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十三經的簡便記憶方法

十三經的簡便記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12 08:07:39

⑴ 十三經指的是

十三經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我國古代有很多經典的、有深遠意義的書籍,下面我們就說說十三經指的是什麼
01
儒家的最早經典,稱為六經,為《易》、《書》、《詩》、《禮》、《樂》、《春秋》,《樂經》早佚,便只有五經。其中《易》、《書》、《詩》在孔子之前早已流傳,《左傳》中曾多次引用,《禮》是對當時社會禮儀的總結,不知成書為何時。相傳孔子立學,曾以這四部書作為教材。(按,這四經在當時都有實用意義,《易》卜筮,據《左傳》當時人在作重大決定前,均要卜筮;《書》,主要記載了古代先王的話語、政令、以及重要事跡,為史書;《詩》又稱《詩三百》,當時社交場合常常賦詩以言志,通過吟誦不同的詩來表達各自的意思;《禮》即《儀禮》,是對當時各種禮儀儀式的規定和說解,比如成年的冠禮、葬禮的喪服等等。都有實用意義,掌握這些,也是當時社會對一個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春秋經》即傳說為孔子刪改《魯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義表達了孔子對歷史的褒貶。
02
至漢武帝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罷黜百家後,將五經列為官學,設五經博士。《易》、《書》、《詩》、《禮》、《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為「經」,正式稱為《五經》。其中《春秋》一書,魏晉時,學人為了方便,將《春秋》的傳文(傳,即解經的文字)附在《經文》的後面,《春秋》經便不再單行了。
《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寬博,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03
《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書》
《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匯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
《詩經》
《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內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周禮》
《周禮》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現,創作年代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在戰國時期。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
《儀禮》
《儀禮》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
《禮記》
《禮記》是西漢的兩位學者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編輯的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匯編。
《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形成的著作,《左傳》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認為是戰國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陳述。《公羊傳》作者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穀梁傳》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穀梁赤。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傳。後二傳重在論議。
《論語》
《論語》是春秋時孔子弟子對於孔子的語錄筆記,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
《孝經》
《孝經》西漢在孔壁中發現的藏書,至今作者仍有爭論,但偏向於曾子學派的著作。為論述古代孝道的專著。
《孟子》
《孟子》戰國時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
《爾雅》
《爾雅》戰國到西漢的學者編寫的一本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典的詞典,《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

⑵ 超急!!!!!!!!!!!!!!!

歷史學習的方法

一、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預習是首要環節。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
二.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1)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 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 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 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 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 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 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 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 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 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 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 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 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 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 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 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 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 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三.學習升華,培養能力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

第三、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第五.掌握一定的評價方法。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
(2) 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
(3) 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

(4)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

政治學習的方法

政治上課很重要。課堂上認真聽講40分鍾,比課外努力兩個小時的效果還好。逼自己把老師講的東西當成故事來聽,會有趣、輕松很多。課後沒事干時偶爾翻翻課本,抽點時間理清一下知識的邏輯關系,對記憶有很大幫助。如果有時間,還可以找點課外書來看。不一定要和政治有關,隨便什麼有關社會、科學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說、野史亦可。多看點書,答題時雖然用不到這些東西,但會帶來很多靈感。

多做題。對選擇題搞題海戰術,形成條件反射,考前重點看自己曾經做錯過的題目。對於解答題,要多看,從標准答案中學習一些答題技巧。注意選擇一些解答詳細,最好有分析思路的參考書。參考書貴精不貴多。

偶爾看看報紙、新聞,或從其它方面了解一些社會上最近發生的事情,有助於開放性題的解答。答開卷部分時,能寫多少寫多少。因為少寫扣分,多寫不扣。閱讀材料時注意看清楚題目,不僅要理解文章,把握好答題的大概方向,還需弄清楚材料的每個細節,根據一些關鍵字答題。同時注意組織好語言,不僅要讓改卷老師看得懂,還要讓老師看得舒服。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⑶ 著名的【十三經】分別是什麼

漢代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於學官,為五經;唐代加《周禮》、《儀禮》,並將《春秋》分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為九經;至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南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⑷ 如何有效記憶和活用歷史大事年表

歷史學習方法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一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准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准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慣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
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准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 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 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 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 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 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 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
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學習升華,培養能力。
有的同學認為:我們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學歷史,而且,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的內容大體相似,其實,大家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它們是點、線、面的關系。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徵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因此,要學好高中歷史,決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中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路;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說,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徵,就需要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徵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並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與高中歷史聯系比較密切的歷
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和基本觀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並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主要因素。生產關系指的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成的社會關系。它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包括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三個主要環節,含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等主要內容。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築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復雜體系。具體說,它指的就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求相應的社會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社會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著很大的反作用。適應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後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群體,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傑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群眾要求,依靠群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揮一定的影響。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任何歷史人物、政黨、團體、歷史活動、制度、措施等都必須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將滅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評價方法。我們學習歷史,決不能「為歷史而歷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能夠將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要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比如說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在拉歷史的倒車,他違背了人性,企圖從根本上抹煞人類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個人類的公敵,為人不恥,遭人唾棄。
(2) 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3)
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生活在階級社會,客觀上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時,應給歷史人物以階級定位,注意確定階級屬性的標准不是觀其出身而是觀其言行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如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飽讀四書五經,一生從未當過資本家,但其思想主張和行為卻符合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人物。其次,對一定歷史人物或社會集團,應該用其階級屬性來解釋其言行。如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主觀原因來講,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另外,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注意不要簡單化、一刀切,如認為只要是地主階級就一定反動、腐朽,只要是農民階級就當然肯定。
(4)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歷史是復雜和矛盾的。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主觀上的善良願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惡的動機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處處交織著這種善與惡的二律背反。在評價歷史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系,所以也要兼顧動機。
綜上所述,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學習,然後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解決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最後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理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達培養能力的目的。這樣,成功一定會屬於你。

⑸ 請各位高手指教讀四書五經和十三經的順序

傳統文化不單只有四書五經,還包括道家、佛家。一般解讀經典的順序是儒家-道家-佛家,儒家比較好理解,然後是道家,最後是佛家。但是,只有懂得了佛家,才能反過來真正讀懂道家、儒家。
讀經典最好的辦法就是背誦,出聲誦讀,如果能想以前私塾那樣搖頭晃腦的念書就更好了,因為結合音樂的韻律念書,才輕松,而且記得牢。大學、中庸、孟子、論語、老子、莊子、佛經,就背多少就背多少。
至於解讀,則最好先讀南懷瑾先生的書。因為自清末以來,中華文化造就被國人自己拋棄了,所以現在要直接解讀經典是很困難的,因為斷層太大,障礙太多。
有個捷徑,就是先讀南懷瑾先生的書。南師的書是打開中華傳統文化寶藏的一把鑰匙。
周易也是如此,南師有兩本書: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傳別講,先讀這兩本書,然後再學算命。算命是研究易經的一個捷徑。

⑹ 十三轍、十三經、十四行詩、十八般兵器、十八羅漢十項全能、鐵人五項是什麼意思。謝

十三轍的名目是:發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由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
十三經 :

周 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孝經 論語 爾雅 孟子

義大利十四行詩分為兩段,先八後六。前八句韻牌是 a-b-b-a, a-b-b-a。後六句有兩種,c-d-e-c-d-e,或者 c-d-c-c-d-c。

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鎲、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於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鎲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

關於十八羅漢的名稱,前十六尊者,皆如《法住記》所載,並無異說。此十六羅漢之名稱,即如下列∶
(1)賓度羅跋羅墮闍(Pindolabharadvaja),坐鹿羅漢: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2)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歡喜羅漢: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3)迦諾迦跋厘墮闍(Kanakabharadvaja),舉缽羅漢: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
(4)蘇頻陀(Suvinda),托塔羅漢: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諾矩羅(Nakula),靜坐羅漢: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6)跋陀羅(Bhadra),過江羅漢:過江似蜻蜓點水。
(7)迦理迦(Karika),騎象羅漢:本是一名馴象師。
(8)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笑獅羅漢: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9)戍博迦(Jīvaka),開心羅漢: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羅漢: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11)羅怙羅(Rāhula),沉思羅漢: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羅漢: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13)因揭陀(Añgaja),布袋羅漢: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羅漢: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Ajita),長眉羅漢:傳說出生時就有兩道長眉。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看門羅漢:為人盡忠職守。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100米跑 、跳遠 、鉛球 、跳高 、400米跑;第二天 :110米跨欄 、鐵餅 、撐竿跳高 、標槍 、1500米跑

鐵人三項比賽由天然水域游泳、公路自行車、公路長跑三項
現代五項運動由五個比賽項目組成,即射擊、擊劍、游泳、馬術和越野跑

閱讀全文

與十三經的簡便記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類有什麼打鬥方法 瀏覽:804
人物分析描寫方法 瀏覽:789
皂角刺如何食用方法 瀏覽:564
研究問卷的方法 瀏覽:828
古箏琴碼的安裝方法 瀏覽:579
國外大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424
手上雞眼的圖片症狀和處理方法 瀏覽:70
梔子的種植方法和圖片 瀏覽:604
癬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422
黛珂白檀乳液使用方法 瀏覽:849
考科二坡道定點停車方法視頻 瀏覽:542
獨詞式標題選材常用方法 瀏覽:750
一天解決一本書的方法 瀏覽:239
沂蒙山楂的食用方法 瀏覽:179
系統思維的訓練方法 瀏覽:41
組合數計算方法高中數學例題 瀏覽:305
如何用物理方法卷發 瀏覽:194
穿絲襪的正確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20
簡單鍛煉方法視頻捂臉 瀏覽:274
如何喚醒孩子的方法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