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禪宗分為哪些派系修行方法有哪些
推薦答案很不靠譜!禪宗是歷代祖師證悟的心印相傳。遠溯於釋迦牟尼佛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唯大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付囑摩訶迦葉。」禪宗心印由是傳出。(此事載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王安石筆記雲在宮內見到此經,因言及中國事,故朝廷秘藏,不流世間。今有日本殘本,是否原本未定。。禪宗心印,可參看《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至菩提達摩渡江傳至中土,禪宗由開悟的祖師代代印證,法統世世相承。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皆單線衣缽傳承,至六祖惠能方發揚光大,一花開五葉。
五葉為臨濟宗,曹洞宗,偽仰宗,法眼宗,雲門宗。臨濟和曹洞是比較興盛的兩宗。臨濟禪風峻烈。曹洞綿密。臨濟後來又開出黃龍,楊岐兩派。禪宗典故有「德山棒,臨濟喝,趙州茶,雲門餅。」雲門氣宇如王。唐宋之後,宗門人才凋零,禪宗法脈難續。後世便有口頭禪,狂禪之弊。禪宗語錄皆祖師證悟語,後世學其牙慧,未免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嘆。故學禪尤忌輕狂。禪宗是真實的證悟境界,是須真修實證的。初學最好想由《達摩四論》,「理入」、「行入」入手。然後參看《六祖壇經》、《傳燈錄》等經典。建議入門先看南懷瑾先生《南禪七日》視頻。要想摸到真的禪宗,還是需要真修實證的過來人指點,這就是個人的法緣了。近人作品,可參看南懷瑾先生《禪海蠡測》、蕭天石先生《禪宗心法》。參禪的話,憨山大師、虛雲大師的開示很重要。經典《楞嚴經》、《楞伽經》、《金剛經》抱本參禪。但真正的禪是自己的事,自己的證悟,文字都是外緣。
張岱年老先生一生鑽研傳統文化,晚年得出心語「儒家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禪宗是極高明而道超越。」禪宗是宗下也是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緣,望深入了解,不可輕下斷語。
參考經典,附錄:
《六祖壇經》: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善男子。以何因緣立空義邪。為滅煩惱從妄心生。而說是空。善男子。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別。善男子。如阿伽陀葯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葯隨病除。無病服葯葯還成病。善男子。本設空葯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葯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
B. 禪宗的修行的種類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二)持戒
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禪定
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C. 佛教各類修行方法詳細介紹分類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二)持戒
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禪定
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3)禪宗有哪些修行的方法擴展閱讀: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在修行的准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
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嘗、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盤;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覺得需要人家幫助,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稱之為「為富不仁」。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個對象: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我說:「你笑,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結果把錢都給了我?」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幫助所有需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決煩惱,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布施給三寶,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沒有錢布施給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
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
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修禪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禪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誠」;便是心力集中。
心無旁□,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禪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范圍看得太狹小,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煩惱越薄。
D. 禪宗如何修練
外離相為禪,內見自性不動為定。如何修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作到〔宰相肚裡能撐船〕。禪宗三關〔初、重、牢〕關。也就是〔悟、修、證〕的過程。比如當你悟道時,你就會自然知道。不需來別人驗證。悟道才能修道。修道終會證道。學佛人多,而悟道人少。
E. 禪宗怎麼修行
可以到禪宗寺廟的流通處,申請一位出家師指導修行佛法。
出家僧有弘法利生的責任和義務,會給你安排師父的。你在師父的指導下一步一步修行就可以了。
沒什麼了不得的竅門。
F. 所謂的禪宗應該怎麼修
1,行平等觀,視一切是佛,不見世間過錯,令成佛資糧道圓滿.此是修行之基石.
2,多讀壇經,金剛經,心經,以悟其中道理...力求明白.
3,參悟:什麼是佛性?無我如何修持?八大法性是什麼?....有疑必參明白.如此就叫參禪
4,有空就打打坐,修修禪定..念佛等也可以.
如果你認為明白佛性了,就要佛寺四處去參禪,去參大師們,以求印證自已所悟符合祖師,符合佛經.如此就叫:印證.如果印證完,就叫:過初關.
重關,就要修:如何見佛性,要求時時見性,一切行為皆要能見佛性.
牢關,就要修成一片,從早到晚,要打成一片.,
最後提示:外空諸相,內空諸念,一念不生,全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