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腳濕氣的治療方法
治
(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備用,洗凈腳後撒於患處。適用於糜爛型腳氣
(2)苦參、白蘚皮、馬齒莧、車前草各30克,蒼術、黃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對水皰型或有感染時應用有良好效果。
(3)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種,放入半斤醋內,浸泡一天後,於每晚臨睡前泡腳20分鍾。連續治療7天,對角化型有良效。
(4)木瓜30克,甘草30克。將上葯水煎取汁,侯溫後足浴5—10分鍾,每日2次,每天1劑,連續5—10天。 (5)藿香30克,黃精、大黃、皂礬各12克,米醋1000毫升。將上葯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後;去渣,備用(浸泡時每天搖動數次),使用時取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鍾,連續5—10天。
(6)丁香15克,苦參、大黃、明礬、地膚子各30克,黃柏、地榆各20克。上葯水煎取汁,而後將葯液候溫洗足,每次10—15分鍾,每日5—6次,每日1劑,每劑可用2次。
(7) 葛根,白礬、千里光各等量。將上葯烘乾研末,密封包裝,每袋約重40克,每次取粉劑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約1000~2000毫升,混勻足浴,每次20分鍾,7日為1療程,連續1—2個療程。
(8)白鮮皮40克,苦參、黃柏、蒼術各30克,防風20克,荊芥穗、枯礬各10克,蛇床子、地膚子、黃精、藿香各50克,蔥白4枚。上葯加水約3000毫升煮沸,待溫時將雙腳浸泡在溫液中lO—15分鍾,每日2次,一般用葯4-5劑即可。
(9)白醋500克濃縮至250克,加去皮大蒜頭、花椒各30克浸泡2天,用醋液浸泡患處,日2次,1次10分鍾,7天即可。
(10)可直接塗抹一些純中葯葯膏,比如說之類的,能有效深入皮膚底層,殺滅深層真菌,防止腳氣復發。
B. 請問腳上長濕氣,怎麼治療
是腳癬。
用蘭美抒.襪子用開水燙洗,日光下曝曬,鞋子經常曬,穿透氣性好的鞋子,穿吸汗的棉襪.
腳癬
病因症狀
腳癬欲稱「腳氣」或「香港腳」,中醫學稱為「腳濕氣」,是一種淺部黴菌感染的皮膚
病,它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乾性主要表現是腳底皮膚乾燥、粗糙、變厚、脫
皮、冬季易皸裂;濕性主要表現是腳趾間有小水泡、糜爛、皮膚濕潤、發白、擦破老
皮後見潮紅,滲出黃水。兩者都具有奇癢,也可兩者同時存在,反復發作,春夏加重,
秋冬減輕。
治療原則:
1.皮損局限者以外用療法為主,常用抗真菌制劑有咪唑類霜劑或軟膏,亦可聯合其他抗真菌制劑交替使用; 2.皮疹泛發頑固者,可選用系統抗真菌葯治療,目前多用斯皮仁諾或療酶舒; 3.對同時患有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者要一並治療。
自療注意事項
(1) 保持足部清潔、乾燥、勤洗腳,勤換鞋襪。
(2) 對腳部多汗經常穿長筒靴,膠鞋者,可在鞋襪內撒足癬粉。
(3) 不可用手抓腳,以免染上手癬。
(4) 選用外用葯宜兩葯交替使用,同一種葯不宜久用。
(5) 痊癒後,每周塗葯1次,天熱更宜堅持。
本病以外治為主。
自治療法
1、 驗方自療法
(1) 風油精塗於患處,每日1次。
(2) 將雙足用溫水洗凈後擦乾,塗藿香正氣水於患處,每日2次。
(3) 冰硼散3支、六一散30克、拌勻,取適量睡前塗於患處。
(4) 樟樹葉子適量,擦患處,每日2次。
(5) 將患足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凈,後用消毒棉球蘸醋精塗於患處,
每日2次,連用1周可見奇效。
2、 飲食自療法
(1)生大蒜頭20瓣、生花生仁250克、雞腳爪3對。蒜瓣去皮,與另2味合
煮服之,腫消便愈,花生仁含有腦磷脂,可治腸塞等病,亦能疏導腳氣。
(2)大蒜頭5隻、龜1隻。龜洗凈切塊,蒜頭微搗爛,放入鍋中,清燉烏龜,每
天服1次。本方對腳氣病引起的腫脹有消退作用,對老年人更為適宜。
(3)花生仁、赤小豆、大蒜頭去皮及紅糖各200克。上葯煮爛食之,每天服1次,
不可加鹽,否則無效。本方可治療腳氣病之足背浮腫,延至腳踝,甚則小腿也微感
不適者。如腫過膝至股部,則生命垂危,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4)乾薑、木香、陳酒各4克、李子2克。上葯加水400毫升,煎至半量,此煮
汁為1日份,3次服飲。本方可預防腳氣沖心症。此外,宜攝取稍多的的維生素B1,
對於治療腳氣病有益。
(5)大蒜60克、老薑30克、陳皮30克、小豆60克、鯽魚1尾。鯽魚洗凈,和
上葯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煮熟後食用。腳氣病與脾、胃有密切關系,恢復脾胃的
功能即能消除水腫。小豆和鯽魚都有消除水腫的功能,陳皮起輔助作用。
(6)蔥頭100克、蘿卜籽50克。加水煮1小時,取原湯1碗,頓服。本方用治
腳氣腫痛,具有消腫止痛之功效。
(7)蔥頭(搗爛)1根、生薑(搗爛)45克、艾葉60克。上葯用布共為1包,
蘸熱燒酒擦患處,以痛止為度。本方主治因濕氣而兩腳兩腿作痛。
(8)取大蒜若干,搗爛成糊狀敷於患處,約10分鍾左右將其擦去,再塗上一些
金黴素眼膏,2天1次,連用3次可愈。
避免誤疹
在腳癬治療時,不宜接觸肥皂、石灰等鹼性物質,以免使葯效降低。
腳癢時,用熱水燙腳的習慣不可取,因其容易擴散癬症,甚至引起流火(淋巴管炎)。
腳癬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見慢性傳染病。常見症狀為趾間潮濕發白、奇癢,有時可見成群或分散的小水皰,搔搓後流出澄清的粘液體,甚至血水,常出現趾間糜爛,發臭,裂口,脫皮等。用中葯治療,效果較好。
方一:葯物組成:蛇床子15克,苦參18克,蜂房18克,蒼耳草40克,趾間水皰或糜爛加白礬20克,黃柏18克。
方法:將上述葯物放入瓦罐內加水1000毫升,煎至800毫升,濾出葯渣,再加入5~6倍的40℃溫水泡腳,每次泡20~30分鍾,每晚1次,連續3次。如未愈,2周後,繼續按上述方法治療。
方二:葯物組成:蒲公英40克,蘇木30克,茯苓20克,白礬20克,鉤藤30克,防風20克,防己20克。
方法:諸葯物放入洗臉盆中加水2500毫升,煮沸後待溫,泡腳,每日1劑,早晚各1次,每次泡腳40分鍾,3日為1個療程。如未愈,再進行第2個療程,一般不超過2個療程。
C. 請問我腳上濕氣很厲害 怎麼辦
一、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乾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於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角化脫屑、瘙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二、治療方法:
(1)糜爛型:先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1%雷佛奴爾溶液浸泡,然後外塗龍膽紫或腳氣粉,每日2次,待收干後再外搽腳氣靈或癬敵葯膏,每日2次。
(2)水皰型:每日用熱水泡腳後外搽克霉唑癬葯水或復方水楊酸酊劑一次。皮干後再搽腳氣靈或癬敵膏。
(3)角化型:可外用復方苯甲酸膏或與復方水楊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塗葯後用塑料薄膜包紮,使葯物浸入厚皮,便於厚皮剝脫。
(4)近年來臨床上應用足光粉治療各型腳氣,療效顯著,每晚泡腳一次,3次奏效。具體用法可見說明。三、治腳氣誤區:
誤區一拒絕葯物治療:皮膚受到這些刺激後瘙癢更加劇,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直到抓破方可止癢。這樣手上及指甲里的細菌、污垢自然而然落到病灶區內,容易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所以,一旦發現腳氣,就要及早使用葯物治療。
誤區二隨意用葯塗抹:很多人覺得看看廣告,隨便到葯店買點葯就行了。其實這樣極有可能誤診,延誤治療。患者要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先確診,再按醫生推薦的治療方法科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