濕、補電解質給予維C、B等支持治療。或者輸血、氨基酸等。
肛周膿腫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指肛門周圍軟組織發生急慢性化膿性感染,而形成膿腫的結果。其膿腫多來自肛門腺感染化膿蔓延到肛管周圍間隙或肛管皮下與粘膜下形成的膿腫。其特點為:
(1) 此病多見於20~40歲的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可能與男性肛腺發達,分泌腺體增多,感染的機會增加有關。
(2)發病急驟,肛門部墜脹痛劇烈,疼痛難忍,臨床症狀顯著。
(3) 肛門膿腫形成以後,易向周圍軟組織間隙擴散,並可繞過肛門後方,向對側蔓延,形成新膿腫。這種向周圍組織擴散而形成多發膿腫的現象,是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主要特點。
(4) 膿腫成熟後,自然破潰排膿,由於直腸壓力的變化,腸腔內的氣體和液體不斷地從肛內的隱窩、肛竇或乳頭開口進入,使膿腔持續感染,難以粘連癒合,形成肛瘺,或是感染沿肛竇底腺組織分支,經淋巴管向外感染,順著括約肌各部的肌間隙蔓延,而形成膿腫。肛周膿腫主要有哪些表現? 肛周膿腫發生的位置不同,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但一般的症狀是,當發現肛門直腸周圍有一個小硬塊或腫塊,繼則突然局部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紅腫發熱,墜脹不適,坐卧不寧,里急後重,大便秘結,排尿不暢,有直腸刺激症狀,並隨之出現如體溫升高、食慾不振、寒戰、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狀。一般一周左右可形成膿腫,此時用注射器穿刺可抽出膿液,即可確診。發生肛周膿腫後應如何處理? 膿腫一旦形成,應立即切開排膿,積極控制感染,阻止膿腫向深部組織蔓延和擴散。同時配合全身和局部的治療,以減輕病人痛苦。肛周膿腫自行破潰後或切開後為什麼易形成肛瘺? 有的人直腸周圍膿腫自行破潰或切開後,創口長期不能閉合,常有膿水流出,很痛苦,到醫院檢查發現已成為肛瘺。這是因為膿腫自行破潰或切開後,原發內口感染物不斷從內口進入感染灶,形成長期的炎症刺激及反復感染,最終導致肛瘺。
③ 小兒肺膿腫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小兒肺膿腫即胸膜腔內滲出物呈膿性,有劇烈的炎症,由化膿菌感染所致。初起即為膿性者甚少。多由胸膜結核時由葡萄球菌或鏈球菌之混合感染而為肺膿腫。但亦有由漿液性胸膜炎漸次移行為膿性者。本病常續發於肺炎之後,或由其他敗血化膿性傳染病經由血管而傳染,如支氣管擴張、腐敗性支氣管炎、創傷感染等而發本病。
小兒肺膿腫屬中醫「肺癰」范疇。
一、病因病機肺癰的病位在肺,邪熱犯肺,蘊結不解是引起肺癰的主要原因。
小兒臟腑嬌嫩,衛氣虛弱,衛外不固;或因母體愛食油煎火辣食物,加之風熱襲表犯肺,以致肺衛失和,肺失宣降,則咳嗽惡寒發熱,心煩胸痛,在初期未抓緊辛散肺郁,以致熱滯上焦,肺氣壅滯。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發熱無定型,可為間歇性,也可為弛張型。咳嗽大都持續存在,可為陣發性,如膿腫與呼吸道相通,則咳出極臭的膿液,偶帶血液甚至發生大咯血。有時出現胸痛或腹痛。起病急者可伴有寒戰,較多見於年長兒。
陽性體征中,以病區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以及不恆定的濕性啰音較為多見。有時叩診得實者,呼吸音為管狀,較大膿腫在排出內容物後可出現叩診空瓮音。此外,尚有消瘦、蒼白、肝增大及桿狀指(趾)。急性期白細胞總數高達2~3萬或更高,中性粒細胞也偏高,在慢性期則接近正常,可見貧血。咳出膿液可多至數百毫升,靜置時膿塊沉澱於下層,鏡檢可見彈力纖維,證明肺組織受到破壞。
嬰兒時期的肺膿腫大都繼發於化膿性肺炎之後,表現為多發性小膿腫,特別在耐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病程中最易發生,成為該病特徵之一。此處敘述者主要是學齡兒童及學齡前兒童時期的較大膿腫,或由於呼吸道吸入異物肺部感染擴大,或並發於白血病的過程中,偶由鄰近組織化膿(如肝膿腫、膈下膿腫或膿胸)後引起。除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常見病菌之外,有時可從痰液培養出多種細菌。在吸入異物後續發者往往為混合感染。蛔蟲病患兒劇烈嘔吐時,有時可成為吸入性誘因。
2.診斷除臨床病史、症狀和血常規外,主要依靠X線後前位及側位胸片,可以測定膿腫的多少、大小及部位,往往可見空洞及隨著體位變動而轉移的液面。空洞的邊緣較厚,其周圍的肺組織有炎性浸潤。空洞比較穩定,不像肺大泡的空洞那樣迅速形成,大小隨時變易以及在短時間內可以自然消失。膿液細菌培養時,應做對抗生素的敏感試驗。必要時對膿液進行結核菌檢查,並做結核菌試驗。
三、辨證施治
1.初期
【辨證】惡寒,發熱,咳嗽,胸痛,咳則痛甚。呼吸不利,咳白色黏痰,痰量日漸增多。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而滑。
【施治】清肺解表,止咳解毒。
【方葯】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0g,蘆根、薄荷、荊芥穗、連翹、淡豆豉各8g,牛蒡子、桔梗、杏仁各6g,甘草3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頭痛甚者加白芷、蔓荊子各10g,以息風止痛;口渴甚者加石膏20g,知母10g,以清氣分熱邪。
2.成癰期
【辨證】身熱轉甚,時時振寒,繼則壯熱,汗出煩躁,咳嗽氣急,胸滿作痛,轉側不利,咳吐濁痰,呈黃綠色。自覺喉間有腥味,口乾咽燥。苔黃膩,脈滑數。
【施治】清肺化瘀,消癰解毒。
【方葯】葦莖湯加減:蘆根2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桃仁、敗醬草各1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咳嗽氣迫甚者加桑皮、白前、地骨皮各10g。
3.潰膿期
【辨證】咳吐大量膿血痰,似如米粥,腥臭異常。有時咯血,氣喘不能卧,身熱面赤,煩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施治】排膿解毒,清熱內托。
【方葯】桔梗湯加減:苡米15g,貝母、陳皮、甘草各6g,銀花、葶藶子、桔梗各10g,白及2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痰膿臭甚者加敗醬草15g,芙蓉花10g,以解毒清膿;膿中帶血者加茅根、丹皮各10g,以涼血止血。
4.恢復期
【辨證】胸脅隱痛,難以入卧,氣短,自汗,盜汗,低燒,午後潮熱,心煩,形體消瘦。舌質紅苔薄,脈細或細數無力。
【施治】養陰補肺、清熱寧心。
【方葯】沙參清肺湯加減:沙參15g,黃芪、太子參、冬瓜子、合歡皮、桔梗各10g,白及、苡仁各2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胸部隱痛者加玄胡、香附各10g,以行氣止痛;低熱盜汗者加玄參10g,白及20g,以養陰復損。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桑菊銀翹散(適用於肺膿腫早期)。
(2)復方魚腥草片(適用於肺膿腫早期)。
(3)急支糖漿(適用於肺膿腫成膿期)。
(4)八寶五膽葯墨(適用於肺膿腫咳吐膿血者)。
(5)扶正養陰丸(適用於肺膿腫恢復期)。
2.驗方
(1)桑白皮9g,地骨皮9g,寒水石9g,青黛3g,生薏苡仁30g,紫草6g,白薇6g,乳香4.5g。水煎服,日1劑,2~3次分服(適用於本病早、中期)。
(2)葶藶子5g,杏仁10g,枯梗5g,瓜蔞12g,冬瓜子15g,魚腥草15g,花粉10g,白芷6g,葦根15g,甘草5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本病潰膿期)。
(3)干蘆根15g,薏苡仁15g,冬瓜子30g,魚腥草30g,地丁草30g,桃仁10g,全瓜蔞10g,黃芩10g,桔梗1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肺膿腫各期)。
(4)薄荷9g,鮮蘆根75g,連翹15g,忍冬花50g,魚腥草50g,杏仁12g。水煎服,日1劑,2次服(適用於肺膿腫之早期)。
(5)鮮蘆根75g,連翹18g,魚腥草50g,蒲公英18g,敗醬草15g,薏苡仁、冬瓜仁各50g,橘梗9g。水煎服,日1劑,2次服(適用於肺膿腫之成癰期)。
五、調護
(1)適當休息,注意營養,多飲開水。患者因痰多且有惡臭,故應經常漱口。室內空氣流暢,以減少臭氣,但勿使患者受涼。
(2)咳嗽咳痰可給予止咳祛痰劑,如氯化氨。但禁用可待因等麻醉性鎮咳劑,以免抑制咳嗽,使痰不易排出。
(3)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咳嗽及其他情況,如發現呼吸困難、發紺、咳痰過多或過少,痰中夾血或咯血,應及時就醫。
(4)如病人虛弱多汗,內衣、被潮濕,應及時更換。
(5)凡屬肺虛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衛不固,易感外邪者,當注意寒溫適度,起居有節,以防受邪致病。一旦發病,則當及早治療,力求在未成膿期得到消散或減輕病情。
④ 怎麼分辨淋巴結是否化膿
有抽痛或跳痛感, 較硬, 紅腫, 是急性炎症還沒有化膿, 經治療可以恢復, 治療不好再嚴重,就要化膿了.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⑤ 中醫外科辯膿有哪四種方式
眼觀,用手去觸摸,用銀針刺探,還可以用手電筒照射
⑥ 骨膿腫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骨膿腫又稱局限性骨膿腫,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慢性骨髓炎,由於入侵細菌毒力較低,病人抵抗力較強,或在起病早期使用過相當有效但不徹底的抗生素,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形成於骺端病灶以後,未向骨膜下或骨幹髓腔擴展,被控制而停止發展,形成局限性骨質破壞和骨膿腫。致病菌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
一、病因病機骨膿腫由局部膿液、周圍纖維組織膜圍繞和一層硬化骨包圍所構成。此種病灶可在身體抵抗力降低時,有急性炎性發作,也可能細菌被消滅而遺留長期存在的骨腔,內含無菌膿液、漿液,或被纖維組織所充填。
根據中醫觀點認為,本病誘發因素同急性附骨流毒。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繼發於癰、癤、疔,或跌打損壞,餘毒未盡,毒熱深竄入里,留於筋骨,以致經絡氣血阻隔凝滯,毒熱腐肉蝕骨,蘊郁成膿,留積於骨。若毒力增強,抵抗力下降,熱毒熾盛,可彌漫筋骨,潰爛流膿形成竇道,長期不愈。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骨膿腫常發生於長骨幹骺端及下頜骨等處。病人多為男性青壯年。開始時可有急性炎症發病史,但不及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嚴重,經治療後逐漸好轉。有時沒有全身症狀,起病緩慢,局部有間接性或持續性隱痛,行走時加劇。局部溫度升高,軟組織微紅,有腫脹。
(2)局部有明顯壓痛。白細胞計數升高。病程較長者,可反復出現紅、腫,疼痛加劇及發熱等急性發作表現。部分病人有穿破流膿史。
2.診斷
(1)X線檢查:攝片在長骨幹骺端有不規則略呈圓形或卵圓形密度減低的骨破壞區。直徑約1~7cm不等。周圍有硬化性骨質邊緣,附近有時可見骨膜下骨質增生。骨破壞區內有時可見小碎片死骨。
(2)須與骨囊腫作鑒別。後者沒有炎症表現,X線片顯示囊腔周邊壁的骨質硬化不明顯,附近也無骨膜下骨質增生。
三、辨證施治
1.蘊毒化熱型
【辨證】局部疼痛、微腫發熱,活動或疲勞時腫脹疼痛可加重。脈弦數。
【施治】清熱解毒,祛瘀消腫。
【方葯】祛瘀解毒飲加減:當歸、連翹、丹參各15g,乳香、沒葯、牛膝、透骨草各10g,金銀花、地丁、蒲公英各20g,陳皮6g,甘草3g。
2.注骨成膿型
【辨證】全身疲乏無力,低燒不退,食慾不振;局部腫脹疼痛,痛點局限固定,按之中軟應指,久不潰破。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施治】扶正祛邪,托毒透膿。
【方葯】透膿散:生黃芪30g,當歸、川芎、白芷各10g,炮山甲、皂角刺、牛蒡子各6g,金銀花20g。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十全大補丸、復方骨髓炎片、復方蛇總管液、骨炎靈膏葯、骨炎靈散劑、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玉露膏、生肌玉紅膏、骨炎拔毒膏。
2.驗方
(1)壁虎40份,丹參20份,丹皮20份,蒲公英20份,地丁20份,人工牛黃1份。諸葯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4~6g,每日2~3次,用肉桂、乾薑煎湯送服(適用於化膿性骨髓炎)。
(2)大龜版3個(炙黃),紅花15g,大蜈蚣10條,全蠍10g,當歸、生乳香、生沒葯、血竭、象牙粉各30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小兒酌減,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於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無論紅腫、化膿或竇道形成均有特效;病在上者飯後服,病在下者飯前服)。
(3)黨參、黃芪、當歸、制乳香、沒葯、炮山甲、木香、陳皮各12g,川芎、炙甘草、大棗各6g,白芍、焦白術、茯苓各10g,銀花、紫花地丁各9g,蒲公英3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4)荊芥10g,蘇葉10g,生薑15g,茶葉6g,紅糖30g。將荊芥、蘇葉洗凈,與茶葉、生薑一並放沙鍋中,加水500g浸泡20分鍾,文火煎沸10分鍾取汁,加紅糖溶化即成。隨意服用(適用於化膿性骨髓炎)。
(5)西黨參20g,白術10g,雲茯苓10g,苦桔梗10g,金銀花20g,生甘草6g,全當歸10g,正川芎10g,川牛膝10g,北黃芪20g,杭白芍15g,紅棗5枚。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化膿性骨髓炎)。
3.外治方
(1)水楊梅30g,黃柏15g,艾葉10g,桂枝10g,敗醬草30g,地榆30g,魚腥草30g,日1劑,水煎煮,每天沖洗創面2次。
(2)救必應、夏枯草、毛冬青葉、杉木寄生(干品)各100g,凡士林400g。先將前四葯共研為末,過80目篩,將凡士林放入鍋內加熱煮沸,再徐徐加入葯粉攪拌均勻晾乾備用。根據患部面積大小,選大小適中的消毒紗布,再將九夏冬軟膏放於紗布上壓平(0.5cm厚),將葯膏直接敷於患部皮膚上,每隔3日更換葯膏1次。
(3)黃柏、黃連、姜黃、大黃、厚朴、田七、白芷各5g,制南星、蒼術、陳皮、甘草各1g。先將諸葯共研為末,過80目篩,將凡士林放入鍋內加溫煮沸,再徐徐加入葯粉攪拌均勻晾乾備用。根據患部面積大小,選大小適中的消毒紗布,再將九夏冬軟膏放於紗布上壓平(0.5cm厚),將葯膏直接敷於患部皮膚上,每隔3日更換葯膏1次。
五、調護
(1)早期關節軟骨多數是完整的,如果此時治療及時,仍可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
(2)在恢復期,骨質破壞區邊緣可呈不規則的骨硬化,病變嚴重時可形成纖維性強直,關節周圍的骨質密度和骨小梁結構恢復正常。
(3)如感染及時被控制則可僅遺有關節間隙輕度變窄,但可繼發骨關節退行性改變。
(4)嚴重的關節軟骨破壞可發生骨性關節強直,往往強直在非功能位,如屈曲,內收畸形,關節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
(5)重視個人衛生,勤洗澡,防止皮膚瘡癤的發生。
(6)患者宜加強營養。
(7)在急性期患肢抬高,避免活動,防止骨折。
⑦ 古代醫學作品
一、《脈經》
《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七篇,為西晉�1�7B7王叔和編撰。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脈經》開宗明義指出「脈理精微,其體難辯」,「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脈經》正是針對這些難點來進行編撰總結的。
《脈經》雖然是一部綜合前代脈學成就的著作,但由於它篇幅簡練、集中,便於學習,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學教育仿唐制,當然也不例外。該書著成後,就陸續傳到我國西藏地區,對藏醫學的相關學科起著重大的影響。通過這里,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1�7B7阿�1�7B7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網路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舊唐書》載《脈經》二卷,但到宋初本書已瀕於湮沒。至宋林億等校正醫書時,發現此書,予以刪繁補缺。今存版本較早的有天歷三年廣勤書堂刻本。其後歷明清諸代,直至現代,各種刻本、排印本等等,計有數十種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閣叢書本較有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有商著印書館鉛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上海衛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針灸甲乙經》
全名有時也稱《黃帝甲乙經》(《隋書�1�7B7經籍志》)、《黃帝三部針灸經》(《新唐書,藝文志》等),現一般通稱《針灸甲乙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針灸甲乙經》全書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內容系擷取《素問》、《鋮經》(即《靈樞》和《明堂孔穴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部分的精華,予以整理重編。
卷一至卷六,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系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計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於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針灸甲乙經》的著成,對於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宋、公元6~8世紀,中、朝、日之教學均規定為教授學生的必修課;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書的基礎上的發揮。國外早已有本書英譯本,對國外針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三、《肘後備急方》
本書原名《肘後救卒》,計三卷,東晉葛洪所著。今本《肘後備急方》共八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證的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後」,但卻包含相當多寶貴的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有不少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發現,對今天的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他所描繪的「虜瘡」即天花,是外界傳入,並非我國固有,具有重要的醫學史價值。
書中還提到射工、沙虱、馬鼻疽等多種傳染病,論者認為所謂射工是對一種血吸蟲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蟲病,山有人認為這是血吸蟲病的得病過程。更可寶貴的是書中還指出這種沙虱鑽入皮肉後。如果以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方見行動也。這可證明當時已經認識疥蟲,它用疥蟲的大小,檢得方法來比喻沙虱,十分恰當。總之,《肘後備急方》一書,對古代幾種傳染病作了細致的描述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肘後備急方》中專有一節討論「猘犬所咬毒」的處理。書中首先認識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嚴重性,指出其潛伏朗和病程經過。提出治療狂犬病的方法計約二十種,其中有「仍殺咬犬,取腦傅之,便不復發」之法。這方法的寶貴之處在於它是以該狂犬的腦組織來敷貼傷口以預防狂犬病之發作,是一種免疫治療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親神經組織的病毒,在狂犬的腦組織中大量繁殖。用這種組織來治療狂犬病,如果說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響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現代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
《肘後備急方》雖然都是一些簡便易得的治療方法,而這一部著作及其所宣揚的治療思想,似乎與一向認為正統的「辯證論治」的思想不相協調,因而使一些後代「正統」醫家認為不足輕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這些簡便易得的治療方法、方劑中涵有寶貴精華,應予以重視。如以青蒿治療瘧疾「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也是長期經驗積累所得的珍貴結論。現代研究證明,青蒿中含有抗瘧作用十分明顯的青蒿素,是一種不耐熱的化學成分,因而雖然中葯一般都用煎劑,葛洪強調要生服其汁。青蒿素的分離研究導致了現代抗瘧史上的一大重要發現,(青蒿抗瘧的研究,載《中國中醫研究院三十年論文選》,中醫古籍出版社,1985)。又如書中有關腳弱病的記述,可以認為是最早的腳氣病的歷史,尤其是心臟型腳氣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夠的維生素乙來治療腳氣病等。
四、《名醫別錄》
原書早佚,但其有關內容仍可從後世的《大觀本草》、《政和本草》中窺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內容,365種系陶弘景錄自《名醫別錄》。
《名醫別錄》原書的收葯數目,應該在730種以上,因為這一數目是陶弘景在編錄成二部獨立的著作時篩選出來的,當時可能摒棄了一部分主觀上認為不用的葯物。從葯物的分類方法來看,仍然是《本草經》那種三品分類法,即按葯物的治療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時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將植物、礦物、動物等類葯大致做了歸類。
對每一種葯,本書都載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別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葯物形態、產地採集炮製法及七情畏惡等項目。這基本上與《本草經》是相同的。在《名醫別錄》中,個別葯味之後己附有方劑,如說」露蜂房,合亂發、蛇皮三味合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諸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丁腫惡脈諸毒皆差,」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劑的體例,為後世本草附方開創一個良好的實用開端。此外,《名醫別錄》中記載的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經超過《本草經》,如桂可發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經》所無,故此書對於研究漢魏六朝的本草學有較重要的實用價值。
五、《本草經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據《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內容各365種,共730種編撰而成,也是本時期本草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本草經集注》存有兩種殘卷,一是出土於敦煌石窟的殘卷,一是出土於吐魯番的殘卷。
敦煌本殘卷只存一卷,也即「序錄」部分,原卷長十七米,正背兩面均書寫。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龍谷光瑞之命,在中亞細亞進行探險時,由敦煌攜往日本。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為其他文獻內容,背面有720行屬《本草經集注》的序錄,但缺卷首。據文字內容最末兩行寫有「開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遲盧麟於都寫本草一卷。辰時寫了記」的記錄,羅振玉氏認為此段文字與原文書法不同而認為應是六朝時的作品。此殘卷1955年群聯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魯番出土的殘卷為一28.5�1�79727厘米的殘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後半部的注文,還有鼴(鼠泉)的前部正文,應是《本草經集注》中獸類葯的部份內容。
此兩件一在日本龍谷大學(一說在英國倫敦博物館),一在德國普魯士學院。
六、《劉涓子鬼遺方》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1�7B7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你《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有關外科癰疽方面的認識,魏晉以後,服石之風漸盛,癰疽的發病率大增。客觀上要求提高對癰疽病的認識和改進治療,《鬼遺方》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基本上是一部癰疽證的專著。此外,還涉及金瘡、瘀血、外傷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鏃等等,全書計載方140餘首,其中治療金瘡外傷跌仆的方子共計34首;對癰疽的辨證論冶,尤其詳盡,可稱為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外症癰疽及金瘡方面的專著。
書中對癰與疽首先從病機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確的鑒別,對癰疽等證的辨膿,已經十分精細。除辨別成膿與否以外,還特別指出發病部位與愈後的關系,說明嚴重癰疽症引發全身性感染的預後嚴重。
《鬼遺方》在治療癰疽外證、石發中毒,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它是根據癰疽的不同情況而給予辨證治療提出了許多解毒的治療方法。如對鍾乳石中毒,書中用「雄雞肘上血一合,將鐵粉湯一茶碗調服之」。又如丹砂發,書中用「黑鉛、黃芪、防風、伏龍肝各半兩,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劉涓子鬼遺方》代表著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平。
本書現存最早版本為北京圖書館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魯番曾出土本書殘卷二頁。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衛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稱《經方小品》,是本時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陳延之,生平失考。據學者考證約著成於公元五世紀下半葉之南朝宋齊間。
《小品方》,其具體內容在宋代已佚,1985年從日本尊經閣文庫《圖書分類目錄》醫學部中發現此書殘卷,其內容包括序、總目及卷一,使《小品方》恢復其全貌的可能性大大加強了。根據總目得知,全書共十二卷,除卷首有序文、全書參考書目,全書日錄外,其內容為:第一卷包括用葯合葯法、調三焦諸方27首及治胸痹等八種病證諸方,從第二卷至第五卷為治療各種雜病方,第六卷為治傷寒溫熱病方,第七、八卷分別為女子眾病及少小百病方,第九卷治服石諸證方,第十卷為外科瘡瘍折傷等方,第十一卷為本草,第十二卷則為灸法要穴。
《小品方》內容豐富,可謂唐以前的一部包羅廣泛的小網路全書,在當時具有相當影響,被視為與《傷寒淪》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經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門徑書,所謂「童幼始學治病者,亦應先習此《小品》,以為入門」。正由於此,在本書散佚之前,影響極大,唐太醫署規定《小品方》為學生心修課程。後來仿效唐制的日本的《大寶律令》及《延熹式》十分重視把本書作為教科書,要求學習時間長達300天,《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醫心方》所引該書不少佚文中有不少獨創性的治療方法。如《外台》引書卷十所載的既簡易而又是科學的測定井冢內有否毒氣的方法,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又如《醫心方》所引的「療自縊方」,其方法極為詳盡,較張仲景《今匱要略》中所述者,已有所發展。
《小品方》自宋末後,就已亡佚,其佚文散見於後世增補之《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諸病源侯論》,此外,日本的《醫心方》及朝鮮的《東醫寶鑒》也錄有一些佚文。近代在日本發現本書的殘卷。現有輯佚本,於1983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中華醫學研究
古代醫學著作發展
公元475-公元265年(戰國-三國)
《黃帝內經》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先秦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據《漢書�1�7B7藝文志》記載,當時有醫經七家,共計216卷,但絕大部分已經失傳,而《內經》是僅存者。《黃帝內經》包括現存的《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其成書時期一向有爭議。它並非一人一時之手筆,大約是戰國至秦漢時期,許多醫家進行搜集、整理、綜合而成。中醫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兩者在《內經》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體觀念最為突出。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共計三卷(也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書年代均不詳。此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八十一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
《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不久,由於戰亂原著散失,後人分別搜集其中的傷寒部分和雜病部分,整理成兩部書,即《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成書以後,一直指導著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
公元265-960年(晉-五代)
這一時期,有不少醫家從事《內經》的整理和注釋工作。最早進行此項工作的,為齊梁間的全元起,他注釋《皇帝素問》八卷,書名《素問訓解》。此書到南宋時失傳。
隋唐時期,楊上善又將《內經》分類編纂和註解,編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是現存最早的《內經》注本。
注釋《素問》影響較大的,是中唐時期的王冰。他歷時十二年,於762年撰成《注黃帝素問》二十四卷。
《脈經》作者王叔和,成書於魏晉。《內經》《難經》均有關於診脈法的闡述,王叔和搜集有關脈法的資料,採集各家之說,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脈經》十卷。
《諸病源候論》於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編撰。全書共50卷,分67門,論述了1739種病候。該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疾病記載的廣泛和詳細,對病源的認識。
《肘後救卒方》晉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匱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攜帶,將其中救急、多見、簡要實用的部分,摘要編成《肘後救卒方》3卷。《肘後救卒方》現存8卷,書中突出之點是對某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很高的水平。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為唐代孫思邈著。孫思邈十分重視醫家的醫德。孫思邈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卻不拘泥。他很重視婦科、兒科疾病的診治,《千金要方》首列婦人方3卷,少兒嬰孺方2卷。
《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燾著作。全書40卷,分1104門,是唐代另一部規模巨大的綜合性醫籍。內容包括有今天的內、外、骨、婦產、小兒、傳染病、皮膚、五官、畜疾等科的證治。本書主要選輯東漢到唐的很多方書而成。臨床各科編排較為合理,先論後方,次序井然。重視急性傳染病,傷寒、溫病、瘧疾等,所佔篇幅較大,說明對傳染病具有相當知識。
《針灸甲乙經》晉代皇甫謐著,成書於256-282年,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專書。全書分12卷128篇。書中敘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重點介紹腧穴總數、釐定部位,詳細介紹了針灸操作方法,並把各種適應證按照臨證需要排列出來。此書影響久遠,其他一些著名的針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書的基礎上發揮而成的。此書也較早傳到國外。
《劉涓子鬼遺方》南齊人龔慶宣著,約成書於475-502年之間,是現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內容,載金瘡、癰疽、瘡癤、疥癬及其他皮膚疾患,有內外治處方140多個。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隋唐藺道人著,約成書於841-846年。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學科價值的傷科專書。它反映了隋唐時期治療骨傷科疾病的水平已相當先進。書中載40餘方,為傷科用葯奠定了理論基礎。
公元960-1368年(宋-元)
《太平聖惠方》是宋廷編著的大型方書之一。共100卷,分1670門,載方16834首,廣泛地收集宋以前方書及當時民間驗方,內容頗為豐富。對方劑、葯物、病證、病理都進行了論述。
《聖惠選方》,成書於1046年,由何希彭節選《太平聖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編輯而成。作為教本應用了數百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宋朝詔令太醫裴宗元等人將官葯局所收醫方加以校訂,編成《和劑局方》。全書共5卷,分21門,載方297首。後來《和劑局方》經多次增補,內容日益豐富,1151年,經許洪,定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全國,為世界最早的國家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時全書10卷,附《用葯指南》3卷,分諸風、傷寒、諸氣等14門,載方788首。
《聖濟總錄》:北宋末年,政府組織醫家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葯,歷時7年(1111-1117年)編成此書。共200卷,達200萬字,分60餘門,方近2萬首,前代方書幾乎全部被囊括。
《濟生方》宋代嚴用和著於1253年,是嚴氏五十餘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全書10卷,分80門,載方400首。原書已佚。
《三陰極一病證方論》,宋代陳言著,全書15卷,分180門,載方1500餘首,有方有論,論後附方,使讀者易於洞曉病因,論因求治,在傳播方劑學上也有貢獻。
金代劉完素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2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2卷。可靠而價值較大的有《素問玄機原病式》與《宣明論方》二書。
金代張元素著有《醫學啟源》、《珍珠囊》、《臟腑標本虛實用葯式》等。
金代張從正著《儒門事親》。
金代李杲著《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陰證略例》、《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注》、《傷寒辨疑》等。
公元1368-1840年(明-清�1�7B7鴉片戰爭前)
《本草發揮》1384年徐用誠編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驌編撰,它既是15世紀初我國一部葯、食兩用的植物學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學圖譜。
《滇南本草》約1476年,蘭茂編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綸編撰。
《本草綱要》1578年,李時珍著,共52卷。李時珍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證治准繩》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書以證治為主,每證引經據典,結合己見論述,內容豐富,條理清楚,議論持中,選方較精。
《壽世保元》1615年,龔廷賢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陳實功編著,此書主要是作者對其外科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書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圖若干。
《瘟疫論》1642年,吳有性著。該書創立「戾氣」學說,對溫病病因提出了偉大創見,對傳染病方面有獨到見解。
《溫熱論》葉桂著。書中總結了溫熱病的理論和經驗,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濕熱條辨》薛雪著,此書對濕熱病的病因、證侯、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診治法則,以條文形式作簡要闡述,其中還註明作者自己的見解,對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
《本草綱目拾遺》1765-1802年,趙學敏著。載葯921種,其中有716種是《本草綱目》所未收載或敘述不詳者。
⑧ 怎樣辨別傷口是否有膿
觀察傷口是否有液體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