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職業決策的方法有哪些

職業決策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0 23:34:45

如何做出職業決策

Ⅱ 大學生職業決策怎麼做啊

職業決策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步驟,大學生經過一系列的職業選擇過程後,就要進行最後的職業決策。因此,我們應該了解一些職業決策的方法和過程。
一、職業決策的方法
職業決策的方法有多種,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培養良好的決策技能,還要了解和掌握有效的決策方法。
(一)確定職業目標
職業決策問題是人生的重大問題,有什麼樣的職業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沒有切實可行的目標作驅動力,人們很容易對現狀妥協,因此,我們為自己制定的職業目標,至少在自己看來應該是偉大的、可行的,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猶豫和干擾,全身心投入到目標的實現。職業目標通常分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短期目標是3年內的規劃和目標,短期目標又分為日目標、周目標、月目標、年目標。中期目標一般為3至5年的目標和任務。長期目標為5至10年的規劃,主要是設計較長遠的目標。
(二)培養決策技能
有些學生盡管有很好的自我知識,也對職業世界有較多的了解,但是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常常作出了錯誤的決策,這是因為缺乏進行職業決策的技能。職業決策能力包括自我評價的能力、獲取職業信息的能力、目標設定的能力、職業規劃的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進行職業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有適當的心理承受能力。決策專家賈尼斯和曼恩總結了5種應對風格:(1)不管有什麼風險或是負面反饋都死抱著某個選擇不放;(2)不假思索地迅速改變目標;(3) 逃避責任;(4)一拖再拖,直到截至日期臨近時才在極度的壓力下做出某種決定;(5)以機敏審慎的態度、在掌握情況和進行了敏銳觀察的情況下做出有效決策。當然,只有第5種風格才是最有效的一種決策方式。
(三)掌握決策方法
了解自己、了解職業的目的是為了收集盡可能多的供自己選擇的備選職業。而職業決策則是一個逐步排除不適合自己的備選職業的過程。從興趣、價值觀、技能、需要、動機等個體個性特徵出發,結合對職業世界的認識,可以確定為數眾多的備選職業,大學生必須學會一些方法才能確定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常見的方法有:把備選職業同自己對理想職業的描述進行比較,刪除與理想職業描述差別較大的職業;排除通過各種測評量表、職業夢想練習、職業願望回憶等各種方法中出現機會很少的職業;排除與自己的核心職業價值觀不符的職業;排除技能要求遠高於或低於自己能力的職業;排除與自身優勢不符的職業等。
另外,在市場營銷管理中經常使用一種的功能強大的分析工具,在大學生的職業決策過程中,我們不妨借鑒使用——SWOT分析法: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市場分析人員經常使用這一工具來掃描、分析整個行業和市場,獲取相關的市場資訊,為高層提供決策依據,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SWOT分析也是檢查自己的技能、職業、喜好和職業機會的有用工具。對自己做個細致的SWOT分析,就會很明了地知道自己的優點和弱點,還會評估出自己感興趣的不同職業道路的機會和威脅所在。因此,首先要分析自己喜歡的工作和事情是什麼?自己的優勢或才幹是什麼?每個人都有某種才幹,每個人的才幹都經久不變、與眾不同;只有反復地、愉快地和成功地做一件事情時,自己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優勢;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在於其最終的優勢領域。其次要分析自己討厭的工作和事情是什麼?自己的弱點是什麼?當你做起事來使你感覺壓抑、不愉快,並且成績平平時,你做這些事的能力便是你的弱點。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做好幾種事情,人的弱點只能避開,較難改變。然後再分析目前自己所處的環境、地位有哪些威脅?又有哪些機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機會和威脅都是相互並存,並可互相轉化的。
一般來說,求職者在進行SWOT分析時,應遵循以下4個步驟:
第一,評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技能、天賦和能力。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如有的人喜歡做辦公室文員,有的人喜歡跑市場等,為此,我們可以做個表,列出自己喜歡做和不喜歡做的事情及原因,找出強勢和弱勢。
第二,找出自己的職業機會和威脅。不同的行業(包括這些行業里不同的組織)都面臨不同的外部機會和威脅,找出這些外界因素將能幫助自己成功地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如果組織處於一個常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影響的行業里,那麼這個公司能提供的職業機會將會不多,職業升遷的機會更少。相反,充滿了許多積極的外界因素的行業將為求職者提供廣闊的職業前景。我們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一兩個行業,然後認真地評估該行業所面臨的機會和威脅。
第三,提綱式地列出今後5年內的職業目標。對自己做一個SWOT分析評估,列出自己畢業後5年內最想實現的4~5個職業目標。這些目標可以包括:想從事哪一種職業,將管理多少人,希望自己拿到的薪水屬哪一級別。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地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使之與行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完滿匹配。
第四,提綱式地列出一份今後5年的職業行動計劃。這一步主要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東西。擬出一份實現上述第三步列出的每一目標的行動計劃,並且詳細地說明為了實現每一目標,我們要做的每一件事,何時完成這些事。如果需要一些外界幫助,就說明需要何種幫助以及如何獲取這種幫助。
做完詳盡的個人SWOT分析後,我們將有一個連貫的、現實可行的個人職業策略供自己參考。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社會里,擁有一份挑戰和樂趣並存、薪酬豐厚的職業是每一個人的夢想。這需要我們在認真分析自己,確定正確目標的基礎上,持之以恆地去努力。
二、職業決策的過程
職業決策是人生必經的門檻,是大學生必須面對的人生關鍵一步。擁有一個好的職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就一番事業,是我們畢生的追求,為實現這一目標,在職業決策過程中就需要作好幾個定位。
(一)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特點和能力,並客觀評價自我。自我定位首先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客觀地分析、評估自己的文化素質、能力特徵、性格特點、身體條件,總結出自身的特長、興趣、愛好;其次應進行橫向比較,將自己放於同班、同專業、同年級、同區域乃至全國同專業同學中進行比較,分析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及在求職中的優勢和劣勢。通過縱向和橫向的定位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確切入社會的起點,避免自我定位過高或過低。
(二)行業定位
在進行了較為准確的自我定位之後,還應該進行行業定位。認真了解行業的整體情況、發展趨勢、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從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行業定位,避免盲目擇業和無從擇業的現象出現。行業的選擇還取決於家庭影響和個人的理想,以及社會輿論。參考他人意見時應該避免社會、家庭和周圍人群不正確的輿論導向對自身擇業定位的影響,做到真正從社會需求出發,結合個人理想、興趣以及實際能力作出較為理性的行業定位,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熱門行業和高薪行業。
(三)地域定位
地域定位是指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對於工作區域的考慮。不少學生趨向於把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作為自己地域定位的首選地。其實,我們還應當看到近幾年城鎮化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也有廣闊的就業市場。同時,國家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三支一扶」政策,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發展機會。因此大學生在進行地域定位時,應該多思考自己的能力、優勢究竟在何處能得到較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發展空間在何地能得到較大限度的拓展,而不僅僅著眼於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同時在定位時也不要局限於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以便於情況改變時可及時調整方向。
(四)崗位定位
崗位的選擇因人而異,它受個人偏好、能力、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進行崗位定位時,要在客觀評價自我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長處、短處,對照相關用人單位的標准、條件、要求,實事求是地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崗位,不要人雲亦雲、追隨大流,更不能僅從收入和工作環境的舒適度出發去選擇職業,以免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出現個人與工作崗位的不適應,妨礙自身進一步的順利發展。
(五)收入定位
在近期對高校畢業生的調查中發現,收入佔了大學生職業理想的主要組成部分。准確的收入定位應建立在對市場行情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自身的素質、能力和崗位發展趨勢後得出的收入期望值。不要僅僅從眼前待遇出發,要以發展的眼光來定位。
在完成上述幾方面的准備工作後,並不等於就業會水到渠成,這僅僅是職業選擇的一個開端,還應把握好以後的各個必要的環節。此外還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具備誠信務實的精神,注意適時調整自己的擇業定位,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未雨綢繆,為順利實現就業做好充分而扎實的准備。
總之,了解自我、認識職業並把二者結合起來考慮,永遠是職業決策的基礎和前提。不追求熱門、不隨大流,分清主次,確定哪些是自己最想要的,並根據現實情況,最終作出職業決策。

三、國外職業決策理論概述
1909年,帕森斯提出了職業決策的第一個正式模型。內容包括:第一,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第二,對工作要求、成功標准、優勢與劣勢、機會和發展前景有一個清晰的理解;第三,對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正確推理。
飛利浦斯認為「正確推理」包含了職業決策模型的兩種基本類型:理性選擇模型和非理性選擇模型。理性模型精確地描述了職業決策,具有價值推理、邏輯、系統性、客觀性和獨立性的特點。而非理性模型則具有直覺的、情感的、主觀的和依存性的特點,強調決策過程環境因素的作用,把對個體有意義的環境因素考慮在內。本文依據飛利浦斯理性和非理性的分類方法對國外職業決策理論進行分析。
(一)職業決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職業決策模型分為廣義的過程理論、任務理論(階段理論)和期望效價理論。
1.職業決策的過程理論
該理論主要從職業決策的過程來描述職業決策,主要包括CIP理論和逐步消除模型
(1)認知信息加工過程理論,簡稱CIP理論。帕森斯等人提出了CIP理論。他認為可以通過教給個體必要的職業和生活技能而使其成為足智多謀的和有責任心的職業問題解決者和職業決策者。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被看作一個按等級排列的金字塔。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構成了這個金字塔的底部。金字塔的第二層是決策技能領域,包括了從問題識別到執行決定的程序性知識。金字塔的頂部是執行加工領域。執行加工領域中的高級認知加工過程——元認知。
3個主要的元認知是自我談話、自我意識和監控。負性的自我陳述嚴重地限制甚至消減個體決策技能的效能,而正性的自我陳述能夠激發正性的期望和強化有效的問題解決行為,自我意識能使個體識別執行加工過程。它涵蓋了帕森斯提出的明智職業選擇的3個過程:自我知識、職業知識和正確推理。
(2)逐步消除模型。特沃斯基和凱特提出了逐步消除模型。該模型認為工作的屬性可以根據重要性來排序,每種屬性都有一個可接受的范圍,擁有在可接受范圍之外屬性的工作被消除掉,重復這個過程,直到只有少數幾個為止。
2.職業決策的任務理論
該理論主要從職業決策中個體所涉及的任務來描述職業決策,主要包括PIC模型、克魯姆伯爾茨模式、泰德曼模式和蓋拉特模式
(1)職業決策的預掃描、深入分析和選擇模型,簡稱PIC模型。蓋提和安勝把決策過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預先篩分階段。人們在面臨大量的教育培訓和工作的機會選擇時,可能會感到困惑,為了消除困惑,把要選擇的職業項目縮減到5~7個。第二階段:深入分析階段。選出一種適合你的職業,既要考慮某個職業是否適合你,同時也要考慮你是否具備這項職業的要求。第三階段:作出選擇階段。第四階段:執行自己的決定階段。把自己的決定付諸實施。
(2)蓋拉特模式。蓋拉特認為職業決策過程包括以下活動:評估可能的結果、權重,這些結果的價值和選擇適當的活動。早期蓋拉特的職業決策模式是典型的理性取向的。
(3)泰德曼模式。泰德曼模式注重描述職業決策歷程,並特別強調個人的獨特性和主動性。泰德曼將職業決策視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它與個人心理發展同時進行,認為只有通過系統的問題解決,以個體的整體認知能力為基礎,把個體的獨特性與職業世界的獨特性結合在一起,才能作出合理的職業決策。
(4)克魯姆伯爾茨模式。克魯姆伯爾茨模型把職業決策步驟分為:界定問題、設立行動目標、澄清價值、認同替換、發現可能的結果,系統的消除可選項和開始行動。該模式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對職業選擇的影響,把職業決策看作是一種習得的技能;並主張職業決策技能是可以在教育和職業輔導課程中教授,把職業決策看作是一個終身的過程。
3.理性職業決策理論的特點
當個體意識到要作決策,所有可能的選擇都能被個體認同;個體根據每個選擇的可能結果和個人偏好收集信息;收集到的信息都經過反復思考,並把他們轉化為反映具有個體意義差別的項(可能是數字);根據個體偏好和可能的結果加以權衡,把這些項進行混合運算得出每種選擇的值;最優選擇也就是具有最大值的選擇,就是個體所要的選擇,個體然後實施這個選擇,並根據結果調整。
(二)非理性的職業決策模型
1.適應決策模型
飛利普斯提出適應決策的概念。他認為影響決策的因素很多,且不斷發生變化的。而個體本身的局限性決定了決策不一定是理性的,決策的結果不可能到達期望效價模型強調的決策最優化,而現實中的決策只能達到此時此地的最大化。
2.AI模型
托馬斯.S.克瑞沙克提出AI模型,這個模型根據認知和實驗社會心理學對職業決策的研究,認為人類的大部分決策過程和決策行為是在意識水平之下進行的,因此對決策過程的反思可能是對作出一個好的決策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3.蓋拉特的「積極的不確定論」
1989年蓋拉特提出了「積極的不確定論」。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及接納作決策時的不確定以及成功幾率的不確定,以直覺、開放的心態面對職業決策。他把作決策重新定義為「決策是一種將信息調整再調整,融入決策或行動內的歷程」。
(三)對國外職業決策理論的展望
每一種職業決策理論只集中關注職業決策過程的一個側面,也只限於特定的方面,既沒有綜合性,也沒有包容性,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理論的經驗性測驗,也僅僅部分地支持其觀點。而且,國外的職業決策理論,(無論是理性的職業決策理論,還是非理性的職業決策理論)主要遵循著2種研究思路。一種是從經驗出發的研究思路,這種研究思路可能出現的問題是難於建立系統的職業決策理論,不利於職業決策理論的發展,但它的實證效度很高,能區分職業決策是否存在困難。一種是從理論出發的研究思路,這種研究思路理論性會比較強,但由於決策核心要素之間可能出現的邏輯交叉和重疊,會導致用這種辦法編制的檢測工具難於獲得理論支持。如何使二者結合,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對職業決策問題理論與經驗脫節問題的很好解決,仍是一個難題。

綜上所述,在人的一生中,好像不可能找到惟一的最好的決策策略。因此,更多的理論、經驗和實踐工作應該關注職業決策困難的機制和拙劣決策的缺陷和危害。

Ⅲ 職業選擇的具體決策步驟包括哪些

職業選擇的具體決策步驟如下:

1、探索。

根據自己的常識、經驗和能力,來收集各種感興趣的有關職業信息。

2、成形。

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具體的定向。主要考慮所確定的職業生涯方向的價值、目的和能夠獲得的報償等因素。

3、選擇。

分析、考慮並初步選擇確定具體的職業目標。

4、澄清。

從多方面自我質疑,最終確定好具體的職業目標。

5、就職。

按照既定職業目標會計實施,走上工作崗位。

6、堅定或矯正。

根據所選職業目標的正確與否,來判定是否繼續堅持下去。若所選擇的職業目標是正確的,那就堅定地走下去。若所選擇的職業目標是不完全正確或甚至完全錯誤的,那就適時地更正,或重新選擇正確的職業目標。

7、總結提高。

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得不斷地自我總結,積累職場智慧和經驗,豐富精彩人生。

(3)職業決策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職業選擇的方法:

首先,要在職業規劃師的專業指導下,科學系統地認識自己。

然後,結合咨詢者的工作經驗、所受教育、性格傾向的程度、智力水平、身體條件、社會資源等各種因素,確定下一步或下幾步的職業怎麼走。

最後,解決咨詢者在目標職業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復雜情況(如取捨、策略、次序、輕重、緩急等)。

職業的選擇正確,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天賦,有利於創造更大的成就,運氣自然也就順利多了,個人目標也容易達到。職業的方向的選擇,應當從就學期間就有所准備,所學專業對口,有利於盡快地發揮個人的專長,使自己盡快地有所作為,從而提高人生的成功機會。

職業選擇的個人因素:

1、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經常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人的興趣在職業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興趣還可以開發智力,是成才的起點。

2、氣質

氣質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包括人與外界事物接觸中反應出來的感受性、耐受性、反應的敏捷性、情緒的興奮性以及心理活動的內向性與外向性等特點。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比較普遍的提法是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和抑鬱質型。

3、性格

性格是指一個人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和不同環境熏陶下逐漸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如熱情、開朗、活潑、剛強或淡漠、沉默、懦弱、順從 等等。人的性格不僅有個別差異而且有好壞之分。這些差異、好壞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個體職業選擇的傾向和成功與否。

4、能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能力是指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徵。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構成。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共同能力,適用於廣泛的工作范圍,是有效地掌握知識和順利地完成活動所不可缺少 的心理條件。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特殊領域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

特殊能力總是建立在一般能力基礎上,經過一般能力的專業性訓練發展而來的,因而,一般能力必然包含在特殊能力之中。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在發展中相互作用,構成有機整體,保證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

對自己的能力,無論是一般能力或特殊能力、現有能力或傾向能力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對大學生的職業定向與職業選擇往往起著篩選和定位的作用。

Ⅳ 職業生涯決策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定性決策方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有經理人員決策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德爾斐法等,其中德爾斐法(delphi
technique)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尤其在長遠的戰略決策中,由於許多條件的不肯定性,德爾斐法特別適用

Ⅳ 職業決策的種類包括哪三種

著名職業生涯學者哈瑞恩(Harren)的研究,大部分人的職業決定方式可以歸納為一下三類:

(1)理性型

這種類型崇尚邏輯分析,往往在系統收集足夠的自我和環境信息基礎上,權衡各個選項的利弊得失,按部就班的做出最佳的決定。

(2)直覺型

這種類型是以自己在特定的情景中的感受或者情緒反應,直接做出決定。這種風格的人作決定全憑感覺,比較沖動,很少能系統地收集相關信息,但他們能為自己作出的抉擇負責。

(3)依賴型

這種類型的人常常是等待或者依賴他人為自己收集信息作出決定,比較被動和順從,做選擇時十分注重他人的意見和期望。他們以社會贊許、社會評價和社會規范作為做決定的標准。

(5)職業決策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著名學者丁克賴吉(Dinklage)根據人做決策的不同行為特徵,把職業決策分為八種類型:

(1)延遲型

這種類型的人知道問題所在,但是經常遲遲不做決定,或者到最後一刻才做決定。

(2)宿命型

這種類型的人自己不願做決定,把決定的權利交給別人或者命運,認為做什麼選擇都是一樣的。

(3)順從型

這種類型的人自己想做決定,但是無法自己堅持己見,常會屈從權威的決定。

(4)麻痹型

這種類型的人害怕做決定的結果,也不願意負責,選擇麻痹自己來逃避做決定。

(5)直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根據感覺作決定,大多數情況下只考慮自己想要的不在乎外在的因素。

(6)沖動型

這種類型的人不願意思考太多,往往基於第一想法做出決定。

(7)猶豫型

這種類型的人考慮過多,在諸多選擇中無法下決定,常常處在痛苦的掙扎狀態中。

(8)計劃型

這種類型的人作決定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也考慮外在的環境要求,以作出適當的決策。

Ⅵ 職業生涯明智選擇的11個方法分別是什麼

職業生涯的選擇其實也是自己的生涯決策手段,以下分享我所知道的3種吧!1、是我們常用的SWOT分析法(也稱TOWS分析法、道斯矩陣、態勢分析法),在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用的最多,但其實SWOT分析法也適合個人發展過程。
在現在的戰略規劃報告里,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對於個人來說,SWOT分析實際上是更能將對個人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個人優劣勢、幫助自己看待職業發展面臨的機會和威脅。
2是製作生涯決策平衡單的方法。「決策平衡單」經常被應用於問題解決模式和職業咨詢中,用以協助咨詢者有系統地分析每一個可能的選項,判斷分別執行各選項的利弊得失,然後依據其在利弊得失上的加權計分排定各個選項的優先順序,以執行最優先或偏好的選項。其在職業咨詢中實施的程序主要有下列步驟:列出可能的職業選項——判斷各個職業選項的利弊得失(包含自我物質方面精神方面的得失)——各項考慮因素的加權計分——計算出各個職業選項的得分——排定各個職業選項的優先順序。職業選項的優先次序即可作為咨詢者職業生涯決策的依據。
3是casve循環法。CASVE循環包括五個階段:溝通、分析、綜合、評估和執行,CASVE就是這五個詞的英文單詞首字母。它可以在整個職業生涯問題解決和決策制定過程中為你提供指導。

Ⅶ 常用的職業生涯決策的方法有哪些

職業生涯決策的方法:

1、平衡單法

「決策平衡單」(decision-making balance sheet)經常被應用於問題解決模式和職業咨詢中,用以協助咨詢者有系統地分析每一個可能的選項,判斷分別執行各選項的利弊得失,然後依據其在利弊得失上的加權計分排定各個選項的優先順序,以執行最優先或偏好的選項。

2、決策樹法

決策樹法利用了概率論的原理,並且利用一種樹形圖作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決策點代表決策問題,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選擇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經過對各種方案在各種結果條件下損益值的計算比較,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

(7)職業決策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職業生涯的影響因素:

進取心與責任心、自信心、自我表現認識和自我表現調節、情緒穩定性、社會敏感性、社會接納性、社會影響力。

從經濟的觀點來看,職業生涯就是個人在人生中所經歷的一系列職位和角色,它們和個人的職業發展過程相聯系,是個人接受培訓教育以及職業發展所形成的結果。

職業生涯是以心理開發、生理開發、智力開發、技能開發、倫理開發等人的潛能開發為基礎,以工作內容為確定和變化,工作業績的評價,工資待遇、職稱、職務的變動為標准,以滿足需求為目標的工作經歷和內心體驗的經歷。

閱讀全文

與職業決策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肺部內膜結合臨床治療方法 瀏覽:708
挽回方法是什麼 瀏覽:204
充電線電阻測量方法 瀏覽:184
如何用簡單方法製作皮凍 瀏覽:852
在家快速止咳緩解的方法 瀏覽:455
牛的注射方法有哪些 瀏覽:567
筆記本愛奇藝全屏卡頓解決方法 瀏覽:860
如何養好賽鴿的方法 瀏覽:854
qq電腦皮膚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47
案例有什麼分析方法 瀏覽:784
499x32十32簡便方法 瀏覽:752
電子支付器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586
365天鍛煉方法 瀏覽:378
rnw使用方法步驟 瀏覽:504
怎麼賺錢方法 瀏覽:213
用什麼方法可以把肉弄成熟 瀏覽:446
小孩脾虛出夜汗怎麼調理食補方法 瀏覽:683
毛衣雞心領大了改小的簡單方法視頻 瀏覽:433
物理中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96
常用的有機物分析方法 瀏覽:335