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畜禽養殖場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畜禽養殖場的消毒方法主要包括三大類:物理消毒、化學消毒和生物性消毒。
(1)物理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包括機械性清除、陽光及紫外線消毒和高溫消毒等。
①機械性清除。用清掃、鏟刮、洗刷等機械方法清除降塵、污物及被污染的牆壁、地面以及設備上的糞尿、殘余飼料、廢物、垃圾等。必要時舍外的表層土,也一齊清除,以減少感染疫病的機會。另外,通風可以減少空氣中微粒與細菌的數量,減少經空氣傳播疫病的機會。
②陽光及紫外線消毒。直射陽光具有較強的消毒作用,是一種可普遍利用的天然消毒劑。一般病毒和非芽孢的菌體,在直射陽光下,只需幾分鍾到1小時,就能被殺死。即使是抵抗力很強的芽孢,在連續幾天的強烈陽光下,反復暴曬也可變弱或被殺死。因此,利用直射陽光消毒牧場、運動場及可移出舍外、已清洗的設備與用具,既經濟又簡便。散射光也能將畜禽舍內的微生物殺死,但作用弱得多。陽光的灼熱使水分蒸發引起的乾燥亦有滅菌作用。
紫外線對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可以使細菌的酶、毒素等滅活;二是紫外線能使細胞變性,進而引起菌體蛋白質和酶代謝障礙而導致微生物變異或死亡。因為這種射線穿透力甚微,只對表面光潔的物體才有較好的消毒效果,空氣中的微粒能吸收很大部分紫外線,不能達到普遍滅菌的目的。紫外線對不同的微生物滅活所需的照射量不同。病毒對紫外線的抵抗力更大一些。
③高溫消毒。高溫消毒主要有火焰、煮沸與蒸汽三種形式。火焰可用於直接燒毀一切被污染而價值不大的用具、墊料及剩餘飼料等。對鐵制設備及用具、土牆、磚牆、水泥牆縫等均可用此方法,木製工具表面也可用燒烤的方法消毒。由於火焰噴射器靠短暫高溫來消毒,效果難以保證。而煮沸與蒸汽消毒效果比較好,主要消毒衣物和器械。
(2)化學消毒法
消毒葯的作用機理:一是葯物為菌體細胞壁所吸收,破壞菌體壁;二是葯物滲入細胞的原生質或與細胞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成分起反應,使菌體的蛋白質變性;三是葯物包圍菌體表面,阻礙呼吸使之死亡。應用某些化學葯物使其和微生物的蛋白質產生凝結、沉澱或變性等作用,引起細菌和病毒的繁殖發生障礙或死亡以達到消毒目的。
選用的消毒劑必須消毒力強,性能穩定,消毒時的有效濃度低;易溶於水、作用速度快;毒性及刺激性小,對人、畜(禽)危害小,並對畜禽舍、器具等無腐蝕性;不易受各種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在畜禽產品中不易殘留;價廉易得,易配製和使用。
(3)生物學(生物熱)消毒法
該法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而釋放出的生物熱,溫度可達60~70℃,各種病菌、病毒及蟲卵等經數日即相繼死亡。這是一種經濟、簡便、有效的糞便消毒方法,常用於對患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畜禽糞便的消毒。
② 臨床上常用的消毒法和滅菌法有哪些
常見的化學消毒滅菌法如下:
(1)浸泡法
選用殺菌譜廣、腐蝕性弱、水溶性消毒劑,將物品浸沒於消毒劑內,在標準的濃度和時間內,達到消毒滅菌目的。
(2)擦拭法
選用易溶於水、穿透性強的消毒劑,擦拭物品表面,在標準的濃度和時間里達到消毒滅菌目的。
(3)薰蒸法
加熱或加入氧化劑,使消毒劑呈氣體,在標準的濃度和時間里達到消毒滅菌目的。
適用於室內物品及空氣消毒或精密貴重儀器和不能蒸、煮、浸泡的物品(血壓計、聽診器以及傳染病人用過的票證等),均可用此法消毒。
①純乳酸
常用於手術室和病室空氣消毒。每100m2空間用乳酸12ml加等量水,放入治療碗內,密閉門窗,加熱熏蒸,待蒸發完畢,移去熱源,繼續封閉2小時,隨後開窗通風換氣。
②食醋
5-10ml/m3加熱水1-2m3,閉門加熱熏蒸到食醋蒸發完為止。因食醋含5%醋酸可改變細菌酸鹼環境而有抑菌作用,對流感、流腦病室的空氣可進行消毒。
此外,尚可應用甲醛或過氧乙酸等進行熏蒸滅菌。
(4)噴霧法藉助普通噴霧器或氣溶膠噴霧器,使消毒劑產生微粒氣霧彌散在空間,進行空氣和物品表面的消毒。如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0.2%過氧乙酸溶液作空氣噴霧。對細菌芽胞污染的表面,每立方米噴霧2%過氧乙酸溶液8ml經30分鍾(在18℃以上的室溫下),可達99.9%殺滅率。
(5)環氧乙烷氣體密閉消毒法將環氧乙烷氣體置於密閉容器內,在標準的濃度、濕度和時間內達到消毒滅菌目的。
環氧乙烷是廣譜氣體殺菌劑,能殺滅細菌繁殖體及芽胞,以及真菌和病毒等。穿透力強,對大多數物品無損害,消毒後可迅速揮發,特別適用於不耐高熱和溫熱的物品,如精密器械、電子儀器、光學儀器、心肺機、起博器、書籍文件等,均無損害和腐蝕等副作用。本品沸點為10.8℃,只能灌裝於耐壓金屬罐或特製安瓿中。
操作方法:滅菌可用櫃室法或丁基橡膠袋法。
①櫃室法可在環氧乙烷滅菌櫃內進行。將物品放入櫃室內,關閉櫃門,預溫加熱至40-60℃,抽真空至21kpa左右,通入環氧乙烷,用量1kg/m3,在最適相對溫度(60-80%)情況下作用6-12小時。滅菌完畢後排氣打開櫃門,取出物品。
②丁基橡膠袋法在特製的袋內進行。將物品放入袋內,擠出空氣,扎緊袋口。環氧乙烷給葯可事先放安瓿於袋內,扎緊袋口後打碎,使其氣體擴散;亦可將鋼瓶放在40-50℃溫水中氣化後與袋底部膠管相通,使氣體迅速進入,用葯量為2.5g/l.將橡膠袋底部通氣口關閉,放入20-30℃室溫中放置8-24小時。
注意事項:
①環氧乙烷應存放在陰涼、通風、無火源、無電開關處。用時輕取輕放,勿猛烈碰撞。②消毒時,應注意環境的相對濕度和溫度。鋼瓶需加溫時,熱水不可超過70℃。③消毒容器不能漏氣(檢測有無漏氣,可用浸有硫代硫酸鈉指示劑的濾紙片貼於可疑部位。如有漏氣,濾紙片由白色變粉紅色)。袋內物品放置不宜過緊。④環氧乙烷有一定吸附作用,消毒後的物品,應放置在通風環境,待氣體散發後再使用。⑤本品液體對皮膚、眼及粘膜刺激性強,如有接觸,立即用水沖洗。⑥在環氧乙烷消毒的操作過程中,如有頭昏頭痛等中毒症狀時,應立即離開現場,至通風良好處休息。
③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哪些內容
(1)常規消毒
所有的預防性消毒均屬於常規消毒。消毒的目的是為了殺滅環境中的傳染源(病原體)和切斷各種傳播媒介、傳播途徑,從而使禽類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常規消毒主要包括:種蛋的消毒、孵坊及孵化器的消毒、禽舍的消毒、養禽場場地及活動場所、道路、器械用具等的消毒。
禽場的常規消毒是通過嚴格的制度和責任到人來落實的,再好的方法和制度必須通過認真的實施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常規消毒的方法有:
①物理消毒法
是消毒中最常用、最簡單、最有實效的方法,包括打掃、洗刷(沖洗)、日曬、通風、乾燥、火焰消毒、焚燒等方法,也是將環境中受病原體污染含量最大的灰塵、糞便、墊料、墊草、飼料殘渣等清除掉的最適用的辦法。火焰高溫消毒可以徹底殺滅病原體,對患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雛鴨肝炎、鴨瘟、小鵝瘟等烈性傳染病的病禽及其污染的墊料、墊草、糞便等排泄物、分泌物、病禽的屍體等用焚燒的方法,可使傳染源得到徹底的消滅,也是傳染病防控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②化學消毒法
主要是用化學葯劑的噴灑和熏蒸等方法而使環境中(含內外環境)的病原體得以殺滅。但消毒葯的使用有許多注意事項,這點將在後面的有關章節加以敘述。化學消毒法也是養禽業中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③生物消毒法
打掃後的糞便、墊草、塵土、污染物等可以通過堆積發酵的方法,來殺死其中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卵等(利用微生物發酵,可使溫度達到70℃以上),但細菌芽孢難以殺死。堆積發酵的地點應選擇養禽場圍牆外的下風向。
(2)緊急消毒
緊急消毒一般是在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時,為撲滅疫情或防止疫情傳入而對疫區、受威脅區採取的緊急防控措施之一。緊急消毒帶有強制性(通過政府的各級組織強制執行)、社會性(包括轄區內所有養禽場、屠宰加工廠、農貿市場及農村的散養禽舍、場地等)和時限性(即在一定時間內必須完成)。
用於強制性消毒的消毒葯及其使用方法,一般由獸醫主管部門和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指定品種和逐極發放,在各級獸醫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以保證消毒的效果。
緊急消毒時往往是物理消毒、化學消毒、生物消毒幾種方法同時使用。所選用的消毒葯應考慮殺菌譜廣、有效濃度低、作用快、對人畜無害、性能穩定、易溶於水、使用方便、易推廣、使用後殘留量少或副作用小等。
(3)帶禽消毒
帶禽消毒是指在家禽飼養期內,定期用消毒葯液對禽舍、籠具和禽體進行噴霧消毒。帶禽消毒能有效抑制舍內氨氣的發生和降低氨氣濃度,可殺滅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效防止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葡萄球菌病、大腸桿菌病以及各種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創造良好的禽舍環境;為保障禽群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夏季還有防暑降溫的作用。帶禽消毒的要點為:
消毒日齡
一般在10日齡以後即可實施帶禽消毒,以後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在育雛期每周消毒兩次,育成期每周消毒一次,發生疫情時每天消毒一次。
清潔環境
為保證消毒效果,首先要徹底打掃禽舍,消除禽糞、羽毛、墊料、屋頂蜘蛛網及牆壁、地面、物品上的塵土。對一些可有可無的物品,應清出禽舍。對於籠養禽舍在徹底清掃後,可用清水沖刷禽舍地面。水洗的目的是將殘留在禽舍內的污物沖洗出舍,以提高消毒效果。沖洗後的污水,應通過下水道或暗渠排至遠處,不能排在禽舍周圍。
慎重選葯
帶雞消毒對葯品的要求比較嚴格,並非所有的消毒葯都能用。選用消毒葯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須廣譜、高效、強力。第二個原則是對金屬和塑料製品的腐蝕性小,以人和雞的吸入毒性、刺激性、皮膚吸收性小,無異臭,不會滲入或殘留在肉和蛋中為標准。可用於帶雞消毒的消毒劑有:過氧乙酸、新潔爾滅、次氯酸鈉、百毒殺、菌毒敵、復合酚和農福等。
科學配液
配製消毒葯液應使用自來水或白開水,不要使用井水。配製消毒液應用熱水稀釋,水溫一般控制在45℃以下。消毒葯配成消毒液後穩定性變差,不宜留存,一般應一次用完。
正確噴葯
帶禽消毒的對象包括舍內一切物品、設備和禽群。消毒器械一般選用霧化效果良好的高壓動力噴霧器或背式噴霧器。消毒時應朝禽舍上方以畫圓圈方式噴灑,切忌直對禽頭部噴霧。霧粒大小控制在80~120微米。霧粒太小易被禽吸入呼吸道,引起肺水腫,甚至誘發呼吸道疾病;霧粒太大易造成噴霧不均勻和禽舍太潮濕。噴霧距離禽體50厘米左右為宜,每立方米空間用15~20毫升消毒液。噴霧時按由上至下、由內至外的順序進行。以地面、牆壁、天花板均勻濕潤和家禽體表微濕的程度為止。
注意事項
①活疫苗免疫接種前後3天內停止帶禽消毒,以防影響免疫效果。
②為減少應激,噴霧消毒時間最好固定,且應在暗光下或在傍晚時進行。
③噴霧時應關閉門窗,消毒後應加強通風換氣,便於禽體表及禽舍乾燥。
④根據不同消毒葯的消毒作用、特性、成分、原理,最好以幾種消毒葯交替使用。一般情況下,一種葯劑連續使用2~3次後,就要更換另外一種葯劑,以防病原微生物對消毒葯產生抗葯性,影響消毒效果。
⑤帶禽消毒會降低禽舍溫度,冬季應先適當提高舍溫3~4℃後再噴葯消毒。
(4)炕孵消毒
炕孵消毒的重要性。
①孵坊病原體的來源
「百家蛋」(收集許多養殖戶的種蛋)蛋殼的帶入,農戶自備的裝雛箱或筐及墊草帶入,出雛過程中的黴菌孢子極易被孵坊環境和孵化器吸入。
②炕孵中感染率高的常見病原體有
小鵝瘟病毒、沙門氏菌、麴黴菌、馬立克氏病病毒、腦脊髓炎病毒、新城疫病毒、雛鴨肝炎病毒、支原體、禽大腸桿菌等。
炕孵消毒的具體做法
①孵坊應保持清潔衛生的環境,執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孵坊的室內外場地應經常性消毒,在出雛期間應每天用百毒殺等消毒液噴灑。
②孵化器在上蛋前或每出孵一次,都要將出孵污物及時清理;孵化箱、出雛箱、蛋架、蛋盤及所有用具等先用清水沖洗後,再用0.5%氨水或其他消毒液高壓沖洗消毒,並用甲醛熏蒸消毒一次。
③規模孵坊應每個月大清洗大消毒一次。種蛋貯存室、孵化器、出雛室等均應有各自獨立的通風設備,防止病原體污染的空氣在室內互相傳染。有條件的孵坊應向飼養戶提供經過消毒處理的裝雛箱和保溫用品,以防止外來的不潔裝雛用具帶入病原體。
④ 手術中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滅菌法包括高溫滅菌、氣體滅菌和電離輻射滅菌三種方法。
1、高溫滅菌法:利用高溫使微生物的蛋白質及酶發生凝固或變性而死亡。這是應用最廣泛而有效的滅菌方法,主要用於手術器械和物品的滅菌。
①高壓蒸汽滅菌法:用高溫加高壓滅菌,不僅可殺死一般的細菌,對細菌芽胞也有殺滅效果,這是手術用品滅菌最常用最可靠是方法。主要用於能耐高溫的物品,如金屬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膠及一些葯物的滅菌。壓力升至104.0~137.3kPa,溫度達121~126℃,維持20~30分鍾,可殺滅包括具有頑強抵抗力的細菌芽孢在內的一切微生物。
②煮沸滅菌法,用於金屬器械、玻璃、橡膠類物品。
③火燒法,用於緊急情況下使用的器械。
2、氣體滅菌法:包括環氧乙烷滅菌法、臭氧和負離子等氣體消毒滅菌法。
3、電離輻射滅菌法:屬工業滅菌法,適用於所用的醫療器械、大規模應用的一次性物品。
消毒法包括葯液浸泡、甲醛熏蒸和紫外線照射三種方法。
1、葯液浸泡消毒:適用於銳利器械、內鏡、特殊材料製成的導管等消毒,目前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下列幾種:2%戊二醛、75%乙醇溶液、1:1000氯己定溶液、0.5%過氧乙酸溶液。
2、甲醛熏蒸消毒法:甲醛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此種消毒方法已逐漸淘汰。
3、紫外線消毒法:紫外線表面作用強,可殺滅懸浮在空氣、水中和附於物體表面的細菌、支原體和病毒等。多用於室內空氣和物品表面消毒。
⑤ 醫院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有哪些
壓力蒸汽滅菌、乾熱滅菌、紫外線消毒、低溫蒸汽甲醛氣體消毒、環氧乙烷氣體滅菌、臭氧、液體化學消毒劑[戊二醛、過氧乙酸、過氧化氫、二溴二甲基乙內醯脲(二溴海因)、二氧化氯、含氯消毒劑、乙醇、碘伏、氯己定、季銨鹽類消毒劑]。
⑥ 手術室常用的滅菌方法有那些
(1)加熱滅菌法
利用高溫來殺死微生物(超過最高生長溫度)的方法。加熱滅菌的原理:當高溫作用於微生物時,首先引起細胞內生理生化反應速率加快,機體內對溫度敏感的物質如蛋白質、核酸等,隨著溫度的增高而遭受不可逆的破壞,盡而導致細胞內原生質體的變化、酶結構的破壞,從而使細胞失去了生活機能上的協調,停止了生長發育。隨著高溫的繼續作用,細胞內原生質便發生凝固,酶結構完全破壞,活動消失,生化反應停止,滲透交換等新陳代謝活動消失,細胞死亡。加熱滅菌可分乾熱滅菌和濕熱滅菌兩大類。
1)乾熱滅菌 利用灼燒或乾熱空氣滅菌而沒有飽和水蒸氣參加的滅菌法稱為乾熱滅菌法。由於乾熱滅菌使用方便,方法簡單,故在生產上廣泛應用。如火焰滅菌法:直接利用火焰把微生物燒死,故又稱焚燒滅菌法。採用此法滅菌既徹底又迅速,但只適用於金屬制的接種工具、試管口及污染物品等的處理。熱空氣滅菌法:即在電熱恆溫乾燥箱中利用乾熱空氣來滅菌。
2)濕熱滅菌 即利用蒸汽進行滅菌的方法。濕熱滅菌又分為高壓、常壓、間歇滅菌和巴氏滅菌4種。
①高壓蒸汽滅菌 由於高壓蒸汽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和較常壓高的溫度,能大大縮短滅菌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加之蛋白質在濕熱條件下容易變性,在熱蒸汽條件下,細菌的芽孢在120℃,經20~30分鍾可全部被殺死。如滅菌材料體積較大,不易被穿透時,可將壓力增加到0.152兆帕,延長至1~2小時。在高壓蒸汽滅菌中,滅菌溫度隨蒸汽壓力的增加而升高(圖2-6)。
圖2-7 簡易常壓滅菌法
③常壓間歇蒸汽滅菌法 這是利用常壓蒸汽反復幾次滅菌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將待滅菌物品放在鍋內,100℃處理1小時左右,殺死微生物的營養細胞,讓其冷卻至30℃左右,此時芽胞會萌發,再以同樣方法加熱處理,反復3次,可達到滅菌目的。該方法可用於不耐高溫的葯品、營養物、特殊培養基的滅菌。
④低溫巴氏滅菌法 即在60~70℃下,經一定時間,殺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適應於不耐高溫的物品消毒。有些培養基,在高溫下遭到破壞,用此法既可殺死致病微生物的營養體,又能使培養基的成分不致受到嚴重破壞。食用菌生產中培養料堆積發酵工藝,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殺死其中的病蟲、雜菌。
(2)過濾除菌法
又分液體過濾和空氣過濾兩種,就是採用機械的方法,設計一種濾孔比細菌還小的篩子,做成各種過濾器,通過機械過濾,只讓液體培養基或空氣從篩孔流出,各種微生物菌體則留在篩子上,從而達到除菌的目的。這種方法適用於對熱不穩定的體積小的液體培養基(如動物血清、蛋白質、酶、維生素等)及氣體的滅菌。超凈工作台的工作原理就是將帶菌空氣通過過濾滅菌形成無菌空氣,從風洞中吹出,來造成工作台范圍的無菌狀態。過濾滅菌的最大優點是不破壞培養基中各種物質的化學成分。常用的過濾器有用硅藻土製的、石棉製的、陶瓷土製的,也有用火棉膠、硝化纖維素濾膜製成的。
(3)輻射滅菌法
利用輻射產生的能量進行殺菌的方法稱輻射滅菌。輻射可分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種,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中子和質子、微波等屬電離輻射,紫外線、臭氧、日光為非電離輻射。
1)紫外線滅菌 紫外線殺菌的原理是利用紫外線的輻射作用。用燈管直接照射細菌使其發生光化學反應,將細菌細胞質誘導形成胸腺嘧啶雙聚體,從而抑制DNA的復制而發生變性、致死。另一方面,空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的臭氧(O3),也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紫外線的有效作用距離為1.2~2.0米。紫外燈一般懸吊在接種室或培養室的上方,個數依房間大小而定,容1~2個人操作的接種室,安裝一個30瓦的紫外燈就可以了。在每次接種前,應將所需的器具一起放入接種室(箱)內,然後打開紫外燈照射。如果接種室體積較大,開燈照射2小時才能達到滅菌效果;如果較小,只需開燈半小時左右既可達到滅菌效果。由於紫外線穿透力弱,即使是普通玻璃也不能濾過,因此,只適於空氣或物體表面的滅菌。紫外線對人體皮膚,尤其是眼睛有殺傷作用,應避免直視,工作時應將紫外燈關閉。紫外線消毒時工作場所如果處在稍暗無光的情況下,能提高殺菌效果。細菌接受致死量紫外線照射後,隨即給予可見光照射,部分細菌有復活的可能。幹細胞比濕細胞對紫外線的抗性強,孢子比其營養細胞對紫外線更具抗性。
2)微波滅菌 由於微生物的細胞中都含有70%~90%的水分,水分子在微波電場中被極化,並隨著電場方向的改變而轉動,在轉動過程中分子之間高速度摩擦產生熱能,這種熱能不同於外部加熱,可在短時間里使細胞爆破而物體本身的溫度卻只有極微增加,從而達到滅菌效果。用YM7601型微波爐只需60秒鍾就能殺死食品中192萬個大腸桿菌。
3)臭氧發生器消毒 臭氧(O3)具有強烈的氧化作用,能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與核酸。O3也是一種暫態物質,常溫下能自然分解,還原成氧。其滅菌原理實際上和紫外線消毒極相似。
⑦ 常用消毒方法有哪幾種
凡清除和殺滅微生物的措施都具有消毒作用,可分為衛生消毒、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三類方法,通常要配合進行。
(1)衛生消毒 包括清掃、水沖、洗刷、粉刷等。
清掃:將養雞和孵化環境中的雞糞、污物、蛛網等鏟除、清掃干凈,也就清除了大量微生物,餘下的微生物無藏身之處,就比較容易清除和殺滅。
水沖和洗刷:要在清掃的基礎上進行。有條件的,最好在雞舍外面設置水池或大缸,不斷向其中補水,同時以水泵、軟管、噴頭為工具,像滅火一般,以屋頂、牆壁、地面、棲架等反復沖洗,邊沖、邊泡、邊刷,達到清潔為止。無此條件的,可向牆下部及地面潑水沖刷。槽具、出雛盤等拿到外面洗刷。
粉刷:以石灰乳粉刷牆壁,可殺死和覆蓋微生物。
(2)物理消毒 是利用陽光、紫外線燈、火焰及高溫等殺滅微生物。
陽光消毒:槽具、蛋盤、出雛盤、蛋箱、運雛雞的紙箱及墊草等,分別洗凈、擦凈、掃凈,在陽光下曝曬一至數小時,有強大的殺滅微生物作用。陽光如經過玻璃,則其中的紫外線已被濾去,基本上沒有消毒作用。
火焰消毒:雞舍經清掃、水沖之後,對牆縫及角落,最好再用酒精或液化氣噴燈作火焰消毒。
高溫消毒:包括煮沸和高壓蒸氣消毒,適用於小件器械,葯瓶等。
(3)化學消毒 是利用各種消毒葯品殺死微生物,方法有葯液噴灑、葯劑熏蒸及葯液噴霧等,不論何種方法,均應達到以下五種要求:
葯液必須達到規定濃度。
葯液的量必須充足。以葯液噴灑地面進行消毒時,濕潤一下效力甚微,對事先已用清水沖凈的水泥地面,每平方米至少要用葯液1.5升,不很乾凈的則要用到3~4.5升。
葯液在地面、牆壁及所有被消毒的物體上,要維持浸泡、濕潤狀態20分鍾以上。
消毒時室溫及葯液的溫度應在20℃以上,溫度越高,葯效越好(少數不能加熱的葯品如漂白粉等除外)。如果室溫和葯液溫度在10℃以下,則消毒效果很差,加大1倍濃度也只能稍有改善。福爾馬林熏蒸消毒也同樣要求室溫在20℃以上。
必須在清掃、水沖、除去一切污物的基礎上進行葯物消毒。各種污物,特別是雞糞,會大大降低消毒葯的效力。
⑧ 常用消毒方法有哪幾類
(1)根據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為5類
1)通過與菌體的蛋白質結合,使蛋白質變性、沉澱而達到抑菌或殺菌作用,包括來蘇兒、乙醇、福爾馬林、紅汞、苯酚等。
①來蘇兒
即煤酚皂溶液(含煤酚47%~53%,其餘是肥皂和水;煤酚是鄰、間、對甲酚的混合物)。將來蘇兒用水稀釋成5%~10%的水溶液,用作用具、排泄物及環境消毒。
②乙醇
俗稱酒精,主要用於皮膚和醫療器械消毒。其75%的水溶液消毒作用最強。濃度過高可使菌體表層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妨礙乙醇向內滲透,影響殺菌作用。
③福爾馬林
是40%的甲醛(HCHO)的水溶液。以2%~5%水溶液用於噴灑牆壁、地面、料槽及用具消毒。
4%的水溶液用於固定生物的標本。
④紅汞
即汞溴紅,也叫二百二、紅葯水,是人工合成的含有汞和溴的有機化合物。
2%~4%水溶液用於皮膚傷口或皮膚黏膜的消毒,不可與碘同用。
⑤苯酚
俗名石炭酸。純品為無色晶體。其1%水溶液用以噴灑、浸泡手術器具,散布於排泄物上等消毒。
2)通過氧化細菌體內活性基因而起殺菌作用,如灰錳氧、雙氧水。
①雙氧水
過氧化氫(H2O2)的水溶液。無色,其3%的水溶液用於清洗傷口(創傷、潰瘍等),1%的水溶液用於沖洗口腔,0.3%的雙氧水靜脈注射,搶救中毒休克。
②灰錳氧
高錳酸鉀水溶液,0.1%~0.5%溶液用於創傷洗滌,0.01%~0.02%溶液用於某些有機葯物中毒的洗胃及尿道灌洗。
3)通過鹵化作用,使細胞蛋白質變性而殺菌,包括碘酒、漂白粉等。
①碘酒
內含2%碘及1%~5%碘化鉀的酒精溶液,呈棕黃色。有很強的殺菌和消腫作用。主要用於皮膚消毒、毒蟲叮咬及疔癤等皮膚感染。
②漂白粉
CaCl2和Ca(ClO)2混合物,其消毒原理是由於生成不解離的次氯酸,能氧化原漿蛋白的活性基因而殺菌,常用於飲水及排泄物消毒。
4)通過影響細菌的正常代謝而產生抑菌作用,包括甲紫、利凡諾、乙酸等。
①甲紫
也叫龍膽紫、紫葯水,是一種含氯有機物,1%~2%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可用於皮膚及黏膜創傷、感染和潰瘍,殺菌力強且無刺激性。
②利凡諾
也叫雷佛奴耳,其0.1%~0.2%水溶液外用作殺菌、防腐劑,適用於外科創傷及黏膜消毒用。
③乙酸
具有殺菌防腐作用。
5%的乙酸溶液置於爐上隔火加熱蒸發,用於對室內空氣消毒。
5)通過改變細菌胞漿膜的通透性,使胞內物質外滲而顯殺菌作用,包括消毒凈、新潔爾滅等。
①消毒凈
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都有殺滅作用,刺激性小。0.1%水溶液用於手及皮膚消毒(5~10分鍾),手術器械消毒(30分鍾)。
②新潔爾滅
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殺菌作用,0.1%水溶液(加0.5%亞硝酸鈉)用於外科器械消毒,浸泡30分鍾,1∶2500用於洗手消毒。
(2)根據化學性質分類可分為9大類
①酚類
苯酚、煤酚、復合酚等。
②醇類
乙醇(酒精)等。
③醛類
甲醛溶液(福爾馬林)、戊二醛等。
④鹼類
氫氧化鈉(苛性鈉)、氧化鈣(生石灰)等。
⑤酸類
硼酸、水楊酸等。
⑥氧化劑
過氧化氫溶液(雙氧水)、高錳酸鉀、過氧乙酸等。
⑦鹵素類
碘、碘仿、漂白粉、二氯異氰脲酸鈉(優氯凈)等。
⑧表面活性劑
新潔爾滅、洗必泰、百毒殺等。
⑨其他
環氧乙烷等。
⑨ 一個外科手術包括哪些消毒方式
1. 消毒方法 (1)檢查消毒區皮膚清潔情況。 (2)手臂消毒後(不戴手套),用無菌海綿鉗夾持紗球。(1個紗球蘸3%碘酊,兩個紗球蘸70%酒精)。 (3)先用3%碘酊紗球塗擦手術區皮膚,待干後,再用70%酒精紗球塗擦兩遍,脫凈碘酊。每遍范圍逐漸縮小,最後用酒精紗球將邊緣碘酊擦凈。 因碘酊的殺菌作用是由碘升華過程的游離碘對細菌起殺滅作用,其對皮膚的刺激性也很大,所以待碘酊乾燥對細菌產生殺滅能力後,應再用70%酒精紗布以同樣方式塗擦兩次將碘酊脫除。這樣不僅發揮了碘酊產生游離碘的強大殺菌力,而且又能克服碘酊對皮膚的損害。操作的關鍵是塗擦均勻,嚴密無漏,待碘酊乾燥後再脫碘。 歐美和日本國手術區皮膚消毒,已經很少採用碘酊酒精消毒法。普遍用0.5%PVP—碘進行手術區皮膚消毒。因為該消毒劑有碘酊相同的殺菌能力,又無碘酊對皮膚的刺激性。用此劑消毒時只按上法塗擦兩次,不用脫碘即可。 2.消毒方式(1)環形或螺旋形消毒:用於小手術野的消毒。 (2)平行形或迭瓦形消毒:用於大手術野的消毒。 3.消毒原則(1)離心形消毒:清潔刀口皮膚消毒應從手術野中心部開始向周圍塗擦。 (2)向心形消毒:感染傷口或肛門、會陰部的消毒,應從手術區外周清潔部向感染傷口或肛門、會陰部塗擦。 4.不同手術部位所採用的消毒溶液由於手術病人年齡和手術部位不同,手術野皮膚消毒所用的消毒劑種類也不同。 (1)嬰幼兒皮膚消毒:嬰幼兒皮膚柔嫩,一般用70%酒精或0.75%碘酊消毒。會陰部、面部等處手術區,用0.3%或0.5%碘伏消毒。 (2)顱腦外科、骨外科、心胸外科手術區皮膚消毒:用3%~4%碘酊消毒,待干後,用70%酒精脫碘。 (3)普通外科手術皮膚消毒:用3%~4%碘酊消毒,待干後,用70%酒精脫碘。或用1%(有效碘)碘伏消毒2遍,無需脫碘。 (4)會陰部手術消毒:會陰部皮膚粘膜用1%碘伏消毒2遍。 (5)五官科手術消毒:面部皮膚用70%酒精消毒2遍;口腔粘膜、鼻部粘膜消毒用0.5%碘伏或2%紅汞消毒。 (6)植皮術對供皮區的皮膚消毒:用70%酒精塗擦2~3遍。 (7)皮膚受損沾染者的消毒:燒傷清創和新鮮創傷的清創,用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創面基本上清潔時拭乾。燒傷創面按其深度處理。創傷的傷口內用3%過氧化氫和1:10碘伏浸泡消毒,外周皮膚按常規消毒。創傷較重者在縫合傷口前還需重新消毒鋪巾。 5.手術野皮膚消毒范圍(1)頭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頭及前額。 (2)口、唇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面唇、頸及上胸部。 (3)頸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下唇,下至乳頭,兩側至斜方肌前緣。 (4)鎖骨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頸部上緣,下至上臂上1/3處和乳頭上緣,兩側過腋中線。 (5)胸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側卧位)前後過中線,上至鎖骨及上臂1/3處,下過肋緣。 (6)乳腺根治手術皮膚消毒范圍:前至對側鎖骨中線,後至腋後線,上過鎖骨及上臂,下過肚臍平行線。如大腿取皮,則大腿過膝,周圈消毒。 (7)上腹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乳頭、下至恥骨聯合,兩側至腋中線。 (8)下腹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劍突、下至大腿上1/3,兩側至腋中線。 (9)腹股溝及陰囊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肚臍線,下至大腿上1/3,兩側至腋中線。 (10)頸椎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顱頂,下至兩腋窩連線。 (11)胸椎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肩,下至髂嵴連線,兩側至腋中線。 (12)腰椎手術皮膚消毒范圍:上至兩腋窩連線,下過臀部,兩側至腋中線。 (13)腎臟手術皮膚消毒范圍:前後過中線,上至腋窩,下至腹股溝。 (14)會陰部手術皮膚消毒范圍:恥骨聯合、肛門周圍及臀,大腿上1/3內側。 (15)四肢手術皮膚消毒范圍:周圈消毒,上下各超過一個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